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坛经》的明心见性

作者照贤,江 西佛学院预科班学僧

一、《坛经》的思想及其影响

《坛经》中详细的讲了明心见性的问题。他一开始就把其主要思想归纳为: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说明自性即在自心中。要想见到自己的真如本性,就必须从明“心”上着手。

《坛经》是六祖惠能大师将印度佛教文化与中经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晶,他既保留了佛陀原始的“以心印心”的禅法思想。因参与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他把佛教的禅法思想更加民族化、系统性、通俗化、大众化。因在禅法上的发展,建立了真正的中国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中国祖师顿悟法门的根本源流。是佛弟子明心见性的法宝。是研究文学、哲学的一个宝库。

二、明心与见性

《坛以》在般若品中云: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菩提般若之智,也就是佛性,本来我们就具有。因我们人人本具佛性,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我们是业障凡夫,有我执和法执。被种种的现境与外像所迷惑,对种种现前的东西有贪求和厌弃。用我们的自我意识,不管对何人都从自我的角度去分析、判断。这种不管什么都以“我”为中心的主观态度,就会有得有失,爱与恨等等自我观念的前后矛盾、自我想法的彼此冲突。这就是烦恼,也就是“迷”。因为迷惑,没有见到自己的本有真心。所以认为种各现前的假像是真实的。惠能大师告诉我们因为有了迷惑,就必须要有大善知识来开导我们。大善知识通过修行,已经见到了自己的真如本性。他们是过来人,知道怎样修行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有真心。六祖惠能大师说是开示我们明心见性的一位大善知识。他在《坛经》中具体的阐述了怎样才能“明心见性”。

惠能大师闻五祖弘忍大师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言下大悟。见到了自己的本有真心。从息性流露,接连说了五个何期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五个何期自性,具体深刻的说明了自性的内涵。我们的自性本来说清净无染、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没有动摇。那为什么我们的心是那样的污染?而且时刻生灭,是那样的飘浮不定呢?那是因为:

“自性能生万法。”

也就是六祖所说: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自性能含万法,万法在诸人自性中”。

万法,即众生的生、老、病、死;万物的生、住、异、灭;世间的成、住、坏、空;人间的悲、欢、离、合;心理的喜、怒、哀、乐。我们的本有真心被这些所迷盖。我们所见到的、遇到的、想到的都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连在一起。加入“我”的思想、见解、观念而进行判断。一切都是我们这颗被污染的“心”在作崇。惠能大师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所以要见到自己的真如本性,就必须从自己的“心”着手。

惠能大师说完五个何期自性,接着又说: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一个人如果不能够认识自己的本有真心,不知道自己本具佛性,不知从自己的“心”着手。就算他学法修行,也不能成就。祖师们说“心外求法,是名外道”。所以只有认识到万法唯心,不随境界转,见自本性,即与佛无异。祖师大德们说了很多如何见自性的法门。都是从“心”着手。如“四念处”、“四无量心”、“数息观”等都是使我们飘浮不定,散乱的心让其清净下来,而达到见性的目的。六祖大师也不例外,他在般若品中说:

“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

一切般若智,都在自性中,告诉我们不要心外求佛。又说“用真如自性,以智慧观照”就是用我们本具的真如自性,以及我们本具的智慧去观察、审视一切世间万法都是虚幻的假相。

“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自性成佛道”,

即知一切万法皆是虚幻,我们不再去执着,不再以自我的意识,自我的立场,自我的观点去审视。不再被外在的环境所转移。不再对外境有放不下、丢不开、舍不得。对所有的法尘都以一种非常自然的智慧去观照。只要明白了一切万法皆由心生。就像做梦,醒后知道一切梦境都是虚幻不实的,不再执着的。这就是“明心”,真心现起,六祖又说

“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明白了真心,不再去执着外在的形象。而是要常常在自己的心性中,时常保留正确的见解。这样一来,一切烦恼以及被六尘所蒙蔽的累,就不能再污染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不污染,就是“见性”,也就是开悟。

前面提到,我们要依大善知识来开导我们见自本性,但是,善知识只是我们修行路上的一个指路人,他只能告诉我们怎样明心见性的方法。所以,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善知识,还得在于“自性自度”,惠能大师在《坛经》中说:

“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行”。

只有自己本心的明师,才是真正实在的明师。只有自己本心的明师,才能够时刻的教导自己,发挥出真正实在的妙智慧。六祖在离开五祖时说:“学时师度,悟了自度”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就算是见性之人,也要在时刻保持这种见性的真心。继续培养增长真心所流露出的妙智慧。见性之后,有了对佛法的正知正见,所以要更加努力的修持,因为见性不是究竟的成佛。《坛经》中说:“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所以要时刻保持本具自性的清净。又说: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奈,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这是六祖所说悟后的一种境界。是身、心统一;内、外统一的无分别状态,一种平各无烦恼的状态。虽然烦恼心不现前,但是在“无”之中又“有”,在“有”之中又“无”的超然境界。

《坛经》中又读到了“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也就再次深刻阐明了“明心见性”的内涵。“心”不受外界污染,不为外界所动,离一切外在牙。让“心”住而无住,念而无念,相而无相。也就是佛陀所说的“不二法门”。所以,六祖又说“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心”与“性”也是不二之法,只是迷与悟的不同而已,六祖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三、结论

六祖大师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现在,又闻到了无上妙法。六祖大师说:

“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如说食不饱”。

所以,一个佛子绝不能只搞文字相,而是要依教奉行佛陀的教法;依祖师大德们的修证法门。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心”的正念,把我们所学的解脱之法,见性之法运用到行动中去,彻底放下“自我”,用自己的本有的真心,观察外物,不随境转,入住手真如自性之中。

《西游记略讲》第二回 11、佛道双修
主讲人:嵇尚强

【悟空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

亲见本性的时候,没有随念分别与计度分别。换句话讲,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一切思想都停住了,这就是“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是说唯独剩下自性分别,只有现前的朗然。“望师父大舍慈悲”,所谓“慈悲”,观音殿前有一副对联:“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要想得到菩萨的指点,请他向你布施一点慈悲,菩萨告诉你,只要回头就行。如果你能回头,在这空无一物的境界里体会看看,是不是还有一点不昧的觉性,这点觉性就是长生,就是不老!

【祖师道:“你今有缘,我亦喜说。】

不只是世间法的传授讲究缘分,出世间法的引导也讲究缘分。没有缘分,大家就听不到《西游记》的讲解。没有缘分,须菩提也不会把“本性”的奥秘指示给孙悟空。

【既识得盘中暗谜,你近前来,仔细听之,当传与你长生之妙道也。】

在《西藏生死书》中有一段仁波切作者小时候的悟道经历。现在我们将他的经历与眼前的故事情节做一次比较。在《西游记》中须菩提告诉孙悟空:“你近前来,仔细听之,当传与你长生之妙道也。”在《西藏生死书》中上师跟索甲仁波切讲:“现在我要将重要的‘心性’传示给你。”不论是《西游记》中须菩提的教导,还是《西藏生死书》中上师的开示,师父在指示“心性”的时候,一定会要求弟子先安静下来,身心得到了安静,“心性”才容易认识。净土宗谈念佛法门见佛方法的时候有一句话:“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活灵活现的法身能不能体会出来,就看你是否能够离念。只要不住在妄念的相上,此心又非如木石般无知无觉,清净无染的法身就可以识得了。

【悟空叩头谢了,洗耳用心,跪于榻下。】

这里写孙悟空受法时的场景——洗耳用心。所谓“洗耳”是指不去理会心理上的杂音。所谓“用心”是指使心专一,自性分别单独现前。懒融禅师在谈到“心性”见法的时候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恰恰用心时”,正当你专心的时候,就在第六意识自性分别单独生起的时候。“恰恰无心用”,此时意识的其他两种分别,随念与计度就已经止息了。“无心恰恰用”,止息了随念与计度的分别。“常用恰恰无”,那个自性分别单独生起时的境界就是所谓的“无”,没有烦恼、没有妄想,清净心恰恰就在眼前。

【祖师云:显密圆通真妙诀,借修生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攒簇[cuán cù]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西游记》里的这段偈颂介绍了“作佛和仙”的道理,这个道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讲如何做佛,证成法身佛,一部分讲如何成仙,获得圆满的报身。成就佛的法身与成就佛的报身,这两部分的道理之前曾有过介绍。要想成就佛的法身,需要我们去悟。换句话说,法身成就的唯一办法是悟道,识得了形而上的本体,肯定不疑,就证得了佛的法身。所以这部分的道理大家去看之前所讲的公案就可以了。证得了法身,接着要圆满报身,报身要想得到圆满,需要渐修。换句话说,报身成就的唯一办法是修道。修道的第一步是巩固现有的生命,拿道家的话讲就是“立命”。关于“立命”的道理,《参同契》里有详细的说明,在《西游记》下一回的描写中,也会与大家谈到。接下来,我们看一段道家神仙吕洞宾的修行心得。他的这段心得,糅合了佛道两家的理论,简单的讲,先证得法身,再圆满报身。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先从第一句讲起。

“养气忘言守”,无论是修道、学佛,或是讲儒家的修养,要想入门,都会谈到《百字铭》里的这句话。所谓“守”,是遵循、做到了的意思。做到了什么?做到了“忘言”。做到了“忘言”会有什么样的效果?会有“养气”的效果。所谓“养气”,就是清净假“我”的一念,对第七识进行净化。

当一个人的修行,做到了“忘言”,不光是闭口不言,更是忘记了自己的心声,忘记了假“我”的一念,如此才是“养气”的开始,第七识才会得以清净,收到净化的效果。换句话讲,“养气”的关键在于“忘言”,做到了“忘言”,结果就是“养气”。而“忘言”的修行正好可以“降心”,降服第六意识的妄动,降服意识思想的烦恼。

讲到这里,大家要厘清一个逻辑,就是佛家讲的第六意识、第七识、第八识与道家所讲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简单的讲,佛家里的第六意识对应道家里的精,第七识对应气,第八识对应神。道家谈超凡入圣的时候有一句话,“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句话如果用佛家的教理解释,就是清净第六意识与第七识,以完成第八识的净化。

净化心识的第一步在于“忘言”,“忘言”就是《参同契》中所讲闭塞外三宝,使耳、目、口不对外耗散,如此促使内三宝精气神的转化。做到了“忘言”,首先会收到“养气”的效果,会使得假“我”一念得以清净,第七识得以净化。第七识一旦得以净化,反过来会影响第六意识,使意识的心安住,得到降服。意识一旦降服下来,体内的真精就会凝结,引发出先天一炁,炁充满以后,神识才可以借由气的作用,向上冲出,脱离身体的束缚,与天地的精神往来,这就是“还虚”。由此可见,还虚的基础在于“降心”。以降服第六意识心开始,做法道修证的工作,这就是“为无为”。

讲到这里有人就要问了,吕洞宾不是道家的神仙吗,他的话里怎么参有佛家的思想?其实佛道本来相通,更何况吕洞宾曾跟随黄龙禅师学禅,《百字铭》是他证道后的心得。吕洞宾学禅的故事很少人知道,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

话说吕洞宾成仙后,有一天,背着宝剑飞过江西庐山,见此山气象异常,觉得山中必有高人。他的判断不错,当地有一座禅宗大庙——黄龙寺,临济宗的大德黄龙禅师此时正在寺内说法。吕洞宾按下云头来到寺中,站在一旁定睛观看。他越看越觉得奇怪,因为眼前这位禅师,既不会放光,也没有动地,神态举止一点仙气都没有,就是个普通人嘛,吕洞宾百思不得其解。

这时黄龙禅师发觉了吕洞宾,见此人一副仙风道骨,既不前来参拜,也不坐下听讲,便知来者不善。于是黄龙停止说法,向众人说道:“座中有人窃法”。就是告诉大家人群里面,有人正在偷听。大家朝站在一旁的吕洞宾望去,神仙就是神仙,与众人的目光相对,一点也不紧张,反而充满自信走出人群,让大家看个清楚。

黄龙问:来者何人?吕洞宾报了姓名。黄龙说:哦!原来是你啊,看上去有很多能耐,其实也就是个守尸之鬼。黄龙的这番话是批评吕洞宾没有悟道,身体虽然可以长生,但见地却没有透彻。吕洞宾见黄龙取笑他,脾气一下子起来了,反问道:真人才有长生不老之药,你这个肉胎凡夫算得了什么!黄龙道:就算你能活过八万大劫,但此身终归还是消亡,诚恳的讲,仍是白忙一场。

话不投机半句多,吕洞宾发起怒来,袖子一扬,背上的宝剑飞了出去,朝着黄龙直直刺来。不晓得什么原因,剑飞到黄龙的面前却停住了,剑头掉转,刺向了吕洞宾自己。黄龙道:除了这点本事,我问你,你还有什么道理?黄龙问起了吕洞宾的见地,想知道他的见地如何。吕洞宾说:一粒粟【sù】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黄龙道:先不问你如何是半升铛内煮山川,先问你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吕洞宾一听就傻掉了,自己的功夫尽管很好,但是见地却不够透彻,只听说有“一粒粟中藏世界”的道理,但并不明白这个道理。

黄龙见吕洞宾答不上来便劝他放下傲慢跟随自己学禅,因为只有悟了道,心中生起了智慧,才晓得先人话里的含义。不久之后吕洞宾悟道,写下了一首偈子:弃却瓢 [piáo]囊摵【 mí 】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

之所以讲吕洞宾学禅的故事,目的是为了告诉大家,佛道两家的学问是互通的,讲的都是生命的科学,因此可以拿来相互注解。

“动静知宗祖”,所谓“动”是指意识思想的运动,所谓“静”是指意识思想的宁静。人的思想有动有静。思想一动,人就跟着动了起来,思想一静,人就随之安静。话讲到这里请问大家,如果说我们的身体,身体的主人是自己的思想,那么思想的主人又是谁呢,是谁指挥了我们的思想?

《庄子》里有个“魍魉 [wǎng liǎng]问影”的故事,月光照到了人,地上就有了人的影子,影子的外面还有一圈发亮发光的东西,庄子叫它魍魉。简单的说,魍魉就是影子的影子。一天晚上,魍魉,也就是影子的影子来问影子:喂!老兄,你怎么一辈子都没个定型呢?一会儿走,一会儿停,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站立,你就不能安稳点吗?影子答复魍魉:你有所不知,我是做不了主的,做主的是我身后的那位老板。他要走我就走,他要停我就停。可是我发现这位老板也做不了主,他的后面还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叫他睡他就睡,叫他醒他就醒,真的非常奇怪!

所谓“宗祖”是指发号施令的人,大家都有思想,如果我们把思想比作孩子,那么思想的背后还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第七识的“意”,就像孩子的父亲。孩子怎么来的?有了父亲才有了孩子。同样的道理,谁叫你思想的?就是假“我”的一念。既然如此,那么“我”的背后还有没有东西呢?换句话说,“我”又是从哪里来的?唯识学认为,“我”是一种妄想,就像书法爱好者临摹古人的字帖,看着临摹出的作品,由于这幅作品与古人的真迹相差无几,结果生起了幻觉,把自己当成了古人。第七识以第八识见分为根,是以第八识见分为蓝本捏造出来概念,这个概念看上去长生不老,但其实仅仅是一种假象,是生灭不已的妄想。因此,思想的背后,有第七识,第七识的背后,有能知能觉的功能,这个能知能觉的功能,就是此处所讲的“宗祖”。

“无事更寻谁”,“无事”就是心无烦恼,此心清净灵明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清净觉性现前的境界。在此之后,吕洞宾还有一首偈子:“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一个人做到了对境无心,像明镜一样朗照万物,心无所住,如此就是禅。既然这样就是禅,那么你还问什么禅呢?所以“无事更寻谁”,都不要找了,此心无住的一瞬间就是解脱。

“真常须应物”,所谓“真常”是指真实常住。什么东西是真实常住的?现前的一点灵知,这点灵知就是真常。“须”是需要,“应物”是应缘接物。悟了道,找到了真常,还要依此真常待人接物,不辞劳苦的利益大众。

“应物要不迷”,应缘接物的时候,不动情想,未有心起,事情做完了,却没有用心的痕迹。以这种状态入世,过世间的生活,从早忙到晚,清净心都未曾迷过。

“不迷性自住”,只要清净心常在,不论内心生起何种情绪,自己都能第一时间认得它,认得喜怒哀乐的情绪是真常的作用。在真常与烦恼面前,认取真常,不认烦恼,如此就可以没有挂碍,远离颠倒梦想。

“性住气自回”,以灵知为自心的本位,于此本位坦然安住,第七识的“意”就不会乱起,人就不会陷落于假“我”的思量。结果就是意识得以凝定,真精凝结,先天一炁来到。

先天一炁就是长生不老之药,药产生以后,“壶中配坎离”要及时的采药。所谓“壶”就是葫芦,道家把人的身体比作一个葫芦,葫芦的上半部分是人的头,头部用离卦代表,下半部分是人的腹,腹部用坎卦代表。离卦(☲)在上,离中存有一点真阴,坎卦(☵)在下,坎中保有一点真阳。功夫做起来,真阴(⚋)采集月华变成口水往下降,真阳(⚊)采集阳精变成暖气往上升,阴阳交合正是得药之时。

《西游记略讲》第二回 9、两首偈子
主讲人:嵇尚强

【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一天,五祖忽然来找惠能,对他说:我当初见你,就很想告诉你,你的见地正确,合乎佛法义理。但是我又担心别人会因此嫉妒你,怕他们会对你不利,所以当时没有跟你再谈下去。现在我将实情讲与你听,你能明白吗?惠能回答:我知道老师的用意,所以我在后面努力做事,不敢冒失,为的也是尽量不引起别人的注意。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一日,五祖召集所有僧众,对他们说:在这个世间,人所面对的问题,再也没有比了脱生死更大的了。你们来此修行,如果每天只是累积福德,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这样又有什么用呢?

千古以来,一个人只要学佛修行就绕不开五祖所提的问题,学佛动机是什么?如果只是寻求诸佛菩萨的保佑,告诉你,佛菩萨不管这个闲事,因为“各自因果,各自负责”。如果要求健康,不一定学佛嘛,直接学道多好,道家的学理弄懂了,延年益寿不是难事。学佛为的是解决“生死”的问题,自始至终,“了脱生死”这件事你都不能忘记,只有找到了不生不死的根本,肯定承当,才能打开智慧,解脱生死。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五祖说;请你们各自凭着自己的智慧,回去做一首偈子送给我看。只要悟出了“心性”的大意,我就把衣钵传送给你。赶紧去作,以免耽误了时日。在作之前,我必须提醒你们,不要用第六意识去想,真“见性”的人,不会被思维逻辑所限,他讲出来的话,已经“见性”的人一听就懂。已经“见性”的人,即便走到阵前与敌人拼杀,性命交关之际,他也不会迷失自己的“心性”。

五祖叫大家作心得报告,也就是作首偈子。大家于是议论开来,说只有神秀师兄的功夫最高,况且他还是负责教学的老师,这样的事,请他最合适。于是大家纷纷推荐神秀报告心得。

神秀思前想后,半夜三更起来,点了灯,将偈子写在墙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稍后再讲。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隔天夜里三更的时候,五祖把神秀叫到屋里,问他:墙上的偈子是不是你作的?神秀回答:是我作的,我之所以作此偈颂,目的并不是想得到祖上的衣钵,只是希望和尚慈悲,看我学了这么久,能不能告诉我,我是不是已经生起了根本的智慧?五祖说:你作的这首偈子,并未见到“本性”,所以你还没有入门。大家看到这里就要注意,古人学法,“见性”才算入门,只有“见性”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duì]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

过了两天,一个小沙弥从厨房经过,边走边唱神秀所作的偈子。惠能听后,知道作这首偈子的人还未见性。虽然惠能当时并未得到五祖的教授,但他对于“本性”的大意,却早已了悟。惠能于是询问小沙弥:你所唱诵的偈子是从哪里学来的?

小沙弥不但告诉惠能其所唱诵偈子的由来,还把五祖要求大家,各自作偈的事也讲了一遍。惠能找到神秀作偈的墙壁,请人代笔作了一首自己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现在,神秀与惠能两人各自的偈子都已经出来了,我们比较看看,了解一下此二人见地境界有何不同。

先讲神秀的偈子,第一句“身是菩提树”,“身”是指人的身体,“菩提”是指本性,神秀认为,人的身体是本性生起的作用。菩提好比一颗种子,这颗种子遇到合适的缘分便长成了大树。所以人身这颗大树,带有菩提的种性。他的这句话对不对?是对的,他讲出了本性的作用。本性遇到什么样的缘分就显现出什么样的现象,产生出什么样的作用,拿赵州禅师的话讲:“在凡显凡,在圣显圣。”

第二句“心如明镜台”,“心”是指人的心识,“明镜”是指灵知,是本性的另一种称呼。“台”是指摆放明镜的案台。神秀认为,人的心识就像一个案台,这上面因为摆放有一面明镜,透着本性的灵光,所以我们的眼睛能够看,耳朵能够听,鼻子能够嗅,舌头能够尝,身体能够感知,意识能够思考。他的这句话对不对?依然不错,神秀知道本性是心识的根源,没有本性这种能量,心识就发挥不了认识的功能。

看完神秀的前两句偈子,再看惠能的。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本性上面一无所有,绝待了一切概念,空得干干净净,没有花花草草,没有树木森林。惠能讲得很好,“实际理地不着一尘”,的确是这样。

第二句“明镜亦非台”,如果你问本性这面明镜在哪里,惠能说,这面明镜并不固定摆放在心识的台面上。注意啊,他的这句话很严重,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包含了一切,既包含了有情,也包含了无情。有情众生就是有灵知,有感情的生命,无情众生就是没有灵知,没有感情,没有情识活动的矿物植物。有感情的生命当然有佛性,但是没有感情的矿物植物,它们为什么也有佛性呢?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说无情也有佛性是为了让我们返观。当山川草木显现眼前,请问大家,是谁把山川草木呈现了出来?是我们的佛性。是自己本有的灵光呈现了山川草木的形象。既然如此,你要问佛性在哪里,哪里可以明见我们的本性,祖师告诉大家:“墙壁瓦砾是。”我们的觉性无所不在,当你看到墙壁瓦砾,如果能凌然一觉,晓得这些都是本性明镜里的幻影,是自家的风景,那么觉性就再当下,见到了墙壁瓦砾就见到了自己的觉性。以上就是无情也有佛性的道理。

解释完神秀与惠能的前两句偈子,再看剩下的两句。神秀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认为,修行人应该时常清净自己的心念,不要让本性的明镜染上尘埃。如果把神秀最后的两句话摘出来看,作为悟后修行的指导方法,这个方法是正确的。悟道之后就是要好好的护持这面明镜。

既然神秀的整首偈子,单独看,每一句都没有问题,但为什么五祖就是不认可他呢?因为他答偏了,换句话讲,就是跑题了。五祖问大家,“本性”是怎么回事,就是要你讲讲实相的境界,讲讲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是怎么回事。而你却回答成了实相所生起的作用与呈现出的现象,以及见到实相后如何进一步的修行。很明显,这些回答并没有答到点子上,所以五祖没有认可神秀。

再看惠能的最后两句,惠能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认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这上面没有烦恼,没有生死,空得干干净净。惠能的话虽然答到了点子上,尽管也是对的,但没有全对。为什么说这两句话没有全对?因为有些偏空了,实际理体虽然一尘不染,无有一物,但可以生起妙用。换句话说,镜子里虽然无有一相,清净的很,但却能够显现万法,有什么样的缘分就显现出什么样的法。

就是因为惠能见地上还存有这点缺失,五祖才在夜半三更接见了惠能,为他讲解《金刚经》。惠能听完《金刚经》后,大彻大悟,之后又重新做了一首偈子,那首偈子才是“本性”的境界,丝毫不差,我们稍后再看。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jiē]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惠能将偈子写在墙上,大家观看之后都很惊讶,互相说道:我们以后不可以以貌取人,师父说他是獦獠,是粗鄙之人,现今看他的见地,简直就是肉身菩萨。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五祖看到大家都很惊讶,担心稍后有人会加害惠能,于是赶紧用鞋将惠能的偈子擦掉,并告诉大家:这个人并未见性。大家信以为真。

【次日,祖潜至碓 [duì]坊,见能腰石舂[chōng]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第二天,五祖悄悄的来到厨房,见惠能腰上绑了石头,正在舂米,便知此人为人踏实,诚心求法。讲到这里就要解释一下,惠能舂米的时候,腰间为什么要绑上一块石头。只有理解了这个细节,才能读懂五祖接下来的称赞。

惠能是南方人,南方人的个头不如北方人高大,舂米的时候,人的一只脚要踩在控制冲头起落的木板上。如果身体的重量不够,连接冲头的木板便不能踩落到底,这样舂米的冲头抬不高,冲头落下的力度就不够,米就舂不了。所以惠能腰间绑上石头,目的是为了增加身体的重量方便舂米。他的身体虽然受到了劳累,但事情可以做得更好。如此为法忘躯的表现打动了五祖,所以五祖看了便说:求道的人应该这样,为了把事情做好,忘记身体的劳累。五祖表扬惠能之后,进一步问他:米熟了吗?这是一句双关语,看上去是问惠能,事情干完了吗?实则是在问:你准备好了吗?惠能明白五祖的问话,回答说:我已经等待很久了,只求老师给我指正。“米熟久矣,犹欠筛在”,就是这个意思。这一段师徒间默契的问答,既说明了来意,也表明了心志。一个老师,现今想要找到惠能这样的徒弟,真是十分困难。

【祖以杖击碓 [duì]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用手杖敲了三下舂米的石头,之后离开。惠能心领神会,于当天夜里三更的时候,悄悄的跑到方丈房间去见五祖。看到这里,回想一下《西游记》中孙悟空挨了须菩提三下戒尺,看到老师背手离开,这两段描写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为师的用心,现今大家终于可以理解了。

五祖见惠能来到,便用袈裟将二人围住,不让旁人看见,开始对惠能讲解《金刚经》的义理。在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的时候,惠能大彻大悟。彻悟之后作了一首偈子,他感叹道,哪里知道“本性”本来清净,不生不灭,人人具足,毫无动摇,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三更受法,人尽不知。】

五祖听到惠能的报告后,很高兴,知道他已经大彻大悟,跟他说:学法之人,若是没有认识自己的“心性”,那么所学的法对他而言,没有益处。如果你证悟到了自己的“心性”,那么你就可以称为“丈夫”,顶天立地于世间,堪作人天的老师,教化众生,类比于佛。在夜半三更的时候,五祖印证了惠能对于佛法的心得,此事没有第三个人知道。

【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五祖把衣钵传给惠能后,告诉他:现在你就是禅宗的第六代祖师了。“见性”以后,要善自护念,好好的照看这份清净心,等到时机成熟再度有缘之人,将禅宗传扬下去,却莫让它断绝。最后,五祖特别强调:如果你再传这份衣钵,就会命如悬丝,随时会有生命的危险。现在你得了衣钵,要赶快离开,我担心有人得知此事后,会加害于你。

于是五祖带领惠能逃至渡口,上了渡船。在船上,师徒二人还有一段对话。

【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

此二人不愧是禅宗的祖师,都到了逃难的时候,相互间还能从容交流。惠能说:师父请坐,我来划船,我来渡师父。五祖说:我是师父,应该是我渡你。惠能接下来讲了一句千古名言:“迷时师度,悟了自度”。他说,在我还没有彻悟“本性”的时候,是师父您指引我彻悟了“本性”,多亏师父相度。如今,我已“见性”,已能自度,以后就让我依靠“本性”自修自度吧。五祖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6月6日卷+揪1位朋友送#威利默克x新世纪福音战士# 联名限量镭射包[HO亲亲] EVA的新联名机械表,最近反复看到很多次,看了下官图,这次#威利默克x EVA
  • 周末快要累死、还是烂尾巴2Y129D,陪奶奶办事去淘气堡,路上奶奶记错日期问糊涂吗“没有,一点点”[哈哈]巨大的淘气堡里有“墨斗鱼”午睡醒因为拿不到水杯自己跟自
  • 考前3天,考生要向学校上交如下材料:①《2022年吉林省“专升本”考试疫情防控与诚信考试考生承诺书》扫描件或照片;②《2022年吉林省“专升本”考试健康状况和旅
  • Joy的味道也不是好到哪裏去,像陳年香醇,似酒多過香水,可能是嗜酒如命的男人多,才那麼值錢。「Dune沙丘」的廣告,拍女人睫毛的大特寫,故意製造成生殖器的印
  • 琼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2022年9月3日‍文昌市关于调整来(返)文昌人员查验工作的通告为进一步加强对来(返)文昌市的人员管理,减少人员流动带来
  • 露丝玛丽#世界杯#特别企划 看球说爱你评论区大声说出你#喜欢的球队 7月15号抽取8个名额899拍摄基金哦##露丝玛丽定制摄影七月开档# 顶尖样片摄影团队掌境国
  • 仅限前2小时第二件1大洋!!
  • 今天已经演变成为“多证合一”:近20个部门的30个证照,整合到营业执照上,实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在减少环节方面,他们将受理、收费、制证、发证四个环节整
  • 昨晚门上没贴封条,今天还可以下楼做核酸,珍惜这一天一次的下楼机会,去和阳光约会20分钟,该穿哪件衣服合适,把马尾扎高一点吧,不想让它看到我蔫蔫的样子。#不可辜负
  • ’齐王曰:‘虽然,略以子之所闻见而言之。’齐王曰:‘虽然,略以子之所闻见而言之。
  • 女嘉宾[爱心] 20110501。91.泉州,厦门,供应商评估师[鼓掌]。性格幽默,爱笑的女生,身材娇小匀称,别人评价比较多的就是气质型,长相清秀。平时喜欢慢跑
  • 8.13 天气 高温 今天早上我五点多就起床了 原因是因为我要去爬山 然而昨天夜晚我姐为了爬山能拍出好看的照片 试了一个多小时的衣服 好不容易要睡觉了 等到睡到
  • 一位在附近小区住了20多年的刘姓阿姨也对此忿忿不平,“这就是人家常说的‘马路拉链’建设前没有规划好,修好了又给路开膛破肚,弄得好端端的路上多了条伤口,不美观不说
  • 李毅在微博上这样写道:“阿森纳虽然五连胜了但是六强的队伍一个都没有碰到,今天曼联的防守反击战术非常奏效,埃里克森中场的调度,拉师傅的梅开二度,恭喜红魔四联胜,阿
  • 热狗面包是我在美国觉得最好吃的面包之一,不甜不淡不咸不酸松松软软,吃时不掉渣。有一次我们旅行回来的时候,经过一个加油站,在24小时便利店去买食品,我只要了一根外
  • 每球特写不好再苛刻(处理方式别无他路,但比分节点难逃举重之责—她真不是靠抢速度才能活—别有用心的人是真靠闭眼黑一对一(条线)不下球快活—毕竟谁会去在意右手接应们
  • 到6楼了 我出电梯他跟我一起走出来 看到我朋友了他就灰溜溜进电梯走了(其实这个世界并不友善 尤其是对女孩子 我觉得穿什么衣服是我的自由 可能男性会站在道德制高
  • 取得了初步胜利✌等待王者归来[心]【整合Ⅰ给栖灿做的饭】产出汇总•糖点分析、审判••栖灿Ⅰ现背文学:•栖灿Ⅰ多元宇宙文学:•栖灿Ⅰ视频产出在主页专栏直接看 ^
  • 媳妇当时回答说:“听到您为了我多次被罚,心生惭愧,就诚恳痛切念佛,马上看到如来从地下踊出来,看见(佛的好相)后(非常)欢喜,我的身体就变好了。”时长者子白王言:
  • 期待分享你的便民体验哟[嘻嘻](来源:牛耳尖刀)程序 人体是一个程序系统,你输入什么样的程序,就获得什么样的命运。人生每一个心情,都是在运作着某种程序,并且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