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以及无量同行大众即生命中生起一切法的总持力量,亦即呈现一切法、体验一切法的总持力量。觉悟华严经第四十三讲(6)
准提佛苑 2024-03-17 15:44 甘肃

觉悟华严经第四十三讲(6)

文殊菩萨以及无量同行大众即生命中生起一切法的总持力量,亦即呈现一切法、体验一切法的总持力量。其中前三位:诸金刚神、诸身众神和诸足行神最为重要,代表总持力量中最核心的三种因素。文殊师利童子与大众同行,意味著生命中的诸法因素随自性智慧生起,『辞退南行,往于人间』意味著以此等力量生起种种入世间生命体验。

同行大众中有主地神、主水神、主火神、主风神。『地水火风』总体上代表生起一切法的因素,古人认为世间山河大地一切法皆是这四种因素构成。但从四种神的名号来看,主地神名『乐闻妙法』、主水神名『常修大悲』、主火神名『智光照耀』、主风神名『摩尼为冠』,可知此处讲的是生命中能主持生起一切法的力量,非等同于世间法。

同行大众中亦有龙王、夜叉王等八部天众。在凡夫外道、二乘声闻、共法别教行法中,龙王、夜叉王等皆代表恶法,要以行法实践止息所有此类法的生起。然而在华严行法中则不同,华严行法是针对生命中的所有法,这些因素皆是生命本有的,是与生俱来的生命力量,遇缘即会生起。行法实践可以息灭这些因素生起之后带来的束缚和影响,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息灭这种生命力量,乃至不能止息这种力量遇缘生起。

不但在华严行法中如此,事实上,在原本的佛教思想中亦是如此。龙王、夜叉王等所代表的生命因素是一切有情与生俱来的,因为有人天众生的思惟、分别、选择、判断,才有了善恶法、生死法,才有了种种束缚和影响,才有了远离恶法、欣求善法的行法实践。

说到底,行法实践是要以智慧力如实知此等力量所带来的束缚和影响,从而能够远离或改变其生起的因缘,以智慧力如实知、如实体验和管理此一切法,令此一切法所带来的身心觉受皆符合生命解脱与无上正觉。十信位时智首菩萨的问题中,问到云何得此类众生恭敬供养,而不是云何息灭此法,思惟可知其意。

经典中与此相关的说法很多。比如世尊在《圆觉经》中所言:『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淫、怒、痴』即龙王、夜叉王等此类众生的具体显现,『般若』、『梵行』皆是从自性本体的角度生起。又比如在《世主妙严品》中,世尊成就无上正觉时,有四十二类大众围绕生起,其中亦有诸世间王、龙王、夜叉王等八部天众,皆表明此类众生是自性力量所生起,行法实践乃至到达无上正觉皆不能息灭这种力量,而是令此一切力量皈依到自性觉悟,用经典语言来讲,即围绕世尊生起或与文殊菩萨同行等。世尊在《佛说阿弥陀经》中有言:『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在说同样的道理。

从普光明殿行法理论中可知,要生起华严行法,修行者必须以智慧力安住一切法中,『勤供养佛、乐住生死、主导世间』,以这种行法模式才能入法界、证法身。如果不能安住一切法,十住行法即不能生起。对比而言,二乘声闻对诸佛菩萨境界『皆悉不见』,其不具善根的具体表现,即于诸世间法乃至八部天众所生一切法中,心不趣入,于此种种法中不见圣妙功德,不能以智慧力于诸法中生起喜悦。由于不能安住一切法,因此二乘声闻不入法界、不证法身。

阿弥陀佛,是一尊报身报土的佛

四十五、阿弥陀佛,是一尊报身报土的佛
「报土」,「报」为酬报,报土即是酬报佛过去因位之清净愿行(因地所发大誓愿、所修大功行),果上所成之万德庄严之净土。亦即依彼佛因地之大愿大行所成就真实状态的净土,在各种佛土之中属于最高等最胜妙的净土。故报土乃佛本身之境界,又称「真实土」、「真实报土」。此土为第一义谛所摄,建立常然,无衰无变,广大无边,纯然无漏,清净庄严。

报身佛是有始无终。他成佛的时候,就有报身,而这个报身是永远的、不灭的,叫做有始无终。有开始、有生的时候,但是没有结束、没有灭的时候。报身的大小和法界一样,因为他是法身所显现的,所以他的范围和法身一样。论身,可以说是尽宇宙、遍虚空法界都是报身佛的身,也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因此,报身佛所住的净土叫做报土,这就是「报身、报土」。

报土的范围和报身佛一样,广大无边。这个土既然是这尊佛在因地时所发愿、修行,到了因果圆满时所成就的净土,所以这个土是纯然无漏、清净庄严的境界。也就是说,在佛的境界是依正一体,也就是身(正报)和土(依报)是无二无别的,因此非常的清净,虽然看得到,不过他本身没有一个固定的个体;虽然可以为我们说法、示现,但是对他来说,他没有起心动念,这就是报佛。

「报身」亦名受用身,有二种定义,就是「自受用身」与「他受用身」;「报土」亦名受用土,也有二种定义,就是「自受用土」与「他受用土」,佛受用自得之法乐,或施与他人(菩萨)受用其法乐。不管是自受用身或他受用身,不管是自受用土或他受用土,其实都是一体的。因为,报身自受用的同时,也能够他受用;报土自受用的同时,也能够使他人来受用。亦即能够使圣者(若依藏通别圆四教中的别教来说,就是初地以上;以圆教来说就是初住以上)进入他的报土,因为这样的圣者已经断除无明,所以能够进入报土的境界;进入报土,他的感受、享受就和这尊报佛一样的受用,并且这尊报佛也能引导这些圣者早日成佛,这就是报身佛。

就极乐世界来说,阿弥陀佛是报身佛,极乐国土就是报土。极乐世界是报土,但是我们并不是圣者,而是贪瞋痴具足的凡夫,却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同等受用,与弥陀寿光一体,证同弥陀,光寿与悲愿,毫不减少。如《大经》所说:
「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故第十一灭度愿之后,便是十二、十三之光寿无量愿,此光寿无量固是弥陀自证自受,目的全在与诸菩萨共证共受。
这当然不是靠我们的根机和功夫,完全是靠阿弥陀报土佛的愿力、佛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之力。

善大师于《观经疏‧玄义分》「和会门」自设问答。首先以三部经证明阿弥陀佛是报身,弥陀净土是报土,之后说明只要乘托「弥陀本愿力」,一切圣凡善恶之任何众生,都能平等往生其报土,此即「凡夫入报」之义。
善大师首先自设问答说:
问曰: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
答曰:是报非化。云何得知?
如《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

又,《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又,《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
以此文证,故知是报。
以这三部经证明,即是:
一、北周闍那耶舍译《大乘同性经》显明在净土中成佛是报身,在秽土中成佛是化身,而说:「阿弥陀如来、莲华开敷星王如来、龙主王如来、宝德如来,有如是等……清净佛剎,现得道者,当得道者,如是一切,即是报身。」此经明确地说出弥陀是报身佛,极乐世界是报土。
二、《无量寿经》中说,法藏比丘于因位中发四十八愿,而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以此证明弥陀身土是法藏比丘「酬因感果」之报身土,故弥陀是报佛,极乐是报土。

简言之,法藏因行是因,极乐净土是果,而以此为《大乘同性经》之佐证。
三、《观无量寿经》中说,阿弥陀佛与化佛前来迎接往生者,以此经文证明弥陀是报身佛。如上品中生之经文说: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从行文语意判断,「阿弥陀佛」必须是报佛,才能够「与千化佛一时授手」,便知阿弥陀佛非化佛而是报佛,是报身与化身共来授手。佛为报佛,土当然是报土。
可知,阿弥陀佛是报佛,极乐净土是报土,这在经典中甚为明确。
有人依据《观音授记经》中有关阿弥陀佛入涅槃的部分经文,而误判阿弥陀佛是化身佛,极乐世界是化身土,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所谓无量寿,非真无量,是有量的无量,因为如果是报身佛,是有始无终,不会入灭的。
关于这个误判,道绰大师《安乐集》上卷第一大门的第七解释说:
此是报身示现隐没相,非灭度也。彼《经》(意)云「阿弥陀佛入涅槃后,复有深厚善根众生还见如故」,即其证也。
又,《宝性论》(卷四意)云「报身有五种相:说法及可见,诸业不休息,及休息隐没,示现不实体」,即其证也。

道绰大师同样引用《观音授记经》之说指出「深厚善根众生还见如故」,以及《宝性论》等,以这一经一论之文,证明阿弥陀佛并非入灭(命终),而是「示现隐没相」,因为若是深厚善根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还是能够常见阿弥陀佛。说明见与不见是因众生根机不同,有的见入灭,有的不见入灭,薄少善根的众生,不能见阿弥陀佛;深厚善根的众生,则能常见阿弥陀佛。缘此可知,问题全在于众生根机之深浅有别,与弥陀报身之永不入灭全然无关。
所谓「深厚善根的众生」是指念佛的众生,也就是《观音授记经》所说的「有诸菩萨,得念佛三昧,常见阿弥陀佛」。所以道绰大师在《安乐集》第四大门就说「唯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往生者,常见弥陀现在不灭」,这是指专念弥陀佛名的人是深厚善根众生,反显非专念弥陀佛名而自力杂修诸行回向往生者,是薄少善根众生。

因此接着引用《宝性论》所说「报身五种相」,以其中的「示现隐没相」作为证明。什么是隐没相?比如,某人从这个房间走到隔壁房间,如同从这个房间隐没了,但并不代表此人没有了;又像玩捉迷藏,拿一个桶子一盖,不见了,是隐没了。虽现隐没相,但其实其人还是存在的。
《宝性论》即是《究竟一乘宝性论》,此文出自《宝性论》卷四〈身转清净成菩提品第八〉,其文说:
受乐佛如是,神通力自在,此神力自在,略说有五种:
说法及可见,诸业不休息,及休息隐没,示现不实体,是名要略说。
此文是赞叹佛法身、报身、化身三身之中的报身之德能,文中之「受乐佛」是指报身佛,报身佛神力自在之事,以五种相状概略说明。五种相是:
说法相、可见相、诸业不休息相、休息隐没相、示现不实体相。这是五种不同的示现,都是指报身。
一、说法相:相对于法身不说法,报身是为众生而说法,如《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

二、可见相:相对于法身无色无形之不可见,报身是有相好庄严之可见。
三、诸业不休息相:报身有始无终,大悲救度众生的利他事业,尽未来际永无止息。
四、休息隐没相:为了众生暂时随缘示现隐没。
这是针对尚未成熟的根机,摄化的另一种方法,也是显示报身任运无造作的功能力用。
五、示现不实体相:示现不实即是指八相示现的化身佛,报身常住的当体,具有八相示现的功用。

也就是八相示现的化身佛之种种功能,都是报身佛之相状。
要而言之,五种相之中,前二相是与法身相对而显示报身的性格,次二是显示报身的摄化,后一是就显示化身,以明常起其用。总之,这五种相无非都是在于诠释、彰显报身之德。
因这五种相是报身自在的功用,适切引用其中的「示现隐没相」,正可成立弥陀是报身的理由。道绰大师着眼于此以会通《观音授记经》,何以《观音授记经》弥陀入涅槃非真灭度;若了解「示现隐没相」,则依据《观音授记经》所说「有诸菩萨,得念佛三昧,常见阿弥陀佛」,便知并非所有往生者都见入灭,既然说「有常见阿弥陀佛」的众生,自然地就可以断定见入灭的,是未得念佛三昧之未熟众生的机感。因此道绰大师更能确信的以「示现隐没相」主张非入灭,而完全是机感的问题,并恳切劝导众生都要专称弥陀佛名。

关于入涅槃之义,前面道绰大师已经引用一经一论提出有力的辩证,之后,善大师再以另一种角度,进一步以大乘般若学的观点解释这个问题。
先提问说:
问曰:既言报者,报身常住,永无生灭。何故《观音授记经》说「阿弥陀佛亦有入涅槃时」?此之一义,若为通释?
有人问:报身常住,永无生灭,为什么《观音授记经》说,阿弥陀佛有入涅槃时?既入涅槃即非常住,既非常住即非报身。对这样的提问,首先语带严厉的批驳,并结论性地回答说:
答曰:入、不入义者,唯是诸佛境界,尚非三乘浅智所窥,岂况小凡辄能也?虽然,必欲知者,敢引佛经以为明证。何者?
意思是说,报身是常住不生不灭的,本身就是涅槃的境界,亦即佛就是涅槃。既然佛是涅槃,就不存在「入涅槃」的问题,若有,也是佛的境界。

佛能观机逗教,随顺机宜,引导众生往生净土以成佛道,如《观经疏‧序分义》所说「隐显随机,望存化益」,这不是声闻、缘觉或菩萨所能够测度的,如《无量寿经》所说「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何况无明的凡夫?「小凡」指的是依《观音授记经》而主张弥陀是化佛,极乐是化土的人。
接着引用《大品般若经》第二十九卷所说的经文作为证明,其中一段说:
诸法平等,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

诸法平等,诸法就是万法,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包含在内。诸法都是因缘和合,没有自性,没有实体,本身就是空相,所谓「诸法空相」,既是诸法空相,所以诸法平等,无高低优劣之差别。空相就是性空之相,因此,世间法之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出世间的一切,所谓四念处、八圣道、十力、十八不共法以及阿罗汉、菩萨、诸佛世尊等,也都是性空。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既然都是性空,当然就是没有差别,无差别就叫作「平等」。所以说「诸法平等」。既然诸法平等,当然涅槃也与诸法平等无差别,都是性空。这种诸法平等性空,是诸法本来面目,不是声闻所造作,不是辟支佛所造作,不是诸菩萨所造作,也不是十方诸佛所造作的。证悟空性,还万法性空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涅槃。
佛之为佛,在于他证悟到诸法性空的实相,与实相冥合为一。也就是说,佛便是涅槃。既然佛是涅槃,哪里还存在什么「入涅槃」的问题呢?若有也是佛为了度众的一种权巧方便的示现,并非佛就是那样。

因此善大师最后结论说:
今既以斯圣教验知,弥陀定是报也,纵使后入涅槃,其义无妨。
诸有智者,应知。
意思是说,前面所引《大乘同性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现在所引用的《大品般若经》,都充分地证明阿弥陀佛是报身,弥陀净土是报土,这是一个根本问题。至于阿弥陀佛将来入不入涅槃,那是另一个权宜、方便问题,所以,即使为了度化另一类的众生,而随宜方便说入涅槃,对于无生无灭、永恒常住的报身之实义,全不妨碍,亦不影响阿弥陀佛是报身常住、永无生灭的事实真相。

《居士问答录》什么叫五蕴(九十五)

构成身心世界有五个聚集而成的要素,称名五蕴或五阴。《法界次第》中说:名色开之为五阴。为什么开为五阴呢?是因为迷惑之人不懂五阴本空的道理而说。大圣教门,开名则为四,以心对色合为五。此五通称为阴,阴以阴暗遮覆为义,能在阴暗中遮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长生死,集散不绝,故通名为阴。《大乘广五蕴论》称名五蕴,蕴者集聚之义,指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又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翻译名义》中说:积聚有为,盖覆真性也。五蕴指的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大致情况如下:
1、色蕴:有形质碍之法名色,指身体及整个物质世界。色有十四种,所谓四大(地水火风)、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尘(色声香味触)。此之十四,并是色法。那么什么叫色蕴呢?是指四大种(地水火风)及四大种所造出的一切色法,色法因蕴集而成,故名色蕴。
2、受蕴:领纳所缘名受,属于精神作用。受有六种,是指六触因缘生六受,就是六根接触六尘所生的六种感受。在现实生活中,有违顺与非违顺之别,故六受就各有苦、乐、不苦、不乐之异。这之所以名为受蕴者,是指六识与六尘相应,而有六种感受和合积聚,故名受蕴。
3、想蕴: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属于精神作用。想有六种,是指执取所领纳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之相,为六想。这之所以名为想蕴,是指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想蕴。
4、行蕴:迁流造作名行,行受思想的支配,共有六种,是指于六想之后,各起不善业、善业、无动业。这之所以名为行蕴,是指因意识思想诸多尘境,尘境来自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造作善恶诸行,和合积聚,故名行蕴。
5、识蕴:了别所缘之境名识,就是知道一切境界,又能分别一切境界的名为识。这之所以名为识蕴,是指识心能于一切诸多的尘境上,观照并分别,这些尘境与识心和合积聚,故名识蕴。识心共有八个,即:眼耳鼻舌身意各一识,加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其中最胜心即阿赖耶识,此识能采集诸行种子,能生万法,前七识都是阿赖耶识所生。阿赖耶识能摄藏一切种子,又能摄藏我慢相,又能缘身为境界,又能缘藏识为境之识,恒常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随转。故知第八阿赖耶识,名识蕴。
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地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对智慧比较差的众生,佛陀则为他们演说十二处、十八界。
佛陀在《五蕴譬喻经》中说:“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这说的是观察五蕴中的“色”,犹如河水冲击时形成的肮脏的泡沫,虚有其形,实无一物,保留片刻,容易破灭;“受”如水中一个一个浮上来的气泡,一下子就破灭了,我们受的心念也是这样,比如:眼睛一念一念的感受,一下子就过去了;“想”如春天或夏天时的阳光照在地上,水份蒸发成为水蒸气,它有时会反射,形成各种影像,是一种幻象,我们的想蕴就有如春时焰那样,虚幻不真实;
诸“行”如芭蕉,就是我们一念一念的心行好像香蕉树,一片一片的剥开来,是没有种子的,没有寄托的,我们的心念也是这个道理;诸“识”法如幻,“识”就是我们能够知觉的心,它如幻如化,就好像魔术师,变化出一些东西,我们被它迷住了,以为真的有这些东西,同样的,我们也认为有一个心存在,但是心是如幻如化的。
佛陀用“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来说明构成人体身心世界的五蕴是本来空,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再对假我之五蕴身起执着,就能放下一切执着,去寻求五蕴本空的真如自性,圆成菩提道果。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4. Beef chili: 不知道怎麼翻譯,但是這個墨西哥的菜/湯。但是吧, 我觉得下周我还是再去买个普通辣吧第一次喝苦瓜 居然没有苦瓜味(打开新世界牵手也来
  • 曾经总希望遇到可以双向奔赴的爱情 可现实却是你不主动就会断了联系曾经总希望遇到可以携手共同的爱情 可现实却是你一再的退让底线也换不来的改变曾经总希望遇到可以公开
  • 网上买了一次老家的葡萄酒,喝完原来是挂个名,不是真正的,再回去的时候,爸爸栽种了好多葡萄树,而附近的农场葡萄园已不见踪迹,其实我自己一个人能呆很久,但是和很多人
  • #亮司不靓[超话]##30天安利周裕龙# Day6:喜欢他后最幸福的瞬间其实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那天直播讨论到有人改名字,然后他说“只要你们不改掉最明显的标志
  • 不知道是他空白期太長,總會消失不見;還是他被路人發現會笑著說那就多聽一點ai cover;又或是他一下在倫敦一下在新馬,總之,讓人很是想念。是半月一樣的D,是愛
  • 当然如果一定要问分部为何会觉得这样的投稿属于不违背原则性行为范畴,这是和皮下有关的部分:皮下曾在二次元乙女行业从业(非未定,项目未上线)也有许多年的创作经历
  • 太宰治看着眼前的人,咧嘴一笑:“中也~好久不见”中原中也看着他的表情眉心一跳,抬脚就扫向那张漂亮脸蛋,依旧没有用力,带着股不爽:“有事说事,我可猜不到你这颗漂亮
  • 在手表的一个发展过程中,手表也不单是看时间的一个工具,更多的潮流元素也在其中了,逐步成为了彰显个人魅力的物件,也出现了“女看包包男看表”的局面,当然在腕表市场来
  • 我知道,区别于年少的鲁莽,我现在是在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道,为梦想暗暗使劲儿。不过就是真遇上糟心事儿,我也不会像从前那样怒气勃发,剑拔弩张地跟自己死命磕。
  • 啰哩啰嗦一大堆把心里的东西都吐出来的感觉确实很好 我以为我会很没出息的边写边哭 但是居然很冷静的写了一篇千字作文 还挺厉害的哈哈哈 如果考试能写如此顺畅就好了
  • 这次参加的是她的生日海底捞晚餐,我在某一个下班比较早的晚上去逛商场,给她买了一只丑萌的pingu企鹅当做礼物,给她挑礼物的时候我真的感觉,很幸福,我每次在给朋友
  • 及时调整心态,好心态就是最好的风水喜欢的别犹豫,想要的就争取,不会的别害怕,勇敢冲!不要压抑或对抗焦虑,每天设置一个固定时间去想它,就那段时间去想,使劲想,过后
  • 因此,高仿奢侈品的市场也逐渐兴起,成为了一些人追求品味和时尚的替代选择。它是一个集中了众多高仿包包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区域,以其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丰富多样的款式而吸引
  • 50h卧龙本篇一周目通关~全旗子全副战场(不包括红字)没有全收集(啮铁和金蝉之壳还差几个)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打了这么久,可能大部分时间都在迷路吧[跪了]简单写写个
  • #全民阅读开卷吧# “我放弃了阅读大量书籍的想法,以及放弃把阅读一本书作为虚荣的衡量标准的想法,而现实是,我宁愿一遍又一遍地读最好的一百本书,直到我吸收它们,而
  • “三哥,我们,我们杀了坏雌性? 我.…..我就是不想挨打才推了她一下,我没想到她就这么倒了……我不想害她的!\"《宣布单身后,前夫哥夜夜堵门》林斯
  • (3)莱州孕期胎儿无创亲子鉴定费用大概4180-4680元怀孕期间适合准妈妈的亲子鉴定,因为如果男方不想负责,可以要求男方对鉴定结果负责。(3)莱阳孕期胎儿无创
  • 百达翡丽现在做的厂家有ppf厂、3k厂、zf厂等等厂家,以这款百达翡丽鹦鹉螺来说复刻最高版本厂家绝对是ppf厂,PPF厂鹦鹉螺是现在复刻表市场买家卖家公认的最高
  • #每日手记# 见过世面不是去过某些高档场合穿过什么大牌衣服或者去过某个地方旅游而是当人性在你面前徐徐展开当各种匪夷所思的行为在你面前暴露你却如此宁静与坦然因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