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这个境界哪里来的?就是自己的心之染净、量之大小、业之善恶,所现的境界。如果你把这个道理要是豁然明白,我现在在这个境界里,我修清净、我修心量大、我修一切善业,这个境界就变了。境界为什么变?境界不是实在的,境界是依他起。他是什么?他就是染净、大小、善恶,也是世间所谓相随心转。大家只晓得那个看相算命的说相随心转,我们自己的相貌是心转,这个意思太狭窄了。它的本意是什么?本意是整个大的宇宙都是随我们的心在转变。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要问什么东西随心?什么东西应量?就是前面讲的如来藏,或者讲真如本性,或者讲我们的法身,我们自己的法性身、法性土随心应量,而法性身、法性土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禅宗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在我们佛法名词里叫做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就这个意思。毗卢遮那这个意思翻成中文叫遍一切处,你们想想,遍一切处是不是周遍法界?就是《楞严》里面讲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意思。我们现在是不觉,这无明不觉了,我们的法身堕落在五道,或者堕落在六道里头,虽然六道流转,我们清净本然的法身依然是如如不动,所以有六道流转之意,绝没有这个事实。如果真有这个事实,那佛怎么能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那不能讲了,所以有流转之意,而不是真正有流转。

  真正有流转就是刚才讲的,它能生诸缘,缘在流转,不是法性身真有流转,所以这叫「循业发现」,这一发现就起了现行。循业发现,现就是现行,转如来藏为藏识,转法性身变成我们五蕴之身,转法性土变成我们依报的环境、器世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也就是讲相随心转,不但我们自己本身的相随心转,我们整个报土都是随心所转的。只要你的心清净,你见到这个世界就清净。你说我的心很清净,这个世界还不清净,实在讲你的心还不清净。心真清净了,世界就清净;心真正善良,见一切人都是善人。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饿鬼看佛也是个鬼,修罗看菩萨也是个修罗,你们想想,是不是随心应量?我们看观世音菩萨,我们造观世音菩萨的像,都造得非常慈祥。你们看看放焰口扎的鬼王焦面大士,那鬼王青面獠牙,样子好难看,那是什么?观世音菩萨,鬼道里面看观世音菩萨就是那个相,我们看到很恐怖。这就是随心应量,相随心转。

  你要转境界,从哪里转起?从心地里头去转。《了凡四训》给我们讲的那是初步,那是初转,初转在世间法里面就有求必应。佛法里面告诉我们深转、微细转,转六道的境界成佛菩萨的境界,转十法界为一真法界。我们今天念到这段经,应当是生起这个信心,为什么?理论晓得了,理上能讲得通,事上当然就有可能。有理必有事,有事必有其理,理佛给我们讲的是「循业发现」,现是现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所现的境界;能现的是业,业就是刚才讲的染净、大小、善恶等等。业是心造的,心又被业所牵引,因此心与业就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心清净了,业就清净;心染污,造的业就染污。实际上业的本身并没有善恶,净心造业就叫善,染心造业就是恶。染心,自私自利就是染。什么叫清净?大公无私就是清净。随其能知之心,正好就称所知之量,或净或染、或善或恶,这就变造十法界。这个造就是现的意思,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事相。

  在菩萨法里面,将业归纳为三大类,身口意叫三业。身口意里面当然最重要的是意业,所谓是意清净了,身口必然清净。意要是不清净,身口虽然装得很清净,依旧是不清净,那只能有个清净的样子,实在是不清净。这就是说明,根本的修行法是在心地,修心。初学的时候,身口能够影响我们的心意,所以叫你要受持律仪戒,为什么?帮助你心地清净。刚才讲过,虽然业由心造,可是心往往也被业牵引。律仪戒重视在这一点,所以在身口七支上要认真的去修学,它的目的帮助你达到清净心,要晓得这个意思。如果我们著重在身口七支上的修学,而不能达到清净心,那我们的修行就错了。到心地清净之后,这个境界又要提高一层,可见得佛法修学,是天天把自己境界往上提升,不是终止在一个阶段上。终止必定就要堕落,所以佛法讲精进。《起信论》里面讲「始觉」,念念都是始觉、天天始觉,到成佛了,成佛叫究竟始觉,这就显示精进的样子。

  佛在一般经论里面讲,修行要历三大阿僧只劫,勤修六度。六度圆满之后,还要再发心以一百劫的时间来修相好,我们得的相好是修来的。要是照这个说法,三阿僧只劫六度修圆就可以成佛了,何必还要修相好?诸位要晓得,三阿僧只劫修学六度是成就自己,我们以四弘誓愿里面来讲,那就是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为了这三条。可是四弘誓愿这三条实际上是为了第一条,就是度众生。自己烦恼断了,无量无边法门也都通达,的确有资格教化众生,有资格度众生,如果众生一见到你就讨厌,掉头而去,你虽然发心度他,他不接受,你这个愿还是不能圆满,所以百劫修相好就是为度众生。这是佛门里面常说的,「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众生心里面喜欢什么样的相,你就能现什么样的相。你有能力现这个相,当然你要种因,你不种因哪有这种果报?所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百劫所修的。我们看到一个人相好庄严,一看对他就很尊重、就很爱慕,人家是修来的。不学佛的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学佛的人晓得这是修来的。 https://t.cn/RJ2IpDz



  澧州药山惟俨禅师 绦州人,姓韩氏。年十七,依潮阳西山慧照禅师出家。唐大历八年,纳戒于衡岳希操律师,乃曰:“大丈夫,当离法自净,岂能屑屑事细行于布巾耶?”即谒石头,密领玄旨。

  一日师坐次,石头睹之,问曰:“汝在遮里作么?”曰:“一切不为。”石头曰:“恁么即闲坐也。”曰:“若闲坐,即为也。”石头曰:“汝道不为,且不为个什么?”曰:“千圣亦不识。”石头以偈赞曰:

  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

  石头有时垂语曰:“言语动用勿交涉。”师曰:“不言语动用,亦勿交涉。”石头曰:“遮里针劄不入。”师曰:“遮里如石上栽华。”石头然之。师后居澧州药山,海众云会。

  圣严法师云:《“蚊子上铁牛”是禅宗的常用语,有两层含意:第一,是悟境不容置喙,根本开不了口形容;第二,未开悟前的修行过程中,明知目标是一只铁牛,你自己是一只蚊子,仍要继续不断叮下去。从思辩和逻辑的角度看,那是愚蠢的、无聊的;但以用功夫而言,唯有如此才能踏踏实实。既不要用力,同时也不要放弃;既是在用力,同时也不要祈求;既不是等待,同时也要坚持。到最后忘了自己是在用功,也忘了自己是在追求,内外和主客一起放下,这就是悟境现前。》(东初出版社《公案一百》页94)

  平实云:圣严法师既未曾证悟,偏又好说悟后事,以邀令名,乃以十余年所创造出之大名声,作如是公案拈提,连载于报纸;后更梓行为书,广行流通于天下,句句皆成野狐证据,如今狐狸尾巴扬向半天高,没遮掩处,佛门四众皆已知悉,设欲补救,已无门矣!愚哉!悲哉!

  禅子当知:只管打坐者,乃是意识心也。坐至觉知心忘却六尘、忘却自己─心法两忘时,依旧是第六意识心,并不因此而得转变为第八阿赖耶、实相心。如是倡导只管打坐之人,永远不能发起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之发起者,乃以亲证如来藏实相心,因此得以现观如来藏之中道性、之本来自在性、之本来清净性、之本来常住涅槃体性,由亲证故,乃能从自心流露,侃侃而谈,发人所未能发,言人所未能言,而句句契符三乘经典,非依强记研究之意识思惟组织而得。如是正理,一切禅子欲求证悟者,皆应了知,莫为圣严法师之言所惑。

  活在当下者,亦复如是:正当见闻觉知六尘而了了分明时,乃至处于六尘中都不执著六尘、都不执著自己者,若不断除“觉知心常而不坏”之恶见者,依旧不能证得声闻初果,何况能证得声闻阿罗汉所不能证得之大乘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之发起,要因亲证如来藏而现观其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得,然后意识觉知心转依如来藏本来所住之中道境界,以之为实相境界,如是而生起般若智慧乃至一切种智之智慧,方是亲证中道观者;绝非圣严法师与印顺法师等人,同欲以意识觉知心入住中道境界者所能知之也。

  是故,“活在当下”之一切境界,皆是意识境界,从来不是实相境界,亦非声闻初果所住境界,是声闻一至四果人所须断灭之境界故,是意识我、众生我所住境界故,名为我见者所住境界故。是故,以“活在当下”之任何境界,或其变相之任何境界,作为禅宗之证悟、作为般若之证悟、作为声闻解脱道之证悟境界者,皆是错会佛法之人,皆是未断我见之人,尚且不能获得声闻初果之分证解脱境界,何况能发起般若智慧?如是正知正见,一切真正学佛之人,若非纯为修学人天善法者,皆当了知,而后可免受诸邪师误导,步入歧途复又违犯大妄语戒;苟能如是者,此世方有证悟之缘也。

  复次,圣严法师云:“未开悟前的修行过程中,明知目标是一只铁牛,你自己是一只蚊子,仍要继续不断叮下去”,乃是妄语;此谓悟前之修行,应知目标为亲证如来藏,而非铁牛─圣严法师所言离念离烦恼之禅法。悟前之目标何在?未具正见之所有行者根本不知,不可谓为“明知”也。圣严法师却以未知、未悟之身,而言悟者所知之目标,故有如是整篇错误之教示,用来误导众生,便开示言:“既不要用力,同时也不要放弃;既是在用力,同时也不要祈求;既不是等待,同时也要坚持。到最后忘了自己是在用功,也忘了自己是在追求”。圣严法师道出如是言句:教人莫求悟,亦莫放弃;当用力,亦莫放弃;当用力求悟,亦莫求悟;当坚持得悟,亦莫等待悟境。如是言语,一切真实证悟之人,闻之必皆掩口葫芦、忍俊不已。

  复次,悟境本无玄妙,一切现成平实,唯是亲证如来藏识,导致般若智慧显发而已;如是境界,一切证悟之人皆能以一句言语道出,非是不可言说者;特以世尊教诫:为防众生福慧未具足者闻之生疑乃至诽谤正法、破坏正法,是故不许明言。非是不能一语道破也。然而一切未悟之人,皆如圣严法师一般,臆想猜测证悟之境;然而臆想思惟者,穷劫亦不能知,是故言不及义;由自知言不及义故,遂开示云:“是悟境不容置喙,根本开不了口形容”,证悟之人甫闻如是一语,便知圣严法师根本未悟,即知所言皆不能及于第一义谛,皆是戏论。

  由是正理,当知学禅之人,不应效法圣严法师之愚行─叮铁牛,而应求证自己本具之如来藏,然后现观如来藏之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万勿以圣严法师之法自误,万勿以为“内外和主客一起放下,这就是悟境现前”,否则穷此一劫过去,仍旧不可能有真悟之缘也,未来劫中仍将与真悟无缘也。愿我佛门一切修学禅宗之人,普能知之,弃舍邪知邪见,回归正知正见。且举药山闲坐公案,提示正知正见,冀我佛门学人得入正见法道,乃至获得正觉:

  澧州药山惟俨禅师,绦州人,姓韩氏。年十七,依潮阳西山慧照禅师出家。唐朝大历八年时,纳戒于衡岳希操律师。一日思惟佛法后,乃曰:“大丈夫,应当能离一切三界法而自清净,岂能在此寺院中为了服务在家之世俗人,而作种种琐琐屑屑之事呢?”因此缘故,随即往谒石头希迁大师,而得密领玄旨。

  药山惟俨证悟之后,有一日正在打坐之时,石头希迁禅师看到药山禅师正在打坐,便问曰:“你在这里作什么?”药山禅师答覆说:“我一切都不追求。”石头禅师便道:“这样子就是闲坐了。”药山禅师答说:“如果是闲坐的话,那就是有所为也。”石头大师又问曰:“你说是一切法都不追求,且说说看:你是不追求个什么?”药山禅师答曰:“即使是一千位阿罗汉来到这里,也是不识得祂的。”石头大师闻伊恁么道,便以偈赞叹曰:

  众生从古以来就一直与祂共住,却又不知道祂的名号, 每天与祂互相扶持著,任运不停,就这么走;

  自古以来,那些声闻乘中修证最高的贤圣们,都还是不能识得祂,

  那些卤莽造次的凡夫一类的人,岂有可能明白呢?

  石头大师有时垂语开示曰:“这个实相心,一切的言语动用,都与祂不相干。”往常每有大师见公案中真悟禅师间之进退应对,便自己在动转中大作文章;然而进退动转,只是风大之用,行蕴所摄,乃是有为无常之法,何须于此妄法之上大作文章?还知古今一切真悟之师皆道“从来不曾踏著一片地”么?还知真心从来不曾礼佛睡觉屙屎送尿么?有什么动转可作文章?乃竟堕于动转之上,尽是愚痴无智之人也!

  有人曾闻曾阅禅师作此破斥,便又堕入离语言文字之觉知心法相上,便以为远离语言文字之觉知心即是法界之实相心。药山惟俨禅师却不如是,闻石头大师恁么开示,便反其言曰:“正当觉知心不言语动用之时,也是与证悟之如来藏无关─不是如来藏也。”石头大师闻药山禅师恁么道,便又说道:“这里连一根针都劄不进去。”药山禅师却答道:“这里就好像是石头上栽植花木一样。”石头大师听了,便然可药山禅师之言语。药山禅师后来居住于澧州之药山,海众云会,遂名药山惟俨。

  至于圣严法师所举蚊子叮铁牛者,非如彼所说之旨。本意乃是:未亲证悟如来藏之人,永难名邈实相心之自性,永难为人说真正之禅也;设欲强举,必如蚊子于铁牛身上而欲叮咬一般,终无下嘴之处,是名蚊子叮铁牛也。此句言语乃是诃责未悟之人,诃其不能说明与形容悟境与内涵;圣严法师不知此意,却取来教人修持无念境界,教人在彼蚊子叮铁牛之愚痴境界中,等待悟境之现前,然后却又教人不可等待悟境现前。复又教人不可求悟、不可参究实相心第八识所在,只要放下一切主客内外,以之为悟;如是修行者,根本不可能证得如来藏实相心;如是完全以意识心自住境界而放下一切,以此名之为悟者,根本无法言及证悟之内涵与方法。如是未悟之人而欲说悟事,若有所说,其法皆与禅宗之证悟无干,绝无可能道出真正之禅也!无力开示真正之禅,却又好乐说禅,正似蚊子叮铁牛─于真悟者面前永无下嘴处─永远道不得真正之禅也。如是臆想所说者,真可谓去道远矣!焉可谓是禅宗之真实正法?

  世俗人及诸外道,成日里打坐修行,追求一念不生之境界,以之为涅槃,或以之为禅宗证悟之境界,皆是有为法也。乃至如是进修,亲证四禅八定境界具足者,亦仍是外道境界,终究与佛法之解脱道不相应,亦与佛法之佛菩提不相应,纵能成日里住在四禅中或非想非非想定中,只成个常见外道尔,有何解脱果之证量?有何般若之证量?何况圣严法师连初禅都不能证得?焉能教人禅定之修行法门?连我见都不能断,云何能教人以解脱道?如来藏之所在,至今都未曾知、未曾见,云何能教人以禅宗证悟之法?

  乃至慧解脱阿罗汉之进修四禅八定者,亦只是求证俱解脱之境界,脱离时解脱“待时方能取证无余涅槃”之境界尔;于彼成就俱解脱果时,方知慧解脱与俱解脱者,皆是同由声闻之解脱慧而得解脱分段生死流转,非因禅定而得解脱生死轮转也,方知证得四禅八定已,实与解脱无关也;方知证得灭尽定者,亦是凭藉慧解脱之智慧而取证灭尽定,非由定得,四禅八定唯是助缘尔。此时便知:证得俱解脱果时,唯是能提前进入无余涅槃尔;进入无余涅槃“境界”中时,与慧解脱阿罗汉所住“境界”完全无二,无有高下之别。

  是故,凡我佛门学人,欲求解脱果之修证者,应在断除我见与我执上用心,不可专在修证禅定上用心,更不可专在修证无念离念之欲界境界上用心,否则必堕意识觉知心境界中,如是精进而修者,只是浪掷一生而已。假使逢遇真能教人证取禅定境界之师,待其证得四禅八定具足已,仍将只是个常见外道之凡夫尔;唯能以其禅定证量而入定中数天数月,以邀无知众生之崇拜,终究不能脱离分段生死之轮回也。若如圣严法师之不解禅定之修证,不证禅定之现量境界;复又不断我见与我执,不能取证声闻初果;亦不曾证悟大乘禅宗之禅,不入别教七住位中,而以无念离念之境界,作为禅宗般若之正修行,则去道远矣!焉能领众亲证三乘菩提之一?大众监之!颂曰:

  维摩宴坐传古今,药山踵继无所为,无始劫来亘相随。

  声闻千圣尚不识,造次凡夫知有谁?撑眼欲破亦睽违。(调寄浣溪纱)

法音‖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为什么要观心?观心,就是要训练这颗心。我们平常的这颗心,或说意念,是纷乱不堪,千头万绪的,要使我们的心、意念有规律地进行活动,那就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来训练。





古人把训练心(或说调心、观心)比喻为牧牛。这个心还没有驯服以前,就像没有穿鼻孔的牛一样,一点也不听话,到处乱窜,犯人苗稼。那么,为了使牛能够按照主人的意愿来进行活动,首先就要把牛的鼻孔穿上,再来慢慢地训练它,使它成为非常驯服、调柔能驭的。

如何把心之牛的鼻孔穿住呢?那就要在观心过程中加上种种的意念、方法。比如我们反复讲的念佛、持咒、参禅等。掌握方法后,就一定要持之以恒,毫不间断地来训练这个心,使我们的意念达到非常纯熟的程度。

在观心过程中,首先要知道心究竟是什么东西。很多经书都讲: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说我们众生都有佛性,可以成佛,就是说我们有这颗心。





我们这颗心,从本质上讲,它具有成佛的可能性。但是,毕竟它还不是佛。为什么呢?因为它还有种种的无明烦恼。在这样的两重关系当中,古人也给我们指出了两种方法:一种是所谓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说,你现在就是佛,你当下就是佛,你要敢于承当。这种方法即是“直下承当”,这是古来的祖师经常运用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在我这个心就是佛这个问题上发起疑情。我是佛,但我为什么有这样多的无明烦恼,这些无明烦恼从何而来,如何产生?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上不断地产生疑惑,进行追问、反省、参究。

一是直接肯定,一是带疑而参。到了晚近以来,用第二种方法的较多。如“念佛的是谁”、“拖死尸的是谁”、“吃饭的是谁”、“穿衣的是谁”,要找到我们的主人翁。不过,就我们目前的环境而言,真正地坐下来参禅,三年五载地来参究这个问题,这样的机会,这样的因缘,实在是太稀有了。因此,还可用直指的方法。

我们每个人既然知道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大地众生当下都是佛。倘若我们每个人都敢于这样承当,就应该有所准备了:我既然是佛,便应具备佛的智慧,佛的功德,佛的种种庄严相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此反观自己,是否具备了佛的这些德行呢?显然,是不具备的,那么便要加紧修行,以佛自期,以佛自许,以佛心来行佛事。

今天的我们之所以举心动念,所做所为处处都表现出一种凡夫相、众生相,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佛。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看成佛,用佛的慈悲、智慧来要求自己,你说,我们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古来的人,特别是马祖经常用“即心是佛”这样的直指的方法来教导学人。马祖会下,有一位法常禅师,去参礼马祖,问马祖如何是佛?马祖说:即心是佛。法常禅师听到这四个字后,马上顶礼拜谢,离别马祖自己找一个茅蓬住了下来。他想:既然“即心是佛”我便好好地保任,历境炼心,看看自己之心与佛心是否相应。日久功深,果然他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他去住茅蓬后,多少年都不到马祖那里去。一天,马祖想起这位学人,想考验一下,看他是否真正有正知见,具正法眼。于是,他叫另一位学人到法常禅师那里去对他说:马祖的佛法又变了,现在是非心非佛。法常禅师说:不管他非心非佛,我还是即心是佛。学人回来后,把法常禅师的话向马祖禀告,马祖赞叹曰:梅子熟也!





说起来很简单:即心是佛,我们每个人当下即是佛。可是,其于妄想何?其于染污何?我们就要在直下承当,即心是佛这样一个前提下训练此心,让它时时刻刻在在处处与佛相应。实际上,修行就是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要找各种各样和自己相应的法门来训练此心,发菩提心,生大信心,发无上道心。如果我们信的只是心外之佛,不信自己是佛,那么我们这个信心始终是动摇的。只有当我们信我们自心是佛,我们才会真正地珍惜自己,真正地发起精进勇猛之心,才会真正地向上向善。

说修行难确实难,如果说修行易,只要一念恳心,选择一个法门,时时提撕,使自己的这一念心不与烦恼无明相应,我们确确实实会成佛有余。所以,奉劝诸位在学佛的道路上,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心是佛”。

在相信自心是佛的前提下,我们并不排除心外的佛。

自心是佛是从理上讲的,心外的佛是从事上讲的。心外的佛包括此世界、彼世界,十方世界一切诸佛。自心的佛,心外的佛是二而一,一而二,到了最后,内外的界限是根本不存在的。若有内外的界限,依然是与佛心不相应。但是,在初学的时候我们不可以“以理拨事”,也不可以“以事废理”,要做到“事理不二,理事圆融”。这样来修行才不会增加执著,增加障碍。

奉劝诸位,修行要从根本上修,从自心上修。所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只要把根本的问题解决了,枝节问题容易解决,所谓“但得本,莫愁末”。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想你》​刘雁诗​​我把我想成了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把我想成了林黛玉:​泪珠儿粉红​,花蕊儿,带雨​​我不敢对你说我想你​也不敢对
  • 最近有点迷各种颜色的蓝宝石,看着就开心~ [哇]继续​摸珠珠儿,新到的几串磷灰石大概也都补不了了,补到了也不会是同一批的颜色,天然石就是这样,一期一会。昨天上
  • #每日一善[超话]#✨#每日一善# ✨#阳光信用# 感叹人生,是因为曾经没有过轰轰烈烈的壮举,觉得渺小,觉得平庸,似乎生活过于简单,简单得让人感觉烦躁。#任嘉伦
  • 有諸異鳥止其上,常出清淨妙好音, 如是莊嚴聖所居,禮敬瞻仰而獲福。 一切善法悉具足,頂戴諸佛大智冠, 福慧莊嚴最上尊,是故歸命蓮華手。
  • 一不小心夹在加班的缝隙里去打卡的#隐入尘烟# 觉得一定要说点什么又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说就从我四个最喜欢的镜头讲起吧①漏拍的一张是夫妻俩坐在亲手搭的新房前喂鸡,晚
  • #聊城新车上市#“北极星”是沃尔沃曾经的高性能部门,如今的Polestar独立成为了全新的高性能品牌,就像奔驰和AMG的关系一样。1.奔驰在开发 EQC 跟传统
  • #成毅[超话]##唐周20岁尝遍人生8苦# CY#成毅沉香重华# “情起而深,无法了断”、“可是我不是他”、“如果你先遇上先爱上的是我”、“如果有来生就好了”…
  • 我不确定在足球界是否有人一开始就想成为学院主管,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名教练,可能一直希望我最终能在某个地方成为一线队教练,这肯定是我在来这里之前的职业规划。哪些会
  •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这一行业有充分的了解,特别是现在这个局势,很多一二线城市都已经被先入场的投资者布局占领,现在加盟代理共享充电宝代理还有机会吗?共享充电宝的项目
  • 基本上这几个星期都在跟着小冬混,他还挺有趣,时不时来两句骚话,真的很搞笑,捏着阿博的肩叫老婆的声音和表情我真的要笑死,今天下午他教我斗地主时一脸自信的样子,最
  • #糯米٩(๛ ˘ ³˘)۶ ♡小食光#咖喱饭、可乐饼之类的看到就想吃,毕竟我对日料爱的深沉[馋嘴]海底捞大学生优惠用不了多久了,能吃一次是一次[哈哈]各种网红吃
  • “竟然跑到小陈婚礼上大闹,也不看看自己那一身膘,配得上人家小陈吗?”“幸亏小陈爱她媳妇,压根没理这死肥婆!就是可惜了夏主任,大好男儿娶了这么个东西,没一天好日子
  • 【我区六名运动员在省运会青少年网球比赛中获佳绩】在刚结束的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青少年网球比赛中,我区共有六名运动员代表南京市参赛,共获得两枚金牌,两枚银牌,三枚
  • 9.1 36M28D九月开始啦 许愿咱俩和平相处哈[哈哈]今日出门打包个麦当劳 开小电鸡开一半突然想起没带相机 哭唧唧一路 商量好回去吃完东西就带相机出门走走逛
  • #灵猫传[超话]#只会秋秋人,还画的贼拉(五小时手指头产物惨不忍睹jpg[单身狗])我:老素材怪了(指背景和花纹基本上都是素材糊的)原本是想七夕发的但是我没赶上
  • ”準備的天才—中田英壽喺朴智星為曼聯建立皇朝之前,已經有另一位亞洲球員喺歐洲打響名堂,成為意甲班霸嘅主力,為球隊取得意甲冠軍,一個睇落咁「足球小將」式嘅經歷,就
  • 【李克强:共同跨出澜湄合作远大前程第一步】李克强总理22日在欢迎出席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湄公河五国领导人的致辞中说,一年多来,澜湄合作机制从倡议一步
  • 螺纹钢10螺纹现实情况仍较差成交改善不多,表观消费量维持低位,同时国内疫情反复市场情绪谨慎。昨天夜盘给出4720附近空单目前有50点左右空间,螺纹目前在H4级别
  •  庆幸的是他们只是内急,而有的明星就没这么幸运了。而她真正被大众认识还是在大陆参加完《我是歌手》后,大家亲切的称她为“巨肺小天后”而她也担得起这个称呼。
  • [色]三、糖醋丸子糖醋丸子很多地方都有,但是山西的糖醋丸子可谓是独树一帜,可能是由于山西的醋风味不一般吧,做出来的糖醋丸子也是很美味![哇]二、过油肉过油肉在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