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心灵是平静的,一切都简单了。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活在当下。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一个人如果想看清楚一件事,他的心必须十分宁静,没有任何偏见、唠叨、对话、意象和画面,这一切都得抛开。只有如此,你才能看见。能不能只是观察而不产生思辨和衡量,只是觉知而不定名?你必须超越思考、超越发问。

修行的真谛:假如你无法运用你的修持来把握它的每个当下,你做的持咒,观想,念诵,禅修,乃至谈吐高超的见地,显现高超的行为,这些都是在浪费时间。

修行的本质并没有任何奇特的地方,它的实质就是反复的深入我们的心相续,并且改变它。每天从细微的小处着手,不要奢望神奇的辉煌,看穿这些虚荣的把戏,仔细观察自己的心吧。从内在的层次,你已经转化了你的心,从而转化了你的生命,安详、慈悲、放下,已经展示出最大的成就。

前生今世,患得患失。

寻找真理是需要勇气的。人们还没有准备好要放下头脑进入直接。这是一趟朝向真理的旅程,这趟旅程其实根本就不是旅程,它是进入此刻。而这需要足够的勇气。

花片刻的时间,检查你是否真正在此。在是与非,好或坏或不值一提出现之前,在罪人或圣人,在知道什么或不知道什么之前。在此相会吧,所有观点在此融合为一点,而那一点亦消失无踪。我们只能以奥秘对奥秘的身分相会,在此相会,这是你找到自己之处。

当你洞察现在,而不让任何概念来遮蔽真相、你只是洞察事实,在每个情况中,一层层穿透覆盖自己的一切。头脑不再起心动念,将你无数的知识、看见和了解留下,你将能真正的洞悉。

它是一种能引领你遁入未知喜悦的谛听。能让生命蜕变,能揭开你存在的奥秘。

那天然、美妙、未受污染的东西开始在意识中升起,它完全是自发显现的。你进入到自然的状态,并安住于那鲜活的境界中。这极为简单,没有比这更简单的了。

佛法无你用心处!穿衣吃饭即是,举心动念即乖!以佛性众生本具,非从外得,不用求,不用取,故无须用力也。相反,著力追求,从他讨取,则愈求愈远,越用力取越不得。

饥来食,困则眠。

一直以来,你无法看着此刻,通常我们生活总是陷在想象、白日梦以及各种内在故事与戏剧中,你的头脑和你的心不一致,问题就出在这里,让心能免于任何扭曲和污染。那么你的生命充满喜悦。

唯一可以使你从业力之中解脱出来的是临在的升起。随着临在的升起,你会感到自己逐步地从这些模式里退出。在这觉知之光中,这些模式不再掌控着你的人生。要了解时间不会将你从业力中释放出来。

我们目前生活在由思想积聚起来的规则和结论之中。思想就是记忆,就是陈旧的过去。所以我们只能生活在过去,思想投影过去并称之为未来,没有生命力的心智,必须要依靠观点、规则、信仰、教条和所有这类东西来生活。因此,结论和行动永远是分裂的。

当你洞察现在,而不让任何概念来遮蔽真相,你只是洞察事实,没有任何切割分隔,当你由自性/整体来行动,你会自然反应,它是存在性的,它是立即的、自发性的、简单的、天真的,而这个行为不会产生任何业。

一个在当下心满意足的人永远不会担心未来。唯有当下能给你放松与不强迫一切的空间。如果你的觉知是清明的,静心之火是如此强而有力,它会在一剎那之间烧毁你的整个过去和未来。

留意到当你来到当下的任何时候,当下就是极其简单的。你知道你不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你的邻居或这个世界也不是。这就叫“不可理喻的和平”。

没有任何对自我形象、观点、理念或身份的执著。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无法一边想着放弃身份感,同时抓着自己的观点、对世界的看法不放。你无法拖着这些进入开悟,因为开悟没有观点,更没有计谋。它对这个世界、自我或他者没有任何伟大的要求。它没有中心。它只是爱着。

所以,你不只是失去了你的中心,你也失去了所有人的中心。这就是为什么说开悟绝不是一件个人化的事情。你不可能只看到你的真实本性,而没有看到万事万物的真实本性。

当你可以确实看到一切都是佛,那时候,你才不是透过事物的表面去看待事物。只有内在的佛可以感知到佛。只有内在的合一才能感知到合一。

带着这个自由,你开始意识到没有内在与外在,因为它都是一。

当你转变对一切事物的看法时,它会不可避免地转化了你的制约。那就是神圣的炼金术,而且那就是慈悲。

在分裂之地,总是有些事情要去知道。但是,在开悟时,没有东西是要去知道的。开悟实际上是一个不知道的过程。当你在你的头脑里不知道一切的时候,除了真理之外,再也没有什么了。

当你带着更高的觉知,所有覆盖都将无声息的被移除,生命满是未知与奥秘。在深深的接纳之中,一切都会变成祝福(恩典)。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这预示着我们平等的对待生活,安然的安住在广大的心性中,一切都成为庄严的自然解脱,于自心的智慧中,消除了执着和烦恼,慈悲并心胸宽广,安然的任运于当下。

如果心灵是平静的,一切都简单了。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活在当下。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一个人如果想看清楚一件事,他的心必须十分宁静,没有任何偏见、唠叨、对话、意象和画面,这一切都得抛开。只有如此,你才能看见。能不能只是观察而不产生思辨和衡量,只是觉知而不定名?你必须超越思考、超越发问。

修行的真谛:假如你无法运用你的修持来把握它的每个当下,你做的持咒,观想,念诵,禅修,乃至谈吐高超的见地,显现高超的行为,这些都是在浪费时间。

修行的本质并没有任何奇特的地方,它的实质就是反复的深入我们的心相续,并且改变它。每天从细微的小处着手,不要奢望神奇的辉煌,看穿这些虚荣的把戏,仔细观察自己的心吧。从内在的层次,你已经转化了你的心,从而转化了你的生命,安详、慈悲、放下,已经展示出最大的成就。

前生今世,患得患失。

寻找真理是需要勇气的。人们还没有准备好要放下头脑进入直接。这是一趟朝向真理的旅程,这趟旅程其实根本就不是旅程,它是进入此刻。而这需要足够的勇气。

花片刻的时间,检查你是否真正在此。在是与非,好或坏或不值一提出现之前,在罪人或圣人,在知道什么或不知道什么之前。在此相会吧,所有观点在此融合为一点,而那一点亦消失无踪。我们只能以奥秘对奥秘的身分相会,在此相会,这是你找到自己之处。

当你洞察现在,而不让任何概念来遮蔽真相、你只是洞察事实,在每个情况中,一层层穿透覆盖自己的一切。头脑不再起心动念,将你无数的知识、看见和了解留下,你将能真正的洞悉。

它是一种能引领你遁入未知喜悦的谛听。能让生命蜕变,能揭开你存在的奥秘。

那天然、美妙、未受污染的东西开始在意识中升起,它完全是自发显现的。你进入到自然的状态,并安住于那鲜活的境界中。这极为简单,没有比这更简单的了。

佛法无你用心处!穿衣吃饭即是,举心动念即乖!以佛性众生本具,非从外得,不用求,不用取,故无须用力也。相反,著力追求,从他讨取,则愈求愈远,越用力取越不得。

饥来食,困则眠。

一直以来,你无法看着此刻,通常我们生活总是陷在想象、白日梦以及各种内在故事与戏剧中,你的头脑和你的心不一致,问题就出在这里,让心能免于任何扭曲和污染。那么你的生命充满喜悦。

唯一可以使你从业力之中解脱出来的是临在的升起。随着临在的升起,你会感到自己逐步地从这些模式里退出。在这觉知之光中,这些模式不再掌控着你的人生。要了解时间不会将你从业力中释放出来。

我们目前生活在由思想积聚起来的规则和结论之中。思想就是记忆,就是陈旧的过去。所以我们只能生活在过去,思想投影过去并称之为未来,没有生命力的心智,必须要依靠观点、规则、信仰、教条和所有这类东西来生活。因此,结论和行动永远是分裂的。

当你洞察现在,而不让任何概念来遮蔽真相,你只是洞察事实,没有任何切割分隔,当你由自性/整体来行动,你会自然反应,它是存在性的,它是立即的、自发性的、简单的、天真的,而这个行为不会产生任何业。

一个在当下心满意足的人永远不会担心未来。唯有当下能给你放松与不强迫一切的空间。如果你的觉知是清明的,静心之火是如此强而有力,它会在一剎那之间烧毁你的整个过去和未来。

留意到当你来到当下的任何时候,当下就是极其简单的。你知道你不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你的邻居或这个世界也不是。这就叫“不可理喻的和平”。

没有任何对自我形象、观点、理念或身份的执著。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无法一边想着放弃身份感,同时抓着自己的观点、对世界的看法不放。你无法拖着这些进入开悟,因为开悟没有观点,更没有计谋。它对这个世界、自我或他者没有任何伟大的要求。它没有中心。它只是爱着。

所以,你不只是失去了你的中心,你也失去了所有人的中心。这就是为什么说开悟绝不是一件个人化的事情。你不可能只看到你的真实本性,而没有看到万事万物的真实本性。

当你可以确实看到一切都是佛,那时候,你才不是透过事物的表面去看待事物。只有内在的佛可以感知到佛。只有内在的合一才能感知到合一。

带着这个自由,你开始意识到没有内在与外在,因为它都是一。

当你转变对一切事物的看法时,它会不可避免地转化了你的制约。那就是神圣的炼金术,而且那就是慈悲。

在分裂之地,总是有些事情要去知道。但是,在开悟时,没有东西是要去知道的。开悟实际上是一个不知道的过程。当你在你的头脑里不知道一切的时候,除了真理之外,再也没有什么了。

当你带着更高的觉知,所有覆盖都将无声息的被移除,生命满是未知与奥秘。在深深的接纳之中,一切都会变成祝福(恩典)。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这预示着我们平等的对待生活,安然的安住在广大的心性中,一切都成为庄严的自然解脱,于自心的智慧中,消除了执着和烦恼,慈悲并心胸宽广,安然的任运于当下。

善导和尚这首偈子可以说是触目惊心
点击关注 ► 一生念佛 今天

南无阿弥陀佛。

《法然上人全集》第388页。



答镰仓之禅尼书

《答镰仓之禅尼书》。

“镰仓”是一个地名,在日本很有名,现在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禅尼”可能是一位原来修禅的比丘尼法师,她想学净土,就写信给法然上人来请问。

法然上人这封答函大约分为三部分:先是“普劝专修”,然后是“五事答疑”,最后是“结劝信心”。

六、答镰仓之禅尼书

(《大正藏》第83册第201页上 )

来函详悉。念佛功德之大,虽佛亦难说尽,智慧第一之舍利弗,多闻第一之阿难,亦难知念佛之功德,广大善根故;何况法然等,更不能说尽。法然于传来日本之佛教经论随分阅读,然仅就净土教文,欲说尽中国传来之圣教义意,一年二年亦甚困难。然,来函承问故,当为说之。

首先说念佛功德广大,想把它说清楚,说明白,说得详尽,那是不可能的。不要说我们普通人做不到,就算是多闻第一的阿难、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做不到,就算是释迦佛亲自说,也说不尽。

所以,对念佛功德,不是听到多少、学到多少才能相信,这个量超越了我们可思议的范围。但是凡夫总有疑问,有问就要回答。

先,不信念佛之人言“莲生或津户三郎等,无智之人故,不劝余行,唯劝念佛”,此极为谬误也!

前面有《答莲生书》,这里说的“莲生”或许跟前面是同一个人。莲生和津户三郎是两个人,大概没什么文化,法然上人写信劝导他们专修念佛,有人就说“因为他们没文化,也没智慧,所以法然上人才劝他们念佛,不劝他们修余行”,意思就是,有智慧的人就不必念佛了,可以修其他更高难度的、需要智慧的修行法门。这是极端错误的。

其故者,念佛之行,本来不论有智无智,弥陀往昔所誓之大愿者,普为一切众生故也;非为无智之人誓念佛之愿、为有智之人誓余行之愿。为十方世界之众生故,有智、无智,善人、恶人,持戒、破戒,贵贱、男女等,皆无分别;佛在世之众生,或佛灭后之众生,或末法万年后三宝灭尽时之众生,唯有念佛是现当(现在与来世)之祈祷也。

这个理由说得特别清楚,念佛之行是不论有智无智的。念佛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他的本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就是一向专念。

“十方众生”包含得非常广大,所以下面说得特别明白,并没有说“在十方众生当中,只有无智众生才念佛,有智慧者就修余行”,不是的。不论有智无智、是善是恶,都包含在“十方众生”当中,毫无分别。这是对身份、根机、能力没有选择。

就时代来讲,念佛法门是通行的法门,所以佛在世之众生、佛灭后之众生,乃至万年法灭的众生,都包含在“十方众生”之内。

对“十方众生”,其实有两种表达法:一个是横向的,善恶、男女、出家在家、持戒破戒、有智无智……这是横向比较;再就是纵向的时间轴,过去、现在、未来,以我们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这一期教化来说,就是佛在世、佛灭后,还有法灭之时。

之所以拿时间维度来说明,是因为圣道法门要修行戒定慧、六度万行,这是难行道,在佛在世的时代,也就是正法时代,得益者还是不少的;但是到了像法时代、末法时代,就没有了;法灭的时候就更不用谈了。或许有人会拿圣道法门这种时间的局限性来思维净土法门,那也是不正确的。

“现当之祈祷”,不管是为现世福乐,还是为未来往生净土、解脱成佛,都应当一向念佛,都可以专修念佛。并非说“为了往生极乐,我就专修念佛;为了现世利益,求发财,求升官,求开智慧,我就向不同的佛菩萨祈求,诵不同的经论咒语来求取”,不是这样的,为了现世利益也要念佛。

或许有人说“求现世利益,就拜佛,念佛;如果求解脱,就要靠戒定慧三学,要靠开悟。念佛嘛,求一点福报是可以的,求开悟求不来”,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念佛能生净土,生净土之后就能证悟一切法门。所以,不论是为后世之证悟,还是为现生之利益、福报,都可以念佛。

善导和尚是弥陀化身,阅读一切圣教而劝专修念佛者,亦广为一切众生故也。方便时节,契应末法,即是今之教也。

是故,不限无智之人,广凭弥陀本愿,普随善导解释,劝化念佛一门,何限无智之人而隔有智之人乎?若然,则背弥陀大愿,违善导解释。

有人认为,只有无智之人才念佛,比如乡下老太太没文化,所以才念佛,有智慧的不用念佛。所谓“有智慧”,也不是多大智慧,就是读过几本书,认识几个字,脑子聪明一点,会转弯,有时候还成了坏事,因为这是世智辩聪。

弥陀本愿本来不分有智无智,平等无分别,普誓十方众生都念佛;善导和尚的解释也是根据圣教广劝专修念佛。如果自逞小智,认为无智之人才念佛,有智之人能修行,有能力、有大智慧的人不应该念佛,这就违背了弥陀本愿,也违背善导和尚的解释。

是故,凡来参诣,寻问往生之道者,不论有智无智,皆劝以专修念佛也。

所以,法然上人说:“我自己就是这样,只要别人来问往生之道,不管是有智之人(比如现在的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是普通的、愚痴的、没文化的人,我都劝他们念佛。”

这里的禅尼是出家人,她当然会接引信众,但是也一样,不论有智无智,都劝念佛。佛门里最有智慧的舍利弗、文殊师利菩萨,他们都念佛,还有什么智者不应该念佛呢?

凡阻止专修念佛者,前世未闻念佛三昧之得道法门,后世亦将堕于三恶道故也。

按说专修念佛是佛门的通则,大家都应该理解、接受并弘传,但是恰恰有一些人来阻止专修念佛,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过去的善根不够,所以未来的果报也很可怕。

“前世未闻念佛三昧之得道法门”,这就是佛在经中说的“始从三恶道来”,过去未曾闻修此法,因为这个法门太深入、太广大了,能顿速超越,一下就把他吓着了。善根不够,缘分不够,确实难以相信。如果阻止专修念佛,自己不能信,又阻止别人,后世的果报就很可怕,一定会堕三恶道。

此理经论多言之,如善导和尚于《法事赞》云“见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坏竞生怨。如此生盲阐提辈,毁灭顿教永沉沦。超过大地微尘劫,未可得离三途身。大众同心皆忏悔,所有破法罪因缘”。此文之意者,见有愿生净土而念佛之人,即起毒心,巧思无理之事,以种种方便破坏专修念佛之行,犹如仇寇,横加阻挠。如是天生即无佛性之眼,失善根之种,阐提等辈,念此弥陀名号,长离生死,往生常住之极乐;然而毁灭如此顿教,依此罪故,永远沉沦于三恶道。如是之人,虽经大地微尘劫,不能脱离三途之身。是故,如此无理之人,反宜怜愍之。若因如此罪人所言而懈怠专修念佛,并疑念佛往生而起顾虑之人,则虽劝而无益矣!

善导和尚这首偈子可以说是触目惊心,眼睛看到这些文句,内心就非常警觉,惊动。我们都想象不到,见别人专修念佛怎么会起瞋恨毒害之心,而用种种方便手法来破坏,就像冤家仇敌一样呢?但是,这样的事在古今中外频频发生。

为什么?因为众生都在邪见当中,所谓“生盲阐提”,“阐提”就是断诸善根之人,“生盲”就是天生的盲人——有的人不是肉眼“生盲”,而是佛性之眼没开。佛性之眼怎么开?如果前世不闻念佛法门,佛性之眼就没开。所以,一定要先与念佛法门结缘,佛性之眼开了,才能深入专修念佛。

按说一切众生本来就是生盲阐提,就是邪见,不开佛性之眼,断灭善根,但这样的人正是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对象。即使是生盲阐提,如果念佛,也决定往生。可是,如果不能信受佛语,妄逞自己的邪见,诽谤念佛,那就没办法了。

念佛是顿教,顿到什么程度?生盲阐提只要一念回心、愿生净土,而称念弥陀名号,就皆得往生,往生则证常乐我净大涅槃,这叫顿教。

现在你诽谤顿教,让佛法的光明掩没了,这个罪过就大了。即使把大地磨成微尘,一粒微尘算一劫,这有多少劫?数不尽。即使这些劫都过去了,还在三恶道里轮回,出不来。

所以,这样的人无理非难,完全纵任自己的邪见无明,我们对他应该起怜悯心,因为想到他未来的果报如此深重,所以应怜悯、可怜他,而不是被他影响。

但是,恰恰有不少人听到他诽谤,就被影响了,本来专修念佛,现在懈怠了,没有兴趣了,感觉信心丢失了,“念佛能行吗?”起了顾虑,这是不应该的。

凡缘浅而未至临终之人,虽闻而不信;见念佛人,即生瞋心;闻念佛声,即起怒容;虽经论未言,亦谤言念佛是恶事。闻如是语,应怜愍之,不应动心。于不信之人,亦不可勉强劝信。应视为过去之父母、兄弟、亲属而生慈悲,念佛往生极乐,速证涅槃之后,再还娑婆,救度诽谤不信之人。

这一段对我们很有启发,特别重要。为什么一个人闻净土法门不信呢?就是缘分不够,缘分浅。各经论都赞叹念佛,没有一句说念佛不好,但是他不依经论,经论里没说的话他乱说,他诽谤念佛是恶事。我们听到他这样说,就要怜悯他,心中不应该疑虑、动摇。

再来,这样的人不信念佛,也不要勉强劝化他,实在勉强的话,会增加他的罪障,彼此烦恼。那怎么办呢?放宽一步,想到他是我们过去的父母、兄弟,但是目前缘分还不够,所以我们先到极乐世界再说,有能力再回过头来劝化他。

到这里是讲“普劝专修”,不管有智无智,都要念佛;另外,对阻止专修念佛的,应当怜悯;对所劝的对象,也要看根机,不勉强劝化:讲了这几件事。

下面列了五条。凡是加了序号的,应该都是对方来信问的事,所以叫“五事答疑”。这五件事的次序:第一是修圣道门,第二个是净土门起杂行,第三是求世间利益,第四是专修念佛,第五是劝化他人。

(一)犹如异解之人众,修诸余功德,则财宝增长;我一向专修,则成决定往生之身。见他人行远道,应思使其结缘我之近道,但于专修无碍,则不妨使其结缘。

这是讲我们对待圣道门修行人的态度。“异解”就是别解别行、异学异见。他们修其他的功德,法财增长,他们有这样的信心,所以才修,才广积功德;我们专修念佛之人是决定往生之身,自己信心决定之后,也不被他们动摇。

同时知道他们是“行远道”。圣道门是难行道,今生达不成解脱,要修行三大阿僧祇劫,生生世世地修;净土法门是易行道,乘佛愿力,所谓“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横超直入,一生成就,临命终时决定往生净土,往生净土则速成佛道,所以这是近道。

他们走远道,我们走近道,应该让他们向我们的近道靠拢。那怎么办呢?就要彼此有缘分,就要结缘。但前提是什么?对自己的专修无碍。如果妨碍我们专修了,那就不要结缘了。在保证自己专修的前提下可以跟他们结缘,比如随喜赞叹他们的善根。彼此有缘分了,就可以向他们推荐念佛法门,介绍念佛的广大功德。

(二)人众之建寺、造佛、刻经、供僧等事,自心不乱而起慈悲,亦可劝其修如是之杂善根。

“人众”,就是这方面的人比较多。他们修建寺院,造佛像,刻经典,供僧……这不都是好事吗?都是做佛法僧三宝的事。如果我们信心坚固,不受动乱,也可以随喜赞叹他们,鼓励他们,“好,这些事都不错,你多做一做”,因为他们目前的根机就是这样。

这叫“杂善根”。

(三)为求此世利益,不知念佛之义,而祈之于佛、神,亦刻经、建寺等,此亦如前。至少为后世故,亦是善事,不可言其无用;应思此行不碍专修。

第三种,他不愿意求往生,也不愿意求圣道解脱,只求此世利益。他不知道念佛是为了往生。他也做一些积功德、培福报的事,所以也可以赞叹他,鼓励他,“很好的”。至少他为后世修了福报,能得人天善果,这也是好事。不能摧毁他的善根,说“没有用”。要知道,这不妨碍我们专修。一方面自己拿定主张,不被他妨碍;再一个,对他来讲,也能增长他的善根。

前面列了几条,对圣道行人、净土门内的杂行人,还有求世间福报的人,都是根据他们的根机,一方面增长、成熟他们的善根,鼓励、赞叹、随喜他们;另一方面,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动摇,不要被影响,妨碍了专修念佛,可以方便善巧地劝导,使对方跟念佛结缘。

(四)念佛虽有种种义,称念六字,一切皆含;唯凭佛愿,口称名号,手持念珠也。心常系念,则是无上决定往生业也。念佛之行,本来不论行住坐卧、时处诸缘,亦不嫌身口之不净,故名乐行往生也。但,心净之念佛,名为第一之行;心系净土者,则是净心之行法也,应如是劝之。常如是言,不必种种多论。自身亦然,思今生决定往生,务必增强此心。

https://t.cn/A65BgOha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本来都是2-3h喝一次奶,但这两天不知道是邻居装修太吵了还是孩子视力和听力都在发育,每次喝奶总喜欢看看这看看那,外面有声音都要竖起耳朵听,导致吃奶效率不高。
  • 设想一下,你是一个内陆省份原生家庭较差但颜值较好的女性,常理下,因为原生家庭教育资源限制,你可能不会有一个好的学校履历,那么走进职场后,你很可能会遇到,既卷不赢
  • 就像我每次走到那棵树附近,都能感觉到周边花草树木的灵气就像一团天然的能量屏障,让我安全、安宁、安然地存在着,没有多余的念想。石湾的南风古灶‍♀️ 路过一间很哇塞
  • 如果黄金直接难参与,那么买黄金股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每日一善[超话]##‍每日‬一善# #‍阳光信用#在许多的犹豫中,你做对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勇敢地上路,
  • 不得不说妖风万古吹的周边真的巨便宜,用群管理员的话来说就是:“让大家都能吃上平价的谷”。*除了主设定妖风万古吹,太太还画了其他的(众多)世界观,香香饭根本吃不完
  • 总体而言,美士是一款适合肠胃脆弱经常软便的猫咪,不管是在品牌,配方和原料上,都做的很好,很适合有选粮和换粮需求的铲屎官。就像下图的宠物级蓝双弟弟,在没有洗澡比较
  • 持续时间无限​技能2:“微尘”上限+3,立刻获得6枚“微尘”“微尘”旋转半径扩大,攻击范围内友军获得鼓舞效果,“微尘”不再碰撞友方干员,“微尘”碰撞敌方单位时造
  • )她把我们送到后 后来就一直在外面等我们看完秀出来送我们回卡塔 出场看到她的时候真的相当感动 等了有一个半小时吧 话说那个秀吧 真的很辣眼睛 成人级别分开
  • 除了收获图2的经典东京站照片之外,找不到绿色窗口[跪了][跪了]再次对着站内地图研究,又果断刷票进站,一番周转找到了窗口!踏出车厢抬头就看到站台外面的雪山~终于
  • 理由都给我想好了虽然我0-4 但是感觉可以的 蜜汁自信(满状态)给我个头吧哥 (被打残血)哎我不要头了你别……0-7不会扣分的~虽然我死的多 但是我参团率高~2
  • #陈立农[超话]#[威武]#HERO九月封面陈立农# 精彩OK (无前排)❗卡3(刷评论点内赞)❗卡11(刷评论点内赞)一直播(无前排)❗卡3(刷评论点内赞)
  • 你把孩子供到硕士研究生毕业,那说明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已经相当优秀了,即使买房、买车拿不出来钱,周少相信你家儿子也不会怪罪于你。因为身边有朋友是比亚迪车主就先
  • 按照《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在全市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的通告》(2022年9月1日)规定,保障市民基本生活需求且纳入市级或区级“白名单”的餐饮企业
  • 昨天晚上上班我跟建国说陪我下去拿一个霸王茶姬,然后建国起身就走跟我说只要是你让我陪你,你不用说去干嘛我都会陪你[泪][泪][泪]我真的是一个很幸福的小女孩,为什
  • 莱科尔努还提到,他们正在和乌克兰的军事工程师进行沟通,讨论如何把法国的AASM炸弹套件安装到丹麦和荷兰捐赠给基辅的美国F-16战斗机上。而关于这种武器的首次公开
  • 高仿阿诗丹顿表多少钱图片针对于现在人们选择出来的高仿包金江诗丹顿纵横四海里面的选择方面去很好考虑到的时候,实际上适合人们看到的方式就会是让人们感觉到的最为典型化
  • 【#广东跨5城地铁开通# :全长 258 公里,列车最高运行时速为 200 公里】5月26日中午 12 时,广佛南环、佛莞城际将正式开通运营,届时将与已开通的佛
  • 第一次你骑车带我,当时的我好想抱着你,可由于那一点小小的羞怯,我只好静静的坐着;第一次吃饭,你点了好多好多菜,而我们俩都不好意思,结果浪费了好多;第一接接吻,在
  • 瓦的产品的少 发的也少 会给互关发的点赞[good]kp/op目前主要听歌 主推弹1和次46 女团博爱 但是天雷地墨 后面等我珍退伍之后可能会多一点东西主页会有
  • 你对他人付出了,当下没有回报,莫急收获可能在别处,比如父母伴侣孩子身上他们每一次化险为夷,贵人相助力,可能就是托你日常积的福,这是一荣俱荣的。3、永远不要强迫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