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梦琪 :“请别让我那么快长大”——我看“小戏骨”系列影视剧】

《小戏骨》是湖南广播电视台的品牌栏目,在全国首创“小孩演大剧”,“演经典、学经典”的节目模式,所有演员都是6—12岁的少年儿童。于2015年12月12日在湖南卫视首播,并同时在腾讯、爱奇艺等网络平台播出。节目一播出便好评如潮,伴随掌声而来的还有如《小戏骨系列的8部高分剧,最高的一部竟有9.2分,厉害了我的娃!》、《演技吊打流量鲜肉!“小戏骨”到底为什么可以这么火?》这样带有强烈褒义字眼标题的文章。由此可见,“小戏骨”的出现确实给当下流量明星聚集的演艺圈带来了一些希望,也让观众对演员演技有了新的要求。但是,我们来看看“小戏骨”系列演绎了哪些经典剧目——《水浒传》、《白蛇传》、《红楼梦》、《焦裕禄》、《白毛女》、《刘三姐》等。

诚然,“小戏骨”的演技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但是对于这一群6—12岁的孩子来说,这些作品背后深刻的涵义是否可以被准确接收、理解,然后经由他们来演绎出来呢?这样的节目受到追捧,又会给少年儿童群体带来哪些影响呢?

焦点一、电视、网络加速对儿童心理意识的“塑形”

今天,儿童节已经不再是孩子们的专属,越来越多的老、中、青年人在社交媒体上撒娇卖萌,自称“宝宝”。而真正的宝宝呢?似乎已经变得越来越“老成”。我们经常会对小孩子的一些话感到惊讶,觉得这不像是几岁的孩子能说出来的。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这样写道:“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伪成人’的劣等面目时,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为可悲。”

那么,孩子怎么会变成“伪成人”呢?以前的孩子为什么就不会让人觉得“老成”呢?对此,我们可以在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里的另一句话找到一点答案:“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因为“电子媒介完全不可能保留任何秘密。如果没有秘密,童年这样的东西当然也不存在了。”19世纪末,电视的出现改变了书本只能通过想象来营造画面感这一局面,人们可以通过具体的画面形象、演员造型等等看到小说里的人物是什么样子的,即使大家对荧屏上的形象并不满意,但是只要我们看过一次这样的人物形象,这个画面就会在我们脑海当中挥之不去,影响读书体验,观众们囿于这样的境况,只能是“受者”,而无法改变。

只要留心观察我们如今的影视剧,就可以看到很多的儿童形象都是“人小鬼大”,长着小孩儿的脸和身体,却说着大人的话,甚至在今天的影视剧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观众会成为某两个孩子的“CP粉”。比如《小戏骨白蛇传》中由周芷莹(许仙)和陶奕希(白娘子)两位小演员组成的“许白CP”,就受到了很多观众的追捧,甚至还为这一系列的“小戏骨CP”专门开了一个贴吧——“小戏骨吧”,在这里有433746张帖子,有9969人关注,说明这样的“儿童剧”形式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肯定。但是细想之下,节目组让一群孩子进入成年人的世界,努力去理解、揣摩、模仿成年人的爱恨情仇,着实有悖于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有网友甚至发文说:“就是为了看一群小孩儿演绎爱情,为了看10岁的小孩儿是如何生出许仕林的。”正是受这样的猎奇心理的驱使,使得网友对这些“童星”们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小明星们因为希望得到大家的肯定,也因为背后的节目制作方需要更多的关注度和点击量,所以节目组在微博上放出了《小戏骨黄飞鸿》中饰演十三姨的周漾玥的“美照”,照片中的女孩化着精致的妆容,巧笑嫣然,配文道:“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百草红叶黄花。”随后@了周漾玥的微博。

因此,不仅仅是观众对“童星”们的“催生”——潜意识里希望他们可以和成人明星一样,同时电视与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加剧了大家对这些孩童“围观”的热衷程度。尤其是网络,现在的网络影视本身就有大批的网友群体,加之社交媒体的发达,大家在网络上的交流可以被所有人都看到,因此“由衷赞美”和“恶言相向”都会引起不小的注视,给“童星”们的“无形”的压力让原本是孩子的他们变得敏感而成熟。

焦点二、成年人的越位让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偏差

2015年12月5日,湖南卫视《小戏骨》节目上线了实验短片《大浴堂》。随后,在2015年12月12日——2019年11月20日的四年时间里,节目一共推出了16部不同题材、不同年代的影视剧,其中最受关注,也是好评率最高的是《白蛇传》(2016)、《放开那三国》(2017)、《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2017)和《水浒传》(2018),而《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和《白蛇传》这两部在豆瓣上的评分竟然高达9.2和8.4分。似乎看过这部剧的人,都伸大拇指,高调点赞。

可是当陶奕希(白娘子)片场一边吃着西瓜一边傻笑,周芷莹(许仙)片场直播笑呵呵的说“我的老婆呢,她在拍戏啊”,这样的画面我们真的可以感觉到她们是只有10岁左右的儿童吗?另外,大家交口称赞的白娘子其实违和感并不轻,尽管小演员陶奕希身段轻盈,打戏利落,五官清秀,然而一个10岁的孩子,要演绎一位历尽千帆的白娘子,未免还是无法做到,奶声奶气的童音也总会让人忘记这是白娘子。其实这也是所有“小戏骨”系列剧中小演员共同的问题。而《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剧组也很坦诚,说他们懂《红楼梦》,只是因为演员还是孩子,无法让他们体会到痴男怨女缠绵悱恻。他们只好用最大的努力将一部讲述痴男怨女的爱情巨作变成一部小孩子相亲相爱一家人好人有好报的肥皂剧。可事实上,《红楼梦》是一部以宝黛爱情为主线的爱情悲剧,在这里面我们能看到政治官场、世风人心。虽然满纸荒唐言,却有一把辛酸泪。这一点,小戏骨版的9集共260分钟,远远撑不起这部近百万字皇皇巨著构筑的小说王国。

《童年的消逝》中这样写道:“儿童过早的接触到了大人的社会,见识到的东西多了,辨别能力却跟不上,面对各种信息不知如何筛选,更不知道如何拒绝成人世界中某些观念和言行,他们会模仿成人的某些行为,还以为那是好的。”因此,除了节目组这一社会成年群体的缩影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干扰以外,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更是问题的关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林妙可在升旗仪式上表演《歌唱祖国》,而因为这个女孩的亮相,据统计,开幕式第二天,北京家长们想让孩子当“童星”的比例直线上升至10%。

现在在任何一个浏览器上,只要我们在搜索栏上输入“少儿播音主持培训班”或者”少儿表演兴趣班”这样的字眼,我们就可以看到大片的少儿培训机构广告,甚至有些机构在广告宣传栏上就打出“快速成为少儿演讲家”“为小演员搭建广阔舞台”之类的宣传标语。在做什么都讲究效率和速度的今天,人们对于“速成”“短期培训”“极速飞跃”“迅速提升”这样的词完全没有招架之力。我们的儿童就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成长,而“在大人的眼中,林妙可小小年纪可以日进斗金,是‘望子成龙’的典范。”家长们放任孩子出镜,接受媒体的采访和互动式直播,却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能力是残缺的、不完整的,而家长的干预只能加剧家长们对孩子的变相“催熟”只能导致现在的孩子缺失童心,变成一个“伪成人”。明代哲学家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

在商业利益的威逼之下,“小戏骨”系列影视剧为了维持自己的热度只能不断地迎合观众,寻找噱头,本质不过是取悦观众,消费孩子。影视剧如果真的想要做出好剧、获得口碑,还是要从内容上多下功夫,毕竟“形似”的美只能是短暂的,“形神兼备”才能真正拥有历久弥新的力量。(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
https://t.cn/A654Is8Y

#赠书#

新年伊始,从外地风尘仆仆赶回家,赫然三本书等着我——是陈丹青《局部》三季的视频讲稿集。第一季《陌生的经验》,开场劈头盖脸出现众人如今俨然熟知的王希孟,元气淋漓的十八岁,英年早逝。对于陈丹青而言,做视频节目也绝对是“陌生的经验”,每每提起这五个字,我总想起他在乌镇中说笑的模样。第二季《我的大学》,与高尔基回忆录的第三部同名,用以纪念这位在苏俄街头闯荡的流浪汉之莽气与眼光——如今人人自羡,此地处处是大学,但我想鲜少有人知晓,什么才是真正的“处处是大学”。第三季则叫《伟大的工匠》,全因《局部3》从头至尾流连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湿壁画,这些隽永的作品,有些巨细靡遗,有些却已丢失来由,成了佚名的无上之作——但通通伟大,且出自“工匠”之手——如今这是一个单薄的词,但若溯其本意,着实雄辩而深邃。

后两本是新书,工作人员希望我推荐,我着实犯难。首先我《局部》系列翻来覆去写过多遍,写到我不好意思,几近词穷。而陈丹青与木心,如今已成为的我卡拉瓦乔和柯罗,我远远看着,不敢再多提他们。更重要的是,我在慢慢用接近他们的方式,离开他们。另外,去年一整年,我看书草草若干,全记不太得。唯独想起有段时日,左右看不进字,觉得缥缈,疏离,与己无关。但手还是停不下来,便左翻右翻,竟发现新天地——即每本书的序。序是一本书的开章,若作品是作者所写,便是作者序;若是译文译品,则除却作者序外,还会添上译者序。小小序言,实则大有文章。

我过去调侃过一些译文书,译者洋洋洒洒书写,从生平纪事到机缘巧合,从国仇离恨到家长里短,几乎把一生都写上去,恨不得写得比译文本身还要厚。此举常见,我认为是大忌,原因太过浅薄,不必多言。至于作者自己本身的作品,一旦进入序,看头就更多。小说虽是一面镜子,但同时挡住作者面目,把主观藏在客观的文学性中,堪称一体两面的不二之选。多少书籍,进入题目范畴,立刻势大力沉,对冲机制遍布,题外话只能是题外话。但此景此招,若转移序言,过于碎叨,或情感用事,太追求主义,便会露出马脚,尾巴偷偷翘起来。许多作者的笔头,在正文中游刃有余,偏偏到序言中,再也按捺不住艺术家的私心,彻头彻尾开始跳起舞来。当然,此举不分好坏,只是我看到这般差异,心中不免窃笑,属于自己的私房话罢了。

所以翻开这两本书,首先看的不是早已熟悉的讲稿内容,我熟悉到几乎可以背诵——顺便一提,媒介的差异,着实不容小觑。视频中的陈丹青娓娓道来,有种不管不顾的优雅与狠劲。到了纸上,这些通通不见,只剩干燥透亮的文字,配上形形色色,姿态各异的插图,厚厚一整本,压垮灵魂又托起灵魂。以为仅是如此么?非也。文字的魅力,在此刻才显出来:换行,断句,篇幅,转页,标点,破折号,遣词造句,行文用字,短篇小说般的倏忽结尾。你忽然想起,《局部》系列原本就是由文案展开的大小事宜,这才是局部在成为局部之前,它初始的,真正的,全部的样子。

扯远了,说回这几本书的序。我来回翻看多遍,忽的惊讶,哪有陈丹青自己的影子?序文当然出自陈丹青之手,可从头至尾,他都在提导演谢梦茜,说《局部》是她的节目,所有一切的调度,安排,取舍,全部都是这位与我同岁的女青年的主意——我完全赞同,谢梦茜之于《局部》,绝对重要,且不仅是按部就班,完成任务的那种重要,而是灵光频现,越过人与工业化,直触灵魂与艺术的那种重要。例如我以前写过的一段:

“好东西从来是让人甜蜜又心酸的。陈丹青在录完《局部》的其中一集《徐扬的功德》后(也是他最偏爱的一集),和导演谢梦茜讲能不能试试看,在画面上把徐扬笔下的江南和乌镇的水乡衔接起来,不知效果会如何。谢梦茜答应下来,剪完后给陈丹青看——当他看到从宫廷画转到真实乌镇的第一个镜头后,直接就哭起来了。

在此前我从不知有这样一件事,但这并不是最令人讶异的地方。我惊奇的是,当时看到那一段,我也是直接在电脑前大哭,流了好久的泪——以至于那一段翻来覆去看了不知多少遍,现在回想起依然动容。我想其中张亚东的纯音乐伴奏一定起了大作用,实在恢弘又玲珑;但那种贯穿时空和场景的失落感和对古建筑语境的独特神往,才是这场突如其来的感动背后真正的始作俑者。

古早的江南都被拆了啊!可偏偏乌镇又突兀而不羁地重新起势了,仿若千百年来无事,风平浪静。这其中的庆幸和委屈,也只有留给有心人知晓了。”

如今再看,还是动容。

在序言里,陈丹青变得消失,不见,一直往后退,似是不在乎自己。我其实见怪不怪,他总这样。就好像他给自己的画展和书取名“退步”,“草草”,“荒废”,“谈话的泥沼”,“多余的素材”。陈丹青总说自己要出一本书,取名“次要的作品”,里头介绍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如今看过去觉得“重要”的作品背后,次要的家伙们在做什么(例如印象派鼎盛期的乐帕热)。他讲话也是如此,说有人可能到现在还是很讨厌他的画和作品,他回道“那很好啊,我现在都不知道要去讨厌谁的画”。他去某个以理想为主题的晚会上演讲,开头第一句话即是:我没有理想。当然还有那句如出一辙的“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问题在哪里”。诸如此类。他从来是如此,带有浓浓的反叛与反讽,还有极度看重的背后,举重若轻的不在乎。可他当真不在乎吗?他说自己谈论木心时,根本不期望有人当真,但若一百个人当中有哪怕一个人当真,他便又心满意足了——啊呀,人们哪里懂这背后的苦心与真心呢?只以为他讲的所有话都只是表面意思,不断妄揣他又误解他。他是真的一直在做事啊!帮教堂画壁画,自己画画,出席各种言不由衷的读书会,出书,帮木心整理遗稿,做节目(还有两集讲敦煌壁画的《线条的盛宴》)——精力旺盛啊!人们常忘记他快七十岁。这样一个人,在序言里,从头到尾不想提自己,只是不断诉说影像之魅力,让人们知道究竟是谁才是《局部》的作者。

扯得更远了,我几乎渐渐被他说服,全盘相信。可是突然,我反应过来,真的如此吗?如果不是陈丹青的文字,不是“我呆呆地站在那幅画前,想象上海早已失去的表情”,不是“我宁愿生一场无伤大雅的病,混进去,带着甜蜜的虚弱,仰看500年前的大壁画”,不是“董老太爷,你不知道我在画你呀!”,不是“你想要自己的风格,你就用走向前辈的方式,离开前辈,换句话说,你盯着大师看,心里其实想着自己的作品”,不是“说到巴尔扎克,不该忘记伟大的傅雷先生。巴尔扎克是他中年后的翻译志业和内心救赎,而傅雷的结局,会让这位洞察人性的翻译大师,蓦然惊觉:他的笔锋,仍对人间有所不知”,不是“木心逃走了,我们去美术馆找他”。若不是这些话,还有很多很多其他,还记得的,已忘却的,不认同的,不想再提的。若不是这些存在,若不是他持续在讲话,哪来其后那么多事,甚至,哪来眼下这篇短文呢?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不知是木心还是他讲:切忌伤感主义。

《局部》系列过去了,而《局部》的视频讲稿留了下来。至于陈丹青自己,又要隐到后头去,不知做什么,过段时间,再端盘菜出来,让你吃下之外,还要你发慌,只能拼命做些什么,好像才能被他看到眼里——实则他哪里存在呢?都是你自己,要做给自己罢了。

转这条微博,七天后,抽赠三本《伟大的工匠》。如今疫情依旧浩荡,诸位无法真的奔赴意大利或敦煌,去亲自眼见这些工匠的作品。无妨,先在书里管中窥豹,也好捱过漫漫寒冬呀。 https://t.cn/A65ZYgYY

#《岛上书店》#
事实上这是我第二遍读这本书了,第一次是在初三吧,有好几年了。那时候我对于读书这件事兴趣盎然,每天抱着各种书啃,所以当时这本书引起了我的共鸣,对于爱好读书的人来说确实能够给予我们一些精神性的鼓舞。当然了,第二次读完还是有些不一样的感受。简单评论一下吧。
故事主要发生在艾丽丝岛上的一家书店里,招牌上写着“无人为孤岛,一书一世界”,书店的老板A.J.费克里正处于失去挚爱的妻子的悲痛时期,与前来推销冬季书目的奈特利出版社的销售代表阿米莉娅·洛曼进行了一次糟糕的会面。之后A.J.喝醉了酒,醒来时发现自己珍藏的极其贵重的《帖木儿》被偷了,他向兰比亚斯警长报了案但是没有结果。紧接着他发现了被妈妈丢弃在书店里的玛雅,她的妈妈跳海自杀了,A.J.收养了玛雅。过了几年A.J.爱上了阿米莉娅并和她结婚。同时A.J.的前妻姐伊斯梅和她的丈夫丹尼尔出了车祸,花花公子到处偷情的丹尼尔死了。伊斯梅和早年便离婚了的兰比亚斯在一起了,兰比亚斯发现那本丢失的《帖木儿》在伊斯梅的家中,但爱情使他没有说出来。很不幸几年后A.J.癌症发作,需要一大笔钱,伊斯梅告诉了兰比亚斯真相,原来玛雅是丹尼尔与她的书迷的女儿,走投无路之下玛雅的妈妈选择了自杀,《帖木儿》则是最初A.J.喝醉那晚偷来的,不过被玛雅在上面用蜡笔画了痕迹而价值骤跌。他们匿名把书送回了拿去拍卖,A.J.做了手术但是最后还是死去了。妻女决定关闭书店,兰比亚斯和伊斯梅买下了它继续运营。
再说一下亮点与不足吧。
首先,作者刻画艾丽丝岛这样一个有点类似于桃花源的乌托邦,读的时候感觉角色就像知道自己就是处于书中的世界一般。而且只用几个主要人物便叙述了一个较为完整合理的故事,对于次要人物的描写非常简洁(这一点我很欣赏,对于次要人物的过度刻画是很多小说的通病,作为情节的必要见证者而存在的次要人物可以复杂一点,但是其他的我不喜欢过多话语用在他们身上)。但是,就故事情节以及叙述来说,存在很明显的缺漏——情节伏笔过于明显,构造故事情节的动机也很突出——很多情节的出现我都不用继续阅读我都能推断得出。比如说,常年约会但是都失败的阿米莉娅与丧妻孤独的A.J.的相爱,伊斯梅对真相的知晓,A.J.的病症发作等等。而且有为了情节发展而刻意制造情节的嫌疑,比如丹尼尔的死亡、伊斯梅对《帖木儿》的随意放置并被发现,总之很多巧合。但是抛开叙事,只谈情节,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也满足治愈性小说的需要。
然后,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每章的开头都是A.J.写给玛雅的一本书的书评,读到最后我们会知道这是A.J.患病时写下的希望玛雅读的书。书里总是说,认识一个人要看他读什么书,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A.J.希望玛雅成为怎样的人。而且这些书评的内容,总是与每章的内容有一些联系的,让我觉得小说人物的生活就是由这些书构建起来的一样,这种感觉很奇妙,甚至有一些读《苏菲的世界》时的奇妙感。但是我又必须承认,这些书我没读过,我有些体会不到其中的意义,小说里叙事时提到的一些书我也不知道,这是我阅读时的障碍之一。
其次,作为一本治愈小说,它阐释的爱与孤独是人类永恒的主题。A.J.与阿米莉娅、兰比亚斯与伊斯梅的爱情,玛雅与A.J.的亲情等让我们看到了爱的美好结局,当然也有不幸,因为其中掺杂着死亡、背叛、孤独、疼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一开始小说便直面孤独了,艾丽丝岛虽然是座交通不便的孤岛,但并没有阻隔爱情、热爱、理想的迸溅,我们总会寻找到另一片令我们心神向往的土地。就像A.J.从讨厌到重拾《迟暮花开》,生活里的爱与温暖总是能够融化一个人让他改变,有了玛雅之后A.J.就连阅读品味都变了,对待周围人也不再那么刻薄,这个女儿的出现让他更加知性而温暖了。另外,关于读书,也是这篇小说的治愈点,很能引起热爱阅读的人的共鸣,我也曾幻想过以后开一家书店然后只卖自己喜欢的书籍呢。对于热爱阅读的人来说,这本小说也算是一种鼓舞吧。
最后,关于人物刻画吧能看到明显不足,不排除翻译的问题。有时候我觉得人物说话是一个味道,没有什么差异,而且刻画的不够深刻。不是说人物的性格不突出,甚至是不极端,相反很多小说人物的性格很平庸简单,而是说对于这种性格的刻画展现不突出,没有将人物性格展现得更到位传神。而且感觉就像拿把刀子削平了一样,所有人物显得在同一个层次而缺少落差感与主次感。如果非要概括,那就是缺少令人耳目一新的人物刻画,让小说角色性格上矮了一头。
作者:[美]加布瑞埃拉·泽文(Zevin, G.)
译者:孙仲旭,李玉瑶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5月
版次:1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小编可是体会到了“移植”的幸福感了[doge] 每一株多肉,每一颗刻有不同文字的定制魔豆种子、巴西木都找到了自己的主人[暖一下]大家领养的魔豆/多肉都长得怎么样
  • 我所有的秒回,不是因为我很闲,而是因为你很重要,你总是隔很久才回复我消息,其实我都明白,不是你很忙是因为我不重要,我对不喜欢的人也这样,人们都说失去后才知道珍惜
  • 公元1世纪初,罗马军团曾在这里设立兵营,“波恩”即意为“兵营”。公元1世纪初,罗马军团曾在这里设立兵营,“波恩”即意为“兵营”。
  • 整个展览既有百年前年画匠人的用心创作,也有当代年轻插画师的诚意佳作,更有著名艺术家的虎年新作。整个展览既有百年前年画匠人的用心创作,也有当代年轻插画师的诚意佳作
  • 不能跟家人一起过年了,就把自己家简单布置一下,好歹有个过年的气氛。#新的一年怎么奖励自己# 咱就是说新年新气象❤️‍树叶群️千人发个1000块助助兴吧ps:1⃣
  • .南极村白天的时候很美,但是晚上的时候多少有点恐怖:这里就是一个小村子,没有灯,说实话甚至都没有曾经支教的地方人多,一个女生晚上走在路上真的有点可怕… 又看到今
  • {郑州好的男科医院}-{郑州博大医院13年发展历程}-[郑州博大医院医保单位]可-拨-打-↓-↓-↓ 图-片-电-话-免-费-咨-询针对早泄,当男性一旦生病,先
  • ”—写给亨利“他是宠儿,也是弃儿,他被追逐,也被放逐,他在失重中重获尊重,更在尊重中获得更多的尊重,他将离开,也永远不会离开,他叫大卫·贝克汉姆。奈维尔今天说,
  • 昨日的光荣不过是一种对过往自我的证明,在这年终岁尾、辞旧迎新之际,各行各业都进入各自领域的盘点模式,总结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展望新一年的美好前景,对来年的工作做
  • 4.低价陷阱部分产品,尤其是化妆品,当你发现东西远远低于市场价的产品时一定要留个心眼,无论对方说是“怀孕甩卖”“过敏倾销”特别是想要的人非常多,但是卖家一直说东
  • 2014年,石川和武智一起进入由前全日本代表松永理生担任教练的中央大学。在摩德纳球场几乎没有出场机会的石川,在拉蒂纳球场得到了出场机会。
  • #阎鹤祥读书小分队的读书观影报告[超话]# 《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之今日读书打卡。今天看了20页,连序言还没看完[委屈]不过这两篇序言对于我这个
  • 看到有人对《买活》有关婚姻部分有争论,认为作者是在嘲讽自梳女懦弱,我这边原文截一点图(没法全部截图,想了解全面最好自己去看原文)我认为谢六姐(女主)说那些想自梳
  • 此造为乙木命生在申月秋季金旺正官合身又贵气,利事业,多在事业上有所成,但是金旺身弱为忌,取年柱癸亥水化金生木为用,官印相生,大利,少年辛酉大运,金旺制身不佳,少
  • TV life 22.01目黑莲部分 译文A1.不能放手的应该是咖啡。我在输出端使用 V6 经典运算放大器,因为 AE1 有点亮。
  • 王一博!王一博!
  • “穷山恶水出恶民”经济是第一生产力,是不是也该是真正文明社会的基石,好吃懒做的游手好闲的,为什么还要去补助,这不就是惯出来的愚昧,惯出来的恶(看到丰县那个官方公
  • 莫拉塔:我在马竞很开心,但都灵是马德里后第二个家在Instagram中与意大利网球名将法比奥-弗尼尼互动时,有很多球迷在评论区问莫拉塔是否愿意重返尤文,弗尼尼也
  • 然后今天玩的时候,我看他拿了曜,我就换了伴生皮✨ 结果发现对面也有个小将军哈哈[哈哈] ,而且对面暃的一看估计也会玩曜,平平无奇的一局匹配变得有趣起来[思考],
  • 女子的父亲留在村里,第二天他要把女儿带走,却被男人殴打。女子的父亲留在村里,第二天他要把女儿带走,却被男人殴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