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与唯物都是不对的。对是心与物的统一。】

唯心者认为唯物是不对的,唯物者则认为唯心是错的,两种看法争论不止。准确地说唯心与唯物都不对,错误在于“唯”,“唯”者唯独也。唯心力图彻底否定唯物,唯物则力图彻底否定唯心,不知道对立是在统一之中。唯心中有唯物,唯物中也有唯心,唯心与唯物会相互转化,始终在统一之中。

首先不论唯心还是唯物都是人的主观产物,是主观的,精神的,意识的,也就是“心”的。

通过认识运动主观吸收客观内容,但客观内容经过思维加工变成了主观的内容。主观的内容要符合客观内容才是正确的内容,这是对的,但主观内容始终是主观的,不可能绝对与客观内容一致,只能相对一致。

唯物与唯心都是主观在解释客观,唯物是从实的角度解释世界,唯心则是从虚的角度解释世界。极端唯心就造就了完全的虚构,而极端唯物却将内容完全实化,忘记了自身内容的本身就是虚的而不是实的,因为是虚的就不可能与实的完全相同,否则就否定了主观的能动作用,否定了人的思维运动。

意识是大脑的属性,可意识却支配人的行为包括大脑的思维,所以并不只是大脑决定意识,意识同样决定大脑。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可意识对反映的内容会通过思维加工,不是机械摸型。人改造世界所创造的一切,房子,汽车,飞样,轮船等等原来客观世界是从来沒有的,是人的思维创造设计的,是意识的内容,而不是意识反映来的。

客观世界是变化的,今天你看到的世界与明天的不会完全相同,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新的东西产生,同时有新的东西消失,今天你反映的内容与实际相符,明天就有不符合的内容存在。我们考古于古代消失了的存在,都是依据一定的资料通过意识加工获得的内容,象古猿人,龙等等。是否真的符合了实际谁也沒有实践验证。你今天看到某一个人,明天再看,虽然人是一样却不完全相同。

任何理论都存在不实的内容,今天揭示的是实际明天就不一定是实际,思维对行为的预想即思想内容,只有到实践中才能证明对与错,

世界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世界唯一的存在,对世界的分别是对这个整体的相对分别,世界只有一个所以是一,这个一就就是一切的统一。统一的分别首先是有虚有实两面,因为有虚才能分别,因为有实才有事物。虚不是绝对的虚,实不是绝对的实,虚与实始终在统一之中。

世界的运动是虚与实对立变化(分化与转化),一切运动都是虚与实分化和转化的表现。世界上没有一个一个孤立的事物,事物只是虚实转化的运动形式。表象,现象,属性是事物的虚性。结构和联系是事物的实性,是事物稳定存在的前提。独特的结构就是事物的本质。

意识是人的虚性,客观转入主观是由实转虚,而主观转向客观是由虚转实。意识的内容是实与虚的相对变化,既符合实际又不等于实际,当着虚性严重脱离实际内容时,会受到统一的约束,而无法指导人的行为。当着死扣实际内容而不知思维变化时,也同样不能指引行动达到自己的需要。

意识内容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这种反映也有真有假,需要全面了解才能符合,但认识的局限性,认识方法的缺陷,总是会存在与实际不符的假的一面,唯心以虚构的方式揭示世界,而唯物以实性的方式揭示世界,唯心有符合实际的一面,唯物同样有不合实际的一面,极端唯物就会否定实际的虚性,也会忘记自身的内容原本就是虚的,而不是实的。极端唯物把世界看成一个一个的实物,虚性则成了实物的附属,于是总是在问空间是什么,时间是什么。不知道世界没有空间,也沒有时间,世界只有虚实统一。只有世界这个整体才是物质,其它一切不管实的,虚的都是物质的,但物质的也是精神的,精神与物质都归于统一。

对于总的世界,人只是井地之蛙,是凭局部认识去判断整个世界,世界的真实性谁都不可能完全实际验证,都是虚构的假设。

唯心认为具有一种虚的精神支配世界运动变化,并创造了万物,而唯物则认为是实的物质夲身的运动变化形成万物,运动是实际物质的属性,但物质为什么会运动呢?为什么人死了其死尸又不运动呢?

运动的原因,物质也不会绝对的实,精神也不会绝对的虚,绝对实不存在,绝对虚也是不存在,运动就是虚实变化,存在总是走向不存在,而不存在又转上了存在。世界就在虚实转化中运动。运动是虚实对立的双重作用。物质不是神不会自己运动,精神也不是神,也不会自己运动。

唯物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则所有一切各色各样千差万别的存在都是物质的,而不是物质,物质是这一切存在的总和。唯心认为世界是精神的。简称神的,则所有一切存在都是精神的,精神是这一切存在的总和。精神和物质指的都是一个内容,就是存在的总和,唯物认为这个总和是实性为主导构成运动原因,唯心认为这个总和是虚性为主导构成运动原因。两者都是对世界本质和运动原因的人为判断,神化只是运动原因的威力。物质与精神,与上帝在人的头脑中都是虚象。就客观物质也同样有虚,空间就是虚性的。把物质神化就转上了唯心。把精神物化就转上了唯物。

极端唯物会将物神化,那些唯物主义的缔造者们不都被一个一个的神化了吗?他们的所谓主义则变成了教条,信奉不变的教条,信奉者与教徒有什么两样?他们追求的目标又能是百分之百的现实吗?

唯心与唯物都是不对的。对是心与物的统一。
因此,极端唯物等同于极端唯心。

中国古代天命哲学,一切由天定,天也可理解为世界,也可理解为神。道家的道指的是运动规律,可道家把道当成了神。菩萨是人心,人心就是菩萨,得民心者得天下,人心保佑,即菩萨保佑。人心是佛,佛在心中,精神的凝聚和寄托,唯心中的神。

谁说唯心就沒有实际,唯心虚构的东西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原形,相反的以科学原理设制的各色各样人造产品现实中无一存在。

唯物与唯心都是人的精神内容的分化,精神能转化成物,物能转化成精神,只有心与物相统一才是正确的。唯心与唯物如果不能解释现实,都是错的。能够解释现实的才是对的。能够指导人的行为改造世界的思想成就都需要意识结合认识成果塑造和虚构。

明世哲学2021-02-09 22:56:53

#这种修行方法,不仅能祛除忧愁,还能使心与道合#
“坐忘”是精神修炼的最高境界之一,其源于《庄子·大宗师》:其说颜回经过一个阶段的修炼,感觉自己有所进益,便去见自己的老师仲尼谈自己的心得。仲尼问他,他说忘掉仁义,仲尼说可以,但还不够。过了数日,又有所收获,又见仲尼,其说忘掉礼乐,仲尼给了他同样的回答。又过了些日子,他又见仲尼,说“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随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庄子浅注》)坐忘就是把肢体看作不存在,也就是不要忙于非为;把聪明才智抛弃,也就是不想非想之想,从而最终脱离形体的累赘,除掉心智的羁绊,和大道融为一体。这种与大道融为一体的思想,应是一种自然的,而不是用心的。正如《庄子·天地》中说:“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庄子浅注》)

但能够做到忘掉自我而与天道相行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如在《庄子·天运》篇中说:“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庄子浅注》)敬孝与爱孝不同,一是流于形式,一是出自本心,有心表之别;亲人与外人不同,一是至亲至近,一是非亲非故,有远近之疏;自己与父母不同,一是涉世不深,一是阅历丰富,有念与非念之间;个我与天下不同,一是部分,一是整体,有大小之异。这可以说都是矛盾对立的,也可以说因为有了区别,也就难以达到忘的境界,这要求人们回归到第一念中,而不应产生第二念,否则就难以进驻入坐忘的状态或境界中去。道书中认为,设若要使身坐,心被物遣,如此打坐,是谓坐驰,何能了朝彻。内不见外,外不见内,内外双忘,虚灵自现。忘物忘情,至道可明。意动乎外,情牵乎中,意散神乱。若能定能止,自清自静。情无所住,物岂能动?情忘意静,意静心灰,心灰灰物,物灰似痴,似痴神活,神活道居。关于坐忘的这种思想,自东汉以来,道教修炼者对“坐忘”不断地进行阐释与发挥,对此阐述比较全面而详尽的当属唐朝司马承祯所著的《坐忘论》。司马承祯把坐忘视为养生的重要途径,并按修炼功夫的次第分为七个步骤,其依次为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敬信就是修道者要有虔诚的信仰,对修炼之事不生怀疑,只有坚定忠诚而不疑惑;断缘是断绝尘俗之缘,抛弃尘事之累;收心就是安心,不为外面的世界所诱惑而躁动不安,拴住心猿意马,以脱离尘俗之境;简事就是要求修道之人处事安闲,简单理事,不要被名缰利锁束缚自己,否则只知斗智斗勇,贪求名利,以至于无心修道;真观就是如智士的先见之明,同圣贤一般能够洞察祸福吉凶;泰定就是具有像泰山一样的安定,在修炼时,使心能够静定,即便泰山崩于后而心不惊,猛虎啸于前而心不慌;得道就是神与道合为一体,与道一样长久。这七个步骤是要求修炼者不为外念所扰,内心保持自然与安静。否则,人要是为尘世之事所劳累,为七情之欲所牵缠,想要获得宁静,除去烦邪乱想,达到坐忘的境界,是不可能的。其实,达到坐忘的境界起决定作用的是心。“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若能“收心离境,住无所有。因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在坐忘方面,道教养生家特别强调发挥精神的作用,并运用自己的意识行为去控制、调节情绪、心理和生理的变化,使自己适应各种不同的外部环境,保持清净安宁的心境,不受一切事或人的干扰,这不但能达到修炼的目的,还使人的整个机体功能的正常或超常发挥,使心境宁静,淡泊少欲。坐忘实质上也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外在行为、思想意识、精神活动有目的、有步骤、循序渐进的调节和锻炼的方法。坐忘需忘却当忘之忘才对健康有益。晋时郭象说:“若乃失乎忘生之主,而营生于至当之外,事不任力,动不称情,则虽垂天之翼不能无穷,决起之飞不能无困矣!”(《南华真经注疏》)坐忘需要收心。收心在于“一出便收来,既归须放下”。坐忘在于先存后忘,至于真忘。天尊言:“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为用。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夫如是,则可与忘形,可与忘我,可与忘忘。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则慧光生,能知谨则圣智全,能知止则泰安定。泰安定则圣智全,圣智全则慧光生,慧光生则与道为一,是名真忘。惟其忘而不忘,忘无可忘。无可忘者,即是至道。道在天地,天地不知。有情无情,惟一无二。”(《吕洞宾全集》)人能止,而后能去妄存诚;知谨而后能渊默自守,知微而后能妙用不忒。在《坐忘铭》中说:一个人能“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公堂。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自长。触则形弊、神逸;想则梦离、尸僵。气漏,形归厚土;念漏,神趋死乡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昌。转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造化不知规准,鬼神莫测行藏。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

在《列子·周穆王》中说:“宋阳里华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途则忘行,在室而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阖室毒之。谒史而ト之,弗占;谒巫而祷之,弗禁;谒医而攻之,弗已。鲁有儒生自媒能治之,华子之妻子以居产之半请其方。儒生曰:‘此固非卦兆之所占,非祈请之所祷,非药石之所攻。吾试化其心,变其虑,庶几其瘳乎!’于是试露之,而求衣;饥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已也。然吾之方密,传世不以告人。试屏左右,独与居室七曰。’从之。莫知其所施为也,而积年之疾一朝都除。华子既悟,乃大怒,黜妻罚子,操戈逐儒生。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荡荡然不觉天地之有无。今顿识既往,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吾恐将来之存亡、得失、哀乐、好恶之乱吾心如此也,须臾之忘,可复得乎?’子贡闻而怪之,以告孔子。孔子曰:‘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本来人们很容易忘掉该忘记的,然而人们“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庄子德充符》)。要想忘其所不忘之事也并非容易的,但只要方法得当,还是容易忘记的。在《坐忘论》中说:“以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故经云:至道之中,寂无所有,神用无方,心体亦然。源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今若能净除心垢,开释神本,名曰修道。无复流浪,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归根。守根不离,名曰静定。静定日久,病消命复。复而又续自得知常。知则无所不明,常则永无变灭。出离生死,实由于此。是故法道安心,贵无所着。”然而,人心多着于外物而不自住。不能自住就如同一个身体为外物所牵引,而非由自己所主宰一样。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身体或精神都不由自主,反而为外物所引。若任心所起,一无收制,则与凡人不别。若唯断善恶,心无指归,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误耳。若遍行诸、言心无染者,于言甚美,于行甚非,真学之流。有时,一个人本来无需坐忘而事当已忘,这是因为事讫则止,实莫多思,多思则以知害恬。若烦邪乱想,随觉则除。若闻毁誉之名、善恶等事,皆即拨去,莫将心受。若心受之即心满,心满则道无所居所有闻见,如不闻见,则是非美恶不入于心。心不受外,名日虚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虚,则道自来止。故经云:人能虚心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内心既无所著,外行亦无所为。非静非秽、故毁誉无从生;非智非愚,故利害无由至。实则顺中为常,权可与时消息,苟免诸累,是其智也。若非时非事,役思强为者,自云不著终非真觉。何邪?心法如眼也。纤毫入眼,眼则不安;小事开心,心必动乱。既有动病,难入定门。

所以坐忘的根本,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终不得定。又如良田,荆棘未诛,虽下种子,嘉苗不成。爱见思虑,是心荆棘。若不除翦,定慧不生。或身居富贵,或学备经史,言则慈俭,行乃贪残。辩足以饰非,势足以威物,得则名己,过必尤人。此病最深,虽学无益。所以然者,为自是故。然此心由来依境,未惯独立,乍无所托,难以自安。纵得暂安,还复散乱。随起随制,务令不动,久久调熟,自得安闲。无问昼夜,行立坐卧,及应事之时,常须作意安之。若心得定,但须安养,莫有恼触。少得定分,则堪自乐。《王重阳内修真诀》中说:“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君王。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日长。触则形毙神游想则梦离尸僵。气漏形归垄上,念漏神趋死乡。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强。博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道化有如物化,鬼神莫测行藏。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缘境,即超色界。心不著空,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清虚之境矣。”

运气不好时,心里默念三句话,即可化解!

《六祖坛经》中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世间福德皆从心起,人生悲喜皆由心生。运气不好时,心里默念三句话,福气自来。

图片

1
一切苦难皆是修行

《杂阿含经》: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你所经历的苦难,终究会化为你所期待的好运。

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神箭手养由基,能在百步外射柳叶,百发百中。成语“百步穿杨”典故就出于此。

如此出神入化的本领,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

据传,当时有人很是仰慕养由基的射术,不远万里寻来,再三恳求,终于拜得养由基为师。

然而养由基只给了徒弟一根细针,要求他放在离眼睛几尺远的地方,盯着看针眼。

如此看了两三天,徒弟终于不耐烦了,喊道:“师父,我是来学射箭的!您什么时候才能教我射术啊?”

养由基说:“我们已经开始学射术了。”

如此,又过了几天,终于不用看针眼了。

养由基又在徒弟手掌上放了一块石头,要求他每日伸直手臂,举着这块石头。

徒弟不到半天就臂酸手酸,心中渐渐不忿,吃的这些苦跟自己练箭有什么关系?于是转身离开,去找别的师父学艺,但终究一无所成。

要想有百步穿杨的本领,就要先有过人的眼力、臂力。只有忍受常人难以忍受之苦,才能超越常人!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没有不苦的人生,只有被苦难击倒的人。

每个人都在饱受苦难折磨,而这份苦难,都是人生给予的考验。

佛家常说:“人在顺境中永远无法成佛”。

人生的苦难,看似是命运的刁难,其实是命运的馈赠!

跨过苦难,必将成就一个想象不到的自己。

图片

2
忍辱是在行善积德

《佛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人生在世,忍受一番艰苦,才能有所成就。

有个年轻人找到燃灯寺的释济大师,问:“大师,我每日读书耕作,不招惹是非,不理会流言蜚语,可为什么总有人要用恶言来诋毁我呢?我实在受不了了,我要出家!”

释济大师听完带着他来到院中,顺手摘下一枚菩提叶,扔进了水桶。

随后便拿起了水瓢,往桶里倒水。

那树叶随着水流,深陷桶底。

释济大师指着树叶说道:“你看,你就像这枚净叶,本来与世无争,但外界的诽谤、诋毁就如这水流,能将你沉到桶底。”

随后,又将水桶提到了溪边。

“这是旁人对你的恶语,企图要击沉你。”说着,释济大师又舀起一瓢水,哗地浇在树叶上。

随着浇的水越来越多,树叶离桶口越发的近了。

当最后一瓢水浇到树叶上时,桶水四溢,树叶也溢了出来,漂到了小溪里。

释济大师笑着说:“流言蜚语也能帮树叶跳出陷阱,还能让树叶随着溪流,漂向远方的江河湖海,拥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一枚树叶,不会沉入水底。当流言蜚语和诽谤打击来临时,只会帮助它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正所谓,有因必有果。

运气和福气,都是靠自己平日积攒来的。

遇到磨难,无需胆怯,也无需紧张。

要知道,你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未来的自己更美好。

忍辱,就是不要被眼前的挫折打倒。

忍辱,就是要有一颗相信美好的心。

忍辱,就是在接受彼此的过错时,包容善待,行善积德。

那么,美好终究会如约而至。

图片

3
运势不好时,是在积攒大福报

《楞严经》里有这样一句话:狂性顿歇,歇即菩提。

意思是说只要能歇了“狂心”,便能立刻开悟。

人在运势不好的时候也是这样,若能按下心来,便会发现,其实福报离自己很近。

有位挑水夫每日都要长途挑运。

但他的两个水桶,一个完好无损,一个却有道裂缝。所以,每天送到主人家的水,总会只剩半桶。

两年来,挑水夫都是送这只有一桶半的水。

有一天,破桶终于忍不住道:“我得向您道歉!每天您挑两桶水,我都会漏掉许多,我很惭愧!”

挑水夫回答说:“我们回程的路上,你注意看看路旁的花。”

果然,路的一旁盛开着缤纷的花朵。

挑水夫告诉它:“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花只开了一边呢?我在你那边撒了花的种子,每次打水回来,你都在替我浇花!而这些美丽的花朵,最后都装饰了主人的餐桌。正是有你,才有这些美丽的花啊!”

水桶因为残破,而不停的漏水。

但也是因为残破的水桶,才有了芬芳的花朵。

生活中的好与坏其实都是会变化的。换个角度,也许就会发现,你曾经抱怨的坏运气,正是你现在所期待的福气。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所谓的运势,其实都是一时而已。

当你处于运势巅峰时,就像人在山顶,走哪里都是下坡路;

当你处于运势低谷时,就像人在山底,无论怎么走,都是上坡路。

图片

4

古人说:“少年积福,中年修福,晚年享福”。

人生起起落落,一时的低迷不代表什么。再等等看吧,福气就在来的路上。

《了凡四训》中曾说道:“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凡夫俗子认为福祸由天定,但圣贤之人,则认为福祸是自己求得的。

佛家也常说:“命由己造,相由心生,福祸无门,惟人自召。”

所以,福祸其实由心而生,跳不出因果循环。

生命中遇到的种种际遇,其实都是未来的伏笔。命运好与坏,就看你如何接纳和应对。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中有这样一句话:山有峰顶,海有彼岸;漫漫长途,终有回转;余味苦涩,终有回甘。

苦难虽有,但终究不会是长久之事。终有一天,你吃过的苦会化作甘甜,点缀你来时的路。

人生在世:

好运不得意,因为往往福祸总相依。

歹运不丧气,因为往往苦尽甘自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智諭法師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念佛人一定要關閉六窗。六窗閉塞才能淨念相繼,淨念相繼才能得念佛三昧。 所謂六窗,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不但是淨土法門須閉這六窗,其
  • #二十五二十一#班长那段太好哭了,追求自由和不屈的心都是有的,但是1000个人里面也少有一个可以真的潇洒做到,最终选择随波逐流按部就班那条路,因为“动物园”教的
  • 道教中有魔王一说,当一个人笃定想要修道的时候,魔王就会时不时为其设置一些障碍,目的是考验此人的道心是否坚定。道教中有魔王一说,当一个人笃定想要修道的时候,魔王就
  • 【多行善事•莫问前程】 【劝善篇一】         多行善事,就是多做有益于他人或者群体的事情。多行善事,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图回报,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其实
  • 问题就在自选池,没全图自选个未收录,抽抽抽,出了;真全图抽个六百抽,都出不了未收录,别说什么二号机,不是所有人都是强度党需要二号机,矛盾就在这个池子奖励不对等,
  • 但是,2021年诸多互动,也就是小向心力们说的戏年元年,两人确实有些甜,而且刚好近期看到了一篇文,里面年戏不是炮友没有偷情[允悲]就是在好好谈恋爱。元祖中国年,
  •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夫妻档,平日里,他们相互扶持,守护自己的小家;在疫情面前,他们并肩作战,共同守护“大家”。祝敏婕说:“很想多陪陪孩子
  • Pero muévete que es para hoy, muévete. 你倒是走啊!Pues también. 嗯,也是(洗澡)啊。
  • 在妈妈的“唠叨”下,我总算没辜负她一片期望,毕业后从事了教师行业,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不久又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庭!2004年,马云终于找到了她,还把她带回
  • #EXO[超话]#[心]#都暻秀[超话]# 『那年今日』 190329 XtvNOfficial 推特更新暻秀相关一则 【资源:萌琪】【禁二改商用 转载请注
  • ”每个人的一生里,都难免遇到一些事情,让我们感觉到挫败,让我们心烦意乱,让我们情绪低潮,我们也应该给自己一点时间,谁都不是神人,给自己一点时间,去调整好心态,去
  • 本书更多详情点这里#好书推荐# 《中国禅学研究入门》龚隽,陈继东编著该书并不是要对近代以来禅史研究作一全面的综述性报道,而是本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宗旨,试图把
  • 3月17日,立威廉发小作文,指责有网友写文章,用 “惨绝人寰”来形容他女儿长相,让他极其愤怒。3月17日,立威廉发小作文,指责有网友写文章,用 “惨绝人寰”来形
  • 5TAR (Incompletion) 歌手:A.C.E 作词 : JUN/Nassun/DONGHUN 作曲 : TAEMIN/Guru/Lee Jaeyeo
  • 不管是封建思想还是西方思维,不管是不是带有其他色彩,只要他能够为我们的生活事业造福,能够帮助我们走向胜利,他就是妤思想,泽连斯基,煮熟的鸭子,光剩个嘴了。那些超
  • 2021这一年算是我人生最无悔的日子,很多个为申硕作品集忙碌到凌晨的深夜,循环播放陈奕迅的无条件,心想你在困难低谷时,听它又是什么心境呢?我平时没事就画下你,在
  • 并且蓝色港湾有一家很有名的面包店,她领我去专门买面包,当时我觉得那面包好贵哦,吃点五块钱十片的面包不幸福么,她当时跟我说吃的东西,尤其是淀粉类一定要仔细筛选,不
  • 对刘鑫的诉讼更是如此,明里是为女儿的“冤屈”实际是要利用法庭的判决为她长达近六年的网络暴力、诈捐等违法行为背书,通过“官方认证”将刘鑫永远钉死在耻辱柱上 …她已
  • 回学校门也是真的惊险……可以列入本人学生生涯大事记……真的一天能干好多事,把今天当成最后自由的一天来过了✅和宿舍第一次去吃了广州早茶,有一说一,这家店真的非常实
  • 奔三大姐姐的抗老内服法宝正官庄红石榴快步入三十岁了,但是身边好少有人能猜到我的真实年龄,多数猜我只有二十五六岁,哈哈虽然别人也可能是客套话,但我只要前一天晚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