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骥才:我的百岁母亲

]

留在昔时中国人记忆里的,总有一个挂在脖子上小巧而好看的长命锁。

那是长辈请人用纯银打制的,锁下边坠着一些精巧的小铃,锁上刻着四个字:长命百岁。

这四个字是对一个新生儿最美好的祝福,是一种极致的吉祥话语,一种遥不可及的人间向往,然而我从来没想到它能在我亲人的身上实现。天竟赐我这样的洪福!
天下有多少人能活到三位数的年龄?谁能叫自己的生命装进整整一个世纪的岁久年长?我骄傲地说——我的母亲!

过去,我不曾有母亲活过百岁的奢望。但是在母亲过九十岁生日的时候,我萌生出这种浪漫的痴望。太美好的想法总是伴随着隐隐的担忧。

我和家人们嘴里全不说,却都分外用心照料母亲,心照不宣地为她的百岁目标使劲了。

我的兄弟姐妹多,大家各尽其心,又彼此合力,第三代的孙男娣女也加入进来。
特别是母亲患病时,我们必须一起迎接挑战。每逢此时我们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球队,凭着默契的配合和倾力倾情,赢下一场场“赛事”。

母亲历经磨难,父亲离去后,更加多愁善感。多年来,为母亲消解心结已是我们每个人都擅长的事。

这些年,为了母亲的快乐与健康,我们手足之间反反复复不知通了多少次电话。
然而近年来,每当母亲生日我们笑呵呵地聚在一起时,我发现作为子女的我们也都是满头华发。

小弟已七十岁,大姐都八十岁了。可是在母亲面前,我们永远是孩子。

人只有岁数大了,才会知道做孩子的感觉多珍贵、多温馨。

谁能像我这样,七十五岁了还是儿子,还有身在一棵大树下的感觉,有故乡、故土和家的感觉,还能闻到只有母亲身上才有的气息。

人生很奇特。

当你小的时候,母亲照料你、保护你,每当有外人敲门,母亲便会起身去开门,绝不会叫你去。

可是等到你成长起来,母亲老了,再有外人敲门时,去开门的一定是你——该轮到你来呵护母亲了,人间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发生转变,这就是美好的人伦与人伦的美好。

一种奇异的感觉出现了,我似乎觉得母亲愈来愈像我的女儿,我要把她放在手心里,我要保护她,叫她实现自古以来人间最瑰丽的梦想——长命百岁!

母亲住在我弟弟家。我每周二、周五下班之后一定要去看她,雷打不动。

母亲知道我忙,怕我担心她的身体,这一天她都会提前洗脸擦油,拢好头发,提起精神来给我看。

母亲兴趣很多,喜欢我带来天南地北的消息,我笑她“心怀天下”。

她还是个微信老手,天天将亲友们发给她的美丽图片和有趣的视频转发他人。

有时我在外地开会,忽然收到她的微信:“儿子,你累吗?”

可是,我在与她聊天时,还是要多方“刺探”她身体存在哪些小问题,以便尽快为她消除。

就这样,那个浪漫又遥远的百岁目标渐渐进入眼帘了。

去年,母亲九十九周岁。她身体很好,有力量,想象力依然活跃。

我开始设想来年如何为她庆寿时,她忽然说:“我明年不过生日了,后年我过一百零一岁生日。”

我先是不解,后来才明白,“百岁”这个日子确实太辉煌,她把它看成一道高高的门槛了。

我知道,这是她对生命的一种本能的畏惧,又是一种渴望。

于是我与兄弟姐妹们说好,不再对她说百岁生日,不给她压力,等到百岁那天聚到一起自然就庆贺了。可是我心里也生出了一种担心——怕她在生日前生病。

然而,担心变成了现实。今年,就在她生日前的两个月,突然丹毒袭体,来势极猛,发冷发烧,小腿红肿得发亮。

赶紧把她送进医院,打针输液,病情刚刚好转,旋又复发,再次入院,直到生日前三日才出院。

虽然病魔被赶走,但是一连五十天输液、吃药,伤了胃口,母亲变得体弱神衰。
于是兄弟姐妹们商定,百岁这天,大家轮流去向她祝贺生日,说说话,稍坐即离,不让她劳累。午餐时,只由我和爱人、弟弟陪她吃寿面。

我们相约依照传统,待到母亲身体康复后,一家老小再为她好好补寿。

尽管在这百年难逢的日子里,这样做尴尬又难堪,不能尽大喜之兴,不能让这人间盛事如花般盛开,但是现在,母亲已经站在这里——站在生命长途上一个用金子搭成的驿站上了。

一百年漫长又崎岖的路已然记载在她生命的行程里。

故而,我们没有华庭盛筵,没有四世同堂,只有一张小桌,摆几个适合母亲口味的家常小菜,一碗用木耳、面筋、鸡蛋和少许嫩肉烧成的拌卤,一点点红酒,无限温馨地为母亲举杯祝贺。

母亲那天没有梳妆,不能拍照留念,我只能把眼前如此珍贵的画面记在心里。

母亲还是有些虚弱,只吃了七八根面条、一点绿色的菠菜,饮小半口酒。

能与母亲长久相伴下去就是儿辈莫大的幸福了,我相信世间很多人内心深处都有这句话。

此刻,我愿意把此情此景告诉我所有的朋友与熟人,这才是一件可以和朋友们共享的人间幸福。

文/冯骥才

《西游记略讲》第二回 9、两首偈子
主讲人:嵇尚强

【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一天,五祖忽然来找惠能,对他说:我当初见你,就很想告诉你,你的见地正确,合乎佛法义理。但是我又担心别人会因此嫉妒你,怕他们会对你不利,所以当时没有跟你再谈下去。现在我将实情讲与你听,你能明白吗?惠能回答:我知道老师的用意,所以我在后面努力做事,不敢冒失,为的也是尽量不引起别人的注意。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一日,五祖召集所有僧众,对他们说:在这个世间,人所面对的问题,再也没有比了脱生死更大的了。你们来此修行,如果每天只是累积福德,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这样又有什么用呢?

千古以来,一个人只要学佛修行就绕不开五祖所提的问题,学佛动机是什么?如果只是寻求诸佛菩萨的保佑,告诉你,佛菩萨不管这个闲事,因为“各自因果,各自负责”。如果要求健康,不一定学佛嘛,直接学道多好,道家的学理弄懂了,延年益寿不是难事。学佛为的是解决“生死”的问题,自始至终,“了脱生死”这件事你都不能忘记,只有找到了不生不死的根本,肯定承当,才能打开智慧,解脱生死。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五祖说;请你们各自凭着自己的智慧,回去做一首偈子送给我看。只要悟出了“心性”的大意,我就把衣钵传送给你。赶紧去作,以免耽误了时日。在作之前,我必须提醒你们,不要用第六意识去想,真“见性”的人,不会被思维逻辑所限,他讲出来的话,已经“见性”的人一听就懂。已经“见性”的人,即便走到阵前与敌人拼杀,性命交关之际,他也不会迷失自己的“心性”。

五祖叫大家作心得报告,也就是作首偈子。大家于是议论开来,说只有神秀师兄的功夫最高,况且他还是负责教学的老师,这样的事,请他最合适。于是大家纷纷推荐神秀报告心得。

神秀思前想后,半夜三更起来,点了灯,将偈子写在墙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稍后再讲。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隔天夜里三更的时候,五祖把神秀叫到屋里,问他:墙上的偈子是不是你作的?神秀回答:是我作的,我之所以作此偈颂,目的并不是想得到祖上的衣钵,只是希望和尚慈悲,看我学了这么久,能不能告诉我,我是不是已经生起了根本的智慧?五祖说:你作的这首偈子,并未见到“本性”,所以你还没有入门。大家看到这里就要注意,古人学法,“见性”才算入门,只有“见性”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duì]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

过了两天,一个小沙弥从厨房经过,边走边唱神秀所作的偈子。惠能听后,知道作这首偈子的人还未见性。虽然惠能当时并未得到五祖的教授,但他对于“本性”的大意,却早已了悟。惠能于是询问小沙弥:你所唱诵的偈子是从哪里学来的?

小沙弥不但告诉惠能其所唱诵偈子的由来,还把五祖要求大家,各自作偈的事也讲了一遍。惠能找到神秀作偈的墙壁,请人代笔作了一首自己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现在,神秀与惠能两人各自的偈子都已经出来了,我们比较看看,了解一下此二人见地境界有何不同。

先讲神秀的偈子,第一句“身是菩提树”,“身”是指人的身体,“菩提”是指本性,神秀认为,人的身体是本性生起的作用。菩提好比一颗种子,这颗种子遇到合适的缘分便长成了大树。所以人身这颗大树,带有菩提的种性。他的这句话对不对?是对的,他讲出了本性的作用。本性遇到什么样的缘分就显现出什么样的现象,产生出什么样的作用,拿赵州禅师的话讲:“在凡显凡,在圣显圣。”

第二句“心如明镜台”,“心”是指人的心识,“明镜”是指灵知,是本性的另一种称呼。“台”是指摆放明镜的案台。神秀认为,人的心识就像一个案台,这上面因为摆放有一面明镜,透着本性的灵光,所以我们的眼睛能够看,耳朵能够听,鼻子能够嗅,舌头能够尝,身体能够感知,意识能够思考。他的这句话对不对?依然不错,神秀知道本性是心识的根源,没有本性这种能量,心识就发挥不了认识的功能。

看完神秀的前两句偈子,再看惠能的。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本性上面一无所有,绝待了一切概念,空得干干净净,没有花花草草,没有树木森林。惠能讲得很好,“实际理地不着一尘”,的确是这样。

第二句“明镜亦非台”,如果你问本性这面明镜在哪里,惠能说,这面明镜并不固定摆放在心识的台面上。注意啊,他的这句话很严重,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包含了一切,既包含了有情,也包含了无情。有情众生就是有灵知,有感情的生命,无情众生就是没有灵知,没有感情,没有情识活动的矿物植物。有感情的生命当然有佛性,但是没有感情的矿物植物,它们为什么也有佛性呢?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说无情也有佛性是为了让我们返观。当山川草木显现眼前,请问大家,是谁把山川草木呈现了出来?是我们的佛性。是自己本有的灵光呈现了山川草木的形象。既然如此,你要问佛性在哪里,哪里可以明见我们的本性,祖师告诉大家:“墙壁瓦砾是。”我们的觉性无所不在,当你看到墙壁瓦砾,如果能凌然一觉,晓得这些都是本性明镜里的幻影,是自家的风景,那么觉性就再当下,见到了墙壁瓦砾就见到了自己的觉性。以上就是无情也有佛性的道理。

解释完神秀与惠能的前两句偈子,再看剩下的两句。神秀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认为,修行人应该时常清净自己的心念,不要让本性的明镜染上尘埃。如果把神秀最后的两句话摘出来看,作为悟后修行的指导方法,这个方法是正确的。悟道之后就是要好好的护持这面明镜。

既然神秀的整首偈子,单独看,每一句都没有问题,但为什么五祖就是不认可他呢?因为他答偏了,换句话讲,就是跑题了。五祖问大家,“本性”是怎么回事,就是要你讲讲实相的境界,讲讲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是怎么回事。而你却回答成了实相所生起的作用与呈现出的现象,以及见到实相后如何进一步的修行。很明显,这些回答并没有答到点子上,所以五祖没有认可神秀。

再看惠能的最后两句,惠能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认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这上面没有烦恼,没有生死,空得干干净净。惠能的话虽然答到了点子上,尽管也是对的,但没有全对。为什么说这两句话没有全对?因为有些偏空了,实际理体虽然一尘不染,无有一物,但可以生起妙用。换句话说,镜子里虽然无有一相,清净的很,但却能够显现万法,有什么样的缘分就显现出什么样的法。

就是因为惠能见地上还存有这点缺失,五祖才在夜半三更接见了惠能,为他讲解《金刚经》。惠能听完《金刚经》后,大彻大悟,之后又重新做了一首偈子,那首偈子才是“本性”的境界,丝毫不差,我们稍后再看。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jiē]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惠能将偈子写在墙上,大家观看之后都很惊讶,互相说道:我们以后不可以以貌取人,师父说他是獦獠,是粗鄙之人,现今看他的见地,简直就是肉身菩萨。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五祖看到大家都很惊讶,担心稍后有人会加害惠能,于是赶紧用鞋将惠能的偈子擦掉,并告诉大家:这个人并未见性。大家信以为真。

【次日,祖潜至碓 [duì]坊,见能腰石舂[chōng]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第二天,五祖悄悄的来到厨房,见惠能腰上绑了石头,正在舂米,便知此人为人踏实,诚心求法。讲到这里就要解释一下,惠能舂米的时候,腰间为什么要绑上一块石头。只有理解了这个细节,才能读懂五祖接下来的称赞。

惠能是南方人,南方人的个头不如北方人高大,舂米的时候,人的一只脚要踩在控制冲头起落的木板上。如果身体的重量不够,连接冲头的木板便不能踩落到底,这样舂米的冲头抬不高,冲头落下的力度就不够,米就舂不了。所以惠能腰间绑上石头,目的是为了增加身体的重量方便舂米。他的身体虽然受到了劳累,但事情可以做得更好。如此为法忘躯的表现打动了五祖,所以五祖看了便说:求道的人应该这样,为了把事情做好,忘记身体的劳累。五祖表扬惠能之后,进一步问他:米熟了吗?这是一句双关语,看上去是问惠能,事情干完了吗?实则是在问:你准备好了吗?惠能明白五祖的问话,回答说:我已经等待很久了,只求老师给我指正。“米熟久矣,犹欠筛在”,就是这个意思。这一段师徒间默契的问答,既说明了来意,也表明了心志。一个老师,现今想要找到惠能这样的徒弟,真是十分困难。

【祖以杖击碓 [duì]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用手杖敲了三下舂米的石头,之后离开。惠能心领神会,于当天夜里三更的时候,悄悄的跑到方丈房间去见五祖。看到这里,回想一下《西游记》中孙悟空挨了须菩提三下戒尺,看到老师背手离开,这两段描写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为师的用心,现今大家终于可以理解了。

五祖见惠能来到,便用袈裟将二人围住,不让旁人看见,开始对惠能讲解《金刚经》的义理。在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的时候,惠能大彻大悟。彻悟之后作了一首偈子,他感叹道,哪里知道“本性”本来清净,不生不灭,人人具足,毫无动摇,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三更受法,人尽不知。】

五祖听到惠能的报告后,很高兴,知道他已经大彻大悟,跟他说:学法之人,若是没有认识自己的“心性”,那么所学的法对他而言,没有益处。如果你证悟到了自己的“心性”,那么你就可以称为“丈夫”,顶天立地于世间,堪作人天的老师,教化众生,类比于佛。在夜半三更的时候,五祖印证了惠能对于佛法的心得,此事没有第三个人知道。

【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五祖把衣钵传给惠能后,告诉他:现在你就是禅宗的第六代祖师了。“见性”以后,要善自护念,好好的照看这份清净心,等到时机成熟再度有缘之人,将禅宗传扬下去,却莫让它断绝。最后,五祖特别强调:如果你再传这份衣钵,就会命如悬丝,随时会有生命的危险。现在你得了衣钵,要赶快离开,我担心有人得知此事后,会加害于你。

于是五祖带领惠能逃至渡口,上了渡船。在船上,师徒二人还有一段对话。

【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

此二人不愧是禅宗的祖师,都到了逃难的时候,相互间还能从容交流。惠能说:师父请坐,我来划船,我来渡师父。五祖说:我是师父,应该是我渡你。惠能接下来讲了一句千古名言:“迷时师度,悟了自度”。他说,在我还没有彻悟“本性”的时候,是师父您指引我彻悟了“本性”,多亏师父相度。如今,我已“见性”,已能自度,以后就让我依靠“本性”自修自度吧。五祖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

消停一天️
躺在床上的一天,坐在地板上的一天。
为什么什么东西一到自己手里就感觉没意思啊。感觉别人拥有就是这么美好。是我太贱了吗,欲望太强大了吗?还是这个东西压根就不是我想要东西?我被你的精彩言论所魅惑到了?还是大多数人其实自己在干什么自己都不知道我却误以为其中有深意?还是为了攀比我自己甚至编造了理由欺骗自己以为自己想要?外界如此混沉复杂纠结交缠,他人犹如地狱,因为要符合社会中这个虚假的我每天甚至自我pua独处的每时每刻都要走形式做样子,使我肉心分离的感觉十分强烈。让我觉得非常忙。我希望我的所作所为都源自我的一颗真心,与外界的道德压迫混沉没有关系。
用自己的心独立判断外界一切事物。心得其宜谓之义。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自慊,心安,诚意,不自欺,舒适,圈起自己舒适区。《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为自慊。”“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佛说,“万法唯心造,起心动念皆是因,当下所受皆是果”。从科学看来也是这样的,这并不是单纯的唯心论或者单纯的唯物论。,量子力学的双缝干涉实验中,我们作为观察意识的量子和实验的量子是一体的,我们的世界根本就不是分开的客观物质世界和主观意识世界,多维宇宙一体,高维宇宙中充满了我们的内在意识,宇宙的内在意识投射出来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在外相中,可以从外相上往内返,借假修真。否则你总会觉得自己很累很忙。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别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撒,何等简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这个人让我觉得不开心,我就可以不去交。
这个事情让我觉得不开心,我就可以不去做
甚至这个学校上的我压抑沉闷,我就可以不去上。
这个父母老是不给我钱花不理解我,我就可以和父母断绝关系。
这个老师老师批评我让我不自信丢人,我就可以直接在课堂上说我不喜欢你你不配当一个老师。
此时此刻,你至少是开心的,真实的,正直的,位于自己世界c位,不皮肉分离的,内心正常不扭曲的,同时也是能够充满活力的。
可是我又十分相信,当你一切以你自己内心出发时,你是做不出上述的事情的,因为人性本善,我们都有很大的同理心,惭愧心,慈悲心,感恩心。
《“知善知恶是良知”》
这个人让我觉得不开心的,但她是不是因为现在心情不好所以才不理对我恶言相向,她是不是有什么苦衷呀,她之前还对我可好呢,我还是和她做好朋友吧。
这个事情让我不开心呀,但是长期下来我能收获好的身材好的学历呀,我还是继续做下去吧,说不定能发现新的自我呢。
这个父母虽然给的零花钱很少,但是他们自己挣钱也不多他们给自己也花得很少,他们80%的工资都给我了,是我想要的太多了,我应该兼职减少他们的负担呀。
这个老师虽然老是批评我,但是她也让我发现我的错误让我可以及时纠正以后在社会少吃点亏,我要在课堂上多夸她是个好老师呀。
已经有心了,也就是知道怎么去做了,但却总是纵容自己不去这样做。不知行合一了。一是你的心力不够强大,有心本应该是已知而却是未知。二是你还没做到,你不知道这其中的美妙。
《“为善去恶是格物”》
而心力不够大我觉得应该是不自爱➕缺爱。就是对自己对他人都不用心。对自己不用心,喜欢攀比,强烈的匮乏感使人太过极端,对自我存在感虚弱,暴饮暴食,恋爱脑,不自爱没自尊没底气不充实,只要眼前太过虚假的情绪价值。可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万物一府,生死同状”,大家都殊途同归,大家都活在当下,活在顺其自然的本性之中。虽然每个人道路都不一样,但是都通往死亡,所以从这来说真的大家没有什么不一样的。一定要刚,一定要坚硬面对群体对自己道路差别分化的定义。一定要坚硬地选择通往自己幸福的窄门,一定要坚硬地选择自己。一定要认为以自己为出发点的决定选择都就是最好的。对伤害自己一切人与物say no。有关于自己的问题上一定是铮铮若铁,毫不让步!须是勇,用功久,自有勇。其实也就是明白了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泰戈尔说,“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这是自爱。对他人用心了后,你就很容易爱上一个人,无论异性同性,用心于人之后,你的心接受了他的心的震动,会有能量的传递。爱让悬崖变草地,这是不缺爱。感觉此时此刻内心真正充满爱的,是十分正能量的,十分坚强且内心强大,会非常专注于当下却毫不费力。无所谓他人伤害不会过分解读他人,沉浸在自己的幸福里努力前进。

“不任性了,我会回心转意的。
其实你心里什么都明白,只是没有去做。”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一辈子最浪费生命的四件事,很多人还在做
  • 七月再见,八月你好。
  • 人,一旦心寒了
  • 没人心疼就像男人一样活着
  • 缺,未必是憾!
  • 从孩子的表现看父母的缺点,惊呆很多人!
  • 人到中年,难难难!
  • 谁编的啊? 彻底晕了!
  • 今天8月的第二天,不管你身在何方,收到这份祝福,你就是最幸运的
  • 8月的第二天,送你一首价值百万的歌,不听是你的损失!
  • 发个笑话乐一乐,太搞笑了!不信你不笑!
  • 爱一个人不是搂搂抱抱,更不是亲亲我我,而是...
  • ▶生儿子有什么用!今天大家都在看这个视频…
  • 新歌 《闯天涯》 红遍大江南北!
  • 今生,即便成不了夫妻,也要....
  • 已婚男人爱上你,那不是爱情!那只是···
  • 身份证缺这个数字的人,竟是富贵命!
  • 今天8月3日, 这18张图 18句话 18首歌太美了, 放到圈子里, 朋友们会爱死你的!
  • ღღ 今天是夫妻日,百年一遇的吉祥日子,打开看看,送给天下所有的夫妻!
  • 一首《远方的我在等着你》声声思念,句句心酸,听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