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eibo.com/u/3876373543
我欲隐罗浮——博物馆藏几种不同版本的《葛稚川移居图》赏析。
“葛稚川移居图”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个长盛不衰的绘画母题,至少从宋代开始,便有画家将这一主题引入绘画中。葛洪(284-364)是晋代有名的道教学者和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今江苏句容)人。据《晋书》记载,他以儒学知名,“尤好神仙道养之法”,“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辨玄迹,析理入微”,因立军功,被封以高官,但“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为由辞去不就。后来听说交阯(今越南)盛产炼丹用的丹砂,遂要求派去做“句漏令”,得到首肯后,他便携妻儿千里迢迢赴任。到达广州时,因刺史邓岳极力挽留,就有到附近罗浮山隐居的想法,于是便有移居罗浮山之举。葛洪在罗浮山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留下了代表名著《抱朴子》。在宋代院体画家中,就有不少人画过这一故事。现存的诸本《葛稚川移居图》中,以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年代最早,艺术水准最为精湛。在此之后的明清两代,这一主题的绘画创作都或多或少受其影响。
这便是元代画家王蒙在《葛稚川移居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刻划的情景,图中的高士就是葛洪,这座在绘画史上屡次被描绘的名山便是位于广东博罗县的罗浮山。

王蒙(1308-1385)是元代山水画家,字叔明,号黄鹤山樵,浙江湖州人,与黄公望、倪瓒、吴镇并称“元四家”,为书画家赵孟頫(1254-1322)外甥。这件《葛稚川移居图》被认为是王蒙的代表作之一。

在王蒙的艺术生涯中,他并没有到过罗浮山的记录。所以在画中,他是将传说中葛洪移居的故事加上意象山水相融合,表现岭南地区山水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景象。图中作者将青绿、花青、红色、曙红以及浅绛、焦墨等交互使用,形成岭南地区特有的山水风貌。在王蒙传世的画作中,该图较为特出:错落的红叶绿树遍布于山间,山势蜿蜒,嶙峋起伏,将罗浮山幽深、险峻与宁静的氛围烘托出来,是乃因避乱而移居、远离尘嚣的出世者心仪之地。

王蒙在画中自题曰:“葛稚川移居图,蒙昔年与日章画此图,已数年矣。今重观之,始题其上,王叔明识”,钤朱文方印“叔明”,另一印则漫漶不清。题识虽并未注明年款,但从内容及画风看,当为王蒙早年所作,反映其早期画风。

王蒙的其他作品如《夏日山居图》、《夏山高隐图》(均藏故宫博物院)等代表作都旨在描写山水的雄伟与秀美,唯独《葛稚川移居图》是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交相融合,是道家思想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理念的折射。至于现代画家惠孝同(1902-1979)认为其“画中的人物和走兽,画的尚不够成熟,主次不分,形象也欠生动;款字也写得弱了一些,这是这幅作品美中不足之处”,显然是苛责了。作为一个以山水见长的画家,王蒙在画中表现出的艺术技巧实非寻常画家所能及。

作为王蒙作品中的精品佳构,《葛稚川移居图》历经元明清以来诸家鉴藏,流传有序,其印鉴与书画著录均清晰地再现其传播与鉴藏的历程。画中的鉴藏印有:朱文方印“怡亲王宝”、“孙煜峰”、“大王主人珍玩”、“虚斋秘玩”、“莱臣审藏真迹”、“弘一斋”、朱文圆印“安”、白文方印“子孙永保”、“子京所藏”、“仪周鉴赏”、“虚斋审定”、“孙煜峰印”、朱文长方印“虚斋之清品”、“潞河张翼藏书画记”、“明善堂珍藏书画印记”、白文长方印“项墨林鉴赏印”、朱文椭圆印“寄敖”,另有右下侧“圣”字上方一白文长方印模糊不可辨。据此可知,该画曾经明代项元汴(1525-1590)、清代安岐(1683-?)、怡亲王、晚清张翼(燕谋)、庞莱臣(1864-1949)及现代孙煜峰(1901-1967)等人递藏。

在明清以降的书画著录中,这件《葛稚川移居图》也多次被提及。明代书画鉴藏家安岐在《墨缘汇观》中著录:“纸本,中挂幅,着色,山水,为日章作”,另一书画鉴藏家郁逢庆的《郁氏书画题跋记》在著录王蒙的题识之后,描述其绘画云:“此图稚川执杖,左携一鹿,后老妻骑牛抱一小儿,二童随之,重山复岭,秀润之笔,非寻常恅草之比”,图中实为“右携一鹿”,当为误记。

郁氏对此画的风格给予肯定,称其为“秀润之笔”。而与郁逢庆大致同时的汪珂玉(1587-?)在其《珊瑚网》中也著录该图的题识,连描述的语句也与郁氏近乎一致,仅“恅草”变为“潦草”,所以有论者经考订,认为汪珂玉《珊瑚网》有袭录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记》的嫌疑,是很有道理的。但因汪氏《珊瑚网》的影响要比《郁氏书画题跋记》大得多,反而促进了《郁氏书画题跋记》中所著录书画的二次传播,《葛稚川移居图》即是其例。

画中以披麻皴画山石,间以解索皴和折带皴相补充,所写飞瀑流泉、崇山峻岭与满山树木相映成趣,使人物的颠沛流离与环境的清幽形成鲜明对比,相得益彰,其绘画主题得以凸显。

卞永誉(1645-1712)的《式古堂书画汇考》也著录《稚川移居图并识》,除实录王蒙题识外,并引用汪氏《珊瑚网》评语⑧,这算是对郁氏评述王蒙《葛稚川移居图》的再次传播了,可谓是书画鉴藏史上一件无奈又极富趣味的事。晚清时期,李葆恂(1859-1915)的《无益有益斋读画诗》也提及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直幅》。其后的书画鉴藏家庞莱臣在其《虚斋名画续录》中也著录此画,除实录王蒙的题识外,他对画作本身也作了描述:“纸本,高四尺三寸七分,阔一尺八寸三分,设色山水人物,稚川手执羽扇携鹿度桥,前导有负筐篮者,有歇担山坡者,后一妇抱小孩骑牛,一仆牵之而行,其余男女僮仆负物随从,山上茅屋数间,位置井井,屋前及山半有童子作迎眺状,重山复岭,碧树丹柯,秀润缜密,实为希有之真迹。左下角楷书一圣字,系项子京编字记号,另草书小押,其文莫辨题款前六字篆书,这是现在所见此画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之前最晚的书画著录。

事实上,王蒙并非仅作过这一件《葛稚川移居图》,在顾文彬(1811-1889)的《过云楼书画记》中记载顾氏曾收藏一件《黄鹤山樵稚川移居图》,作者这样描绘:“通幅用焦墨,间设浅赭色。峰峦迥互,楼阁参差;一丫髻童立庭除,供汛扫之役,坡下苍头奴担胡卢书剑前导,一婢抱琴踵其后,一童负囊曳牛,稚川绛衣坐其上,手一卷读,妇与两儿,一草角儿,抱鸟圆并跨牯上,一仆左牵之,右又牵一羊;一婢肩竹竿提鸡笼,次第前行”。很显然,这是一幅以墨笔为主,间杂浅赭色的山水画,构图及画中人物造型与上述《葛稚川移居图》也大相径庭。

在这幅画中,画中主角葛洪坐于牛背之上,其他人物也各有不同,且画面中多出一只羊。上述《葛稚川移居图》中有十人,而该《黄鹤山樵稚川移居图》则至少有十一人。该画题识:“香光居士王蒙写”,上方尚有倪瓒、陆居仁、陈则、韩性、陶复初、钱岳及蒙城乐远题跋。在该书中,作者也提及郁逢庆《书画题跋记》中所著录之上述《葛稚川移居图》,并再引述《六研斋三笔》提及王蒙的第三件《葛稚川移居图》:“余于项氏见。阔幅悬轴,绢素沈厚,布置雄伟……翁媪骑乘一牸、一牯……婢仆四五人,蓬头赤脚,不施严饰,一力奋而前驱,意皆望莽苍进发,盖移居在途景”,据此可知这是描绘葛洪前往罗浮山途中的情形。画作为绢本,葛稚川和妇孺皆坐于牛背之上,画中有一雄一雌两牛,婢仆四五人,大致七八人左右。在该书中,顾氏称王蒙“作《稚川移居图》甚多,惜未能一一对勘耳”。

此外,在《佩文斋书画谱》中也著录一件王蒙的《葛仙翁移居图》:“钱塘王孝廉藏王叔明纸画《葛仙翁移居图》,长一丈二尺,阔几二尺,上有袁清容题,今在檇李项元汴”,这是一幅纸本山水画,但上有袁清容题跋,与上述三件作品均相异,故应是王蒙的第四件《葛稚川移居图》了。另在《佩文斋书画谱》中尚著录一件“葛稚川移居图”,文字极为简略,仅有“王叔明隶书图上”数字,故无法判定是否为以上四件之一,抑或另有他作,姑妄存此备考。

在王蒙之后,尚有明代画家尤求、丁云鹏、郑重及清初胡慥、萧晨等人的《葛稚川移居图》行世,使这一绘画主题传承有序,经久不衰。
明 尤求 《葛洪移居图》卷局部
尤求的《葛稚川移居图》(大英博物馆藏)为一画卷,写葛洪骑于毛驴之上,扬鞭抖缰,后有一壮汉挑筐行于桥上,筐中有宝剑、葫芦、茶壶、锅碗、斗笠等,另有一书童肩背古琴紧随驴后,前有两书童作先导,一人背着八仙桌,一人挑着葫芦、书籍、铜壶等什物。

所写山水为近景,用白描之法,与王蒙画中所用的高远和深远之法大为迥异。作者款识曰:“长洲尤求制”,钤朱文方印“凤丘”和白文方印“长洲尤求”。其题笺为:“明尤子求游旅图逸品。千卷楼主人了酓氏藏”,鉴藏印有:朱文方印“一贯轩长物”、“君子乃乐”、“了酓藏过”和朱文币形印“金匮宝藏陈氏仁涛”。拖尾有近人吴湖帆(1894-1968)题跋:“《葛稚川移居图》出自宋人院本,元钱玉潭、王叔明俱有之,此卷盖马钦山本也。笔精墨意,不在宋人下。余近得子求画《相如属赋图》,与此彷佛,皆子求得意笔也。庚午十月,访镜波兄于月波楼,翦灯夜话,出此共赏,同观者陈君子清。吴湖帆题”,概述《葛稚川移居图》的源流,并言钱玉潭(钱选)、王叔明(王蒙),称此卷乃仿马钦山本。“马钦山”即南宋画家马远。此画与王蒙之作最大的不同在于,描绘的只是截取葛洪等一行五人匆忙赶路的情景,对罗浮山的风貌则较少渲染。

丁云鹏的《葛洪移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描写的是崇山峻岭中,葛洪骑牛行于桥上,后有一羊及挑着古琴、经卷的书童紧随,前方右侧一妇人怀抱小孩骑牛,一人牵着缰绳回顾中,左侧则有一书童跟随其后,画中共六人。该画与王蒙之作较为接近,尤其是桥的造型与王蒙之笔如出一辙,应当是有所本。所写远景为飞瀑和茅屋,山石陡峭,有小斧劈皴痕迹。作者并无款识,仅钤白文方印“丁云鹏印”和朱文方印“南羽”。此图曾经《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著录,有嘉庆、宣统等鉴藏印多枚。此画是明清时期所见《葛稚川移居图》中与王蒙之作最为接近者。

郑重《仿王蒙葛洪移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自题曰:“葛仙翁移居图,壬子初夏仿黄鹤山樵笔,郑重”,“黄鹤山樵”即王蒙。画中在山脚溪流左侧,一妇人怀抱小孩与葛洪各骑一牛,前面各有一书童执引,一书童担着家具物什,一书童手捧一鹅,肩背葫芦,画中另有一羊与二犬随行。山上茂林修竹,亭台楼阁,在纵深处山路蜿蜒,飞流直下,峭壁林立,云雾缭绕,一派远离尘嚣的仙境之象。从画面构图看,与上述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并不接近,但极有可能源自目前已失传的、《佩文斋书画谱》中著录的王蒙《葛仙翁移居图》。此图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有乾隆、嘉庆、宣统等三朝帝王藏印。此画也和丁云鹏《葛洪移居图》一样,与王蒙画风最为接近。清 胡慥 《葛洪移居图》 扇面

胡慥《葛洪移居图》扇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描绘的是葛洪骑于牛背上在前方引导,不时回顾四盼,后有一人拉车跟随,车上各种杂货累积,妻儿坐于山石后的另一辆车上,一人在后推行,另有一脚夫挑担随侍车侧。因扇面乃咫尺之属,故作者描写的场景乃截取其中一段,并无崇山峻岭,但从溪山行旅中,可以想见路遥山深。作者题识曰:“葛仙翁移居图,癸巳秋七月画为大宗老社长,胡慥”,钤朱文长方印“胡慥”。“癸巳”乃清顺治十年(1653年)。

萧晨《葛洪移居图》(广东省博物馆藏)描写在深山古松下,葛洪右手执杖,头略望后倾,站立于山石旁,其妻手执纨扇立于后侧,一白发老妇(或为葛洪之母)双手合十,面朝葛洪夫妇;前方两书童整理包裹行囊,另有两童抬着桶(或为其他什物)拾阶而上,一牛歇息于坡脚。很明显,这是葛洪在移居途中稍事休整的场景,与其他同类主题的构思略有不同。作者题识曰:“丹砂勾漏得还无,女伴追随有鲍姑。更欲移家向何处,夜深门闲独看炉。癸亥春日写图为道翁并题博正,兰陵醉客萧晨”,其中“丹砂”和“勾漏”(句漏)都是和葛洪有关的用典。
清 萧晨《葛洪移居图》 广东省博物馆藏
当然,在行世的所有作品中,应该还有不少《葛稚川移居图》画作。从这些作品不难看出,在元代王蒙之后,葛稚川移居的故事最为文人雅士所喜爱。在这个故事里,既寄托了避世而遁入罗浮的出世之想,罗浮山因而也就成为文人向往的精神家园,同时,以此为母题的艺术创作,是对王蒙以来绘画技法的一脉相承,是传统山水画嬗变与演进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我们探讨以王蒙为代表的《葛稚川移居图》,其意义显然已超越其绘画本身。

编者按:《西游记》神话影视剧的热门IP,影响时间和影响范围是近两年这些仙侠剧远远不能比的。《西游记》核心人物的孙悟空,相对于一般仙侠剧主角喜欢用剑或者其他神兵,孙悟空的兵器很简单就是一根铁棍。然后网上就有不少爱好者对比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兵器。不少人认为孙悟空的金箍棒就是个尺子,不如猪八戒的钉耙高大上。甚至更有甚至认为猪八戒战斗力强于孙悟空,这个就不在本文讨论行列里了。那么金箍棒的原型到底是什么,为何孙悟空的兵器被设定为是铁棒,而不是某些营销号罔顾原文和历史记载,硬说的是尺子呢?

要清楚孙悟空的金箍棒问题,还要回到《西游记》故事本身还有时代背景来看。关于唐僧取经这个题材,除了明代小说《西游记》以外,更早的还有元杂剧《西游记》。在元杂剧中,孙行者的兵器是一把戒刀。而在一些疑似孙行者的石雕中,拿的兵器也是类似手刀的兵器。此外,除了戒刀以外就是生金棍,原文的描述是可大可小能藏到耳朵里。这可以看做金箍棒的前身。那么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为何又被称作定海神针的呢?小说原文是:“那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能中何用?”。各位读者请看好哦,作者吴承恩(虽然有争议,但主流还是承认的)原文可说的是”定子“,而不是尺子。

伴儿什么是定子呢?过去为了测水深,有用探勘,但是太深的地方就需要用水绳去测,而水里和空气中又不一样,所以水绳的一端的要系上重物。这种重物被称为定子,也叫碇子或椗。因为材料有石头制成,也有木头制成,所以写法也不一样。关于定子如何使用,宋朝洪迈所写的《夷坚志》提供一个参考:“以小绳数十丈矴(同“碇”字)坠入穴内。”就是一根绳子拴上定子,扔到水里。这和抛出的锚很类似。虽然这个属于测量工具,但是绝对不等于尺子,打个比方,这种活栓个杠铃也能对付,于是杠铃就是尺子吗?一个完整的“椗”长得什么样,为何又被称为针呢??清徐葆光《中山传信录》记载,大的长二丈七尺,小的长二丈四尺,宽八寸及七寸,用铁力木制作。对照小说里原文是:龙王指定道:“那放光的便是。”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铁柱子,约有斗来粗,二丈有余长。一个斗多粗呢?,木斗实物的上口宽度整体接近七八寸那样。可见,小说里的定海神针长度两丈多,直径和一个斗差不多。从尺寸对比上看,龙宫时的金箍棒就是个定子。

此外,为什么叫定海神针呢?因为定子杆体上有孔可以系棕索,像一个特大号的针一样,而清代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批》:“定海神针, 妙不可言。言人心上, 原要有针线, 又贵如铁石, 而外物不能摇动。”。从这里可以看出定海神针的线其实是人心,而定海神针本身可以随心意变化。结果有的营销号就根据这个说金箍棒是尺子,显然是把金箍棒当卷尺用了。但金箍棒上是没有刻度的啊!各位读者试想这样这样一个画面:大禹从水中抽出一根几十甚至上百米的大棍子,然后拿上来用尺子量,再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接上水绳不香吗?还有,在东南一些传说中有抛定子祈祷风平浪静,一些定子因为重力原因也会插入泥沙中,这和小说中也非常接近。

一些出水的椗杆还有铁箍的痕迹,而木定子通常用铁力木制成,而铁力木多是深褐色,有时好发黑。从大小和外观形象来看和龙王说的定子差不多。在一些电视剧中,龙王对孙悟空拿走定海神针很生气,但是一开始龙王眼中这定海神针只不过是块铁制的定子。材料比较高级而已,而且自己也用不了。小说中也说了龙王对孙悟空不满,不是因为拿走定海神针,而是对孙悟空索要披挂感到不满,当时孙悟空又要了一副紫金冠,一副锁子甲,一双步云履。这还是三个龙王的心爱之物。相当于你想把一件旧货直接转手不要钱,结果对家看上了你身上的名牌包,直接白拿,你说气不气人?

▲铁力木家具

但这是否说明金箍棒就是个定子而已,不算真兵器呢?这也是错误的,难道一个高手扮成一个普通人,能说那个高手是普通人吗?正如《西游记》是多个时期各种民间故事和元杂剧集合而成,不少西游爱好者对金箍棒的原型也有多种猜想也有多重身份。比如《吴承恩与西游记》里认为金箍棒的原型可能来源于衙役的水火棍。水火棍因为涂成黑色和红色所以被称为水火棍。但是水火棍一端方的一端圆的,而且虽然有说水火棍两端包铁的,但很难确认。

除了水火棍以外还有金吾,也称杖,始自 汉代,为执金吾所持。早期是以铜为之,黄金饰其两端。这点和金箍棒也相似,金箍棒两端的黄金片虽然叫禁锢,但不是固定的而是装饰的。到了明清时期,吾杖就成了礼器,主要是木制涂上红漆两端加上金粉。《大闹天宫》的金箍棒更像是参考了吾杖。

▲《三才图会》吾杖

▲手持吾杖的锦衣卫

除了吾杖,金箍棒还有一个素材来源那就是铁棍。孙悟空是个僧人,而明代有不少僧兵使用铁棍的记载。比如《倭变事略》载:某僧兵乃“手执铁棍,以古大钱贯铁条于中,长约八、九尺,重约三、四十斤”。同书又云:“僧以铁棍击杀之”。除此以外《江南经略·僧兵首捷记》也载:“僧有名某者,骁勇绝伦,持铁棍逾堑沟击杀之。”《上海掌故丛书·吴淞甲乙倭变志》则称:僧兵作战,“俱持铁棍,长七尺,重三十斤很明显铁棍确实存在,有人质疑铁棍有那么重吗?一些上面记载中大多是旁观者视角,不能太当真。冷研以前的文章也提过,比如高杰的铁棍18斤,但是对外称40斤。我们看看真正铁棍有多重。

程冲斗《少林棍法禅宗》对铁棍记载是这样的“如铁棍。则长七尺五寸。约重记十五六斤。其制与木棍等。然非巨力者不能用”。结合文献可说明,铁棍长度在七尺多,折合现代尺寸在两米三到两米四,而重量则是在15到16明斤,明代一斤590克左右,所以一根铁棍在九公斤上下。虽然没有所谓三十斤,但是根据冷兵器研究所作者人渣啸西风的体验,十公斤的铁棍挥舞二十分钟就没劲了。所以说非巨力者不能用。

因为铁棍太重,所以明军中不少沿用唐宋时期做法,在木棍上包铁。就像就如冷兵器研究所《孙悟空能打又机灵,为何唐僧最宠猪八戒?金箍棒和九齿钉耙的兵器原型给出原因》,认为金箍棒原型是明代两头包了铁的大棒。

那么金箍棒的战斗形态长度是多少呢?。原文说是只有丈二长短,碗口粗细。长度是三米多,像个小茶碗那么粗。一些读者会疑惑,不少文章指出孙悟空个子很矮,对比棍子长度和身高,这不是太不协调了吗?

关于孙悟空身高,虽然书中经常有孙悟空身高不满四尺,拳头就跟核桃那么大的说法。所以周星驰的电影《西游伏魔》里,孙悟空有个形象就是个子很矮。但是孙悟空真的一直很矮吗?其实,仔细看一下原著,孙悟空和他的兵器一样,身体大小不是固定的。在小说中,唐僧骑马的时候能拽孙悟空的虎皮裙;孙悟空降服猪八戒时,能揪着猪八戒耳朵走。

孙悟空在和黄风怪打的时候直了下腰,原文说的是“长了三尺,有一丈长短”。这说明孙悟空最起码有两种形态,不足四尺的日常猴子形态、一丈左右的战斗形态。孙悟空在战斗形态上是十分高大的,虽然达不到沙和尚的丈二,但是也不矮了。身高一丈的孙悟空用一丈二的金箍棒和正常人用七尺的铁棍差不多。还有,原著里只说了金箍棒两头有金片装饰但是没有金色龙纹,字是镌上去的,龙纹也是那种暗纹,不仔细看也看不出来,不然龙王也不会把这个当成铁定子。所以张纪中版本《西游记》里的金箍棒是最贴合原著的,虽然金箍棒相比较亮堂堂的钉耙显得不够气派,但是威力不是盖的。

总的来说,金箍棒融合了定子,两头包铁的大棒,金吾以及铁棍等多种器物,最终成为了孙悟空手中那根古代神魔小说中的超级神器。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双尾猫,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朱 虹 宋佳星:“江西山水真吾邦”—苏轼与江西的不解情缘】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生于经济发达、重文轻武的北宋,是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和治水专家。

苏轼天赋异禀、才华横溢。他博采众长、涉猎广泛,在诗、词、文、赋、书、画诸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综合评价,在国内外堪称翘首。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多次被贬。他曾在14个州县担任过职务,足迹遍布神州大地。

苏轼虽然不是江西人,也从未在江西任职,但他对江西情有独钟,多次到江西,并留有一百多首诗词。他第一次到江西,就罕见的以江西省名为诗名,题写名篇《江西》,开头两句即是“江西山水真吾邦,白沙翠竹石底江”,对江西的绿色生态高度赞美,并直抒胸臆:江西山水真是我的故乡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讽议新政导致“乌台诗案”,被贬为湖北黄州团练副使。5年后改迁汝州,途中路过江西,便有了与江西的初见。

首次游历江西,自然会选择闻名古今的庐山。4月是庐山最美的季节,苏轼在这里驻足了一个月。初赴庐山,他便被庐山美景深深吸引,古往今来的文人大家早就留下大量赞美庐山的名作,而苏轼也一发而不可收,四过庐山,在这里留下了50余首诗词,其中最有名的是《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开头两句描绘了庐山的层叠交错、千姿百态,而后两句是借景说理,人们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为庐山的峰峦所限,看到的只是局部而已,从不同的角度只能看到不同的内容。苏轼告诉人们,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即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最难看清的也正是自己!

以往写庐山的诗词,大多是赞美壮丽的景色,而苏轼既描绘了庐山的神秘莫测,又运用了深入浅出、朴实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处事的哲理,寓意深刻,启人心智。这与苏轼的人生感悟有很大的关联,他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反对新法,但并不偏激,主张汲取新法合理成分,反而又为旧党所不容。

因此,苏轼笔下的庐山是扑朔迷离的,正如当时的政治环境,朝廷各党派都执著于固有的执政思路,不能理性的思考事物发展规律。苏轼对山水的体察,反映了他善于从不同方位认知事物的思想变化,也反映了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这首诗虽只有短短的四句,但却超越古人,后无来者,成为苏轼最有名的诗歌之一。

“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

苏轼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正是这双慧眼让他始终保持乐观的心境,在失意之时不气馁,在艰难之境不潦倒。

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苏轼送其长子苏迈前往饶州的德兴任县尉。途中路过取名颇有争议的石钟山。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而得名。李渤却认为是山中石头敲击发出的声音得名。一座小小的石钟山勾起了苏轼的好奇心,便想一探究竟。

夜里,苏轼先是让小童拿斧头敲打石头,又乘小船深入山底,发现山下有多个石穴缝隙,波涛涌入拍打石壁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小船缓缓驶入深处,又发现山体中间有一块巨石,其石中空上面有洞穴,风与水搏击,在石缝中来回冲撞,发出“窾坎镗鞳”之声,与“噌吰”之声相呼应,故名为石钟山。

苏轼便发出这样的感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揭示了要了解任何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必须深入调研考察,否则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苏轼就是这样一位可爱又较真的人,他叹息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而作为这次考察成果写成的《石钟山记》,不仅辨明了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而且还因其文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优美等特点成为苏轼散文的代表作。

“赖有高楼能聚远”

苏轼送子到德兴就职后,时任德兴县令单锡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单锡素知苏轼喜爱游览山水名胜,故盛情邀苏轼父子攀上城北枕山,游览新建的聚远楼。登楼眺望德兴山灵水秀,清风徐来,不汲不戚,不悲不喜,让人感觉宁静和谐,长途跋涉的疲惫仿佛烟消云散。

从黄州一路走来,游山玩水看似逍遥,但毕竟处在贬谪之境,进退之中思绪万千,饱含了多少艰辛苦楚。一时间,情感的交错在他的内心酝酿发酵,终于喷薄而出写下了《题咏聚远楼诗》:

云山烟水苦难亲,野草幽花各自春。

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

这首诗既写风景,又写哲理。云雾缭绕的山和烟雨朦胧的水难于亲近在一起,而野草和山花都各有自己的春天,幸好有这高楼将远方的景色聚在一起,整理给我这赋闲的游人观看啊。这里实际也寓意了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和他自己的心情。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高度赞赏苏东坡诗,兴之所至,特赐御书“聚远楼”金匾。才子作诗,皇帝赐匾,一时传为佳话。从此,聚远楼声誉鹊起,名人雅士纷纷登上聚远楼吟诗作赋。苏迈任德兴县尉期间,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百姓感念其恩,曾建“景苏堂”,颂扬和怀念眉山苏氏父子。

在历史的更迭中,聚远楼毁于元末兵乱,明代重修,又毁于清末。2003年高楼得以重建,成了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文人赋诗多是率性而为,有感而发,一首诗便让一处风景拥有了灵魂。纵观历史,多少亭台楼阁,多少山水湖泊,因与历史和文化的融合而拥有了生命力。

一代名流虽已远去,一件盛事也化为了历史,唯有这优美的故事成为了永恒,代代传颂。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尽废新法,苏轼得到重用,并被召还京。仅一年多时间,苏轼从散官一跃升到三品。但对苏轼而言,美好的光景总是短暂的。苏轼的一生经历太多的大起大落,但他依然从容去面对。

“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苏轼被贬惠州,由北向南就任途中路过江西,在万安写下《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此时的苏轼,经历了世事的变化,仕途的险恶,却依旧达观豪放、坦然自适。他将自己比作水流湍急的惶恐滩上,一叶命运难测的扁舟,颠簸起伏、惊心动魄,不由感叹被贬的凄凉。然而苏轼的诗总能给人惊喜,笔锋一转似乎又有了搏击水流之上顺风出行的快意。

此次苏轼来到江西主要停留在赣州(北宋年间名为虔州),驻足一月左右。赣州奇特温柔的美景也给被贬途中一路奔波的苏轼心灵的慰藉,让他感受到了少有的放松恣意。其实苏轼与赣州早有渊源,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为赴陕州任职的孔宗翰送行,为满足好友两年前提出的请求,作《虔州八境图》八首,分别是《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马祖岩》《尘外亭》《郁孤台》《崆峒山》。当时苏轼并没有到过虔州,只能根据图画及其丰富的学识和想象,描绘出虔州的美景。十二年后,苏轼圆梦游览虔州美景,曾感叹“前诗未能道其万一”,后补作《虔州八镜图后序》一篇,来诠释映入眼帘的虔州美景。从此,赣州八景名闻遐迩,各地纷纷打造“八景”文化,掀起了旅游景区建设热潮。

苏轼还随阳孝本等好友游览郁孤台,登台远望,虔州美景尽收眼底。兴之所至,写下了《过虔州登郁孤台》:

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

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在苏轼的笔下,郁孤台风景绝伦、美不胜收。此时他不由得想起自己即将流放岭南的苦楚,但依旧乐观的希望能早日结束这漂泊的生活,与家人团聚。苏轼在被贬途中自然抑郁,但看到江西的锦绣山川顿时让他沉浸其中、忘却烦恼。甚至发出“他年三宿处,准拟系归舟”的感叹,用佛教“三宿恋”的典故,希望虔州能成为自己人生的归宿。在赣州,苏轼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天竺山诗》,那是苏轼受其父苏洵影响所写下的;《廉泉》一诗将他在赣州的诗词创作推向了高潮。此时,苏轼虽遭贬谪,但他那清廉如水的品格,旷达超然的胸襟,令人称羡。

“曾见南迁几个回”

古往今来,文豪大家皆有失意之时,而在失意中,往往可以参悟人间世道,在诗词中直抒胸臆、一吐为快,最终诞生众多名言警句,为后人所传颂。每逢苏轼失意之时,便是他文学创作暴发之时。59岁的苏轼在被贬惠州途中,拖着年迈的身躯和疲惫的心灵翻过赣州和广东交界处大庾岭,以悲壮的心情写下了《过大庾岭》:

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

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

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

仙人抚我顶,结发授长生。

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继续被贬,这一次被贬到荒芜之地海南儋州,这是他被贬最偏僻的地方,也许他再也没能想过自己还能重回故里。

遥想当年,年轻气盛,恃才自傲。初出茅庐,连仁宗皇帝都对他欣赏有加。遇上严厉上司陈公弼百般挑剔,苏轼内心总有些不服气,于是写文讥讽上司,没想到这位心胸宽广的长官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告知了对他严厉的原因。其实陈公弼也同样惜才,但怕才华超众的苏轼初入职场便骄傲自满,故意对他苛责。

时过境迁,苏轼早已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再看今朝,也许还有些遗憾,但都化成一声叹息,命途多舛的大文学家经历了人生的顿挫波折,磨去了当年的棱角和锐气,成就了如今的淡定和坦然。

靖国元年(1101年)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由南往北回归途中再次穿越大庾岭。当他在一村店休息时,一位老翁问到“官为谁?”随从答“苏尚书”。老翁感叹道,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苏轼微笑而谢之,并在墙壁上题写《赠岭上老人》:

被贬荒岛得以北归,从古至今有几人能够做到?命运最终没有辜负这位千古奇才,在暮年还能回家乡,这也许是苏轼最大的心愿了。可惜他的足迹未能走得更远,只是从赣州走到了常州,便永久停留在了那里。1101年8月24日,苏轼病逝于常州,时年65岁。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虽有辉煌时刻,然大多在贬谪的艰难中度过。在江西的这100多天应该是他坎坷崎岖人生中透出的一线光明。美丽江西的奇山秀水和亭台楼阁,让他可以短暂的忘却烦恼,在困苦的人生中感受些许温暖与欢乐。而他以自己的智慧、才情和心血为江西留下了大量的瑰丽诗文,给江西风物注入了斑斓色彩,馈赠给江西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他的不少名篇绝句进入大中小学教材课本,至今传诵不衰,仍在对江西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发挥着巨大作用。江西人民永远感恩苏轼。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鲁光的职称是高级记者,他说,从记者到作家再到画家,圆了自己人生的三个梦。 若不是遇到恩师李苦禅、崔子范两位国画大家,鲁光说也许自己会一辈子走在新闻和文学之路上
  • #带着微博去旅行# 【梧州近代历史,浓缩在这一条老街巷里】维新里地处梧州市万秀区民主路,与主干道大南路相接。@江门供电 @广东电网 #用电有需求 南网有行动#【
  • 爆款TCL65寸影院电视买就送[玫瑰]6公斤[玫瑰]全自动洗衣机一台,TCL55寸4K30核观影王电视3399元;TCL55寸4K曲面4399有得抱;购机抽豪礼
  • 作为苹果平板的旗舰型号,由M2芯片强势驱动的新款iPad Pro终于发布了,它是生产力工具,支持ProRes编解码,并且能够直接拍摄ProRes视频,五个录音棚
  • 贝嫂两套裙装演绎自己的品牌,11岁的女儿小七这次首次尝试低胸吊带裙,虽然有些和自己的年龄不符,但还好驾驭住了。贝嫂两套裙装演绎自己的品牌,11岁的女儿小七这次首
  • #每日一善# [微风]#阳光信用# 世上没有那么多天赋异禀,优秀的人总是努力地翻山越岭,你要知道:最终使你脱颖而出的,是持之以恒,是真正坚持做一件事,而时间会
  • 这样的人自然演技也很到位,不是呆呆的傻瓜帅哥,还有就是物料都不需要我们拿放大镜扒,自然而然都是快乐的物料[抱一抱]入坑了#王鹤棣[超话]#这个考恩布鲁斯的〈小黑
  • 偶像,是自己内心的一种向往,也是能在他身上看到正能量,看到他对生活,对工作的热爱,自己是一个平凡人,曾经也有一个明星梦,看到演技好,人品好的他,哦,我以前想象中
  • 每一樣祖先留下來的食材都值得我們善用,芋艿就是這樣,只要科學適當食用芋艿,運用合理的烹煮方式盡可能保留營養成分,就不會造成過敏,消化不良,血糖上升。然后导致软装
  • 有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丽的人,当你遇到这个人后,会觉得其他人只是浮云而已。有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丽的人,当你遇到这个人后,会觉得其他人只是浮云而已。
  • 刚开始的时候,我和同学一起一个下午就可以打卡四五个景点,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地铁上,让我对这座城市一时间产生了厌烦感,不过,慢慢的我找到了属于这座城市的节奏,我
  • 灵感来的时候: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你以为你写文:或妥帖而易施,/或操觚以率尔,实际上你卡文:或岨峿而不安。
  • 现在的我想学跳舞了,等下周我就开始[doge] 长智齿了 好痛哦[苦涩] 今天有个娃娃喊我妈妈,提前当了妈[并不简单]前段时间,孩子们给我送了他们画的画和折的纸
  • 余生的岁月里,现在的你正年轻,肆意绽放吧,别辜负这转瞬即逝的青春。余生的岁月里,现在的你正年轻,肆意绽放吧,别辜负这转瞬即逝的青春。
  • 碧水保卫战方面,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全市100多家工业点源均实施了污水深度处理工程,重点保护区COD、氨氮排放全部达到省定标准。全市污染地块共计2个,均正在开
  • 而吴建豪在之前节目中的表现就很出彩,本就是实力舞者,不少哥哥都想要将吴建豪拉入自己的队伍中,而在四次公演上,吴建豪更是直接放出了大招,他在舞台上展现出来的舞
  • 牛角扣大衣星期三晚上八点给大家安排团,因为是原单所以数量特别少,一共两个颜色粽绿色(60件)藏蓝色(7件)团价289包邮除偏两个颜色都是经典百搭的颜色,版型属于
  • 25.我们总是以为来日方长 ,可一不小心就是后会无期 。21.所有人祝你快乐,我只愿你,遍历山河,觉得人间值得。
  • #樊检动态#根据《关于在“百日解千难、攻坚砺初心”活动中进一步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通知》要求, 10月29日上午,樊城区检察院第一、五支部党员干部深入该区米公
  • 活在当下,是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后的领悟;对待现在,不要过分吝啬,付出才是一种最好的拥有。活在当下,是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后的领悟;对待现在,不要过分吝啬,付出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