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里藏着大补阳气的妙法

“金刚”通常指的是钻石或者金刚石这种坚硬无比的物质,象征着无上菩提,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禅修和修行,达到精神上的坚强和不可摧毁的境界。

对应的就是提升阳气,破除一切相。能破一切相,自然能扫除一切法。

《金刚经》的精华,就在“善护念”三个字。

一切修行的基础:善护念 什么叫念?一呼一吸之间叫做一念。照佛学的解释,人的一念就有八万四千烦恼。

烦恼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里很烦。譬如,有人坐在这里,尽管《金刚经》拿在手上,也在护念,他护一个什么念呢?

人生的境地,经常都在烦恼之中。

烦恼些什么呢?心里讲不出来,烦得狠。结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

人的心念,一念之间包含了八万四千的烦恼,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达摩祖师到本土来传禅,修行方面有四句话,大家一般不注意,“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外息诸缘,放下外面的一切,随时如此;内心无喘,为什么用这个喘字?

喘气,我们普通认为是呼吸,内心静止了,呼吸也住了,心气一住了,念也住在息的境界上,一切杂念妄想都住了,就是内心无喘。

这个就是金刚经的善护念。

心如墙壁,是内外隔绝了,外面环境再吵、再乱,没有关系,自己内心依然清净,所以心如墙壁就隔离了。

心出家了,那才是真出家。

永远照顾自己的起心动念,不动坏念头,乃至“不动念”,意念如如不动。

而善护念,就是阳气生发的开始。

当一个人痛苦时,这时候如果能念金刚经,提升阳气,慢慢的病苦就会消除。

金刚经对治病的贡献的价值,还在于能提高一个人的心气和勇气,能有真正的勇气来面对心魔。

金刚经一诵全身都充满着阳气,做什么都不怕了。

人要精气神,要有一股魄力,转变色身,然后增加阳气,这样做任何事情都有劲。

金刚经很关键,如果烦恼时,也要去诵一诵,烦恼就会少掉很多。这是金刚经语言的加持力。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恶境界一下子就消失了。这就是金刚语的威力,实在不可思议。

修行人,一定要阳气很足,阳气很足时,才能乐观。有的人,很悲观,是因为阳气衰了,那么阴气重,阴气重,就容易着魔,这就是业现前。

所以我们要断恶业,好好修善业做功德,回向。

同时也要多多诵《金刚经》,然后保持阳气,保护自己的阳气,这一点很重要。

金刚经可以增加人的阳气,林则徐一生念金刚经,才有大勇气虎门销烟,被流放到蒙古后,也不怨天尤人,又为当地的水利、农业发展造福一方。这和金刚经的加持力是分不开的。

《金刚经》也叫《能断金刚经》,因为它能斩断乌七八糟的业力对生命的吞噬,摄心一处。

所以,金刚经中老是谈到持戒修福。

经云: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真正知道了一切法无我的时候,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自然达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

被伤害,没有动过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没有觉得痛苦,这是定,这是无生法忍,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

持戒是为了什么?为了修福,为了把生命节省下来,做一些更加重要的事情。

第一,成就自己,完善人格;

第二,利益社会,建立功德。

他告诉我们的是用金刚的威力,去修行,断除一切烦恼。

《金刚经》一诵,真的全身都充满着阳气,自然就会有好的发心和愿力。

有的人身上阴气很重,运气不好,或是孩子性格不好,想要开智慧的,增加阳气的,一定要开始读它!

(问,身体很差,气血不足,阳气衰弱,全身经常乏力,亚健康很严重,请问我诵“金刚经”可以补阳气吗?当然。)

#佛法看世间#

《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部分摘录来自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第二章 人的自身(一)

关于人的自身如何影响到幸福,作者认为一个人的个性总是伴随着他的,所以当这个人在经过经历之后,他的感受总会带有他的颜色,“无论他经历何种事情,他首要感受到的是他自己”。从现实到幸福(感受)的通路上是以一种这样的逻辑,现实是客观的。它不受主观改变而改变,而人们的感受常常是在变化的,所以现实是无法直接让人的感受发生改变,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感受世界的同时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了对世界的印象,而后人们在对主观的世界印象之中寻找快乐与幸福。“因此,除了严重灾祸以外,人们在生活中所遭遇到的事情,不论是好是坏,其重要性远远不及人们对这些事情的感受方式;也就是说,人们对事情的感受能力的本质特性和强弱程度才更为重要”。“因此,针对他人自身优点而产生的嫉妒是最难消除的;所以这种嫉妒会被很小心、谨慎地掩藏起来”。对于他人的境遇顺逆与否,这样的嫉妒往往可以通过思辨来消除,而关于嫉妒本身,也许与人的天性有关,这里我不知道如何解释,因为我也常常嫉妒。而关于外部事物,外在的作用可以消除,就像运气有变好的时候,“但我们的自身构成却永远不会改变”。

关于以上从现实到感受的通路,现实首先通过感官传递到大脑,所以叔本华首先从感官这里出发,他提到“在上述这些主体的美好素质当中,最直接带给我们幸福的莫过于轻松、愉快的感官”,人们通过感官来感受现实,同时将感受表达出来,“一个愉快的人总有他高兴愉快的原因,原因就是:他是一个愉快的人”。在这里,作者同样认为这般看着闭环一样的解释来说明人幸福与否的能力取决于天生得到的精神能力,而一个人是否愉快,有一个朴素的真理,“谁经常笑,谁就是幸福的;谁经常哭,谁就是痛苦不幸的”。正如作者所说,愉快总不会不合时宜,人们会时常感觉我们的高兴和满足是否却有依据,但是就像我以前听过的一句话,使人不能承受失去的不是爱,而是软弱,对于愉快的心情也是如此,“相比之下,高兴的心情直接就使我们获益。它才是幸福的现金,而其他别的都只是兑现幸福的支票”。高兴是高兴本身,恰如此时此刻而非彼时彼刻,生存的真实性也同样体现在此时此刻,所以它永远不会不合时宜。“愉快的心情就是从健康的身体里长出的花朵”,这是众所周知的,关于幸福,健康永远是它的必要条件,而健康也是叔本华给出的第一个能够通过后天改变的建议,“保持身体健康的手段无非就是避免一切纵欲放荡的行为、令人不快和剧烈的情绪动荡,以及长时间紧张的精神劳累;每天至少在户外进行两个小时的身体快速运动;勤洗冷水浴,饮食有节。如果一个人每天不进行一定的身体活动,那他就无法保持健康。”而后作者同样举了大段的论据来支撑他的论点,因为健康的感官对于感受世界来说是首要的,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在论据结束之后,作者用一句“扰乱人们的不是客观事情,而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见解”将话题从健康拉回人的自身这个话题之上,在这段的最后再次加强的健康的论述而后话锋一转,对幸福的充分性条件进行补充,“虽然健康能极大地增进我们的愉快心情——这种愉快心情对于我们的幸福头等重要——但愉快的心情却不完全依赖于健康;因为即使是完全健康的人也会生成忧郁的气质和沮丧的心情”,叔本华认为其健康之人不幸福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最原初的、因而也是不可改变的机体组织的构成”,看上去难以解释但这实际上也是在支持他所说的人的自身是幸福的关键,而人的自身已然随着出生而既定的观点;他这样解释:“超常的感觉能力会引致情绪失衡、周期性的超乎寻常的愉快或者挥之不去的忧郁”,或许天才总能感受到美好事物走向相反方向的趋势而那些“所有那些无论是哲学、政治学、诗歌或其他艺术方面表现出色的人,看上去都是忧郁的”而这些人是否幸福,我并不知道。
我之前认为叔本华在自身的道路上走的可能不够彻底,因为他在这里用的论据,所谓的表现出色的人,往往都是有知名度而同时天赋异禀的人,所以我在其立场之上有些质疑,因为我无法明白他出版这本书的目的在哪,如果他是写给普通人看,那没有禀赋之人自然无法理解其中之妙,或又对于头脑好于一般人而又不特别优秀之人,即使在精神层面有一点天赋,却又不能全身去投入到自身之中而没有办法达到完全的自我状态,对于天赋极高的人,他们看上去又总是忧郁和沮丧的,一开始我质疑这样的理论只是写给天才一族但实际上其逻辑无法自洽,天才一族虽然禀赋足够,但其中亦有愉快和悲观的人,难道只有天才才有享受愉快的特权吗,实际上也并非如此,因为“对于愉快心情贡献最小的则是充裕盈余的金钱财富。那些低下的劳作阶层,特别是在乡下生活的人们,常常露出高兴和满足的表情,而富贵人家却通常感到烦恼”,在这里的论据虽然只是证明健康是高兴首要的条件,但是在前文同样有这样一句话,“高兴的心情直接就使我们获益,它才是幸福的现金,而其他别的都只是兑现幸福的支票”,由此可见幸福和愉快不仅仅是天才的特权,普通人同样能获得幸福。而关于情绪的稳定性,精神能力不强的人常常被现实和他人影响心情,而天才对现实的感受能力太强以至于总是忧郁的,如此看来在情绪的稳定性方面,普通人和天才差距也并不大。所以我认为这样的通路(幸福很大程度取决于自身而非身外之物和显示的样子,而人的自身很大程度取决于人的命运或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并非是充分的,同样也不是必要的,它只是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一种转变思路走出痛苦的方式,无论是对于天才或是普通人,当境遇不顺的时候,想想自己能给自己带来些什么。

而关于人的自身,有的人是郁闷的人,有的人是愉快的人,对应的是不同的人看待相同事情的方式,举个例子,郁闷的人会太过专注于没有完成的目标,而愉快的人会专注于已完成事情的成就感,因此郁闷的人承受的痛苦相较愉快的人来说要更多,这些多余的痛苦大多来源于自身的想象而非现实的沉痛,而正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悲观预计,让郁闷的人更少地承受来自现实生活的痛苦,因为他们总会对糟糕的预期做防范。而对于这两种不同的人来说,叔本华提到的虚无的起点——死亡,这种极端情况,“如果一个天生具有不满、易怒心态的人,再加上神经系统或者消化器官疾病的折磨,情况最终可以发展成由于持续的不幸而对生活感到厌烦,并由此萌生了自杀的倾向。由于这个原因,最微不足道的不便和烦恼都会引致自杀的结果”,如此看来,痛苦像是可以量化的,而导致生着的人走向死亡的是“对死亡的恐惧”,“不满情绪越厉害,那自杀所需的诱因就越小,到最后,诱因可以减至为零。相比之下,愉快情绪越强烈,维持这一情绪的健康状况越良好,自杀的诱因就必须越大”,自杀也就分成了两种极端的情况,“与生俱来的忧郁不满的心理得到了病态的加剧;天性是健康、愉快的,只是客观的原因所致”。

其后,关于人的自身的另外一点——美貌,首先作者提到,美貌与健康有着部分的关联,通过运动等方式也能提升个人的美貌。而关于美貌本身,“并不会直接带给我们幸福——它只是间接通过留给别人印象的方式做到这点”,但是美貌同样也很重要,它是一本自我介绍的扉页,“良好的长相是一纸摊开的推荐书,它从一开始就为我们赢得了他人的心。”它在这方面的好处人尽皆知,无需多言。

到这里,关于自身的论述先到一段落,随后叔本华再次对导致不幸的原因重开论述,这实际上是在帮助读者理解后文更为难懂的论证。“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而且这两者是立于天平两端的,远离痛苦就走向无聊,而远离无聊便会走向痛苦,这是无法避免的,而痛苦和无聊分别属于客体和主体,痛苦来自于现实世界,而无聊则是人自身的感受,劳作的人与匮乏作斗争,痛苦占据了主要的不幸,“而有钱的上流社会却旷日持久地与无聊进行一场堪称绝望的搏斗”,无聊占据了主要的不幸。而后面的内容相较前文便难以理解,并非是文章难以看懂,而是背后的逻辑有些复杂,或者说导致的结果容易走偏,所以我希望加一些我自己的理解帮助读者不走向不幸。前文同样提到过,人对情绪的感知大多因人而异,而这里进一步阐述为:“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和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这是由一个人的精神能力的大小所决定的”,一个人的精神能力越弱,无聊就越容易占据它,而一个人的精神能力越强,就能积累更多的精神思想财富,从而留给无聊的空间更少。对于迟钝的人,他们内在的空虚烙在他们的脸上,“人们对于外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甚至最微不足道的事情——所表现出的一刻不停的、强烈的关注,也暴露出他们的这种内在空虚。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内心空虚之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他们做出的选择真可谓饥不择食,要找到这方面的证明,只须看一看,这些人所沉迷的消遣是多么的贫乏和单调,还有同一样性质的社交谈话,以及许许多多靠门站着的和从窗口往外张望的人”。而对于精神能力强的人来说,他们更容易积累到精神思想财富,从而留给无聊的空间更少。在接上上一段的论述,在天平两端的痛苦和无聊,迟钝的人更容易陷入无聊,而思想丰富的人更容易陷入到痛苦之中去,再与这一段(“低下的劳动阶层与匮乏——亦即痛苦——进行着永恒的斗争”,“而有钱的上流社会却旷日持久地与无聊进行一场堪称绝望的搏斗”)相类比,读者容易陷入到这样一个误区,迟钝的人应该以所谓充实的生活填满自己的时间表,而精神能力强的人要远离痛苦,以富足的生活来支持精神上的创造而所需要的物质就更多,从某些方面来说就要更多的钱,这实际上掉入了公允价值的误区,一开始我也是这样认为,但是这样好像走向了一个精英的结局,这是叔本华所鄙视的,所以我用公允价值的误区来解释,人们常常使用消费的形式来填补痛苦,看上去拥有更多的财产能够更好的免于来自现实生活的痛苦,但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幸运地含着金钥匙出生,在追寻这样的价值的途中会产生更多痛苦,而天才却又对痛苦更加敏感,相较下来不如过的清贫,而清贫的生活同样充满痛苦,在城市中有时候生存都成问题,我想并非是天才不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是他们会选择最不痛苦的手段来完成自己的目标。叔本华同样做了他自己的解释:“突出的智力是以敏锐的感觉为直接前提,以强烈的意欲,亦即强烈的冲动和激情为根基。这些素质结合在一起提高了情感的强烈程度,造成了对精神,甚至肉体痛苦的极度敏感。对任何不如意的事情,甚至细微的骚扰,都会感觉极度不耐烦”,这意味着那些有着敏锐感觉的人会对客体的反映更为强烈,即使一点点扰动,都会极力地加强他脑海中的印象,从而让它扭曲而承受到痛苦(题外话:这加强了我对刻板印象的反思,人们常常反对刻板印象,但我认为正是刻板印象加强了人们对世界地交流沟通,人们对苹果,对橘子早就建立了一套属于它们的刻板印象,从而在交流过程提到这样的名字便知道那是什么,而对于愚钝的人,即使有些刻板印象停留在上几个世纪,纵然在现在刻板印象已不符合现实,他们仍不能接受这样的改变,或者说他们仍不能感受到改变,仍然在进行着脑海中不合事实的印象,我并非不喜欢做分类,而现实生活的分类往往无处不在,对一个会改变的事情做分类,我不敢保证所有人都能即时将人分类好,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绝对分类不好的,不如放下所谓清晰的理性来通过直觉,至少不应该随着一个不变的规则来规范化一个改变的事,这是脱离现实的),正好与上文杰出之人往往看上去十分忧郁所对应了,他们的敏锐让现实生活更容易扰动他们,更容易陷入痛苦之中,即使他们的生活相较于劳作之人更加富足。而对于迟钝的人来说,“遗憾的是,一百个傻瓜聚在一起,也仍然产生不了一个聪明的人”,“处于痛苦的另一极端的人,一旦匮乏和需求对他的控制稍微放松,给他以喘息的机会,他就拼命寻找消遣和人群,轻易地将就一切麻烦。他这样做的目的不为别的,只是为了逃避他自己。因为在独处的时候,每个人都只能返求于自身,这个人的自身拥有就会暴露无遗。因此,一个愚人背负着自己可怜的自身——这一无法摆脱的负担——而叹息呻吟”。(这里还缺点什么,但是我不知道自己写到哪了)
https://t.cn/A6HGJLAw

《印光大师文钞》第一卷
与徐福贤女士书

余寄食普陀二十余年,在家二众,概无交涉。兹因至愚老友,驻锡慈岩,时常晤语,近来福严师至,不浃旬日,每过予舍,言及贞操,辄兴悲感。因慰之曰,彼虽贞烈可风,无奈不知修途。吾当略陈纲要,令随分随力,笃修净业耳。严师即随礼恳,因为言曰。佛法者,一切众生即心本具之法也。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六凡,(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皆当遵行。在家出家,俱能受持。而况女身多障,诸凡不能自由。离乡别井,易招外侮讥毁。为尔虑者,只宜在家持戒念佛,决志求生极乐世界。断断不可远离家乡,出家为尼。至于研穷经教,参访明师,乃决烈男子分内之事,非女人所宜效法也。女人但当笃修净业,专持佛号。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自然现生亲证念佛三昧,临终往生上品。纵未能亲证三昧,亦得以高预海会,长侍弥陀。由是亲证无生,复本心性。无边教海,皆悉了知。如宝镜当台,万象俱现。然后承佛慈力,及己愿轮,不违安养,回入娑婆,种种方便,度脱众生。俾一切有情,同登莲邦,悉证无生,庶不负一番决烈修持之心。可谓火裹莲花,女中丈夫矣。凡修净业,以决志求生西方为本。而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所言信者。须信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无能喻。娑婆之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音印,与荫同,盖覆也)炽盛。(五阴炽盛者,谓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之中,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也,此一属招苦之因,前七乃所招苦果,娑婆之苦,虽多逾怛沙,此八摄无不尽,诸苦既经身历,不烦备释)极乐之乐,约根身则莲花化生,长生不死。体禀男质,绝无女形。不闻恶道之名,况有其实。约器界则黄金为地,七宝为池,行树参天,楼阁住空。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凡所受用,无不如意。而诸凡用度,皆是化现。非如此土,由人力造作而成也。而弥陀导师相好光明,无量无边,一睹慈容,即证法忍。况复观音势至,清净海会,各舒净光,同宣妙音。故虽具缚凡夫,通身业力。若能信愿真切,即蒙佛慈摄受。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能如是信,可谓真信。欲详知者,当熟读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此名净土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
(未完)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多心的人注定活得辛苦,因为太容易被别人的情绪所左右。多心的人注定活得辛苦,因为太容易被別人的情绪所左右。
  • 【海草】 ¥6 |吃日料我喜欢点这个当开胃菜,小日料店统一使用的包装海草,我还挺喜欢。9.9的黑椒牛排肉,煮老了一点干了一些,给了挺多还是实在,米饭还不错。
  • 过了几天,崔护难抑思念之情,又去城南庄园寻找那位姑娘,却听见门里有哭声。敲门后,有位老人出来,得知是崔护,哭着说:“是你害死了我的女儿。
  • 七月,最好的遇见岭南思故里佳果漫枝头果香浓郁着喜悦绿叶不惊不扰微风拂过父亲的脸庞那深邃的目光七月,最好的遇见南国念海滩沙子纯洁着期盼这一望无际之蔚蓝像椰树般灿烂
  • 逆境来时莫伤心 反省改过不怨人知晓因缘消业障 欢喜感谢愿报恩顺境来时要当心 更应谦虚恭敬人欢喜布施结善缘 南无大悲观世音逆境来时顺境因 人情疏处道情亲梦中何必争
  • 不怕孤单,享受独处,在心里修篱种菊,就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杨绛笑着说:“我们还年轻,有的是希望和信心,只待熬过黎明前的黑暗,就能看到云开日出。
  • 亲爱的北京路,你可不可以换换衣服了,你自己好好想想吧,都好长时间没有换装了,这一套红色的连衣裙都穿好长时间了,你要身材有身材,要气质有气质,不要让那一套红色
  • ”王一博坐在茶炉旁边,倚靠在凭几上,边伸手揉着膝盖边说:“别提了,我本想从圣人那里套点消息,谁知却被圣人把我所知所查的都套了去,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啊……”“……”
  • 《头脑特工队》来自今晚的“心理剧场” ⭐️看的过程中有些不喜欢“忧忧” 而“乐乐”又总令我惊叹 “冰棒”让我很感动(送乐乐上去的时候流泪了…可能是回想起一
  • 山西 湖北 海南 廣西 那時那刻之前 我不知世上還有人這樣活著 并沒有所謂的全片悲苦 反而我看到了生活 影片中有個海南的志願者説得對‘她們生活得是很愉快的,衹要
  • 你最喜欢的古诗词有哪些?[心] 1.“何时杖尔看南雪,我与梅花两白头。” 去年南京大雪时,刚好看到这句,心生欢喜。 2.“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朋
  • 没有人能阻止日落,沉没在黑夜里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等待黎明人间太苦了,所以才有了爱人在晨昏拥挤的公共交通里,我有时会想,其实我们就是两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没有跨越
  • 无论你想怎么玩,珂珂友情提醒:记得卸妆!无论你想怎么玩,珂珂友情提醒:记得卸妆!
  • 叮~按时变老 2020.05.21 农历四月二十九 人生进度:暴富 ♊️ 双子座✨ 有文案 配图 祝自己生日快乐,RNG加油 .♡ᵕ̈ʜᴀᴘᴘʏ ʙɪ
  • 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但是啊,所有的坏情绪买单的都是自己呐。
  • 焦虑诞生于不作为,那么打败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我是那么地渴望一件事,以至于我一定要做到。一个人最美好的状态是什么?那一定是极其清醒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找到方向
  • 扬文教育城与国内多家大型教育培训机构强强联合,打造综合创新型连锁教育机构,项目涵盖幼儿、中小学、英语、计算机、国际教育、国学、文体、音乐、艺术、健体、书城、夏/
  • 尺码S-2XL,无论你是胖的、瘦的姐妹都可以轻松驾驭!我又要在这里重复一遍了:《暗影》真的是 PS4/XB1 时代 PC 平台主机游戏的性能优化标杆。
  • 老温是二十多年恩怨了结只剩最后一步,而且他是从弱肉强食的地狱里爬出来的,他没有享受过“道义”的庇护,也没有人教他这些道理,要他现在放下谈何容易。相知相交之初,经
  • 【#河南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启动#】6月28日,团省委、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启动“喜迎二十大 圆梦新时代——2022年河南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切实帮我省困难高考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