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高僧大德与观世音菩萨的感应事迹

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

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

瓶中甘露常时洒。手内杨柳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现。苦海常作度人舟。

农历六月十九是观音菩萨成道日,观音菩萨被民间奉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必应的菩萨。在佛教中,他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座下,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

观音菩萨的名字,在许多的大乘经中,都有说到。例如《法华经》(普门品)、《心经》、《成具光明定意经》、《维摩诘经》、《放光般若经》、《楞严经》卷六、《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一、《新译华严经》第六十八卷、《悲华经》、《地藏经》、《阿弥陀经》卷上、《无量寿经》卷下,以及《观无量寿经》等。

其中最为常见的《法华经》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及《心经》,受到普遍的弘扬和诵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内容,重在观音菩萨的化迹示现,是对凡夫众生在现实生活及实际苦难的救济。《心经》则为说明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法门,是从观照人生宇宙的缘生空性,而证入究竟理体,发出大慈大悲的救世精神。

观世音菩萨的悲愿宏深,感应广大,故从历代以来的佛教史传之中,对于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及灵感事迹,可谓俯拾即是。例如《法苑珠林》、《比丘尼传》、《高僧传》、《名僧传抄》、《唐高僧传》、《出三藏记集》、《弘明集》、《观音义疏》、《法华义疏》、《辩正论》、《弘赞法华传》、《法华经传记》、《三宝感通要略录》、《往生集》、《宋高僧传》、《佛祖统纪》等书,均有关观世音灵感的许多记载。

感应处处有,希求不可得。弘一大师也曾劝人,无论出家在家,学佛多久,都要多看佛菩萨的感应录。这些感应录,能让我们奉行众善,道德和情操逐渐高尚。观音菩萨成道日将近,天下祖庭五祖寺择录古今观音菩萨感应事迹数篇分享大家,以增加信心。

隋·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自知教化众生的因缘将要尽了,于是前往剡东的石城寺居住,告诉弟子们说:“我当命终于此地。”接着命令弟子铺设床座于东边的墙壁旁,自己则面向西方,专一心意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摩诃般若波罗蜜及观世音菩萨圣号。并勉励大家要有信心,依照佛陀的开示教诲,以忆佛念佛的道力和阿弥陀佛慈悲本愿的加持力,则往生净土这件事,决定是功不唐捐的。

此时有弟子请示说:“不知大师证入什么果位,在此命终之后往生何处?”智者大师说:“我如果不领众教导徒弟,必定可得六根清净(圆教的相似即佛位)。而我损己利人,只得五品位(圆教的观行即佛位)。我的师父和道友,现在已经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一起来迎接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说完之后就端坐往生,如同入于甚深禅定,享年六十七岁,当时为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十一月二十四日。

天乡寺的释慧延,听闻到智者大师迁化往生的消息之后,感怀伤痛哭泣不止,心里想要知道智者大师往生之处,因此书写《法华经》,以求大师暗中冥加指示。结果夜里梦见智者大师和观世音菩萨从西方净土而来,慈悲眷顾地说:“这样子你的怀疑心该去除了吧!”(《续高僧传》、《佛祖统纪》、《十疑论》)

唐·玄奘大师

玄奘大师行于八百余里流沙中,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妖魅举火,灿若繁星,都无所惧。但断水五天,濒临死亡,不能行走。他卧在沙中,默念观音,祝愿祈祷:“玄奘此行,专为无上道心正法而来。菩萨慈念众生,救苦为务,怎不知我苦恼呢?”夜半,忽然有凉风吹身,冷快如浇寒水,使玄奘能睁开眼睛,马也能起来行走。进发后,马忽然跑于岔路,人难以控。很快便见青草数亩,一水池,水甘冽澄澈。法师下马饮水,身命重得保全。

宋·蕴齐大师

蕴齐大师,字清辩,俗姓周,浙江钱塘人,年幼时即考试经典而得剃度出家,从法明会贤法师之处传授天台教观。曾经得传染病,百药不治,因此专心课诵观世音菩萨圣号。梦见一位女人,以凿子剖开他的胸膛,更换他的心,并以手按摩之,所患的疾病即立刻痊愈。自此以后从前所看过的经典,无不通达明了,随手下笔就成文章,文词语句也都非常古典高雅。蕴齐多次担任苏州、杭州诸寺院的方丈,晚年归隐于江苏常熟的上方寺。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正月,集合大众讽诵《阿弥陀经》,称念佛号而往生。火化后,获得许多舍利子,建纪念塔于上方寺。(《佛祖统纪》)

近代·圆瑛大师

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近代高僧圆瑛大师在所著《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义》中说:我于丙午年(1906)六月,在宁波因所乘船,误触浮桥,船翻落入水中。我手抓住船边,口中不能念,心中专切忆念观音菩萨,恳求救援。忽听见空中有人叫我:莫要放手!莫要放手!我这时心中念的观世音,叫我的当然不是别人。我便双手牢牢抓紧船边,船在水中冲流一段,我没有被淹没,才被救生船捞起。在这大江急流当中,如果不是菩萨的力量,怎能不被淹死呢?我因为感菩萨再生的恩德,所以特别讲这部《普门品》。希望大家信受持名,恭敬礼拜,自会有感应道交的效验。

当代·圣严法师

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

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死。我的兄姊皈依理教,我也参加过理教的法会。理教虽非正宗的佛教,理教的信仰中心“圣宗古佛”,其实就是观世音菩萨。我在童年出家时的江苏南通狼山,其所奉的大圣菩萨,原系唐高宗时代由西域来华的一位高僧,名叫僧伽。据《宋高僧传》的记载,他曾现十一面观音像,所以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我少年时很笨,据我母亲说,我到了6岁才会讲话,到了9岁才开蒙读书。当我13岁出家之际,仅仅是个初小4年级的小学生。可是出家之后,师父讲给我听的第一个故事,便是向观世音菩萨求智慧得智慧的事例:宋朝的永明延寿禅师,因修《法华忏法》21天,梦见观世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便得无碍辩才。他著有《宗镜录》100卷及《万善同归集》,乃为佛教史上的不朽名作,他的地位之高因此可见。

所以我的师父教我每天早晚,至少要拜200拜的观音菩萨。我拜了半年多,边拜边作观想:观音大士手执杨枝,以甘露清凉净水,洒在我的头上。因此,我对厚厚的一本《禅门日诵》,在数月之间就背熟了,当时连我自己也有点意外地吃惊。

1949年春天,我到了台湾,以我当时的身体状况,有的同学认为不消3个月,就会拖死。但在我的心中,始终没有离开观世音菩萨。往往利用行走及晨操跑步的时间,默念观世音菩萨,所以我也经常都在观世音菩萨的慈光照顾之下。一住10年,最后退职。
……
由于我自己如上所说的经历,我对观世音菩萨的有求必应,那是深信不疑,也是感恩不已的。(1968年古历2月19日)

《普门品》云: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如经所云,若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即能入火不烧、入水不淹、恶鬼远离、刑器自毁、怨贼消退、除一切障、免一切难、满一切愿、成就一切福德,而且随类应现、处处化身、救苦救难、无求不应。观世音菩萨的法门平易近人,人人可修,时时可修,处处可修。只要持之以恒,信之恳切,最终都能获得究竟利益。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浅略谈
《 八识规矩颂 》
( 一 ) ——
前五识

绪言

想写一写以上的题目,
源于笔者的一个读书会,

但限于自己识见浅薄,
故只能浅谈略谈一二。

《八识规矩颂》
一向被认为是
玄奘法师的作品,

收录在
《 大正藏 》、
《 四库全书 》 和
《 续大正藏 》。

《 八识规矩颂 》
是佛教唯识思想中
相当重要的典籍,

八个识
(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
末那识、
阿赖耶识 )
的相互关系,

识与心法的关系,
识与法相的关系,
总而为规矩。

唯识可说是佛教中
较难懂的义理,

佛教学者韩廷杰
借杜甫的诗句
「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

来形容它,
可见对唯识的重视。

简而言之,
唯识思想认为
「 识 」
是宇宙的本体,

一切现象都是识的变现;

识亦是生命轮迴的
载体,

若能转变识,
就能见道解脱。

唯识思想的出现,

解决了佛教说
「 无我 」
又主张轮迴的
理论因难。

八识的关系与作用,

总为规矩并以颂的
形式来高度概括,

无论它是否出自
奘师之手,

都是一篇非常
值得了解的力作。

八识

在原始佛教中
已有六识之说,

六识分别是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及意识。

这六识在很多的
佛教文献中
都有提及,

就如在
《 心经 》 中亦有
「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 之句。

除第六识外,

前五识
眼耳鼻舌身
与它的对境
声色香味触
的关系,

是比较直观的,
一般人都容易了解。

比如眼看物
( 色境 :
在佛教来说,
色不单说颜色,
亦代表物质 )、

耳听声、
鼻嗅香、
舌尝味、
身觉触,

得出的便是眼识、
耳识等名,

如此类推。

第六识比较复杂,
它的对境称为法,

法在佛教中的意义
可简说为现象,

包括精神性的;

而法相就是
万事万物的表现,

唯识家视所有现象
都是由识而来,

所以唯识学派说
万法唯识。

《 八识规矩颂 》
分为四章,

每章三颂十二句,

分别为
前五识、
第六识、
第七识、
第八识。

第六识
就是我们日常
所理解的意识,

第七识

末那识,

第八式
称为
阿赖耶识。

现依
《 八识规矩颂 》
的铺排,

先解说前五识,

往后将会分节说明
第六、
第七及第八识。

文字和义理
尽量会以通俗显浅为主,

于适当处引入佛教名相,
帮助往后的延伸阅读;

义理方面会借一些
现代概念帮助说明,

但这会牺牲少少
原义的准确性,

但希望用此写法
能比较容易接触大众。

前五识

颂文 :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徧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以上颂句,
如果不看註释,

我相信很多人
都不知其所以然,

只能视之为一堆文字。

颂文难解是
因为它充满名相

( 佛教的专有名词 )

和佛教的
一些修行观念,

当中当然
还有唯识的义理。

以下将会跳过
很多传统规范的
教程乃至教理,

对此颂文
作一白话直解 :

性境现量通三性

「 性境 」
代表实在的境的意思,

「 现量 」
则为由直观
而未经细思分析的
呈现,

有时可说之为直觉。

举个例说,
你见到一张椅,

可能是一堆木头
兼有一定的
几何形状和颜色,


「 椅 」
是一个概念。

所以,
看见椅的现量是
这堆木头而不是椅。

当然,
你也可以说
木头也是概念,

这中间其实
有数个层次,

但总不成说
见到原子吧?

所以现量是在
那一非常短暂时间
( 佛教叫
「 一剎那 」)
而未经分析的印象,

在这里可以
是无非颜色
或一堆几何线条的
分隔和纹理等。

「 三性 」 的意思是善、
恶和不善不恶。

此颂句的意思,

就是透过直观实境
而来的印象,

最后会藉意识
而得出善、
恶或不善不恶

( 佛教称之为
「 无记 」) 的判断。

眼耳身三二地居

这一句涉及佛教的
世界观。

佛教认为众生
居住的三种世界,

分别是
欲界、
色界、
无色界。

欲界是尚有饮食、
情爱等欲的
有情生命的住所,

人是有情生命之一,
我们生在欲界。

色界是那些生命
仍有物质身体
但已离婬食二欲的居处,

人通过禅定的修为,
在定中可暂住于此;

禅修的境界
共有四禅天 :

初禅、
二禅、
三禅和四禅。

至于无色界
则已无物质身体,

唯以心识
住于深妙的禅定,

依次为空无边天、
识无边天、
无所有天
和非想非非想天。

色界与无色界
合称四禅八定,

如再加上欲界,
则称之为三界九地。

此颂之意
是说五识中的
眼、
耳、
身三识
能居于
欲界及色界的
初禅天,

即三界九地的
第一地和第二地。

鼻识和舌识
却只在欲界存在,

但人通过禅修,
到达初禅的境界,
此二识就觉不到了。

在初禅,
眼耳身三识
仍有觉知,

修到二禅天
就又觉不到了。

以后的都是甚深的
禅定境界,

住于定中,
五识都沉没了,

甚至乎连第六识
都可沉没,

此定大有名堂,

「 灭尽定 」;

但出定后,
六识又都重回到
欲界去了。

徧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瞋痴

唯识学派
将人的心理状态
分析得很细緻,

称为
「 心所 」,

共有六类
共五十一心所之多。

六类分别是
遍行心所、
别境心所、
善心所、
烦恼心所、
随烦恼心所
和不定心所。

而随烦恼心所
更细分为
小中大三种。

此颂是说
前五识会与
遍行、
别境、
善、
烦恼及随烦恼的
一些心所相关连

( 佛教用
「 相应 」
来描绘,
更为传神 ),

共三十四个心所。

为方便了解,
表列如下 :

这些心所,

不是全部
都可从字面的
意义去理解,

为了本文不过于累赘,
故略去解释,

有兴趣的读者,
可参考唯识方面的书籍。

[ 如果真的有读者
去找这方面的书看,

则我是万分地高兴,

建议
《 唯识方隅 》
是不可或缺的,

但最好先读一些
概论性的介绍。]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七八好相邻

每一个识
都须要一个根去配合,

比如眼识的根是眼球,
耳识的根是耳朵等;

但五官其实
都是外在的形相,

真正产生识是通过
所谓净色根与境的
接触而来的。

现代有人说是神经系统,
但说实在的,

并没有这方面的
实证研究,

所以最好
是以摄持外境
能生识这功能
去理解净色根。

缘是条件的意思,
据唯识学说,

能生眼识需要的
条件有九个,

解释如下 :

眼根 ——
即眼球和它的净色根

色境 ——
所要看的景物

光线 ——

没有光线,
人就不能看见事物

距离 ——
视觉需要适当的距离

以上四个条件
是物理性的,

下面的五个
则与八识中的
其余三识有关 :

五识对外要靠根,

但要能作分别认识
就得靠第六识意识
来判断,

这个叫
「 分别依 」。

第七识末那

第八识阿赖耶,

可借用现代的
所谓潜意识
来尝试解释它们

( 当然它们并不一定
能恰当的相对应 )。

阿赖耶识
可视之为
与经验和遗传
相关的识,

由遗传所天赋与的叫
「 根本依 」。

经验记忆能帮助了解
又能构建新的记忆,

唯识家用
「 种子 」
来作比喻

( 唯识家承认的种子
还要求有很多特质
才能被认可 ),

而种子则藏于
阿赖耶识中。

佛教说无我,
但我们凡夫
都认为有我,

唯识家就
是以这个
第七识末那
来代表我。

我有执见,
会分别自己
与人和事物,

判断好坏,
佛教说为
染 ( 坏 )
净 ( 好 ),

所以第七识
是染净所依,


「 染净依 」。

佛教希望去除我执,

唯识家
要去改变这个识,

叫做
「 转识成智 」。

综上所说,
因眼识等会引出判断,

所以要依靠
意向、
分别、
经验和天赋的
本能来完成
所有条件;

以眼识为例,

因此其余
五个条件就是 :

作意 ——
望向景物的意向

分别依 ——
第六识作为依缘

染净依 ——
第七识作为依缘

根本依 ——
第八识作为依缘

种子 ——
可塑的经验累积

( 若要深究,
种子与经验
终究是不同的,

但在这短文里
就不再釐清了 )

眼识要九缘,
耳识不需要光线,
八缘就可;

鼻舌身三色
不需要光线
和足够的距离

( 古代的人
以为嗅香、
尝味与身触
都是贴身的事情,

距离不是主要条件 ),

七缘就可。

九缘七八好相邻,
以此为解。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承上所述,
五根通过
和对应境的
接触而产生识,

佛教常以根尘
( 尘指外境 )
和合而生识来形容,

鼻舌身三识
是贴身的距离
( 古人认为是无距离 ),

故名
「 合三 」。

但眼识和耳识
需要距离,

所以说
「 离二 」。

人是藉着这五识
来与外界沟通,

观尘世就是此意思了。

愚者是指小乘佛法的
追随者,

可推广至指
凡夫及外道,

此句是想表明
他们不明白
这些唯识的道理,

所以难分识与根了。

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此四句颂与之前的
有些不同。

前八句是从俗世的
认知来叙说的,

而此四句
则是从已得道的
圣者的角度来阐扬的。

大乘佛教有龙树菩萨
将佛法阐释为二谛说,

「 谛 」
是真实的意思。

最出名莫如在他的
传世力着
《 中论 》 中的
〈 观四谛品 〉
所云 :

「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
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
不知真实义。
 
若不依俗谛,
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
则不得涅槃。」

因为谛
是真实的意思,

所以世俗谛
也是说真实,

不过是由世间的
道理来说。

在佛教中,
这些就是因缘和合,

生灭法

因果律的彰显;

但缘起性
「 空 」,

空义才是第一义,
又叫
「 胜义 」。

虽然空义
是佛教的
最终真理,

但它与世俗谛相依,
不相分离;

若没有世俗
亦不会有胜义;

要真能体证这道理,
才能得涅槃。

涅槃是佛教的术语,
意即烦恼的熄灭。

根据这去演绎,
前两颂是世俗谛,
此颂则是说胜义谛;

而唯识家则用
「 转识成智 」
来说明这个转捩。

唯识的观点认为,

我们的生命
是由识所主导,

只有当经过修行
将识转为无漏之智,

生命才能昇华,
最终成佛,
此过程叫转识成智。

修行的果就是成佛,

修行这过程
是通过观空
而到达目的地。

而八个识各有所转,
这个转变有两个要分,

一个是对我们
二元相待的
世界不再分别,

称为根本智。

有了根本智的
体悟之后,
因为想度化众生,

所以要将这道理体验
用世俗的方式来表达,
这叫后得智。

根本智是体,
后得智是用。

依唯识义理,
前五识转为
「 成所作智 」,

是后得智;

单是后得智不是全部;

所以说
「 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

当转第八识
阿赖耶识为
「 大圆镜智 」 时,

这个就是圆明初发。

无漏是佛家用语,
不会漏表示没有杂染,
意即清净。

这个是根本智,

有根本智后
再依后得智
使用五根来
发挥渡化众生的作用,

便是无漏的成所作智。

佛教一向
有佛具三身之说 :

一 、 法身 ——
是佛的本体

二 、 报身 ——
是佛因修行
成正果之后的酬报

三 、 变化身 ——

能作千般变化,
于十方世界化作
有情生命普度众生,

而我们熟知的
释迦牟尼佛
就被认为是
这世界的化身佛

三类分身
就是指这三身,

能度引众生
出离流转生死的
苦轮

( 待续 )

印光法师:不过以静澄伏妄,偶尔发现之幻境耳

33、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第一部分)

【原文】

综观○1 二十年间决择问学○2 ,备历艰险。竟能从儒入佛,即俗修真。简去自力,专宗净土。可谓三生有幸,一道同归者也。幸甚慰甚。夫人宿世果种善根,且无论为学求道,可为出世大事之前茅。即贪瞋痴等烦恼惑业,疾病颠连○3 种种恶报,皆可以作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缘。顾其人之能自反与否耳。

【白话文】

观察你二十年来求学问道,经历许多艰难险阻。竟能由儒学转入佛法,在世俗生活中,修学出世之法。放弃依靠自力出离生死的通途法门,专心修学仗佛力出离生死的净土法门。可说是三生有幸。我们是一道同归极乐之人呢。非常庆幸和欣慰。宿世真正种了善根的人,不要说求学问道可以作为出离生死大事的开路先锋。即便贪瞋痴等烦恼惑业、疾病困苦等种种恶报,都可以作为出生死入佛法的助道因缘。关健是看这个人能不能从一切缘境中自我反省罢了。

不能自反,且无论碌碌庸人,为世教之所拘。即晦庵,阳明,靖节○4 ,放翁等,虽学问操持见地,悉皆奇特卓荦(luò 罗)○5 。然亦究竟不能彻悟自心,了脱生死。其学问操持见地,虽可与无上妙道作基。由不能自反,竟为入道之障。可知入道之难,真难于登天矣。不执著等语,理则是,而事非博地凡夫之所能为也。终日穿衣吃饭,侈谈不执饥寒。与终日枵(xiāo小)虚○6 ,不得杯水粒米,饿且将死,而谓人曰,吾视龙肝凤髓○7 ,直同秽物,思之即呕,况其下者乎。同一空谈耳。

若不能从缘境中自我反省,不要说庸庸碌碌的平常人,被世间的教法所捆绑。即便像朱熹、王阳明,陶渊明,陆游等人,虽然学问、作为、见地,都很奇特卓越。然而最终也不能彻悟自己的真如心性,而了脱生死。他们的学问、作为、见地,虽然可以作为修学佛法的基础。但由于不能自我反省,竟成了深入佛法之障碍。由此可知,深入佛法非常之难,真的是难于登天。不执着等说法,从理上讲确实是,而在事上论,就不是普通凡夫所能做到的了。每天穿得暖暖吃得饱饱的人,奢谈什么不执着饥寒,饿一点,冻一点,没什么关系,以及每天饿着肚子,没有一杯水一粒米,饿得快要死的人,却硬撑着对人说:我看那些珍奇美味,如同肮脏的东西,想到就要呕吐,何况那些远不如珍奇美味的东西呢。这两种人同样都是空话连篇罢了。

今时不明教理,即参禅宗者,每多中此空解脱病。至于静坐澄思,空境现前。不过以静澄伏妄,偶尔发现之幻境耳。若错认消息,生大欢喜,则丧心病狂,佛亦难医矣。幸能体察而不执著,弃舍幻妄,卒得贯通诸法法门。可谓久历荆棘○8 ,忽达康庄○9 矣。

现今末法时代,连教理都不明白,就直接去修学禅宗,这样的人大多数得了此种所谓不执着的空解脱病。至于在静坐澄思时,空无一物的境界现前,不过是因宁静澄思,一时伏住妄念不起,偶尔出现的虚幻境界罢了。若错认这种虚幻的消息,生大欢喜心,那就会丧失理智而发疯发癫,到了那种地步,佛也难以为你医治了。幸好你能体察此种虚幻的境界而不执着,从而舍弃幻妄境界,得以契入贯通诸法的净土法门。可说是久行于灌木丛林中,忽然走上了宽广的康庄大道了。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ly:最近风评不好,也担不起国风担当,鹅肯定不会保他C位,但粉丝很能打,应该也能占个出道位。#创造营# 我的出道位预测:&:目前来看我的cp应该是出道有
  • 那又是谁创造了上帝,这难道不就永远没有尽头了吗” “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要么是探索者,要么是逃避者,做个逃避者是种纯粹的幸福,然而作为探索者,就只会带来痛苦
  • 我偶尔会回想起刚刚捡到它那时候的样子……抓它的时候它全身攻起来的样子,它刚开始到家里晚上依偎在兔子身边的样子(那个时候兔子应该就是作为母亲的形象住进了它心里)…
  • 开完组会 就是很轻松[送花花][送花花]组会讲完就跑去报销了 时间很尴尬 师姐来接我的时候 我们去了超市 小吃街 买了好多吃的哈哈哈哈哈哈 回来的时候他
  • 随后,志愿者组织大家将制作好的书签进行晾晒,并到大眼睛图书馆挑选感兴趣的绘本进行阅读,半个小时的阅读后,依次邀请小朋友上台,分享自己读完绘本的感想,此环节不仅让
  • 但没想到,她却挣开他的手,对工作人员说:“对不起,我们还是不办手续了,我想我还没有考虑好。她问他为啥要这么早,他调皮地笑着说:“我们要抢个第一,要做明天第一对领
  • 国人熟悉的西游记题材,不到¥60差不多500多个颗粒,机甲拼装出来还挺酷。 #再贩# #拼装模型# #寿屋# 新鲜出炉寿屋【阿卡纳迪亚 天使 露蜜提雅】再贩本日
  • 那你想想,你们是多有缘的人呐,肩都擦到肩周炎劳损了,还没有认识”人总想着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谢文婧也是“那比如我在街上和你擦肩而过擦了367次,没有别的
  • 一晃多年过去,他们都已年迈,周培源对妻子的爱只增不减,甚至连女儿们都嫉妒:“请你们你不要再这么腻歪了,能不能分开一会?”1993年冬,周培源晨练回家,向往常一样
  • 浪翠降價48萬沽  中原副區域營業經理盧鏡豪指,鴨脷洲海怡半島23座低層F室,面積771方呎,叫價1480萬放盤,後減至1340萬底價,再減52萬至1288萬沽
  • Σ(っ °Д °;)っ这可真是太卧槽了 都躺被窝里了 又饿了 再起来搞点吃的 吃完再刷牙洗脸啥的 哎 另外 老邢去十八里铺这一集 其实也是范明杀青 看着挺伤感的
  • #每日一善[超话]#|#每日一善#|#阳光信用# 【带容易吞,最好不带,我看见评论就会回。】 勿起不善之念,勿阅不善之书,勿听不善之乐,勿吐不善之语,勿为不善之
  • 我又来辣!麻婆豆腐、凉粉、冷吃兔、油炸串串……四川美食太多了,各位小可爱们一定要去尝尝!
  • 每当参加春节期间的各种演出,包括央视或地方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我都是怀着极大的热情,抱着对国与家的情怀来投入工作的,我深感自豪。京剧艺术工作者很多,而能够在春节期
  • 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祈祷,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想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想告诉那些洋洋自得的人,在一个萎萎缩缩
  • #贵阳北加开6趟城际动车组# 】来自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消息显示:7月11日至17日,贵阳北至铜仁六盘水加开6趟城际动车组,具体开行时间及车次如下:1、7月1
  • 《献给青山·其四》——晓你们好多相似的地方都一样的即便即便我非常清楚不是同一个人但这种清晰的认知本身就会刺痛我即便不是本意我只能努力克制努力忘记但有些东西我忘不
  • (其实小飞哥的声优本身有两个就是老长颈鹿了)这就是我支持小飞哥的原因,武士道为了自己创造出小飞哥,有了小飞哥这个企划会活下去,这个企划活下去九九组就不会解散,终
  • 福派 拜尔 力博得 usmile 飞利浦 飞科 奥克斯 千山 罗曼 舒克舒客的 softie 铂瑞 素士 电动牙刷28~~~~~人生有三样东西是无法挽留的:优惠
  • 总的来说,每位参展商都积极参与本次进博会,也非常愿意与志愿者分享他们每天的有趣事情。而作为志愿者,我也非常开心来到进博会,参与问卷组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