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用电量高于发电量”谜局!专家:统计口径差异造成公众误读,智能电表不该“背锅”

日前,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能源局分别公布2023年前11个月我国发电量、全社会用电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发电量为80732亿千瓦时;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同期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累计83678亿千瓦时。单从数据上来看,全社会用电量比发电量高出2946亿千瓦时。

这一现象引起了公众的广泛讨论,人们纷纷质疑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原因,“为什么全社会用电量还能比发电量多?”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相关讨论在微博、雪球、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快速发酵。不少网友将矛头对准智能电表,认为智能电表出现了问题,导致全社会用电量高于发电量。

本次舆论风波是否真的与智能电表有关?《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多位能源领域的专家。

质疑:全社会用电量高于发电量2946亿度电
事件起源于最近公布的一组11月发电量和全社会用电量数据。

2023年1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3年11月发电量数据,当月发电量73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4%;2023年1~11月份,发电量807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

同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了全社会用电量。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累计836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

引起网民争议的点是,对比两部门公布的数据不难发现,2023年前11月全社会用电量比发电量多出2946亿千瓦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和今日头条等新闻资讯平台及雪球等投资者社区均出现了相关热议。

观点主要分为两派。一部分网民认为,这是智能电表统计的数据出现了问题,比如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称,“解释归解释,电表拨快也是事实,明显感觉到的”,“没有一家电表的误差是负偏差,负偏差电力公司不采购,行内的人都知道”。

也有一部分网民认为,这是“用电量和发电量在发布时没有统一口径”造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梳理近年电量数据后发现,我国用电和发电量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并非首次出现,而是已经存在多年。

从上图可以看出,单纯对比数据,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均高于发电量。

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揭秘:统计口径差异导致发、用电量与公众理解不一致
为什么会出现全社会用电量高于发电量的情况,这就需要搞清什么是全社会用电量和发电量?为何全社会用电量和发电量数据不一致?全社会用电量比发电量多出的电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院长)单葆国曾公开解读“全社会用电量”和“发电量”的定义。

他表示,全社会用电量是指某一区域内所有电力用户的用电量之和,包括全行业用电量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是从用电的视角统计的全口径电量指标。该数据由电网公司上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国家能源局发布。

全社会用电量的构成,是售电量、线损电量、厂用电量、自备电厂自发自用电量之和。

而国家统计局按月公布的发电量,是指规模以上发电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2000万元以下季度抽样调查)的发电量,与经济统计报表制度一致,并非全口径。

也就是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发电量,不包括规模以下发电企业。因此,全社会用电量相较于发电量来说,统计范围更广、包含数据更多、总体数额更高。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对于全社会用电量看似大于发电量这一现象,和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的统计口径不一样有关。

周大地表示,国家统计局统计规模以上的发电企业,主要是装机容量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发电厂发电量。而国家能源局是对全社会用电量进行统计,包含了更广泛的范围,因此全社会用电量在数据上看起来会更大。

“许多企业拥有自己的发电系统,它们通过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方式自发自用,这些企业自发电未并入电网供电,就不会统计到发电量中,但有一部分用电会被计入全社会用电量中。”周大地同时表示,电厂维持正常运行也需要消耗电力,这部分电不会并网也不会计入发电量。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我国大大小小的发电厂很多,统计部门通常统计规模较大的发电企业发电量,而像自备电厂发的电,是不纳入发电量统计范围的。“多年来,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和发电量一直存在差距,这属于正常现象。”

智能电表冤不冤?专家:与用电量数据统计无关
是否如网友所说,智能电表也会造成全社会用电量和发电量不统一?一位不愿署名的能源领域专家向记者明确表示:“这与智能电表无关。”

该专家向记者进一步解释,发电端数据主要是国家统计局负责搜集;国家能源局负责生产端工作,其发布的月度全社会用电量数据,主要通过大电网上的直接采集和个别小电网的数据报送汇总得到。

“但统计用电端数据,不会挨家挨户去居民家中调取用电量,而是直接统计配电网端的用电数据。”上述专家说。

该专家进一步解释,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配电网。配电网的主要作用就是从输电网那里接受的电能,按需求分配下去,即将高电压降低至用户所需要的各种电压,向各种用户供电。而智能电表的功能,主要是为了让电网公司根据电表数据收取电费,与用电量数据统计无关。

多年来,社会上有关智能电表的质疑一直不断。需要明确的是,智能电表和此前的机械电表相比在功能方面存在区别。

中金研报指出,随着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进程加快,我国电表数量不断增加,抄表的工作量显著提升。若延续人工抄表的工作模式,不仅会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而且不可避免会发生人工记录失误的问题,加之机械电表的计量精准度有限,供电企业的正常结算可能受到影响。

相比于机械电表,智能电表的优势是具有远程抄表与控制、预付费管理等功能。此外智能电表还具有更高的测量精确度,并能够进行实时耗电分析和防窃电等优势。

那么,与机械电表相比,智能电表真的“跑”得更快吗?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蔡国雄向记者解释,传统电表通常是一个圆盘随着用电量旋转的电表。圆盘由轴承支撑着,随着时间流逝,轴承逐渐老化,摩擦增加,旋转速度会慢慢变慢,所以容易出现“走慢”的现象。

同时,早期的机械电表灵敏度低,需达到一定负荷,电表才会“走字”,因此,用户支付的费用其实比实际使用电力要少。

而更换智能电表后,由于智能电表比机械电表灵敏度高,任何细小的电流都会让电表转动,所以在用户体验上,可能感觉到电费会有所增加。

此外,有网友还提出,智能电表本身具有一定耗电量,费用已经转嫁给了消费者。前述不愿具名的专家指出,智能电表所耗电量由电网公司承担,不会计算到用户的用电量上。
#国家电网#

【全社会用电量比发电量高出2946亿千瓦时?专家:统计口径差异造成公众误读】日前,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能源局分别公布2023年前11个月我国发电量、全社会用电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发电量为80732亿千瓦时;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同期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累计83678亿千瓦时。单从数据上来看,全社会用电量比发电量高出2946亿千瓦时。

这一现象引起了公众的广泛讨论,人们纷纷质疑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原因,“为什么全社会用电量还能比发电量多?”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相关讨论在微博、雪球、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快速发酵。不少网友将矛头对准智能电表,认为智能电表出现了问题,导致全社会用电量高于发电量。

本次舆论风波是否真的与智能电表有关?《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多位能源领域的专家。

质疑:全社会用电量高于发电量2946亿度电

事件起源于最近公布的一组11月发电量和全社会用电量数据。

2023年1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3年11月发电量数据,当月发电量73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4%;2023年1~11月份,发电量807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

同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了全社会用电量。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累计836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

引起网民争议的点是,对比两部门公布的数据不难发现,2023年前11月全社会用电量比发电量多出2946亿千瓦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和今日头条等新闻资讯平台及雪球等投资者社区均出现了相关热议。

观点主要分为两派。一部分网民认为,这是智能电表统计的数据出现了问题,比如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称,“解释归解释,电表拨快也是事实,明显感觉到的”,“没有一家电表的误差是负偏差,负偏差电力公司不采购,行内的人都知道”。

也有一部分网民认为,这是“用电量和发电量在发布时没有统一口径”造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梳理近年电量数据后发现,我国用电和发电量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并非首次出现,而是已经存在多年。

从图2可以看出,单纯对比数据,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均高于发电量。

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揭秘:统计口径差异导致发、用电量与公众理解不一致

为什么会出现全社会用电量高于发电量的情况,这就需要搞清什么是全社会用电量和发电量?为何全社会用电量和发电量数据不一致?全社会用电量比发电量多出的电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院长)单葆国曾公开解读“全社会用电量”和“发电量”的定义。

他表示,全社会用电量是指某一区域内所有电力用户的用电量之和,包括全行业用电量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是从用电的视角统计的全口径电量指标。该数据由电网公司上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国家能源局发布。

全社会用电量的构成,是售电量、线损电量、厂用电量、自备电厂自发自用电量之和。

而国家统计局按月公布的发电量,是指规模以上发电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2000万元以下季度抽样调查)的发电量,与经济统计报表制度一致,并非全口径。

也就是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发电量,不包括规模以下发电企业。因此,全社会用电量相较于发电量来说,统计范围更广、包含数据更多、总体数额更高。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对于全社会用电量看似大于发电量这一现象,和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的统计口径不一样有关。

周大地表示,国家统计局统计规模以上的发电企业,主要是装机容量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发电厂发电量。而国家能源局是对全社会用电量进行统计,包含了更广泛的范围,因此全社会用电量在数据上看起来会更大。

“许多企业拥有自己的发电系统,它们通过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方式自发自用,这些企业自发电未并入电网供电,就不会统计到发电量中,但有一部分用电会被计入全社会用电量中。”周大地同时表示,电厂维持正常运行也需要消耗电力,这部分电不会并网也不会计入发电量。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我国大大小小的发电厂很多,统计部门通常统计规模较大的发电企业发电量,而像自备电厂发的电,是不纳入发电量统计范围的。“多年来,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和发电量一直存在差距,这属于正常现象。”

智能电表冤不冤?专家:与用电量数据统计无关

是否如网友所说,智能电表也会造成全社会用电量和发电量不统一?一位不愿署名的能源领域专家向记者明确表示:“这与智能电表无关。”

该专家向记者进一步解释,发电端数据主要是国家统计局负责搜集;国家能源局负责生产端工作,其发布的月度全社会用电量数据,主要通过大电网上的直接采集和个别小电网的数据报送汇总得到。

“但统计用电端数据,不会挨家挨户去居民家中调取用电量,而是直接统计配电网端的用电数据。”上述专家说。

该专家进一步解释,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配电网。配电网的主要作用就是从输电网那里接受的电能,按需求分配下去,即将高电压降低至用户所需要的各种电压,向各种用户供电。而智能电表的功能,主要是为了让电网公司根据电表数据收取电费,与用电量数据统计无关。

多年来,社会上有关智能电表的质疑一直不断。需要明确的是,智能电表和此前的机械电表相比在功能方面存在区别。

中金研报指出,随着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进程加快,我国电表数量不断增加,抄表的工作量显著提升。若延续人工抄表的工作模式,不仅会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而且不可避免会发生人工记录失误的问题,加之机械电表的计量精准度有限,供电企业的正常结算可能受到影响。

相比于机械电表,智能电表的优势是具有远程抄表与控制、预付费管理等功能。此外智能电表还具有更高的测量精确度,并能够进行实时耗电分析和防窃电等优势。

那么,与机械电表相比,智能电表真的“跑”得更快吗?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蔡国雄向记者解释,传统电表通常是一个圆盘随着用电量旋转的电表。圆盘由轴承支撑着,随着时间流逝,轴承逐渐老化,摩擦增加,旋转速度会慢慢变慢,所以容易出现“走慢”的现象。

同时,早期的机械电表灵敏度低,需达到一定负荷,电表才会“走字”,因此,用户支付的费用其实比实际使用电力要少。

而更换智能电表后,由于智能电表比机械电表灵敏度高,任何细小的电流都会让电表转动,所以在用户体验上,可能感觉到电费会有所增加。

此外,有网友还提出,智能电表本身具有一定耗电量,费用已经转嫁给了消费者。前述不愿具名的专家指出,智能电表所耗电量由电网公司承担,不会计算到用户的用电量上。(每日经济新闻)

#专家回应全社会用电量高于发电量#【相差2946亿度!全社会用电量高于发电量,专家回应】日前,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能源局分别公布2023年前11个月我国发电量、全社会用电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发电量为80732亿千瓦时;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同期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累计83678亿千瓦时。单从数据上来看,全社会用电量比发电量高出2946亿千瓦时。

这一现象引起了公众的广泛讨论,人们纷纷质疑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原因,“为什么全社会用电量还能比发电量多?”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相关讨论在微博、雪球、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快速发酵。不少网友将矛头对准智能电表,认为智能电表出现了问题,导致全社会用电量高于发电量。

本次舆论风波是否真的与智能电表有关?《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多位能源领域的专家。

质疑:全社会用电量高于发电量2946亿度电

事件起源于最近公布的一组11月发电量和全社会用电量数据。

2023年1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3年11月发电量数据,当月发电量73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4%;2023年1~11月份,发电量807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

同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了全社会用电量。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累计836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

引起网民争议的点是,对比两部门公布的数据不难发现,2023年前11月全社会用电量比发电量多出2946亿千瓦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和今日头条等新闻资讯平台及雪球等投资者社区均出现了相关热议。

观点主要分为两派。一部分网民认为,这是智能电表统计的数据出现了问题,比如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称,“解释归解释,电表拨快也是事实,明显感觉到的”,“没有一家电表的误差是负偏差,负偏差电力公司不采购,行内的人都知道”。

也有一部分网民认为,这是“用电量和发电量在发布时没有统一口径”造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梳理近年电量数据后发现,我国用电和发电量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并非首次出现,而是已经存在多年。

从上图可以看出,单纯对比数据,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均高于发电量。

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揭秘:统计口径差异导致发、用电量与公众理解不一致

为什么会出现全社会用电量高于发电量的情况,这就需要搞清什么是全社会用电量和发电量?为何全社会用电量和发电量数据不一致?全社会用电量比发电量多出的电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院长)单葆国曾公开解读“全社会用电量”和“发电量”的定义。

他表示,全社会用电量是指某一区域内所有电力用户的用电量之和,包括全行业用电量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是从用电的视角统计的全口径电量指标。该数据由电网公司上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国家能源局发布。

全社会用电量的构成,是售电量、线损电量、厂用电量、自备电厂自发自用电量之和。

而国家统计局按月公布的发电量,是指规模以上发电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2000万元以下季度抽样调查)的发电量,与经济统计报表制度一致,并非全口径。

也就是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发电量,不包括规模以下发电企业。因此,全社会用电量相较于发电量来说,统计范围更广、包含数据更多、总体数额更高。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对于全社会用电量看似大于发电量这一现象,和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的统计口径不一样有关。

周大地表示,国家统计局统计规模以上的发电企业,主要是装机容量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发电厂发电量。而国家能源局是对全社会用电量进行统计,包含了更广泛的范围,因此全社会用电量在数据上看起来会更大。

“许多企业拥有自己的发电系统,它们通过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方式自发自用,这些企业自发电未并入电网供电,就不会统计到发电量中,但有一部分用电会被计入全社会用电量中。”周大地同时表示,电厂维持正常运行也需要消耗电力,这部分电不会并网也不会计入发电量。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我国大大小小的发电厂很多,统计部门通常统计规模较大的发电企业发电量,而像自备电厂发的电,是不纳入发电量统计范围的。“多年来,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和发电量一直存在差距,这属于正常现象。”

智能电表冤不冤?专家:与用电量数据统计无关

是否如网友所说,智能电表也会造成全社会用电量和发电量不统一?一位不愿署名的能源领域专家向记者明确表示:“这与智能电表无关。”

该专家向记者进一步解释,发电端数据主要是国家统计局负责搜集;国家能源局负责生产端工作,其发布的月度全社会用电量数据,主要通过大电网上的直接采集和个别小电网的数据报送汇总得到。

“但统计用电端数据,不会挨家挨户去居民家中调取用电量,而是直接统计配电网端的用电数据。”上述专家说。

该专家进一步解释,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配电网。配电网的主要作用就是把从输电网那里接受的电能,按需求分配下去,即将高电压降低至用户所需要的各种电压,向各种用户供电。而智能电表的功能,主要是为了让电网公司根据电表数据收取电费,与用电量数据统计无关。

多年来,社会上有关智能电表的质疑一直不断。需要明确的是,智能电表和此前的机械电表相比在功能方面存在区别。

中金研报指出,随着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进程加快,我国电表数量不断增加,抄表的工作量显著提升。若延续人工抄表的工作模式,不仅会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而且不可避免会发生人工记录失误的问题,加之机械电表的计量精准度有限,供电企业的正常结算可能受到影响。

相比于机械电表,智能电表的优势是具有远程抄表与控制、预付费管理等功能。此外智能电表还具有更高的测量精确度,并能够进行实时耗电分析和防窃电等优势。

那么,与机械电表相比,智能电表真的“跑”得更快吗?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蔡国雄向记者解释,传统电表通常是一个圆盘随着用电量旋转的电表。圆盘由轴承支撑着,随着时间流逝,轴承逐渐老化,摩擦增加,旋转速度会慢慢变慢,所以容易出现“走慢”的现象。

同时,早期的机械电表灵敏度低,需达到一定负荷,电表才会“走字”,因此,用户支付的费用其实比实际使用电力要少。

而更换智能电表后,由于智能电表比机械电表灵敏度高,任何细小的电流都会让电表转动,所以在用户体验上,可能感觉到电费会有所增加。

此外,有网友还提出,智能电表本身具有一定耗电量,费用已经转嫁给了消费者。前述不愿具名的专家指出,智能电表所耗电量由电网公司承担,不会计算到用户的用电量上。(每日经济新闻)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1、保持冷静作为家长,当看到孩子们犯错时,首先一定要稳定好情绪,保持冷静,正所谓不知者不为过,在孩子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是非观之前,往往不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
  • 辨证分型经前乳胀,是女子在月经前因由肝郁气滞、胃失和降并影响冲任后所出现一系列症候中的其中一症,如能在临证时抓住经前乳胀这一独特症状,结合望、闻、问、切四诊进行
  • 我感觉元修一家兄妹很和气,元修妹控,她家姐妹应该也不错,互相帮衬)再插一个题外话~纯属我瞎猜元皇后有妹妹平阳公主,华阳公主,新丰公主,她应该是元怀长女,看她和元
  • 精彩摘要: 1.《灵感》一只色彩奇异的孤鸟落在一个女孩肩上;可是她拔去它艳丽的羽毛,制造了痛苦,用鸟的整件彩衣。2.《暮年》愿时光飞逝,你还是那么年轻你我可以不
  • 细细的叮咛如满空的落叶也只想为你一个人而歌……#植物百科#浪漫的大花球兰大花球兰开花了,一个个大花序悬挂于细长的茎蔓上,花序下系满了粉色的风铃,姿态娇俏,色彩浪
  • 2.有7⃣️次➕100u保妥适肉毒(可以做3次全头控油,不油的话,也可以打瘦脸针)3.还有局部体验卡~这次7次卡特别划算,可以在一个机构安安稳稳做下去。我们5月
  • 我还没从“拔牙原来这么快”的震惊中回过神来,牙医阿姨已经叫我从躺椅上下来了,指着身边放蛀牙的铁盘,让我看看自己的牙蛀得有多厉害,还告诉我以后一定要认真刷牙。而且
  • 咖啡和调味品是大中华大区增速最高的两个品类,这两个品类的销售额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雀巢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出炉,大中华区咖啡和调味品卖成爆款】日前,雀巢公
  • 按照时间计算,距离荣威“不涨价”只有一周的时间,目前店内咨询和预定量增多,很多消费者都想赶在“不涨价”之前把车定好,因为按照厂家的政策,在5月1日前交了定金,就
  • 越人歌——在黑暗的河流上席慕蓉灯火灿烂是怎样美丽的夜晚你微笑前来缓缓指引我渡向彼岸那满涨的潮汐是我胸怀中满涨起来的爱意怎样美丽而又慌乱的夜晚啊请原谅我不得不用歌
  • 与此同时,冠华苑社区工作人员也忙碌起来,他们一边通过电话安慰这位居民的情绪,叮嘱他做好个人防护,一边赶紧给相关部门汇报,帮忙和疾控部门对接,联系转运事宜,“我感
  • 不发微博的日子很轻松,甚至前天过生日都忘记发微博因为工作录制压力大以及疫情,原本摄影博主的我已经没有了存图,从最初一周更三次到现在决定断更,好像从我生活中减少
  • ——陇南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探索着答案:围绕“养一条公路、串一带景色、富一地百姓、正一方风尚”的工作目标,按照“因地制宜、崇尚自然、显山露水、融景入路”的理念,推进
  • 拼哆哆 叠加红包到手更低: 1⃣️吊带,短款到手8.9 尺码M-XL,黑/灰色 2⃣️南极人女童四角内裤,3条叠黑卡金到手9.61 尺码S-XXL 3⃣️蕉
  •   朱巍曾研究过一些以“拉人头”作为营销手段的软件,发现这类软件大多没有对人员层级进行划分,只是用红包、返现等手段鼓励用户不断推荐新用户注册使用,虽然往往会在提
  • 我也不知道你到底是怕我误了你,还是怕你误了我,明明说好的双方坚定一点,结果变成这样的局面。新书预售|冉冉老师签名版《把自己活成一个好故事》“烂故事”像一个箱子“
  • (2)凡是考前21天内有国(境)外旅居史、考前14天内来自或途经省外及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健康码非绿色以及居家隔离期未满的考生,须主动提前联系组考院校,接受属地卫
  • 快乐[哇][哇]好久没见到大家了 好想念 因为高三吧 所有见面机会都少了 所有人都很忙 亲爱的池小姐 你大概高考回家的时候才能看见这些话 我们都很想你 你一定会
  • #宠爱你的每一面# 愿你的生活苦辣都会化成甜,生活和你的每一面都值得被宠爱,每一个时刻都值得被好好款待。[哈哈]关注 @大白兔快乐分享 和 @拉面说 并转发本条
  • 周子舒讲课从不点名,但是总是座无虚席,慕名而来的大量学生,能把整个教室都挤满,鸦雀无声的听周子舒说着各种晦涩难懂的英文单词,也有胆子大的小女生会在提问时,询问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