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跑要穿亮# 专注力分散的一天,晨跑生生拖成了夜跑,食言而肥[猪头],9点半本是我固定睡觉时间,但想起曹操那句“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破涕为笑]好吧,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夜跑去!#跑步[超话]#
……
今天想了半天用来形容“偏见”的一个词,各种换关联词搜索查找却找不到,夜深人静、天寒地冻,跑在路上时,突然想起来了,“刻板印象”[机智]哈~跑步确实有助于廓清思路~轻松跑,要为明天LSD 30+ 留些力气[嘿哈]

《原佛》义趣 | 太虚大师:为支那堪布翻案

1942年夏在汉藏教理院讲

关于支那和尚在西藏的公案,在民国十四五年前,有藏人从青海写信来问我,对于相传中国有位禅宗和尚曾到西藏被破而回的意旨,当时不知详细,以或许去的和尚不见得于禅宗很高明;也许西藏当时,非禅宗所宜,乃不能建立而回,只作如是的解答。

现在、因法尊法师著的西藏民族政教史的流通,又有多人来信问我,所以今天特提出来公开的讲,归纳各来函意,有四个问题:第一、西藏所传支那和尚,是否可代表中国的禅宗?第二、支那和尚所立的宗,是否当时真是被破?第三、假使不真被破,为什么自认堕负而归?第四、若中国禅宗曾在西藏被破,此刻西藏的教理流到中国,禅宗是否同样的被破而不能成立?现在依次的审察:

第一、支那和尚是否可代表禅宗:这个问题,稽考史乘,从他的教授辩论考察起来,可以见到这位支那和尚在晚唐禅宗盛行的风气中,的确是禅宗,而且是禅宗里面一位有力的宗师。这个看法,譬如将佛法分为渐、顿二门,与向来禅宗所谓教下、宗下差不多,亦与西藏显、密的分类相仿佛。在他所讲的意思中看来,须经过顿门才能成佛,渐门是佛教的方便。可是他也许可渐门,但经过顿门,即能成佛,他的宗旨所在,即是顿门──顿悟法门。据此主张,在他后来所传上,还造有可灭心理论等,而以一切无所著即能成佛。这种理论,重在止息思慧,同择灭一样,易于得定,非是佛法的完满道理。然而、这种偏激之论,是极扼要的言语,是禅宗盛行之时常有的论调。和尚看见解深密经的道理与他所传的宗旨不合,掷弃于地,并用足踏;像他这样,并非不尊重圣教;这如呵佛骂祖,毁像焚经,也是宗门常有的事。例如云门说:“老僧若见,一棒打杀狗子吃”。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德山说:“三藏十二部 ,都是揩脓血的破纸”。以这种情形,视支那和尚所为,并不足奇。乃当机应用,不存规则,非常活泼粗猛,使人听了,似火烧心!但不能作典要,故当时并不准别人记录。但今从这些扼要的言句,一切妄想分别皆能止息,顿同佛智。其要点,就在要人止息妄想分别,故以言语击人,使之明记不忘,集中注意于顿超法门。可见他的事迹、理论,都是禅宗所有的风气。并且这种说法,在佛法深奥的意义上,也有充实的根据。他承认有渐门,宗旨所在则是顿门,所以极端提倡,也有最深的道理。大概说,从整个佛法看,可以有两方面的看法:第一、一切法皆是佛法,所有世界的有情无情,土沙瓦砾,一切一切,都是佛法。从另一方面看,凡是众生境界,完全不是佛法,而真正的佛法,则是佛自证的清净法界,也就是诸法实相,诸法本来面目,无有一切心言相,没有一切分别相,非但以言语文字不能够说明,亦非以言语文字所能诠表,这就是佛法真实性的清净法界,也就是真正的佛。这一切法,亦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如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在此意义上,其扼要点,即能将一切妄想分别息灭干净,也就是本来真实佛。又如六祖坛经说:“黄梅说法下,倏尔大悟本来自性清净,具足万法”。这正是佛法的清净法界,全依究竟圆满佛果说的,也可叫做法界宗,佛心宗。可以说,一切情与无情,若能证到诸法实性,也就是佛──法身佛,亦即真正的佛。其所说法,如法华经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不过在开示上说得粗略一点,是阿含经等;而诸部大乘经典,则说得比较深广精奥,但都有应机方便寓于其中。而此应机方便,就是对治妄想执着,所以就有三藏教典乃至大乘各宗法门。在此所说之中,据我的看法,说得广深的大乘法,其中又有空慧宗、唯识宗、佛心宗──真性宗。在这几宗里面,空慧宗、以遍一切法的空性为焦点;唯识宗、以一切法唯识为中心;佛心宗、所讲的理论,皆在说明一切众生本性清净,等同诸佛。虽归元为一,但在对治妄想执着的方法上,又有不同。比如天台教有圆渐之义;贤首在教中主张圆顿;而禅宗特别主张顿悟真悟,故以顿悟为宗旨,其行持理论,当然与余不同。这样说来,可见他深有根据于佛法之奥义,他是主张顿门,明白他提倡的宗旨所在,就是要能直悟,但亦不废渐门的人天善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天台、贤首、密宗、净土………。他们既然提倡顿门,就认为只有顿门能成佛,并使学人跟他学,为要显己独胜,当然要说唯此一门,更无二门,直趋佛果,真正成佛。这种说法,含有抑扬的方便道理,如觉佛法太深,便说愚夫愚妇、白牯黧奴,都能学佛。如提倡净土宗的,便说诸法不易了生死,唯有此门能横超;弘扬密宗的便说修密宗乃能即身成佛,都有抑扬。但顿悟法门所指示的,千指万指,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见本来自性,就是佛自性清净法界,就是佛,也就是心。有人问某祖师:“如何是佛”?祖师说:“你相信不相信”!某云:“和尚是大善知识,岂有不信”?师曰:“汝就是佛”。你悟了当下就是,不悟永远不是。涅槃经说:等觉菩萨不能了了见佛性,还是未究竟;能真正见佛性,就是见自性,也就是佛果清净法界──佛的清净法身,同佛一样。要是最后的一刹那顿悟未达到,顶多不过成个菩萨,乃至等觉地的菩萨要成佛,还是要经金刚后心一刹那的顿悟。如此顿悟法,似只许对等觉菩萨说,不能向一般人道,但法贵当机,有机即可以应,而密宗也有即身成佛,有此根机修此法便能成就。故顿门法亦贵当机,所以经过菩萨地位至最后成佛,这是要顿悟的。

一切众生清净法身本同于佛,不过是妄想执着,有一种根机,直前顿悟,便是当机,密宗是修化身佛,禅宗与之相反而是顿成法身佛。在当机上,可以有禅宗法,也可以有密宗法。在此种种道理上,平常的众生不可能,须有特别的根器,便能信忍悟解。

在我提倡的自行觉他上,近于后面莲花戒所说的法门,遣除妄想执着,由唯识、中观……引发出世智,达到一真法界。但在教理上,可以有三乘,佛心宗主顿门,为佛法之精要最可宝贵的。有主密宗者,将显教法门修学完全,最后还是要经过密宗乃能成佛,这也与禅宗相同。就佛法的扼要点,经过这一刹那即成佛,未经过这一刹那则不是佛。支那和尚说:恶业善业皆不能了生死,还住在业报上,必须经过一刹那顿悟乃能成佛,此理很可根据。向一般人提倡,虽人天法、三乘法、大乘法,都很重要,但于顿门也不可以抹煞它不是佛法,实则还是一种扼要宝贵的法门。

所以支那和尚所说,的确是禅宗,可以代表禅宗的宗师。当时在西藏,请莲花戒来和他辩论,所说所论,适发明其义,并无妨难。

第二、是否真正被破:他们初见面时,便作手势。莲花戒见和尚:“便举杖在头上三绕,意谓何为流转三界之因?和尚即以手捉衣领向地二摔,意谓此由二取无明为因”。未曾答话先用一种表示,这本是禅宗富有的作风。莲花戒的意思是:和尚有无理解,有则可与辩论。上面一段记载,可说是莲花戒片面的意思。不必能代表堪布的本怀;因为在意会中可能各有各的见解。如中国内地一般大丛林的云水僧人,顶喜欢吹壳子,打禅谜,说出来奇奇怪怪的很多。相传一段很滑稽的公案,可以引为证明。苏东坡爱谈禅,一日至黄州,特命使通知某大寺的长老,约某日拜会谈禅。长老得讯,心中忧悒寡欢。恰巧寺中有一皮匠,见老僧愁容满面,请问何故?老僧将详情具告,皮匠曰:我有方法,唯借僧衣披之即可。至谈禅之日,寺中僧人皆避,皮匠着僧衣跏趺山门外,恰似老僧模样。东坡来了,见他默坐蒲团,便用手拍拍头,皮匠──伪僧──以足顿顿地;东坡复摸摸肚皮;皮匠又敲敲屁股,仍然坐下。东坡见此情景,心即钦服回衙,向众人说:“和尚真了不起,禅境甚高!我拍头,指头顶三十三天;他用足顿地,表脚踏十八层地狱;我摸腹肚皮,表饱读五车书;他拍屁股坐下,表坐十方界,这多么超妙啊”。皮匠回来,老和尚便问来了没有?皮匠道:“他来拍拍头,找我做帽子;我蹬地,表是做鞋的;他摸肚,要腹皮,我拍屁股,表示股皮最好。那家伙不识货,便自去了”。由这笑话看来,莲花戒与支那和尚的机锋,当然在支那和尚另有其他的解说。莲花戒以杖绕三匝,支那和尚意谓是如何解脱三界生死?和尚提衣领二摔,表有顿渐二门,可解脱三界流转。我们可以怎样的猜测。支那和尚不研究法相,一味地住在本分工夫,很可作这样的解释,但不一定是他们的意思。

和尚立宗曰:“行不善业堕诸恶趣,行诸善业往生善趣,故彼二业皆不能出生死,俱障成佛,譬如黑云白云遮蔽晴空。若能都无所思,即能解脱生死;由不作意思,即无所得,故顿悟者与十地齐等”。由这段文意看来,和尚并非拨无因果。所说的黑云白云,皆是虚妄分别,唯许无分别而住,都无所思,即能解脱生死。他说明善恶俱非,离诸妄想分别,直了本来面目。如六祖说:东方人生西方,西方人又生何处?故须经过十地的顿悟,乃能成佛。

莲花戒破曰:“若都无观察慧者,诸瑜伽师由何因缘能住无分别耶”?有种种的观察慧,是就渐门而说;和尚主顿门,所以都无寻思,不可相提并论。又破云:“若谓是不念一切法者,然一切所修,皆不能不念及不作意;若谓不念一切诸法,是则已念一切诸法”。这也可以归于渐门,以渐门许有念,顿门则主无念。非无念为念,又破云:“若谓无念心所即成无分别,则闷绝昏迷之际,亦应是无分别”?此所说的念,非念心所,乃指妄想分别心,所以难的不能成立。又难云:“若无正分别,则无入无分别之方便,仅灭念心不分别诸法,如何能入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耶?既不了达空性,即不能顿断诸障,是故要以正智方便断障及颠倒错乱”。此可答云:究竟涅槃与佛的法界皆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念无作,无有分别,由无分别,则成一切种智。有分别都是渐门,顿门不然。又难云:“又若无念无作意,云何能成宿住念通?一切种智,复云何能断诸烦恼?以是诸瑜伽师,正智现观真义者,是由了达内外三时一切皆空,乃能灭诸分别,断诸恶见也”。此可答云:烦恼即是虚妄分别,无虚妄分别则无烦恼,无烦恼即成佛;与了达诸法皆空,无妄想分别之种种安立,完全相同,不相违背。反之、汝许烦恼当以有分别行对治,如以无我对治有我,此乃渐门之事,顿门之用;又宿住念通及一切种智,只离妄想分别即成就。由此、可见当时莲花戒所出难题,一一可答,而支那堪布在西藏并未被破。

第三、既不是真正被破,为甚么自认堕负,退出西藏?因顿门真能承受悟入者极少,故当时支那和尚见许多藏人都无澈底的信解而摇动,所以但说诸人自认堕负,并未说支那和尚自认。其次、藏王请莲花戒来,信仰已集中于莲花戒,西藏无禅宗特殊之机,故离藏而回。

第四、有两种不成问题:一、第一第二既未被破,第三是观机逗教,因无机宜,故退出西藏。如谓中国禅宗到西藏,被西藏的教法将其灭掉,而西藏的教法今到中国,则禅宗亦应被灭?但古今机宜不同,目前是禅宗的根器者极少,禅宗本身虽无珍贵,但流衍至今,一般丛林之坐香打七,只存空壳而已。以现在佛教的情势观察,须从人天乘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去提倡,使一般信仰佛法的人,都可修学。程度极高者,仍需要顿悟法门。二、现在真能代表禅宗的善知识,已不可得,故中国已无禅宗,有何可灭?流传下来的已经是个空壳,所以更无可破,如有大善知识,随机之所宜,宏扬禅宗,为别个宗派所破,决不会有。

总而言之,禅宗顿悟的法门,是佛法中最可宝贵的一宗,是不可灭没的;遇有当机,即能引趣,在现在中国佛教的情势上,是弘扬人乘以趣入大乘的时间,尤与静命、莲花戒、唯识、中观理论融通相契。(心月记)(见佛化新闻二四八、二四九、二五○期)

二、六字释

(一)
引文

从古到今,对“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解释,以善导大师的“六字释”最为经典: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
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把这六个字分为“南无”与“阿弥陀佛”两节解释,得出的结论是:“必得往生。”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的结论就是“必得往生”。

(二)

破斥“别时意”

这段文的来历是这样的:在善导大师的时代,很多人对《观经》的下品下生有误解。一个造作五逆重罪的人,临终只是念了十句佛号,居然往生极乐世界去了!这样一种教理教义,一般人很难接受。他们站在自力修行的立场上认为要圆满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样才能了生死。一个造作五逆重罪的人,只念了十句佛号就能往生,这怎么可能呢?他们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但又是佛讲的,于是,他们就站在通途法门的立场,给出自己的解释,叫作“别时意”:《观经》下品下生的人,只念了十句佛号,什么修行都没有,佛说他往生极乐世界,但这不是真的,是一种鼓励、安慰的话,其实他是不能往生的,只是种了一个善因,来生来生来生,哪一生修行到功德累积够了才能往生。

他们的理由是:下品下生的人“唯愿无行”,他被地狱之苦逼迫,愿生心是有的,但是他没有修行。他只不过用嘴巴念了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而已,无论如何这个算不上修行。既然唯愿无行,就不能往生,因为任何修行都必须“愿行具足”,愿与行都要具备才能成就。比如想到北京,却不动步,那能不能到北京呢?不能,这叫“唯愿无行”。只有愿,没有行,就是空愿,不能往生。什么时候往生呢?等到未来某一世,修行功德累积得足够了,才能往生。好比拿一枚钱给一个人做本钱:你有这一枚钱,就可以发大财,可以赚一千枚钱;但不是现在就能得一千枚钱,是慢慢积累,最后赚一千枚。念阿弥陀佛名号也是如此,下品下生念这十句,现在不能往生,慢慢积累,等到行持圆满,才可以往生。这样的解释,当时对净土法门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很多人看见这种解释就不念佛了。

善导大师说,这种解释“自失误他,为害兹甚”!不但自己失去往生大利,还误导了众生,危害很大。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示现,撰写《观经疏》就是要纠正错解、误解,所谓“楷定古今”,这就是善导大师楷定的内容之一。这段“六字释”,就是破斥“别时意”的,说明往生净土是“当生成就”;不仅是“当生成就”,而且是“当念成就”。

“别时意”的核心、要点是说:念佛的当下,愿行功德不具足,所以不能往生;必须累积到某种程度,愿行具足,那时才能往生。累积的时间有长有短,即使是下一念达成,因为当念没有达成,也判为“别时”,因为有了延搁,不在“即时”。所以,要究竟破除“别时意”,不仅要说明念佛今生能够往生,更要说明念佛当下具足往生功德。有些人虽然认为念佛今生能够往生,但不是当下具足往生功德,而是需要长时间积累很多遍数,最后才能具足,这也是一种“别时意”。

善导大师的解释正是让我们明了:我们念佛,念念之间具足愿行。声声念念,每一声名号的当下、本体,具足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

“六字释”之前还有几句话: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

《观经》下品下生的人十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不是像“别时意”所讲的,是只有空愿、没有行持的“唯愿无行”呢?不是!“即有十愿十行具足”,首先善导大师就把答案给出来:念十句佛号,就有“十愿十行”。当然,这并不是数量上的积累,好比说念八声只有八愿八行,念七声只有七愿七行,而是说每一声佛号都具足愿行,十声就有十愿十行,不会空掉一声。既不是最后命终的一声才具足愿行,也不是中间哪一声念得比较好、比较清净才具足愿行,而是声声不空,声声念念都是当下具足愿行。每一日念三万声佛号,念一辈子,也都这样,声声念念都具足愿行,不是说唯有临终那一念才具足愿行。

云何具足?

为什么说称名具足愿行呢?善导大师的回答直彻根源。他不是站在能够称名的众生这一边来说明,而是就“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就众生所称念的这句名号本身来说明:六字名号当中具足了愿和行。
 
(三)
释义

为了便于我们理解,善导大师就把六字名号分成“南无”和“阿弥陀佛”两部分来解释: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南无”两个字,当体的含义是“归命”。归命阿弥陀佛的目的,是为了愿生极乐世界。归命就是信,发愿回向就是愿,所以“南无”这两个字包含了信和愿。

善导大师在这里不是说这个临终的人因为地狱相现前了,所以他有愿生心。而是说“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里有愿生心,称念的人随顺这句名号,没有愿生心也会有愿生心。这个愿生心就深了,根长在南无阿弥陀佛那里,坚固不移,金刚不坏。如果仅仅是从众生这边说的,那就有问题了。比如没有到临终,没有那么逼迫的感受,只是一般的念佛愿生,是不是愿生心就没有,或不够?还有智障的人,只知道随口称念,甚至八哥、鹦鹉念佛,如何具足愿生心?如果从名号本身来说明,这一切都不成为问题。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这个“其”就是指前面那个“南无”——归命的人。归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成为归命众生的行。这个行,不是凡夫之行,也不是阿罗汉之行,也不是菩萨之行,乃是佛之行,所以说“阿弥陀佛即是其行”。比如说,我们乘船过海,船的行就是我们的行。

生死苦海,业风一吹,烦恼浪起,我们在里面头出头没。这个时候,阿弥陀佛驾着六字名号的大愿船来救我们,我们以至诚心归投过去——“南无”,就是乘上弥陀愿船,这样,六字名号本身所具足的万德万行,就成为我们的行。所谓“不修行而有大修行”的法门,就是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没有任何次第和阶位,是法藏比丘成佛之后圆满的果地功德,被我们这些念佛众生所拥有。应知:当我归命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称念弥陀名号的时候,阿弥陀佛的修行满载我身,成为我的。

蕅益大师也说,阿弥陀佛因地发愿:

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
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因地愿行具足所成就的,五劫思维的誓愿,兆载永劫的修行,愿行圆满了,成就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而把全部的功德完全惠施给我们。只要我们信顺、归命,当下功德就为我们所拥有。就像父母为了让子女过好日子,就发愿要挣一笔钱。发了愿之后,还要去劳作、流汗、出苦力,到处去辛苦工作,最后,愿望实现了,终于攒了一笔钱,把它存到一张支票里,交给儿女:我的儿啊,这个给你。儿女一接受,当下富有。

阿弥陀佛亦复如是,怜悯我们只会造罪造业,不能修功立德,所以五劫思维发愿,兆载永劫修行,万德万行圆满具足,浓缩在这句六字名号里面:给你!十方众生,你称念我的名号,来生我的净土!我们接受了,信知这句名号就是救度我们的一切功德,称名的当下就获得阿弥陀佛所赐的功德,所以说“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菩萨能够六度万行,广度众生,我们凡夫做不到;虽然做不到,可是我们念佛的当下就拥有了阿弥陀佛所成就的一切功德,这样毫无遗憾,不会说:如果没修这个法门、没修那个法门,我就感到遗憾;也不会觉得不满足:念南无阿弥陀佛可能不够,再加上经咒吧。“阿弥陀佛即是其行”了,还会不够吗?圆满了!没有不满足的。

善导大师从名号本身来说明称名的人拥有佛的大行。从众生这边来说,只是动动嘴,念十声佛号,无论如何也谈不上什么修行——“别时意”就是这样来的。

唯有善导大师看得深,看得远,直达本质,大畅佛怀。本来救度的法门就是这样的,众生是被救的,本来就没有力量,没有修行,没有功德,只有罪过;但是能救的佛有大愿、大行、大力、大德,这样十方众生才能往生。执“别时意”的人,按照自力修行法门的道理解释佛力救度的事实,当然是错误的。

下面就得出结论: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因为六字名号有这样的含义,具足这样的功能,所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必定往生。

总之,善导大师把六字名号解释为信愿行圆满具足。“南无”两个字,是“归命”,就是信;“发愿回向”,就是愿;“阿弥陀佛即是其行”:信愿行。这个信愿行,不是我们凡夫修持功夫的信愿行,是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本身所具足的圆满的信愿行,成为我们的信愿行。所以,一切功德已经圆满。所谓“信愿行三资粮”,在哪里呢?就其根本来讲,在南无阿弥陀佛名号里,因为这六个字本身就是信愿行。

这样的解释,首先,不落在众生这边,而是向着佛那边。因为我们所念的这句名号的法体本身具足这样的功能,才使得我们念佛必然往生。这就让我们在佛那边考虑必生的道理,而不在众生这边。同时,佛的信愿行来到我们心中,成为我们的信愿行。

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我们信顺阿弥陀佛的救度,这是我们的信。阿弥陀佛愿意让我们去往生,我们愿意被阿弥陀佛救去往生,这是我们的愿。阿弥陀佛将六字名号的万德万行、圆满功德布施给我们,我们接受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念佛往生,佛的行就成为我们的行。

所以,“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四)

传承的重要

一般人念佛,都不敢肯定“必得往生”,觉得这句名号空荡荡的,虽然念了,还是觉得没有一点修行功德。听到别人说“我念佛一定往生”,心中会认为他自夸、妄语。

如果没有善导大师来为我们楷定,宣扬“别时意”的人一解释,我们会说:“你解释的跟我想的一样,你解释得好!”我们心中本来就认为“念佛哪能算得上什么修行呢?我又不会念经诵咒,又不能打坐入定,又不能开发智慧……”别人一说“你单念佛,虽然有愿,但是行不够”,我们的心就会动摇。

同样一部经,同样一段经文,站在不同宗派的立场上,就能给出不同的解释。我们了解这一点,就更加知道:学法要有传承,学法要依据我们本门、本宗的祖师所讲的来修学。

同样一部《观经》,历史上解释的很多,我们以善导大师的解释为标准,不是所有的解释都可以依准。

依善导大师,往生一定;不依善导大师,往生不定。

净宗法师

敬请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所以,人到中年,其实是自己知道了该怎么活,那就是:知分寸,懂收敛,高配自己的灵魂,低配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得清醒自然最好。 ​​​也有人说:“人到中年,活的其
  • ” 关羽目光扫视了一圈,他的目光落在刘备身上,略微有些犹豫地说道:“我听闻你是个有才华的人,希望能在这乱世中寻求一方平安。 刘备站在中间,认真地看着关羽和张飞,
  • 聆听宇宙的声音by梁小君器材:Nikon D810A相机,Nikon 35mm f/1.8镜头。外观设计方面,江淮钇为3整体使用比较圆润的外观设计,第一眼看上去
  • ” ——伊坂幸太郎《金色梦乡》 5.“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 “什么意思,难道我以后就不能成为我自己了吗?” ——《阿甘正传》 6.所有的生活都是
  • 非常值得4、榴莲便宜但是不要买十几块的,可以买18~20块一斤的果肉会好很多5、路边香烟、香水不要买(太多假)6、住宿可以选择民宿,大多民宿都可以做饭见工[可爱
  • 那个家的条件确实不怎么好,我曾经多次站在院里设计有天要回来把房子推到重建的图纸,一定要改变这个家庭的现状。这个地方我曾经来过,规划过,也做了余家四年的儿媳妇!
  • 李先生:算什么呀,要么重新给我换一辆,不可能掏了新车的钱,买个坏的车,我们心里肯定不舒服。嘉兴小新讲一件我和我闺蜜,关于5.20的故事昨天她下午突然说晚上来找我
  • 虽然不是李克勤小歌迷,但是纯纯的HKPhil乐迷呀。(1. 尾场比前面的场次气氛好太多了;2. 刘德华真的是很受香港人欢迎,这个年纪一出现还是全场震耳欲聋的欢呼
  • 在咸宁通山县,每到这个枇杷大量上市的季节,很多人都在干一件事:炫!但“枇杷强”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引导果农们执行“一枝3果”。
  • 25.生命中的许多疼, 不是身疼,而是心疼。8.想想那时的不开心,像是两个没有安全感的小孩互相折磨。
  • 当然,绝大多数时候还是关系户原则就是了不过吧,乖顺隐忍服从,在一个环境还是有用的,就是你必须要在这个单位工作,一辈子不想离开,且你准备熬死领导…………对你说话越
  • 战报 | 阿拉维斯马拉加 2-1上半场我们占据控球优势,但双方都未创造出较好的机会。可惜第87分钟,对手通过远射再次破门,将比分锁定为2-1,我们只能无奈接受客
  • 昨天520他上白班我也上班 晚上我要加班他就说他来接我 我以为他会带起花花和吃的来接我 然后我一出来看他两手空空的时候有点小失望 走着走着他突然从荷包摸出两颗糖
  • 总结:深海真的超绝,想去二刷,N刷了[泪][泪][泪]​(ps:一开始租错了眼镜种类,看了十分多钟的重影,换眼镜的档口又错过了两三分钟的样子呜呜呜呜呜[泪][泪
  • ” 没有谁能阻止苦难的降临,没有人能够不让年华逝去,当我们面临人生中黑暗的时光,却不能依靠别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走出黑暗,看见光明。因此,面对现实中各
  • ྀི ²⁰²³/₀₅.₁₈ 成年人的高级自律:苦事不宣 乐事不扬 闲事不管 ​​​‍☀²⁰²³/₀₅.₁₈ Ğ̈ŏ̈ŏ̈d̆̈ 根本没有那条“好走的路”只
  • 晚上跟着导航到米线店已经很晚了,第一次去这家,墙上是老板闺女画的画,店里几个叔叔阿姨都很慈善,凉皮还给做了两份的量,深夜食堂吃得很温暖,我一时竟为眼前的幸福感到
  • 为除一切毗那也迦。《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jing》卷四 不空奉 诏译——此名摧坏大明王fo顶真言。
  • 6.项目内容:苏巷镇戴巷村陆郢组位于明光市东北部,占地面积187.1亩,扭转11户17间房共64个床位,计划打造“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的特色模式,深化宅改成
  • #SVT中转周边[超话]#【无捆出】mini10 kit绿版 FML吃饼圆 吃饼6 fml 160,包非偏,走平台 24h内发货,拍下可发对光 【默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