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宗旨在于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破迷启悟、转染还净,由此展开自在、开朗的人生。所以,智慧的修学是核心的课题,然而,智慧是因缘所生法,不是宿命、无因的,天生的慧根也是由前世的熏修而来,今世的进修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与其慨叹自己悟性太差,读了很多禅语录,也没有开悟,读诵般若经典也不能通达空义,便自认为根性太差,退而寻求禅定的宁静、信仰的满足、佛力的庇佑、他方净土的稳当,这正如入了宝山而只摘取一些花草石头而不力求寻得宝藏。智慧觉悟的开发固然有其困难之处,但是佛陀已经为众生开辟了一条智慧觉悟的康庄大道,只要如法次第进修,就可以开启内心的智慧宝藏,千万不可妄自菲薄,辜负佛陀的慈悲心意。

智慧的进修可以约略分为三个次第,即闻慧、思慧与修慧。

闻慧 闻慧是由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而得般若正见。所谓正法,凡顺于佛法正理的都可说是正法,原始佛教的阿含圣典,初期大乘佛教的般若、中观是主要的研读内容,至于中期大乘佛教的唯识论典,后期大乘佛教的真常经论也可说是“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蕴含了般若正见,只是需要智慧之眼抉择、贯通。

什么是般若正见?所谓正见,依阿含经的说法,不只是三世、因果、凡圣的世间正见,更要如实知无常、无我、不生不灭的出世间正见,才算究竟,以般若经的说法,则要见到毕竟空、如幻有才是透彻的般若正见,再以中观论典的解说,则以见到缘起、假名、性空才是圆满的中道正见。在表述上虽然略有不同,皆是真、实、谛、如的一实相,无二无别。在第一义谛中,不生不灭、性空、无我,世俗谛中,则是缘起、无常、假名、如幻的。二谛无碍,是为般若正见。

若以唯识解说,世俗现象唯识所现、胜义境地离言绝待。至于真常思想的解说,佛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念无明幻现三界六道,一念清净,生灭、去来,万法皆是真如。

究其内涵仍然是一实相的方便表述,只要不执取真常实体、识心种子,误以为缘起性空、三法印不了义,回归实相本然、法尔如是,皆是般若正见。

如果不具足这样的正见,即不能成就闻慧,若正见具足,则能于佛法生起绝对的信心,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不是盲目的宗教信仰,而是生生世世以来,经历多劫的暗夜迷失,忽遇明灯,回归光明的正道、看到生命的真谛、找到解脱自在的方法。是希有难得的,不可等闲视之,认为烦恼依旧、八苦未拔,以为听闻正法无用,需知大树广荫,须有牢固的树根,高楼广厦,也要有坚固的地基。由闻慧而得生深信心,正是智慧的根基。

思慧 有了闻慧的基础,进一步就要深入思维观察、胜解空义。

如何思惟、观察,胜解空义?这是不带任何预设立场来观察事物,思惟抉择、归纳分析,得到无自性的空胜解。

如何归纳分析?是以闻慧为基础,观察到底有没有自性?也就是有没有固定性、孤立性、实体性?就在禅修和日常生活中,色、受、想、行、识生起的当下,如实思惟、观察,而归纳到没有一法有固定性、孤立性、实体性,一切都在变化、和合、相依相待中才能成立。并没有“自有、自成”的自性,也就是一一法皆无自性。

这样的思惟、观察,切记不可以离开生活、生命当下具体可闻可见的事物之外,凭空去想像、抽象地臆测。

你可以观察外在事物的进行,譬如说:你今天准备早上十点要去超市采购日用品,出门之前接到一通电话,如果是急事如家人生病,就必须立即处理,采购的计划就会被耽搁,如果采购品中如灯管、食物急着要用,就要稍作忍耐。

在这当中,你可以见到“安排的事”、“约定的时间”、“采购的物品”都没有固定性,一件事情的发生如家人生病,有很多因素是不可掌控的、不是孤立的存在,所以“安排的事”、“约定的时间”、“采购的物品”并不是绝对的,它只存在于思想中,而不是真实的存在。

对这些观念若有自有、自成的认定,就会感受到冲突、不舒服。如果明白这些只是观念而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实,内心就灵活自在,不会有冲穾。

外在事件一直都是相依相缘,既是相互需要的互补关系,同时又隐藏着相互排斥的消长关系。而内心明白这些关系,不固着在上面、不预期什么,内心才会自由,这就是智慧。

观察任何人、事、物,乃至内心的感受、情绪、思想、愿望都可以看见它的背景、变动、互补、消长,那么就可以如实地看待这一切,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平静和谐。

能这样思惟、观察有没有自性,就可以生起空胜解,对于空义能在实际现象生住异灭的当下有具体的理解。这就是思慧。

思慧成就会伴随着布施、持戒、安忍的功德,因为内在的认知开始转换,很自然地看见人我的依存、互补、消长。明白人我相依,而有互助、共好的理念,布施、持戒是随顺缘起正理的行为。同时见到人、事、物,感受、情绪、思想、愿望生灭消长、缘起缘灭的自然法则,对于己经生起的苦,看到有惑业才有苦,“苦”是无自性的,唯有安忍,才不会火上加油,惑业灭则未来的苦不生,这才是澈底的解脱。

修慧 修慧就是止观,以无自性为所缘,观察及安住。思慧中的思惟观察由于缺乏定心,只能在散心中,以空胜解的力量离恶向善、忍苦离苦,却没有能力断除烦恼。进入止观禅修,则定慧力强,降伏烦恼的力量随之增强。

思慧的重点在于思惟、抉择,散心观察无妨,而定心观察,是在胜解成就之后,直观诸法真实,名为般若观照。通常修定,必须进入无分别,不起思惟,一生分别思惟,就离开定心。而定慧等持是直观,一般的定心只是不生分别思惟,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听到什么就是什么,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直观,不但不起思惟分别,连“自性分别”也不起,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不会认定“这是○○”,或“这不是○○”,停滞在自有、自成的自性实有的模式里,而能当下穿透,觉知流动变化、没有局限的整体呈现,当下唯有相依相待、聚散离合的缘起法。

当“自性分别”不起,虽然面对森罗万象,心中一片寂然,名为定心,这是有智慧光明的定心,不同于一般的定心缺少智慧。一般修定,虽然思想、念头暂停,自性实有的认知模式仍然根深柢固。

在这样的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中,偶有念头生起就能照见念头无自性,幻生幻灭,内心立即回归寂然不动;当发现对于观察对象生起自性实有的认知模式时,立即穿透它,觉知流动变化、没有局限的整体呈现,当下唯有相依相待、聚散离合的缘起法,立即回归缘起性空的实相智慧。

如此,止观双运、定慧等持,自性实有的执见渐次消融,直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旦全体通透、能所双泯、境智一如,就是“无漏慧”的生起。

止观修慧似乎很难理解其中的奥秘,不容易掌握实际的修行方法。不过只要记住:对于观察对象不落入任何局限性的认定,不预期、不追求任何境界,不设定任何有关“开悟”“究竟真理”“圆满的境界”种种标准模式,在真实、自然的心境中,当下即是无相、无住、空寂、如幻的诸法实相,离此并无其他玄奇的境界。若有什么玄奇的境界的话,也只是意识、想蕴制造出来的心灵影像而已,仍然是在五蕴境相中打转,不是般若智慧所见的诸法实相。 https://t.cn/RJ2IpDz

禅宗在佛教里,是一个颇为特殊的类型。创建唯识宗的玄奘,冒千死万难之苦,要到西方的印度去寻根,结果,根寻回来了,大量的印度经论被翻译出来,这样一件佛教史上的空前大事,不但没有引起禅师们的感动和关怀,他们却相反地,托假于达摩,正尽心竭力地发展一个以“教外别传”为标榜的禅宗,似欲把佛教移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中。

此举不仅是佛教史的一大巨变,即在整个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中,也代表一个重大的转机。要解释这个转变,一方面要从佛教内部看,佛教教义经由三论、天台、唯识、华严诸宗相继传述和发挥,理论的烦琐,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而有禅宗的反叛。同时,禅宗三祖以后,由于长期在文化落后地区弘布,佛教为适应这样的环境,也不能不作自我调整,因而大倡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之说。

另一方面则须由中国文化发展的情势去看,隋代已有王通崛起于河汾提倡儒学,唐太宗虽知利用宗教,但也崇尚儒术,在他亲撰的《金镜》一文中,大谈人君治国之道,主张“理人必以文德”,多次征引孔子之言,通篇几乎都是儒家的观念。又著《帝范》以教太子,并于贞观十四年命孔颖达及诸儒撰《五经正义》。稍后又有陈子昂开始的古文运动,以及刘知几的批判史学。禅宗正是在这一文化气氛中开展,纵然对禅宗没有直接的影响,至少也表现着同一步调的转变。

转变以后的禅宗,对印度佛教传统产生严重的疏离,吕澄先生说:“禅宗是佛学思想在中国的一种发展,同时也是一种创作。在印度的纯粹佛学里固然没有这种类型,而它的基本理论始终以‘起信论’一类的‘本觉’思想贯穿着,又显然是凭借着中国思想来丰富它的内容的。”(吕澄《禅宗》文,见《中国佛教的特质与宗派》)

因此,禅宗使用的最重要的术语是心性,方法重视简易直捷,重视自家体验与反求诸己,更大的转变,是它与日常生活打成一片所表现出来的人间性和无宗教性。关于后者,铃木大拙说:“禅,是不是属于宗教?在一般所理解的意思来说,禅并不是宗教,因为禅并没有可作礼拜对象之神,也没有可执行的任何仪式,也不持有死者将转生去的叫做来世的东西,而且一个很重要之点,即:禅是连‘灵魂’都不持有的。”(铃木大拙《禅佛教入门》)

这些特性,与固有的孔、孟一系的儒学是多么的吻合?铃木又曾说过:“禅,是中国佛家把道家思想接枝在印度思想上,所产生的一个流派。”从这里看,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我们说禅宗对天台、唯识、华严诸宗的反叛,是对印度佛教传统的疏离,从禅宗标榜的“教外别传”就可以看出。“教外”表示不属于教内,“别传”表示不系属于正统。

从南北朝的后期到隋、唐之际,中国佛教各宗,闹得最热门的一个问题或一个工作,就是判教。判教有客观的意义,也有主观的目的,至于后者,则是选择一部经典,作为建立本宗的主干和宗旨,并由此定自宗为圆教,希望借此树立起佛教正统的地位,这件工作完全是立于经教或文字之上。

禅宗的“教外别传”,极有可能就是针对判教这方面的目的而起的大反动,于是反其道而行,打掉一切经典的权威,直接由自家的心性上立本,这一反恰好接上中国固有的思想传统,于是借用道家、儒家的观念,采用其方法并表现出类似的精神倾向,就都不足为奇了。

从心性上立本,是使禅宗标榜“教外别传”的一个本质的原因,因在中国,凡是由心性上立本的思想,都有不重经教和轻视文字的倾向,孟子如此,宋、明的陆、王也如此。

陆、王且不说,如孟子,不仅有“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教言,更主张“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个意义上的学问,和经教、文字是可以完全无关的。禅宗接上这样的传统,与一向强调浩瀚经典,以及喜造烦琐理论的正统佛教对照之下,自然是“教外别传”了。

为什么要由心性立本,而不像天台、华严争着在经教上立本?因为禅宗认识到,一切的经教,都是心性中所本有的,这一认识,才是禅宗所以不同于其他宗派的真正原因所在,也是导致它标榜“教外别传”的一个本质上的原因。

不立文字,不是否定文字或经教,而是对经教文字,采取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其他宗派的态度。禅宗对一切经教,不要求做客观的了解,不一本正经地讲经,他们采取“自由心证”的态度,从自家的工夫和体验出发,经教的内涵大抵根据主观的认定,“心印”或“心证”成为理解的主要方法,这样自然导致经典权威的倒塌,而表现出自由活泼的独特宗风。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人活一世,总会遇到许多讨厌的人,经历许多烦恼的事。
与其斤斤计较,给自己添堵,不如看轻看淡,顺其自然。
正如苏轼诗中所言那般: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在人生的这趟旅途中,你我都不过是匆匆过客,又何苦事事较真,为难自己呢?
01
人生本过客,何必太纠结?
古语有云:烦恼本无根,不想自然无。
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往往都是因为自己思虑过多,自寻的。
遇事常常纠结利弊,时间长了,就会被卷进烦恼的漩涡中。
想起曾看过的一个小故事。
在一所禅院中,有一片花园已经荒废许久,杂草丛生。
小徒弟觉得很难看,便去对师父说:
“师父,我们什么时候,去买些花的种子回来,打理一下花园吧。”
师父听了徒弟的建议,笑着说:“随时都可以。”
过了几天,师父买回来一大包向日葵种子,徒弟赶紧拿去种。
谁料,在撒种子的时候,突然吹来一阵风,很多种子被吹走,徒弟大喊道:
“师父,怎么办啊?”
师父安抚小徒弟说道:“没关系,你只管种下便是。”
随后,又飞来了几只鸟,啄食刚撒下的种子,徒弟又急了。
师父面不改色说:“种子原本就有很多,吃不完的。”
夜里,下起了大雨,徒弟匆忙地冲进禅房,对正在打坐的师父说:
“这下可完了,种子肯定要被冲走了。”
师父不为所动,依旧淡定地说道:“冲到哪儿,便在哪儿发芽,顺其自然。”
几日后,本来荒芜的花园,已悄悄长出许多嫩芽。
几个月后,花园放眼望去一片欣欣向荣。
在金灿灿的阳光照耀下,生机勃勃的向日葵,成为寺庙里一处独特的风景。
徒弟这才终于放下纠结不安的心,开心起来了。
其实,人生就如故事中的意外一般,路上免不了会有许多未知的事情发生。
如果总是担忧这个,纠结那个,只会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渊。
人生苦短,好事坏事,终会过去,坦然接受,过好当下即好。
人生不必纠结,既来之,则安之。
02
人生本过客,何必太计较?
以前总以为,拥有的越多,人就会越快乐;
所以有时候总喜欢钻牛角尖,计较许多是非成败;
后来才发现,要的太多,计较太多,结果只会让自己越活越累。
正所谓:“夜眠八尺,日啖二升,何须百般计较。”
快乐,并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
唐朝时期,有位著名的军事家郭子仪,他一生功勋卓著,但却从不居功,从不自傲。
郭子仪待人宽容大度,不拘泥于小事的豁达心境,常被后人称赞。
当时,有一位与他同级的军官李光弼,他们两人虽一起共事,但是关系并不融洽。
李光弼内心十分瞧不起郭子仪,平日里,处处与他作对。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当上了将军,李光弼成了他的手下。
李光弼为此很不安,担心会被郭子仪伺机报复,于是主动去向郭子仪请罪。
可郭子仪从没把这些小事放在心上,不但没有责备李光弼,反而安慰道:
“李将军,如今国家战乱,哪还有心思计较私人恩怨。不如我们兵马分成两支,共同抵御战乱,您看如何?”
李光弼听了,不禁为自己无谓的猜想,心生羞愧。
后来,两人同心协力,平定了安史之乱。
有句话说得好:“计较生白发,宽心享安康。”
心若计较,看什么都难以顺心;心若放宽,生活处处是好风光。
不与他人计较,即是放过别人,也是善待自己。
凡事少计较,待人多宽容,生活自然舒心自在。
03
人生本过客,何必太在意?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一个人,越是太在意别人看法,往往会活得越累。
曾经,有一位禅师,因作画技艺精湛,被人熟知。
有一次,禅师被邀请到一个画展,当场作画。
禅师来到画展现场,看到画桌前挤满了许多赶来围观的人,心想:
“这么多人看着,可一定不能出错啊。”
他一边提笔作画,一边小心翼翼地观察着人们的神情,生怕自己画不好,让大家失望。
而恰恰因为他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让他难以专心致志地作画。
禅师一连画了好几副,都不满意,被自己生气地扔进垃圾桶。
转眼间几个小时过去,围观的人逐渐散去,只剩下禅师一个人。
禅师这才放松下来,心无旁骛地,挥起笔自由绘画。
这一次画完,他才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神情。
正所谓,有心者,有所累,无心者,无所谓。
要知道,你越在意什么,什么就越会折磨你。
其实,他人的看法,就像是人心里的一块石头,你越是在意,它就会越沉,重重地压抑着你。
何必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而让自己束手束脚。
余生不长,学会不在意,才能自在地活下去。
人生,是一段漫长的旅程,旅途中充满许多变化莫测的事情,难免会留有各种各样的遗憾。
有一句诗写得很好:
“这世间,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闲事。”
人生本过客,不必千千结。
花开一季,人活一世,不要把珍贵的时间,浪费给不值得的事情上。
余生,愿你我清空心底的尘嚣,扔掉心头的包袱,做一个快乐的人。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❾每个人都想不劳而获但每个人都讨厌不劳而获的人❿分手的时候说祝你幸福 只是说说而已 你他喵还真幸福上了❶❶近期口头禅:1. 你别管2.不信3.无所谓4.6啊❶❷
  • 祝2023有趣有盼,无灾无难会有始料不及的运气,突如其来的惊喜祝我们都好在新的一年那就一起迈向2023吧!一定要开开心心的呀希望你幸福希望苦恼和难过都消失希望愿
  • 出去玩如何发朋友圈文案? 1. 山山而川,征途漫漫。 2. 记一个晴朗有风的下午。 3.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4. 狗和田野,沉睡一整个冬
  • 2021.11.28「关于小白的日记」被我当成比熊一直养着的小白,现在吃的还是“比熊幼犬狗粮”在养了6个月以后,我偶然看到了一个段子,大体内容就是:博主买了个什
  • #联合会员线报[超话]##年卡怎么抽[超话]# 腾讯视频 WPS超级会 wps 喜马拉雅 百度文库 微博年 QQ音乐直充 有目标的人在奔跑,沒目标的人在流浪,因
  • 多出去转转看看,把该去但没去的地方补回来;其实还有点想把错过去的毕业典礼补一补,但是貌似太难啦,这个随缘吧[允悲]2022年,人生中头一个完整工作的一年。所以呀
  • 还有,老实说,这个年纪,这个档次的唱跳我也真没觉得有什么可以鼓吹的。卷死了我他喵,为了拿到一个国际比赛的出场资格……想不起来了,反正做完这个梦醒了,就是浑身无力
  • [给你小心心][色][猪头]#IU[超话]# 个人认为,丽姐不是爱豆是歌手,没有什么不能恋爱的禁忌,就算是爱豆,能混到这个地位她已经完全有搞好自己事业的能力了,
  • 后来,妻子在南阳张仲景医院住院,为防止上课受干扰,他就在卫生间上课,来往的人们看到他都十分好奇。可就在胡金吾的教育工作开展的顺风顺水时,2019年12月,他的妻
  • 那是在榕城一个命理读书会网聚,看到执业级的"传统老师们",断一个八字,十人提出五六种论点,还停留在用火啊,用水的,五行流通、调候格局、身强弱
  • 人生,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2023希望在新的岗位做出成绩,收入稳定,减肥成功[泪][泪][泪]2023我想着,注定也没有那么容易,只希望年底
  • 2、共同富裕笨蛋也不会占光,因为搞社会福利或分配全民的财富每人一份的多少都是相同的,是人人都应当享有的平等的分配权,怎么能叫笨蛋会占光?老用户真的被越推越远了好
  • 都请注意啦♀️只要你是 想了解TREASURE,喜欢TREASURE,中意TREASURE成员,团/团偏都️不想SOLO追星[围观],希望首页有更多志趣相投的好
  • 第七天2022.12.31 因为失去味觉和嗅觉吃饭不香,看见所有美味都提不起胃口了,听人劝,吃饱饭,买了一盒葡萄糖酸锌,因为是儿童版,喝了两只,刚开始有点犯恶
  • 我相信是你的手在托住我保护我~这几天每天都和婆婆pray,今晚不知道为什么,dg的时候特别特别地感动,仿佛sl在触摸我的心一样,我是悖逆的,骄傲的,无知的,尝尝
  • #专家称2023年房地产或迎报复性反弹#经纪学家要是也能蒙对,何至于房市早已休克坠入冰窖了才想起伸手去救呢?不能说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这么LOW,但最起码市面上常抛
  • 期盼来年,不管去哪,希望快乐依旧,像阳光那样~[心]】#格格心语# 【树上风,地上叶】「树上刮的风,地上铺的叶,在时光里,层层叠叠,衷情还在眷守,将爱意埋藏于
  • 2022我想告别的,这一年太痛苦的让我想逃离想挣扎想忘记,可是2023有什么在等待着我,或许痛苦依旧多于快乐,我活着所以我得经历得面对,很残忍,我想逃,但哪
  • #退群#有些牛鬼蛇神别搁这搅浑水,让我看看又是哪个人在造谣生事,小心下一个盲盒就开到你,巴姐单身毋庸置疑[收到]退群与单身并无关联,巴粉和工作室争议的点在于工作
  • @威神V_钱锟_KUN2023年,你好2022即将过去想说啥却又不知该从何说起年初的一成不变年中的工作波动年底的高烧三十九度这一年我还是那个我只是少了些许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