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是一尊报身报土的佛

四十五、阿弥陀佛,是一尊报身报土的佛
「报土」,「报」为酬报,报土即是酬报佛过去因位之清净愿行(因地所发大誓愿、所修大功行),果上所成之万德庄严之净土。亦即依彼佛因地之大愿大行所成就真实状态的净土,在各种佛土之中属于最高等最胜妙的净土。故报土乃佛本身之境界,又称「真实土」、「真实报土」。此土为第一义谛所摄,建立常然,无衰无变,广大无边,纯然无漏,清净庄严。

报身佛是有始无终。他成佛的时候,就有报身,而这个报身是永远的、不灭的,叫做有始无终。有开始、有生的时候,但是没有结束、没有灭的时候。报身的大小和法界一样,因为他是法身所显现的,所以他的范围和法身一样。论身,可以说是尽宇宙、遍虚空法界都是报身佛的身,也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因此,报身佛所住的净土叫做报土,这就是「报身、报土」。

报土的范围和报身佛一样,广大无边。这个土既然是这尊佛在因地时所发愿、修行,到了因果圆满时所成就的净土,所以这个土是纯然无漏、清净庄严的境界。也就是说,在佛的境界是依正一体,也就是身(正报)和土(依报)是无二无别的,因此非常的清净,虽然看得到,不过他本身没有一个固定的个体;虽然可以为我们说法、示现,但是对他来说,他没有起心动念,这就是报佛。

「报身」亦名受用身,有二种定义,就是「自受用身」与「他受用身」;「报土」亦名受用土,也有二种定义,就是「自受用土」与「他受用土」,佛受用自得之法乐,或施与他人(菩萨)受用其法乐。不管是自受用身或他受用身,不管是自受用土或他受用土,其实都是一体的。因为,报身自受用的同时,也能够他受用;报土自受用的同时,也能够使他人来受用。亦即能够使圣者(若依藏通别圆四教中的别教来说,就是初地以上;以圆教来说就是初住以上)进入他的报土,因为这样的圣者已经断除无明,所以能够进入报土的境界;进入报土,他的感受、享受就和这尊报佛一样的受用,并且这尊报佛也能引导这些圣者早日成佛,这就是报身佛。

就极乐世界来说,阿弥陀佛是报身佛,极乐国土就是报土。极乐世界是报土,但是我们并不是圣者,而是贪瞋痴具足的凡夫,却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同等受用,与弥陀寿光一体,证同弥陀,光寿与悲愿,毫不减少。如《大经》所说:
「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故第十一灭度愿之后,便是十二、十三之光寿无量愿,此光寿无量固是弥陀自证自受,目的全在与诸菩萨共证共受。
这当然不是靠我们的根机和功夫,完全是靠阿弥陀报土佛的愿力、佛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之力。

善大师于《观经疏‧玄义分》「和会门」自设问答。首先以三部经证明阿弥陀佛是报身,弥陀净土是报土,之后说明只要乘托「弥陀本愿力」,一切圣凡善恶之任何众生,都能平等往生其报土,此即「凡夫入报」之义。
善大师首先自设问答说:
问曰: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
答曰:是报非化。云何得知?
如《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

又,《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又,《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
以此文证,故知是报。
以这三部经证明,即是:
一、北周闍那耶舍译《大乘同性经》显明在净土中成佛是报身,在秽土中成佛是化身,而说:「阿弥陀如来、莲华开敷星王如来、龙主王如来、宝德如来,有如是等……清净佛剎,现得道者,当得道者,如是一切,即是报身。」此经明确地说出弥陀是报身佛,极乐世界是报土。
二、《无量寿经》中说,法藏比丘于因位中发四十八愿,而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以此证明弥陀身土是法藏比丘「酬因感果」之报身土,故弥陀是报佛,极乐是报土。

简言之,法藏因行是因,极乐净土是果,而以此为《大乘同性经》之佐证。
三、《观无量寿经》中说,阿弥陀佛与化佛前来迎接往生者,以此经文证明弥陀是报身佛。如上品中生之经文说: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从行文语意判断,「阿弥陀佛」必须是报佛,才能够「与千化佛一时授手」,便知阿弥陀佛非化佛而是报佛,是报身与化身共来授手。佛为报佛,土当然是报土。
可知,阿弥陀佛是报佛,极乐净土是报土,这在经典中甚为明确。
有人依据《观音授记经》中有关阿弥陀佛入涅槃的部分经文,而误判阿弥陀佛是化身佛,极乐世界是化身土,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所谓无量寿,非真无量,是有量的无量,因为如果是报身佛,是有始无终,不会入灭的。
关于这个误判,道绰大师《安乐集》上卷第一大门的第七解释说:
此是报身示现隐没相,非灭度也。彼《经》(意)云「阿弥陀佛入涅槃后,复有深厚善根众生还见如故」,即其证也。
又,《宝性论》(卷四意)云「报身有五种相:说法及可见,诸业不休息,及休息隐没,示现不实体」,即其证也。

道绰大师同样引用《观音授记经》之说指出「深厚善根众生还见如故」,以及《宝性论》等,以这一经一论之文,证明阿弥陀佛并非入灭(命终),而是「示现隐没相」,因为若是深厚善根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还是能够常见阿弥陀佛。说明见与不见是因众生根机不同,有的见入灭,有的不见入灭,薄少善根的众生,不能见阿弥陀佛;深厚善根的众生,则能常见阿弥陀佛。缘此可知,问题全在于众生根机之深浅有别,与弥陀报身之永不入灭全然无关。
所谓「深厚善根的众生」是指念佛的众生,也就是《观音授记经》所说的「有诸菩萨,得念佛三昧,常见阿弥陀佛」。所以道绰大师在《安乐集》第四大门就说「唯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往生者,常见弥陀现在不灭」,这是指专念弥陀佛名的人是深厚善根众生,反显非专念弥陀佛名而自力杂修诸行回向往生者,是薄少善根众生。

因此接着引用《宝性论》所说「报身五种相」,以其中的「示现隐没相」作为证明。什么是隐没相?比如,某人从这个房间走到隔壁房间,如同从这个房间隐没了,但并不代表此人没有了;又像玩捉迷藏,拿一个桶子一盖,不见了,是隐没了。虽现隐没相,但其实其人还是存在的。
《宝性论》即是《究竟一乘宝性论》,此文出自《宝性论》卷四〈身转清净成菩提品第八〉,其文说:
受乐佛如是,神通力自在,此神力自在,略说有五种:
说法及可见,诸业不休息,及休息隐没,示现不实体,是名要略说。
此文是赞叹佛法身、报身、化身三身之中的报身之德能,文中之「受乐佛」是指报身佛,报身佛神力自在之事,以五种相状概略说明。五种相是:
说法相、可见相、诸业不休息相、休息隐没相、示现不实体相。这是五种不同的示现,都是指报身。
一、说法相:相对于法身不说法,报身是为众生而说法,如《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

二、可见相:相对于法身无色无形之不可见,报身是有相好庄严之可见。
三、诸业不休息相:报身有始无终,大悲救度众生的利他事业,尽未来际永无止息。
四、休息隐没相:为了众生暂时随缘示现隐没。
这是针对尚未成熟的根机,摄化的另一种方法,也是显示报身任运无造作的功能力用。
五、示现不实体相:示现不实即是指八相示现的化身佛,报身常住的当体,具有八相示现的功用。

也就是八相示现的化身佛之种种功能,都是报身佛之相状。
要而言之,五种相之中,前二相是与法身相对而显示报身的性格,次二是显示报身的摄化,后一是就显示化身,以明常起其用。总之,这五种相无非都是在于诠释、彰显报身之德。
因这五种相是报身自在的功用,适切引用其中的「示现隐没相」,正可成立弥陀是报身的理由。道绰大师着眼于此以会通《观音授记经》,何以《观音授记经》弥陀入涅槃非真灭度;若了解「示现隐没相」,则依据《观音授记经》所说「有诸菩萨,得念佛三昧,常见阿弥陀佛」,便知并非所有往生者都见入灭,既然说「有常见阿弥陀佛」的众生,自然地就可以断定见入灭的,是未得念佛三昧之未熟众生的机感。因此道绰大师更能确信的以「示现隐没相」主张非入灭,而完全是机感的问题,并恳切劝导众生都要专称弥陀佛名。

关于入涅槃之义,前面道绰大师已经引用一经一论提出有力的辩证,之后,善大师再以另一种角度,进一步以大乘般若学的观点解释这个问题。
先提问说:
问曰:既言报者,报身常住,永无生灭。何故《观音授记经》说「阿弥陀佛亦有入涅槃时」?此之一义,若为通释?
有人问:报身常住,永无生灭,为什么《观音授记经》说,阿弥陀佛有入涅槃时?既入涅槃即非常住,既非常住即非报身。对这样的提问,首先语带严厉的批驳,并结论性地回答说:
答曰:入、不入义者,唯是诸佛境界,尚非三乘浅智所窥,岂况小凡辄能也?虽然,必欲知者,敢引佛经以为明证。何者?
意思是说,报身是常住不生不灭的,本身就是涅槃的境界,亦即佛就是涅槃。既然佛是涅槃,就不存在「入涅槃」的问题,若有,也是佛的境界。

佛能观机逗教,随顺机宜,引导众生往生净土以成佛道,如《观经疏‧序分义》所说「隐显随机,望存化益」,这不是声闻、缘觉或菩萨所能够测度的,如《无量寿经》所说「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何况无明的凡夫?「小凡」指的是依《观音授记经》而主张弥陀是化佛,极乐是化土的人。
接着引用《大品般若经》第二十九卷所说的经文作为证明,其中一段说:
诸法平等,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

诸法平等,诸法就是万法,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包含在内。诸法都是因缘和合,没有自性,没有实体,本身就是空相,所谓「诸法空相」,既是诸法空相,所以诸法平等,无高低优劣之差别。空相就是性空之相,因此,世间法之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出世间的一切,所谓四念处、八圣道、十力、十八不共法以及阿罗汉、菩萨、诸佛世尊等,也都是性空。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既然都是性空,当然就是没有差别,无差别就叫作「平等」。所以说「诸法平等」。既然诸法平等,当然涅槃也与诸法平等无差别,都是性空。这种诸法平等性空,是诸法本来面目,不是声闻所造作,不是辟支佛所造作,不是诸菩萨所造作,也不是十方诸佛所造作的。证悟空性,还万法性空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涅槃。
佛之为佛,在于他证悟到诸法性空的实相,与实相冥合为一。也就是说,佛便是涅槃。既然佛是涅槃,哪里还存在什么「入涅槃」的问题呢?若有也是佛为了度众的一种权巧方便的示现,并非佛就是那样。

因此善大师最后结论说:
今既以斯圣教验知,弥陀定是报也,纵使后入涅槃,其义无妨。
诸有智者,应知。
意思是说,前面所引《大乘同性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现在所引用的《大品般若经》,都充分地证明阿弥陀佛是报身,弥陀净土是报土,这是一个根本问题。至于阿弥陀佛将来入不入涅槃,那是另一个权宜、方便问题,所以,即使为了度化另一类的众生,而随宜方便说入涅槃,对于无生无灭、永恒常住的报身之实义,全不妨碍,亦不影响阿弥陀佛是报身常住、永无生灭的事实真相。

悟『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https://t.cn/A6jXJprK

庄子行文精、简,后人对此篇注解颇多,各有其悟,这也正是《庄子》美妙之处,能启发人们的思考。

(这让我想到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他虽没有留下书籍著作,但他的思想和思辩方法成为欧洲哲学的基础,并对全球后世都影响巨大。其中,他的一个重要观点“自知无知”,其实正是无数探寻宇宙、生命真相的圣哲伟人们思想的精髓。人类,只有看到并承认自己的“无知”,或者说,“有限的有知”,才有可能渐渐穿透世界的幻相……

《七日而混沌死》此篇也是如此,“倏与忽”的“不能自知无知”必然导致一个糟糕的后果……)

庄子的思想浩瀚深邃,不同的篇章(内、外、杂)在相上看,都各有不同与侧重;但闭上眼睛,去与庄子同游,那种虚空、静寂、了然、潇洒实在太难用语言描述……

很多篇,很多故事,不同的文字,其实都在讲同一处……我的感悟,是在这样的尝试与庄子同游里记录几笔……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
或许,“倏”与“忽”表达“短暂、人世间、世间巧智”等,“混沌”表达“永恒、自然、天性、璞玉”等。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在“混沌”这里,万法都能找到归宿,怡然自得。

【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以世间小智小我,如何能揣“自然、天性”?

【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不能领悟上天的智慧,不能在无为而为中享受上天的赐予,颐养自己的天性,反而用“短暂、低浅、狭隘”的世间机巧“智慧”,来想报天地之恩、天地之德,结果只能是导致自己与上天的“失联”,灵性的丧失,从而更导致世间的混乱、衰颓……

为何要“日凿一窍”,凿“七日”才“死”?

宇宙本来相通,天地本来相连,天人本来合一,肉身与灵魂本来一体,灵魂之间本来是心与心无碍的沟通——如今的断开,是源于世间“巧智”累劫造作、将自己陷于低频低维的时空——这是一个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是“混沌”死,还是“倏与忽”失了“混沌”,无人再可“待之甚善”,自取祸殃?

混沌,或曰自然、天性,是活在能够自然善待、发挥天性的万事万物里,何来“死”?于之而言,又何谓“死”?……
倏与忽,是不是该深入反思、醒觉呢?……

一切,都是留给我们每个人的思考与实践课题……

与大家共勉!

《医宗金鉴·活人败毒散集注》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集历代医家对活人败毒散的注解、应用经验之大成,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该书在编纂过程中,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精练准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活人败毒散的组方原理、功效作用、适应症及用法用量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书中还配以大量生动的病例和临床经验,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该方的应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在修辞手法方面,《医宗金鉴·活人败毒散集注》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手法,使得原本较为抽象的医学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例如,书中将活人败毒散的功效比喻为“如神之手,药到病除”,形象地描述了该方剂的神奇疗效;又如,在解释方剂中各味药材的作用时,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药材的特性与人的性格、行为相提并论,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药材的特性。

在语言风格方面,《医宗金鉴·活人败毒散集注》采用了简练明了的行文风格,避免了过于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使得读者能够轻松阅读。同时,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经典的医案和临床经验,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该方的应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综上所述,《医宗金鉴·活人败毒散集注》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活人败毒散的组方原理、功效作用、适应症及用法用量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可以掌握该方的应用技巧和注意事项。对于广大医学爱好者和临床医生来说,《医宗金鉴·活人败毒散集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籍。
#医学著作##中医文化#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Memories高度概括了全专的各种情感,躲在角落的爱情,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还有对自己的思考………所以我觉得提前发单曲不仅仅是因为这首属于整专上流水平(目前我
  • 没顾上吃晚饭,地铁口有卖烤地瓜的,创城后遗症看到小摊位差点哭了,又捎上泡面才觉得大概能吃饱,然后边吃变脑内Try not to get worried, Try
  • 状态很差,没做到今日计划甲鱼下午来拿书顺便探监,正好瑶瑶拥有了我们宿舍的钥匙甲鱼妈妈的炒很香,又很想念妈妈做的蒸面,爸爸炒的皮芽子肉我有太多称不上乡愁但思念如疾
  • 这本书是我对人生各类问题的一些思考,读完这本书,愿你既能了解人生的不完满,又能在此底色下,热爱人生。这本书是我对人生各类问题的一些思考,读完这本书,愿你既能了解
  • 因此,我在女儿书桌上的台历空隙处写了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和“超越自我,勇于突破”的句子,昨晚又在小书架上挂上贴有“自强不息身方健,心怀大志天地宽
  • 因为战斗系统里都是正常人类能做出的动作,没有魔法武器之类的,所以劳拉代入感特别强,劳拉在这一部里21岁比我还小,她竟然敢爬通讯塔,爬到顶端看到落日余晖的时候我都
  • 如果处于单身,有喜欢的对象的话,一定要抛开保守心态,积极表现,说话行动必须明朗快捷,如此一来,别人才有机会认识你内在的美,获得美好的归宿。在生辰八字算命当中,辰
  • 菲斯为A&V实现了他们的fairytale[心]#大张伟只想和你静度时光# 哇塞,涵哥报幕那个完全不一样的语调,高调的宠溺啊[哈哈] 然后伟伟热血燃结
  • ③但凡有食伤克官,都不喜欢被丈夫约束太多,也代表和另一半矛盾会很大,吵闹多。②虽然付出不少,但并非完全心甘情愿,所以时间长了,就会非常憋屈,如果不懂得去释放自己
  • 宋小宝明知撞衫不可怕,谁丑谁尴尬,还非与林更新来了次正面较量,当上演着最萌身高差的俩人同时出现在舞台上,就是那句: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身边,而你却不知
  • 关于网传福清发生多起伤人事件的不实信息,系部分网民将公安机关正在开展的演练画面与女子受伤画面拼接而成。同时,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AD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给越
  • 起因是《奇葩说》中的一个学员说自己非常喜欢新垣结衣,甚至为了她拒绝了林志玲,而此时的杨幂就提问“换成中国的女明星,你喜欢哪一个?” 作为国内的代表女星,杨幂坐
  • 像这样的场景在《梦华录》中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总之在导演镜头下的意境真的很美,美到让人震撼。 不过好在,赵盼儿的人设足够让人喜欢,正是观众们喜
  • 也是娱乐圈中少有的早年运势更佳的面相,再不好好把握这黄金时期,可能后面再想有多好的发展就难咯真的不愧是唐毅老师!202用来修饰颧骨和下颚线干净又利落~现在自己都
  • 我们坚信,解决台湾问题的时、势、义始终在爱国统一力量这一边。严重破坏环境,闷热的天气没能阻挡志愿者环保的决心,青山绿水中影印着红红的团旗和移动美丽的志愿红。
  • #渭师新闻# 【计算机学院物联网+智慧农业团队荣获第四届“渭南好青年”集体荣誉称号】4月28日,第四届“渭南好青年”表彰大会在渭南市临渭区光明大酒店举行,我校计
  • #建议制定女职工就业性别歧视标准##2022看两会热议#【人大代表李亚兰:建议对女职工禁止劳动范围进行优化#建议针对性骚扰立法#】2012年施行的《女职工劳动保
  • 今天下了一整天的雨,下午和朋友出门取了好多快递,把快递搁在门卫处就去买了奶茶,逛了喜欢的蛋糕店,买了爱吃的黑森林,回到家开始做饭,吃完饭收拾好就出了门,从地下车
  • 不能说哪种就好,哪种就不好,但作为教授们啊,知识渊博之余,其实可以稍微更新一下案例,并且最好能用简洁的方式和实用的案例结合,这样会更加好理解,同时ppt也要
  • 毕竟这个作品里两个人调整音量随时切换和声,而我,我只能发出黄子的声音[作揖]#co的巴厘岛旅行推荐# 巴厘岛最少女心的早午餐推荐|BALIBOLA今天Co姐要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