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沐春
  在我的记忆里,春天温柔且含蓄。初春隐没在积雪消融里,漫山遍野的白也逐渐褪去,随着初升的朝阳,温暖而又清凉。
  这是冬去春来的转折点,冬天的小尾巴还在留着,春天便早已迫切地赶到。冬的印记刻在空气里,印在泥土上,屋檐下冰锥,墙角处的积雪,都告示着冬天还未离去。雪融化的时候,气温下降,湿度上升,这是最冷的时候,太阳光也不强烈,每到这时候,我便常常分不清是在清晨还是在傍晚,也分不清现在是冬天还是春天。
  春是独特的时节,它没有任何强烈的共鸣感,比起盛夏的热烈激昂,深秋的幽静典雅,凛冬的岁暮天寒,初春则显得安静而平稳,给人的感触只在暧昧与微凉间徘徊,是单调却不无聊的纯白,融洽地过渡在冬夏间。
  春不止是冬夏的过渡,更是独立的春意盎然。区别于夏的热切,秋的感伤,冬的孤寂,春有着别具一格的生机。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王镃笔下的春,也是我料想的春。积雪消融,满园花开,枝叶间焕发着勃勃生机。风里没有了寒意,冬梅也渐渐褪去,柳条重新生出新叶,到处都是生机。
  倘若春作为一个过渡的整体,则可以分为初春和晚春,如果说初春是冬的渐离,那晚春则是夏的肇端。初春是万物复苏的起始,冬去春来的愿景,仿佛黑夜过后的黎明,又好像苦尽甘来的胜利。而晚春则有着“一切皆定数”般的稳重,这时,一切都已经蓄势待发,变成了该有的样子,树上枝繁叶茂,林间郁郁葱葱,人间也欣欣向荣。这是春的“奉献精神”,把无垠的白,变得色彩斑斓。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眼中的晚春,是“万物皆不舍”,这洽好说明了春的“奉献”是广为人所广泛认可的。
  要写春,就不能只写春,雨虽然不是春的独有物,但却涵盖了春的一部分。
  春雨棉绸,细腻柔和。在人还未有所感知之际,朦胧飘渺间,春雨便下了起来,如丝线般轻盈,若流星般璀璨。春雨没有形状,不出响声,飘飘然落了下来。
  我虽不喜欢下雨天,却很少见雨。春雨珍贵,不仅在于它的效用,更在于它的稀有。春雨不常下,同时量又很小,春雨的量微,让雨水显得尤为珍贵,便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但雨的稀少,并不足以让春的美好就此驻足,值得欣赏的,是山花遍野的春,是莺飞草长的春,是烂漫的、独树一帜的春。

#【天气资讯】# 中国天气网特别策划 全球经历新的史上最热年、美国夏威夷野火吞没整个度假城镇、我国接连遭遇极端暴雨寒潮事件……短短一年之内,各国极端天气频现,全球变暖带来的气候危机日益凸显,再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气候行动最前线”,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中国天气网联合国家气候中心推出特别策划,全面梳理我国1951至2023年气温大数据,深入解读73年间我国冷暖之变,共同探讨如何有效应对气候危机。

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是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全球近地表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45℃。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字距离2015年《巴黎协定》制订的温升1.5℃控制目标,仅有一步之遥。2023年7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一份声明中称:“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到来了。”

我国也不例外。2023年,我国平均气温达到10.7℃,刷新了2021年才创下的最暖纪录,成为新的“史上最热年”。从1951年至2023年逐年平均气温的演变也可以看出,我国变暖趋势明显,尤其是21世纪以来气温显著上升。73年来最热的三个年份,正是刚刚过去的三年(2021年、2022年从季节来看,我国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也都在变暖,其中冬季变暖趋势最明显,但年际波动也较大。最暖的春季和夏季均出现在2022年,最暖的秋季出现在2023年,最暖的冬季则出现在2016年。

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一直密切关注着我国的气候变化,他表示,我国平均气温上升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八大区域(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和青藏地区)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青藏地区升温速率最大,平均每10年升高0.37℃;华北次之,平均每10年升高0.33℃。华南和西南地区升温幅度相对较缓,平均每10年分别升高0.18℃和0.17℃。

21世纪以来极端暖事件频发 破纪录已成常态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平均气温的变化相对来说是温和的、不易察觉的,而极端气温的变化更直观,也更能被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比如2023年初夏,华北、黄淮地区接连遭遇五轮高温热浪过程,其中端午节假期(6月22日至24日),北京南郊观象台连续三天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40℃,是该站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一次出现。那个异常“火热”的端午假期,应该让很多当时身处北京的人印象深刻。

再比如,2022年6月至8月,我国中东部大范围高温天气过程持续79天,中央气象台发布了自《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办法》制定以来首个高温红色预警。重庆北碚连续两天日最高气温达到45℃,网友们直呼北碚被晒成了“北焙”。

中国天气网统计了我国所有国家级气象站最高气温极值出现的日期,发现近七成的站点都集中在21世纪。尤其近三年,最高气温打破历史纪录的站点达到了503个,其中近六成站点的最高气温都超过了40℃。

不仅白天更热了,晚上也更热了,而且热得更夸张。我国超八成国家级气象站最低气温的最高纪录出现在21世纪,而近三年,最低气温最高值打破纪录的站点更是高达714个,这一数字比以往任何一个十年的总和还要多。以重庆沙坪坝站为例,2022年之前,该站最低气温的最高纪录为32.8℃。但在2022年7月至8月的高温过程中,这个纪录先后六次被打破,最后定格在了34.9℃,将原纪录提高了整整2.1℃。

为何气候变暖却仍被“冻哭”?极端冷事件频数减少 但其强度并未减弱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现在夏天更热了,但冬天并没有更暖和,被“冻哭”也是常有的事儿。事实确实如此。据周兵介绍,21世纪以来,我国极端冷事件的数量有所减少,但强度并未减弱。

数据也能印证这一点。我国所有国家级站点最低气温极值出现的日期,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21世纪以来,气温打破最低纪录的站点数量明显减少,但值得注意的是,强度强、范围广、影响大的强寒潮依然时有发生。

2023年12月14日至17日,我国遭遇历史同期综合强度最强的寒潮过程。北京0℃以下低温累计时长超300小时,是195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12月最长连续低温。

2023年1月下旬,三次寒潮接连袭击我国,黑龙江漠河市阿木尔镇劲涛气象站最低温度达到零下53℃,刷新我国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最低气温值。

2021年11月4日至9日,我国遭遇全国型寒潮天气过程,其综合强度指数达到历史第四位。

2016年1月20日至25日,BOSS级寒潮席卷我国,广州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场降雪。

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连续遭遇四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由于正值春运高峰,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达百年一遇。

强寒潮是在打脸全球变暖吗?两者并不矛盾

强寒潮时不时就来刷存在感,人们不禁要问,说好的全球变暖呢?其实,全球变暖与强寒潮并不矛盾。周兵表示,全球变暖并不是普遍而均匀的升温,而是热得更极端,冷得也更极端。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出现明显增温,大气经向型环流更加突出,这些都有利于强寒潮的出现。

北极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增温速度是全球的2至3倍。在增温趋势下,北极涡旋减弱,对极涡内的冷空气控制力也相应减弱,因此极地冷空气更容易分裂南下影响我国,形成寒潮。

全球变暖还会导致大气变得不稳定,经向型环流更加突出,也就是高压脊更强,低压槽更深。低压槽就像在不同纬度地区之间架起了一座滑梯,冷空气更容易顺着滑梯倾泻而下,深入南下影响我国,带来剧烈降温;而在高压脊控制下,气温又会一路攀升,经常暖到破纪录。这也正是近年来我国秋冬季经常遭遇极端冷暖转换的主要原因。

2023年12月,我国大部地区就遭遇了冷暖急转。以河北石家庄为例,12月8日,石家庄最高气温达到25.5℃,打破12月最高气温历史纪录。但紧接着,气温就如坐上过山车一样,直线下降,到12月20日,最高气温降到仅零下6.3℃,累计降幅超过30℃,几天之内感觉从初夏穿越到隆冬。

类似的情况,在2022年的国庆假期也出现过。当年国庆假期前半段,我国先是经历了史上最热的国庆节,多地出现最晚高温日,然后又遭遇剧烈降温,多地最高气温纷纷打破10月最低纪录。由于降温过于剧烈,中央气象台也首次在最低气温未达指标的情况下,破格发布了寒潮预警。

气候行动最前线 我们能做些什么?

人类活动造成的变暖已导致我国气候系统多个层面都发生明显的变化。最直观的影响是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更为频繁、强度更强、持续时间更长,对农业生产、能源供应、人体健康等领域均造成严重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大气中含水量增加,极端暴雨发生频次和强度也有增强趋势。此外,高原地区的持续变暖也已经引发冰川、积雪、冻土的消融。

世界气象日历年主题很少涉及气候行动,今年的主题“气候行动最前线”也从侧面反应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感,以及各方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我国是较早参与国际气候变化科学评估的国家之一。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我国成立应对气候变化组织机构,积极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法规、政策、标准与行动。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全国林草植被总碳储量达到114.43亿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已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成为唯一同时运行黎明、上午、下午、倾斜4条近地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为气象预报服务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2023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为92.4分,气象信息为公众挽回损失5600亿元,气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成效显著。

面对愈加频发的极端灾害天气事件,当前人类社会自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前预警。相关统计显示,如果提前24小时预警,灾害损失就能减少30%。2015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国家预警发布系统,形成了政府主导、预警先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救灾工作机制,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日益凸显。同时,我国还建成了亚洲多灾种预警系统,为亚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灾害预警的技术支持和帮助。

近年来,我国各级气象部门也致力于向公众宣传气候变化现状,深入城市、农村、社区、学校,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传播绿色低碳理念,唤醒公众低碳环保意识。

“全球沸腾”时代已经来临,各国应共同努力,提高防范气候风险意识,加强防范和应对能力,共同应对气候危机,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而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少吃一份外卖,多一次绿色出行,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也能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一份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地球家园!(策划/张方丽 设计/张莉 技术支持/王中秋 王妍 数据支持/张娟 胡啸 专家顾问/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 支持单位/国家气候中心 )

#【天气资讯】# 中国天气网特别策划 全球经历新的史上最热年、美国夏威夷野火吞没整个度假城镇、我国接连遭遇极端暴雨寒潮事件……短短一年之内,各国极端天气频现,全球变暖带来的气候危机日益凸显,再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气候行动最前线”,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中国天气网联合国家气候中心推出特别策划,全面梳理我国1951至2023年气温大数据,深入解读73年间我国冷暖之变,共同探讨如何有效应对气候危机。

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是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全球近地表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45℃。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字距离2015年《巴黎协定》制订的温升1.5℃控制目标,仅有一步之遥。2023年7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一份声明中称:“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到来了。”

我国也不例外。2023年,我国平均气温达到10.7℃,刷新了2021年才创下的最暖纪录,成为新的“史上最热年”。从1951年至2023年逐年平均气温的演变也可以看出,我国变暖趋势明显,尤其是21世纪以来气温显著上升。73年来最热的三个年份,正是刚刚过去的三年(2021年、2022年从季节来看,我国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也都在变暖,其中冬季变暖趋势最明显,但年际波动也较大。最暖的春季和夏季均出现在2022年,最暖的秋季出现在2023年,最暖的冬季则出现在2016年。

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一直密切关注着我国的气候变化,他表示,我国平均气温上升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八大区域(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和青藏地区)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青藏地区升温速率最大,平均每10年升高0.37℃;华北次之,平均每10年升高0.33℃。华南和西南地区升温幅度相对较缓,平均每10年分别升高0.18℃和0.17℃。

21世纪以来极端暖事件频发 破纪录已成常态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平均气温的变化相对来说是温和的、不易察觉的,而极端气温的变化更直观,也更能被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比如2023年初夏,华北、黄淮地区接连遭遇五轮高温热浪过程,其中端午节假期(6月22日至24日),北京南郊观象台连续三天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40℃,是该站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一次出现。那个异常“火热”的端午假期,应该让很多当时身处北京的人印象深刻。

再比如,2022年6月至8月,我国中东部大范围高温天气过程持续79天,中央气象台发布了自《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办法》制定以来首个高温红色预警。重庆北碚连续两天日最高气温达到45℃,网友们直呼北碚被晒成了“北焙”。

中国天气网统计了我国所有国家级气象站最高气温极值出现的日期,发现近七成的站点都集中在21世纪。尤其近三年,最高气温打破历史纪录的站点达到了503个,其中近六成站点的最高气温都超过了40℃。

不仅白天更热了,晚上也更热了,而且热得更夸张。我国超八成国家级气象站最低气温的最高纪录出现在21世纪,而近三年,最低气温最高值打破纪录的站点更是高达714个,这一数字比以往任何一个十年的总和还要多。以重庆沙坪坝站为例,2022年之前,该站最低气温的最高纪录为32.8℃。但在2022年7月至8月的高温过程中,这个纪录先后六次被打破,最后定格在了34.9℃,将原纪录提高了整整2.1℃。

为何气候变暖却仍被“冻哭”?极端冷事件频数减少 但其强度并未减弱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现在夏天更热了,但冬天并没有更暖和,被“冻哭”也是常有的事儿。事实确实如此。据周兵介绍,21世纪以来,我国极端冷事件的数量有所减少,但强度并未减弱。

数据也能印证这一点。我国所有国家级站点最低气温极值出现的日期,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21世纪以来,气温打破最低纪录的站点数量明显减少,但值得注意的是,强度强、范围广、影响大的强寒潮依然时有发生。

2023年12月14日至17日,我国遭遇历史同期综合强度最强的寒潮过程。北京0℃以下低温累计时长超300小时,是195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12月最长连续低温。

2023年1月下旬,三次寒潮接连袭击我国,黑龙江漠河市阿木尔镇劲涛气象站最低温度达到零下53℃,刷新我国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最低气温值。

2021年11月4日至9日,我国遭遇全国型寒潮天气过程,其综合强度指数达到历史第四位。

2016年1月20日至25日,BOSS级寒潮席卷我国,广州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场降雪。

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连续遭遇四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由于正值春运高峰,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达百年一遇。

强寒潮是在打脸全球变暖吗?两者并不矛盾

强寒潮时不时就来刷存在感,人们不禁要问,说好的全球变暖呢?其实,全球变暖与强寒潮并不矛盾。周兵表示,全球变暖并不是普遍而均匀的升温,而是热得更极端,冷得也更极端。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出现明显增温,大气经向型环流更加突出,这些都有利于强寒潮的出现。

北极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增温速度是全球的2至3倍。在增温趋势下,北极涡旋减弱,对极涡内的冷空气控制力也相应减弱,因此极地冷空气更容易分裂南下影响我国,形成寒潮。

全球变暖还会导致大气变得不稳定,经向型环流更加突出,也就是高压脊更强,低压槽更深。低压槽就像在不同纬度地区之间架起了一座滑梯,冷空气更容易顺着滑梯倾泻而下,深入南下影响我国,带来剧烈降温;而在高压脊控制下,气温又会一路攀升,经常暖到破纪录。这也正是近年来我国秋冬季经常遭遇极端冷暖转换的主要原因。

2023年12月,我国大部地区就遭遇了冷暖急转。以河北石家庄为例,12月8日,石家庄最高气温达到25.5℃,打破12月最高气温历史纪录。但紧接着,气温就如坐上过山车一样,直线下降,到12月20日,最高气温降到仅零下6.3℃,累计降幅超过30℃,几天之内感觉从初夏穿越到隆冬。

类似的情况,在2022年的国庆假期也出现过。当年国庆假期前半段,我国先是经历了史上最热的国庆节,多地出现最晚高温日,然后又遭遇剧烈降温,多地最高气温纷纷打破10月最低纪录。由于降温过于剧烈,中央气象台也首次在最低气温未达指标的情况下,破格发布了寒潮预警。

气候行动最前线 我们能做些什么?

人类活动造成的变暖已导致我国气候系统多个层面都发生明显的变化。最直观的影响是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更为频繁、强度更强、持续时间更长,对农业生产、能源供应、人体健康等领域均造成严重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大气中含水量增加,极端暴雨发生频次和强度也有增强趋势。此外,高原地区的持续变暖也已经引发冰川、积雪、冻土的消融。

世界气象日历年主题很少涉及气候行动,今年的主题“气候行动最前线”也从侧面反应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感,以及各方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我国是较早参与国际气候变化科学评估的国家之一。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我国成立应对气候变化组织机构,积极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法规、政策、标准与行动。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全国林草植被总碳储量达到114.43亿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已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成为唯一同时运行黎明、上午、下午、倾斜4条近地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为气象预报服务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2023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为92.4分,气象信息为公众挽回损失5600亿元,气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成效显著。

面对愈加频发的极端灾害天气事件,当前人类社会自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前预警。相关统计显示,如果提前24小时预警,灾害损失就能减少30%。2015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国家预警发布系统,形成了政府主导、预警先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救灾工作机制,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日益凸显。同时,我国还建成了亚洲多灾种预警系统,为亚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灾害预警的技术支持和帮助。

近年来,我国各级气象部门也致力于向公众宣传气候变化现状,深入城市、农村、社区、学校,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传播绿色低碳理念,唤醒公众低碳环保意识。

“全球沸腾”时代已经来临,各国应共同努力,提高防范气候风险意识,加强防范和应对能力,共同应对气候危机,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而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少吃一份外卖,多一次绿色出行,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也能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一份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地球家园!(策划/张方丽 设计/张莉 技术支持/王中秋 王妍 数据支持/张娟 胡啸 专家顾问/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 支持单位/国家气候中心 )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理性消费有好处哈[笑而不语]我是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薛庄镇马头崖社区(彭家岚子村)村民,根据2021年上半年发生在本村的一些大小事,不难看出彭家岚子村、村干部的不作
  • 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是甘肃的政治文化行政中心,交通条件便捷、城市配套设施齐备、大学科研单位云集,拥有丰富的人文、自然、历史资源,是热爱旅行的朋友们最向往的目
  •   “指导意见的发布,说明我国区块链发展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对行业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何晋说,基于区块链的系统架构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能够做到防篡
  • 我们空手而来本不拥有任何东西,中间短暂的拥有则是上天的恩赐,如果失去也不过是减少了所得。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是接受别人的帮助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 然后我今天下午2点睡醒了,他上午去了趟小房子回来开始睡午觉一直睡到下午5点,说好今天陪我出去看雪也没出去,善良的我还起床给他炸薯条炸盐酥鸡煮面条弄鸡蛋酱,我真好
  • (就很震撼……众所周知情人节篇里路德表示费里是自己的第一个朋友,是他关于幸福的所有想象,但没想到对费里来说路德也是第一位朋友…!)2. 费里介绍页:“认为独是自
  • 首先,人生总是有不如意的事情,比如两个非常相爱的人因为某种原因最终无法走到一起,这些事情必须坦然接受。当我们能够坦然接受很多结果时,我们的心态就会变得平和,而不
  • 我们的任务是讲明为什么它就是「一真法界」为什么它就是『无量义』。佛硬着头皮强词夺理讲了无量法门,都是方便引导,都是「戏论法」你怎么可以执著?
  • 栖息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地带的森林、竹林和林缘疏林灌丛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 这2个温馨的片段,又是多少人的青春...众多的元素参加在一起,让人感叹仿如隔世。太阳眼镜和刘海,让她的绝世美颜若隐若现,聪明神秘感。
  • 其实,岁月之美,不仅仅在于它的稍纵即逝,也在于它的繁华落尽的简约,更在于它饱经风霜的成熟与豁达。”(他说这不是潮流、不是fad,而是每个公司都应该拥抱的底层价
  • 活动中,相关嘉宾围绕“亚马逊日本海外分析”“欧美日童装市场分析及热销品推荐”“亚马逊自有品牌,助力品牌跃入跨境坦途”“转型亚马逊的那些风险点”“海外商标、版权、
  • 4⃣️有瘢痕疙瘩病史或皮肤有炎症的5⃣️长期服用抗凝血yao物及保bao健品的人群不得使用6⃣️zhu射区域皮肤gan染者禁用✅水光适合哪些人✅1⃣️肌肤缺水干
  • 10、村内有名的养猪大户带猪崽出来改善伙食。杂记·赖在图书馆咖啡店健身房的一周老爷爷每天都会来看书,木质地板他走地格外轻声;回家的路上突然的温暖,为了拍下这个瞬
  • 是的,我们在时尚奢侈王国北京SKP,打造了一大片无数女人心中的爱情玫瑰园!他说,高端品牌都野心勃勃,而且敢于冒险选择与不知名的新设计师合作,而他则能够充分利用全
  • 如前所说,书法的美本是独立的,并不依存于其作为汉字符号的文字内容和意义;所以,断碑残简,片楮只字,仍然可以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思维抽象也有其物质载体的形状符号,
  • 当我今后回忆起这一件件 一桩桩的事情 一定会嘴角上扬的~24岁 温暖的人们那些岁月里出现温暖的人呀虽然我不会言语表达亲昵但我内心真的夸你们一万遍也许有的人 我们
  •  之所以“黑天鹅”会成为股市突发事件的代名词,是因为在投资过程中,这种可以影响股市变化的因素实在太多,可以这样说,大小“黑天鹅”事件几乎伴随着你投资过程中的每一
  • ​ ​​​【职场心理资本】①希望:一个没有希望的人不可能创造价值;②乐观:乐观者把不好的事归结到暂时的原因,而把好事归结到持久的原因;③韧性:从逆境和压力中迅
  • ”生活中的先生,朴素淡泊,远离世尘,惟以水墨抒胸臆、度苦厄、会知己、泽众生,同道好友尽可窥见其绘画艺术之精妙,亦可观画悟道,欢喜人生几何,净洁心尘,何不乐而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