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修行方法,不仅能祛除忧愁,还能使心与道合#
“坐忘”是精神修炼的最高境界之一,其源于《庄子·大宗师》:其说颜回经过一个阶段的修炼,感觉自己有所进益,便去见自己的老师仲尼谈自己的心得。仲尼问他,他说忘掉仁义,仲尼说可以,但还不够。过了数日,又有所收获,又见仲尼,其说忘掉礼乐,仲尼给了他同样的回答。又过了些日子,他又见仲尼,说“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随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庄子浅注》)坐忘就是把肢体看作不存在,也就是不要忙于非为;把聪明才智抛弃,也就是不想非想之想,从而最终脱离形体的累赘,除掉心智的羁绊,和大道融为一体。这种与大道融为一体的思想,应是一种自然的,而不是用心的。正如《庄子·天地》中说:“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庄子浅注》)

但能够做到忘掉自我而与天道相行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如在《庄子·天运》篇中说:“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庄子浅注》)敬孝与爱孝不同,一是流于形式,一是出自本心,有心表之别;亲人与外人不同,一是至亲至近,一是非亲非故,有远近之疏;自己与父母不同,一是涉世不深,一是阅历丰富,有念与非念之间;个我与天下不同,一是部分,一是整体,有大小之异。这可以说都是矛盾对立的,也可以说因为有了区别,也就难以达到忘的境界,这要求人们回归到第一念中,而不应产生第二念,否则就难以进驻入坐忘的状态或境界中去。道书中认为,设若要使身坐,心被物遣,如此打坐,是谓坐驰,何能了朝彻。内不见外,外不见内,内外双忘,虚灵自现。忘物忘情,至道可明。意动乎外,情牵乎中,意散神乱。若能定能止,自清自静。情无所住,物岂能动?情忘意静,意静心灰,心灰灰物,物灰似痴,似痴神活,神活道居。关于坐忘的这种思想,自东汉以来,道教修炼者对“坐忘”不断地进行阐释与发挥,对此阐述比较全面而详尽的当属唐朝司马承祯所著的《坐忘论》。司马承祯把坐忘视为养生的重要途径,并按修炼功夫的次第分为七个步骤,其依次为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敬信就是修道者要有虔诚的信仰,对修炼之事不生怀疑,只有坚定忠诚而不疑惑;断缘是断绝尘俗之缘,抛弃尘事之累;收心就是安心,不为外面的世界所诱惑而躁动不安,拴住心猿意马,以脱离尘俗之境;简事就是要求修道之人处事安闲,简单理事,不要被名缰利锁束缚自己,否则只知斗智斗勇,贪求名利,以至于无心修道;真观就是如智士的先见之明,同圣贤一般能够洞察祸福吉凶;泰定就是具有像泰山一样的安定,在修炼时,使心能够静定,即便泰山崩于后而心不惊,猛虎啸于前而心不慌;得道就是神与道合为一体,与道一样长久。这七个步骤是要求修炼者不为外念所扰,内心保持自然与安静。否则,人要是为尘世之事所劳累,为七情之欲所牵缠,想要获得宁静,除去烦邪乱想,达到坐忘的境界,是不可能的。其实,达到坐忘的境界起决定作用的是心。“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若能“收心离境,住无所有。因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在坐忘方面,道教养生家特别强调发挥精神的作用,并运用自己的意识行为去控制、调节情绪、心理和生理的变化,使自己适应各种不同的外部环境,保持清净安宁的心境,不受一切事或人的干扰,这不但能达到修炼的目的,还使人的整个机体功能的正常或超常发挥,使心境宁静,淡泊少欲。坐忘实质上也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外在行为、思想意识、精神活动有目的、有步骤、循序渐进的调节和锻炼的方法。坐忘需忘却当忘之忘才对健康有益。晋时郭象说:“若乃失乎忘生之主,而营生于至当之外,事不任力,动不称情,则虽垂天之翼不能无穷,决起之飞不能无困矣!”(《南华真经注疏》)坐忘需要收心。收心在于“一出便收来,既归须放下”。坐忘在于先存后忘,至于真忘。天尊言:“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为用。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夫如是,则可与忘形,可与忘我,可与忘忘。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则慧光生,能知谨则圣智全,能知止则泰安定。泰安定则圣智全,圣智全则慧光生,慧光生则与道为一,是名真忘。惟其忘而不忘,忘无可忘。无可忘者,即是至道。道在天地,天地不知。有情无情,惟一无二。”(《吕洞宾全集》)人能止,而后能去妄存诚;知谨而后能渊默自守,知微而后能妙用不忒。在《坐忘铭》中说:一个人能“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公堂。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自长。触则形弊、神逸;想则梦离、尸僵。气漏,形归厚土;念漏,神趋死乡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昌。转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造化不知规准,鬼神莫测行藏。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

在《列子·周穆王》中说:“宋阳里华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途则忘行,在室而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阖室毒之。谒史而ト之,弗占;谒巫而祷之,弗禁;谒医而攻之,弗已。鲁有儒生自媒能治之,华子之妻子以居产之半请其方。儒生曰:‘此固非卦兆之所占,非祈请之所祷,非药石之所攻。吾试化其心,变其虑,庶几其瘳乎!’于是试露之,而求衣;饥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已也。然吾之方密,传世不以告人。试屏左右,独与居室七曰。’从之。莫知其所施为也,而积年之疾一朝都除。华子既悟,乃大怒,黜妻罚子,操戈逐儒生。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荡荡然不觉天地之有无。今顿识既往,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吾恐将来之存亡、得失、哀乐、好恶之乱吾心如此也,须臾之忘,可复得乎?’子贡闻而怪之,以告孔子。孔子曰:‘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本来人们很容易忘掉该忘记的,然而人们“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庄子德充符》)。要想忘其所不忘之事也并非容易的,但只要方法得当,还是容易忘记的。在《坐忘论》中说:“以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故经云:至道之中,寂无所有,神用无方,心体亦然。源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今若能净除心垢,开释神本,名曰修道。无复流浪,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归根。守根不离,名曰静定。静定日久,病消命复。复而又续自得知常。知则无所不明,常则永无变灭。出离生死,实由于此。是故法道安心,贵无所着。”然而,人心多着于外物而不自住。不能自住就如同一个身体为外物所牵引,而非由自己所主宰一样。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身体或精神都不由自主,反而为外物所引。若任心所起,一无收制,则与凡人不别。若唯断善恶,心无指归,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误耳。若遍行诸、言心无染者,于言甚美,于行甚非,真学之流。有时,一个人本来无需坐忘而事当已忘,这是因为事讫则止,实莫多思,多思则以知害恬。若烦邪乱想,随觉则除。若闻毁誉之名、善恶等事,皆即拨去,莫将心受。若心受之即心满,心满则道无所居所有闻见,如不闻见,则是非美恶不入于心。心不受外,名日虚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虚,则道自来止。故经云:人能虚心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内心既无所著,外行亦无所为。非静非秽、故毁誉无从生;非智非愚,故利害无由至。实则顺中为常,权可与时消息,苟免诸累,是其智也。若非时非事,役思强为者,自云不著终非真觉。何邪?心法如眼也。纤毫入眼,眼则不安;小事开心,心必动乱。既有动病,难入定门。

所以坐忘的根本,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终不得定。又如良田,荆棘未诛,虽下种子,嘉苗不成。爱见思虑,是心荆棘。若不除翦,定慧不生。或身居富贵,或学备经史,言则慈俭,行乃贪残。辩足以饰非,势足以威物,得则名己,过必尤人。此病最深,虽学无益。所以然者,为自是故。然此心由来依境,未惯独立,乍无所托,难以自安。纵得暂安,还复散乱。随起随制,务令不动,久久调熟,自得安闲。无问昼夜,行立坐卧,及应事之时,常须作意安之。若心得定,但须安养,莫有恼触。少得定分,则堪自乐。《王重阳内修真诀》中说:“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君王。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日长。触则形毙神游想则梦离尸僵。气漏形归垄上,念漏神趋死乡。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强。博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道化有如物化,鬼神莫测行藏。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缘境,即超色界。心不著空,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清虚之境矣。”

借着立春节气,看看《易经》泰卦给我们的启示。

《易经》64卦中,有12个卦对应着十二个月,即十二消息卦。

其原理都是以卦象六爻框架的阴阳两爻,代表天地之阴阳二气,用阴阳二气的升降次序来模拟大自然的24节气,每两个节气对应着一个卦象。

这12个卦分别为: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

2021年2月3日,节气为立春,是24节气的第一个,从立春到雨水对应的十二消息卦为泰卦。立春这个时候气温慢慢回升,万物复苏,大地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易经》12消息卦中,配之以“泰卦”,三阳息阴,三阳开泰,春回大地。
 
那么,对我们来说,如果处于“泰卦”的大好形势,是不是就可以势如破竹一往直前呢?君子和小人又该如何相处呢?

“泰”是大家都喜欢的一个词,三阳开泰,国泰民安,运开时泰,否极泰来,都是我们非常向往的状态。
 
但是,有一正就有一反,人一旦处泰,也容易心宽体胖、掉以轻心。这时候最考验君子了。

我们读泰卦,就是要学会君子如何行正道,才能够长久的修己安人,持盈保泰。

泰卦的卦象,上卦是坤,为地,下卦是乾,为天。(见图)

就自然现象来说,天,本来应该在上面,地本来应该在下面。

但是我们从泰卦的卦象来看,地跑到上面去了,天反而跑到下面来了,真的会这样吗?不可能的,那样人类都活不了了。
 
其实,泰卦的卦象讲的是气的变化。

举个例子!

我们现在装冷气机,一定是装在上面,如果装在下面,开了冷气机,上面还是热的,因为冷气不会往上走,冷气是往下走的,所以,冷气机要装在上面,才有效果。

而冬天用的暖气则要装在底下,因为热气是往上走的,把暖气装在上面,下面温度很难升起来。

从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了解到,气是热的往上,冷的往下。
 
所以泰卦卦辞才说:小往大来,吉亨。

《易经》里面凡是小都是讲阴爻的,大都是讲阳爻的。而且阳代表君子,阴代表小人。
 
“小往”是阴气下降,“大来”是阳气上升,阴阳交泰,天地人就充满了生机,万物就能够顺利地成长,呈现出天下太平的盛世。
 
阳本来在外,现在来到底下,阴本来在下,却去了上边,大的来到了下边,小的往上走了,所以叫作“小往大来”。
 
如果三个阳爻在上面,三个阴爻在底下,就会阳气往上升,阴气往下降,这就叫做天地不交,天地不交就是否卦。(见图)

泰卦是三个阴爻在上面,三个阳爻在下面,而阴气会往下降,阳气会往上升,阴阳交泰,天地人就充满了生机,万物就能够顺利地成长。
 
我们看泰卦的卦辞,元、亨、利、贞四德,泰卦只有亨,没有元,为什么?因为人要去努力,才会有泰。

如果人类在天地之间很自然就是美好的,那就无所谓泰,也无所谓否了,人就没有分别感了。

没有吃过苦,怎么知道什么是乐?没有受到过打击,怎么知道还有坏人?
 
可见,很多人自视为君子,看不起小人,是很短见的。完全没有小人,怎么证明你是君子?

很多人说君子很受苦,君子很倒霉,那是当然的,不受苦,不倒霉,算什么君子呢?那不是跟小人一样了?

这样想,我们就知道什么是天理,自然也就心平气和了。外面虽然不太平,但我们的心情已经太平了。

换句话说,太平不太平不是由某一个人做出来的。

我们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天下太平是天下人共同的责任。是君子,也包括小人,共同的目标。

如果只是君子的目标,不是小人的目标,那是实现不了的。

(续)借着立春节气,看看《易经》泰卦给我们的启示。

泰卦《大象传》: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天地相交才会生化万物,这是“天地交泰”的好处,而天地交泰以后,“以财成天地之道”,就开始有很多变化。

人类就从这些变化以及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中,来看什么合天地之道,什么不合天地之道,然后才有了选择,才知道要怎么走。
 
老天是尊重每一个人的,你要做小人还是做君子,都随你,反正最后都是自作自受。

“辅”是辅助,人类有辅助的责任,使天地能够很顺利地运转,结论就是“以左右民”。

人们给天地相当的辅助,使得民生的发展能够很均衡,大家共享安乐。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因为独乐乐是不可能天下太平的,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铜墙铁壁都挡不住外面的压力。

就好比哪一天粮食紧缺了,越有粮的人越倒霉,他的仓库会第一个被民众冲破,那时候法律也没有用。
 
因此不要寄望自己独富,不要想着只管自己家就好,更不要以为有足够的钱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到时候钱根本没有用,有再多的粮,也会被抢光。你说你有很多马仔和浪爬客,那时候最先抢你的就是你的马仔和浪爬客。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只能“左右”,不可能决定。

“左右”用现代话讲,叫发挥参考力。参考力,不是法定的权力。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们现在讲的,上梁正,下梁就不会歪,也是这个道理。上梁不正,下梁一定歪。
 
所以,为君子就要正,别人可以歪,你不能歪,别人歪一点没有关系,你歪一点就糟糕了。

发挥个人的参考力是每一个人的责任,而最终的结果也是每一个人要自己去承受的。

当然,君子的责任更大。
 

(续)借着立春节气,看看《易经》泰卦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做“三阳开泰”,我们已经知道“阳”就是君子,“三”并不代表三个,而是代表多个。

要有多个阳的力量才能开出一个天下太平的局面,这才是三阳开泰的真义。
 
所以我们听到三阳开泰,不要仅仅理解为春天来了,马上要一片阳气,所有的树木都蓬勃成长……

不要老想那些,应该想想我们自命为君子,就要把君子的责任完成。如果有那么好的名义,结果却没有发挥那么大的效果,那不是很惭愧吗?
 
君子更要反求诸己,因为责任没有尽好,所以天下才会大乱,而不是因为小人当道。

如果小人一当道,君子就不行了,那当然要君子自己好好检讨。
 
还有,文人相轻是君子最大的问题。我是君子,我谁都看不上,那就不算君子了。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以君子自居,也不要说自己是君子,别人都是小人,更不要骂社会,骂传统,什么都别骂。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脚踏实地,去实践天道,懂得检讨自己,反省自己有没有真正懂得天道。
 
越多人这样,天下太平越容易实现,否则都是唱高调,都是自我标榜,都是占到便宜还卖乖,那样的话人类是不长进的。
 
就像君子如果老是想把小人压在底下,那不“否”才怪!因为小人受到压制,就开始要保护自己,就很团结,那就乱了。

假定君子懂得泰卦,就把小人捧得高高的,才有办法影响他。
 
《易经·序卦传》说: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

“泰”的意思就是“安”。只要君子使得小人不安,那就不像君子了,天下就不可能太平。
 
这样听下来,我们就知道君子的责任。其实只要四个字就整个概括下来了,叫做修己安人。
 
君子一定要修己,不修己算什么君子?在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修己方式,而后收到的效果就是安人。

安人是既安自己,也安别人,既安君子,也安小人,因为都是人。

在安定当中求进步,这就是泰卦的主旨。
 
具体怎么做呢?

君子从初九到九三一层一层上来,就要先从不标榜自己,不认为自己比别人充满爱意开始,认为自己跟大家一样,只不过是一份子,而当得到地位的时候,就更加度量宽广,更加圆通。

因为君子不圆通,就会逼得小人更团结,阻碍就会更大。

泰卦下乾的三个阳爻,代表君子要像个君子的样子,自始至终都不改初衷,尽到君子的责任。

上坤的三个阴爻是小人的事情,小人要怎么做,君子管不了。

既然管不了,君子还努力干什么?其实老天就是通过这一点来考验君子的。

尽人事,听天命,对于君子来讲,尽到自己的努力之后就是听天命。

只问自己有没有尽君子的责任,至于小人怎么样,管不了,就听天命好了。

持盈保泰,是高度困难的,是老天对君子最大的考验。所以君子时刻要战战兢兢,谨慎小心。

要做君子,就要有“我要当君子,我就要吃尽苦头也不抱怨”的心态。这才叫真君子。

泰卦告诉我们,每个人自己要先做君子,不管别人怎么样,也管不了。

我们只是希望,“君子道长,小人道消”。
 
其实世界就是摇摆不定的变化而已,不是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就是小人道长,君子道消。
 
社会上的君子越来越多,社会就越来越安定,小人越来越多,社会就越来越混乱。

家里面也是一样,心越齐,家越和,只要一家人开始你猜忌我,我猜忌你,你骗我,我骗你,这个家就不成家了,就没有什么家人的感觉,也没有亲情了。
 
很多事情就像跷跷板一样,这边高那边低,那边高这边低,关键看你如何选择。 https://t.cn/RJZlcfA

【哲学禅语】如何理解仁与孝的关系这一问题,在汉、宋儒学史上都被

明确提出过。相关的经文首先是《论语·学而》第二章所载孔子弟子有若的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后汉书·延笃传》记载“时人或疑仁孝前后之证”,而延笃“乃论之曰”:
  观夫仁孝之辩,纷然异端,互引典文,代取事据,可谓笃论矣。夫人二致同源,总率百行,非复铢两轻重,必定前后之数也。而如欲分其大较,体而名之,则孝在事亲,仁施品物。施物则功济于时,事亲则德归于己。于己则事寡,济时则功多。推此以言,仁则远矣。然物有出微而著,事有由隐而章。近取诸身,则耳有听受之用,目有察见之明,足有致远之劳,手有饰卫之功,功虽显外,本之者心也。远取诸物,则草木之生,始于萌牙,终于弥蔓,枝叶扶疏,荣华纷缛,末虽繁蔚,致之者根也。夫仁人之有孝,犹四体之有心腹,枝叶之有本根也。圣人知之,故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然体大难备,物性好偏,故所施不同,事少两兼者也。如必对其优劣,则仁以枝叶扶疏为大,孝以心体本根为先,可无讼也。或谓先孝后仁,非仲尼序回、参之意。盖以为仁孝同质而生,纯体之者,则互以为称,虞舜、颜回是也。若偏而体之,则各有其目,公刘、曾参是也。夫曾、闵以孝悌为至德,管仲以九合为仁功,未有论德不先回、参,考功不大夷吾。以此而言,各从其称者也。1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发现,汉代的仁孝之辨主要集中在仁与孝哪个更为优先的问题上。这里的优先性问题主要是指仁与孝孰轻孰重、孰优孰劣的德目排序问题,也可能涉及仁与孝孰先孰后的施为次序问题。基于延笃的论述,我们大概可以勾勒出汉代仁孝之辨中可能存在的两种对立看法:一种认为仁优先于孝,主要是就其功而言,如《论语》中所说“博施济众”,以爱而言则呈现了爱的普遍性;另一种认为孝优先于仁,主要是就其心而言,如《孝经》中所说孝为“德之本”,以爱而言则凸显了爱的差等性。延笃试图提出一个调和的观点,即仁与孝“二致同源,总率百行”,两者并没有轻重、优劣之别。
  在具体论述其观点时,延笃首先从命名的角度说明仁与孝的分别,即“孝在事亲,仁施品物”。这大概能代表汉人较普遍的观点,即以爱论仁与孝的共性,而从施为之所及说仁与孝的分别,这与后来宋儒明确以性论仁形成鲜明对照。不过,既然后面延笃说仁与孝“同质而生”,再结合前面所说的“二致同源”,大概可以断言,延笃仍然承认仁与孝有共同的来源,两者只是因所施之不同而有分别。其次,延笃以四体与心之关系、枝叶与根之关系说仁与孝之关系,且正是在此处引用了《孝经》“三才章”的话和上引有子所说的话。这就是说,延笃认可孝为仁之本的观点,并引经、譬喻以说明之。再次,延笃指出,孝为仁之本的观点只是表明仁与孝各有所重,即“仁以枝叶扶疏为大,孝以心体本根为先”,并不能由此推导出仁与孝有必定的轻重、优劣之别,如有些人错误认为的“先孝后仁”,正与孔子“序回、参之意”不合。2最后,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延笃基于体性之分别区分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性纯而体之者,如虞舜与颜回,前者以孝见称,后者以仁见称,在孔子那里两者只是“互以为称”,并未因施为路径之别而有轻重、优劣之别;另一种是性偏而体之者,如公刘与曾参,前者以仁见称,后者以孝见称,在孔子那里亦并未因施为之“各有其目”而有轻重、优劣之别,只是“各从其称”而已,如孔子论德必“先回、参”而考功必“大夷吾”一样。
  对于上引《论语·学而》第二章,朱子在《论语集注》中以“爱之理、心之德”释仁,并继承程子的理解将“为仁”释为“行仁”,即以“孝悌为行仁之本”理解有子所说的“孝悌为仁之本”:
  程子曰:“孝悌,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悌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悌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悌之本。”或问:“孝悌为仁之本,此是由孝悌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悌始,孝悌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悌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何尝有孝悌来?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既然有子在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之前说“本立而道生”,那么,由此文脉而提出的合理的诠释要求就是:应当从本与道的关系去理解孝与仁的关系。如皇侃的疏解就直接将这两种关系对应起来:“此更以孝悌解本,以仁释道也。”程子的新解也不可能不满足这个合理的诠释要求,其新意则在对仁的论说。程子阐发子思、孟子等人的思想为以性论仁,此即“仁是性”。以性论仁仍可以说“仁之道”或“仁道”,由此而有“率性之谓道”之说。在“仁是性”与“率性之谓道”的意义关联中呈现出来的性与道之关系,也可以说是本与道的关系,在其中,作为天命之性的仁就是道之本,或者说仁之性是仁之道之本。于是就出现了两个“道之本”:一个是以仁为“道之本”,隐含的是以道为仁之行;另一个是以孝悌为“道之本”,隐含的是以道为仁之功。要基于前一个“道之本”而恰当地安置后一个“道之本”,就只有将后一个“道之本”中的“本”完全限定在行为领域,即将孝悌理解为作为天命之性的仁的发用,而这一点又与经典中常常以行论孝的实际情况相合。此即程子提出孝悌为“行仁之本”的大体脉络。
  可见,从“仁是性”与“率性之谓道”的意义关联中呈现出来的是性与道的关系,也就是体用关系,因此我们看到,朱子明确以体用论仁与孝悌,即认为“仁是体,孝悌是用”:“论性,则仁是孝悌之本。惟其有这仁,所以能孝悌。仁是根,孝悌是发出来底;仁是体,孝悌是用;仁是性,孝悌是仁里面事。”6创于程子而为朱子所继承的“仁体孝用论”,实际上成了理学的一个定见。从经典诠释的历史脉络来看,只要承认孟子以性论仁思想在儒门教理中的重要性,就应当承认程子的辨析和新解是符合经义的。相比于汉儒如延笃的看法,程朱的“仁体孝用论”显然更为精当。简言之,“仁体孝用论”以体用方式将仁与孝统一起来,即将爱的普遍性与爱的差等性这看似不可兼得的二义统一起来,从而也就将在汉儒那里发生过的仁孝之辨彻底消解了。
  既然爱的普遍性与爱的差等性并非仅仅出于主观情感,而是由存在之本然秩序(天理)而来的客观要求,那么,要深入理解“仁体孝用论”就不能不引出其背后的支撑性观念,即“理一分殊”。以张载《西铭》中的思想来说,“理一分殊”表现于人伦,即天(地)人之伦与父(母)子之伦的关系。具体来说,天地是所有人的大父母,这是理一;而每个人各自有各自的父母,这是分殊。这里隐含的意思是,统一的理呈现为特殊的分,特殊的分收拢于统一的理,理一与分殊在关联中相互成立。“理一分殊”表现于成就人伦的情感,就是爱能博施与爱有差等的关系。质言之,爱能博施正是基于理的普遍性与统一性,爱有差等正是基于分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在“理一分殊”的观念下,博施与差等二义不仅相即无碍,而且相得圆融。反过来说,没有“理一分殊”说,“仁体孝用论”难以成立。“仁体孝用论”是以仁为性、以性为体,但仁体在发用时为何首先指向父母,这一点仅仅以体用观念是无法说明的,而只有基于“理一分殊”说才能说明。
  在本文中,我选取了一个特别的视角来探讨仁与孝的关系。在《仁说》中,朱子以“爱之理、心之德”释仁,其前提是仁为天地之心,且又在论“仁之为道”时特别提到“‘事亲孝,事兄弟,及物恕’,则亦所以行此心也”,这自然与《论语集注》中“孝悌为行仁之本”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仁说》中又以仁为“众善之源、百行之本”,这乍一看似与孝为百行之本的传统看法不一致,反倒与前引延笃论仁与孝“二致同源,总率百行”的说法可相互发明。但其实只要澄清此处的“本”正与上引程子的话中的“论性之本”相同,可能的误解就会被消除。将《仁说》中“仁为天地之心”的思想与《论语集注》中“孝为行仁之本”的思想关联起来而能够提出的问题是:既然仁为天地之心,而孝为行仁之本,那么,孝与天地之心有何关系?
  这个问题完全是在朱子的思想脉络中提出来的,所以我们有 理由在朱子的思想脉络中展开分析与推论,以求得出恰当的结论。既然“天地之大德曰生”,而“天地之心为仁”,那么,生生就是天地之仁心的具体表现。既然天地与万物之间的生与被生的关系类同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那么,天地之心所包含的那种爱也类同于父母对子女的那种爱,也即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慈爱。9换言之,“天地之大德”从事上说是生生,从心上说是慈爱,这正是“仁为天地之心”的确切含义。既然以爱而言天地之心乃是慈爱,而孝与慈是彼此关联但方向相反的两种爱,那么,我们就应当从孝与慈的关联中去理解孝与天地之心的关系。
  从我们的实际生活经验来说,基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应去理解孝与慈的关联最为恰当。为人子女者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慈爱于是油然而生孝敬之心,因此子女的孝乃是对父母之慈的回应。既然天地是所有人的大父母,那么,当一个人感受到出自天地的慈爱时,会有何种自然的回应呢?这是我们能够顺着这个思路所提出的一个正当问题。从儒教以往的历史来看,这个问题似乎难以被提出 ,因为天地作为人的大父母并不像人的亲生父母那样具有一个直观的身体性维度,从而难以出现在日常经验中。在“仁为天地之心”且“仁为人所禀赋于天地之性”的双重观念下,仁直接关乎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孝则关乎人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基于天地之仁与父母之慈的对应关系,既然仁的经验是一种指向天(地)人之伦的经验,那么,这种经验与指向父(母)子之伦的慈、孝经验就可能存在一种理解上的平行。这一点也是不难想到的。既然儒教传统中并没有关于天人直接相感的灵性经验描述,再结合前述理一分殊的观念,那么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理解。
  天地以生物之仁感人,人在此感念中思及己身,明父母生我之慈即天地生我之仁,故对天地生物之心有所回应而对父母生爱敬之孝心。人被天地生我之仁爱所感通才有孝,故孝以爱为主;对于天地生我之大恩大德,人怀着感恩之心领受之,故孝以敬为要。10这样,我们对本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回答:孝就是人对天地之心的切身感应。理解这一回答的要点首先在于:天地之心乃是孝的终极根源。天地之心流向人心,即人心体会到天地生生之仁;“感而遂通”,天地之心再从人心流回父母,此即孝。人心之所以具有感应天地之心的能力,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人之性禀于天地。11人心对天地之心的感应之所以是孝,关键在于这种感应是切身的。概言之,孝并非一般人所认为的自然情感或仅仅基于血缘的情感,而是人直接“对越天地”产生的一种超越的觉情。天地以仁感人,而人以孝应之,这个在朱子思想脉络中对孝与天地之心之关系的回答,我们称之为“仁感孝应论”。
  从经典儒学和历史儒学的眼光看,感应思想有明确的经典依据,且无论在汉代还是宋代都颇受重视。《周易·咸》卦之“彖辞”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礼记·乐记》云:“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这都是从气上言感应。汉儒如董仲舒最重视天人感应,这为我们所熟知; 即使作为反动者的王充,也承认天能感人。12北宋五子皆言感应,而以程颢说得最为彻底: “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已。更有甚事!”13相比于前人多从气上说感应,朱子则从心上、理上说感应,如他说: “感固是心,然所以感者,亦是此心中有此理,方能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亲爱的‮午下‬咨询的‮贵富‬包[拥抱]后来她说‮忙去‬了,傍晚才‮下来‬单简‮的单‬相信,一句听‮的我‬建议❤️还‮己自‬自助下单2组黑‮麻芝‬丸[亲亲]后‮聊
  • ——鲁迅《彷徨》能耐得住寂寞的人,肯定是有思想的人;能忍受孤独的人,肯定是有理想的人;遇事能屈能伸的人,肯定是有胸怀的人;处事从容不迫的人,肯定是淡定的人;经常
  • #期市日报##期市早知道##期货##期货[超话]#建材市场综述 昨日国内建材现货价格主流持平运行,涨跌皆无动力,波动幅度10-30元,24个螺纹钢主要城市中,1
  • #裴珠泫澄清#bjh#裴珠泫温柔本身# 你好裴珠泫,我看了你的视频非常有感觉,我现在免费征用艾琳你做我老婆,稍后我会发到朋友圈秀恩爱宣传,以我329个好友一定可
  • 不过,很快便有网友爆出了孙茜的真实生日:1977年,在真实年龄曝光后,孙茜的人品也迎来的第一次大考验:说到孙茜,也许有的网友会有些许的迟疑,但是如果说到《甄嬛传
  • 27、“ 想和你沉入夏天,云端降伞,电光火石间,混淆一日,和百年 ” 28、心里装着小星星生活才能亮晶晶(〃ω〃)29、“希望以后 你是个很棒的人 不是的话是
  • 郭晶晶和霍启刚作为娱乐圈中的模范夫妻和充满正能量的人物,夫妻俩自然也会用他们的方式为祖国庆生。沈卓盈因为参加《TVB周刊》女郎的选举节目,而夺得冠军,因而走进娱
  • 佛代表觉悟,觉而不迷。我们现在介绍,觉悟他听不懂,福报他听得懂,没有一个人不拼命在追求福报,我们就用这个给他介绍,他懂,是他心目当中所追求的。佛代表福报,佛代表
  • 回到这本书,买之前我就知道这是一个两个人互相纠缠了十年的故事,以前那个年纪我也是很喜欢看言情小说,所以对这样一个故事感兴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只不过过了几年如今
  •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一 释随喜品第三十九 (四)随喜福德者,不劳身、口业作诸功德,但以心方便,见他修福,随而欢喜,作是念:“一切众生中,能修福行道者,最为殊胜!若有
  • 许多人蔑视双子,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双子,双子的真诚与执著我个人认为是其他人都望尘莫及的,双子想要做一件事不在乎其他人的感觉,双子对待别人虽然不甚亲切,然而即便厌
  • 22.故事还在继续,路还很长,难免会有心酸有皱眉,无论怎么别松手就好,惟愿此生清澈明朗,有能力去做想做的事,爱想爱的人。6.要有大大小小的期待,生活才不会百无聊
  • 众人皆夸聪明好,殊不知糊涂才是一种人生大智慧。#李诞退出笑果文化董事#而非退出笑果文化简单科普下李诞和笑果,李诞原来是个脱口秀的幕后编剧,因为才华出众逐渐走向幕
  • 感受:做完两次剥脱式点阵,像姐妹这种10年痘坑,还是需要激光才有效果,不过做完皮肤还是会变敏感,条件允许的话,每次养好皮肤之后,打重一些,做一次是一次,时间稍微
  • 按照门前店后“五包”要求,加大城区污垢顽疾整治力度,督促城区主要街道商业门店业主对破旧的广告牌匾进行更换维修,对各类墙体、落地、条幅式广告和存在安全隐患内容不规
  • 京秦高速京冀界至冀津界段(G1N):京秦高速京冀界至冀津界段:因雪,燕郊西站、燕郊站天津方向,蒋福山站、齐心庄站、三河西站双向关闭。 大广高速(G45):
  •  【因爱相融 海亮集团10亿元守护“星星的孩子”】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等。 在他为她戴上HOL
  • 我想你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无非就两点,第一就是黄金接下来还会不会继续下跌,第二就是手中持有的高位多单或者低位空单怎么办;关于黄金未来还会不会上涨或者下跌及短期走势,
  • 她觉得我是这样的心情把这个人删了,首先她朋友圈是不让我看的。第三,我没有无可奈何,真的就是当搞笑的发朋友圈了。
  • 今天本来要上班,早早起来刷牙发现天气好好,这么好的天气不应该是上班的[哈哈]就给自己调了休息!既然起来了,就顺道化了个精致的妆,小爱同学在放着音乐窗外夏风吹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