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话 FF 开 示 文 字 

我们人经常把对方的慈悲看成是对方的一种懦弱,而把自己这种非常强硬的思维看成是自己的一种勇敢,实际上这种勇敢会给自己造成更多的伤害。所以师父叫你们学佛人要学会修智慧,一定要修智慧。你不管见到什么样的人,不要去看这个人的是非善恶和过去,这跟你没关系,因为他这件事情做得对还是不对,你只要自己心中明白就可以了。然而他有善恶,有过去的那些不好的事情,你要带着一种精进的眼光来看,那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你知道这个事物在发展,它可以今天不好,可以明天变得更好,那么你这样自性不动——自己的本性就不会动了。这就是佛法界经常讲的,外境变化,而你的本性如如不动。

你去看一个人,经常一开口就是道人长短,他与佛菩萨的理念就是相违背的,因为菩萨不论别人的是非,因为你进入了是非中就会执著。你拥有着执著的心,你就会有执著的行,因为你的心指挥着你的行为,你就会给自己设立很多的屏障。很多人为什么在单位里不受人家喜欢?很简单,“你不喜欢我好了,我也不喜欢你,你看不起我,我还看不起你呢”,他自己心中有一个屏障,他觉得别人总是错的,他是对的就可以了。这个要恰到好处,如果你自己的执著影响到你,使你与别人的关系不能融合,那你就是在障碍之中。有一个方法就可以看看自己有没有过头:你不喜欢的人,他讲什么话,你能不能随缘。如果他讲的笑话你能跟着他笑,如果他讲的你觉得不要听的话,你也能跟着他笑,说明你是随缘的,你就不会进入和他的这个障碍之中。有障碍的话你就得念消灾吉祥神咒,对不对?跟他化解,化解因缘——解结咒。

我们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要有认知,即认识和知道。这个世界上只要有善,它一定有恶;只要有恶的地方,它一定有善的地方。所以看人不要把别人看扁了。在这个世界上,看恶的事情,你也要想到还是有好人的;看到很多善的时候,你要想到不容易,还有很多阻碍在面前。你不执著,慢慢地你的境界就会自性不动,就是佛法讲的如如不动。不是说在人间看见了,你的心完全不动,实际上是你的心往哪儿动:你到底是进入是非中,还是如如不动地在佛法的本性之中。如果你今天在本性中,你就不会进入是非之中。

我这么讲,可能大家还不理解,师父举个例子,比方说两个人在吵架,你在边上最清楚这个人对还是那个人对。两个人吵得很厉害,你心中很明白。但是等到你实在憋不住,掺和进去了,你说“你这个人不对,你不能对女士这样的”,你以为她对,他不对,实际上你就进入了另外一个境界,而这个境界就是是非。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对别人不了解,我们就妄下定论;对这个人有点好感,可能就帮助他、包庇他。实际上这些都是因果,我们不懂。

师父举个简单例子,如果有两个人在车上碰了一下,那个女士被他碰了,很痛,但是这个女士一直在车上骂他,骂的时间长了,边上人会说,“好了,人家不响了,你骂什么”,到了最后,虽然这个女士被人家弄痛了,最后人家道理都到这个男士这里去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别人看到的只是一,没有看到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实际上,这件事情的发起还是由碰撞开始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全面地看问题,有的时候你并不了解世间的真相,就像我们很多人在世界上一辈子,我们做错了这么多事情,为什么会做错?谁都不愿意做错事情,而这些事情因为你看不透,你觉得是对的,你后面才做错,所以当你做错了之后,你以为自己是对的,这就是人的无明。我们一辈子做了以为对的事情,到了年纪大的时候反过来看看,我们做错太多了;而有的时候我们觉得是做错的事情,现在反过来看看,我们是对了。

所以佛教界讲眼见亦非真,你眼睛看到的也并不是真的。比如家里有两个人吵架,爸爸妈妈如果吵架的话,不一定是爸爸对,也不一定是妈妈对的,但是孩子如果跟爸爸好,那就帮爸爸,觉得爸爸是对的,如果帮母亲,那么就觉得母亲是对的,只是人已经进入了是非当中,进入了一种偏见当中。而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够懂得眼睛看见的都不一定是真的。

耳闻亦是假,你听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的,就像我们到了今天,在这个非常发达的社会,我们每一天看的这么多的新闻有多少条是真的,有多少条是假的,有的都是要辟谣的,有的都不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当时看了非常地气愤,或者非常地兴奋,然而在几个小时之后就知道了这个是真的消息还是假的消息。所以要先懂得内心如如不动,不管听到好的消息还是不好的消息,心中控制自己的心不要去动,不要去以为这件事情好或者这件事情不好。

明白这些道理,心如流水常自在。你们看,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水照样在流。你看我们在人间不管碰到什么事情,我们的心照样如如不动地学佛、念经、放生、许愿,对众生好,能够帮到众生,这就是我们的心如流水常自在。心中有佛性流淌,那我们不管碰到什么外在的环境变化,我们都能如如不动。云如翻滚何必有,也就是说:你今天看到云层翻滚,过一会儿它就没了;你今天的烦恼是今天的,明天就没了;明天有新的烦恼出来,后天有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出来。人活在人间应该守住自己的清净之心。

我们要懂得,不管做什么事情,有时候人的心情难免有不愉快不痛快的时候,用现在人的话讲,经常会遇到一些崩溃的事情。现在年轻人一开口就说:“师父,我崩溃了。”过去人不讲崩溃,过去人就是忧郁,想不通,痛苦,心里烦恼,现在人动不动就是崩溃了。不管发火、发怒、发飙、发脾气,你都是在生气。师父经常跟你们说,这个气是生出来的,你不生,哪来的气?你想不通,堵塞了,气门堵塞,气场不运作,然后你这个气就生出来了。但是不管你和谁生气,记住了,受伤的永远是你自己。你跟别人生气,不管谁对谁错,你们记住了,你一定首先受伤,而且你受的是重伤,所以真的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生气的。

生活本来就离不开烦恼的,你今天在这个世界中,你哪离得开烦恼?所以调整自己的心态非常重要。就像中医讲的,一个人要学会调养身心,调养自己的内脏,今天火大了,多喝点水。很多南方的佛友经常喜欢煲汤,最近天气比较凉,进补的时候到了,他就会煲些比较有营养、热性的汤来调补自己;如果是夏天,天气比较热,火气比较大,那么就要开始清补凉。每一个人都要学会调节自己,不让自己的心受到伤害,调整就会慢慢地恢复你心灵中的根本。根本是什么?本来就是平静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世界,每一天都会有人跟你搞,每一天都会有人骂你,每一天你都会不开心,那你去不开心干吗?调节好自己,无需顾虑太多,对不对?你的内心本来无一物的,只是你听到了别人说了你不好的话,或者眼睛看到了不开心的事情,你的心态才开始慢慢地改变。在心理学上来讲,就是要能够稳固自己内心的思维,不让这些思维受到环境的连锁影响,因为环境是一个连一个地让你来接受的。很多人脾气本来是不大的,一个不好的事情,不开心,再看见一件不开心的事情,在心理学上来讲,如果承受了三个以上,人的心态就开始慢慢地变化,不平衡。今天我看到你,就算我觉得你很讨厌,讲一次“觉得你很讨厌”,哎呀,能够忍耐;第二次又来了,再讲你,你又能忍耐;等到第三次再讲你,你也能忍耐;等到第四次,你开始脸不开心了,拉下来了;等到第五次的时候,你可能就指着他开始骂了。这就是人调节心态还不够有耐力。保持好自己的心态,否则一定会让自己的生活后悔,会让自己的命运后悔。

很多人小不忍则乱大谋。有时候你看到了眼前的事情还没有发生原则性的变化、实质性的变化,只是外表的烦恼让你想到了“我想要去改变它,我想要去让它变化”,实际上真正的变化还没有,这就是我们人心态的转变,有时候就是一时冲动,后悔莫及。有的人知道自己今天的冲动会导致坐牢、打官司,但是他还是这么冲动地去做了,这就说明这个人控制自己的能力根本不够。

BHFF开 示 文 字 

我们人经常把对方的慈悲看成是对方的一种懦弱,而把自己这种非常强硬的思维看成是自己的一种勇敢,实际上这种勇敢会给自己造成更多的伤害。所以师父叫你们学佛人要学会修智慧,一定要修智慧。你不管见到什么样的人,不要去看这个人的是非善恶和过去,这跟你没关系,因为他这件事情做得对还是不对,你只要自己心中明白就可以了。然而他有善恶,有过去的那些不好的事情,你要带着一种精进的眼光来看,那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你知道这个事物在发展,它可以今天不好,可以明天变得更好,那么你这样自性不动——自己的本性就不会动了。这就是佛法界经常讲的,外境变化,而你的本性如如不动。

你去看一个人,经常一开口就是道人长短,他与佛菩萨的理念就是相违背的,因为菩萨不论别人的是非,因为你进入了是非中就会执著。你拥有着执著的心,你就会有执著的行,因为你的心指挥着你的行为,你就会给自己设立很多的屏障。很多人为什么在单位里不受人家喜欢?很简单,“你不喜欢我好了,我也不喜欢你,你看不起我,我还看不起你呢”,他自己心中有一个屏障,他觉得别人总是错的,他是对的就可以了。这个要恰到好处,如果你自己的执著影响到你,使你与别人的关系不能融合,那你就是在障碍之中。有一个方法就可以看看自己有没有过头:你不喜欢的人,他讲什么话,你能不能随缘。如果他讲的笑话你能跟着他笑,如果他讲的你觉得不要听的话,你也能跟着他笑,说明你是随缘的,你就不会进入和他的这个障碍之中。有障碍的话你就得念消灾吉祥神咒,对不对?跟他化解,化解因缘——解结咒。

我们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要有认知,即认识和知道。这个世界上只要有善,它一定有恶;只要有恶的地方,它一定有善的地方。所以看人不要把别人看扁了。在这个世界上,看恶的事情,你也要想到还是有好人的;看到很多善的时候,你要想到不容易,还有很多阻碍在面前。你不执著,慢慢地你的境界就会自性不动,就是佛法讲的如如不动。不是说在人间看见了,你的心完全不动,实际上是你的心往哪儿动:你到底是进入是非中,还是如如不动地在佛法的本性之中。如果你今天在本性中,你就不会进入是非之中。

我这么讲,可能大家还不理解,师父举个例子,比方说两个人在吵架,你在边上最清楚这个人对还是那个人对。两个人吵得很厉害,你心中很明白。但是等到你实在憋不住,掺和进去了,你说“你这个人不对,你不能对女士这样的”,你以为她对,他不对,实际上你就进入了另外一个境界,而这个境界就是是非。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对别人不了解,我们就妄下定论;对这个人有点好感,可能就帮助他、包庇他。实际上这些都是因果,我们不懂。

师父举个简单例子,如果有两个人在车上碰了一下,那个女士被他碰了,很痛,但是这个女士一直在车上骂他,骂的时间长了,边上人会说,“好了,人家不响了,你骂什么”,到了最后,虽然这个女士被人家弄痛了,最后人家道理都到这个男士这里去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别人看到的只是一,没有看到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实际上,这件事情的发起还是由碰撞开始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全面地看问题,有的时候你并不了解世间的真相,就像我们很多人在世界上一辈子,我们做错了这么多事情,为什么会做错?谁都不愿意做错事情,而这些事情因为你看不透,你觉得是对的,你后面才做错,所以当你做错了之后,你以为自己是对的,这就是人的无明。我们一辈子做了以为对的事情,到了年纪大的时候反过来看看,我们做错太多了;而有的时候我们觉得是做错的事情,现在反过来看看,我们是对了。

所以佛教界讲眼见亦非真,你眼睛看到的也并不是真的。比如家里有两个人吵架,爸爸妈妈如果吵架的话,不一定是爸爸对,也不一定是妈妈对的,但是孩子如果跟爸爸好,那就帮爸爸,觉得爸爸是对的,如果帮母亲,那么就觉得母亲是对的,只是人已经进入了是非当中,进入了一种偏见当中。而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够懂得眼睛看见的都不一定是真的。

耳闻亦是假,你听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的,就像我们到了今天,在这个非常发达的社会,我们每一天看的这么多的新闻有多少条是真的,有多少条是假的,有的都是要辟谣的,有的都不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当时看了非常地气愤,或者非常地兴奋,然而在几个小时之后就知道了这个是真的消息还是假的消息。所以要先懂得内心如如不动,不管听到好的消息还是不好的消息,心中控制自己的心不要去动,不要去以为这件事情好或者这件事情不好。

明白这些道理,心如流水常自在。你们看,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水照样在流。你看我们在人间不管碰到什么事情,我们的心照样如如不动地学佛、念经、放生、许愿,对众生好,能够帮到众生,这就是我们的心如流水常自在。心中有佛性流淌,那我们不管碰到什么外在的环境变化,我们都能如如不动。云如翻滚何必有,也就是说:你今天看到云层翻滚,过一会儿它就没了;你今天的烦恼是今天的,明天就没了;明天有新的烦恼出来,后天有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出来。人活在人间应该守住自己的清净之心。

我们要懂得,不管做什么事情,有时候人的心情难免有不愉快不痛快的时候,用现在人的话讲,经常会遇到一些崩溃的事情。现在年轻人一开口就说:“师父,我崩溃了。”过去人不讲崩溃,过去人就是忧郁,想不通,痛苦,心里烦恼,现在人动不动就是崩溃了。不管发火、发怒、发飙、发脾气,你都是在生气。师父经常跟你们说,这个气是生出来的,你不生,哪来的气?你想不通,堵塞了,气门堵塞,气场不运作,然后你这个气就生出来了。但是不管你和谁生气,记住了,受伤的永远是你自己。你跟别人生气,不管谁对谁错,你们记住了,你一定首先受伤,而且你受的是重伤,所以真的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生气的。

生活本来就离不开烦恼的,你今天在这个世界中,你哪离得开烦恼?所以调整自己的心态非常重要。就像中医讲的,一个人要学会调养身心,调养自己的内脏,今天火大了,多喝点水。很多南方的佛友经常喜欢煲汤,最近天气比较凉,进补的时候到了,他就会煲些比较有营养、热性的汤来调补自己;如果是夏天,天气比较热,火气比较大,那么就要开始清补凉。每一个人都要学会调节自己,不让自己的心受到伤害,调整就会慢慢地恢复你心灵中的根本。根本是什么?本来就是平静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世界,每一天都会有人跟你搞,每一天都会有人骂你,每一天你都会不开心,那你去不开心干吗?调节好自己,无需顾虑太多,对不对?你的内心本来无一物的,只是你听到了别人说了你不好的话,或者眼睛看到了不开心的事情,你的心态才开始慢慢地改变。在心理学上来讲,就是要能够稳固自己内心的思维,不让这些思维受到环境的连锁影响,因为环境是一个连一个地让你来接受的。很多人脾气本来是不大的,一个不好的事情,不开心,再看见一件不开心的事情,在心理学上来讲,如果承受了三个以上,人的心态就开始慢慢地变化,不平衡。今天我看到你,就算我觉得你很讨厌,讲一次“觉得你很讨厌”,哎呀,能够忍耐;第二次又来了,再讲你,你又能忍耐;等到第三次再讲你,你也能忍耐;等到第四次,你开始脸不开心了,拉下来了;等到第五次的时候,你可能就指着他开始骂了。这就是人调节心态还不够有耐力。保持好自己的心态,否则一定会让自己的生活后悔,会让自己的命运后悔。

很多人小不忍则乱大谋。有时候你看到了眼前的事情还没有发生原则性的变化、实质性的变化,只是外表的烦恼让你想到了“我想要去改变它,我想要去让它变化”,实际上真正的变化还没有,这就是我们人心态的转变,有时候就是一时冲动,后悔莫及。有的人知道自己今天的冲动会导致坐牢、打官司,但是他还是这么冲动地去做了,这就说明这个人控制自己的能力根本不够。

我分享了【动善因,结善果】, 快来看吧! | https://t.cn/A6tXSpDz

生死问题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无论哪种重要的哲学和宗教都对生死问题有所讨论。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在生死观上都对中国人有着深深的影响。虽然它们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不同,但却都反映中国文化的特点。

01

儒家的生死观:道德超越,天人合一,苦在德业之未能竟

“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不朽”,儒家生死观的基本观点是“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因此,它重视的是生前,而非死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生时应尽自己的责任,以努力追求实现“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的理想。

人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有限之个体,但却能通过道德学问之修养(修道进德)而超越有限之自我,以体现“天道”之流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

一个人如果能保存自己的本心,修养自己的善性,以实现天道的要求,短命和长寿都无所谓,但一定要修养自己的道德与学问,这样就是安身立命了,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不朽”。因此,儒家认为,虽然人的生命有限,但其精神可以超越有限以达到永存而不朽,所以有所谓“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明朝的儒者罗伦有言:“生必有死,圣贤无异于众人。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贤乎!”圣贤不同于一般人只在于他生前能在道德、事功和学问上为社会有所建树,虽死,其精神可“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

这种不朽只是精神上的,它只有社会、道德上的意义,而和自己个体的生死没有直接联系。宋代张载《西铭》的最后两句说:“存,吾顺世;没,吾宁也。”人活着的时候应努力尽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么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是安宁的、问心无愧的。

由此看来,儒家并不以死为苦,那么儒家的学者有没有痛苦呢?照儒家看,从个人说,如果“德之未修,学之未讲”是个人的痛苦,而更大的痛苦是来自其社会理想之未能实现。

南宋的文学家陆游在他临终前写了一首诗留给他的儿子:“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在死前的痛苦不是为其将死,而是没有能看到宋王朝的统一。

南宋末还有一位儒者文天祥,在他临刑时的衣带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尽义,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何,庶几无愧。”文天祥视死如归,因为他以践履孔孟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理想而无愧于天地之间。

因此,对于儒家说,痛苦不在于如何死,而在于是否能作到“成仁”、“取义”。在儒家的生死观念中,所感到痛苦的是“苦在德业之未能竟”。

02

道家的生死观:顺应自然,与道同体,苦在自然之未能顺

道家:生和死无非都是一种自然现象。道家生死观的基本观念是“生死气化,顺应自然”。照道家看,生和死无非都是一种自然现象。老子讨论生死问题的言论较少,他认为如果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可以较好保存自己,这和他所主张的“无为”、“寡欲”思想相关联。

他还说:“死而不亡者寿”,王弼注说:“身没而道犹存。”照老子看,“道”是超越的永恒存在,而人的身体的存在是暂时的,如果人能顺应自然而同于道,那么得道的人就可以超越有限而达到与道同体的境界,所以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同于道”即是“与道同体”,它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是对世俗的超越与升华。庄子讨论生死问题比较多,在《大宗师》中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生、老、死都是自然而然的,死不过是安息。进而庄子认为生死无非是气之聚与散,所以《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如果死和生是相连属的,我对之有什么忧患呢?《至乐》载,庄子妻死,惠子往吊,见庄子“箕踞鼓盆而歌”,惠子不以为然,但庄子认为生死就像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一样,所以“生之来也不可却,其去不能止”(《天运》)。

西晋的玄学家郭象对庄子的生死观有一重要的解释,他说“夫死生之变,犹春秋冬夏四时行耳,故生死之状虽异,其于各安所遇一也。今生者方自谓生为生,而死者方自谓生者为死,则无生矣。生者方自谓死为死,而死者方自谓死为生,则无死矣。”

这就是说,生和死只有相对意义,只是事物存在的不同状态,对“生”说“生”是“生”,但对“死”说“生”是“死”,对于“生”说“死”是“死”,但对于“死”说“死”是“生”。因此,说“生”、说“死”只是从不同的立场上所持的不同看法,故应“生时安生,死时安死”,这样就可以在顺应自然中得到超生死,而与道同体了。

那么道家在生死问题上以什么为苦呢?照道家看,以不能顺其自然为苦。在《应帝王》中有一个故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个故事说明,一切应顺应自然,不可强求,虽出于好心,但破坏了其自然本性,则反受其害,这是庄子的忧虑。照庄子看,人往往喜欢追求那些外在的东西,从而“苦心劳形,以危其真”,这样就会远离“道”,而陷入痛苦之中,故“苦在自然之未能顺。”

03

禅宗的生死观: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苦在无明之未能除

明心见性
佛教认为,人世间是一大苦海,人生有不能逃避的“八苦”,即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蕴聚。人之所以不能逃避这种种苦难,是由于“无明”(不觉悟)引起的。
佛教的教义就是教人如何脱离苦海。要脱离苦海就要照佛教的一套来修行,出家和坐禅等等都是不可少的。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五、六百年,在中国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若干个宗派,其中以禅宗影响最大。

六祖慧能

禅宗的真正缔造者是唐朝的和尚慧能,这个佛教宗派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其生死观的基本观念。慧能认为,佛性就是人的本心(或本性),明了人之本心,即洞见佛性,“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佛性”是什么?照慧能看,佛性就是每个人的内在生命本体。如果一个人能够自觉地把握其生命的内在本体,那么他就达到了超越生死的成佛的境界。

用什么方法达到这种超越生死成佛的境界呢?禅宗立了一直接简单的修行法门,它把这门法叫作“以无念为宗”,即以“无念”为其教门的宗旨。所谓“无念”,并不是“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不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想,而是在接触事物时心不受外境的任何影响,“不于境上生心”。

因此,人并不需要离开现实生活,也不需要坐禅、读经、拜佛等等形式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照样可以达到超越生死的成佛境界,“挑水砍柴无非妙道”。

这种达到超越生死成佛境界,全在自己一念之悟,“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悟”只是一瞬间的事,这叫“顿悟”,瞬息间克服“无明”(对佛理的盲无所知)而达到永恒的超生死的境界,这就是禅宗所追求的“成佛”境界。

禅宗:内在的平常心即成为超脱生死的道心

中国的禅宗虽不否认在人生中有“生、老、病、死”等等之苦,但是只要自己不以这些“苦”为“苦”,那就超越了“苦”,而“苦海”也就变成了“极乐世界”,这全在自己觉悟还是不觉悟。因此,人应该自自然然的生活,“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一切听任自然,无执无著,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

超生死得佛道,并不要求在平常生活之外有什么特殊的生活,如有此觉悟,内在的平常心即成为超脱生死的道心。所以照禅宗看,人的痛苦是在于他的不觉悟(无明),苦在于无明之未能除,只要人克服其迷悟,就无所谓“苦”了。

总观中国的儒道佛对生死问题的看法虽不相同,但是否其中也有共同点?照我看,儒道佛都不以生死为苦,而以其追求的目标未能达到为“苦”。儒家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为“苦”,即以不能实现其道德理想为“苦”;道家以“苦心劳形,以危其真”为“苦”,即以不能顺应自然为“苦”;禅宗以“于外著境,自性不明”为“苦”,即以执著外在的东西,而不能除去无明为苦。[太阳][太阳]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有你的笑容陪着我,就是最美的情意,即使黑夜里你的背影,也让我心神着迷,流淌一生的深情为你。星河浩瀚,你是在人间的我永远无法触及的遥远,可望而不可及。
  • @沙漠找海_ 顶级i选秀i互动选手搞壶 全员无雷 但不端水 cp92 微其他乱炖搞楼 唯 大于一切 偶尔嗑cp搞婧 美女我都爱具体属性在置顶 不同属性也没关系
  • 你面前与背后,都有星辰紫海陪着你我在❤️ 云南腾冲and杭州❤️ ,云蹦迪等你紫海集结,因你而在 #JJ327LOVEWISHES直播#
  • 2019年5月27日星期一/会议桥/“世界生物医药科技中国展”(bioLIVE China)展会简介已有七年历史积淀的国内生物医药展示平台——“2018生物制药
  • [小黄人白眼]#晚安心语##孤独# Day160#晶晶Gin的日常分享# 今天提前收到姐姐的生日礼物 目前所佩戴的最贵的表 希望以后工作了可以自己挣钱给自己买更
  • 我混油,ysl粉底液用过超模、逆龄、羽毛、恒久,再就是银气垫了,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觉得它家底妆特别好用....说再多不如用图片说话对吧!其实也不是一定的,可以通
  • 【樱桃鱼子酱 の 深夜小作】我爱花 我爱各种各样的花 都说女人如花 既然非要说出一种花 那在我的心中 妈妈一直是白牡丹的形象 当然 图文并不一定相符 妈妈
  • 尚层空间有足够的企业实力,敢于承诺先装修后付款,就是这么有底气!#一品威客[超话]##一品威客网#【新商软件】服务推荐:数字货币交易所定制开发服务分类:软件开发
  • (具有浙江省医生、护士资格证,能提供在职单位证明,证明本人在疫情期间的工作)全球【唯一】FDA注册同时获得美国NDC编码(61877-0005-1;61877-
  • (让我们抱着以上的疑问观看此条微博)如果你经常关注 AYKES 的微博,想必记得在19年的12月18日我们发的一条 Virgil Abloh 有关未来时尚的预测
  • 感觉对拆家狂魔的吸引力up up ⬆️(体验几天再来发测评希望能缓解我们彼此的分离焦虑[微笑]让两小只等待我下班的过程不那么枯燥无聊,也让我每天可以损失少一di
  • {__/}  ( • . •)/>        想要这个吗 {__/} (≖‿≖)✧   <      这是中国的 ɢᵒᵒᵈ Mⁱᵍʰᵗ✧*⋆☽⋆
  • 顺德是世界美食之都,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似乎都隐藏着纯粹的世间味,触摸美食的温度,像对待美食一样对待生活,可甜,可咸,都很好。@MD_摩登兄弟 #没那么难(
  • MAHAKALESHWAR JYOTIRLINGMahakaleshwar Jyotirlinga (Hindi: महाकालेश्वर ज्योतिर्लि
  • 厘肤珍选的无防腐技术目前无企业可超越 以后肯定有 但我们也在一直进步过去的护肤 从纯植物➡️到中药成份➡️到天然成份➡️到全新护肤时代:无添加无防腐无酒精无香精
  • 只是我们常常忘记了它的存在。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一个人,更多的是因为这个人身上有一些我们没有接触过的特质,那种新鲜感的吸引让我们喜欢上这个人。
  • 无所事事的人才成天在茶馆里消磨时光,我们佛教徒有很多要做的事,每天都有要修的法,还要做利益众生的事,不应该这样浪费时间。这一点大家也应该清楚:我们在听课或念经时
  • 他以一个旁观者的口吻描写着他所经历的1185年地震见闻,他认为地震是一个让人类思考“世界的虚荣和无知”的机会,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字母和哲学教授保罗·安德勒认为,这
  • !大家可以去我的置顶微博进入TB店铺可复美 类人胶原蛋白面膜,现货还有几套,188/9片~~蓝色粉色只是包装区别,没有其他不同~~这款医美无菌面膜,是专门解决皮
  • 当然不是,得有自己的底线,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让他感同身受。所以对他十分温柔、一直陪伴在身旁的女主使他改变了一直以来的活法,让他也真正产生了想要活下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