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前苏联学生探险队神秘死亡之谜,他们用科学找出了答案】
这个研究的开头是一个悲伤的故事。62年前,苏联的一支学生探险队神秘死亡。事件3个月后,苏联当局以一种“令人信服的自然力量”为这些徒步旅行者的死亡“盖棺定论”。迪亚特洛夫之谜也成了一个民间传说。

62年后,瑞士洛桑理工学院教授Johan Gaume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岩土工程系教授Alexander Puzrin,可能找出了答案。1月29日相关论文刊登于《通讯—地球与环境》。论文传送门:https://t.cn/A65arPGf

2019年10月初,一通未知来电打到了Gaume的手机上,当时的他没想到自己将要面对苏联历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

来电的是一位《纽约时报》的记者,询问Gaume对60年前发生在俄罗斯北部乌拉尔山脉的一场悲剧有何见解,这场悲剧后来被称为迪亚特洛夫之谜(Dyatlov Pass Incident)。

Gaume是洛桑理工学院雪和雪崩模拟实验室主任,那时,他从未听说过这个案子。“我要求记者第二天给我回电话,以便自己收集更多信息。之后,我了解到的东西激起了我的兴趣。”他回忆说。

1959年1月27日,一个主要由乌拉尔高尔基国立大学学生组成的10人团队,由23岁的Igor Dyatlov带领,开始了为期14天的徒步,前往位于当时前苏联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北部的Gora Otorten山。团队成员都是经验丰富的越野和滑雪者,不过,他们前往的这类路线当时被列为第三类——风险最高的一类,这里气温能低至零下30摄氏度。

1月28日,探险队的一名成员Yuri Yudin决定返回。但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再也见不到团队其他同学了。

团队最初预定返回出发地Vizhay村的日子来了又过去,但没有人回来。救援队开始搜寻他们。

2月26日,救援队在探险队目的地以南约20公里处乌拉尔山(也被称为“死亡山”)的山坡上发现了他们的帐篷被严重损坏,但东西都被留在了这里。往下走,在一棵西伯利亚老雪松树下,救援队发现了两具只穿着袜子和内衣的尸体。

后来,救援人员在大树和帐篷之间又发现了其他3具尸体,包括Dyatlov。据推测,他们是在试图返回营地时被冻死的。两个月后,救援队在积雪深厚的峡谷中发现了剩下的4具尸体。这几名死者伤势严重,比如有胸部和头骨骨折。

究竟发生了什么?

苏联当局进行了调查,但在3个月后宣布结束,并且得出结论是,一种“令人信服的自然力量”导致了这些徒步旅行者的死亡。在没有幸存者的情况下,2月1日至2日晚上发生的事件无人知晓,并留下了无数猜测,从杀人的雪人到秘密的军事实验。

这就是Gaume面临的谜题。

接到《纽约时报》记者的电话后,他开始在黑板上写下方程式和数字,试图从纯粹的力学角度理解发生了什么。

当记者回电话时,我告诉她很可能是一场雪崩突然袭击了探险队,当时他们正在帐篷里睡觉。

这一理论是最合理的,也是俄罗斯检察官办公室在2019年应受害者亲属的要求重启调查后提出的。

但证据的缺乏和奇怪元素的存在未能说服所有人。“我很感兴趣,于是开始更深入地研究这个理论。然后我联系了Puzrin,一个月前我在法国的一次会议上见过他。”

Gaume和Puzrin一起梳理了相关档案。他们还与参与调查该事件的其他专家进行了交谈,并开发了分析和数值模型,以重建那场可怕的雪崩。

“我非常渴望这样做,尤其是因为我两年前就开始研究板状雪崩了。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滑坡。我研究的是山体滑坡触发和实际发生之间的一段时间内会发生什么。”Puzrin说。这正是1959年发生的事情:探险者在白雪覆盖的山坡上挖了个洞搭帐篷,但雪崩直到几个小时后才发生。

“雪崩理论至今未被完全接受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给出它是如何发生的解释。”Gaume说。事实上,有很多观点与这一理论相矛盾。首先,救援队没有发现任何雪崩或其沉积的明显证据。然后,帐篷上方的平均坡度——不到30度——不足以发生雪崩。而且,如果发生雪崩,至少是在坡被开凿9个小时后触发的。最后,在一些受害者身上观察到的胸部和头骨损伤并不是典型的雪崩伤害。

在论文中,Gaume和Puzrin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使用雪摩擦力和当地地形数据来证明,小型板状雪崩可能发生在缓坡上,几乎不会留下痕迹。在计算机模拟的帮助下,我们证明了雪板的撞击会导致与观测到的伤害相似的伤害。”

而探险队凿开雪坡和触发事件之间还有一个时间差。“之前的调查人员一直无法解释,那天晚上没有降雪,怎么会在半夜触发雪崩。我们必须想出一个新的理论解释它。”Gaume说。

在悲剧发生的那一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重力风的存在,也就是在重力作用下将空气吹下斜坡的风。这些风可能把雪吹走了,然后雪从帐篷上堆积起来,这是由于团队成员没有意识到的特殊地形。

“如果他们没有在斜坡上开个洞,什么都不会发生。这是最初的触发点,但单凭这一点还不够。下降风可能使雪漂移,使额外的负荷慢慢积累起来。在某个点上,裂缝可能已经形成并扩展,导致雪板崩塌。”Puzrin说。

尽管如此,两位科学家都对他们的发现持谨慎态度,并明确表示,这次事件的很多方面仍是一个谜。“没有人真正知道那天晚上发生了什么。但我们确实提供了有力的定量证据,证明雪崩理论是可信的。”Puzrin说。

为本研究开发的两个模型——用来估计触发雪崩所需时间的分析方法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洛桑理工学院团队估算雪崩对人体的影响——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然雪崩和相关的风险。
https://t.cn/A65arPGt

【权威疫苗专家邵一鸣接受《环球时报》专访:#中国八成人接种疫苗才能群体免疫# 】在全球新冠确诊病例突破1亿背景下,疫苗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话题。27日上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截至26日,我国已接种新冠疫苗2276.7万剂次。针对疫苗接种、研制等话题,《环球时报》记者专访了一直参加中国新冠疫苗技术评审的世卫组织疫苗研发委员会顾问、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

国产疫苗如何应对毒株变异?

环球时报:最近,英国、南非、巴西相继出现新的突变毒株。据您了解,我国新冠疫苗对于这些突变毒株是否还有保护效果?

邵一鸣:一代疫苗肯定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因为病毒变异是个永恒的主题。一般来说,疫苗针对同源(homologous)毒株(strain)——也就是与疫苗研发基于的毒株或与之极为相似的病毒——保护效果是最好的,而对于与之变异大的异源(heterologous)毒株,保护效果可能出现一定下降,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根据我国疫苗企业和实验室的研究显示,我国新冠疫苗对于去年上半年早期出现的一些变异毒株,中和抗体效力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对于最近在英国流行的突变毒株,中和抗体效力变化也不大;对于近期在南非流行的突变毒株,抗体滴度滴度稍有下降。

不过,这种中和抗体效力的变化,并不直接对应疫苗的“有效”和“无效”,只是一种百分比上的变化。只要中和抗体效力还在有效保护范围内,疫苗就都可以说还是有效的。以我们熟悉的流感病毒为例,只有流感疫苗的中和滴度下降到原来的1/2以下时,才会影响疫苗的保护率,再审视突变株感染总人群比率后,可考虑更换新一代的疫苗。

而突变毒株对疫苗保护力的影响到底有多少,还是要看人群实际使用的情况才能确定,因为实验室只能测试体外的情况,与体内效果是不同的。比如在两个分别主要流行原始毒株和变异毒株的区域,观察同一款疫苗对疫情控制情况是否有区别,来判断变异毒株对疫苗保护力产生的影响效果。

环球时报:如果出现疫苗对变异毒株失效的情况,我国国产疫苗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完成升级更新?

邵一鸣:在应对变异毒株方面,两条反应最快的技术路线分别是mRNA疫苗和灭活疫苗,而其他像病毒载体和重组蛋白的技术路线则要很多。

对于国内灭活疫苗来说,企业在拿到变异毒株后,只需要更换病毒培养罐中的种子病毒,其他工序无需做任何调整。而对于mRNA疫苗来说,相当于只需要在化学合成图谱上更改几处,由机器合成和修饰后即成为更新的疫苗。

我国的灭活疫苗完成应对新突变毒株的疫苗升级更新大概需要2个月左右,mRNA疫苗大概只需要几周。由于mRNA是化学合成技术,灭活疫苗是生物技术,后者需要时间来培育细胞,在规模生产方面灭活疫苗需质控因素较多,比mRNA疫苗的化学工程要慢一些,但前后差距应不会超过1个月。

环球时报:升级后的疫苗是否还需要把一、二、三期临床试验和所有审批手续重走一遍?

邵一鸣:这取决于药品管理部门。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制品,不经测试就大规模使用肯定不合适。但是,我认为这个过程是可以大大加快的,各期临床试验都可以加速走,不必像第一次申报新药那样反复地报资料、反复地审,毕竟只是极小的改动,绝大部分生产工序都一样,而且灭活技术也已经非常成熟。

环球时报:未来新冠疫苗是否会升级成多价疫苗,以应对不同种类的毒株?

邵一鸣:完全有可能。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未来某个区域到底会流行哪种优势株,而且有优势株也并不意味着没有其他类型毒株。以后很可能是像流感或宫颈癌(HPV)疫苗那样,用多价针对同时流行的不同类型的,或新出现的变异毒株。

未来需要两三年就打一次?

环球时报:现在看来,未来新冠疫苗会不会像流感疫苗那样,每两三年就需要更新并重新接种一遍?

邵一鸣: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但我认为未来新冠不会像流感那样猖獗。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人类从未花如此大的力气去对付流感,基本只是以常规状态去应对,流感疫苗也是可打可不打。而由于新冠肺炎的危害远高于流感,很多国家都采取了大规模人群检测、高强度病例治疗、隔离、追踪、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禁足乃至封城等措施,全力应对新冠。

我的观点是,我们不可能完全消灭新冠病毒,但可能会把它压制到很低的程度,可能偶尔有局部散发,就好像埃博拉,每年在中非都会冒出来一些,但规模都不大。新冠像“非典”那样完全被消灭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也没机会形成像流感那样季节性大规模流行。

环球时报:近日,科兴疫苗在巴西三期试验的保护率公布:该疫苗对需要医疗救治的轻症保护效力为77.96%,总体保护效力为50.4%。您曾表示,科兴疫苗在巴西试验中总体保护效力较低的原因是受试人群都是医护人员,环境暴露风险较大。但也有声音认为,环境风险只会加快试验到达终点的时间,而不会影响保护率数字,因为安慰剂组也处在同样的风险下。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邵一鸣:我举一个例子,一个建筑公司按抗6级抗震标准盖的楼(疫苗组)在6级地震中完全不倒,与当地倒了楼(对照组)比较,保护率很好。但此楼移到8级震区,一遇大震就损毁了,保护率下降,并不是建筑有问题,而是场景变化、风险提高了。疫苗高风险场景下的保护率下降也是同样的道理。

同样是灭活疫苗3期临床试验,科兴疫苗要保护巴西高风险医护人员(23.26每百人年)不出现新冠症状是难度,较中生集团疫苗保护阿联酋普通人群(5.82每百人年)的更大。这就是中生集团疫苗的保护率(79.4%—86%)明显高于科兴疫苗的主要原因(50.4%)。

再举一个哈佛大学猴子疫苗试验为例:两组各12只猴子分别打疫苗和安慰剂后,用同样的病毒攻击,第一轮病毒攻击时,安慰剂组10只感染,疫苗组4只感染,疫苗的保护率是60%;第三轮病毒攻击后,,安慰剂组12只全部感染,疫苗组有7只被感染,疫苗保护率就降到42%;第6轮病毒攻击后,疫苗组只有1没感染,疫苗保护率只有8%。而在新冠病人超800万的巴西医护人员,较新冠病人只有十几万的阿联酋普通人群,受病毒攻击频率高出很多,疫苗保护率也就会降低了。

环球时报:根据我国疫苗的保护率数据,大概需要多少比例的人口接种,才能建立起群体免疫屏障?这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邵一鸣:从理论上来说,群体免疫屏障的水平Y可根据公式:(1-1/R0)x 100% 来计算。其中R0为一个感染者平均把病毒传给几个人的能力,新冠病毒的R0为3,Y为66%。由于疫苗保护率低于100%,加之疫苗运输、使用中的损耗,我国大概需要80%以上的人群接种才能建立起群体免疫屏障,这大概需要两年左右。

不过,现实中我们还需要考虑更复杂的因素:我们一般说的免疫屏障,是指阻断病毒的传播,但现在无论是国产疫苗还是西方疫苗,测定的都是制止发病,而不是阻断新冠病毒传播。

英国阿斯利康疫苗 3期临床试验中抽取一部分人进行核酸普测,发现尽管该疫苗对新冠发病的保护率为70.4%,但对无症状感染的保护率只有27.3%。所以,使用当前的国内外新冠疫苗,是难以建立起阻断病毒传播的免疫屏障的。

环球时报:如果如您所说,疫苗也难以防止无症状感染,那您认为未来我们有必要调整对无症状感染的认知和防控措施吗?

邵一鸣:防控策略肯定会根据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的。新冠病毒防治的两难状态在于,它是一种介于“非典”和流感之间的病毒:“非典”病死率高,但传播能力相对较弱,我们有可能把它一次扑灭;流感病死率低,但传播能力很强,我们从未想过能把它扑灭。

接下来的防控策略,可能还是要看疫情会更向流感那个方向发展,还是更向着“非典”的方向发展。不过,鉴于新冠病毒对生命的伤害程度,还是有必要采取比对付普通流感更强的手段,以对经济和社会正常生活影响更小的方式,即更低成本更高效益的新防控模式来应对它的。当前的当务之急,是并行推进传统防控措施和疫苗接种的方法,一方面挽救生命,一方面大幅降低病毒的传播。当前通过接种疫苗建立这样的免疫屏障,即显著减少发病、大幅度降低重症和死亡,保障医疗体系的正常运转,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80岁老人接种疫苗安全吗?

环球时报:不久前,挪威发现23例与美国辉瑞公司新冠疫苗相关的老年人死亡病例,已对其中13例死亡病例进行评估,认为死亡原因可能与疫苗引发的发热、恶心等不良反应有关。鉴于这种情况,您建议国内80岁以上的老人接种新冠疫苗吗?

邵一鸣:鉴于中国目前严格的防控措施,国内大部分地区的中国老百姓面临病毒感染风险并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比较好的接种策略是:先扩大疫苗紧急使用人群的接种,尽快全面覆盖保护防治一线医护和疾控人员、保守国门的安全人员、接触进口货物的工作人员,交通运输部门人员,必须前往境外疫区或高风险地区工作的人员。即优先保护国内尚有感染风险的人群,而对于风险较低的人群来说,可以先等一等,再根据国家的部署,有序地接种疫苗。

具体到老年人群体,辉瑞和Moderna公司的mRNA疫苗不良风险发生的比例和不确定性确实比较高,但在欧美疫情大暴发的背景下,老年人的确是高风险人群,尤其感染病毒后病死率非常高。所以他们的科学家在平衡风险与收益后,仍然做出让超过8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的决定,我是可以理解的。

而对国内外所有使用的疫苗来说,尽管当前疫苗较大规模人群应用的时间都在半年左右,对新冠疫苗的中长期风险的把握,还缺乏数据的支持,但由于我国的灭活疫苗是成熟技术,在人类已有上百年的应用历史,其不可预测性较首次用于人类的mRNA疫苗低很多。所以,我国健康的老年人接种灭活疫苗应该是可以的,风险是可控的。但鉴于我国疫情已被基本控制,不存在欧美那样老年人也必须马上接种的必要性,80岁以上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可以更保守一些,等一等未来将会有的保护率和安全性都更高的疫苗,也可以先给老年人周围的人员接种疫苗,如家人、保姆和养老院工作人员,为老年人增加一道防护屏障。

我国应该在第一代疫苗取得成功后,继续加大对后继疫苗的支持力度,促使我国研制的不仅预防发病、还能阻断病毒感染和传播的疫苗早日出现。到那时,将有可能使用疫苗建立我们想建立的最理想的群体免疫屏障

中美疫苗合作前景如何?

环球时报:西方许多舆论质疑中国疫苗的透明度。您怎么看这一问题?

邵一鸣:我国各疫苗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合作,是在全球最早开展新冠疫苗的1、2期临床试验,也是最早在国际刊物上发表新冠疫苗1、2期临床试验是数据的国家。由于我国疫情控制得好,以至于国内没有足够的新发病例,无法开展3期临床试验。当我国疫苗在境外开展3期临床试验时,试验的负责单位是外方机构,是否、何时、以及如何公布临床试验数据,必须由外方机构决定,中方没有决策权。

以科兴在巴西的三期试验为例,该试验的推进全权由巴西合作方进行,科兴只提供疫苗,不插手对方试验工作的进展。而巴西方面的试验也是采用国际化的团队,他们聘用了一个美国的监理公司,监督试验的总体运转。试验产生的数据还要交给另一个欧洲数据分析公司,开展第三方的独立数据分析,撰写最终的有效率和安全性报告。巴西方面何时公布、公布多少和什么数据都是由巴西决定。所以,说中国疫苗的透明度存在问题是没有根据的。

环球时报:您如何看待中美在抗疫和疫苗合作上的前景?中国和美国的疫苗是竞争关系吗?

邵一鸣:我认为疫情这场“大火”仍然是有希望扑灭的,但前提是中美必须要携手合作。地球就好像是一个村子,村里平时各家有互相吵架、打架的情况,但现在村里着火了,火势还蔓延很快,就不能村长和书记先吵起来了,而是要搁置一切争议和矛盾,带领全村齐心协力去救火,否则全村就有在大火中毁于一旦的危险。

我还记得在美国疫情刚暴发的时候,福奇医生一开始建议老百姓不要戴口罩,后来也受到特朗普的甩锅。他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美国的口罩存量严重不足,他们卫生部门希望把更多口罩优先供给风险更高的医护人员。但其实中国当时的口罩产能已经大幅上升,我个人也曾经帮助美国的合作大学和州市协调了若干批口罩和防护服。大学和好几个州一开始很高兴,但后来由于联邦政府从中干预,不允许他们接收。结果不仅医护人员口罩、防护服没有大的缓解,老百姓就更不够了!由此可见一斑,缺乏国际和国内合作,是导致美国抗疫不力的原因之一。

地球自转加速!怎么办?

" 嘀嗒 " 一声,对普通人来说意味1 秒就过去了。可对那些需要使用精密时间的部门来说,1 秒的误差影响是很大的。最可怕的是在航天领域里。飞船 1 秒钟就要飞将近 8 公里的路程,要是差了这 1 秒,误差可就大了;飞船轨道可能偏移,空间交会对接可能无法完成,更糟糕的是飞船的安全会受到巨大的威胁。

都说一天 24 小时,也就是 86400 秒,但科学家们发现,自去年以来,地球自转变快,现在一天的时长经常短于 86400 秒。2020 年 7 月 19 日,被认为是有记录以来最短的一天,这一天的时长比 24 小时整缩短了 1.4602 毫秒。

地球自转加速会不会持续下去?地球自转加速会对我们所用的时间造成什么影响?会不会迎来史无前例的 " 负闰秒 "?1 月 25 日,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相关负责人窦忠。

图 △ 2020 年年中,地球自转开始加速

2020 年年中,地球自转开始加速

根据科学家们的监测,长期以来地球自转越来越慢。但从 2020 年开始,地球 " 调皮 " 了,玩起了逆袭。

地球自转打破旧记录的这一天,是 2020 年 6 月 21 日。这一天,地球自转开始加速,一天时长比 24 小时短了 1.11 毫秒。随后,地球的自转速度继续加快。2020 年 7 月 19 日是有记录以来最短的一天,那天的地球的自转用时比平常的 86400 秒短了 1.4602 毫秒。

图 △地球自转的不规则变化可能来自于地幔与地核之间的角动量交换

窦忠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受月亮和太阳引力潮汐作用的影响,地球自转速率呈现长期变慢趋势。同时,由于地幔与地核之间的角动量交换或海平面变化等各方面的因素,地球的自转也会出现不规则的变化。" 这种不规则变化似乎没有一定的规律,有时变快,有时变慢。"

近 50 年来,全球 " 闰秒 " 已达 27 次

窦忠介绍,常用的时间尺度有三种,即世界时、原子时和协调世界时。世界时是基于地球自转运动,以太阳作为参照点来确定的时间尺度。原子时是利用原子振荡频率确定的时间尺度。协调世界时则是日常生活中,手机、手表等使用的时间。它采用原子时均匀的秒长,时刻上逼近世界时,可以说是一种与 " 世界时 " 相协调的原子时。

"1958 年 1 月 1 日 0 时,国际原子时开始启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时逐渐偏离原子时。从 1958 年到 1972 年这十四年间,两者之间差了 10 秒。" 窦忠说,为了使人们的时钟与地球自转同步,1972 年科学家们引入了 " 闰秒 ",就产生了当今世界通行的 " 协调世界时 "。

△正闰秒和负闰秒

" 闰秒 " 有正负之别," 正闰秒 " 就是加 1 秒,届时全世界的原子钟都会显示 "X:X:60" 的奇特时间。而 " 负闰秒 " 就是减 1 秒,即在 23 时 59 分 58 秒就结束了一天。

从 1972 年以来,全球已经实施了 27 次闰秒调整,而且都是 " 正闰秒 "。最近一次调整是国际标准时间 2016 年 12 月 31 日,即北京时间 2017 年的元旦。

今年会出现 " 负闰秒 " 吗?尚无定论

从过去六十多年来看," 闰秒 " 大致是 " 三年两闰 "。不过,从 1999 年至 2006 年七年间没有 " 闰秒 "。从 2017 年到现在已经 4 年了,也还没有实施 " 闰秒 "。

这说明,在这些年份期间,地球自转比以往有所加快。这次地球自转变快,比以往力度都大,这也引发了大家的猜想:会不会出现 " 负闰秒 ",也就是减一秒?

窦忠解释称,对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包括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在内的全球很多科研机构都在实时连续地进行监测。是不是要 " 闰秒 ",是 " 正闰秒 ",还是 " 负闰秒 ",最终是由国际地球服务组织(IERS)根据全球监测结果研判确定,并向全世界发布闰秒公告。通常会提前半年发布,一般是在国际标准时间 12 月 31 日或 6 月 30 日最后一秒加入 " 闰秒 "。对于我国来说,就是在北京时间 1 月 1 日或 7 月 1 日上午 8 时前实施。

" 虽然现在地球自转的速度加快了,但到目前为止还不足以引起‘负闰秒’,还要看后续的地球自转加速会不会持续。" 窦忠说,今年初,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已经发布公告,称在 2021 年 6 月底不会实施 " 闰秒 "。那今年末呢?还不好说。

假如 " 闰秒 ",手机时间自动调整

如果 " 负闰秒 " 真的出现了,电脑、手机和手表上的时间需要调整吗?

" 其实发生‘负闰秒’也不奇怪,当年决定采用协调世界时作为国际标准时间时就估计到了这种情况,并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窦忠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国家授时中心会按照国际统一规定实施 " 负闰秒 " 调整,不会影响用户的应用。

" 我们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会把闰秒调整后的标准时间信号或信息通过长波、短波、低频时码、互联网和电话等授时手段发播出去,接收时码信号或信息的用户,届时将自动进行闰秒校时。" 窦忠说,一些高精度时间用户会自动调整。

手机时间来自通信基站,会自动调整。一般手表需要对照电视台、电台手动调整,电波表则可以自动调整。大部分电脑如果安装了校时软件,就可以自动对准了。

图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供图)

一秒影响有多大?某些领域不可忽视

1 秒对普通人来说," 嘀嗒 " 一声就过去了,可对那些需要使用精密时间的部门来说,1 秒的误差影响是很大的。

比如在电力部门,电网故障的诊断维修、电网与电网之间的并网,都需要使用精密时间。如果出了 1 秒钟的误差,可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在网络通信上,协调世界时被用在很多互联网标准中,像网络时间协议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果出现 1 秒的误差,全世界那么多台电脑会一下子无法同步,造成的混乱将难以想象。

最可怕的是在航天领域里。窦忠说," 飞船 1 秒钟就要飞将近 8 公里的路程,要是差了这 1 秒,误差可就大了;飞船轨道可能偏移,空间交会对接可能无法完成,更糟糕的是飞船的安全会受到巨大的威胁。

https://t.cn/A65tFRB8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正能量# [微风][微风][微风] 《史记》中30句名言和注解,句句经典,古人的大智慧,受益无穷! 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释:天
  • 【teeth mirror公益助学】面向阳光 为爱而行10月20日 teeth mirror与浙江省向日葵爱心助学志愿者协会携手走进淳安大墅镇中心小学 关爱留守
  • 南宋时期,有个秀才前去京城赶考,途中不慎丢失了行囊,可死爱面子的他宁肯饿死也不愿去讨饭。后来,秀才实在太饿了,偷偷跑到一个桑葚园里摘果子吃。然而,秀才还没吃上几
  • 澳大利亚职业卫生学家协会主席凯特科尔说,她不确定为什么政府还没有为公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口罩来阻止传染性O变种的传播。这是许多感染控制专家的立场,他们认为政府应该免
  • 想看的第2部 有感触 还没到泪点[抱抱] 人的情感真的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事情能遇见一个互相温暖的人真的超级奢侈[心]时而消极时而又觉得生活充满希望这就是当下的
  • 客厅是我们平常活动的地方,我们放松、游戏、娱乐、进餐等都离不开客厅,客厅可以说是我们整个家庭的中心,也是我们接待客人的地方,是我们的门面,它的摆设、颜色的搭配都
  • 我们赋予人事物太多意义,却从不考虑自己瘦弱的肩膀能否承受,以至于把自己束缚在自我编织的牢狱里惶惶不可终日,却忘记了最初的简单的唾手可得的生活无非开心二字。努力还
  • [NO][NO]还要多补充营养~#旺源全脂纯驼乳粉#富含乳铁传递蛋白、免疫球蛋白和溶解酶素,可以更好地强化机体免疫成分,同时还拥有丰富的蛋白质、钙、氨基酸,维生
  • 》按时间顺序排列,排名不分先后,十首相当不错的词 1.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越来越好#重庆婚纱照#《你心目中的宋
  • 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监督配备校车学校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掌握本辖区内中小学校位置、学生数量分布和校车需求等情况,做好校车使用许可申请的受理、分送、
  • #辰颐物语微博官微[超话]#早睡不熬夜第七天打卡今天收到沃柑好多好评回购,开心之前常有人说社区团购便宜怎样怎样我想说,我们和社区团购最大的区别除了更好吃之外我们
  • #吐槽##渣男# 明明已经把拒绝说的不要再明显了为什么这个男生还在死缠烂打啊正常男生表白被拒了以后不应该不再打扰女生了吗为什么一直在给我发消息试图挽回我要不是我
  • 这是否定孔子,而且是瞧不起孔子的问话模式,孔子还是老老实实并诚恳的回答,我不敢到处耍嘴皮子,是因为天下病了,我要去治病,治那些冥顽不化的人孔子四处游说,是干实事
  • 什么座位顺序啊,穿衣打扮啊,吃饭夹菜啊,倒茶的壶嘴啊,都是规矩拜托,大清已经亡了,平时大家相处保持基本礼仪礼貌,不做什么出格的行为举止,就可以了,你们嘴里的规矩
  • 可短租一个季度,也可长租有电梯,免费网、包括物业。SY供型号:HF22-M290393库号:M290393半自动气体分析器联系人:史经理17310837169(
  • 成长:如面向一般,要看,再说,再听,简单一点就是说“佛之面向即是人生”2021年度第一关键词“平淡”没有巨大的悲伤,没有巨大的喜悦,没有解锁新的旅游目的地,没有
  • 22年,想让内容跟着自己的成长一起变得更多元化,今年新栏目【我的可持续生活】 这个栏目,就从这篇微软海洋环保鼠标开篇吧。21年凭着直觉和兴趣开办了WOW mar
  • 了解广西:桂酒(白酒)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围绕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总目标、总要求,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发展思路,着力推动桂
  • ”为啥lalaland能成小经典?虽然看起来不是一路人但也是因为看到对方眼里的光而走在一起可谈到梦想这样美好但飘忽的概念又怎么能忽视现实?
  • 【每日一秒杀】著名画家郎泽侠(女,笔名:艺莲,祖籍河南信阳,居住北京,2014年进修于清华美院国画系,2016年进修于霍春阳传统艺术研究院,2017年进修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