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和尚这首偈子可以说是触目惊心
点击关注 ► 一生念佛 今天

南无阿弥陀佛。

《法然上人全集》第388页。



答镰仓之禅尼书

《答镰仓之禅尼书》。

“镰仓”是一个地名,在日本很有名,现在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禅尼”可能是一位原来修禅的比丘尼法师,她想学净土,就写信给法然上人来请问。

法然上人这封答函大约分为三部分:先是“普劝专修”,然后是“五事答疑”,最后是“结劝信心”。

六、答镰仓之禅尼书

(《大正藏》第83册第201页上 )

来函详悉。念佛功德之大,虽佛亦难说尽,智慧第一之舍利弗,多闻第一之阿难,亦难知念佛之功德,广大善根故;何况法然等,更不能说尽。法然于传来日本之佛教经论随分阅读,然仅就净土教文,欲说尽中国传来之圣教义意,一年二年亦甚困难。然,来函承问故,当为说之。

首先说念佛功德广大,想把它说清楚,说明白,说得详尽,那是不可能的。不要说我们普通人做不到,就算是多闻第一的阿难、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做不到,就算是释迦佛亲自说,也说不尽。

所以,对念佛功德,不是听到多少、学到多少才能相信,这个量超越了我们可思议的范围。但是凡夫总有疑问,有问就要回答。

先,不信念佛之人言“莲生或津户三郎等,无智之人故,不劝余行,唯劝念佛”,此极为谬误也!

前面有《答莲生书》,这里说的“莲生”或许跟前面是同一个人。莲生和津户三郎是两个人,大概没什么文化,法然上人写信劝导他们专修念佛,有人就说“因为他们没文化,也没智慧,所以法然上人才劝他们念佛,不劝他们修余行”,意思就是,有智慧的人就不必念佛了,可以修其他更高难度的、需要智慧的修行法门。这是极端错误的。

其故者,念佛之行,本来不论有智无智,弥陀往昔所誓之大愿者,普为一切众生故也;非为无智之人誓念佛之愿、为有智之人誓余行之愿。为十方世界之众生故,有智、无智,善人、恶人,持戒、破戒,贵贱、男女等,皆无分别;佛在世之众生,或佛灭后之众生,或末法万年后三宝灭尽时之众生,唯有念佛是现当(现在与来世)之祈祷也。

这个理由说得特别清楚,念佛之行是不论有智无智的。念佛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他的本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就是一向专念。

“十方众生”包含得非常广大,所以下面说得特别明白,并没有说“在十方众生当中,只有无智众生才念佛,有智慧者就修余行”,不是的。不论有智无智、是善是恶,都包含在“十方众生”当中,毫无分别。这是对身份、根机、能力没有选择。

就时代来讲,念佛法门是通行的法门,所以佛在世之众生、佛灭后之众生,乃至万年法灭的众生,都包含在“十方众生”之内。

对“十方众生”,其实有两种表达法:一个是横向的,善恶、男女、出家在家、持戒破戒、有智无智……这是横向比较;再就是纵向的时间轴,过去、现在、未来,以我们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这一期教化来说,就是佛在世、佛灭后,还有法灭之时。

之所以拿时间维度来说明,是因为圣道法门要修行戒定慧、六度万行,这是难行道,在佛在世的时代,也就是正法时代,得益者还是不少的;但是到了像法时代、末法时代,就没有了;法灭的时候就更不用谈了。或许有人会拿圣道法门这种时间的局限性来思维净土法门,那也是不正确的。

“现当之祈祷”,不管是为现世福乐,还是为未来往生净土、解脱成佛,都应当一向念佛,都可以专修念佛。并非说“为了往生极乐,我就专修念佛;为了现世利益,求发财,求升官,求开智慧,我就向不同的佛菩萨祈求,诵不同的经论咒语来求取”,不是这样的,为了现世利益也要念佛。

或许有人说“求现世利益,就拜佛,念佛;如果求解脱,就要靠戒定慧三学,要靠开悟。念佛嘛,求一点福报是可以的,求开悟求不来”,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念佛能生净土,生净土之后就能证悟一切法门。所以,不论是为后世之证悟,还是为现生之利益、福报,都可以念佛。

善导和尚是弥陀化身,阅读一切圣教而劝专修念佛者,亦广为一切众生故也。方便时节,契应末法,即是今之教也。

是故,不限无智之人,广凭弥陀本愿,普随善导解释,劝化念佛一门,何限无智之人而隔有智之人乎?若然,则背弥陀大愿,违善导解释。

有人认为,只有无智之人才念佛,比如乡下老太太没文化,所以才念佛,有智慧的不用念佛。所谓“有智慧”,也不是多大智慧,就是读过几本书,认识几个字,脑子聪明一点,会转弯,有时候还成了坏事,因为这是世智辩聪。

弥陀本愿本来不分有智无智,平等无分别,普誓十方众生都念佛;善导和尚的解释也是根据圣教广劝专修念佛。如果自逞小智,认为无智之人才念佛,有智之人能修行,有能力、有大智慧的人不应该念佛,这就违背了弥陀本愿,也违背善导和尚的解释。

是故,凡来参诣,寻问往生之道者,不论有智无智,皆劝以专修念佛也。

所以,法然上人说:“我自己就是这样,只要别人来问往生之道,不管是有智之人(比如现在的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是普通的、愚痴的、没文化的人,我都劝他们念佛。”

这里的禅尼是出家人,她当然会接引信众,但是也一样,不论有智无智,都劝念佛。佛门里最有智慧的舍利弗、文殊师利菩萨,他们都念佛,还有什么智者不应该念佛呢?

凡阻止专修念佛者,前世未闻念佛三昧之得道法门,后世亦将堕于三恶道故也。

按说专修念佛是佛门的通则,大家都应该理解、接受并弘传,但是恰恰有一些人来阻止专修念佛,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过去的善根不够,所以未来的果报也很可怕。

“前世未闻念佛三昧之得道法门”,这就是佛在经中说的“始从三恶道来”,过去未曾闻修此法,因为这个法门太深入、太广大了,能顿速超越,一下就把他吓着了。善根不够,缘分不够,确实难以相信。如果阻止专修念佛,自己不能信,又阻止别人,后世的果报就很可怕,一定会堕三恶道。

此理经论多言之,如善导和尚于《法事赞》云“见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坏竞生怨。如此生盲阐提辈,毁灭顿教永沉沦。超过大地微尘劫,未可得离三途身。大众同心皆忏悔,所有破法罪因缘”。此文之意者,见有愿生净土而念佛之人,即起毒心,巧思无理之事,以种种方便破坏专修念佛之行,犹如仇寇,横加阻挠。如是天生即无佛性之眼,失善根之种,阐提等辈,念此弥陀名号,长离生死,往生常住之极乐;然而毁灭如此顿教,依此罪故,永远沉沦于三恶道。如是之人,虽经大地微尘劫,不能脱离三途之身。是故,如此无理之人,反宜怜愍之。若因如此罪人所言而懈怠专修念佛,并疑念佛往生而起顾虑之人,则虽劝而无益矣!

善导和尚这首偈子可以说是触目惊心,眼睛看到这些文句,内心就非常警觉,惊动。我们都想象不到,见别人专修念佛怎么会起瞋恨毒害之心,而用种种方便手法来破坏,就像冤家仇敌一样呢?但是,这样的事在古今中外频频发生。

为什么?因为众生都在邪见当中,所谓“生盲阐提”,“阐提”就是断诸善根之人,“生盲”就是天生的盲人——有的人不是肉眼“生盲”,而是佛性之眼没开。佛性之眼怎么开?如果前世不闻念佛法门,佛性之眼就没开。所以,一定要先与念佛法门结缘,佛性之眼开了,才能深入专修念佛。

按说一切众生本来就是生盲阐提,就是邪见,不开佛性之眼,断灭善根,但这样的人正是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对象。即使是生盲阐提,如果念佛,也决定往生。可是,如果不能信受佛语,妄逞自己的邪见,诽谤念佛,那就没办法了。

念佛是顿教,顿到什么程度?生盲阐提只要一念回心、愿生净土,而称念弥陀名号,就皆得往生,往生则证常乐我净大涅槃,这叫顿教。

现在你诽谤顿教,让佛法的光明掩没了,这个罪过就大了。即使把大地磨成微尘,一粒微尘算一劫,这有多少劫?数不尽。即使这些劫都过去了,还在三恶道里轮回,出不来。

所以,这样的人无理非难,完全纵任自己的邪见无明,我们对他应该起怜悯心,因为想到他未来的果报如此深重,所以应怜悯、可怜他,而不是被他影响。

但是,恰恰有不少人听到他诽谤,就被影响了,本来专修念佛,现在懈怠了,没有兴趣了,感觉信心丢失了,“念佛能行吗?”起了顾虑,这是不应该的。

凡缘浅而未至临终之人,虽闻而不信;见念佛人,即生瞋心;闻念佛声,即起怒容;虽经论未言,亦谤言念佛是恶事。闻如是语,应怜愍之,不应动心。于不信之人,亦不可勉强劝信。应视为过去之父母、兄弟、亲属而生慈悲,念佛往生极乐,速证涅槃之后,再还娑婆,救度诽谤不信之人。

这一段对我们很有启发,特别重要。为什么一个人闻净土法门不信呢?就是缘分不够,缘分浅。各经论都赞叹念佛,没有一句说念佛不好,但是他不依经论,经论里没说的话他乱说,他诽谤念佛是恶事。我们听到他这样说,就要怜悯他,心中不应该疑虑、动摇。

再来,这样的人不信念佛,也不要勉强劝化他,实在勉强的话,会增加他的罪障,彼此烦恼。那怎么办呢?放宽一步,想到他是我们过去的父母、兄弟,但是目前缘分还不够,所以我们先到极乐世界再说,有能力再回过头来劝化他。

到这里是讲“普劝专修”,不管有智无智,都要念佛;另外,对阻止专修念佛的,应当怜悯;对所劝的对象,也要看根机,不勉强劝化:讲了这几件事。

下面列了五条。凡是加了序号的,应该都是对方来信问的事,所以叫“五事答疑”。这五件事的次序:第一是修圣道门,第二个是净土门起杂行,第三是求世间利益,第四是专修念佛,第五是劝化他人。

(一)犹如异解之人众,修诸余功德,则财宝增长;我一向专修,则成决定往生之身。见他人行远道,应思使其结缘我之近道,但于专修无碍,则不妨使其结缘。

这是讲我们对待圣道门修行人的态度。“异解”就是别解别行、异学异见。他们修其他的功德,法财增长,他们有这样的信心,所以才修,才广积功德;我们专修念佛之人是决定往生之身,自己信心决定之后,也不被他们动摇。

同时知道他们是“行远道”。圣道门是难行道,今生达不成解脱,要修行三大阿僧祇劫,生生世世地修;净土法门是易行道,乘佛愿力,所谓“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横超直入,一生成就,临命终时决定往生净土,往生净土则速成佛道,所以这是近道。

他们走远道,我们走近道,应该让他们向我们的近道靠拢。那怎么办呢?就要彼此有缘分,就要结缘。但前提是什么?对自己的专修无碍。如果妨碍我们专修了,那就不要结缘了。在保证自己专修的前提下可以跟他们结缘,比如随喜赞叹他们的善根。彼此有缘分了,就可以向他们推荐念佛法门,介绍念佛的广大功德。

(二)人众之建寺、造佛、刻经、供僧等事,自心不乱而起慈悲,亦可劝其修如是之杂善根。

“人众”,就是这方面的人比较多。他们修建寺院,造佛像,刻经典,供僧……这不都是好事吗?都是做佛法僧三宝的事。如果我们信心坚固,不受动乱,也可以随喜赞叹他们,鼓励他们,“好,这些事都不错,你多做一做”,因为他们目前的根机就是这样。

这叫“杂善根”。

(三)为求此世利益,不知念佛之义,而祈之于佛、神,亦刻经、建寺等,此亦如前。至少为后世故,亦是善事,不可言其无用;应思此行不碍专修。

第三种,他不愿意求往生,也不愿意求圣道解脱,只求此世利益。他不知道念佛是为了往生。他也做一些积功德、培福报的事,所以也可以赞叹他,鼓励他,“很好的”。至少他为后世修了福报,能得人天善果,这也是好事。不能摧毁他的善根,说“没有用”。要知道,这不妨碍我们专修。一方面自己拿定主张,不被他妨碍;再一个,对他来讲,也能增长他的善根。

前面列了几条,对圣道行人、净土门内的杂行人,还有求世间福报的人,都是根据他们的根机,一方面增长、成熟他们的善根,鼓励、赞叹、随喜他们;另一方面,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动摇,不要被影响,妨碍了专修念佛,可以方便善巧地劝导,使对方跟念佛结缘。

(四)念佛虽有种种义,称念六字,一切皆含;唯凭佛愿,口称名号,手持念珠也。心常系念,则是无上决定往生业也。念佛之行,本来不论行住坐卧、时处诸缘,亦不嫌身口之不净,故名乐行往生也。但,心净之念佛,名为第一之行;心系净土者,则是净心之行法也,应如是劝之。常如是言,不必种种多论。自身亦然,思今生决定往生,务必增强此心。

https://t.cn/A65BgOha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但是你不要看射手座的女生平时都是这种大大咧咧的性格,射手女心里也是非常有数的,对答应别人的事一定会做到,而且内心非常喜欢帮助别人。虽然狮子女偶尔也会变得很懒散,
  • 不过,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处女座发现对方并不是那个值得依靠的对象,或者,有某些难以调和的三观,或者对于未来的规划问题,那么,他们也不会轻易再继续。不过,如果在这个
  • 我多麼想我的未來裏可以有個你​#sky光遇[超话]#俺是农村嘞,村里人都说俺精细,以前感觉没钱,配不上你。你說我們是朋友啊,至少你不希望我們是老闆和陪玩的關係,
  • 还见了cxw[爱你][爱你]一种带男朋友见娘家人的感觉[太开心]以及第一次体会到吃窑鸡完全不用动手and整只鸡两个鸡腿都是我的的感觉[太开心]别管 这是在家都没
  • 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33问:既称无念,入佛知见,复从何立?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祝大家法喜充满!
  • 【吕布是谁】世人说,人中吕布是马中的赤兔马,他容貌俊秀,勇猛,打架打得很好,再加上天上画戟也没人能敌得过,据史书所说,吕布一人十万可以与大军匹敌.如果难以征伐,
  • 张磊很看好亚马逊的自营模式,但苦于当时国内投资公司,更中意C2C的淘宝模式,使得自营模式的电商公司并不多,优秀的就更少了,但京东却是一个例外。如今,在全国拥有8
  • 日用的陶器,如果不是经常使用,便会显得暗淡无光,它们与摆件陈列的艺术品不同:需要通过日常的使用,极具耐心地等候它慢慢蜕变,其独特的美感才开始大放异彩 … …#美
  • 许多人和许多人,原本就行走在平行的轨道上,很少有交集,没有必要非要用自己的一套逻辑把所有人收归到自己的轨道里来。因此,对我们来说,T台自然是一个可以奔跑和玩耍的
  • 雨夜梦回,坐在天台的风中等LY,妈妈说你过着整天整天抽烟的颓废生活,这不是曾经属于我的那个意气风发却有些忧郁的少年。有婴儿时期被长辈抱在手里的合影,有孩提时光坐
  • 『 开启新的未来·唤醒对生活的悸动 』 懋源·璟岳✖️卷宗·室室如意✖ 秦海璐 —— 三环内栖居联排·新品样板发布 —— ⭐️面积:联排413-420平
  • 你说要在30岁之前把自己嫁出去,2011.5.5那天,你和张先生正式结婚了,你自己做到了你自己的承诺,也很感谢张先生这么多年了,你俩依旧像刚热恋的男孩女孩,今天
  • 有人说,小娟的声音像一杯糯米酒,配上黎强手中的吉他,和好妹妹一起唱着云的样子,那是一片岁月静好,也许这是心目中音乐该有的样子。听《看云》会让时光恍惚回到多年以前
  • 第一处因为当时我太小,记忆不是很清楚,加上现在已经坍塌并且拆除了一部分,也没留下什么照片,更是无从记起,只是有些模糊的画面,是很小的南房,只有一个房间,在北墙上
  • 我的微博搜索栏,您搜“宁宁”一定会出来好多好多微博,而每一篇基本上都是宁宁给我做的好吃的,宁宁给我买的这个,宁宁给我发了啥闪送……平日里被宠惯了,一切都显得
  • ”县官冷笑⼀声,说:“你说没有就没有?你为啥不等本官结案就急匆匆赶回来?为啥要抢着砸碎你家房上所有的⽡⽚?你不将那些⾦条交出来,本官就治你私吞国库的⼤罪!”县官
  • 谁拥有乐观,谁就拥有了希望的渡船,谁拥有乐观,谁就拥有艰难中敢于拼搏的精神,只要活着就有力量建造自己辉煌的明天!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人生在世,有多少梦想
  • #每日一善[超话]#✨#每日一善#✨ #阳光信用# 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摩登兄弟[超话]#等你优秀了,你想要的都会来找你,你要相信,你配得上
  • 今天—59(2154)​见到你,真好(10)​​莫要笑话岁月的珍藏所有走过都是可爱的模样​不谙世事也是极品风光恶作剧常常代表心花怒放嘻嘻哈哈那是一种表象内心温暖
  • 昔日土窑洞,如今砖瓦房,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扶下,会宁县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让老百姓的困难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终于告别了那片贫瘠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