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知世事的小孩才是真道的最佳象征?
太上道祖在五千文圣典的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不可以言说的。
纵然人们试图从多个方面对道的存在作出解读,但均是对道的某一种情态的描述,却难以企及道的整体面貌。
对于究竟什么是道,有道存德之人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道祖在文中也给出了明确的解答,其曰:“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道祖指出,唯有尚未明白世事的小孩子才是真道的最佳象征。

专气致柔,复归于婴儿
纵观整本《道德经》会发现,道祖对婴孩是极力推崇的。文中共出现三处对婴孩的直接描述,分别为: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10章)”此处是在讲,假若人们能够如同婴儿一样结聚精气以致柔和,实现精炁神不耗散,便可以获得如永恒大道一般不灭不亡之体;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20章)”此处是说,在面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等事时,有道之人的内心永远都是如一潭清水一样澄澈不兴,其心境就像初生婴儿般天真无邪。他总是会对自己的人生保持随遇而安,不会为身在何处而烦扰心神。修道的真理在于,只有保持原始纯真的混沌状态,才不会被世间的阴阳利害所伤害;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28章)”此处是说,得道者始终能够保持虚怀如谷、柔弱处下的姿态,其汇聚普天下的思潮就像可以大海可以汇集天下的溪流一样,包容万物又不生倦怠。当人们能够以此德行作为自我本然之表现时,也就可以复归于婴儿的心无瑕疵的状态了。

从这三处对得道之人与未明事理的婴孩之间的对比中能够发现,道教所推崇的得道后的柔弱、混沌、包容等状态都与婴儿自然表现出来的状态无异。因为尚没有被成人所推崇的功名利禄沾染,所以婴儿的喜怒哀乐都是出自本身最直接的反应,他们的所作所为没有任何目的和阴谋,于是在婴孩的身上就可以表现出整部《道德经》所叙述的根本之道,即“自然”和“无为”。

自然之态,阐修道之理
在《道德经》中,道祖并不只是把婴孩作为一种比喻或象征,而是从婴孩所表现出来的自然之态中参悟到了道的某些属性,并由此阐发出诸多修道理论,具体又可以分出如下不同的层次:

其一,婴儿具有不为世间好坏美丑所执着的特征,成人世界所谓的“文明”法则在婴儿的世界中不成立,他们只会考虑我需,且不会因为对某项事物的喜好或憎恶而产生贪嗔痴爱等七情六欲。

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贽曾作《童心说》一文,曰:“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最具童趣的近代大家丰子恺先生也认为孩子是纯真自然的最佳代表,他认为唯有童心是没有受到世俗尘埃蒙蔽的,是一种“清净心”。以此为鉴,修道之人一生所追求的修行,便是一点点磨去因尘俗蒙蔽而产生的心性上的魔障。先除却心上贪恋,才能从大千世界中修出身心清静。如婴孩一般心中无染着,这是修道第一关。

其二,因为婴儿具有不辨善恶的特性,所以对成人所给予的一切都会全盘接受。在他们的世界中,善恶、美丑、阴阳是无分的,这正是修道所追求的原始混沌状态。
混沌状态具有包容、不争等特性,修道者所追求的混沌在于“有容乃大”,既可以兼收并蓄,同时又不失真我。南华真人在《秋水》一文中,已经把此层修道境界的妙处说得很是明白。文中描绘的沾沾自喜的河伯象征修道小有成就的阶段,只有见到了大海的能容和广博,才会明白真正的道是包容和不争的。恰恰又因为其包容与不争,所以才能成就其无限、无垠,所以才更能表现出现恣意的逍遥。相比起第一层的身心清静,修道至这一境界后便要实现从世俗到超脱的逍遥游。前者是忘尘,此处则是忘心,南华真人谓其曰鲲鹏之大化。

其三,婴儿是没有被成人世界的各种法则所介入的特殊群体,所以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情态——不论是哭闹、欢喜、渴饥亦或者屎尿——都是一种本能反应,是“自然”。
在婴孩的世界中,饿了吃、困了睡是最基本的法则,这恰恰与“老道老道,吃饭睡觉”这句俗语相合。但这种吃饭、睡觉不是基于贪懒,而是因为心中明净无挂碍,除却了人事浮云,一心只用在最实际处。修行的基本要义在于,以修持的理论去指导日常生活中最基本平常的行为,达到使所有的行为都出自本然所驱的惯性使然。当不再使心用心而达“我自然”,这便是修道的第三个层次,是真正实现了忘忘的境界。此层之忘,便是忘却尘、忘却心,更要忘却“忘”这件事,只留自我本然,从而使实现学道、修道再到得道三层级的超越。

立足于以上三层不同的境界,即可成为一个至真至性的修道人。但在道祖看来,这样的修行尚不足够,一个真正的得道圣人最终还需上升至“天地不仁”的高度。正如婴儿在释放自我需求的时候从来不会去计较其他人的喜欢与否,因为一旦产生计算,便又陷入了心机的漩涡中。道祖讲的“不仁”之圣人,实则是将有无、善恶、美丑、阴阳等有形有相之存在混沌为一体的,不需确立对立与纠纷,彼此之间只有生化,却无克害。以无分别之心去观照万物,万物自然圆融。能得此圆融之态,才真正是修道有成的表现,而婴孩正是此混沌圆融状态的最佳象征。

南华真人在《大宗师》篇末又告诫说,人之混沌往往在倏忽之间皆可破除,此心一破,分别即出。这对婴儿来说是成长;对修道人来说,大道就远在天边不可追了。修道之人,希望通过坐忘、心斋、忘忘等等多种方法途径来使自己达到不染尘间纤毫的境界,此不染即是不为外物、不为内己所惑,阿当内观本真时,可保持原始混沌的不寂不灭、不动不摇,真正实现与道合真。
作者:武当玄拙 腾讯道学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译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感悟: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行的人,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人争。

人的至柔至刚全在一念之间,生活中刚柔并济方显英雄本色。人生并不是只有一条路才能通向胜利的彼岸。

具有“强者”的资本而保持“弱者”的姿态,这是岁月积淀的人生智慧。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感悟: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自古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每个人的看法不同看到得东西不同,所有每个人的境界不同,凡事都有两面,有的人行善的善果,有的人行善不一定就得到善果。

就像达摩祖师所说的一样,行善不能总挂在心理面你做了多少善事,多么多么的伟大,这样的善是虚伪的也是无有功德的,一切随缘。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译文: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感悟: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做事情也应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再艰难的事情,只要持续不懈的行动,必能有所成。万事起于忽微,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

译文:“宠”来了,就很高兴;“宠”走了,就很失落;“辱”来了,就很伤心;“辱”走了,就如释重负。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样。

感悟: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太注重自己的成败得失了。我们的心里装满了很多我们以为应该非常在乎的东西:钱财、名誉、地位、亲情、友情、爱情等等。

对这些外在的东西执着的越多,我们的心就越不能自由。事实上,这些东西都是建立在“有”这个层次上,说到头都是“镜花水月”、“电光石火”、“梦幻泡影”一类的东西,是不值得我们过分重视的。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译文:我有三宝,我一直都在持守着它。一个是慈爱,一个是节俭,一个是不出人头地。

感悟:这里所列出的三“宝”其实是接近“道”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种“宝”,叫慈爱。慈爱就是对宇宙里所有的众生无差别的热爱。这种热爱是宇宙中最伟大的感情,能产生出宇宙里最伟大的动力,甘愿为众生奉献自己的一切,是牺牲小“我”而成就大“我”的不二法门。

第二种“宝”,叫克制。克制就是在明白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前提下,坚决不去做那些违反“道”的、不能做的事情。

第三种“宝”,叫“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就是自觉、自愿地去“处下”、“处后”,为了造就最后共同的大利。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译文: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感悟:人生在世,贵在懂得知足常乐。拥有一颗豁达开朗平淡的心,在缤纷多变、物欲横流的生活中,拒绝各种诱惑,心境变得恬适,生活自然就愉悦了。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译文: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如果能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感悟:人们从事事业,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遵循自然规律,心存轻忽。如果做事情都能有始有终,坚持不懈,那就不会失败了。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感悟: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译文: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因此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如此方可长久。

感悟: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感到愈难过。

所以,知足的人比较不会受到屈辱, 凡事适可而止的人比较不会招致危险, 生活得更长久。请您转发分享

#修炼点窍#:打坐练功中的诸多要点,一定要了解!
一.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
内丹工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

《系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何谓穷理?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

一面穷理,一面尽性,乃有不坏之形躯,以图不死之妙药。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

“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 ,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跷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气穴中也。

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净自然曰勿忘,顺其清净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

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凡丹旨中有“先天”字、“真”字、“元”字,皆是阴阳鼎中生出来的,皆是杳冥昏默后产出来的,就如混沌初开诸圣真一般,以后看丹经可类推矣。

二. 学道甚难,而传道亦不易。传道者甚勤,学道者可懒乎?传道者耐烦,而学道者可不耐烦乎?学不精,功不勤,心不清,神不真,以此入道,万无一成。孔子曰:“知几其神乎”。不曰其念其意,而曰其神,可见微动之息,非神不知也。今为分之曰:微动者几,大动者直。欲知其几,使心使意使念终不得见也。神乎!神乎!
神要真神,方算先天。真神者,真念是他,真心是他,真意是他。如何辨得真?诀曰:玄光火发,杳冥冲醒,一灵独觉者是也。丹家云:“一念从归中起”,即真神真念也。又云:“微茫之中,心光发现”,即真神,即真心也。又云:“定中生慧,一念斡旋”,即真神,即真意也。真神从不神中炼出,学者知之。

学道人原有常格宜破,乃能引心入理,热心去则冷心来,人心绝则道心见,此吾所以撇功名势利,弃儿女家园也,顶真学道,要把道当为奇货可居,乃有效验。

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性在心内,心包性外,是性为定理之主人,心为栖性之庐舍。修心者,存心也;炼性者,养性也。存心者,坚固城郭,不使房屋倒坍,即筑基也;养性者,浇培灌溉,务使内药成全,即炼己也。心朗朗,性安安,情欲不干,无思无虑,心与性内外坦然,不烦不恼,此修心炼性之效,即内丹也。

世有学道数月,而不见其寸进者,为无真心向道也。人若有心于道,自然无事于心;人若心重于道,自然心轻于事;人若心浓于道;自然心淡于事。守其性兮不散乱,存其神兮不昏沉,又安有渴睡杂念之扰哉!理胜欲则存,欲胜理则亡。

潜心于渊,神不外游;心牵于事,火动于中,火动于中。必摇其精。心静则息自调,静久则心自定。死心以养气,息机以纯心。

三.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游,外三宝不透中而扰,呼吸绵绵,深入丹田。使呼吸为夫妇,神气为子母,子母夫妇,聚而不离,故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外游,精不妄动,常熏蒸于四肢,此金丹大道之正宗也。

大道从“中”字入门,所谓“中”字者,一在身中,一不在身中。功夫须两层做:第一寻身中之中,朱子云“守中制外”,夫守中者,须要回光返照,注意规中,于脐下一寸三分处,不即不离,此寻身中之中也;第二求不在身中之中,《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此未发时,不闻不见,贼慎幽独,自然性定神清,神清气慧,到此方见本来面目,此求不在身中之中也。以在身中之中,求不在身中之中,然后人欲易净,天理复明,千古圣贤仙佛,皆以此为第一步功夫。
打坐之中,最要凝神调息,以暇以整,勿助勿忘,未有不逐日长工夫者。
凝神调息,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经之玄关一窍也。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它,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

古仙云,“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真息之息,息乎其息者也;不神之神,神乎其神者也。总要无人心,有道心,将此道心返入虚无,昏昏默默,存于规中,乃能养真息之息,得不神之神。

初学必从内呼吸下手,此个呼吸,乃是离父母重立胞胎之地。人能从此处立功。便如母呼亦呼、母吸亦吸之时。好象重生之身一般。

大凡打坐,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婉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丸,旋复降下绛宫,而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了,总是要勤虚炼耳。

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虚守静而已。真息一动,玄关即不远矣。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

《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二句,可浑讲亦可析讲。浑言之,只是教人以入定之功耳。析言之,则虚是虚无,极是中极,静是安静,笃是专笃。犹言致吾神于虚无之间,而准其中极之地,守其神于安静之内,必尽其专笃之功。

人心者二,一真一妄。故觅真心者,不生妄念,即是真心。真心之性格最宽大、最光明,真心之所居最安然、最自在。以真心理书,千条一贯;以真心寻道,万殊一本。然人要用他应事,就要养得他壮大,就要守得他安闲,然后劳而不劳,静而能应。丹诀云,心走即收回,收回又放下,用后复求安,求安即生悟也。谁云闹中不可取静耶?

游方枯坐,固非道也。然不游行于城市云山,当以气游行于通身关窍内乃可,不打坐于枯木寒堂,须以神打坐于此身妙窍中乃可。

四.学道以丹基为本,丹基既凝,即可回家躬耕养亲,做几年高士醇儒,然后入山寻师,了全大道。彼抛家绝妻、诵经焚香者,不过混日之徒耳,乌足道!
保身以安心养肾为主,心能安则离火不外荧,肾能养则坎水不外湍。火不外荧,则无神摇之病,而心愈安;水不外湍,则精智涸之症,而肾愈澄。肾澄则命火不上冲,心安则神火能下照,神精交凝,乃可以却病,乃可以言修矣。

凡人养神养气之际,神即为收气主宰。收得一分气,使得一分宝,收得十分气,使得十分宝。气之贵重,世上凡金凡玉,虽百两不换一分,道人何必与世上争利息乎?利多生忿恚,忿恚属火,代办火种,忿恚一生,气随之走,欲留而不能留,又其甚者。连母带予一齐飞散。故养气以戒忿恚为切,欲戒忿恚,仍以养心养神为切。

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

炼心之法,自小及大。如今三伏大炎,一盏饭可也,再求饱不可也;一片凉可也,再求大凉不可也;数点蚊不足畏也,必求无蚊不能也。自微及巨,当前即炼心之境。从苦中求甘、死里求生,此修道之格论也。

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苟不正,行于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

学道之士,须要清心清意,方得真清之药物也。毋逞气质之性,毋运思虑之神,毋使呼吸之气,毋用交感之精。然真精动于何时,真神生于何地,真气运于何方,真性养于何所,是不可不得明辨以晰者,而细言之也。

气慧者神自清,气即人身之时神表也,有何难知?特患心不静定耳。进气是修道第一步要紧工夫,若不静心细参,则不能知终知始,如何使得下手?懵懂下手,知此不知彼,心中忙了又忙,遂时时有琐碎之心,而不团聚,故本一心分作数心,何能一心做工夫?凡学道总要诚一,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战。

凡下手打坐,须要心神两静,空空寂寂,鬼神不得而知。其功夫只宜自考自信,以求自得。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于中自形于外,是以君子必慎其独。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超棒且有深意的朋友圈文案[心]- 做自己的自由树- 不说永远 在每个瞬间- 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再见和日落的寓意都是未完待续- 浪漫和悲观并不冲突 我时常
  • 下面开始我们的老节目身体最重要大家一起运动起来~Ready go我说上句你们说下句许久未见12342234感觉如何,有没能健康一点点?下面开始我们的老节目身体最
  • :20平朝南主卧,带阳台,窗户朝南,图片可以看下方⬇️,室友(已经一起住3年➕)研究院高校、互联网工作,公共空间很大,平时作息都很正常且安静,大家时间比较错开,
  • 可万万没想到,这个女子如此豪横,她叉着腰说:“你们做梦,今天如果要我道歉,我就不是我父母养的!而莫先生也表示,这本来就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法律也没规定男生不能
  • 佛陀开演佛顶尊胜陀罗尼之时,向天帝及诸大菩萨等众开示说﹕天帝,我有陀罗尼,名曰『佛顶尊胜』能够除一切恶道,能够净除一切生死苦恼,又能够净除诸地狱阎罗王界及畜生等
  • 此次活动采取“网上+网下”“移动端+PC端”相结合方式,邀请中央、省、市20余家主要新闻媒体记者、知名商业网站及国内正能量网络名人代表,深入廊坊香河县、广阳区、
  • (只剩最后两块了,黑的是我的,黄的是孟子轲的,我俩明天的早餐)这个提拉米苏难吃的一批 吃过最难吃的 有那么一点咖啡的味道 但也就只有一点 他介绍里说的朗姆酒 没
  • 光阴总带着些厚重,于你,于我,在每次转身时,都会留给我们绿水青山般的画卷;不论离开,还是相聚,都是一场盛世景致;光阴静静深流,安详而静谧,如此清宁的时光里,可以
  • 下午的模拟课程也好有趣 真的很喜欢A班里那几个有趣的uu 大概是e人的充电方式 我真的好喜欢和志同道合的uu在一起的感觉55 今日快乐的小点有:1.今天吃得好开
  • @TFBOYS-王俊凯#九尾XXZ[超话]##九尾的自信与勇敢#“广州塔下的落日永不停歇,祝我爱的少年永远热烈”尾 看过你那么多样子的我还是最喜欢你在赛场上那
  • 狗儿砸被一只小恐龙挤下了床让他和小鳄鱼合照直接给了人家一锤沉迷看小鱼赖着不走了又怂又要看刚到手的挖挖机就把人家的挖斗给搞掉了一听到音乐就忍不住开始蹦蹦蹦不给看蜗
  • ——《基层女性》王慧玲著#基层女性##文案##文案[超话]##书摘##书摘[超话]#今天在想一个问题:说女人胖感觉是和说男人小一样讨人厌的话题,十分不礼貌以及冒
  • 无需委屈自己,也不要画地为牢,多一点享受,少一点执着,曾经那些想要的都会奔赴而来。多少悲喜,只在一念间,同样的事情,看得有多重,在你心上就有多少分量。
  • 我一直觉得,浸润在人间烟火气里的小禅老师,是路遥马急的俗世里开出的一朵花,淡婉而热烈,明媚又芬芳。大抵,人生的每一段路途,都有它自己的悲喜,生活匆匆,转眼春秋,
  • 所以在庄子看来,在哪里隐居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保持心灵的逍遥和自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庄子的隐居其实是“心隐”无论你处于何时何地,只要你的心是超脱的,灵魂就是自
  • 嘿嘿~来自出差特种兵的闲时打卡~明天终于可以回家睡个好觉啦~好想我的老爸和小ber宝给男票带了他最爱的凤梨酥~吐槽垃圾桶️之前因为领导安排一直干活之类的很少出差
  • 随着房地产危机,最近几年之内,建筑学就完全退出了最理想的专业选择,毕业生对自己的收入和生活方式表示了最严重的不满。相信恒大这份短短几百字的公告,不仅让人看到这家
  • #TF家族登陆计划生于火焰演唱会##一起来看演唱会#离出道赛又进一步,唉珍惜现在吧遇火,它是星光,在黑暗里闪耀的舞蹈,它也是黑洞,可以将一切消散,它是火焰,是
  • Minichamps 发布 Week 28 2023 新品目录:Scale 1:12:HONDA CBX 1000 – 1978 – BLACKHONDA CB
  • 《灌篮高手》1993年番剧+2022剧场版湘北高中的一年级新生樱木花道在初中就有了被50个女孩抛弃的“悲惨”经历,最后一个女孩抛弃他原来是看上了篮球部队小田,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