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plog告别三月#
“付出真诚却被无情打击的世界。”

一个人在地球上只能走过几十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有无数的相遇,也有无数的告别。

聚散之间是无数的心意和冷暖。所有这些过往,能够回忆的少而又少,大部分都随风飘散了。

这个世界是古老的、永恒的,每个人无论什么身份,都是天地中的旅行者。
这个世界不是为了你的诞生而出现,而是你路过了这个世界。

这世界除了我们看见的部分,还有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更深处,需要去思索,去阅读,理解它的既往和远方。

不能用一个简单的观念去乐观,也不能用一个简单的观念去悲观,我们需要用悲观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又需要以乐观的精神去投入这个世界。

一本《在人间》,让人触摸到金字塔社会最广阔的底部,感受到人类凹凸不平的生存真相,读过之后,就再也不会用一个简单的概念去描绘人世间的百般生态了。

生活是一种潺潺流动,每一秒都晶莹闪亮。我们的心却像一个大筛子,让大量的珍贵不知不觉地漏走。生命的第一要义是感受力,而满世界急匆匆的脚步,只让人们走马观花。

堂·吉诃德与桑丘合在一块儿,俨然一部人类历史:一个个“堂·吉诃德”冲锋陷阵,绝大部分死于风口浪尖,一代代桑丘随时等待,一面嘲笑着倒下的勇者,另一面准备收获侥幸成功者带回的果实。

人一旦像苏格拉底一样察觉到自己的无知,生命的智慧就真正地打开了。

“这些人拿了一个真理在身边,然后遵照着这一个真理,活了一辈子,于是乎,人成了畸人,怀抱的真理成了谬误。”《小城畸人》

人的一生如何才能真实而透彻?这是个大难题。见过太多青春洋溢的人,一路沿着“正确”的选择,达到波澜不惊的平庸。仔细看,每一步都很“善”,最终却丧失了自我,防止了沉沦,也失去了最优秀的可能。人最可悲的不是平庸,而是甘于平庸,《辛格自选集》这本书的深意不是嘲讽,而是拯救。

“不要觉得自己很重要”,这是人生特别强大的力量,只有内心不自信的人,才竭尽全力凸显自己。

伟大小说的力量,最终都是与整个世界和解,而不是抱怨、仇恨。

经典小说并不是让你热爱的,而是让你在“格格不入”的枪口下,被押送到陌生的世界,发现自己真实的存在,领悟自我意识中的虚假与荒诞。

好书是一棵年年开花的树,种在自家的小院里。一个苹果掉下来,可以敲出万有引力,没有树的人,哪里会有脑洞大开的快乐!

从浪漫的角度看,很多人会赞赏堂·吉诃德,然而从现实的角度衡量,大部分人还是会做桑丘。人们总是不愿做自己赞赏的那类人物,就像我们很少去看最伟大的书一样,太累太崇高。当个中庸的普通人很随心,而且其中也有生活的智慧。这一点康德也不否认,他觉得“商人和家庭妇女”的闲言碎语,也有“普通的人类理性”,这种理性的最大特点是“不出于任何一种思辨的需要”,而是“由实践的需求来推动”。这位大哲学家甚至认为,这种“日常理性”才是“哲学的道德理性”的基础。

康德打开了一个新的入口,让我们重新读一读《堂·吉诃德》,尝试把桑丘当作主人公。这有点像重读《西游记》时将猪八戒作为中心角色,并赋予他充分的合理性,然后一切就大不一样了。在桑丘的眼中,堂·吉诃德尽管疯疯癫癫,但也有可能干出一番伟业,让帮工出身的自己真的当上“总督”。换句话说,堂·吉诃德就是桑丘的一个赌注,桑丘才是真正的主角。历史确实有这样的一面:英雄都是用来牺牲的,最适合刻在纪念碑上崇拜,而生活的主体,永远是“桑丘们”的集合。堂·吉诃德死前,几乎把所有的钱都留给桑丘,其中的含义,很深很深。

现代人永远有不能与任何人分享的内在感知,这种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性是现代人类的根本属性之一。多一些对彼此孤独的尊重,而不是无孔不入地越界,若是忽视这个关键的尺度,难免倾尽全力也只会获得一个吞噬人生的空口袋。

人生总要面临自己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把自己放得很大,世界就变小了。如何既能保持自己的活力,又能维护世界的完整?只有用真诚持续的探索,才能找到融入真实世界的途径和方式。

艺术虽然是永恒的,但在永恒的艺术之上是灵魂深处永世不绝的爱!

读《傅雷家书》,想到哲学家黑格尔和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不同观点。黑格尔认为人和人的关系本来是“狼的关系”,但因为生存的“需要”而彼此连接起来。国家是“纯粹理性”的化身,引导与决定着市民社会的存在。马克思的看法完全相反,在他眼里,市民社会才是“国家存在的方式,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观点差异,似乎仅仅是个理论问题,但只要放入历史中,就赫然浮现出无数人的命运。1966年9月2日深夜,傅雷夫妇自缢,告别了他们付出真诚却被无情打击的世界。当一个人远远地走在社会主流的前面、走在千百万人难以理解的追寻中,整个人生就变成一场灾难。这是多么痛苦的境遇!大多数人“把自己变成了国家”,这“大多数人”或许对或许错,但无论对错,都是强大的历史力量,是独立个体难以承受的绝对存在。

#文学汇[超话]# 他世界丨我第一次见到波伏瓦是在1970年5月,当时她对我态度颇为冷淡。不过,那次我是约了萨特,碰巧遇见她的。那段时间,我在巴黎担任特约通讯员,那次是去采访这位哲学家,请他谈谈当时再次备受关注的“革命暴力”问题:个人是否有使用暴力进行反抗的权利?如果有,“以暴制暴”的限度在哪里?

我坐在萨特位于拉斯帕伊大道的单间公寓里。采访时间是30分钟,访谈即将结束时,有人用钥匙转动门锁打开门,走了进来,来人正是西蒙娜·德·波伏瓦。她不悦地扫了我一眼(还有我的半长金发和迷你裙),然后冷冷地、近乎生硬地提醒萨特,他们一会儿还要出席新闻发布会。随后,她在离我们稍远些的地方——萨特的书桌前——坐下,开始工作。

我能感觉出来她因为采访拖延了时间很生气,这让我有些不自在。我头一回领教波伏瓦那出了名的“ête de chameau”(直译为“骆驼头”)性格——当她遇到不喜欢的人或感到别扭的事,就会板起脸,一副冷若冰霜、拒人千里的模样。后来我才知晓,她是一个决绝的人。这种决绝的性格一体两面,另一面是:一旦她心里装下一个人,就再也放不下。

直到今天,我仍然能感受到当时的激动心情。在当时的法国,萨特是“五月风暴”的头号理论家,因支持青年反叛运动的激进态度而声名大噪。见到萨特,我已经激动不已,更何况,还见到了波伏瓦……我和她之间的联系可比和萨特的多得多。

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西蒙娜·德·波伏瓦这个遥远的存在,对于我们那代人既是空前的挑战,也是莫大的鼓舞。我这里指的不仅是她的作品——小说、回忆录和论著——还有她的生活。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她是勇敢且可敬的反抗者,她参与那个时代最具爆炸性话题的政治辩论,旗帜鲜明地表达立场(比如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反对法国殖民者);作为一名女性,她过着和伴侣不结婚、不同住的“开放式爱情”生活;作为一位作家,她独树一帜、成就斐然,并且魅力四射。总而言之,她是一个旷世无双的奇女子!用今天的话来说,她是一个顶级“偶像”。

如果那时有人告诉我,在波伏瓦的漫漫人生路上,会有一段旅程与我同行——我将和她进行这些访谈,而且它们将会影响全世界的妇女运动——我大抵不会相信。更让我想不到的是,我们对谈的那些年(1972—1982)还广为人们接受、享誉世界的波伏瓦,在她去世(1986)后不过数年,就被误解、被无视,甚至几乎被遗忘。

然而,西蒙娜·德·波伏瓦正在被重新发现。在当前关于两性话题的争论中,身份认同主义者强调人与人的差异,普世主义者强调人与人的平等,而波伏瓦的平等思想是其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尤其涉及性别关系。她理想中的性别关系是一种“兄弟姐妹情谊”。与此同时,没有人像她那样激进地分析和彻底地质疑社会性别,却并不否认生理性别。

今天人们称为“性别解构”的概念,波伏瓦早有先见,虽然她并不是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的第一人,但她的分析最是鞭辟入里,她一针见血地指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塑造“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的不是生物学构成(Biologie),不是自然本质(Natur),而是文化:终生的性别角色分配把人割裂为女人或男人,剥夺了他们的另一面。波伏瓦理想中的人,是摆脱了性别角色束缚的完整的人。

然而,身为哲学家的波伏瓦并不否认生理性别,也不否认性别经过了千百年的塑造。在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中,她写道:“拒绝永恒女性、黑人灵魂、犹太人性格的概念,并非否认今日有犹太人、黑人、女人:这种否定对上述几种人并不代表一种解放,而是代表一种非本真的回避态度。显而易见,任何女人都不能真诚地自认为置身于自己的性别之外。” 对男人来说,道理亦然。

例如,在当前关于跨性别的讨论中,性别改变后否认先天性别的经历和印痕作用,就是“不真诚”。真诚的做法是,承认并接纳出生性别和所期望的性别这两方面的经历。因此,波伏瓦坚持摒弃文化性别角色,但她也深知印痕作用的真实性和自然的不可逆性。她在《第二性》的结尾写道:“人类的任务是让自由王国在既定的世界实现突破性飞跃。为了取得这一最终胜利,男性和女性应超越他们的自然差异,明确表达相互之间的兄弟情谊。” (若是在今天,她大概会说“兄弟姐妹情谊”。)

在当前的性别身份认同辩论中,有些人既质疑社会性别,又质疑生理性别,即将文化与自然等同起来。而在波伏瓦看来,“自然性别”即生理性别当然是不可逆转的,只是它不应该再成为分配性别角色的借口。

在20世纪初全球历史性的女权运动过去半个多世纪后,“新女权运动”应运而生,在美国被称为“第二次浪潮”。我们这些七十年代的女权主义者都读过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并在其理论基础上加以发挥。不久,该书作者也成为我们中的一员,公开承认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并积极参与女权主义运动。

#读书# #董宇辉# #我在微博读好书#

莱芜地区首家“奥尔夫音乐教育基地”在济南市第二妇幼保健院挂牌

阳春三月,人面桃花相映红!春风扑面,岁月巾帼显风流!今天是第114个“国际劳动妇女节”,恰逢“孕产妇儿感知感官(奥尔夫)音乐教学基地”揭牌仪式,孕妇学校的大教室到处洋溢着节日气氛。
首先,院长韩炳娟为本次活动致辞,她表示: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对情绪管理、家庭关系、宝宝早期教育及大脑开发有很大帮助。济南市第二妇幼保健院作为莱芜区首家“孕产妇儿感知感官(奥尔夫)音乐教学基地”,将会推动母婴健康教育新理念,让生命更美好,造福更多家庭。
“孕产妇儿感知感官(奥尔夫)音乐教学基地”在济南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孕妇学校成功落地啦!院长韩炳娟与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奥尔夫项目组山东区负责人冯霄为本次活动揭牌。
副院长赵春梅为奥尔夫教学基地落地后的实施与憧憬作了重要发言,她表示:“奥尔夫胎教音乐”落地济南市第二妇保院,之后我们会将奥尔夫课堂在院内各科室逐步开展,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最后由孕妇学校贾老师带领大家走进奥尔夫课堂,通过语言、乐器、声势让准妈妈及家属体验了“奥尔夫音乐”的魅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不过,这也能够理解,林徽因在16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远去欧洲留学,虽然她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但也受到了欧洲文化的熏陶和洗礼,所以她的穿着和打扮都非常的有时尚感。
  • 南非因为工业发达,吸引了大量的中国人淘金。加上大部分非洲缺乏基础工业和生活用品,导致大量中国人到非洲淘金,现在非洲中国人已经超过百万。
  • (要是我没听错的话[笑cry])中文答辩问的教学目标和怎么按照完成这节课的(完全就是我用中文又重复一遍上课过程[笑cry])老师都挺和蔼的,不知结果如何,祝大家
  • 推上看到ssum有先锋战士Dr.Cus-Monsieur纸条都开到6了,所以果然如我所料又是老一套(狗血)背景板,格局略小不是问题但没攻略过程线你贴几句话说个吉
  • ”“衣戈猜想”在采访结尾,带着恳请,“我接下来最期待的就是这个视频的热度,以最快的速度降下去,然后千万不要有任何人爆出二舅住在哪个村,有人突然闯到我二舅家里。作
  • 【世界百大名著——《小王子》】 如果在浩海如烟的法国文学名著中选择一本最具影响力的书,《小王子》或许是最没有争议的一本。论名气,它可与《三个火枪手》和《巴黎圣
  • #益智组字画##本奕[超话]# #具本奕钓系颜值主唱# 【图片】220901 蓝鸟更新[TEMPIC]22.09.01 MCOUNTDOWN今天的TEMPEST
  • [笑哈哈][笑哈哈][笑哈哈][笑哈哈]不说了,先发一个人妖款的#毕竟我卸了妆也比你漂亮#2016年,像一事无成,又像在无私奉献;其实我不是一个很明白地知道自己
  • [赢牛奶]江湖之内,全新“慕海开洋”玩法带少侠领略海岛风光!少侠,吃海鲜咯~一梦江湖x象山旅游集团联动新鲜来袭!
  • 5月3日,9:30在小区参加核酸检测,其余时间居家未外出。5月3日,15:04到梁北镇余楼村卫生室,停留约5分钟;16:25到殷村卫生室,停留约2分钟;22:0
  • 时间真是个好东西,验证了对的,见证了错的,懂得了真的,明白了假的,我就是我,刀子嘴豆腐心,对谁也没有过坏心眼,2018年我会更加努力。即使很讨厌一个人,只要她叫
  • ​​​​拥有独立的人格,懂得照顾好自己,在事情处理妥帖后能尽情享受生活,不常倾诉,因自己的苦难自己有能力消释,很少表现出攻击性,因内心强大而生出一种体恤式的温
  • 基于对儿童文学独立性、独特性的建构,朱自强用三分之二的篇幅(共七章)论述儿童文学的文体,尤其是“韵语儿童文学”对童谣、童诗的解读,“幻想儿童文学”对民间童话、
  • 伴随着球队的低迷表现,外界关于球队的传闻也是层出不穷,说得最多的就是“欠薪”。青岛队如今尴尬的球场表现,九连败的耻辱纪录,俱乐部管理层在做什么呢?
  • 画中每个人和每件事都共同存在于一个乌托邦中,提醒我们欣赏简单的快乐,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细节,从中获得欣喜的感觉,进入一个多样性的聚会场所,在这里所有的物质和
  • 感觉很棒的个签句子~ 1、不婚,勿扰! 2、带着饥饿入睡是成为美女的开端 3、淘宝旗下最佳赞助商 4、开始为新的风景前行 5、我会一直爱你,你可以反复
  • ももの木笑店街第三卷的大老師剛出道時短篇之二 シャドー 神創造阿當和夏娃(人類),但人類吃了禁果後有了邪惡的心,至始人類開始了戰爭 神很傷心,於是把影(陰暗面)
  • 3、好心境是自己创造的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恰恰只有我们自己。6、不要追逐世俗的荣誉终生寻找所谓别人认可的东西,会永远痛失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如今,疫情阻击战还在继续,身处一线的执法人员依然奋战在平凡而神圣的一线工作岗位上,正是他们的坚持与付出,正在促使他
  • 【不纯的同居】漫画第一季完结恋爱、都市"不要再装纯真的样子了,就接受我吧",难道那个梦想就是问题吗?"没有眼力见的姐姐和唐突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