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地方教育的“三味”——2023年地方新闻版年度观察】凛冬已至,则预示着暖春不远。踩着2023的尾巴,2024翩然而至。

“沉舟侧畔千帆过。”回顾2023,地方新闻版着眼教育的未来,重点打磨了“新赛道的教育‘加速’”“我身边的改革者”“一地一馆”等年度策划,彰显了各地教育改革中的“科学味”“人文味”“实干味”。

“春风送暖入屠苏。”展望2024,增添的是奋进动力,不变的是教育初心。地方新闻版将继续聚焦基层一线,挖掘更加具有鲜活味道的“小而美”选题,构筑好地方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家园”。

地方教育的“科学味”

在世界科技竞争无比激烈的当下,教育的“时代之问”呼之欲出:如何推进科学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立足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呈现区域科学教育的有益探索,是地方新闻版在2023年的“重头戏”。

地方新闻版每月一期的“新赛道的教育‘加速’”栏目,呈现各省份重点地区与驻地高校深度合作、大中小学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典型案例。在同各地记者站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我们精心选择深圳市光明区、武汉市武昌区、北京市海淀区、天津市南开区等重点地区,提炼发展科学教育的典型经验与特色做法。

推进科学教育,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省会城市有天然优势。而在调研走访过程中,记者则惊讶地发现,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学校,也能开辟不同凡响的“新赛道”。

浙江省桐乡市演绎了“小县城、大科教”的协奏曲,采用科协、学校、乡镇三方合作的形式,在14所中小学开设校级科学工作室、在11个乡镇开设镇级科学工作室;河北省邯郸市打出“组合拳”,设立“科技专家+科技教师”双师制模式、建设科体教联盟平台……欠发达地区“抢跑”的关键是因地制宜。走出校园、引智借力也很重要,这就需要用活“科学家下乡”“教育数字化”等路径。

该系列报道总结了部分区域谋划科学教育的典型做法,在各地教育系统中反响热烈,这充分说明各地对开辟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赛道新路径的迫切性。不同区域、不同学校,正在努力挖掘和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地方教育的“人文味”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文繁荣。科学与人文,恰如两块“打火石”,擦出的是教育的精气神。教育不仅要展现科技的高精尖,还要彰显人文的真善美,双管齐下方能锻造英才。

为此,地方新闻版今年推出“一地一馆”系列报道,关注走出校门的学校教育,呈现各省份重点地区如何推动中小学与当地博物馆、美术馆、音乐馆、少年宫等场馆进行深度合作。学生走出校门,接受音乐、美术、书法等人文教育的熏陶。我们推出了《长春市朝阳区:“科技大篷车”开进校园》《济南市槐荫区:以美为媒打造“成长全场域”》《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流动博物馆”来到学校门口》等系列报道,关注各地教育系统跨界整合教育资源,让学生接受艺术熏陶。

各地记者的眼光“毒辣”,敏锐发现了一些地区用活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构筑学校人文教育的“第二课堂”,让学生成长于乡土文化的熏陶中。对此,我们进行系列报道:《山东威海: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福建政和:乡土文化润泽“第二课堂”》《宁波象山:将渔文化融入体育课堂》……一批报道深入揭示了各地如何将社会的美、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历史的美,化用为学校的“大美”教育资源,全面打开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地方教育的“实干味”

从教育发展的趋势看,未来的教育必然是更加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创新的教育,这就要求教育者不断优化育人理念,大力探索新领域、新模式和新方法。

奋进的号角吹响,地方新闻版更贴近教育改革一线的校长、局长、教师等人物,推出“我身边的改革者”(师者、最美学生)栏目,呈现一批与时俱进、勇于改革的代表人物。以人物通讯为主打内容,陆续推出《王慧琴:心向“百草园”的笃行者》《李帅辉:有一种信念叫“百次献血”》《何小波:找到自己专业成长的“透气口”》《姜炜星:让每个学生享受到教育的幸福》等系列报道。暖心报道荡气回肠,生动诠释“行动是最好的改革”。

面向未来,实干的教育更显“担当”。从地方教育典型经验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各地教育部门的真抓实干与攻坚克难:《在泥土里学会耕耘》关注深圳市龙岗区打造劳动教育体系;《体育“微改革” 育人“大文章”》关注河北省衡水市创新大课间活动形式,深化体教融合;《“安安静静”办教育》聚焦浙江温岭减少“进校园”的烦琐事项,引导校园回归教育本真……

“助攻”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也是区域教育发展的应尽之责。《铺好产教融合“高速路”》聚焦吉林省吉林市职业院校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深度匹配当地产业需求的有力担当;《教育“软实力”筑强经济“硬支撑”》则聚焦山东烟台推动教育改革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典型经验……(本报记者 王阳)

【贾少谦:海信“少帅”的艰巨挑战】

摆在贾少谦面前有两个艰巨挑战:第一个是继续提升海信略显不足的盈利能力,第二个是如何做大海信营收基本盘,朝着 3000 亿目标迈进。

01. 白电利润修复难掩“大而不强”

上任不足300天,海信集团新任董事长贾少谦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2023 年前三季度,海信集团旗下两大上市公司海信家电(主营白电)、海信视像(主营黑电)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了127%、47%。资本市场也较为买账,年初至今,海信家电、海信视像在二级市场的股价都上涨可观。

不过海信的业绩并不像表面数字看到的那样乐观,其与海信之前的低基数不无关系。例如,2021年,海信家电全年净利润只有9.7亿,不仅连续3年下滑,还创下了此前5年的最低值。即便2022年业绩大涨,海信家电净利润也低于2019与2020年。

在低基数外,2023年海信家电净利润高增,更大程度上得益于经营效率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海信销售净利率为6.11%,同比大幅提升了51%。相比2021年,海信家电销售净利率只有3.47%。

从绝对数字来看,能更直观地看出海信家电与白电三巨头的某种差距。2022年海信家电营收741亿元,分别为美的、海尔智家、格力营收的21%、30%、39%,但同期净利润大约只有三者的5%、10%、6%。

自今年开始,海信家电利润率有了大幅提升,但这也恰恰反映出长久以来公司较为不足的盈利能力。海信家电,是由多个曾经显赫一时的白电品牌拼凑而成的。2007年,海信空调与主营科龙空调、容声冰箱的科龙电器合并为海信科龙。2010年,海信集团将旗下冰箱等白电业务注入海信科龙;2018年,海信科龙更名为海信家电。随后,海信家电又完成了对古洛尼、Asko等欧洲家电品牌的收购。

但即便兼并了如此多的品牌,海信家电也没有变大变强。2013年,海信家电营收首次突破200亿(244亿),但到2019年其营收依然不足375亿。6年间,海信营收堪堪增长了131亿。

真正具有改变意义的,是海信家电对海信日立的并表。2019年,海信家电将对海信日立的持股比例提升至49.2%,后者被纳入前者财报。

根据产业在线数据,2022年上半年,海信日立在多联机内销市场份额达21%,行业排名第一。另据《2022年度中国中央空调行业草根调研报告》等报告显示,2022年格力以超200亿市场规模占据中央空调行业龙头位置,美的、日立位居第二梯队,销售规模在100-200亿之间。

成功俘获海信日立后,海信家电的规模体量上来了。2020年,海信家电营收484亿元,同比增长了29%;2021年,公司营收变为676亿元,同比大增近40%。

最可贵的是,海信日立还贡献了海信家电的绝大部分利润。2020至2022年,海信日立为海信家电分别贡献了10.49亿元、11.90亿元、13.37亿元净利润,分别占海信家电当年全部净利润的66.43%、122.30%和93.17%。

如果剔除日立的利润贡献,2021年海信家电尚处亏损状态。这与当年海信家电耗资13.02亿元控股日本三电,进军汽车热管理业务不无有关。彼时,海信家电确认了1亿元投资亏损。

但投资日本三电,只是海信家电扩张路上的一个缩影。在中央空调业务外,海信家电一路整合的多个新业务板块,基本都处于赔本赚吆喝的状态。

这也进一步作证:近年海信利润高增一方面与此前低基数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中央空调的带动密不可分。

2022年,海信家电空调业务毛利率同比提升了1.65个百分点,冰洗业务提升了0.8个百分点,在其他业务毛利率大幅下滑背景下,公司整体毛利率提升了0.75个百分点。2023年上半年,海信空调、冰洗与其他业务毛利率分别增长了4.14%、1.8%、-0.23%,带动整体毛利率提升2.83个百分点。

可以清晰看到,海信家电对海信日立为代表的空调业务依赖性较强。未来海信家电要想再更进一步,就必须在空调之外着力解决其他业务“大而不强”的遗留问题。

02. 黑电“量价齐升”受制外部市场

在白电之外,海信集团最为大众熟知的还是黑电业务。

与白电一路兼并追赶不同,海信视像是黑电市场名副其实的头部玩家。根据奥维云网数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海信系电视全球出货量份额13.9%,高居全球第二。

尽管近期海信黑白业务跑出相似的加速度,但底层逻辑却不尽相同。

2022年,海信视像主营业务毛利率为19.85%,同比增长3.38个百分点。2023年上半年,海信视像智慧终端毛利率同比提升0.59个百分点,带动净利润率提升0.54个百分点。毛利持续修复,是海信视像业绩持续释放的重要原因。

但与海信家电主要依靠内部(空调)业务“提质增效”不同,海信视像主要受益于行业成本下滑引发的自身放量。

2022年,海信视像彩电业务营收同比下滑6.7%,实现352.6亿元;但当年彩电销量却同比大增18.2%,达到2522万台。造成巨大反差的原因是,海信电视同期均价同比下降了21.1%,支撑其大幅降价的是面板价格持续下滑。

在液晶电视成本构成中,面板占到了60%以上。2022年9月,液晶面板价格降至2016年以来新低,全年面板均价下滑了30%左右。得益于此,海信视像在营收微缩的情况下,实现了净利润近50%的增长。

除成本下滑外,我们更要看到海信电视持续放量背后的深层逻辑:日渐丰富、高端的产品矩阵以及持续扩张的海外市场。

2021年,海信视像确立了“1+(4+N)”产品布局。其中1是指智慧显示终端业务;4+N是指新显示业务,包含激光显示、商用显示、云服务、芯片四大核心以及诸如虚拟现实显示、车载显示等前沿产品。

2022年,海信视像新显示业务占比超过11%,其38.2%的毛利率是智能显示终端业务毛利率两倍有余。2023年上半年,新显示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5.86%,营收占比再次提升0.65个百分点,新业务对公司业绩改善的带动力越来越强。

在基本盘智慧显示终端领域,海信正向高端大屏方向迈进。2023年上半年,ULED与ULEDX智慧终端销量同比提升了74%。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上半年海信电视在内地线下高端市场份额同比增长5.7%至36.4%,线上高端市场份额提升3.5个百分点。

2022年逆势放量后,2023年海信电视实现了量价齐升。上半年,海信系家电全渠道零售价同比提升1.4%,智慧终端出货量同比提升20.52%。

相比国内市场,海信电视的海外市场拓展速度更快。2022年,海信视像显示业务海外营收占比超过50%。2023年上半年,海信电视境外出货量同比增长25.81%,营收占比提升至54.43%。

海信视像海外战略的第一步也是收购,但相比白电业务的盲目扩张,海信视像的扩张更有章法。

2015年海信视像收购夏普工厂,为海外市场铺垫产能。2018年海信视像并购TVS与古洛尼,打通了国际地区销售渠道。利用兼并收购,海信视像建起了海外扩张所必须的产能、品牌与渠道销售基础。

与并购同时进行的,是持续增加的海外营销投入。从2016年开始,海信视像多次赞助世界级体育赛事。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期间,海信更是打出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口号。

熟悉海信的人,明白这句广告词指的是海信的电视机业务。无形中它给人一种海信家电中国第一的错觉,但这种讨巧也属于营销的范畴。结果就是,海信电视机愈发站稳了世界第二的位子。

与海信家电截然不同,海信视像问题更多来源于外部市场环境。

从2014年开始,国内电视出货量增速长期维持在个位数以下。需求量低迷源于国人较高的电视保有量:自2013年开始,我国每百户城镇居民电视保有量一直维持在120台上下。

存量竞争下黑电市场,俨然已是一个夕阳产业。

此外,黑电还要受到在面板这一周期性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往往面板提价会大幅压缩黑电产品利润,反之亦然。

进入2023年,面板价格出现了回升态势。我们能看到,2023年上半年海信视像的毛利增速已较2022年有了大幅下滑。这也是未来海信视像不得不面对的巨大挑战。

03. 海信难以翻越的3000亿大山

整体来看,海信家电主要受益于低利润率基础下的回调;海信视像主要受益于面板价格周期性下滑与海外放量。前者的内部提质增效,后者的外部驱动放量,共同导演了海信业绩的可观表现。

但即便如此,与格力营收相当的海信集团,2022年净利润也只有前者的13%。这意味着,未来海信具备更大的提升空间,但也说明海信与头部品牌存在巨大差距。所有这些,都交给到海信新继任者手中。

2021年,海信集团完成混改,成为一家非国有控股公司。此后随着新战略投资者加入、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层年轻化战略举措推进,海信也在不断凝聚发展势能。

2023年,1972年出生的贾少谦从集团总裁跃升为董事长,1976年出生的于芝涛从海信视像总裁跃升为集团总裁。两位70后掌舵者,开始吹响海信进击的号角。

在创新管理模式、优化公司治理水平、提升经营效率外,海信新管理层瞄准高端化路线,并积极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在2023亚布力论坛上,贾少谦认为高端是唯一正确的路。“中国企业正在逐步树立一个新的发展道路,那就是跳开低水平竞争,坚持做产业高端或者是高端产业。”2023年上半年,海信系电视在1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占比超过30%。

对于新增长曲线,海信的选择一是全球化、二是开辟新航道。

贾少谦坦言:“家电国内已经很卷了,这个行业从研发到制造到营销正在走向全球化。”在开展全球化的并购、加大国际体育赛事营销外,海信也在强化本土化策略:将尊重当地文化与加强移植海信管理结合起来。

除了从海外找增量,海信还在寻找新赛道。

2021年5月,海信家电将车载空调压缩机业务全球第二的日本三电控股收入囊中。此后,汽车电子被确认为海信(家电)的第二增长曲线。

2023年6月,海信视像旗下信芯微科创板IPO获受理。招股书中与“造车”相关词汇频频出现:信芯微IPO拟募集资金15亿元,将投资于IT及车载显示芯片研发升级及产业化项目、大家电、工业控制及车规级MCU芯片研发升级及产业化项目.....

一系列动作背后,我们能感受到海信“造车”战略在急急提速。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既是海信的战略笃定,也有“不得已而为之”。

2019年,海信集团定下了“2025年集团营收达到3000亿”的战略目标。时至今日,海信已经没有太多时间了。

在业绩表现最好的今年前三季度,海信家电与海信视像营收加权所得平均增速也只有16.3%。即便按照这个增速,结合2022年海信营收1849亿元的基数,2025年海信集团3000亿的目标也难实现。

不管是三电控股还是信芯微,目前造车板块在海信整体业务版图中所占甚小,海信能依靠的或许还是白电与黑电业务。

而在当下弱复苏的市场环境中,为存量市场而争的家电品牌正在激烈搏杀。摆在贾少谦面前有两个迫在眉睫的任务:第一个是继续提升海信整体盈利能力,第二个是快速做大海信营收基本盘。

对于前者,海信已经走在了正确的方向上,但相比头部品牌差距明显,海信道阻且长;对于后者,海信能动用的底牌不多,“造车”是个不错的概念,但真正上量还需时间。https://t.cn/A6lOOMGX

言语的闭关,很重要!

莲花生 大师

当用修行来吸收你上师的真实口诀时,一直保持禁语--语的闭关,是很重要的。在所有分心之中,最严重的是无用的闲聊。必然地,无关的空谈是禅修的致命伤。能够禁语是最佳的闭关;禁语能让你不被干扰,即便身处在市集中。

不管你要如何修持自律,能禁语被认为是最好的。若你做不到,至少应该禁语到禅修的时间结束时。藉由禁语并且不让禅修被日常谈话打断,你将得到语的力量并且迅速臻至成就。

一般而言,太多无关佛法修行或佛法的谈话,是毫无意义的,实在没必要这样。若你不能在闲谈之余,努力朝向无上正觉而以语声投入持咒或唱诵的话,无异于瘩哑之人。请牢记于心!

嗡啊吽班匝格热班玛色德吽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地球迎来第四高温 气候变化将带来前所未见的热浪洪水
  • 辣妈溜进男更衣室替儿子换衣服,被呵斥后撒泼:我以后还会进来的……
  • 【娱乐】阚清子承认已分手,纪凌尘“9字”回应惹怒网友!
  • 亲吻照触怒孟加拉民众
  • 男子竟被要求装女人干这事…直呼受不了!
  • 一批新规8月开始实施,影响我们的生活
  • 28省GDP排行榜揭晓,前五个省总量突破2万亿
  • 7月“中国好人榜”发布,安徽8人荣登榜单!
  • 搞事情!英媒:英超升班马欲签下中国国脚武磊
  • 【关注】四川攀枝花米易县一水塘打捞出5名男童 均已身亡
  • 企鹅号:77岁韩国前总统李明博住院了,韩国法院能放过他吗?
  • 广州互金协会发布网贷机构退出指引 退出机构应进行分类处置不良资产
  • 多伦多4.23惨剧10死15伤,遇难者身份·凶手背景·华裔英雄警官更多信息披露
  • 张丹峰工作室发声明怒斥“出轨”传言 要追究法律责任
  • 港媒曝高圣远1年前就提出离婚 周迅如今终于下定决心分手
  • 跳水世青赛中国队收获14金 甩第2名英国21枚奖牌
  • 狱中表现积极 三鹿前董事长三获减刑
  • 这些热skr人的伦敦地铁,要等12年后才能用上空调……
  • 93岁抗战老兵贺光辉离世:胸前的勋章,是其荣耀
  • 碧桂园股债双杀 近期工地事故频发,现已全国停工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