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经》卷五

【针道第四】

夫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末睹其病,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不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以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乎,妙哉独有之也。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而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实,疾而徐则虚。言其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亡若存,为虚为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迎之迎之,意必持而内亡,放而出之。排场出针,疾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忘之。若行若按,如蚊蝱止。如留如环,去如绝弦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以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持针之道,坚者为宝。

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心在悬阳,及与两衡(一作冲)。神属勿去,知病存亡。取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满,切之独坚。夫气之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反沉。病益甚。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舍,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是为重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厥,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知其所苦。隔有上下,知其气之所。先得其道,布而涿之(《太素》作希而疏之),稍深而留之,故能徐之。大热在上者,推而下之;从下上者,引而去之;视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两行之,经陷下者,即火当之。结络坚紧,火之所治。不知其苦,两蹻之下,男阳女阴,良工所禁,针论毕矣。

凡刺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之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若响,随之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己明,后乃存针。众脉所(《素》作不)见,众凶所(《素》作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手人。虚实之要,五虛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若发机。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

岐伯对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上市。膈育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志心(《素》作小心)。顺之有福,逆之有咎。泻必用方(《太素》作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入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摇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员(《素》作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养神。泻者以气方盛,以月方满,以日方温,以身方定,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侯其方吸而转针,乃复侯其方呼而徐引针。补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衰盛。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形乎形,目暝暝。扪其所痛(《素》作问其所痛),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弗得,不知其情,故曰形。乎神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光,慧然独觉,口弗能言,俱视独见,象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

凡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效,效之信,若风吹云,昭然于天,凡刺之道毕矣。节之交,凡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溜散无穷。所言节若,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凡将用针,必先视脉气之剧易,乃可以治病。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胶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未。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

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刺诸热者,如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刺虚者,刺其去;刺实者,刺其来。刺上关者,㰦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㰦。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内关者,伸不能屈。病高而内者,取之阴陵泉;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下气乃止,不下复始矣。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译文》

黄帝说:阴阳是天地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是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举凡医治疾病,必须寻求治本的方法。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阴主静,阳主动,阳主发生,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症和顺症的区别。

所以在大自然中,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汽而成的。人体的变化也是如此,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清阳发泄于腠理,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使得四肢充实,浊阴在六腑之中游走。

水属阴,火属阳。阳是无形的气,而阴是有形的味。饮食物可以滋养形体,而形体的生成又必须依赖气化的功能,功能是由精所产生的,就是精可以化生功能。而精又是由气化而产生的,所以形体的滋养全靠饮食,饮食经过生化作用而产生精,再经过气化作用滋养形体。饮食不节,反过来会损伤形体,机能活动太过,也可以使精气耗损,虽然精可以产生功能,但功能也会因为饮食不节而受到损伤。

味属阴,所以趋向下窍,气属阳,所以趋向上窍。味厚的属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气厚的属纯阳,气薄的属于阳中之阴。味厚的有泄下的作用,味薄的有疏通的作用;气薄的能向外发泄,气厚的能助阳生热。阳气太过,能使元气衰弱,阳气正常,能使元气旺盛,因为过度亢奋的阳气,会损害元气,而元气却依赖正常的阳气,所以过度亢盛的阳气,能耗散元气,正常的阳气,能增强元气。气味之中,凡气味辛甘而有发散功用的属阳,气味酸苦而有涌泄功用的属阴。

阴气偏胜,则阳气受损而为病。阳气偏胜,则阴气耗损而为病。阳偏胜则表现为热性病症,阴偏胜则表现为寒性病症。寒到极点,会表现出热象。寒能伤形体,热能伤真气;真气受伤,可以产生疼痛。形体受伤,则会发生肿胀。所以先痛而后肿的,是真气先伤而后伤及形体;先肿而后痛的,是形体先病而后及于真气。风邪太过,就会发生痉挛动摇;热邪太过,就会发生红肿;燥气太过,就会发生干枯;寒气太过,就会发生水肿;湿气太过,就会发生泄泻。

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因此,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之气化生五志,产生了喜怒悲忧恐五种不同的情志活动。喜怒等情志变化可以伤气,寒署外侵可以伤形。突然大怒,就会损伤阴气;突然大喜,就会损伤阳气。如果气递上冲,充满了经脉,则神气就会浮越,离去形体了。所以不节制喜怒,不调适寒暑,生命就不会牢固。阴气过盛可以转化为阳,阳气过盛可以转化为阴。所以冬季受了寒气的伤害,春天就容易发生热性病;春天受了风邪的伤害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季受了暑气的伤害,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受了湿气的伤害,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黄帝问:我听说上古的圣人,谈论人体的形态,分辨内在的脏腑,了解经脉的分布,交会、贯通有六合,各依其经之循行路线;气穴之处,各有名称;肌肉空隙以及关节,各有起点;分属部位的或逆或顺,各有条理;与天之四时阴阳,都有经纬纪纲;外面的环境与人体内部相关联,都互有表里。这些说法都是正确吗?

岐伯答道:东方属春,阳生而日暖风和,草木生发,木气能产生酸味,酸味能滋养肝气,肝气又能滋养筋,筋又能养心,肝气上通于目。它变化在天空中为风气,在地面上为木气,在人体为筋,在五脏为肝,在五色为苍,在五音为角,在五声为呼,在病变的表现为握,在七窍为目,在五味为酸,在情志为怒。怒能伤肝,悲能抑制怒;风能伤筋,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伤筋,辛味能抑制酸味。

南方属夏,阳气大盛而生热,热甚则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滋长心气,心气能化生血气,血气充足,则又能养脾,心气上通于舌。它的变化在天为热气,在地为火气,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徵,在五声为笑,在病变的表现为忧,在七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为喜。过喜能伤心,但恐惧可抑制喜;热能伤气,但寒气可抑制热;苦味能伤气,但咸味能抑制苦。

中央属长夏,长夏生湿,湿与土气相应,土气能产生甘味,甘味能滋养脾气,脾气能滋养肌肉,肌肉丰满,则又能养肺,脾气上通于口。它的变化在天为湿气,在地为土气,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病变的表现为干哕,在七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的变动为思。思虑伤脾,但怒可以抑制思虑;湿气能伤肌肉,但风气抑制湿气;甘味能伤肌肉,但酸味能抑制甘味。

西方属秋,秋天天气急而生燥,燥与金气相应,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滋养肺气,肺气能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则又能养肾,肺气上通于鼻。它的变化在天为燥气,在地为金气,在人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五声为哭,在病变的表现为咳,在窍为鼻,在无味为辛,在情志的变动为忧。忧能伤肺,但喜可抑制忧;热能伤皮毛,但寒能抑制热;辛味伤皮毛、但苦味能抑制辛味。

北方应冬,冬天生寒,寒气与水汽相应,水汽能产生咸味,成味能滋养肾气,肾气能滋长骨髓,骨髓充实,则又能养肝,肾气上通于耳。它的变化在天为寒气,在地为水汽,在人体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为呻,在病变的表现为战栗,在窍为耳,在五味为咸,在情志的变动为恐。恐能伤肾,但思能够抑制恐;寒能伤血,但燥可以抑制寒;咸味能伤血,但甘味可抑制咸味。

所以说:天地是负载万物的广宇;阴阳是化生气血,形成与男女生命体的动源;左右是阴阳运行不息的道路;水性寒,火性热,是阴阳的表象;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的原始能力。再进一步说:阴阳是互相为用的,阴在内,为阳之镇守;阳在外,为阴之役使。

黄帝问:阴阳的法则怎样运用呢?

岐伯回答道:如阳气太过,身体就会发热,腠理紧闭,气粗喘促,呼吸困难,身体也会为之俯仰摆动。无汗发热,牙齿干燥,烦闷,如果再有腹部胀满,就是死症,这属于阳性之病,患者冬天尚能勉强支持,到夏天就不能忍受了。阴气过盛身体就会发寒而汗多,或者身体常觉冷而不时战栗发寒,甚至手足厥逆,如果再出现手足厥逆而腹部胀满,就是死症,这属于阴盛病,夏天尚能勉强支持,冬天就不能忍受了。这就是阴阳偏胜所引起的疾病的症状。

黄帝问道:那么,应该如何来调和阴阳呢?

岐伯回答说:如果懂得七损八益的道理,则人的阴阳就可以调和;如果不懂得运用这个道理,就会发生早衰。一般,人到四十阴气已经衰减一半了,其起居动作,也渐渐衰退;到了五十,身体觉得沉重,耳目也变得不够聪明了;到了六十,阴气萎弱,肾气大衰,九窍不能通利,导致下虚上实,流鼻涕、淌眼泪等衰老的症状就会出现。所以说:知道养生的人身体就强健,不知到养生的人身体就易衰老。所以同样体质的人,最后的结果却各不相同。聪明的人,在身体健康时就懂得养生;愚蠢的人等到身体出现状况了才知道调养。不善于养生的人常感不足,而重视调摄的人精力就常有余。精力有余就会耳目聪明,身体轻强,即使已经年老,身体也会强壮,当然本来强壮的就会更强壮了。所以,圣人不做勉强的事情,不胡思乱想,有乐观愉快的旨趣,常使心旷神怡,保持着宁静的生活,他就能够寿命无穷,尽享天年。这是圣人保养身体的方法。

天气在西北方是不足的,所以西北方属阴,与此相对应,人右边的耳目也不及左边的聪明。地气在东南方是不满的,所以东南方属阳,与此相对应,人的左边的手足也不及右边的灵活。

黄帝问: 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东方属阳,阳气的精华聚合于上部,聚合在上部就会导致上部旺盛而下部虚弱,所以会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灵活。西方属阴,阴气的精华聚合于下部,聚合在下部就会导致下部旺盛而上部虚弱,所以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利。因此,同样受了外邪,但在上部则身体的右侧较重,在下部则身体的左侧较重,这是由于天地阴阳分布不均衡,而在人身也是如此,所以邪气就能乘虚而居留了。

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体。天有八节之纲纪,地有五方的道理,因此天地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无形的清阳上升于天,有形的浊阴下归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与静止,是以阴阳的神妙变化为纲纪,而能使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复始,循环不休。只有圣贤的人,懂得把人体上部的头来比天,下部的足来比地,中部的五脏来比人事以调养身体。天的轻清通于肺,地的水谷之气通于咽,风木之气通于肝,雷火之气通于心,溪谷之气通于脾,雨水之气通于肾。六经如同河流,肠胃好似大海,上下九窍好像流水注入其中。如以天地来比类人体的阴阳,则阳气发泄的汗,就如同天的下雨;人体的阳气,就如同天地间的疾风。人的暴怒之气,犹如天上的雷霆;逆上之气,如同阳热的火。所以调养身体而不取法于自然,疾病就要发生了。

外感邪风伤害人体,迅猛如疾风暴雨,所以善于治病的医生,于邪在皮毛时,就给予治疗;技术较差的,等邪到了肌肤才治疗;又更差的,邪到了五脏才治疗。假如病邪进入五脏,治愈的希望也就只有一半了。所以自然界中的邪气,侵袭了人体就能伤害五脏;饮食的或寒或热,会损害人的六腑;地的湿气,感受了就会损害皮肉筋脉。

所以善于运用针刺的人,病在阳,从阴以诱导之,病在阴,从阳以诱导之;取右边以治疗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疗右边的病,以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以在表的症状,了解在里的病变;并且判断太过或不及。在疾病初起时便知病邪之所在,就不致使病情发展到危险的地步了。
善于诊治的医生,通过诊察病人的色泽和脉搏,先分辨病症属阴属阳;审察五色的清浊,而知道病的部位;观察呼吸,听病人发出的声音,可以得知所患疾病的痛苦;诊察四时色脉的正常是否,来分析是何脏何腑的病,诊察寸口的脉,从它的浮、沉、滑、涩来了解疾病所产生的原因。这样,在诊断上就不会有差错,治疗也没有过失了。

所以说:病在初起时,可用刺法而愈;如果病势正盛,则须待其稍微衰退再治疗。所以病轻的,使用发散轻扬之法;病重的,使用消减之法;其气血衰弱的,应用补益之法。形体虚弱的,当以温补其气;精气不足的,当以厚味之品来补。如病在上,可用吐法;病在下,可用疏导法;病在中为胀满的,可用泻下法;其邪在外表,可用汤药浸渍以使出汗;邪在皮肤,可用发汗,使其外泄;病势过急的,可用按得其状,以制伏之;实证,则用散法或泻法。观察病的在阴在阳,以辨别它的刚柔,阳病应当治阴,阴病应当治阳;确定病邪在气在血,防止其血病再伤及气,气病再伤及血,所以血实应该用泻血法,气虚应该用升补法。 https://t.cn/R2Wx1KD

(《道德經》第37章)元代全真道士邓锜解释話:“無為者,非不為也,無為有大為也。”

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以“無為”為法則。宋代王安石解釋話:“本者,出之自然,故不假乎人之力而萬物以生也。”

道化生萬物,皆自然無為而生,不受任何外在的意志所制约。道士也只有修煉合于自然之道,方能得道長生。這里的“自然”指的是事物本來、本身就如此的一種動態。天效法自然之道,地也效法自然之道,居于天地間的人更應該把自然之道作為其行為的最高法則。道表達的是宇宙萬事萬物的秩序,而“道法自然”則更清楚地指出合于道的秩序是自然而然的和諧的秩序。天道自然無為,常無為則無不為。自然無為之道是人類活動的最高準則,也是社會人生的最高理想。

如何能够實現“道法自然”的和諧的秩序,其要旨在于以“無為”為法則。“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2章),老子首先主張,得道之人不恣意行事,要以無為的方式來處理世事,督教引導而不發号施令。“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2章),生養萬物而不占為己有,化育萬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成事成而不自我炫耀。需要强調的是,“無為者,非謂其凝滯而不動也,以其言莫從己出也”(《淮南子•主术训》)。

無為并不是消極的凝滯不動、無所事事,而是不亂為、不强為,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它事物上。

從宇宙整體角度上看,人只不過是天下萬物中之一物,我是物,他物也是物,那麼“物之與物也,又何以相物也”(《淮南子•精神训》)。

可見萬物是平等的,不允許某物按其意志阻碍他物的自然發展。在具體的人事上,“智者不以位為事,勇者不以位為暴,仁者不以位為患,可謂無為矣”(《淮南子•诠言训》)。

人各處其位、安其性而不亂之便可稱無為。如果像用火想烤干水井,或者像引淮水上山那樣,就是憑着自己主觀意志而違背了自然規律,就是“有為”的表現,是不可取的。無為就是要順應自然,摒弃個人意志、嗜欲。

無為乃因循自然、不妄為,意指應該順應事物自身狀態任其自由地伸展。《太平經》則進一步話:“天地之性,萬物各自有宜。當任其所長,所能為。所不能為者,而不可强也。”無為不在于强物之所不能為,而在于任物之所長,為其所能為。杜光庭亦話:“無為之理,其大矣哉。無為者,非謂引而不來,推而不去,迫而不應,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謂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天道自然無為,人的行事也應效法天道,接物應世應順應自然,不要妄自作為。萬物皆按各自本性自然生長,無持無待,從而保證了自然界的和諧有序。

后世道士則視無為為全身、修仙的基本法則,主張“執道德之要,固存亡之機,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于無為”。

實際上,無為只是一種的法則同途徑,最终目的是無不為,是為了更好的積極有為。老子話:“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第37章)元代全真道士邓锜解释話:“無為者,非不為也,無為有大為也。”

表明變化的普遍存在及其無不為的無限力量。修道者知化能化而與天地同化,則進入得道成仙之境。

五代道士谭峭著《化书》以闡明天地間變化無窮、循環往复的秩序,他話:“虚化神,神化氣,氣化血,血化形,形化嬰,嬰化童,童化少,少化壯,壯化老,老化死。死复化為虚,虚复化為神,神复化為氣,氣复化為物。化化不間,由環之無窮。”

天地萬物生生不已,從無到有,從有到無,永無止境。此處無不為的過程并非外力所為,是世界萬物各任其性自主生長的秩序,這也是自然無為之道。

宇宙間萬事萬物順其天性,安居宜處,并且能有充分的空間展示各自的才能,這正是一個體現了“無為”的理想世界,各個生命都能安其模式生長,各種生命潜能都能得到完全地發展,宇宙萬物在這個世界中才能實現真正的自我。所以,只有“無為”、因循自然,只有“各用之于其所適,施之于其所宜”,才能使“萬物一齊而無由相過”(《淮南子•齐俗训》)。

宇宙萬物得以“自為”、“為己”、實現自我,從整體上體現生生不息、和諧共存,其背后蕴藏着作為宇宙本體的“道”。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晚上举行了换届仪式,开始前琳姐说在会上给个惊喜,便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伊始是毕业季影片的混剪,而BGM刚好是我喜欢的好妹妹乐队不说再见,这首歌是高三那年逃课时常
  • 你也要成为一个有灵魂的人啊。你可以过有对象的生活,但是同时你也要过好单身的生活。
  • 6、法令纹断的容易丧失到手的权力7、法令纹清晰的,有事朋友都给面子。一个人承担风险的能力,决定了做事的魄力和成功的大小!
  • 可、我饿肚子的时候是我自己挑选了很久点了一份外卖或者蒙头就睡.不开心的时候是我自己一个人坐在房间的角落一边喝酒一边偷偷流眼泪.就连受委屈也是身边玩的最好的女孩子
  • #今天小暑# 我真的很喜欢你,像风走了八千里。 我北上看到的冰川是你,我南下追寻的极光是你,我西去流浪的经幡是你,我东来皈依的梵经是你。 何为喜欢? “脸红,心
  • 《九万字》飘泊的雪 摇曳回风诗意灵魂 更叠情人总惯用轻浮的茂盛 掩抹深沉有谁不是 少年热诚孑然一身 爱一个人望尽了毕生温柔眼神写得出最刻薄的字文以讥诮这庸尘却不
  • 想起来上周末,小妹来家里拉她一起看什么少年派还是一年级,我妈特别喜欢林妙妙这闹腾性格,俩人看了一下午,我嘴欠问了句:妈,这是你闺女你肯定喜欢这性格,要是你儿媳妇
  • 1976今天周六我休息,然后小鹏鹏给我发微信说下午去实验室练功,我说行,干的还行,然后还干了两个氩弧焊小管,也就这样吧,只要坚持就会进步,成功也不是一天两天心血
  • 不去打扰别人的幸福很重要,同样自己的追求自己懂就好~可能是因为从白纸开始,有时会羡慕家里给买房买车的人,有时会为自己的独立而骄傲。我按照毕加索出生成长时间排序,
  • 木叶的同胞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村里的人相信我,我也相信大家,这就是火影了你也是这样么?要记得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是不跟你讲道理的,这种人统统有一个称呼,那就是天才。
  • 其实很多孩子尤其是三四岁左右的孩子会比较粘人,有的时候担心父母不陪着自己,就会哭闹。其实很多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本身就会对幼儿园充满恐惧,因为要离开家人的怀抱
  • 他也想送走鲲后和你一起生活,可是他不能,因为他为你,付出的不仅是那一条命,还有灵婆那永恒的孤独。已过而立之年的你,我认识了十几年的你,没想到如今还能带给我无上
  • 孙云晓生活感悟432:张桂莉教授是美国家庭教育学会主席,但她坚称自已在美国23年始终是中国人,并且还是我的青岛老乡。当她在2018家庭教育学术年会(苏州)上讲演
  • pam我也喜欢就是很努力还有实力的一个泰国小姐姐,她的我们的爱音源我真的是爱了,比起fxy我更喜欢pam版的吧,只能说,唱歌好听的人有很多,但是却很少有那种能引
  • 从前,逢人就倾诉,但别人不懂自己,越倾诉,越感觉寒心,慢慢的,与其对别人喋喋不休抱怨人生,不如沉默。一个人发呆都好。变得沉默,或许是渴望得到一份安宁,或许是学会
  • 对自己的失去和欠缺,要宽心的接纳,要懂得不完美是人生的一部分。能认识自己的失去和欠缺,勇敢的面对和承担, 并能继续向前走,欣赏自己的生活,也享受生活的过程,这就
  • 和能包容你的人在一起,他会尊重你的喜好,欣赏你的特别。摩路瓦说:「当你真心爱一个人的时候,那个人除了有较高的才能外,他还有一些可爱的弱点,也是你爱他的重要关键。
  • (看下来真的需要耐心)又是一个为情所困的女孩子大概一切都是命 或者是上辈子的纠纷连到了这辈子我始终觉得所有的分手都是因为爱的不够反正我个人一直这么认为 什么家庭
  • 今֒֒天֒֒晚֒֒上֒֒是֒֒跨֒֒年֒֒夜֒֒,明֒֒天֒֒就֒֒是֒֒元֒֒旦֒֒了֒֒,祝֒֒福֒֒我֒֒生֒֒命֒֒中֒֒遇֒֒到֒֒的֒֒你֒们֒!
  • 背叛她的心腹丫鬟,她亲手毁灭;口蜜腹剑的姐妹,她亲手除掉;欺骗她的男人,她设计陷害……她曾经遭受的一切,这一世她都要一点一点的还回去。这么晚了 我是真的睡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