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消渴病的原因—中医说消渴病(糖尿病)
消渴,是指体内阴津暗耗,虽多饮、多食而反渐消瘦的一种病症。消者,消烁、消耗之义;渴者,欲饮之谓也。

消渴之病,早在《黄帝内经》即有记叙,如《素问·阴阳别论》云:“二阳结,谓之消。”《灵枢·五变》称之谓“消瘅”。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又有“膈消”、“肺消”、“消中”等名。《金匮要略》设消渴专篇,描述其证为“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隋唐诸家,分别将渴而不小便者称为“消渴”,渴而小便多者称为“渴利”,不渴而小便多者称为“内消”,且明确指出,本病“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其后,渐废“渴利”、“内消”之名,而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无力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症统名曰消渴,并以渴而多饮者为上消,消谷善饥者为中消,多尿或尿出如膏者为下消。三消之分,沿用至今。

在正常情况下,进入人体的饮食水液,靠胃的受纳和腐熟、脾的转输、肺的敷布、肾和膀胱的气化,再通过三焦的决渎之功,其清者化为津液,运行于全身,滋润、濡养各组织器官,浊者化为汗、尿,排出体外。此外,尚有肝的疏泄和心主血脉的功能,共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正常,保持津液生成、输布、排泄的动态平衡。其中以肺、脾(胃)、肾的作用更为重要。因肺主治节一身之气,为水之上源,肺能化气宿津,则口润不渴;脾胃为水谷之海,能受纳、运化水谷,摄取饮食之精微以奉养周身,而体自丰健;肾为水脏,主津液,肾的气化功能正常,则开合有度,便溺有节。上述脏腑一旦发生病变,皆能导致津液生成不足或丧失过多,燥热暗生,愈灼阴津,消渴之病由是而成。消渴的常见病因有六:

1.长期饮酒无节,恣食肥甘炙博,或久嗜咸食及辛辣刺激之品,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失司,积久酿热化燥,阴津耗损,发为消渴。

2.房劳过度,恣情纵欲,耗损肾精,精损肾亏,固摄无权,水液下趋而为尿,尿多津伤则为消渴。故孙思邈谓:“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所食之物皆化为小便,此皆由房室不节之所致也。”3.素体阴虚,真水不足,水亏火旺,上蒸肺胃,肾失固摄,精微下注;或久病脾胃虚衰,运化无权,水谷不能化生津液、精血,均可导致肾虚、胃热、肺燥而发生消渴。

4.悲哀暴怒,思虑抑郁,五志过极,郁而化火,消灼津液,以致阴虚阳亢,亦可引发消渴。

5.历代医籍多论及服五石药可致消渴。所谓五石者,即阳起石、钟乳石、灵磁石、空青石、金刚石,古代曾一度流行作为长生、壮阳药服用。此类药物之性皆温热有毒,常服可消烁阴津,引发消渴。服五石药者今已罕见。但据现代医药文献记载,若长期或大量服用某种药物(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醛固酮类、咖啡因、磷苯酚胺、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尼古丁、烟酸、氯丙嗪、苯妥英钠、利尿酸、利尿磺胺、口服避孕药、绒毛膜促性激素、噻嗪类等化学合成药),确能引发消渴。

6.消渴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亦有关,但遗传的方式目前尚未明确。此外,妊娠、感染等也往往可能是发生本证的原因。消渴的发生机理比较复杂,往往是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主要病机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更甚。病变则涉及肺、脾、胃、肾等脏腑。燥热在肺,治节失司,不能化气布津,则口渴多饮;热郁于胃,胃火炽盛,消灼胃阴,则消谷善饥;虚火在肾,气不化水,则尿数量多;失于封藏,精微下注,则尿混浊而味甜。虽然上、中、下三消,在肺、胃、肾三脏各有重点,但又往往互相影响,如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敷布,则胃失濡润,肾失滋源;胃热偏胜,可上灼肺津,下耗肾阴;而肾水不足,阴虚火旺,可致虚火上炎肺胃,终成肺燥、胃热、肾虚,多饮、多食、多尿之候并见。故《临证指南医案》云:“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虚阳亢,津涸热淫而已。”

素体阳虚,亦能导致消渴。因肾阳虚衰,气化失职,水液不得蒸腾上升以化津,可致渴饮而尿多。阳虚失于温煦,水谷精微随尿排出,而不得输布于脏腑及四肢肌肉,故多食易饥,形体反见消瘦也。

消渴病久不愈,阴虚燥热益甚,若肺失滋润则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涵养,精血不能上承耳目,则可并发雀盲、耳聋;气营两虚,络脉瘀阻,蕴毒成脓,又可发痈疽、疮疖。至阴液极度耗损,可见烦渴、头痛、唇红口干、呼吸深快等阴虚阳浮之症。病至最后,可因阴竭阳亡,而出现神志昏迷、四肢厥冷、脉细欲绝等危重症状,终至死亡。

从消渴病的临床特点来看,多见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尿崩症和精神性多饮多尿症等。

十二光如来:

1〕.无量光。(时间性)阿弥陀佛智慧光明不可称量,十方世界众生蒙光照触,便可开发智慧,催生善根。十方众生无量,阿弥陀佛以光明传递的悲愿亦无量,所以称为无量光。
2〕.无边光。(空间性)阿弥陀佛用以对治众生见解上的偏执,以离念灵知消除众生的边见,令吾人的知见达到圆融中道的状态。
3〕.无碍光。(摄受性)阿弥陀佛无碍光能透穿墙壁高山等质碍之物,即众生无明烦恼亦不能障碍。无碍光消解吾辈凡夫的烦惑,犹如阳光化解坚冰。
4〕.无对光。(灭苦因)无对光即是绝待圆融的光明。能令我们契入不二的心体。超越二(相对)的对待,回归到无对无缚无脱的自性。
5〕.炎王光。(灭苦果)阿弥陀佛的光明赫奕炽盛,光中极尊。炎王光遍照一切处,乃至暗冥幽深的地狱。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度尽阿鼻苦众生的宏愿,便藉着炎王光的威德而兑现。
6〕.清净光。(治贪欲)用以对治众生的贪欲。吾人执持名号,即可伏断淫欲烦恼。转淫欲火为智慧光,身心清凉,远离热恼。清净光亦能除吾人多劫的罪垢,如清水珠,澄浊返清。
7〕.欢喜光。(治嗔恚)用以对治瞋恚烦恼。阿弥陀佛大慈光明广施一切众生生起法喜,慈眼视众生。
8〕.智慧光。(治愚痴)用以对治众生的愚痴。阿弥陀佛以智慧光灼破吾人内心的无明黑暗,令吾人了知世间有为法的苦空无常,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以文殊智专修一行三昧,获得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之大利。
9〕.不断光。(不断常)用以对治众生的懈怠放逸。阿弥陀佛不断光的加持,能令吾人在菩提道上勇猛精进,恒久不怠。
10〕.难思光。(离心缘)阿弥陀佛难思光照遍法界,令蒙光照触的众生信解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于难信法生决定信。
11〕.无称光。(离言说)阿弥陀佛光明妙德无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离四句(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绝百非。非思议所缘境界。
12〕.超日月光。(优越性)日月光明是众生业力招感的相光。遇到质碍物便不能穿过。日月光明也不能让我们破除烦恼,悟明心性。而阿弥陀佛的光明不仅具有日月光明遍照的特点,而且能令众生身心柔软,催生善种,破除众生的无明烦恼,乃至能治疗各种身心疾病。阿弥陀佛的光明超胜日月的光明,所以就称作超日月光。
阿弥陀佛以十二光的妙德,护念调熟十方众生,对念佛行人尤加摄受。观经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阿弥陀佛光明平等普照,而与念佛众生最能感通;念佛行人得蒙佛光的照摄冥加,方能精进恒常念佛,成就往生。我在佛光中念佛,佛在光照中念我,念佛佛念,子光母光,圆融一体。阿弥陀佛光明即是大悲愿力,即是清净妙法,即是性德的全体大用。阿弥陀佛光明遍照十方,表证着十方众生悉由弥陀愿海所持。吾人生存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愿海中,只要一念回光,即可就路还家,成办道业。阿弥陀佛的光明即是明净的般若智慧,能除凡夫众生的愚痴暗冥,执持名号即是与佛光沟通,能消业障、开智慧、成佛道。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入十方一切众生心想中。弥陀名号称念之处,即是弥陀光明赫奕之处。阿弥陀佛以光明开悟众生,加持众生信愿持名,成办往生,可谓善作佛事。
阿弥陀佛从因至果,复本心源,彻证自性无量寿之心体,称体起用,光明无量。所以,光明遍照十方愿亦含摄着寿命同佛永久愿。无量光寿即是清净智慧无为法身,乃阿弥陀佛内证之德。阿弥陀佛由无量光寿二愿衍生一切愿。无量光寿亦即是众生的寂照心体,是故阿弥陀佛的名号光明,与吾人的心性同体相契。

烂喉痧

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衍引起的一种温热疾患。具有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茄等临床证候,多发生于冬春二季。因其能相互传染,引起流行.故又名“疫喉痧”。

 烂喉痧资料

  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衍引起的一种温热疾患。具有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茄等临床证候,多发生于冬春二季。因其能相互传染,引起流行.故又名“疫喉痧”。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所称之“阳毒”,具有面赤斑斑如绵纹,咽喉痛,唾脓血等表现,似与本病相类。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所载之“阳毒”,亦类似本病,且将其归于“时气候”.示其有传染性,甚至能酿成流行。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列有“丹”的治疗方药, 可能包括本病的治疗在内。烂喉痧的系统论述主要见于清代医学文献。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五。疫门》记录了治疗以咽痛、痧疹为主证病案,其表现酷似本病。清代还出现了有关本病的专著,如陈耕遭的《疫痧草》、夏春农的《疫喉浅论》等。这些著作对于烂喉痧均发生、病机及证治等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现代医学的猩红热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15。p 病因病理

  本病系人逢正气亏虚;感触温热时毒而发病。如陈耕道《瘴痧草。辨论疫毒感染》说:“其人正气适亏,口鼻吸受其毒而发者为感发,家有疫痧人,吸受病人之毒而发者为传染,所自虽

殊,其毒则一也。” .

  温热时毒自口鼻而入,肺胃首先受病。咽喉为肺胄之门户,皮毛与肌肉分别为肺胃所主。

热毒充斥肺胃,肺气不宣,卫受邪郁,则见发热恶寒;肺胃热毒上攻咽喉,故红肿疼痛,甚则糜烂。肺胃热毒窜扰血络,则肌肤丹痧密布。咽喉肿痛糜烂与肌肤密布丹痧,是本病两大临床痔征。何廉臣说:“疫痧时气,吸从口鼻,并入肺经气分则烂喉,并入胃经血分者则发痧”,又说“喉痧气血同病,内外异形,其病根不外热毒:热胜则肿,毒胜则烂。”感邪较轻者;邪在肺胃而外解;感邪严重者,邪毒不仅可内陷营血,出现气营(血)两燔的重证,而且可迅速内陷心包,证见高热,神昏,肢厥,舌绛,丹痧紫黑等,证情甚为凶险.甚至因内闭外脱而死亡。《疫痧草.辨论疫邪所由来》云:“疫毒直干肺脏,而喉烂气秽,盛者直陷心包.而神昏不救,瞬息之间,人命遂夭殂。”本病后期,毒去阴伤,则征觅低热、咽痛、肌肤甲错,舌红苔少等。

  15.2 诊断要点

  ①多发生于冬春二季。

  ②多有与烂喉痧病人接触的病史。

  ⑧起病急骤,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舌红绛起刺状如杨梅。

  ④与白喉、麻疹的鉴别:白喉虽有咽喉肿痛,但有典型的白色伪膜,无皮疹。麻疹之皮疹出现于病后三天左右,本病发病当天即有痧疹出现。麻疹之皮疹舶从发际;头面发出,本病痧疹始从颈胸、躯干发出。麻疹皮疹之间可见正常皮肤,本病丹痧之间皮肤潮红。此外,麻疹虽可出现咽喉红肿疼痛,但不糜烂,本病咽喉红肿疼痛显著,甚则糜烂。根据这些方面,不难与白喉、麻疹作出区别。

  15.8 辨证论治

  通过察痧、视喉、观神、切脉而判断病势发展的顺逆。证见痹痧颗粒分明,颜色红活,咽喉糜烂不深,神清气爽,脉浮数有力等,则属顺证;若丹痧稠密,急现急隐,颜色紫黑,咽喉糜烂较深,神志昏谵,脉细数无力等,则为病邪内陷,属于逆证。

对于本病的治疗,重在清泄热毒,如《疫喉浅论.疫喉痧论治》云:“疫喉痧治法全重乎清也,而始终法程不离乎清透,清化,清凉攻下,清热育阴之旨也。”即初期邪在卫表,治宜辛凉清透,以透邪外出。及至中期,病邪传里,热极化火,治宜清火解毒,或苦寒攻下。若入营血者,侧重于清营凉血。若见气营(血)俱燔者,宜清气凉营(血)。后期宜清营育阴为主。

  15,3.1 毒侵肺卫证治

  [症状] 初起憎寒发热,继则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甚或溃烂,肌肤痹痧隐约,苔白, 或有珠状突起,舌红,脉数.,

  本证为邪毒外袭肌表,内侵肺胃所致。卫受邪郁,邪正相争则见憎寒发热。苔白而干为本病初起邪在卫表的表现。毒侵肺胃,上攻咽喉,则咽喉红肿疼痛,甚则糜烂。热毒偏盛,外窜肌肤,则痹痧隐约:舌红,脉数,均为热毒偏盛的征象。

  (治法] 透表泄热,清咽解毒。

  (方药] 清咽栀豉汤(《疫喉浅论》)

  生山栀三钱 香豆豉三钱 香银花三钱 苏薄荷一钱 牛蒡子三钱 粉甘草一钱 蝉衣八分 白僵蚕二钱 乌犀角八分(磨冲) 连翘壳三钱 苦桔梗一钱五分 马勃一钱五分 芦根一两 灯芯二十寸 竹叶一钱,水二盅,煎八分服。

  本病初起,首重清透,使邪从汗透,热随清泄。如丁甘仁说烂喉痹痧以“畅汗为第一要义”。故本方用豆豉、薄荷、牛蒡、蝉衣、桔梗等透表宣肺;同时用银花、连翘、山栀等清泄邪热;犀角、马勃、僵蚕、甘草解毒利咽。临床运用时可不用犀角,代之以橄榄;若表郁较重,尚可酌情加入荆芥,防风等以辛散表邪。

  咽喉红肿,尚未糜烂者,可用玉钥匙吹喉。

  玉钥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焰硝一两半 硼砂半两 脑子(冰片)一字 白僵蚕一分

  上为末,研匀,以竹管吹半钱许入喉中。

  本散为喉科的外治药,功能清热退肿,故于喉痧初起,咽喉红肿未糜烂者,用之较为合适。

此外,可用土牛膝根洗净,捣自然汁,重汤炖温,频频噙漱喉;或用射干不拘多少,开水绞

汁,加醋少许噙漱。

  15.3.2 毒壅气分证治

  [症状] 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腐烂,肌肤丹痧显露,舌红赤有珠,苔黄燥,脉洪数。

  本证系表邪已解,热毒壅结气分所致。气分热盛,故见壮热烦渴。热毒壅结,膜败肉腐,则见咽喉红肿糜烂。热毒外窜血络则肌肤丹痧显露。舌红赤有珠、苔黄燥、脉洪数为气分热毒炽盛的征象。

  [治法] 清气解毒

  [方药] 余氏清心凉膈散(引《温热经纬》)

  连翘三钱 黄芩三钱 山栀三钱 薄荷一钱 石膏六钱 桔梗一钱 甘草一钱 竹叶七片

  本方即凉膈散去硝、黄加石膏、桔梗而成。方用连翘、黄芩、竹叶、山栀清泄气分邪热;用薄荷、桔梗、甘草轻宜上焦气机;用生石膏大清气分之炽热。总之,病在气分,病位偏上,总宜轻清为宜,以透泄郁热。

  如兼大便秘结者,酌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

  同时用锡类散少许,吹于患处,以清热解毒,去腐生新。

  锡类散(引《金雁翼》.又名烂喉痧方)

  象牙屑三分(焙) 珍珠三分(制) 青黛六分(飞) 冰片三厘壁钱二十个(用泥壁上者) 西牛黄五厘 焙指甲五厘 .

  共研细末,密装瓷瓶内,勿使泄气,每用少许吹于患处。

  15-8.8、毒燔气营(血)证治

  (症状) 咽喉红肿糜烂,甚则气道阻塞,声哑气急,丹痧密布,红晕如斑,赤紫成片.壮热,污多,口渴,烦躁,舌绛干燥,遍起芒刺,状如杨梅,脉细数。

  本证系邪毒化火。燔灼气血所致,病情重笃凶险。气分热盛,则见壮热.污乱口渴,烦躁等;营血热炽,则见丹痧密布,红晕如斑;热毒化火,热灼营阴,则见舌绛干燥.遍起芒刺,状如杨梅,脉细数。

  [治法) 清气凉血(营).解毒救阴。

  [方药) 凉营清气汤(《丁甘仁医案.喉痧证治概要》) , 、

  犀角尖五分(磨冲) 鲜石斛八钱 黑栀二钱 牡丹皮二钱: 鲜生地八钱 薄荷叶八分 川稚连五分 京赤芍二钱 京玄参三钱 生石膏八钱 生甘草八分 连翘壳三钱 鲜竹叶三十张、茅芦根各一两,去心节 金汁一两冲服

  方用栀子、薄荷、连翘壳、川连、生石膏清透气分邪热;用玄参、石斛、竹叶、芦根、茅根甘寒生津;用犀角、丹皮、生地、赤芍、金汁凉血解毒。本方有玉女煎、凉膈散、犀角地黄汤诸方合用之意,共奏两清气血(营).解毒生津之效。 . . .

  如痰多加竹沥一两冲服,珠黄散每日服二分。

  珠黄散(<和舰局方}) .

  珍珠(豆腐制)三钱 西黄一钱

  制法:研为极细末,无声为度,密贮勿泄气。

  如兼热毒内陷心包,症见灼热昏谵,海身紫赤;肢凉脉沉等,冲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以清心开窍。内闭外脱,症见丹痧突然隐没,沉昏如迷,肢体厥冷,气息微弱,脉沉伏等。宜先用参附龙牡汤救逆固脱,安宫牛黄丸等清心开窍,然后再用上方治疗。 .

安富牛黄丸、紫雪丹(.见《风温》章) 。 、

   15.3.4 余毒伤阴证治

  [症状] 咽喉腐烂渐减,但仍疼痛。壮热已除,惟午后仍低热,口干唇燥,皮肤干燥脱屑,脉象细数,舌红而干。

  本证见于烂喉痧之恢复期。邪毒已减,故壮熟消退;余邪未净,肺胃阴液未复,故见午后低热持续,及咽喉轻度糜烂等。口干唇燥,皮肤干燥、脱屑系肺胃阴伤所致。脉细数,舌红面千等,均系阴津耗损征象。

  本证病机侧重于阴津号损,因阴液不复而致余热不易退消,诸症亦难于消除。

  [治法] 滋阴生津,兼清余热。

  [方药] 清咽养营汤(《疫喉浅论》)

  西洋参三钱 大生地三钱 抱木茯神三钱 大麦冬三钱 大白芍二钱 嘉定花粉四钱 天门冬二钱 拣玄参四钱 肥知母三钱 炙甘草一钱

  水四钟,煎六分,兑蔗浆一钟温服。余毒仍盛者加乌犀角。 。

  本方重在滋阴生津,故药用西洋参(可用北沙参替代)、天冬、麦冬、生地、玄参甘寒养阴. 复以白芍、甘草酸甘化阴; 同时,用知母、花粉清泄余热并兼滋养阴液;此外,用茯神宁心安神。阴津复,余热清,则病趋痊愈。

  15。4小.结

  烂喉痧(疫喉痧)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为特点,系感受温热时毒弓[起。毒袭肺胃,上冲咽喉则肿痛、糜烂,窜扰血络则从肌肤外发痹痧。肺胃邪毒,或从外解,或从内陷。邪毒向外者,于病机为顺,迨至肺胃阴伤渐复,则病趋痊愈。邪从内陷者,于病机为逆,可因内闭外脱而致死亡。故应从视喉、观神、按脉、察痧等方面判断其顺逆。对本病的治疗,着重清泄热毒。一般规律如《疫喉浅论.疫喉痧论治》所说:“首当辛凉透表,继用苦寒泄热,终宜甘寒救液。兼痰者清化之,兼湿者淡渗之,兼风者清散之。辛温升托皆在所禁”。即初起毒犯肺胃,宜透表泄热,如清咽栀豉汤; 中期气热炽盛者,宜苦寒泄热,清气解毒,如余氏清心凉膈散;气血两燔者,宜清气凉营,如凉营清气汤;后期毒去阴伤,则宜滋阴生津,兼清余热,如清咽养营汤等。此外,应注意内闭外脱的救治。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金庸仙逝,江湖再见
  • 广东一女子当街殴打女儿,连踹6次后倒地不起!警方调查发现……
  • 赵本山照片当遗像 网友吐槽《蚀日风暴》剧组
  • 中美俄等多国已紧锣密鼓开展6G相关工作
  • 林允搭上吴佩慈男友?经纪人:根本不认识别瞎编了
  • 腾讯告币应抄袭 要求赔偿1000万元
  • 惊险!新兵投弹失手,班长3秒英勇救人
  • 小龙女哀悼金庸,只用一句话就让人泪流满面
  • 金庸去世:世上再无江湖,一个时代结束了
  • 在菲华人注意了:台风袭击菲律宾致60余死,恐有数十人被泥石流掩埋!
  • 日喀则4.5级地震,西藏人民注意了
  • 滴滴暂缓IPO背后:“黑天鹅”降临下的上市群像
  • 小车实载31人 劳务中介为省钱严重超载
  • 美取消出生公民权,你还选择赴美生子吗?
  • 金庸铁粉马云悼念:如无先生,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
  • 什么?下周起麦当劳不提供吸管了……
  • 印小天回应插刀门骗婚门 | 这几种人,无需深交!
  • 救助警犬被取保候审:“钓狗执法”罚款创新?还是警犬补助太少“穷则思变”?
  • 厦航化险为夷:襟翼突发故障 机上88人平安归来
  • 唐嫣婚礼誓言原声视频曝光,声音坚定有力,粉丝听后泪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