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杨宁)
第三十品 一合相理分
这一品的大意是,佛陀问须菩提:“须菩提,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将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你认为怎样呢,这些微尘的数目是不是很多?”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假若这些微尘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本性,佛就不会说这些微尘众数目众多了。为什么呢?佛说的微尘众,并没有一个微尘众的实体,是假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没有一个真实的实体存在,只是随顺世俗,假名世界。为什么这样说呢?假如世界实有,那就是众多现象聚合而成的一个统一体。如来说,众多现象聚合而成,也并无一个真实存在的本体,所以‘合相’只是称名为‘合相’。”

佛陀说:“须菩提,众多现象聚合而成一个统一体,是不可言说的,但一般人在其中执着、分别。”

这一品中,佛与须菩提的问题在第十三品中也提到过。原文是:“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在第十三品中,如来从对弟子眼下关注的问题中,将视角拉向微尘一样多的广阔浩瀚的三千大千世界,告诉弟子们小到一粒微尘、大到三千大千世界,都只是假名,无实质的东西,令弟子们了悟如来说的诸法虚妄,不被境转,不被相迷。

在这一品,佛同样用微尘众世界来作比喻,但这次《金刚经》已对无我、无人、无众生、诸相虚妄、不生不动、不灭不异等见地在与须菩提的问答中,经过了不断的剖析,现在弟子们已站在如来无定相的认知上。但既然万物无我,又无定相,又不是虚空、简单地否定或抛弃,那在认知上,如来自性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任意相或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为破弟子在这个认知中对相的执着,佛说:“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是微尘众宁为多不?”如来在此,以微尘众来比喻众生还在执着时自性中显现出来的假相,像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那样多,如果我们执着其实有,这些假相就会导引我们进入无量无边的生灭轮回了。

在此处,有人可能不太明白如来的这个比喻,这是在修证佛法中,当一位行者在了悟如来无定相、色空不二时,意境中很容易出现的一个错误认知:如来是宇宙一切相,而我们每个人本性都是如来,那我们本质上是宇宙任意相。这个见地没错,但如果行者是站在还着相的基点上这样说,就毫无意义了。我们自性可以是宇宙的任一相、任一缘起,但万法无生、本性空,这即是佛学中的缘起性空思想。如来不着一相实有,但也不会否定一切,或住在虚空不起用。

佛讲到此处,弟子们已不是一个闻法者,弟子们也已安住在如来真空之境中,尤其是称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在如来真空中,像微尘众那样多的心相就是宇宙、就是世界,在此,心与物已是一元。微尘众既是指众生自性心相,也是指无量无边的物质世界,即指万法,所有这些都不是实有的。在此,我们借用现代科学来谈谈佛说的这个心物一元的世界。

现代科学常把物质分解,认为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而原子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再后来,又发现中子和质子可以分解成更微小的东西——“夸克”。虽实验室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却找不到。粒子学家们对此的最终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如果这样,意味着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我们看不到,那物质也是虚妄不实的。

二十世纪后期,科学界又提出了“弦论”。弦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中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我们姑且将它起个名字叫“宇宙弦”。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而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

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么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不断产生,瞬息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就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这似乎与物质的对立面——意识,有一些相同了,与佛法中的“心物一元”的观点相吻合。

物理学发展到了“弦论”,宇宙的万有都已“自性本空”,物质并非是客观实在。于是,二十世纪自然科学发展中,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物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一存在者都以它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在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

科学当中讲的“关系实在论”与佛法中的“缘起”说、“因果”说有共通之处。

因为现在大家生活在一个科学发达的时代,对大多数人而言,科学的论据比佛法更有说服力,故我摘录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写的《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一文的资料,完整的原文可以在网上查找。在这些资料中,我们看到科学家在实验室推导出了宇宙万法并非实有,而是一种关系的显现。这与两千六百多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证得的结果竟然不谋而合,佛陀告诉我们,宇宙万法缘起性空,而在人世界,佛也谈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我们回到原文,在此品的最后几句,如来说:“如果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一合相”的意思是无数相总合在一起。但佛又说,这个假名的“一合相”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这个佛在经文中提到的不可说的“一合相世界”,即指“缘起性空”。万法因缘具足而生,每种缘又本性空,只是假名,这就是我们眼中的世界,我们执着的人生。这个世界的一切,如无量无边的种种泡沫堆砌,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不断地生、灭、变、异,无法知道最终结果,也不会有目标方向,只有互相作用的因果不爽,因指向果,这就是方向。而这个“因”也不是你一个人的“因”,万物的“因”互相在起作用,故在不同的时空相同的“因”也可示现不同的果。佛说,这个“一合相”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婪这个聚沫般因因果果的世界,认为其实有,纠结其中的生灭、变异、得失。

金刚经讲义(杨宁)
第三十品 一合相理分
这一品的大意是,佛陀问须菩提:“须菩提,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将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你认为怎样呢,这些微尘的数目是不是很多?”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假若这些微尘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本性,佛就不会说这些微尘众数目众多了。为什么呢?佛说的微尘众,并没有一个微尘众的实体,是假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没有一个真实的实体存在,只是随顺世俗,假名世界。为什么这样说呢?假如世界实有,那就是众多现象聚合而成的一个统一体。如来说,众多现象聚合而成,也并无一个真实存在的本体,所以‘合相’只是称名为‘合相’。”

佛陀说:“须菩提,众多现象聚合而成一个统一体,是不可言说的,但一般人在其中执着、分别。”

这一品中,佛与须菩提的问题在第十三品中也提到过。原文是:“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在第十三品中,如来从对弟子眼下关注的问题中,将视角拉向微尘一样多的广阔浩瀚的三千大千世界,告诉弟子们小到一粒微尘、大到三千大千世界,都只是假名,无实质的东西,令弟子们了悟如来说的诸法虚妄,不被境转,不被相迷。

在这一品,佛同样用微尘众世界来作比喻,但这次《金刚经》已对无我、无人、无众生、诸相虚妄、不生不动、不灭不异等见地在与须菩提的问答中,经过了不断的剖析,现在弟子们已站在如来无定相的认知上。但既然万物无我,又无定相,又不是虚空、简单地否定或抛弃,那在认知上,如来自性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任意相或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为破弟子在这个认知中对相的执着,佛说:“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是微尘众宁为多不?”如来在此,以微尘众来比喻众生还在执着时自性中显现出来的假相,像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那样多,如果我们执着其实有,这些假相就会导引我们进入无量无边的生灭轮回了。

在此处,有人可能不太明白如来的这个比喻,这是在修证佛法中,当一位行者在了悟如来无定相、色空不二时,意境中很容易出现的一个错误认知:如来是宇宙一切相,而我们每个人本性都是如来,那我们本质上是宇宙任意相。这个见地没错,但如果行者是站在还着相的基点上这样说,就毫无意义了。我们自性可以是宇宙的任一相、任一缘起,但万法无生、本性空,这即是佛学中的缘起性空思想。如来不着一相实有,但也不会否定一切,或住在虚空不起用。

佛讲到此处,弟子们已不是一个闻法者,弟子们也已安住在如来真空之境中,尤其是称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在如来真空中,像微尘众那样多的心相就是宇宙、就是世界,在此,心与物已是一元。微尘众既是指众生自性心相,也是指无量无边的物质世界,即指万法,所有这些都不是实有的。在此,我们借用现代科学来谈谈佛说的这个心物一元的世界。

现代科学常把物质分解,认为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而原子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再后来,又发现中子和质子可以分解成更微小的东西——“夸克”。虽实验室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却找不到。粒子学家们对此的最终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如果这样,意味着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我们看不到,那物质也是虚妄不实的。

二十世纪后期,科学界又提出了“弦论”。弦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中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我们姑且将它起个名字叫“宇宙弦”。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而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

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么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不断产生,瞬息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就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这似乎与物质的对立面——意识,有一些相同了,与佛法中的“心物一元”的观点相吻合。

物理学发展到了“弦论”,宇宙的万有都已“自性本空”,物质并非是客观实在。于是,二十世纪自然科学发展中,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物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一存在者都以它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在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

科学当中讲的“关系实在论”与佛法中的“缘起”说、“因果”说有共通之处。

因为现在大家生活在一个科学发达的时代,对大多数人而言,科学的论据比佛法更有说服力,故我摘录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写的《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一文的资料,完整的原文可以在网上查找。在这些资料中,我们看到科学家在实验室推导出了宇宙万法并非实有,而是一种关系的显现。这与两千六百多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证得的结果竟然不谋而合,佛陀告诉我们,宇宙万法缘起性空,而在人世界,佛也谈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我们回到原文,在此品的最后几句,如来说:“如果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一合相”的意思是无数相总合在一起。但佛又说,这个假名的“一合相”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这个佛在经文中提到的不可说的“一合相世界”,即指“缘起性空”。万法因缘具足而生,每种缘又本性空,只是假名,这就是我们眼中的世界,我们执着的人生。这个世界的一切,如无量无边的种种泡沫堆砌,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不断地生、灭、变、异,无法知道最终结果,也不会有目标方向,只有互相作用的因果不爽,因指向果,这就是方向。而这个“因”也不是你一个人的“因”,万物的“因”互相在起作用,故在不同的时空相同的“因”也可示现不同的果。佛说,这个“一合相”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婪这个聚沫般因因果果的世界,认为其实有,纠结其中的生灭、变异、得失。

华严宗的基本思想

(一)思想

《华严经》主要说明菩萨从树立信仰到解脱成佛的阶段修行及修行感果华严宗基本思想华严宗思想源于古印度佛陀时代。中国自东汉时期即开始传播,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初正式创宗立派。主要据典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因经立宗,故称“华严宗”。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大师被我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礼为国师,赐号“贤首”,故该宗又名“贤首宗”。华严宗在世界各地流传非常广泛,而《华严经》则成为学佛者必读的重要经典。此经是佛成道第十四天后在古印度菩提伽耶大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首菩萨宣说的内的差别。

华严三圣的意义

在华严经中,以“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来襄辅“毗卢遮那佛”的教化, 而将此三者合称为“华严三圣”。当我们将错误的观念与行为破除,建立起正确的观念与行为后, 会拥有完整的人格与德行, 也才能成就毗卢遮那光明遍照的境界。换言之,以文殊之极智,融合普贤之体性, 方成毗卢遮那之境界, 所以华严宗即以此认定“本体为主, 轨则为辅”, 因此即“以普贤为长子, 文殊为庶男”称之。

以文殊智慧为导引,以普贤体性为目标
在修持法门上, 以文殊、普贤为本尊系统的法门中有一大原则, 就是“以文殊之智慧为导引, 以普贤之体性为目标”。 这当中有两种方法:

(1) 以文殊师利为本尊。

以文殊的智慧为导引, 而契证普贤的法界体性。

(2)以普贤菩萨为本尊。

以普贤的法界体性为目标, 而契证文殊之智慧、普贤的法界体性。就华严经的结构分析,文殊和普贤自成一别的系统:

文殊系统

文殊代表的是“能证之教”或“能成之道”。这系统主要重点在“历练成就之志”及“指导成就之方”。因此其所彰显者,主要属于成就之过程、次第及阶次。故文殊之德,对行者而言,则在于心志的淬炼、心路的历程、心性的彰显、以及心地的成长与转化。所以行者重在“转八识成四智”、“转烦恼成菩提”等转化工夫上。若约法门言,则着重在“教法”,教法乃指“觉悟的教育训练方法”。即华严经中的六位俢证之“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观。

普贤系统

普贤代表的是“所证之境”或“所成之果”。

这系统主要的重点在“法界体性的彰显”及陈述“佛果标的之境界”。 因此,普贤所彰显的是属于“法界的本来面目”或称为“修行最后的目标景象”。故普贤之德,约行者言,则在明白“心性”眼前的境界,即目前的“心地”是属于何种层次,继之又该如何奋进才能更上一层楼,乃至达于最究竟的“佛境”。而将华严三圣圆融的思想发展出去,就衍伸出“西方三圣”、 “东方三圣”、“娑婆三圣”等等。例如西方三圣即是由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 融合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则成就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所以,当我们进入佛寺,礼拜三圣时,要能感受其所代表的真实义!

(二)理论

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

所谓“法界”,法是指万事万物;界是指分界、类别。融摄一切万事万物称为“法界”,华严宗人通常是在万物的本原、本体和众生具有的佛性的意义上使用法界这个名词。华严宗人认为,法界就是真如、实相,更具体的说,就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法界缘起”也就是说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生起,也就是由先天的真如法性所生起,因此也称为“性起缘起”。  

四法界  

(1)事法界。指宇宙万有事法,彼此一一差别,各有分齐;

(2)理法界。指诸法平等的理性,即真如;

(3)理事无碍法界。是说有差别的事法与平等的理性,互相溶融无碍;

(4)事事无碍法界。指一切各有差别的事法,由于理性同一,故能一一称性融通,一多相即而重重无尽。

法界缘起的理论来自于《华严经》中描述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境界,说在释迦牟尼的心中,一切万有无不印现,不仅能现出万事万物,而且连地狱、天堂乃到十方诸佛世界,都能在一时中印现出来。不仅能一切事物的现在状态,也能印现过去和未来的相状。总之,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世间的和出世间的一切现象都印现了出来。

华严宗由这个现象进一步发展,认为世界的一切现象都是无限广大又互相包容的,有个体区分又相互贯通,相资相待,彼中有此,此中有彼,彼即是此,此即是彼,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处于重重无尽的联系之中。法界缘起又叫做无尽缘起。

六相

(1)总相。指一种缘起中,具足各种成分,类似所谓事物的全体;

(2)别相。指各种成分有其差别,即事物的部分;

(3)同相。指各部分互相依持,同成一总体,即事物的同一性;

(4)异相。指各个部分虽互缘而生,仍各别有异,即事物的差别性;

(5)成相。指由此各缘起法得成,即事物的生成;

(6)坏相。指各部分仍住自法不移动,即事物的破坏。此六相都两两相顺相成,同时具足,互融无碍。

十玄门

(1)同时具足相应门。指一微尘中同时具足一切诸法,互相依存,成一缘起;

(2)因陀罗网境界门。指各个法中有无量法,彼此之间互相映现,重叠无尽;

(3)秘密隐显俱成门。指说一法即一切法,或隐或显,俱时成就;

(4)微细相容安立门。指一切法门均于一念中具足,即极微细中含容一切诸法;

(5)十世隔法异成门。指一切法门遍布于“十世”之中,前后久暂,不相隔历;

(6)诸藏纯杂具德门。指六度万行,或纯或杂,法法交彻,功德互相具足;

(7)一多相容不同门。指每一法中具有一切法,容摄无碍;

(8)诸法相即自在门,指诸法融通,相即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

(9)唯心回转善成门。指法界无碍功德,都由一如来藏为自性清净心回转,具足成就;

(10)托事显法生解门。指所有尘法,事事无碍,随一事理,能显法相实相。该宗认为,上述事事无碍教义,皆如来称性之谈,即依本具的圆满性德而起赴感应机之用,谓之性起说。又以理性为众生本具,是因位中本有的性德,亦有称性而现之义。

(三)判教

对释迦一代的教法,判为“五教十宗”。

五教

(1)小乘教。为声闻乘人所说的教法,指说四谛、十二因缘的“阿含经”和《四分律》、《发智论》等;

(2)大乘始教。为开始由小乘转入大乘者所说教法,指大乘空宗的《般若经》、《中论》等以及有宗的《解深密经》、《唯识论》等;

(3)终教。为大乘终极的教门,指说真如缘起、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的《楞伽经》和《大乘起信论》等;

(4)顿教。是顿修顿悟的教门,指不依言辞、不设位次而顿悟教理的《维摩经》等;

(5)圆教。为圆融无碍的教门,指完全说一乘教理的《华严经》。

十宗

(1)我法俱有宗。主张人我、法我俱为实有,指已入佛法的“人天乘”和声闻乘中犊子部、法上部等所立宗义;

(2)法有我无宗。主张五蕴诸法三世实有,但“人我”非有,指声闻乘中说一切有部等所立宗义;

(3)法无去来宗。主张诸法现在有实体,过去与未来无实体,指声闻乘中大众部等所立宗义;

(4)现通假实宗。主张诸法过去、未来没有实体,现在只五蕴有实体,十二处、十八界则不真实,指声闻乘中说假部及《成实论》、经部所立宗义;

(5)俗妄真实宗。认为出世法真实,一切世俗法均不真实,指声闻乘中说出世部等所名宗义;

(6)诸法但名宗。主张一切法只有“假名”而无实体,指声闻乘中一说部等所立宗义;

(7)一切皆空宗。主张一切法皆虚幻不实,指般若经等,相当于大乘始教中的空始教;

(8)真德不空宗。主张一切法都是真如(如来藏)显现,含有“实德”,故“真体不空”,指《楞伽经》等,相当于大乘终教;

(9)相想俱绝宗。认为“真理”是“绝言所显,离言之理”,只有顿悟认识,指《维摩经》等,相当于大乘顿教;

(10)圆明俱德宗。认为一切法本来功德圆满,彼此圆融无碍。指《华严经》,相当于一乘圆教。

(四)观法

该宗观法以法界观为主。此观有三重:

(1)真空观。依理法界而立,观察一切诸法的本性即空;

(2)理事无碍观。依理事无碍法界而立,观察诸事法与真如理,互相交融;

(3)周遍含容观。依事事无碍法界而立,观察以同一真如理为本性的一一事,遍摄无碍。

修行阶位有两门:

(1)次第行布,依据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次第,由浅至深,阶位分明;

(2)圆融相摄,指得到一位,就能前后诸位相即相入,因果不二,始终无碍。

华严宗的基本思想即是法界缘起。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致赵先生的一封信#信# 于今年6月与你在一起,最喜欢你的一点是,你总会对于我犹豫的事情做好决断,比如我很想去#芙蓉古镇# ,你会打消我所有的顾虑,开着车说走就走
  • #食物语手游[超话]# 问问大家这回少主皮fcm能拿到吗?顺便蹲个代肝 ios q区 就这个活动 如果fcm能拿到少主皮就再加上少主皮领东西 换芯芯 做日常
  • 其实更让我怀念的是那时候,我们没有这么多的未来要考虑,可能妈妈有,但是我小啊,我以为大学很遥远、我不知道原来读完大学还有研究生博士生、我不知道原来不是人人都可以
  • “Dianne将是推动林肯品牌迈向未来的最佳领导者”吉姆∙法利(Jim Farley)表示,“樊兆怡(Joy Falotico)女士是林肯品牌发展进程中一位出色
  • 劝人为善,劝人去恶,法有万千,当因人而异。行善者,日久必随其愿;行恶者,日久必毁其成。
  • 这里是“茅茅虫论文查重”不仅会分享论文知识干货,也经常走在吃瓜第一线,脑洞多、分享欲极强,偶尔也会多愁善感的肥虫一枚~现在关注”茅茅虫论文写作助手”公主号,厚抬
  • ——《春末闲谈》15.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们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野草.序》12.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
  •  第二种情况:你给菜打上农药时,没有张贴警示牌,人一旦偷菜吃吃死了,你不但要承担经济赔偿责任,还要负相关法律责任。第一种情况:若你给菜打了农药之后,立有警示牌子
  •   金秋十月,记者走访位于黄河中下游的郑州、开封、洛阳三座千年古都,中原大地在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中的新变化、新活力、新气象扑面而来:生态环
  • #张颜齐[超话]# [奥特曼]#张颜齐 2022齐开得胜虎啸生风# 【4月14日花果山日报】【湖南娱乐专访预告】 【一往无前的蓝】【甜蜜的任务节目预告】【出
  • 网上反映企业违规开采的照片近日,内丘县五郭店乡在网上被频繁曝光,盗采砂石、企业污染事件频发,村民质疑乡政府不作为,对此五郭店乡政府并无回应。网上反映企业违规开采
  • 当地:涉嫌矫枉过正【来源:潇湘晨报 图片和视频来源:上游新闻】11月12日,有黑龙江牡丹江市一服装店员工反映,其在店内躺着睡觉时,遇到人员检查,对方称其未戴口
  • 我宝就是黑切白,就是黑切白,黑切白,黑切白,黑切白……一只笨笨的可爱小猫,猫咪就是看着高冷,养好了就是乖乖的躺在你腿上让你摸摸的小可爱,还会对你脸颊舔舔~蹭蹭~
  •   5、尿血  如果在尿液中发现血液,则可能是前列腺肥大的信号。一旦开始排尿,如果患有前列腺肥大,尿流可能会很弱,这是前列腺压在尿道上的结果,尿道是尿液从体内排
  • - 第2集 结尾场面中的陈正表情让人感叹不已- 第11集 进室长家时的表情也吓了一跳13. 在电视剧中表现最好的是第12集 说解开木剑绷带的那场戏非常好14.
  • 好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夸夸她,让她越发有安全感,知道自己这样不会突兀尴尬,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很美的。从前不大喜欢这个名字,感觉有点普通,同学们叫的多了,尤其是喜欢的人
  • 一个很阳光、有趣、甚至会搞怪带动气氛的大男孩,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闹剧,彻底消失在属于他的舞台上,留下的,只有粉丝眼里的他和黑粉眼里的他,我觉得他其实可以走出来,
  • 闺蜜出游这样玩|杭州2日1夜旅行攻略数月前跟闺蜜去了一趟集科技、时尚、中式元素及美人美景特多的杭州,发现这样玩,精彩得根本不想走,就此整理了1份杭州2日1夜旅行
  • 同样是青春期意外怀孕生子的题材,和国内那些疼痛文学的悲惨收场完全不同,法版的故事温暖得多,来自父母、朋友的理解和支持,以及社会福利机构的帮助,让Tiff的心态慢
  • 位于烟台的京东智能城市(山东半岛)数字经济产业园同步衔接了京东物流与当地政府,助力疫情期间的其余物流运输保供问题,保障疫情期间企业的物流发货正常开展。在山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