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对于生和死的认知有四个层次,看看你处于哪个层次

大师说
《黄庭经》有言:“生死之间有大恐怖,生于心,显于身。”说的是面临生死这个问题的时候,人们就会心生极大的恐惧,影响自己的言行。

死亡的恐惧是根植于心的,从古到今都不能避免。

有些人因为害怕死亡而惶惶不可终日。

而有些人却觉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会死,有些人的死带来了极大的价值,有些人却死得一点意义没有。

生与死,大家的看法都不尽相同,圣严法师曾说:生和死有四个层次,看看你处于哪个层次。

01
不知死活

圣严法师说:“生死的第一个层次是‘不知死活’。”

不知死活是指做人做事不知其利害关系,冒昧从事,不考虑后果。从佛教来说,不知死活是指对生与死没有概念,不知生死为何物,对生死没有敬畏之心,且观察事物只观其表象,不会深入思考。

曾经有个呆子看到别人抬着棺木行殡,又见众人将一些花瓣洒在死去的人身上。呆子回家后也效仿起来,将花瓣也洒在自己身上,然后对他妻子说:“我已经死了,你赶紧把我抬出去安葬。”

妻子说:“你能说能动,怎么就说自己死了呢?“

呆子说:“你没看到我把花洒在身上了吗?”

妻子哭笑不得:“不是花洒到自己的身上就是死,呼吸停止、失去知觉、身躯僵硬才能称之为死。虽然,你现在有死的样子,却只是一种形式而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

这则故事说明由于呆子不知生死的情形,看到别人把花洒到死人身上,便认为死亡是如此。每个人如果遇到问题,只从某一方面去处理,就以为了解真相,那就是“不知死活”之人。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甚至招惹更大的麻烦。

“不知死活”的人常常因为片面的观点就对事情下结论,错误的判断往往带来错误结果,给自己带来许多坏处。而且因为不敬畏生命,不知道生命的珍贵,拿生死之事去开玩笑,做出伤害别人的事,引发祸端,只会得不偿失。

佛说:“慈悲为怀”,尊重生命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所以生死之中不知死活为第一个境界。要想脱离这个境界,要学会不被事物的表象迷惑,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探索,透过事物的表象观察其本质。

同时“以己渡人”,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被珍惜的,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自己并不比别人高贵。众生要懂得生命的可贵,抱有珍惜、敬畏之心,才能脱离生死的第一个层次。

02
贪生怕死

圣严法师说:“生死第二个层次是‘贪生怕死’。”

在知道生命的意义,了解生命的可贵之处后,很多人就因为而贪恋生命的美好,害怕死亡的降临。

其实“贪生怕死”未常不好,世间又有几人不贪恋世间的美好?“贪生”能让人珍惜自己的生命,关心自己的健康,由己顾彼,也会尊重别人的生命。

“贪生”使人为了生存而克服种种困难,发挥出人类团结和智慧的力量,改善世界,促进世界的发展进步,产生出文明、语言、科技甚至更多的东西。

但是“贪生怕死”有时候也会让人滋生邪念贪念,因为害怕死亡,有些人整日忧惧,吃不香睡不好,没有一天是开心的。有些人甚至会不择手段,抵抗不住对生命的贪念去伤害别人,犯下罪行,但是任他们手段尽施,最终还是不免成为一抔黄土。

这个世界确实有诸多美好的人和事物值得留恋,为了活下去人们产生的力量能够改变世界。

但是死亡是谁都逃不掉的事,人可以为了生存而奋斗,但是人也要有底线,有不能逾越的原则,不要为了自己的生命做一些伤害别人的事都是不要去做,否则与禽兽何异?

03
了生脱死

圣严法师说:“第三个境界是‘了脱生死’。”

人都会怕死,但是“怕死”并不是为了贪生便不择手段。《孟子》有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觉得“义”比生命更重要,所以为了道义宁愿放弃生命。“贪生怕死”是人性,但是在这个人性的基础上,“舍生取义”显露出了人性的升华,人性的伟大。

曾经有一位医生,因为见多了死亡,他变得非常害怕死亡降临到他身上,情绪波动很大,甚至影响到了他对病人疾病的判断和治疗。

后来他听说禅悟后便不会怕死,于是在一位游方僧人的指引,来到乐南隐禅师的住处,请求开示。

南隐禅师闻言笑道:“禅不难悟,一位医生不该把时间消磨在寺院里,专心医治你的病人就是禅!”

医师非常不解,南隐禅师见此解释道:“狗有没有佛性?既有也无,‘有’是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是因为狗的自我业识干扰了它,如果你在医病的时候,能够把‘无我’真谛领会,自然就不会惧怕死亡了!”

医生若有所悟,以后专心医治世人,从此心地澄明,死亡的恐惧渐渐消失。

“无我”就是了生脱死的境界,医治病人才是他的“禅”,医生他专心于自己医治别人的事业后生死其实对他来说就都无所谓了。

对于死亡的恐惧其实是自我意识受到世间种种形色迷惑而生,所以我们觉得这是世间最大的恐惧,醉心于一些事,陶然忘机,生死的恐惧也就不是这个世间最可怕、不可摆脱之事了。

只有“了生脱死”克服生死的恐惧,才能不被生死之间的恐惧所支配。生命很可贵,所以那些舍弃生命都要去做的事才能显得崇高伟大,值得流传百世,被我们传颂和敬仰。

04
生死自在

圣严法师说:第四个层次是“生死自在。"

无论“贪生怕死”还是“了生脱死”,都还是执着于自己肉体的层次。佛法教导我们不要执着,万物都要放下,生死也是如此。

“生死自在”很多人以为是放下生死成就永生,其实不然。佛法认为世间万物都逃不过成、住、坏、空的宇宙的基本法则,有生就有灭,有成就有坏,人也是如此。

“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生死是每个人都不可避之事,既然已经知道,就没必要去为这些事烦恼了。

“生死自在”不是说不会死了,而是透视生死,从而才能不惧生死。有些人执着于“生”,于是怕死,从而为了逃避死亡做出种种错事。

有些人又执着于“死”,觉得人生就是这么回事,反正万物都会消失,从而自暴自弃,这就是看不透万物的“空”相,执迷其中了。

人生虽然短短几十年,其实很珍贵,通过学佛,看透生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人生道路,不在迷惘,自由自在,这就是“生死自在”的意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不知死活”之人不知道生命的可贵,只有珍惜生命之人才能让激发人的能量。之后“了生脱死”勘破生死,让人的生命升华,明白人生的意义,让人真正的自由自在。

生死的四个境界对人的作用其实有利有弊,但就像世间也并不都是好人,因为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认知都不一样,一件武器在不同人的手里能杀人也能救人,万般不过唯心而已。 https://t.cn/z8LSiWp

#三种庄子#:他也曾孤独迷惘过,你还怀疑人生吗?
想给庄子写一篇东西已经想很久了,今日终于动笔。说起来,庄子在道教历史上是一个奇特的存在。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真人,他的著作被称为《南华真经》,他也一直以“老庄”这样的名号被大家所熟知。但是细究其在道教的存在,除了一个真人的头衔和一本《南华真经》,别的痕迹非常得少,宫观里也甚少见到他现身。
但也就是这样,我对他的兴趣越发浓厚,其实庄子的多面性是我一直看重的地方,普通的修行者,如你我未必不可以从他的多面中看到自己未来的道路。所以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一. 不食人间烟火的庄子
大部分人对于庄子的印象都来自与《庄子》或者《南华真经》这本书的一部分内容——一个很潇洒很逍遥的存在,大部分人心目中的庄子是不食人间烟火,也没有痛苦的。
在内篇的《齐物论》中写道: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这里就指出了庄子逍遥或者修行的第一个核心:无我。
大部分人心目中的庄子或者道家的人,就是无我的,忘记了自己的存在。无我就能无所求,就不会有痛苦,这个时候天地万物对于他来说都是一样的,得失的苦乐也都影响不到他了,他就会形如槁木,成就了自我,成为了神灵,这跟广成子向黄帝传授的成仙理论是很相似的。

无我之后,庄子还有第二个逍遥或者修行的核心:无所待。
庄子曾在他的《逍遥游》曾经评价列子和列子的境界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在这个庄子的眼中,虽然列子已经可以御风而行了,然而他还是需要依凭风力,还是有所依待的,那就还不是真正的逍遥。

而真正的逍遥是怎么样的呢,庄子接着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也就是说,除了自我上面的忘我之外,在外面还必须无所待,不需要依凭留恋任何东西,才是真正的神仙,才能“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追求的状态,内外其实是一致的,就是无所求,即不对自己这个“我”有所留恋,也不对外界有所留恋,所以就潇洒逍遥了。

那么最后这种庄子的形象或者庄子眼中的神灵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有一段大家非常熟悉的话可以概括: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这也就是道经里面说的“入水不溺,入火不焚,不凋不残,松柏青青”的至高境界了。
至此庄子的第一个版本,庄子one——不食人间烟火版的庄子就出来了。这个庄子从修行的意义上来说是很重要的,他指出了修道的两重心法:无我与无所待。然而,这还远远不是庄子的全部。

二. 千变万化的狂想庄子
上面版本的一个庄子,其实是太过高格,太过真人的庄子,相对于如槁木一般的状态,更多的后人更喜欢如大鹏一般千变万化的狂想庄子。

庄子《逍遥游》开头大家都很熟悉: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这里庄子狂想颠倒的气质暴露无遗,比起万物齐同的“忘我”和“无所待”,其实这样的庄子更加能够为人所接受。

因为无论是“忘我”与“无所待”,其实对于普通人而言,在纷乱世道中,就会有一种被迫无奈,只能忘却自我与外界的存在的成分在里面,何况修仙者也有很多是为了延续现世的幸福,所以如广成子与庄子一般高格的“无视无听”、“忘我”的状态,会吓退很多人,也未必符合人们对神灵鲜活的期待。而狂想的庄子,则满足了很多人对于神灵的幻想——“千变万化”与“自由翱翔”。

道教有一本奇书叫做《化书》,里面记载了许许多多物种与状态之间的千变万化,可以说是什么东西都能变成另外一种东西,什么状态都是不固定的。这里面有道教很多朴素的思想,譬如说,天下万物都是道的化现,道可以千变万化变成万物,万物之间自然也就可以互化,所以人可以变成仙,仙人自然有变化的神通和异能。

这种“化”的思想才真正符合大部分人对于“逍遥游”的神灵状态的想象,神灵只有浪漫如狂想庄子,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成任何事物,进入任何一种状态,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这才是大部分人心目中的神仙。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人认为能够千变万化的鹏,其实也是有所依凭的,需要借助风的力量,才能遨游,不是庄子心目中真正的“逍遥游”。不过私底下以为,冲着庄子给予鹏的华丽笔墨与篇幅,谁又能知道庄子本身不是对着这鸟儿有所偏爱呢,毕竟一个能够御风而行的“列子”和“鹏”对于普通人和大部分修行者来说,已经是够逍遥的人生了。

三. 不怕死的庄子
上面两个版本的庄子,无论是高格的还是狂想的,其实都不是我真正想写的庄子,因为这两种庄子其实都已经超凡入圣了。
我想要写的是凡人庄子,准确地说,我想写的是从凡转圣的那个庄子。我有时候特别想替天下的修行人抓住庄子的领子,使劲摇着他问问:庄子先生,庄子老师,您真的不怕死吗,您会不会孤独,您是怎么看待修仙这件事情的?”

庄子老师大约会说,我是不怕死的,但我其实也孤独。
《庄子》里面有一个关于“混沌”的故事——混沌之死: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读完这个故事之后,我曾经哈哈大笑,但是又突然陷入了深深的悲伤之中,故事之中道教修行的寓意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其中孤独与悲凉其实是不易察觉的。整整的一本《庄子》,到处都是讽喻,到处都是潇洒与看开,但我相信庄子是孤独的,那种遗世独立的孤寂之感是藏都藏不住的: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凡人庄子和你我其实都是一样的,在修行的道路上也会孤独,也会痛苦,也会有迷茫和忧愁。这么说,并不是空穴来风噢!庄子里有一段明显描述他的孤独的片段,这个片段出自《庄子·徐无鬼》,惠子死了,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庄子以匠人的寓言来比喻他和惠子的关系,他说,惠子死了以后,他已经没有可以与之辩论和说话的人了。

《庄子》里到处都可以见到与惠子辩论的事迹,庄子经常用各种锋利的言辞来讥讽惠子,但庄子对惠子的感情真的只是那么简单吗?其实更多的时候,惠子对于庄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凡人庄子也需要一个老朋友,时不时让他能够相聚切磋一番,能够容忍庄子的怪异和尖刻,默默地在背后支持他。

庄子是智慧的,但惠子未必不智慧,或者惠子更加现实,但他应该是理解庄子的,他的存在缓解了庄子存世与修行的孤独。不然你随便拉个人,讽刺他一番,看他不打掉你的大牙。

庄子可能是不惧怕死亡的,他的妻子死了,他能够鼓盆而歌;他也会说,谁知道是活着快乐还是死了快乐呢;他会让死去的人说,生前有那么多的恩怨纠葛,就算让他当皇帝他也不活过来了。但这个不怕死的庄子,一开始有其矛盾的一面吧,毕竟乐生忘死是大部人的心理,就如同我们一样。

修行者一开始必然是会有孤独的,有矛盾的,有所畏惧的,必然是会有红尘俗世的烦恼。好在庄子并不是一面的,他是多样的,或许你达不到他的逍遥,但你至少知道他也曾经孤独迷惘过,最后克服了,那么至少你不会对自己的修行人生产生太多的怀疑,而去放弃。这大约就是修行的意义所在,从孤独迷茫中来,往逍遥快乐中去。

我想为什么那么多神灵中吕祖、关羽和观音都一直是最广受欢迎的,大约也跟他们人性慈悲的那一面是有很大的关系。庄子多面,一面是神的高远,一面是神的神通,而最后一面则在告诉我们,不要畏惧与害怕,凡人亦可成仙,从凡人到神灵,庄子忍受了孤独与遗世独立,或许也会忍受诸多的自身与世界缺陷。凡人庄子可以的,你应该也可以,在缺陷中走向圆满,也未必要放弃人性的所有面,这或许就是修行的意义。
作者:耳九 腾讯道学

《楞严经新解》卷十:不恋三界

1.不恋三界
【原文】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诣问。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解释】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在此总结五阴,即五阴为五种妄想所成。
佛又说道:“阿难。此五种受阴,是由五种妄想而成。”
此五种,即是众生所造业力,所受的果报。
受此五种,覆盖真如自性,所以称之为五受阴,又可以称之为五取蕴。一切众生,莫不取此以为自体,所以说此身为五蕴幻化而成的躯体,又名五阴身。
由此来看,五阴虽然有浅深粗细的不同,而根本都是妄想所构成,并非真心本有。
众生迷失如来藏性,有妄想所以成五阴,就有世间凡、圣的差别。
如众生的知见,执着此五阴,以为实有,即世间法。
如声闻缘觉二乘的知见,执着此五阴,以为空寂,即出世法。
如诸佛菩萨,善得中道,不会偏于断灭,也不会不离相。
诸佛菩萨了色即空,达空即色,于色相而离色相,即为出世上上法,此第一义谛,不思议境界。
假设离此五阴之法,则佛教也无安立之处。
所以如果迷惑则为凡人,证悟则为圣人,都不出于此。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佛又说道:“阿难之前有第三问,如是五重阴,以何为界?
如来现在回答:
你现在想要知晓,因界浅深,我可以给你讲明。
为什么此处说因界呢?
一般来说出生法,如大地生的万物,而大地为物之因。
现在五阴界的开合,所以称之为因界,只是五阴的阴的别名罢了。实则可以说是阴界。浅深,即是边际的浅深。
如色阴之中,有相为色,无相为空,所以说色和空就是色阴的边际。比如大海的海岸线,有相对应于海岸线,无相对应于空。看花的时候,花的颜色一下子鲜明起来,显现出花的色相。不看花的时候,花和心归于孤寂状态,花归于无颜色无色状态,即所谓的空。所以说,对于花而言,色和空就是色阴的边际。
如受阴之中,取著称之为触,厌舍称之为离,触及离是受阴的边际。
如想阴之中,有念为记,无念为忘,记和忘为想阴的边际。
如行阴之中,微细动相所以有生灭,隐秘推移变化。生和灭为行阴的边际。行阴微细行,似灭非灭,仍然微细迁移,比如深禅定中人,不免指甲生长,头发也长。
在识阴之中,湛入合于湛然恬静的第八识。为什么说湛入呢?入而不入,看不出流入。前面所说第八识微细急流,望着看似不动,实则有微细妄想,识阴未透尽。湛入是不知不觉流入,而合湛为新流入合于第八识藏识之海,两者为边际。”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佛又说道:“阿难前面第二问曾说:又此五阴,为一并销除,还是为次第透尽?
所以如来在此追答。
此五阴的根本妄想,如同五重衣服那样,重叠生起。
生则因为识阴而有,灭则从色阴开始灭除。”
五阴生灭的次第顺序,即六根结解次第顺序,所以先要明白五阴生起灭除的次第。
此五阴的根元,是从细向粗,一重叠一重,从微细的识阴开始,逐步次第生起。
生则从细向粗,因迷失如来藏性,以为识性,所以说生因识阴有。
由识而行,由行而想,由想而受,由受而色。
如同人穿衣服,必然是从细腻的内衣穿起,方到外部的粗重大衣。
灭则从粗向细,从外大衣开始脱,再最后脱掉内衣。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佛又说道:“若要明白五阴之理则可以顿悟,顿悟就无须次第,所以禅宗讲顿悟成佛。顿悟是明心见性,不需要次第。当然了,顿悟也需要逐渐修行,或者累世以前已经修行,顿悟只是突然想起来罢了。
刚开始见性之悟则无次第,而终修行还须次第修行。
此五阴,以理推究,如前所说: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既然只是根本妄想,妄想之性本空,一念顿悟,乘此心开悟解,则五重妄想,如同红炉点雪,雪花飘落一并销除,又有何浅深次第之可得呢?所以说乘着顿悟,一并销除。
比如夜里黑暗害怕以为有鬼,赶忙跑开,一被别人说破,鬼的恐怖想像全销。
理虽然如此,但是五阴并非能顿除,务必自浅而深,按照五阴次第渐除。”
怕鬼想法虽然已经顿时全销,可是因为快速跑开已经跑了很远。又岂能一下子跑回来呢?还是需要经历原来的路,方能回到旧处。
总的来说顿悟,还需要渐修。
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诣问。佛又说道:“
在此如来斥问阿难。
如来之前曾经拿绾巾演示过了。
六结虽然不同,是由一巾所造成。
如果杂乱,终究无法成就。要解结,定是由顺序。
所以如来已经示范给你了,如何解开结。
为何你还是不能明白,在此再次来问呢?”
如何理解顿悟渐除呢?
比如大海猛烈的风顿息灭,此为顿悟;波浪逐渐停,是渐除;
如太阳一下子出来,是顿悟;霜露逐渐消,是渐除;
如春笋一下子冒出来,是顿长,即和竹笋的母亲一样高,是顿悟;枝叶分敷,节节而上,是渐除。
如果只是顿悟,而不渐除,则有解而无行。如此只是执着于理,而迷于事。只是执着于知,而荒废了行,不能知行合一。
如果只是渐除,而无顿悟,则有行而无解。光有行而无知,则会缺乏智慧。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佛又说道:“
你应当将此妄想的根元,心如何得开通,如何解开六根的结,传示于将来末法之中的各位修行人。
令修行人识别五阴都是虚妄,而且都是以妄想为根本。如果要解,需要次第解开。需要知行合一,理可以顿悟,而得般若智慧,可是事情还是得一步步次第去做,去消除。
令修行人深深厌离五阴所谓的自然发生,如同急流,无法去止住。
令修行人知晓有涅槃至乐,知晓有无上正等正觉,不再留恋三界。”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13、待汤汁差不多的时候加入适量盐,鸡粉 转大火收汁儿,色香味俱全的焖面就做好啦。8、刚才豆瓣酱碗里的料汁儿全部倒进去,转小火翻炒至出红油,茄子也有点变软了。
  • 今天,湖州长兴县和平镇城山沟景区的水蜜桃迎来了首批采摘。眼下正是早桃成熟的季节,城山沟作为浙北地区远近闻名的水蜜桃种植基地,今年种植面积有2000亩,现在首批成
  • ❤️❤️#offgun[超话]##全世界最甜的offgun# 怎么说在超话关注也有一年多了,也修了不少图真的真的很喜欢offgun就来个抽奖吧抽三个人,每个人三
  • 4、大阳线突破均线时,即为介入时机,此时要有明显的放量,最好是成倍的,后持续温和放量,才会真正进入主升浪。 4、大阳线突破均线时,即为介入时机,此时要有明显的
  • ggdd异口同声 我感觉1秒钟都没有,两人就同时说 可以呀!)还能说什么结束语,那就是我们不是夏日限定,我们是未来可期!
  • 旅行攻略:防晒用品、露营帐篷、零食饮料必不可少,一定要穿靓色衣服呦美食攻略:灵丘胡麻油鸡蛋炒黄糕、老井沟羊汤馆、筱面饺子、苦荞凉粉、灵丘熏鸡 No.3 朔州市塞
  •       以下为《通知》全文   国家医保局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做好2022年城乡居民     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      医保发〔20
  • 参与者盈利的70%可提现,30%转自然e家商城积分,自然e家商城营业额20%接尾盘4.交割的机制是什么?一次性订成千上万套,直接拿到出厂价,送得起这个很正常的我
  • 【一居室整租出租个人家出租潘家园电梯房地铁10号线】北京市10号线潘家园,整租+一居室+,房租是4350元/月,可以租3个月,付款方式是押一付三,北京通行的付款
  • ”#T1对战GEN##LCK龙争虎斗#跟着人民日报学写高质量文案①距离并不是问题,相向而行才是关键 -- 《人民日报》②所有人都在和过去好好告别之后,开始了新的
  • 除了他们的游戏水平,我们对他们的其他信息了解得少之又少,或许可以通过这些零星资料,接近选手们的日常,去了解这个ID背后的那个人。  在预选赛结束后,SabeRL
  • 身旁的助理看见后,询问李玉刚是否吃得完,本以为他会分一些给助理们吃,可没想到李玉刚表示自己早上没吃饭,肯定能吃完,他一边说一边还嚼着东西,时不时还有残渣喷出来,
  • 进门就是上影壁墙,在豪宅里也经常见到,大平层讲究隐私性,但私密性不能超越功能的合理性,按照这几张户型图,我给太阳宫的户型打70分吧。缺点是面宽偏窄,客厅面宽4.
  • #佛教[超话]##悟显法师[超话]##学佛一定要听经[超话]# 本周一三五分享太虚大师《妙法莲华经讲演录》,二四六分享悟显法师《妙法莲华经今解》,(接上)。
  • 【instagram story】#少女时代# [good]#金泰妍# taeyeon_ss: ① ②그래이거.. 이거였는데... ③아구럴수있겟당 할 만한
  • #熊猫守护者[超话]#[熊猫]#大熊猫守护者# [熊猫]#每日一善# 人这一生,谁也逃不过因果,善良做人,始终得到善报。恶毒做人,始终得到恶报。 人有好的德
  • ❥ ​经​常​熬夜的​你​一定要‎记得​​补充​酵‎素‎​哦​其实‎酵‎​素的​研‎发‎​初衷​就​是​针​对亚健​​康人群​哪些人​​呢?作息不‎​规律,​工
  • 7.加速血液循环,使生殖系统健康 ​​​ 6.延缓更年期,延缓衰老。
  • (此处,当喷出口水以加深语气最佳)[嘻嘻]其实我最关心的无非是论文,亲老板还嚷嚷着让我请教逼王专业上的问题,我看你是自找没趣,逼王心情不好楼下的狗都能看出来,凭
  • 看到谷爱凌在唐人街大快朵颐,网友们纷纷表示,“大小姐好可爱”“吃货小谷,超爱吃也超会吃的谷宝宝”“宝可太想念中餐了”“还是北京烤鸭可以赢得大小姐的心”“一定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