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这个仁波且为大众请法「什么叫修行?」这是非常基础的第一课,但也是许多修行人乃至长年修行者没有学懂而迷离颠倒的大事。人身难得,暇满人身宝更难得,故而今天我当为大家讲「什么叫修行」之法。

学佛的实质,要落实在修行上,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明白什么叫修行。修行,即是修善恶二所缘业之增益与离避。也就是增益善缘,种善因,结善果;离避恶所缘,离恶因,避恶果。但修行二字颇为广义,首先认识到底修什么行?因此要有所依对缘。无所依缘,则易成外道之修行。比如,魔教修行,就修成魔行。佛教修行,就修成佛行。所以必须要有所依缘,有所楷模应照而依止。又如,只知去恶扬善,克己利人,这是其它宗教都会做的事,这也就是不明宗旨无所依的修行,不属于正宗佛教行持。因此我们的修行,所依缘之对象则是佛陀。

依照佛陀的完美觉位作为我们所修之相应楷模,以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学佛陀的一切,使一切不净惑业缘起恶行远离不得沾边,只令其时时离避远恶,不使其有所近沾三业增加恶因。而一切缘起善业都要行持,哪怕就是一善念,只能增益,不可损减。日日增加善缘、善因、善业,简言之即是时时离恶积善。为什么说恶所缘业只能用远离,不可说是灭除呢?因为佛谛中,因果不昧。因果是灭除不了的,说灭除是断见,故所以只能善业筑壁,犹如筑一道挡土墙,起到隔开的作用。由是学佛,修佛之行,最终成佛方可彻底解脱轮回的因果缚业,此时因果照样存在,但对佛无沾。正如佛陀见到地狱刀山火海,地狱刀山火海依然存在,应报众生痛苦不堪,当佛陀为代众生受苦而自身顿然跃入时,此刀山火海当下化为莲池甘露,成为殊胜的境象,一切恶所缘境在佛陀身上转为善业的显现,不但无苦,反显大乐。

修行就是出离轮回,解脱诸苦而成圣,直至成佛。要出离轮回,因此就要建立出离心、坚信心、不动愿心、精进心、大乘菩提心。而所有一切心的依止境,皆建立在正见上,如没有正见,一切心均会颠倒、混乱。换言之,没有正见是修而无有受用的。比如要先修菩提心,是无法修起来的,会成为空幻菩提,虚妄之心。因为菩提心首先建立在出离心上,也就是一个人要有真正解脱成就出离轮回诸苦的心,他要深知轮回苦不堪言,不但自苦,而且六道众生如父如母均在无常苦痛中,知苦、欲脱于苦,他才会真修行,才会发出自利利他之菩萨行,菩提心方可诞生。但是如果首先从出离心开始修,又是错误的,是不合次第之修,会修成空言出离,妄惑自迷心,这样也是很难修起,建立不了出离心实相的。所以要有真正的出离心,必须要第一步首先了明无常境,第二步要有坚信心,坚信轮回无常的苦,有了坚信心才会恐惧无常苦,才会修成无常心,有了无常心,出离心就会日益增进,自然出离心就会生起实相。如果众生不了解万法皆无常、轮回无常的痛苦,就建立不起一颗坚定的心去出离轮回的念头,没有出离轮回的想法,根本就不会去修行,不想学佛,不学佛的人,本来不想出离,怎么还会有出离心呢?所以不能先修出离心。因此,第一步,没有无常心,就无法步入佛门。就是皈依了佛门,也无法深入正确修行。

要知道什么是修行,就要明白学佛修行的八基正见。

第一基是无常心,第二基是坚信心,第三基是出离心,第四基是实愿心,第五基是精进心,第六基是戒律,第七基是禅定,第八基是菩提心。认此八法为基而修行正见即是正知佛法的指南。这八基正见是修行人不可缺少不可错乱的次第。凡是无常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修行的因;凡是坚信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不变的因;凡是出离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解脱的因;凡是实愿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行动的因;凡是精进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进取的因;凡是戒律所摄化受用的,就是正法的因;凡是禅定所摄化受用的,就是智慧的因;凡是菩提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菩萨的因。八基是修行解脱成就的根本,如果根不正,就会本则乱。所以修行的根本是不可乱的,因此修行的八基必须依于正见作为宗标,也就是以正知正见来引导八基的次第和正确发展修行,这就叫做修行。在修行中要时时落实菩提心的修持,因为菩提心是成道之根本。

佛陀说法,菩提心的真实之义是必然成道之因。凡行菩提道者,终结菩提之果。菩提心是广义全摄一切大乘法之大悲渡生觉成菩萨地因。但由于众生福报使然,佛法经代代相传,遗漏法义。尤为至今末法时期,三界业海波涛汹涌,众生如盲龟更难以项穿荡动海流之木轭如牛鼻之孔,故而要得完美佛法难中之难。因此菩提缩水,所以由广义逐渐缩成了狭义之菩提心法。菩提心分两种,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粗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于愿、行二菩提心之修持,又分情器四大和自身六大以及呼吸、耳根、眼根等内外坛城和仪轨诵文诸多修法。无论世俗还是胜义菩提心,而归于七支菩提份才是最上妙完美的菩提心。本来菩提心是三界六道众生个个有权修施的,但今大都众生法缘不俱,故已执持化整为零缩水之菩提心修法。因此往往误会成觉悟之心方可修之,或曰以菩提心为实相成就之境。当然,这也是存在的一部分,但却遗漏了非觉悟之心的众生而修菩提心之法。更重要的是,菩提心并非觉悟和非觉悟的心,而是学佛的三界六道众生及法界诸圣生发的大悲愿力,是以大悲心所实施的利益众生成佛菩萨的实际行为,是觉悟和非觉悟,圣凡两界的胜义爱心。对觉悟者而言,即是以自觉之证德证境正行正法弘法教化众生,觉悟有情成佛道。对未觉悟者而言,即是以大悲之心发愿众生与我等皆共成就得解脱,帮助他人走入如来正法之道,愿其成菩萨成佛。菩提心之法,对他而言是利他成就之德,由于利他之故而自获德量,故对自己而言即成增益菩萨之因。菩提心之业相,是大悲体现之三业之实际行持。凡真修行者,无论凡圣,均有权发菩提心,也应该发菩提心。因为它不是圣人独有的觉悟之心,而是大悲之行为,愿自他觉悟的因种。菩提心之所摄并不只含十善、四无量、六波罗密、四摄,而菩提心所缘三藏密典及一切口耳心传诸法,建立合法利众渡生的大悲行举。故知菩提心是广义所缘谛相,对佛陀而言是三身四智,当体无上正觉菩提心;对菩萨而言是大悲弘法利生渡有情;对证悟者而言,是离绝诸相戏论,当体本来面目,即空妙有之诸法实相;对凡夫而言,是慈悲助益他人愿其学佛解脱。

发菩提心,首先必须要有无常观,对自我与众生轮回之无常流转痛苦,生起觉观无常境心,即发出离愿,由是则建立出离心,我出离,众生六道父母也出离,轮回苦海难熬痛不欲生,为是愿观而生强烈恐惧所逼,时时欲求当下解脱,但明了其菩萨之行,方可快捷了生脱死,于是自我愿作因地菩萨,欲求快速自觉觉他,则自然生大悲之心,由此菩提籽发。菩提心所发是建立在大悲心上的,故佛义云:「大悲之水浇灌菩提籽发,则树茂果丰耶。」是此,菩提心自然建立。菩提心是成大乘菩萨之因,由菩提心之果,可得清纯正见,依此正见,当深入空性真如,空性之修,于此则化世俗菩提心为三轮体空,即转万有为胜义菩提心也,有了菩提心,即修菩提行,成菩萨地。

修菩提心必须付诸于实践,而不只是背诵行文仪轨、以空洞的发心和观想叫做修菩提心。修菩提心,重在实施于深思我的身体无常,剎那变异,迈向衰老死亡。以十年观察,四十年观察,七十年观察,于中对比相貌、皮肤老度变异,快捷进入生老病死,长恒辗转受苦于轮回,又观由一少小儿时天真之欢,乳气活鲜,然何今无童相,脸老皮老,力气衰竭,时时多病,少小已无,无常将毙我命,亲人老友,悉皆分段而死,犹如一梦,快将做完,心生大惧,则决心坚定,依戒而行,依法而修,入菩提心修双运七支菩提心法:大悲我母菩提心和菩萨应照菩提心。于大悲我母菩提心修法中发大悲之心,修知母、念恩、报恩、慈爱、慈悲、舍贪、断执。

知母:了彻三界六道众生无始以来于轮回转折中皆我父母。

念恩:应深深忆持一切无始过去、现在于轮回之父母,皆曾生育养育体爱于我,为我而劳累病苦,恩重如山,念其恩德,故思其父母之苦皆我之苦。

报恩:知父母为我而奉献一切,现在他们于六道轮回中转折流离,受苦无尽,我此发心,施之于行,自觉觉他,渡脱父母,以为报恩。

慈爱:每时每刻,从于三业之行所生发,慈爱一切众生、父母,长寿无病富贵吉祥,终生喜乐。

慈悲:于三时中,愿请诸佛菩萨加持一切父母脱离诸苦,得遇佛法修持,脱离轮回解脱诸苦。

舍贪:所做一切利益众生父母之事,无挂于心,养成三业无著善行,故成天然自行,本质为善,并非刻意所为行善,做了即忘了。

断执:于行持中,所修诸善,利益父母,一切法义应无所住,断掉我执,空明觉相轻安,于修法中不执于法,不除妄念,不求于真,不来不去,乐明无念,平如静水,当体即空。

实施菩提心的助缘,必须建立在正见观照下,对众生所行事业于善因中施与的而非他造不净业的缘起所需增长施与的,故知凡善因缘起有利众生者,必须实施七支菩萨应照菩提心法,对善缘起当施与他助益善业,助益善因,对恶缘起当施与他损减恶业,远离恶因。菩萨应照菩提心法七支为:一支,自他平等菩提心;二支,自他交换菩提心;三支,自他轻重菩提心;四支,功德回向菩提心;五支,无畏护法菩提心;六支,强导正修菩提心;七支,舍我助他菩提心。

自他平等菩提心:两相利益对逢时,断除瞋恨之贪瞋、漫谤之心,不可利己为重,应自他平等对待。

自他交换菩提心:一切众生的痛苦,愿我一人来承担,我的一切快乐吉祥都给予他,让他离苦得乐。

自他轻重菩提心:我与众生均苦时,应先愿他人解脱苦,我与众生均乐时,应先愿他人多我乐。

请看完整经文内容

请以世界法音出版社之版本为准!

宋立道教授:
禅宗四祖道信的禅学

一、道信禅学与之前的楞伽师们的关系

我们今天讨论道信禅师,

实际上是寻求并肯定早期楞伽师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的意义。

准确地讲,

也就是总结 “ 南天竺一乘宗 ” 的禅师们奠立中国禅学的意义。

大家知道,中国的禅学如果以南宗禅为主流,

那它的成立也就在六祖慧能以后。

而这个法统的建立并为世人承认,

主要依赖了荷泽神会晚年不遗余力的奔走呼吁。

神会得到朝廷征引在八世纪中期,

安禄山的叛乱给他以效忠国家的机会。

这就体现了禅宗和尚在天下百姓倒悬时能做的政治贡献。

由于神会禅师,南宗禅从此大行于南北中国。

不过,南宗禅的精神面貌,

与早期几代宗法楞伽经的禅师的风格是很不一样的。

我们可以说,从四祖道信以前的诸师的主张看,它们已经包含了后来禅法中的要点。

但如果要寻求其间的前后一致性,毕竟还是要经过一番解释,才能建立这中间一脉相承的传统。

从达摩到弘忍的禅师们都以《楞伽经》

为本宗 “ 心要 ”。

至于楞伽经本身,它在哲学本源上突出的是如来自性清净藏。

以此为出发点和根据,该经也就主张离言说名相的妄想,要求修行者在自心上面下功夫。

他们心目中的 “ 自心 ” 也就是本然状态的诸佛之心

―― “ 佛心 ”。

用该经的话表述,“ 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

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所讲的

“ 南天竺一乘宗 ” 便是 “ 佛心宗 ”。

凡夫要如何发现或发明自己的本有清净心呢?

《楞伽经》中讲到了 “ 如来禅 ”,

认为它能引行者

“ 入如来圣地,行自学圣智,三种乐住 ”。

所谓三种乐住,也就是达到空、无相、无愿三种解脱境界。

在这部经中,如来禅最受倡导也最受鼓励。

在它下头,较其阶次低的还有三种:

分别叫做
“ 愚夫所行禅 ”、
“ 观察义禅 ”、
“ 攀缘如禅 ”。

三种禅定分别对治的是 “ 我执 ”、“ 法执 ”

和虽已克服我法二执而又生出的对

“ 我空 ” 与 “ 法空 ” 的执着。

这三种禅法的名称并不因为它们的具体操作方法而得名,

其命名完全出于对坐禅目标的关心。

对治的对象决定着这些禅法的名目。

由此我们可以猜想,在达摩以下的诸禅师们心目中,

禅法在内容上究竟包含了哪些东西似乎是有所共识的。

即说,在基本技术层面上,禅法内容所指无需商讨,大家心知肚明。

具体的坐禅法从古印度到东土,师弟之间代代相传,只是大同小异。

总结起来,也就是眼观鼻,鼻观心之类。

印度佛教的各宗派之间,如果禅法有什么不同,那多半也就局限在理论的层面上了,

也就是说,分歧发生在关于禅的见解上,

以及如何从佛教的理论上说明这种见解主张。

菩提达摩的禅学主张便是这样紧紧地与该派所宗的《楞伽经》联系在一起。

我们想,如果把禅分为基本的两个部骤,

一是使心安宁的所谓

“ 系心一处 ” 的 “ 止 ” 的功夫,

一是在定心状态下的思惟观察的心理活动,

这后者通常称为 “ 观 ”。

则大小乘的禅法差别并不在 “ 系心 ” 的技巧上,

而主要在思惟观察的内容上。

当然后来的禅宗,尤其是南宗禅法主要强调的是世界观或真实观的转换、思想立场的转换,

已经不是古印度传统意义上的 “ 禅 ”,所以只好另当别论。

小乘佛教的禅法讲 “ 止观还净 ”,

以身受心法为对象,

也就以把握无我无常为 “ 还净 ” 的目标了。

依据他们的具体修行对象,

也就有 “ 不净观 ”

( 观察尸体分解腐败 ) 、

“ 慈悲观 ”

( 以爱护众生消除仇恨为目的 )、

“ 因缘观 ”

( 以认清无常为目的 ) ;

当然他们中也有以佛的形象为观察思考对象的,

那就已经是一种念佛观了,

因为它已经不再费神去思考诸如存在意义之类的问题了。

早期的楞伽师们本着印度的传统,重视修苦行的解脱意义,

认为异常严厉的肉体上的自我折磨具有涤罪的功能。

楞伽师们强调修禅的实践应该有严峻的生活方式

( 戒行 )

作为辅助。

在此意义上,头陀行既是宗教原则在生活中的贯彻,

也是宗教修行实践

( 坐禅 ) 的前提性原则。

从达摩到道信、弘忍的东山法门,

一方面强调了禅的技术实践的层面,

另一面也开始重视了利用佛教经典中的义理来说明禅想的内容。

这样的一个传统甚至在弘忍弟子神秀、普寂那里都是坚持下来了的。

但在慧能以后,明显可以看出,

禅法中技术的层面越来越受到轻视,

结果禅的修行也就越来越规范在

“ 心理状态的以至意识层面的改变或转换 ”

这样一个框架内。

又由于过份地强调 “ 自心作佛 ”,

主张 “ 不思量、不思议 ”,

则在禅宗的末流中,

甚至连心理层面的感受体悟都可以不要,

而只凭意识层面的

—— 在佛教当中这已经属于分别虚妄的意识了,

这也是公认最易于作伪的精神层面了

—— 主观声称,自言自己当下了断,

“ 桶底脱了 ” 之类,已然成佛作祖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以为,

道信的禅之主张贯彻着达摩以来的朴实精神,

其禅学观念从根本上把握着达摩以来楞伽师们的精髓。

而这正是东山法门的正脉。

其实达摩禅师已经预见到了:

楞伽传统务实笃行的真精神可能很快就会随禅法的流行、随禅师们对理论发挥的关注而丧失。

据《续僧传 ? 慧可传》说,

当初达摩祖师以四卷《楞伽经》授慧可时说:

“ 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但才过了五十年左右,慧可自己每每讲经之余也就在感慨了:

“ 此经四世之后,变成名相,一何可想!”

慧可本人是文学素养很不错的禅师,

本传说他 “ 外览坟索,内通藏典 ”,

无论中国文化、还是佛教传统,他都非常熟悉的。

他本人无游心文字的意思,

而是笃行实践,

坚持楞伽师的苦行作风。

传说中,他曾被贼人砍去一臂,几至于死,

但他 “ 初无一恨 ”,

仅仅 “ 以火烧斫处,血断帛裹,乞食如故,曾不告人 ”。

这样看来,他对达摩的 “ 报怨行 ” 的确是认真实行了的。

他在这里的感慨,的确揭示出早期楞伽师们的头陀行传统在中国文化环境中的迅速蜕变。

三祖僧璨显然也是上承楞伽师们重践行轻讲说的传统的。

《楞伽师资记》上说他

“ 隐思空山,萧然净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

唯僧道信奉事璨十二年。

写器传灯,一一成就。

璨印道信了了见佛性。

语信曰: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无二亦无三,故知圣道幽通,言诠之所不逮;

法空寂,见闻之所不及,即语言文字徒劳施设也。”

这说明楞伽师们坚信:清净解脱是实践的结果,而不是理论追求可以企及的。

据此,我们肯定了道信的禅学上承了达摩以来的重实践修证的传统。

二、道信本人的禅学主张

道信

( 579 - 651 ),

俗姓司马。

《续高僧传》上说他郡望不详。

七岁出家,虽然其师戒行不纯,但他在陈谏无效之余,颇能够严格自持。

十三岁时他前往舒州

( 今安徽潜县 )

皖公山璨禅师处。

“ 经十年,师往罗浮,不许相逐,但于后住,必大弘益。”

也许这也就是指他后来得到官府的批准,正式出家,“ 附名于吉州寺 ”。

他在往南岳衡山去的路上经过江州,当地道俗留止庐山大林寺。

又经十年,他应蕲州道俗之请,渡江到了黄梅寺。

“ 具众造寺,依然山行,遂见双峰有好泉石,即住终志

…… 自入山来三十余载,诸州学道无远至。”

这是他一生行迹的轮廓。

据说,当初道信见僧璨时,一见面就对老师说:

“ 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璨曰:“ 谁缚汝?”

曰:“ 无人 ”。

璨曰;“ 何更求解脱乎?”

(劝修念佛法门)圆瑛法师讲述
  世间有人。发心念佛。不明念佛旨趣。或问之曰。汝精进念佛。所求何事。则答之曰。为修来世。如是之人。就是愿头打错了。我佛所以立此念佛法门。乃是为著娑婆世界众生。备受众苦。逼迫心身。无法解除。故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可以离娑婆之苦。得极乐之乐。今念佛不愿往生西方。乃愿再生人世。享受人间福乐。实为可惜。殊不知人间。万般皆是苦、空、无常。何有真乐。纵得富贵荣华。得受世间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此等快乐。都非真乐。古德云、‘只这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尽贪世乐。不知乐是苦因。’

  又经云、‘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五欲不除。尘不可出。’若求来世福报。转生富贵之家。享受福乐。那知人间富贵花间露。世上功名水上沤。只恐福中不肯修福。报终必堕苦趣。其受乐之日短。而受苦之日长也。狮子峰云、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捷径。日日饮酒食肉。无非种地狱深根。眼前图快活一时。死后受苦辛万劫。

  念佛、本来可以离苦得乐。若不求出娑婆。求生极乐。则身在娑婆苦海。苦终不离。娑婆是极苦世界。其苦无量。说不能尽。今按人中略说八苦。举世之人。皆不能免。

  一、生苦。世人都是随业受报。依前生之业缘。与父缘母缘。三缘和合。中阴身方得投胎。初见父母交媾。忽动欲念。由是流爱为种。纳想成胎。处在母身。生脏之下。熟脏之上。中为胞胎。母吃热时。热深难忍。几如镬汤地狱。母吃冷时。冷触压迫。无异寒冰地狱。幽囚十月。臭秽杂处。是名胎狱。又当出胎之时。胎衣脱下。便受风刀割身之苦。故孩儿出世时。便就哇哇叫苦。凡为人者。莫不皆然。

  二、老苦。岁月迁流。形容变易。眼花耳聋。发白面皱。身枯齿落。力弱气销。凡事不得自由。一切仰赖于人。楞严会上。佛问波斯匿王。‘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如此。我念孩孺之时。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此可见虽是国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老苦亦所不免。古人云、‘黄金不是千年业。红日能消两鬓霜。’

  三、病苦。人身四大不调。百种病生。世间少有一生无病之人。古德云、‘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时都为别人忙。’姑勿论沉痀酷疾。即使齿痛头晕。则不自在。行坐不安。寝食顿减。以此例知。一切诸病。无非是苦。三国张飞。性情刚勇。对诸葛武侯曰。我谁人都不怕。于是武侯掌中书一病字。与他一看。问曰、这个汝怕不怕。张飞大声疾呼曰。嗳呀可怕。足见病苦临身。即英雄力士。亦复无可奈何。吾人能于病中。一心念佛。不为病苦所恼。如是则临欲命终。百苦交煎之时。自然亦有把握。

  四、死苦。经云、‘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人身有生。则必有死。生时假借四大以为身。死时则四大分离。喻如生牛剥皮。痛苦万状。皮肉筋骨。为地大。津液精血。为水大。周身暖触。为火大。鼻息出入。手足运转。为风大。死时风大先离。故鼻息断绝。手足不动。次火大离时。身发冷触。三水大离时。尸水流溢。只剩皮包骨头之地大。谚云、‘白骨山头化土泥’是也。死之一事。为世人所必经之事。无一人可以幸免。吾人未至死时。当善观察。世间最大为生死。白玉黄金尽枉然。纵使妻儿相惜。无计留君。假饶骨肉满前。有谁替汝。我看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也要轮到我。古人云、‘红红白白莫相瞒。无位真人赤肉团。死去不如猪狗相。即今便作死尸看。’猪狗死时。其肉尚有人要买。人若死时。谁人肯要。

  五、爱别离苦。爱即恩爱。世间恩爱。莫过于父母兄弟。妻子眷属。最难舍离。总望常相聚会。举家欢乐。倘若别离。则心如刀割。即所谓千种情怀千种恨。一分恩爱一分忧。殊不知人生聚散。本属无常。有合则必有离。何须痛苦。古云、‘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六、冤憎会苦。冤即冤家。憎乃憎嫌。此皆宿业所感。重者结冤构仇。轻者厌憎嫉视。冤憎之人。若能远离。其苦自无。那知业力使然。欲离偏合。或为父子。或为兄弟。或为夫妇。或为朋友。冤则索命讨债。憎则刺激精神。因缘聚会。无法脱离。亦如哑子吃黄连(莲)。有苦说不出。罗状元诗云。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

  七、求不得苦。世间那有十足之人。若有不足。则必有求。所求顺遂。自必称心。喜形于色、若求不得。竟生懊恼。日坐愁城。此等都是痴迷不觉。当知得失有定。贫富在天。岂不闻、‘世事忙忙似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乃色、受、想、行、识。五种烦恼之火。焚烧众生之心。烦恼若重。如火炽盛之貌。或依内根外尘。所起烦恼。属色阴。或依五识。领纳五尘。所起烦恼。属受阴。或依意识。想念法尘。所起烦恼。属想阴。或依七识。恒审思量。所起烦恼。属行阴。或依八识。微细流注。所起烦恼。属识阴。前七种苦是别。别指一种而言。此一种苦是总。总括诸苦而说。真是世事万般皆是苦。何如及早念弥陀。

  以上八苦。但就人道略说。无论智愚贤不肖。皆不能免。所谓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若发愿修来世。再来做人。还是吃苦。岂不是打错了愿头。我平日教人念佛。一定要求生净土。方能离苦得乐。弥陀净土。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超过诸佛国土。念佛之人。不但不可愿来生。再来人间享福。并不可愿身后。生天受乐。以天福亦有终尽。‘八万劫总是空亡。三千界悉从沦没。’永嘉禅师云。‘布施持戒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当知求生净土。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省庵大师云。‘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附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故劝念佛之人。莫求天上人间福报。如以明珠。而贸一食一衣之饱暖。岂不可惜。应当愿生净土。如弥陀经。佛劝发愿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觉得有时候签名真的代表了一段时间的观点吧,从读书时代的“既见君子 云胡不喜”到工作之后变成了“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再到如今经历了太多事情,只觉“何惧流年
  • 你最喜欢的古诗词有哪些?[心] 1.“何时杖尔看南雪,我与梅花两白头。” 去年南京大雪时,刚好看到这句,心生欢喜。 2.“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朋
  • #博君一肖[超话]#我们小博,热衷于把肖肖喂胖,每天问几遍有没有吃饭,不吃饭就买河粉被打一下换肖肖吃两碗抄手,买三加二饼干小零食,给他点小面包,带他吃火锅吃日料
  • 【1⃣0⃣•1️⃣2️⃣小工的牌时间】 嗑瓜子: 白骨精: 七百里: bunny: 呱呱:会火: 老鬼:首都一橘:生活不会向你许诺什么,尤其不会向你许诺成功。2
  • #腾讯新闻# 爱做梦的小孩子:网上一新闻流传广泛:一女子跪在大雨中,苦苦哀求未婚夫给她家40万彩礼。原来男方第一次来求亲的时候,女方家的父母彩礼要价24万,等男
  • 测评 | 糖田米田咖啡糖品牌:糖田米田咖啡糖☕:♥︎原味,黑咖啡味,榛子味,香草味,酸奶柠绿味♥︎:感受:这糖小小一颗,方便携带,咖啡味还挺浓的,嚼起来像小时
  • 想接到更多优质需求的小伙伴可关注头条及时收到更多约稿项目】半年更新一次的置顶我是小鳖,本微博用来存放调查员,oc,一些宝可梦及转发美图,任何同人产出都极有可能是
  • #和 Kelsey一起打卡# 苍天啊 一个破论文怎么还没改完啊改比写难多了[悲伤]2022.9.29专注时长6⃣️小时✔论文改论文(改语言、结构)文献(终于看完
  • 这个景区里的水是最有特点的,不是涓涓细流,也不是滔滔江水,而是一路如雷鸣般的瀑布。流水伴随了我们一路,走几步就能遇到一个瀑布,有的从光平的石头上冲下来,有的从石
  • #诛仙动画# #诛仙女主碧瑶# 陆雪琪这两句台词堪称又当又立小三标配,明明知道人家有心爱的人有女朋友,还跑去表白什么“你心中苦楚我知,我和你一起分担我念着你”。
  • 芙清 创福康 斐思妮 可丽金 美迪惠尔 敷益清 武夫人 可复美 面膜[心]生活,过慢一点,让岁月不要在匆匆中流逝,留下一杯金黄的阳光;让你温柔的心再温柔一些,对
  • ”李万军说,“我当初就是想当一个合格不挨‘扣’的焊工,没想到坚守了30多年,就发生质的转变。不仅如此,他们一边技术封锁,还一边说“风凉话”:“你们中国对于这样高
  • 作为该校的少先队校外辅导员,苏炳添寄语广大青少年,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真正的好运气都藏在努力里。【苏炳添勉励青少年:真正的运气都藏在努力里】奥运会取得突破性成就
  • 请9月22日18时以来,有咸阳市旅居史人员,尽快向所在社区、单位、宾馆等报备,按指引执行健康管理措施。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西安市对近7日内
  • 武汉科技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新生总数3188名,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新生有64所高校的159人,分布于武科大18个学院。武汉科技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新生总数
  • 高职妈妈选择的首套地理历史的科普书世界教育史里程碑,8岁以上孩子都值得一看世界级教育家希利尔毕生精力撰写,儿童文学启蒙的经典巨著给孩子知识视野的拓展和人文素养的
  • 《霍元甲》炸裂全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火”的加持,舞台前火光冲天,当火剑出鞘时,有种最原始的力量冲向观众心中。 《一万次悲伤》虽然舞美没有那么炸 裂,但是胜在真诚
  • 这位村民听闻佛陀开示后,欢喜踊跃,发大誓愿:『愿我未来如宝体佛,具足佛陀所证得之一切诸法;愿我说法如同佛陀,令一切众生欢喜信受;愿我日后带领众僧安详徐步,具足威
  • !!
  • “自供水工程光伏电站运营以来,内乡县有效减少了农村群众用水支出,补充了工程维修养护资金,受到了全县群众的一致好评。为了让和他一样的脱贫户有一份收入,淅川县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