佛陀也有嗔恨心?

弥兰陀王面露赞叹之色,十分佩服那先比丘对答如流的智慧,继续问到底的说:

“那么,请问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嗔恨心,会不会发脾气?”

那先比丘答:“佛陀没有嗔恨心,当然不会发脾气。”

“可是,经典上这么记载:有一次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带着五百徒众来听经,佛陀却很生气地斥责他们:‘出去!出去!’这不就是嗔心使然吗?”

“这事是有的!”那先比丘耐心阐释说:“舍利弗与目犍连的确带了五百徒众来参加法会,但是这五百个人成群喧闹,不尊重庄严法会,佛陀喝斥他们出去,并不是出于嗔恨心,而是出于慈悲心。这就好比大地覆载我们,一切如如平等,如果你在地上跌倒了,这是你自己不小心的缘故,你能怪大地对你不好,对你生气吗?”

弥兰陀王频频点头,这才心服口服了。

各位听了这么多非难的问题,仔细思量,就可以体悟出那先比丘是何等大智慧了! https://t.cn/z81PuZC

佛经原文以及祖师大德对“一心三藏”的开示

1. 佛经原文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节选自《楞严经第四卷》经文

2. 圆瑛法师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此即中道,第一义谛,胜义中真胜义性,亦即一乘寂灭场地。上句离不空藏,即一切法,是离有;离空藏,非一切法,是离空,乃双遮空有二边,以显一心之体,不滞于空有也。下句是即非即,是字,双贯即与非即解,其义自明,是即十界,照不空藏,是照有;是非即十界,照空藏,是照空,乃双照空有二边,以显一心之用,互融于空有也。此经从阿难舍妄求真,求佛发妙明心,即显发此三藏一心也。佛始从眼根指出,十番极显其真,二见略剖其妄,复自根中,推而广之,普会四科,遍融七大。阿难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常住不灭;此悟次第空藏,己成顿意,而圆意犹未彰也。复由满慈,问三种生续之因,如来与答,性觉必明,以为其咎,以致世界、众生、业果,生续不断,显次第不空藏;斯则体用已备,圆意己露,犹未具彰也。复答满慈,五大圆融之难,以示性相二无碍理,且释有碍之疑,至于即性之相,无量不思议妙用;即相之性,混融不思议妙体,尙未极显也。迨dài 依迷悟心,对辩二种缘起,依本来心,圆彰三种藏性,显理显到此处,可谓彻法流之㡳,穷性海之源,显之极矣。

然此一心三藏,即首楞严定,人人本具,迷不自觉,当起奢摩地,微密观照,方能圆悟。前三卷,佛为阿难大众,微妙开示,各各自知,此心遍满十方,常住不灭,得微密观照之功。此四卷,因满慈启问,佛为说三种生续之因,五大圆融之故,会归三藏,极于一心,即微密观照之功,照彻心源,一切事究竟坚固,方信首楞严,为自性天然本定,不假修成,但是了因之所了,而非生因之所生矣。

——节选自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第十卷》

3. 憨山大师

初示三观之体:

而此体者,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即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也!先示此体为所观之境,要依此体启大智用故。然此藏心具有三义:一空如来藏、二不空如来藏、三空不空如来藏。

一空如来藏者:谓此藏性其体本空,一法叵得。如摩尼珠其体空净,了无色相;虽有随方之色,色不离珠,以即珠故。真心本净,了绝妄缘,虽有随缘之妄,妄不离真,以即真故,名曰真空;故为观者先示真心以为观体,能观此体名真空观。(经名奢摩他,亦名体真止)从此经首阿难启请,世尊许说,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起,一往七征八辩,始则决择真妄;且云妄不是真,以明五蕴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执,以显本觉真如;以至三科七大会归藏性,然后真妄和融,方显妄即是真;从浅洎jì 深,大段总显空如来藏理。(从初卷启请至第三卷终)

不空如来藏者:谓此藏体虽空,具有恒沙称性功德,包含融摄,纤悉不遗。如摩尼珠其体虽净,具有圆照之用,而能随方现一切色,色即是珠,以珠现故。藏性虽空,而能随缘显现十界依正之相,相即是性,以性起故,名不真空;故为观者示此藏性以为观体,能观此体名不空观。(经名三摩,亦名方便随缘止)此从富那执相难性,三种相续,深穷生起之由,委明循业发现之义,总显不空之体。(始从四卷初至本卷故发真如妙觉明性有半卷经文,计一千五百余言。)

空不空如来藏者:谓此藏性其体清净,能应能现。如摩尼珠其体净圆,净故非色,以即珠故;圆故能应,非不色,以即色故;非色非珠。而此藏性其体净圆,净故非相,以即性故;圆故能现,非不相,以即相故;非相非性,名空不空;非相故空,非性故不空,非即非离,平等如如,名曰中道;故为观者示此藏性以为观体,能观此体名中道观。(经名禅那,亦名离二边分别止,亦名等持。此从四卷中而如来藏非心等起,至即常乐我净等,文有二章,几三百言。)

然上三谛体虽不二,举一即三,终带名言,犹存历别,未及一心之源,难契圆融之旨;必若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则藏心妙性彻底穷源,绝诸对待;良以双离则双泯,双是则双存;存则三谛灵然,泯则一心无寄;寂照同时,存泯无碍,唯在忘言者可以神会、绝虑者可以心通,可谓妙契寰中、泯同法界矣!圆融圆融,深思深思,历然不昧;故佛开示已毕,乃总告之曰:上来所说藏性之理如此深妙,如何汝等以所知心而能测度、世间语言而能入哉?且此妙理人人本具,然虽本具隐而未现;譬如琴瑟虽有妙音,非妙指不能发;众生虽具妙心,非妙观不能显。且如我今证此真心,安住大定,圆照法界,凡有动作皆是大用现前;汝等迷之,举措云为皆是尘劳业用;故曰: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此无他故,盖由不肯勤求,得少为足耳!当机遂请何因有妄?要显妄元无因,使悟妄不离真,亦似头非外得。然此天然妙性不假修成,但能一念回光,方悟神珠本有,故随结责戏论,切劝修持;乃曰:汝虽忆持十二部经,不如一日修无漏业,如何自欺尚留观听而不修之?是以阿难闻说,疑惑消除,心悟实相,遂乃请入华屋,摄伏攀缘,冀得陀罗、入佛知见等。由是观之,大概一往开示藏性,岂非欲令先悟一心,依之建立三观妙行,然后行成解绝,顿证一心者乎?

——节选自憨山大师《楞严经悬镜》

4. 交光大师

圆彰三藏以劝修。由前次第三藏急于破迷成悟。故俱就众生迷境显示。未暇普收圣凡染净二缘。十界一如无二。以毕彰藏心全体大用。今既粗细二惑次第破尽。妙明披露。道眼近圆。理宜罄竭诸佛之灵府。而彻底显示。故此统会毕彰。用显圆融三藏也。
——节选自交光大师《楞严经正脉疏卷十八》

巳sì 二依本来心圆彰藏性。圆彰者。不惟以一心而圆具三藏。且于每一藏中即圆具十法界。如非则十界俱非。即则十界俱即。融则十界俱融也。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此中浑含世出世间。一切融会。离即离非。双遮前之二藏。以显此之一心圆神不滞之体。固不定属于即。亦不定属于非。故曰离即离非也。下句非即二字。本是非二字。而翻说非即耳。文之巧也。是即是非者。双照前之二藏。以显此之一心随宜自在之用。全非而即。全即而非。所谓能即能非也。故曰是即非即。大约对万法而独显心。是圆融极至耳。所以直指人心者。有曰。若要直捷会。一切总不是。若要委悉会。一切无不是。而法界观。立非异即非一。非一即非异。义允合也。旧注引净明遣尽之说。方是空藏中一切皆非意耳。管见非之。当矣。夫显心之谈。妙极于此。问答原意。宜此重伸。良以义广言长。忘其最初本意。则始终语脉不可通矣。原夫佛酬阿难妙定之请。舍置权小所修。示以诸佛本定。然斯定所以迥异者。以是全彰自性本妙圆定。释者不可多用修意。以仍滥于常途也。况此奢摩他中。纯谈本定。曲显性真。而说修之意绝少。从初三卷直指藏心本定之体。显次第空藏也。而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常住不灭。斯则顿意成矣。而圆意犹未彰也。问。七大何说圆融。答。彼约周遍说也。复次满慈顿兴二难。为后二藏之发起。于是答万法云何生续。则略彰藏心随染缘之用。显次第不空藏也。斯则体用略备。圆意已露。而犹未具彰也。复答五大不合相容。且示性相二无碍理。显次第空不空藏也。斯则且彰无碍。释彼有碍之疑而已。至于即性之相。无量不思议业用。即相之性。混融不思议妙体。未极显也。更因当机之伏疑。而与之备谈染缘净缘。四义四相。则一切圆用方以尽彰。又与开二合二。双拂双融而三一妙体方以极显。然用须证而后发。故略带修成。体则本来现成。故仍彰不变。纵因修显。亦非修生。所谓是了因之所了。非生因之所生矣。是则后之圆融三藏。收前次第三藏。而自心本具圆定。方以极显而无以复加矣。阅斯文者。幸加意焉。极显圆融已竟。

——节选自交光大师《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九》

5. 莲池大师

槁 木 死 灰

宋儒谓“释氏只要心如槁木死灰”,遂斥为“异端虚无寂灭之教”,此讹也。为此说者,盖未曾博览佛经,止见小乘枯定,未见大乘定慧双修中道第一义谛。止见空如来藏,未见不空如来藏。又何况中道不居,空不空如来藏耶?彼以为槁木,吾以为万树方春。彼以为死灰,吾以为太阳当午。识者自应平心等量,勿以先入之言为主,而被宋儒误却大事。

来自师父一段微信短文:

六个故事:面对不信佛人的刁难诘问,他的回答堪称经典!

佛陀,到底存不存在?

有一位聪明的那先比丘,有一次,弥兰陀王故意要非难那先比丘,就诘责他说:“你跟佛陀不是同一个时代,也没有见过释迦牟尼佛,怎么知道有没有佛陀?”

聪明的那先比丘就反问他说:“大王,您的王位是谁传给您的呢?”
“我父亲传给我的啊!”
“父亲的王位是谁传给他的?”
“祖父。”
“祖父的王位又是谁的?”
“曾祖父啊!”

那先比丘继续问:“这样一代一代往上追溯,您相不相信您的国家有一个开国君主呢?”
弥兰陀王正容回答:“我当然相信!”
“您见过他吗?”
“没有见过。”

“没有见过怎能相信呢?”那先比丘又问。
“我们的开国君主制定了典章、制度、律法,这些都是有历史记载的;所以,我虽然没有见过他,但是,我相信他一定存在的。”
那先比丘微笑颔首说:“我们相信佛陀确有其人,因为佛教也有佛、法、僧,有经、律、论;有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和历史事迹,决不是虚构不实的人物,这个道理与你们有开国君主是相同的!”

没验证过,怎么知道涅槃的境界?

弥兰陀王无法藉此非难那先比丘,动了脑筋又想到另一个难题,他问:“你们佛教徒常常讲:人们第一快乐就是证悟涅盘,达到不生不死不灭的境界。那先比丘啊!你已经证悟涅盘了吗?”

那先比丘谦恭合十:“惭愧,还没有!”

弥兰陀王得意地问:“既然没有证验过,你怎么知道有涅盘的境界呢?”

那先比丘不直接回答,反问弥兰陀王:“大王,假如现在我拿一把大刀把您的膀子砍掉,你痛不痛啊?”

弥兰陀王变色说:“当然痛!哪有膀子砍断了不痛的!”

那先比丘追问:“您的膀子又没有被人砍断过,您怎么知道痛呢?”

弥兰陀王答:“我看过别人被砍断膀子的痛苦情状,我当然知道痛啊!”

那先比丘微笑致意道:“大王啊,我也同样地看过别人证悟涅盘时候的快乐,所以我当然知道涅盘境界的美妙啊!”

佛如何原谅仇敌?

弥兰陀王这个疑难又再次被驳倒,还是不服,便绞尽脑汁,第三次发问:“你们出家人奉信慈悲为怀,你怎么去原谅你的仇敌呢?”

那先开颜笑了:“大王,如果您的腿上长了一个脓血疮,您会把腿子砍掉吗?”

“不会!”

“那么,大王您怎么办呢?”

“细心地清洗它,给它敷药,时间久了,疮就好了!”

那先比丘说:“是的!仇敌、坏人就像一个脓疮,不去照顾、医疗,就会蔓延恶化,所以必须用法水去清洗,使他们弃邪归正,改过自新,这个跟大王您护持腿上的脓疮是同样的道理!”

死后,有没有来生?

弥兰陀王点头称善,仍然不能心服口服,想一想又计上心来:“你们常常劝人要修来生福,你们既没有经历过死亡,怎么知道人死之后还有来生呢?”

那先比丘和譪地回答:“这就好比柳柑,果实成熟了以后掉在地上,果肉腐烂了,可是种子却埋在土壤里,一等到时机成熟,就会萌芽、成长,茁壮为一棵柳橙树。

人的身体只是四大暂时的假合,等到幻境破灭,躯体也就死亡了,可是业识却能不断生死流转。就像柳橙的种子一样地在六道轮回中生生不息,不止有一个来生复苏,而且有无限个来生。”

出家人,不爱自己的身体?

弥兰陀王心有不甘,又提出第五个问题来质疑,一个比一个更难回答,但是那先比丘智识过人,胸有成竹,依旧微笑着开示。

弥兰陀王问:“你们出家人爱不爱自己的身体呢?”

那先比丘:“身体只是四大五蕴和合的色身,我们出家人是不爱的!”

弥兰陀王一听,正中下怀,立刻狡黠地反驳:
“哦!你说你们不爱自己的身体,但是,你们出家人一样穿衣、吃饭、睡觉,还不是在保护这个色身?若说不爱,岂不是自相矛盾?”
那先比丘一笑而罢,另作别解:“大王,如果您身上长了一个脓包,您爱不爱它呢?”

“脓包?那么脏的坏东西,谁会喜欢它?”

“既然不喜欢它,为什么要把它洗凈、敷药,时时守护它不使恶化,每天看看它有没有好一点?若说不喜欢脓包,这种做法不是自相矛盾吗?”

弥兰陀王很不服气地辩驳:“我是为了身体的健康才要保护它的!”

那先比丘击掌而笑说:“这就对了!出家人不爱这个身体,但是为了借假修真,也不得不照顾这个空幻的身体啊!”

佛为何不能让弟子迅速开悟?

弥兰陀王屡仆屡起,紧接着又问:“释迦牟尼佛能不能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果呢?”

“佛陀具有大神通,当然能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他不把所有的神通教给你们,让诸弟子迅即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业障,不就通通开悟了吗?何必一点一点地让你们慢慢历练呢?”

聪明的那先比丘举重若轻,先问:“大王,如果您是个医生,是不是就知道各种治病的百药呢?”

“当然啦!医生对于什么药能治什么病,是通通都要知道的啊!”

“既然医生知道百草药性,他能不能把所有的药都开给一个病人吃呢?”

弥兰陀王大不以为然的回答:“当然不能!治病要对症下药,慢慢地一味配一味的调理,病人才会好,怎么能胡来!”

那先比丘顺势就下的说:“同理,佛陀传授佛法也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要依照弟子根器的不同,一点一点逐步传授,才能如法得道啊!否则,偃苗助长,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释迦牟尼佛会不会发脾气?

弥兰陀王面露赞叹之色,十分佩服那先比丘对答如流的智慧,继续问到底的说:“那么,请问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嗔恨心,会不会发脾气?”
那先比丘答:“佛陀没有嗔恨心,当然不会发脾气。”
“可是,经典上这么记载:有一次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带着五百徒众来听经,佛陀却很生气地斥责他们:‘出去!出去!’这不就是嗔心使然吗?”
“这事是有的!”那先比丘耐心阐释说:“舍利弗与目犍连的确带了五百徒众来参加法会,但是这五百个人成群喧闹,不尊重庄严法会,佛陀喝斥他们出去,并不是出于嗔恨心,而是出于慈悲心。
这就好比大地覆载我们,一切如如平等,如果你在地上跌倒了,这是你自己不小心的缘故,你能怪大地对你不好,对你生气吗?”
弥兰陀王频频点头,这才心服口服了。各位听了这么多非难的问题,仔细思量,就可以体悟出那先比丘是何等大智慧了!
在这个世界上,
比善良更善良的是智慧。
我们既要做善良的人,
更要做智慧的人。

佛法最可贵的地方,不在于它能带来多少物质财富,
而在于它可以带领我们破除迷惑,
走向光明与解脱。 https://t.cn/R2Wx9iX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老天爷保佑,有的说老掌柜管理有方,有的说米店的位置好,也有的说全家人齐心合力。就说我看到的,很多时候读者来信咨询确实是遇到困境,当局者迷,
  • 如果有一天,在喧闹的城市里,我们擦肩而过,我会停住脚步,凝视着那远去的背影,告诉自己那个人我曾经爱过。如果有一天,在喧闹的城市里,我们擦肩而过,我会停住脚步,凝
  • #中输#【首专即过百万】H./O/.T【首代登顶团】S./E./S 神/话【女solo之光】宝/儿Bo/A【首个五蛋蛋巡的韩国团体】东方/神起❤️【韩流帝王】S
  • #每日一善[超话]#[微风]#阳光信用# [微风]#每日一善# 〖互动指路,指路必hui,不要带链〗 善良是一个人身上最可贵的品质,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保持一
  • 9月7日周三晚间股市个股利好利空重磅消息:看看有没有你的持仓股 -、以下均是利好消息: 1.9月7日沪深两市主力资金净流入255.13亿元,加仓有色金属、电气
  • 今年新专辑程艾影莫名听哭了,想起那些29岁不结婚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在大理,苍山洱海,在成都重庆,那些日子太美好了呀#赵雷[超话]#【缤善bekind儿童坚果棒、
  • 请有以上活动轨迹的人员,立即向所在社区及单位报备,配合属地按照上级相关部门的指导意见,做好流调、核酸检测、隔离等相应疫情管控措施。请有以上活动轨迹的人员,立即向
  • 孙俪的饮食非常清淡,在她经常发出的图片来看,她经常吃白菜、冬瓜等食品,每天都把自己的食谱安排得很有规律,所以她才从出道到现在都没有长胖,令人羡慕,也造就了她的“
  • 日本总务相金子恭之于7月3日紧急召开记者会,表示该事件属于《电气通信事业法》规定的重大事故,比2021年日本NTT都科摩公司发生的手机通信故障事件更为严重。中山
  • 成为战“疫”一线硬核的85后环保网格员张晓东,冰雪天打通道路保障医疗废物运输安全的监察人员李克安、付平,14名复转军人“退伍不退色”成为疫情防控的“排头兵”…在
  • 于是大家都百思不得其解,就拿两岸茶王来说吧,对这泡茶呢,算是很了解的,无论工艺,山场,乃至口感,都是值得点赞的,明明是慧苑的老枞,可是喝起来,香不过高枞,山场恐
  • 各经营场所应严格落实入口有序排队机制,设置入口等待区域和一米线,引导顾客戴口罩、测体温有序入场、保持合理间距购物,并做好环境消杀;对消费者应严格执行“一扫三查”
  • 幽州城郊外陈家庄有个瞎子,名叫鲁四。  鲁四天生就是个盲人,村里人都叫他“鲁盲”。当然这只是碍于面子在他跟前这样叫,背地里都叫他鲁瞎子。鲁四说起来也算个手艺人,
  • #和小赵一起吃面包##小赵的随心情plog# 芋圆的抹茶开心果贝果说不明白的味道 可能进过都会有点出油吧 不是很喜欢[苦涩]每天都骑着小车车去上班 这个天还可以
  • 奇奇怪怪可可爱爱,看到生活中的自己。那抽三条可可爱爱的望月兔,帮你度过烦人的水逆吧!
  • 如果正式的说二代养成系,我好像只养成了小丁。 我第一次见到程程是在第二季的TF少年GO,在2014年。他那会还是瘦瘦小小的一只,十分稚嫩,说着一口还不太标准的普
  • 拥抱的温度,亲吻的方式都可以培养出来,但真正感受到爱的那一刻,只有心会提醒你,那不用去宇宙你就在宇宙。看完五十公里桃花坞之后也想在一个天气允许没有灯光或者是灯光
  • 既然刷到了 就来说一下我的看法1⃣️老/赵是我20年就喜欢的一位老师,没抑郁之前我觉得他性格很天真爽朗,像个孩子一样,那时我觉得特别好,入圈后第一位真心追的老师
  • 益寿养生宋·苏颂的《本草图经》称茶能“祛宿疾,当眼前无疾”;明·程用宾的《茶录》称茶能“拌擞精神,病魔敛迹”;清·俞洵庆的《荷廊笔记》称茶能“养生益”。消食和胃
  • #每日一善[超话]# [微风]#每日一善# 真正的爱情需要等待,谁都可以说爱你,但不是人人都能等你…… ——安东尼 《给不二的情书》被你爱着的时候 我变成舞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