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原因值得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炼心篇#

在一般人眼里,修道者总是孤独与寂寞的。他们总是过着晨钟暮鼓,清灯伴黄卷,形单影孤的清淡生活,与世无争,常表现为孤独与寂寞的样子。

但是为何多少年来,都有不少修道者,愿意过着这种生活方式呢?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里面,有什么原因值得这些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

是注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得这样呢?还是另有什么原因让他们有理由过上这种生活?下面就谈谈贫道自己的看法。#修行必读#

一、圣人孤独与寂寞是为了什么

孤独与寂寞,不但是一般常人有之,一般修道人有之,其实连圣人也有。但是圣人他们为何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呢?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吧。追求的是什么呢?

《#道德经# 》二十章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晦,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众人因迷醉于名利而欢乐,像享受丰盛的美味,又像在春天登上高台而欣赏美景。圣人却唯独一人过着淡泊的生活,没有一点欲望萌动的征兆,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还不知道发笑。颓废啊,好像无所归依。众人都有多余之物,而作为一位圣人,却唯独像有所遗失。

圣人表现出愚人的心态,好像非常愚蠢的样子!世俗的人都精明,圣人却显示唯独像昏昧;世俗的人都分析明辨,圣人却表现得唯独沉默。恍惚啊,像走到昏暗的地方,冷落啊,像无处栖息。众人都有所作为,圣人唯独表现出愚蠢而鄙陋的样子,圣人虽然独自和众人不同,然而却重视生养万物之本“道”。

圣人之所以与众人不一样,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这个作为万物之母的“道”。

二、孤独与寂寞的快乐

有些修行者,在外面看来显得非常孤独与寂寞,他们内心没有太多的贪念,所以内心就清静。当人们内心清静时,就不会有太多的贪求,所以他们就表现安静而显得默默无闻。一般不了解的人,就认为他们生活得孤独与寂寞。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在修道方面,内心清静可以说是天下修行的规范。当内心清静时,自己的心灵就会安静下来,七情六欲也就减少,就不会有太多的非分之念,从而不会去追求一些无用而痛苦的事情。所以一些修行高深的道长,平时内心严格遵守戒律,专心致志地修行,达到虚静状态,可以体会更深远玄妙的内容。

《南华经》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时,可以将自己身体忘掉,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境界,即《南华经》所说的“坐忘”,从而体会生命的另一状态。另一种状态下,反而能体会到生命的高速运行,《南华经》称之为“坐驰”。

即当身体安静,而精神层面反应则更灵活而快速,从而达到内在的一种通达明亮。故内心清静而无所求的修行者,表现出的样子则好像孤独与寂寞一样。但其实,他们只是形体孤独而内心并不寂寞。#修行#

三、忍耐孤独寂寞才能更好地悟道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当我们内心达到空虚已极的境界,保持清静得深厚的状态,这样更能认识到事物的变化。万物竞相生长,我们就可以观察它们的循环归复。万物众多,都要复归到它们的根源。复归到根源,我们称之为进入一种静态,进入这种“静态”时,我们就称之为是一种归复本性方式。当归复到本性时,就能发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常态而不变的法则,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后,才能明白事物及生命的本质

如果不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而轻举妄动,那就会遭到凶兆。懂得这种稳定法则的道理,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才会做到公正无私;能公正无私才会使人们归向;能使人们归向才符合自然;能符合自然才会符合“道”,能遵循“道”才会长久,从而终身不遭受危险。

《易经》里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因此,当我们处于寂静的状态中,才能更好地体悟道的玄妙,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变得安全。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内心的专一,是天下修行的一种共同法则,也是排除内心孤独与寂寞的最好良方。一般不理解庙观生活的人,认为庙上的生活皆是孤独而寂寞的。一般人都害怕出家而承受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痛苦。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修行者的内心世界或是修行的快乐。其实出家人内心更充实而幸福。

因为他们有圣贤们的智慧作为指导。所以,内在精神上,反而非常富有。因为他们的精神是专一的,一心一意的、非常虔诚地做着自己信仰的事情。内心里有颗坚定的信心,他们时时感觉与太上道祖同在。有了这颗坚定的道心,从此不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不论什么人,当内心达到专一的状态时,是不会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王子去看一个修行者。王子看到修行者说,你一人在山里修行,是不是很孤独与寂寞?修行者说,我本来很快乐,但是你来了,我就不快乐,就变得孤独与寂寞了。王子非常不解地问:为什么?修行者说,你没来,我与“造化”同在,你来了,我就要与你说话,而暂时与“造化”分开了,在内心不能做到专一的状态,所以感到孤独与寂寞。

一些艺术家,当他沉浸于自己的艺术境界里时,也会显得如痴如醉,一个人也不会感觉到孤独与寂寞。所以,一般世人认为修行者皆是痛苦的寂寞与孤独,而实际上,得到修行内在快乐的人,他内心世界是非常幸福的。所以,他们甘愿一生守过着表面上很寂寞而孤独的样子。这好比一个雕塑家,看着自己的雕像作品,几个小时都不会感到自己孤独与寂寞一样。

因此,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的人,才能得到内在的智慧与快乐。好多事情,都是慢慢成功的,如果太急于求成,有时反而不好。所以,《道德经》中说“大器晚成”。往往有大成就者的人,都不是一下成功的,常常要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如姜太公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终于等来文王的赏识与重用。越王勾践,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卧薪尝胆最后终于取得胜利。同样我们龙门丘祖师,“磻溪六年,龙门七载”(《玄门功课经》),共十三年时间,忍耐了孤独与寂寞,修道方能大功告成。

孤独与寂寞在不理解或是没有很好运用它的朋友,也许是一种痛苦。如果能耐得住孤独与寂寞,有时却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更多的智慧与快乐。很多大器晚成者,其实也是经历过孤独或寂寞才达到成功的地步。

所以,孤独与寂寞,对于世人来说,也许是一种无助的、痛苦的处境,而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幸福的事情! https://t.cn/z8AH4Mn

张载以《易》为本,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肩负了兴儒学的使命"(《宋史张载传》)
【性 与 诚 明】
在张载以前,就有许多人关于性提出了讨论。李翱继承并发展了《中庸》的"诚"的思想,把"诚"说成是人性最完美的状态,"诚者,圣人之性。寂然不动,广大清明,照平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他是以本体的角度来说"感而遂通"的,而不是佛家的皈依"三宝",这是一大对人性的探索。
周敦颐继承了这一学说,用"诚"批评了佛教的"不真空"、"寂灭",提出了"至诚,天性也,不息,天命也"。
张载说:"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唯大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彼自蔽塞而不知顺吾理者,则亦未如之何矣。"(《诚明篇》)
"乾坤为父母",就是"万物为一源"的形象说法,它是一种天地之性,也不是某个人独有的"非有我之得私也",作用在于"民吾同胞,物与我也",所以"大人能够立必俱立......",流露出圣人达到最高境界时的兼爱精神。
张载的性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对立,"气质之性"又称"攻取之性",是"形"之欲的根本,是所有那些可以称为"我"的并有他决定的那一种或那一部分的性,譬如吃饭、男女之欲这些"性",能够对付着满足就可以了,不要以之累心。
"天地之性",那是在人有形之前就已经有的,严格的说,这才是真正的人性。
如何去"尽性",有两种途径:"自诚明"和"自明诚"。
"自诚明者,先尽性以至于穷理者,谓先自其性理会来,以至穷理。"通过道德上的行为来顺吾性。
"自明诚者,先穷理以至于尽性也,谓先从学问理会,以推达于天性也。"通过认识能力的扩充来尽性。
这两种方法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已。不过张载强调的更多是第一种,他称他的穷理为"诚",《中庸》中说:"自诚明谓之性"。张载认为:"穷理"并不是零碎地研究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得一些片段的知识,而是要对于内与外、客观与主观做一种系统的思考,有一种综合的、全面的认识,"穷理"则能"大其心"。而张载本身也在实践他的理论,他的弟子记述他时说:"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牍,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座取烛以书。"
而且张载在其中也表现出实践的方法。"人生固有天道。人之事在行,不行则无诚,不诚则无物,故须行实事。"(《张子语录中》)"天地之道无非以至虚为实,人须于虚中求出实",这种"事之在行"和佛、道倡导的"虚寂"、"无为"、"超脱形骸"又是针锋相对的,也是积极的。
"诚"本来是一种心态和伦理道德观念,经过宋代哲学家的论证,却成为反对佛、道的思想理论,成为儒家对世界和人事的总的和根本的看法及方法,使"诚"成为宋代哲学的饿一个核心,某种程度上具有世界观的意义。
【天 人 合 一 境 界】
按中国哲学的传统,一般说到哲学,就自然讲到人达到精神创造的那种生活境界。在中国哲学中,道家强调在最高的生活境界中可能有的快乐和幸福,崇尚"天道",鄙视"人道",诱惑人们超脱形骸,神游世界,"达到玄冥之境,游恍惚之庭,经昆仑,涉太虚,返冥极"。
但是在儒家看来,提高人的生活境界,不只是快乐和享受的问题,而是实现人之所以为人者,人活在这世界上,就自然有它的存在价值。只有在最高的生活境界中人才是完人,哲学的功用是训练人成为完人,完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
"天"是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这里的"天"就是宇宙,宇宙是所有事物的总名。
平常人的心,都是限于他的感觉,这是一个小宇宙。其中就有主观和客观的对立,他以自己的主观为内,客观为外,这就与"天"不同了。
必须打破自己主观与客观的隔阂,这个张载称之为"合内外,一天人","无我而后大,大成性而后圣"。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后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乾称篇》)天地境界的人,中国哲学称之为"圣人",圣人并不能作出奇迹,也无须试做,他做的事不多于常人,但是他具有较高的理解,他所做的也就有了不同的意义,从而构成了最高的生活境界,而这只由他在人生日常生活中实现。
事实上在张载看来,"有天一,内外合,此人心之所自来也",天人合一,内外合一,是"天"的本来状况。而"圣人则不专以闻见为心,故不专一闻见为用",常人往往为 私心所扰,"故不能尽性",穷理的人只要努力去做,就可找到天人合一、内外合一的境界,成为圣人。
张载的"天人合一"说其实质是强调"得天而未遗人",一切以"人"为本,他的所谓"合一"是要把佛家所追求的"天趣"同现实的"人生"结合在一起,在现实实现至诚的"天性"和不息的"天命"。(《宋代哲学的创新》)
境界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大特色,"天人合一"思想使中国的哲学增添了许多实践的色彩,强调只有亲身去实践,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而西方出的可能更多的是哲学家,是那些从文字上解析哲学的人,不像中国,每个人都亲身实践着自己的哲学。
我觉得在这里有必要再讲讲冯友兰关于人生的四种境界。
他认为人总是对宇宙人生有所觉悟和了解,这种觉解即构成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他把人的境界大体上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是人对于自己的行为没有自觉的境界;功利境界是自觉求利的境界,这个利就是"私",道德境界是自觉行义的境界,这个义是公义;天地境界是人自觉到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的境界。前两种境界是实是的人的产物,后两种是应是的人之所有;前两种是自然的给予,后两种是精神的创造。他们虽然都是一种原始的混沌,但后者是更高一级的混沌。
一个有天地境界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和外在的事物,都自觉有一种新的意义和精神之乐,这是一种超道德的精神境界,是四种境界中最高的境界。
太 虚 即 气
张载哲学体系的内在范畴,是从"气"范畴的直接规定开始的,他通过论证"太虚即气"的命题,在"太虚"、"太和"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中进行的。
在这个范畴里,"气"是最高的中心范畴,既是逻辑起点,又是终点。气之本体首先是一个"至虚之实"、"至静之动"、"一物两体"的规定。它固有能动的"天性",推动着自身聚散,气化不息,人通过能动变化气质,尽性穷理、灭欲,最后达到性与天道合一,进入"孔颜乐处"的境界。
"太虚"说的是宇宙的物质结构,"太和"说的是宇宙的精神面貌,这个精神面貌是宇宙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所以《正蒙》开头就说:"太虚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
认识"太虚"可以从两个地方理解:一个太虚的本性,一个是太虚的能动性。
"太虚之气"的本性为实有,它与"阴阳、天地"之间,仅只有在同一"气"的范畴中的层次差异,"太虚"与"气"之间,仅有存在形态的差别。"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除此以外,两者毫无本质区别,而是同一个宇宙本体,就象"冰凝释与水一样","太虚不能无气,气之聚散于太虚"。(《太和篇》)
同时"太虚之气"又是能动的,"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太和篇》)这种"形聚为物,形溃反反"、" 皆不得已而然"都是"太虚之气"自身能动的必然过程,因而决定其自身必然居于统一于天地万物的宇宙本体地位。
"其聚其散"而本体死之不亡,永不消灭,这就从根本上驳倒了释、道"寂灭"、"虚无"的谬说,并为解决三教普遍关注的"一多"关系问题,提供了可能性和思路。
总之,由于张载把"太虚之气"规定为:不依赖任何主观感觉而存在,永恒运动,"死而不亡",所谓"清虚一大"、"有无混一",使天人万物统一在一体,这就使他的全部哲学,立于中国哲学的一个较高的位置

#科学网精选博文集锦# 【史晓雷:我与徐州三块画像石的故事】徐州这几年以汉代文化历史、遗存为核心元素,打造城市旅游品牌。笔者这几年的研究涉及到徐州所藏的三块画像石,因此撰写了下文,发表了在《徐州日报》10月29日“汉风周刊”。

笔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内容是元代王祯的《农器图谱》。这本书是我国古代农事器具的集大成者,图文并茂,遂引发了我对古代图像与机械史的兴趣,所以工作以后汉画资料成了我关注的一个领域,迄今完成的论文与徐州所藏汉画像石直接相关的有三篇,涉及到三块画像石。这三块画像石对认识、了解汉代的机械史、物质文化史有重要意义,今天就谈谈我与这三块画像石的故事。

第一块画像石名为“舂米图”,现藏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二楼。这块画像石表现了汉代舂碓加工并用“扬扇”清选谷物的劳作场景。我2011年完成论文《汉代“扬扇”考辨》时,还没有看到这块原石,当时利用的是拓片资料。过去在巴蜀地区出土不少双手持扬扇劳作的明器陶俑,但学界对这种器具的命名有些混乱,有的称这种陶俑为持筛俑,还有的称之持铡刀俑,等等。从全国范围的文物资料看,能够明确证明它们是汉代(立式)扬扇俑的文物仅有三件:一件是四川彭县(现彭州)出土的一块舂碓画像砖,现藏国家博物馆;一件是山东滕县(现滕州)弘道院出土的对舂扬扇画像石,现藏山东省图书馆金石所;另一件便是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收藏的这件舂米图。从劳作场景的形象性看,徐州这块最更贴近生活,持扬扇者在躬身扇风,右侧持簸箕者正在倾倒谷物,地上谷堆的右侧还刻画了一群啄食的鸡,增添了浓浓的生活情趣。它是汉代舂碓、扬扇劳作场景的生动再现。

第二块画像石名为“胡汉交战”,现藏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二楼。表现胡汉交战的汉画像石,全国出土非常多,但这件非常难得,因为它刻画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钓轮(钓车)形象。2017年3月,我第一次到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参观,在二楼展厅无意中发现了这块画像石中的“钓车”形象。这块画像石是一块残石,从上至下共刻画了三部分内容,胡汉战争、车马过桥和捕鱼图。就在画面的右下角,有一行船钓鱼的画面,船头坐一钓者,手持钓竿,正钓起一条鱼。钓竿上清晰地刻画了一个钓车(轮)。

这具钓车之所以引起我的兴趣,是因为它彻底解决了机械史界长久以来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在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发现绘有钓车,经与欧洲相关图像对比考察后认为,《寒江独钓图》绘有世界上最早的钓车图像。同时李约瑟根据成书于公元3-4世纪的《列仙传》上一则“陵阳子明”的故事,因该故事提到窦子明的“钓车”,所以他推断中国大约在东汉到魏晋期间出现了钓车。但是李约瑟的这一推断始终没得令人信服的佐证。

据武利华先生的《徐州汉画像石通论》,这块画像石是2001年在安徽宿州埇桥区栏杆镇发现的,从画像题材和雕刻风格判断,年代应为东汉中期。这样就非常确凿的证实了早在东汉时我国已经发明、使用了钓车,这具钓车形象要比马远《寒江独钓图》中的早1000多年,说明汉代已经将轮轴原理用于渔业,同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钓车形象。

第三块画像石是一幅牛耕图,现藏徐州汉文化景区的汉画长廊。我2017年3月徐州之行曾参观过这块画像石,但由于该石被玻璃所罩,光线反射严重,拍摄效果不佳。2018年10月,我再次赴徐州考察该画像石,这次拍摄到了较清晰的画面。我之所以关注这块画像石,是因为这幅牛耕图的画面上刻画有一件罕见的翻土农具——耒耜(图3),其形制特别,在汉画资料中绝无仅有。2017年11月,武利华先生出版了《徐州汉画像石通论》,其中专门论述了这一器具。但我觉得此画还有进一步探讨、分析的必要,特别是其中的“耒耜耕”对研究我国古代的“耦耕”、“踏犁”等技术具有重要价值,于是在武先生的基础上对该牛耕图中的马鞍形犁壁、耒耜耕以及画面下层中几人手中所持器物做了进一步分析,相关探讨已经发表了今年第4期的《农业考古》[论文题目《对几件汉代农耕“文物”的考辨》]。

以上所述便是我与徐州所藏三块画像石的故事。徐州有丰厚的汉文化基础以及众多的汉文化遗迹,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挖掘、利用好这些资源,为弘扬徐州的汉文化做出更大贡献。https://t.cn/A6G8ZWXZ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一年前面对无尽彷徨的夜晚和转眼切割的白天句句都还是问号这一年折叠了很多次在无声无息和无限不满足之间洗掉误解和侥幸没做什么真正快乐的梦却在梦醒发觉无限下坠被梦打成
  • 同时,他们担心程序员高强度的工作可能会让我的病复发,所以他们特别反对我转行的决定,因此现在的我特别纠结,到底应该听父母的还是继续折腾转行做程序员?王盐:我觉得你
  • 很多东西需要准备,一直都是爸爸在操心这些事情,可是今晚却因为我觉得有些东西对我没用用而发生争执,甚至上升到误会对彼此不满意的地步。生活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未来的
  • !!
  • 一起并肩于雪山之颠#NINEPERCENT[超话]#这个群,群主带头内涵别人,我不敢说话,带着弟弟们名字nh偶练,我呢是两家团的粉丝,npc和壶,他们这样子完全
  • 瓶身小巧,方便携带,随时随地补充,保护眼睛 [心] 团品三:天维美维生素c软糖天维美维生素C软糖是很多人都喜欢的橙子味的,接受度非常高,每一粒都很Q弹,如
  • 比一般靴子轻~透气不闷,细节质感真的好好[赢牛奶]点赞,抽10个宝贝吃新鲜出炉的烤红薯[心]骆驼 复古卡其色厚底工装马丁靴 【¥219】这个真的非常可啊!我那个
  • 长期加班的年轻人,端起吃腻了的外卖预制菜表示生活很难,此刻坐在你身后的小姐姐,塞给你一包十圈十美甜甜圈,有没有感觉平凡的生活也多了一些乐趣!晚上外头中餐饭菜肉,
  • 像宫侑一样,"小翔阳,你感动到我了"就算古馆老师的故事到这里结束了,也是非常棒的,以日向和影山的比赛为开始,也以日向和影山的比赛为结束,让我们看看,有了好队友的
  • 是狗狗的应援毛巾市川健太名古屋狼狗·✨\選手別タオル/✨デザインチェンジしたドそしてなんと、、!10回目の表紙まであと少し!
  • 而且做起来没难度,我做的两人份,一个人吃的话减半[二哈]▪️170g鸡胸肉剁成泥,打入一颗鸡蛋,加1颗切碎的香菇、30g玉米粒、1勺盐、1/4勺白胡椒粉、1勺姜
  • 」尋找「連結」的建築思維深植於他對場域和物質的想像與探索,承載的是他對人文及環境的關懷,體現在建築師投入所有感官與某個場域互感交流──在與每個地方的溝通中了解當
  • 好烦哦好多旅游的来,我们村都堵车了[哼]我觉得那些歌颂秋天歌颂丰收的人,一定没有亲身去收获过。累die了也是,我的腰和我的每个手指头都好痛哦!
  • )感觉留给自己的时间真的好少 上一次看演出也已经过去快四十天了 任务最近真的好多好杂 庆幸单位里人都很好:同事挺好相处的,行长主管对我都挺包容也算幸运吧,还好不
  • 低调,不是压抑自身的欲望,而是自然而然,修养品性,“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能为人着想,能顾全大局,能合作共赢。3、委身低处,是韬光养晦
  • 运动有风险这件事情,我希望各位亲朋好友时刻谨记在心(不喜欢运动的恭喜你)昨天壶铃训练有一个动作是单手把壶铃举起来每次举上去那个壶铃坨身就砸在我的手臂上当时砸上去
  • 太阳丘发达的人都喜欢优雅和艺术化,懂得怎样享受,和利用自然环境作乐;此外,太阳丘发达的人富同情心,又乐意匡助他人,即使是个陌生人来求他,也能得到金钱或人事上的帮
  • 算了不想了,我不想这么难过的,本来回来是开心的,说着说着就不舒服了,算了呗,还有今天说了她前男友,我希望她可以把过去忘掉,好的可以回忆,但是不要留恋了,你要自己
  • 尤其是进行什么热玛吉,超皮秒,4d,5d,超声炮的女孩子们,我告诉你,不买不是人,为啥两盒,因为这种ym过后必须连续面膜。咋说呢,我对诺贝尔没啥仰望,我也没必要
  • 【上海商学院:开启直播带岗活动助力毕业生就业】“通过直播平台与主播进行互动,在云端和企业进行即时对话和双选,不仅提高了我们的求职应试能力,也加深了我们对职场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