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两会话题】#小亳跑两会#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今年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对“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长三角进行了全面部署,这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来看看代表委员们怎么说。

1.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
扬“亳”所长,打造中医药产业高地
“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亳州中医药发展迎来新机遇。市两会期间,各民主党派和参会委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建言献策,积极作为,助力亳州发挥中医药资源整合集聚的“乘数效应”,全力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

抢抓机遇,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
2020年,我市“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成效明显,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1450亿元,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产值增长14.2%,992个中药配方颗粒品种进入省医保目录,22个药品品种成功转入我市生产,113个品种签订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合作协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到2025年,现代中医药产业迈向中高端。
如何抓抢机遇,推动亳州中医药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九三学社亳州市委建议,要全面落实“世界中医药之都”规划,尽快启动纳入“十四五”规划的中医药项目,梯次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在做精做优中药饮片、做大做强中成药、做专中药延伸产品、加快发展提取物和配方颗粒等方面有新突破。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进一步完善机制,加强与沪苏浙包括全国先进地区的创新合作,吸引更多高端要素集聚亳州,谋划建设长三角中药企业产业园。着力从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领域、提高产业层次三个维度,构建集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医药贸易、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医药文化旅游、中医药延伸产业等六位一体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把握关键,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开工建设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支持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建成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提高各类中职学校办学水平。
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是关键。在加强中医药人才引进培养方面,近3年来我市引进涉药类高层次人才180余人,开展项目合作近90项。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引进博士1人、硕士121人、急需专业的副高级以上人才22人。支持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合作举办在职研究生班,培养在职研究生60人。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支持亳州学院设立了中医药学院单独校区。但中医药人才短缺依然是我市药企存在的普遍现象。
为此,市政协委员姚亮建议,要常态化开展中医药产业“招才引智”工作,加大创业扶持资金保障和兑现力度,探索推进“揭榜挂帅”制度,厚植成长沃土,创造“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空间。加强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支持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医师和中药师带徒授业。开展医疗卫生专业人员招考工作,努力为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选择更为优秀合适的人才。
针对中医人才晋升、加薪渠道有限的现实,市政协委员侯怀奇建议,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诊治的投入,拓宽中医人才晋升渠道,提高医疗机构发展中医的主动性,提升中医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加大中医行业的吸引力。

扬“亳”所长,打造中医药康养高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成立市中医药健康旅游联盟,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目的地。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康养产业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兴产业。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都给中医药康养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世界中医药之都”的亳州,更要扬“亳”所长,立足中医药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加速产业集聚,加快推进中医药康养产业发展,奋力打造长三角中医药康养产业高地。
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调研发现,我市中医药产业稳步发展、运动康养氛围浓厚、药膳产业发展迅速,同时区位交通便捷、文旅资源丰富,拥有发展中医药康养产业的独特优势,并成功被列入首批15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为安徽省唯一入选城市。为此建议,明确发展定位,早日完成康养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强化力量,创新手段,加快中医药康养园区建设;打破界限,形成合力,推进“医养结合”;统筹规划,准确定位,做好品牌宣传,加强对产业园区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加大财政投入和扶持力度,切实保障建设项目用地,积极支持融资信贷需求。同时,以市场为主体,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形成多层次协同推进、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

2.实施乡村振兴
补短板 强弱项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新时代幸福新农村……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就“乡村振兴”,积极建言献策。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市人大代表谭现祥一直关注“三农”问题,并积极为现代农业发展建言献策。“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我感受到更多的是肩上的责任,我将认真贯彻大会确定的目标,一如既往地把目光聚焦在‘三农’上,继续创新生态瓜菜的种植技术,扩大生态瓜菜规模,带领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谭现祥说。
报告指出,培育“绿色亳农”品牌,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60个,培育中国驰名商标1个……
“乡村振兴,首要任务是农业振兴,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近年奔走在扶贫一线的市政协委员蒋家彬认为,要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和申报,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不断开发农业生态价值,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农村绿色生态产业。

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报告指出,启动乡村建设行动,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84个……
市政协委员芮绍勇认为,要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建设美好新家园。
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改造农村公路500公里……
“要进一步提升农村道路硬件设施建设水平和交通安全水平,实施‘农村公路+旅游、产业、巩固脱贫成果’模式,带动特色种养业、农村电商、客货运输、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市政协委员方林飞说。
市人大代表杨华说:“现在城乡道路越来越畅通,城乡公交通村达乡,方便了村民出行。但也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短板,比如在林拥城城乡公交首末站等人数较多的站点应设置乘客等待休息区,方便乘客阴雨天气时等车出行。”

激发农业农村活力
报告指出,建成县乡联网运行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促进产权流转交易公开规范运行。
对此,市政协委员王海运认为,要加快推进农村产权规范交易,培育壮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报告还指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22个,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发展到470万亩,培训职业农民3200人次……
2012年11月,市人大代表唐晓梅成立了晓梅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全村留守妇女开展草莓种植技术、管理、营销等知识培训,带动了周边100多名留守妇女实现劳动力转移,帮助她们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后,心情激动,以后,我会继续扎根基层,撸起袖子加油干,带动更多农民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不辜负人大代表的职责。我也呼吁更多的人才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唐晓梅说。
市政协委员魏绍军也认为,要培育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把农业交给更多有知识、懂经营、善管理的职业农民,才能使得农业经营效益最大化,投入产出比最大化,农民收益最大化。


3.融入长三角
按下融入“快车键” 实现发展“加速度”
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开展长三角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发展提速增效;加强顶层设计,加快互联互通, 让群众享受到更多一体化发展红利;构建绿色农产品产业链,建立完善可追溯体系,扩大对长三角蔬菜供应……在今年两会上,加快融入长三角,仍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加大招商引资 吸引“凤凰”来栖
2019年10月15日,亳州正式成为长三角大家庭的一员,并被赋予“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新定位。“入长”一年多来,我市借梯登高、借力发力,收获了一体化发展的累累硕果。
“去年我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取得的成就让人振奋。今年我市将聚焦主导产业,继续开展融入长三角招商引资活动,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0个,每个载体至少引进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相信随着这些重点项目的落地开花,亳州的发展将会实现再提速。”市人大代表王在光说。
市政协委员李宣衡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亳州跨越发展、创新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面对新格局,亳州招商引资工作要创新思路,加快招商引资理念、方式与手段的全面创新。要认清亳州的优势,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变资源“嫁”亲为产业“相”亲,实施精准招商,推进强强联合。要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在招商中提升产业层次。要营造“亲商”“聚才”新环境,进一步提升为企服务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实力雄厚的企业,为亳州加快融入长三角,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加强顶层设计 打破行政壁垒
“报告提出,去年我市实现与长三角所有城市公安类电子证照互认互通、医保‘一卡通用’、236个事项‘一网通办’,异地就医的住院和门诊医保费用实现直接结算。今年将继续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扩大与沪苏浙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居民服务‘一卡通’覆盖面,这将给市民带来更多福利。”市人大代表孙萍萍说,建议进一步加强上层设计,打破行政壁垒,建立跨区域的协调机制,加快实现长三角区域城市的互联互通,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一体化发展的红利。
“要做好旅游策划,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吸引长三角游客到亳州观光旅游。”市政协委员马峰建议,要在南京、上海、杭州、苏州等高铁沿线城市召开专题旅游推介会,大力宣传亳州特色资源,打好世界中医药之都、花戏楼、地下运兵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王牌,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推出鼓励优惠政策,刺激和吸引更多高铁沿线及周边城市居民来亳旅游观光。

加快融合步伐 提升发展质效
“去年我市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加快建设,全市供应长三角地区农产品241万吨、销售额202亿元,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组数据令人鼓舞。”市人大代表高丽说,建议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完善绿色农产品产业链,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让更多的绿色农产品走进长三角的千家万户。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去年我市与沪苏浙的3个市(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沪苏浙的13个园区开展对接合作。今年,将推动亳州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建设省级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试验区。支持谯城经开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亳芜现代产业园区打造现代新兴产业园、建设长三角省际合作示范区。
“去年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推进大会在亳州召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对园区发展作了新规划,建议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高园区承载功能,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对接合作,让园区成为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新引擎。”市人大代表葛振说。

【市两会话题】#小亳跑两会#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今年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对“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长三角进行了全面部署,这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来看看代表委员们怎么说。

1.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
扬“亳”所长,打造中医药产业高地
“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亳州中医药发展迎来新机遇。市两会期间,各民主党派和参会委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建言献策,积极作为,助力亳州发挥中医药资源整合集聚的“乘数效应”,全力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

抢抓机遇,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
2020年,我市“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成效明显,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1450亿元,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产值增长14.2%,992个中药配方颗粒品种进入省医保目录,22个药品品种成功转入我市生产,113个品种签订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合作协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到2025年,现代中医药产业迈向中高端。
如何抓抢机遇,推动亳州中医药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九三学社亳州市委建议,要全面落实“世界中医药之都”规划,尽快启动纳入“十四五”规划的中医药项目,梯次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在做精做优中药饮片、做大做强中成药、做专中药延伸产品、加快发展提取物和配方颗粒等方面有新突破。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进一步完善机制,加强与沪苏浙包括全国先进地区的创新合作,吸引更多高端要素集聚亳州,谋划建设长三角中药企业产业园。着力从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领域、提高产业层次三个维度,构建集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医药贸易、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医药文化旅游、中医药延伸产业等六位一体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把握关键,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开工建设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支持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建成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提高各类中职学校办学水平。
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是关键。在加强中医药人才引进培养方面,近3年来我市引进涉药类高层次人才180余人,开展项目合作近90项。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引进博士1人、硕士121人、急需专业的副高级以上人才22人。支持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合作举办在职研究生班,培养在职研究生60人。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支持亳州学院设立了中医药学院单独校区。但中医药人才短缺依然是我市药企存在的普遍现象。
为此,市政协委员姚亮建议,要常态化开展中医药产业“招才引智”工作,加大创业扶持资金保障和兑现力度,探索推进“揭榜挂帅”制度,厚植成长沃土,创造“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空间。加强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支持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医师和中药师带徒授业。开展医疗卫生专业人员招考工作,努力为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选择更为优秀合适的人才。
针对中医人才晋升、加薪渠道有限的现实,市政协委员侯怀奇建议,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诊治的投入,拓宽中医人才晋升渠道,提高医疗机构发展中医的主动性,提升中医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加大中医行业的吸引力。

扬“亳”所长,打造中医药康养高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成立市中医药健康旅游联盟,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目的地。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康养产业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兴产业。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都给中医药康养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世界中医药之都”的亳州,更要扬“亳”所长,立足中医药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加速产业集聚,加快推进中医药康养产业发展,奋力打造长三角中医药康养产业高地。
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调研发现,我市中医药产业稳步发展、运动康养氛围浓厚、药膳产业发展迅速,同时区位交通便捷、文旅资源丰富,拥有发展中医药康养产业的独特优势,并成功被列入首批15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为安徽省唯一入选城市。为此建议,明确发展定位,早日完成康养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强化力量,创新手段,加快中医药康养园区建设;打破界限,形成合力,推进“医养结合”;统筹规划,准确定位,做好品牌宣传,加强对产业园区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加大财政投入和扶持力度,切实保障建设项目用地,积极支持融资信贷需求。同时,以市场为主体,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形成多层次协同推进、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

2.实施乡村振兴
补短板 强弱项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新时代幸福新农村……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就“乡村振兴”,积极建言献策。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市人大代表谭现祥一直关注“三农”问题,并积极为现代农业发展建言献策。“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我感受到更多的是肩上的责任,我将认真贯彻大会确定的目标,一如既往地把目光聚焦在‘三农’上,继续创新生态瓜菜的种植技术,扩大生态瓜菜规模,带领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谭现祥说。
报告指出,培育“绿色亳农”品牌,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60个,培育中国驰名商标1个……
“乡村振兴,首要任务是农业振兴,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近年奔走在扶贫一线的市政协委员蒋家彬认为,要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和申报,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不断开发农业生态价值,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农村绿色生态产业。

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报告指出,启动乡村建设行动,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84个……
市政协委员芮绍勇认为,要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建设美好新家园。
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改造农村公路500公里……
“要进一步提升农村道路硬件设施建设水平和交通安全水平,实施‘农村公路+旅游、产业、巩固脱贫成果’模式,带动特色种养业、农村电商、客货运输、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市政协委员方林飞说。
市人大代表杨华说:“现在城乡道路越来越畅通,城乡公交通村达乡,方便了村民出行。但也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短板,比如在林拥城城乡公交首末站等人数较多的站点应设置乘客等待休息区,方便乘客阴雨天气时等车出行。”

激发农业农村活力
报告指出,建成县乡联网运行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促进产权流转交易公开规范运行。
对此,市政协委员王海运认为,要加快推进农村产权规范交易,培育壮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报告还指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22个,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发展到470万亩,培训职业农民3200人次……
2012年11月,市人大代表唐晓梅成立了晓梅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全村留守妇女开展草莓种植技术、管理、营销等知识培训,带动了周边100多名留守妇女实现劳动力转移,帮助她们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后,心情激动,以后,我会继续扎根基层,撸起袖子加油干,带动更多农民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不辜负人大代表的职责。我也呼吁更多的人才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唐晓梅说。
市政协委员魏绍军也认为,要培育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把农业交给更多有知识、懂经营、善管理的职业农民,才能使得农业经营效益最大化,投入产出比最大化,农民收益最大化。


3.融入长三角
按下融入“快车键” 实现发展“加速度”
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开展长三角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发展提速增效;加强顶层设计,加快互联互通, 让群众享受到更多一体化发展红利;构建绿色农产品产业链,建立完善可追溯体系,扩大对长三角蔬菜供应……在今年两会上,加快融入长三角,仍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加大招商引资 吸引“凤凰”来栖
2019年10月15日,亳州正式成为长三角大家庭的一员,并被赋予“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新定位。“入长”一年多来,我市借梯登高、借力发力,收获了一体化发展的累累硕果。
“去年我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取得的成就让人振奋。今年我市将聚焦主导产业,继续开展融入长三角招商引资活动,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0个,每个载体至少引进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相信随着这些重点项目的落地开花,亳州的发展将会实现再提速。”市人大代表王在光说。
市政协委员李宣衡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亳州跨越发展、创新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面对新格局,亳州招商引资工作要创新思路,加快招商引资理念、方式与手段的全面创新。要认清亳州的优势,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变资源“嫁”亲为产业“相”亲,实施精准招商,推进强强联合。要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在招商中提升产业层次。要营造“亲商”“聚才”新环境,进一步提升为企服务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实力雄厚的企业,为亳州加快融入长三角,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加强顶层设计 打破行政壁垒
“报告提出,去年我市实现与长三角所有城市公安类电子证照互认互通、医保‘一卡通用’、236个事项‘一网通办’,异地就医的住院和门诊医保费用实现直接结算。今年将继续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扩大与沪苏浙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居民服务‘一卡通’覆盖面,这将给市民带来更多福利。”市人大代表孙萍萍说,建议进一步加强上层设计,打破行政壁垒,建立跨区域的协调机制,加快实现长三角区域城市的互联互通,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一体化发展的红利。
“要做好旅游策划,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吸引长三角游客到亳州观光旅游。”市政协委员马峰建议,要在南京、上海、杭州、苏州等高铁沿线城市召开专题旅游推介会,大力宣传亳州特色资源,打好世界中医药之都、花戏楼、地下运兵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王牌,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推出鼓励优惠政策,刺激和吸引更多高铁沿线及周边城市居民来亳旅游观光。

加快融合步伐 提升发展质效
“去年我市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加快建设,全市供应长三角地区农产品241万吨、销售额202亿元,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组数据令人鼓舞。”市人大代表高丽说,建议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完善绿色农产品产业链,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让更多的绿色农产品走进长三角的千家万户。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去年我市与沪苏浙的3个市(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沪苏浙的13个园区开展对接合作。今年,将推动亳州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建设省级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试验区。支持谯城经开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亳芜现代产业园区打造现代新兴产业园、建设长三角省际合作示范区。
“去年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推进大会在亳州召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对园区发展作了新规划,建议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高园区承载功能,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对接合作,让园区成为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新引擎。”市人大代表葛振说。

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高新区块发布阶段性建设成果(上)
作者:吴明 张晓梅 张骅

1月28日上午,合肥高新区党工委委员、人事劳动局局长李宁,在合肥高新区自贸区高新区块阶段性建设成果发布会上宣称,截止2020年底,合肥高新区新增国家高企300家、总数达1500家,约占全市1/2、全省1/5;新认定瞪羚、潜在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614家,发掘“爆品”企业3家、“深科技”企业约100家,建设全国开发区首个“企业家大学”,提升200名“领航”企业家综合素养。

安徽自贸区获批以来,高新区块在五大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发布会上,合肥高新区党工委委员、人事劳动局局长李宁对高新区块一百多天以来的建设成果进行了介绍,重点强调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开放创新、服务创新领域的举措和成效。
一是狠抓制度创新,探索改革新模式。编制并印发自贸区高新区块建设实施方案,详细勾勒出自贸区建设的宏伟蓝图。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围绕科技创新、新经济培育、营商环境等特色领域,凝练了“量子中心”集聚发展模式、“一网通”国际人才服务体系等创新成果13项,初步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高新样本”。以赋权事项为抓手,围绕自贸区发展需求,梳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点、堵点,积极争取上级赋权,积极承接省里拟下放的89个赋权事项,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层级和营商环境水平。以复制推广为要求,全面承接全国21个自贸区凝练的复制推广事项,不断降低企业成本,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实施“放管服”改革,推进证照“一口受理、并联办理”审批服务模式,实现企业提交材料平均精简至1.5件,政府审批时间缩减至1.76天。自贸区高新区块范围内新注册企业超1300户,企业总数超过1.1万户,新增企业数约占全省的1/3;签约入驻项目105个,总投资约380亿元。
二是狠抓科技创新,构建创业新生态。构建多级创新平台,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建设,量子创新院1号科研楼顺利竣工,人工智能研究院、合肥先进计算中心落户,离子医学中心研发取得新突破,科大高新校区、天地一体化中心加快建设,自贸区原始创新策源地初步成型。加快研发平台建设,全区规上工业、服务业企业设置研发机构513个,占比77%。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合肥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汇聚省内技术专家团队326支、科技成果689项,技术需求117项,以“挂榜、接榜”方式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完善“政产学研用金”创新体系,新增专业孵化载体180万平方,科技型企业1100余户;打造“双创”升级版,“双创”工作再获国务院表彰。实施上市企业“破茧工程”,自贸区揭牌后,新增自主培育上市企业2家,全年新增上市企业5家,新增数位居全省第一。加速自贸区科技金融保障赋能,推出科技信用贷、瞪羚贷、转型升级贷等金融产品,新签约重点金融基金项目24个、总投资约70亿元,聚集基金规模突破2000亿元,其中国有平台主导基金规模突破600亿元,投资项目超过260个,聚力打造全省最优的自贸区金融环境体系。
三是狠抓产业创新,培育经济新动能。立足自贸区高新区块产业优势,打造智能经济、健康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共享经济“1+4”新经济形态,发布“经济大脑”、“政务+”等新经济10大应用场景清单。打通产业链条,建设“链通高新”平台,成立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10个产业联盟,促进自贸区高新区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加大动能培育,实施企业“掘金计划”,开展“双高”企业培育、“爆品”和“深科技”企业发掘、“领航”企业家培养等专项行动,新增国家高企300家、总数达1500家,约占全市1/2、全省1/5;新认定瞪羚、潜在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614家,发掘“爆品”企业3家、“深科技”企业约100家,建设全国开发区首个“企业家大学”,提升200名“领航”企业家综合素养。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中国声谷、中国安全谷,加快推进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人工智能研究院、国家智能语音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要平台建设。目前,中国声谷已经顺利实现千家企业、千亿营收的“双千”目标;中国安全谷成为全国首批6家“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之一。
四是狠抓开放创新,开启发展新格局。主动服务融入国家战略,出台《合肥高新区深度参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暨国际化补短板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新增“一带一路”国家外经企业23家,新增协议投资额5.8亿美元,大大提升高新区块国际化水平。落实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新引进美国百胜、坦能、法液空等重点外资项目,到位资金超6亿美元,持续在扩大外资增量、稳固外资存量上下真功夫。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积极对接长三角地区名校名企,引进畅移信息、麦斯杰等长三角项目,对接上海中小企业上市促进中心,参加长江流域园区联盟,欧美同学会长三角首个海创中心正式落户。支持各类开放平台建设,成功获批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成功争取国家引导地方资金建设中德创新园,组织第三届侨梦苑海外创新创业大赛,推进匈牙利欧侨产业园深度合作,在匈牙利和合肥高新区双向挂牌“科技创新中心”。支持企业申请海外知识产权,鼓励区内优质知产机构积极加强海外合作,支持企业申请PCT国际专利133件,同比增长33%。
五是狠抓服务创新,构筑保障新体系。实施营商环境“领跑计划”,发布自贸区高新区块营商环境指数,在用地建设审批、部门政务效能提升方面形成深度研究成果。园区营商环境显著提升,设立自贸区服务专窗,政务大厅进驻事项634个,超90%事项实现全程网办,企业登记“一日办结”率达100%。成立项目推进服务专班,为重点项目提供一站式、标准化服务,持续推进“拿地即开工”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国际人才城建设,服务外籍专家超过4300人次。出台自贸区高新区块推进科技金融示范区建设系列政策,为科创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保障。加大人才住房保障,合肥市首个人才公寓项目擢秀园启动公开配售。全力推进名校战略,引入科大附中、合肥六中,建成投用合肥加拿大国际学校二期。完成基础实施建设投资约240亿元,全面建成“七纵六横”主要路网,水电气保障能力超过现有高峰需求的50%。上线全省首个区级“智慧城管”平台,智慧环保、智慧停车、智慧巡河等民生服务信息化平台相继建成。
下一步,自贸区高新区块将深入贯彻“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求,落实省市工作部署,勠力同心、尽锐出战,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深入对接高水平国际贸易规则,加快推进制度创新,积极争取上级赋能,推动落实复制推广事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探索形成差异化的改革成果。同时,持续推进高新区块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设,加快中科大高新校区尽快投用,促进量子信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打好“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特色牌,助力合肥市“科大硅谷、量子中心”建设,努力将高新区块打造成为贸易投资便利、创新活跃强劲、高端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完善、监管安全高效、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更多高新力量!

落实省、市方案要求,率先发布区块建设实施方案
合肥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工作要求,率先出台了区块层面的建设实施方案。
发布会上,合肥高新区自贸试验区管理局介绍了《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高新区块建设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方案主要从总体要求、功能布局、主要任务和措施、保障机制四个部分来细化和落实,在吸收省、市内容的同时,加入了建立国际人才服务体系、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建设科技金融示范区、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等高新区块特色自选动作,初步梳理了136条具体工作任务。主要任务包括: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方面,一是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以高新区营商环境“领跑计划”为引领,对企业开办注销、工程建设项目等的办事流程进行再造和精简,完善区域“经济大脑”平台;二是切实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争取部分省市经济管理权限的下放;三是创新土地规划利用模式,
探索实施适当提高产业用地建筑密度等措施。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一是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建立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二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线上平台、线下专业化服务”的技术转移新模式;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争取在区内设立专利审查协作中心及专利、商标注册受理窗口;四是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探索建立国际园区合作、跨国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分享等新机制;五是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建立海外人才项目“预孵化”机制,探索柔性引才;六是建立国际人才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合肥国际人才城,组建外籍人士服务工作专班。
全面优化产业体系方面,一是打造世界一流战新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两大国家战新产业集群,推动生物医药、网络信息安全等产业纳入新一批国家战新产业集群建设;二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试点;三是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支持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类脑芯片、新一代人工智能、精准医疗、网络安全等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四是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五是推动工业绿色发展,探索从制度层面提高污染防治水平。
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方面,一是推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推动科研和技术服务、电信等领域对外开放;二是强化投资促进与保护,加快制定外商投资促进政策,建立健全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和投诉工作机制;三是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制定境外投资促进政策,探索设立境外投资服务平台,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体系。
培育贸易发展动能方面,一是优化贸易监管服务体系,争取海关在区内设立窗口,建立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和生物材料一站式进出口服务平台,进一步设立综合保税区,发展“保税+”功能平台;二是培育货物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争取申报国家级、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争取合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各项政策在高新区块联动适用;三是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及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探索实施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激发金融创新活力方面,一是构建科技投融资体系,打造科技金融创新示范区,支持金融机构在区内设立科技支行、科创中心,挂牌自贸区支行;二是扩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落实放宽金融机构外资持股比例等措施,落实促进跨境投融资汇兑便利化相关政策;三是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对重大风险的识别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一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主动对接上海、江苏、浙江自贸试验区;二是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加快与长江经济带其他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三是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商共建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创建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园区。

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14条具体措施
2020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国家高新区的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意见》出台后,合肥高新区高度重视《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结合“十四五”发展规划及自贸试验区建设,出台了《合肥高新区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的措施意见》(以下简称“措施意见”)。
《措施意见》分为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加大开放创新力度和营造高质量发展环境五个部分共14条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聚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通过引进搭建各类创新平台、面向全球招引人才、强化深科技企业与爆品企业培育、建设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等举措,大力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吸引培育一流创新人才,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
二是聚焦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通过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采用孵化载体差异化管理模式、构建高企动态培育与高成长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对园区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的财政采购、建设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措施,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营造更好的双创生态。
三是聚焦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通过实施“新经济发展计划”、打造新经济十大应用场景、推进百亿企业培育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并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今日份的vip通道出来啦,这里面只是现在可以拍的产品,看中直接拍哦 【¥219】JJJ原箱 智利进口车厘子*5斤 【¥79】FAB急救修护面霜113.3g 【拍
  • #白鹿[超话]##向全世界安利白鹿# [心]#白鹿警察荣誉# 我试探过半明半暗的月亮也在一个小镇偷尝过一杯春光明媚我路过鸳鸯比翼齐飞路过大风成群结队路过人们熟知
  • 他说不去参加婚礼的原因,是因为已经离婚了,现在孙海英、吕丽萍、张博宇才是一家人。虽然再婚了,但张丰毅还是一有时间就去看望儿子,吕丽萍也一直认可张丰毅对儿子的爱!
  • !?
  • 随后,王女士找到物业公司讨要说法时,物业公司证实负责操作升降机的女子,也是小区业主,并声称如果每个升降机都要配一个保安的话,那需要几百个保安了,这并不现实。如果
  • 没想到这句话却让曹操起了贼心,认定他是刘备派来的奸细,遂把左慈关押在了狱中。《后汉书·方术列传·左慈》中也记载了这一段故事,只不过左慈钓鱼的地方不再是庭前鱼池,
  • 如今,疫情的拐点尚未来临,我们与病毒的抗争还在继续,但有了上下一心的精准防控,有了众志成城的守望相助,有了温暖汇聚的爱心长河,我们可以坚定而自信地说——“郑”因
  • 2022年1月4日,网络写手“茅十七”发布微博称,他在2011年帮助警方在微博上征集线索的一起命案告破,这起案件当年的唯一线索是一张被水泡烂的车票。1、3月4日
  • 【安全带,驾乘人员的生命保护伞】说了很多次安全带就是生命带有的驾驶人还是持怀疑态度今天鲁甸交警就用实证再次提醒各位系上安全带、平安无意外案例回顾:● 2021年
  • 【#壬寅虎年生肖邮票#来了】China Post issues a set of two special stamps for the Year of the
  • 点评,煤炭股前期的下跌是因为限价消息,如今煤炭价格开始企稳,所谓利空出尽就是利好,如今煤炭概念止跌企稳,报复性反弹行情开始发动,短期内煤炭股的上涨预期还是比较高
  • 我有好久没有写小说相关的内容了,主要是这一年看的小说大多都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陈路周是什么仙草啊,人间理想又多一个。
  • #每日一善[超话]#像是沉溺溶化一般,在只有你我二人的广阔夜空之下,你只留下了一句「再见了」但仅仅这三个字我就明白了一切,日落时分的天空与你的身影,在围栏的外侧
  • • 当满足以下所有条件时,会妨碍另购的SB-5000闪光灯组件与快门同步,该问题已得到解决:- 自定义设定菜单中的自定义设定e1闪光同步速度选为1/200秒(自
  • 那个爱就像世间人迷,迷到极处那种情执,但是佛菩萨是理智,不是感情的,他知道事实真相。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是觉而不迷。
  • 保持自律,积极用心,生活就会出现转机。 保持自律,积极用心,生活就会出现转机。
  • 近年来,长安镇加快推进 “厕所革命”工作,全面提升镇内公共厕所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和卫生状况。】“厕所革命”是省、市政府今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同时也是城市精细化管理
  • 奇怪的是,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相对于中原而言,北部湾畔的合浦,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天边了。作为工作人员之一,我参与了整个研讨会,由此对我的家乡产生了新的认识:活力无
  • 所以你要改善自己的缺点,增加自己的优点,让对方眼前一亮,就会给前任一种错觉,难道你为了迁就自己的生活,一直压制着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工作能力吗?"挽回的过
  • ◆四川成渝(4连板):截至12月30日,主营业务不涉及数字货币相关业务且无相关投资计划,公司控股及参股5%以上的均未直接或间接参与数字货币及相关业务。我国房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