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eason_zl:是啊,现在的药即便处方正确也很难达到以前的效果,悲催…@嘚瑟的哈巴:扎心啊[二哈]!中草药失去药效,张仲景也无奈[苦涩][苦涩][苦涩]
我们为什么成不了中医高手?值得深思……[疑问]
杨占伟先生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看完这篇文章,小药童陷入深思中……想要成为高手的人,都认真读一下吧。
——编辑:小药童

写于春暖花开的北京
相信每一个学中医的同志,刚刚踏入医学院校,或者刚刚接触中医之时,个个都是踌躇满志,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一个悬壶济世的良医。
远的如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近的如胡希恕胡老,李可老中医,一个个高大伟岸的形象成为我们顶礼膜拜的对象。
我们都向往成为像他们一样,屡起沉疴,妙手回春的神医,用现在的话就是高手。
但是,行医多年后却发现,真的应了那句话:读书三年谓天下无病不医,临床三年谓天下无病可医。

临床时间越长发现自己离自己的偶像们越远,困扰自己的问题越多,疑惑越多,很多时候病人在面前,自己心中却了无分寸。很多时候感到力不从心,治病疗效不佳。

这就引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成不了像前辈们一样的高手呢?

医圣仲景

想想我们平时是怎么看病的,来一个眩晕的病人,首先不是先去进行望闻问切,而是先定性为颈性眩晕,然后纠结于X片上,哪一节颈椎出了问题?有没有骨质增生?

试问,哪一节椎体有问题,有没有骨质增生,对我们开方用药,辨证取穴有哪一点帮助?我们有没有学过,老师有没有教过我们,椎间隙变窄了,应该用哪味药?应该取哪个穴位?从我最近两例病人,疗效由不好,到最后痊愈,我体会很深。

我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舍本求末。学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我们在日常诊断中有多少时候是真正进行了辨证论治呢?

来个感冒病人,不是先辨阴阳寒热,而是先想到了要抗病毒,不论寒热,金银花,板蓝根,一起上;一见发烧,双黄连,柴胡一起上;来个腰疼、腿疼,往往是哪疼扎哪,把辨证取穴抛到脑后,侥幸命中沾沾自喜。

但更多时候,却限于疗效不好的疑惑中。很多时候发现自己开方毫无把握,扎针只会扎阿是,或者是一些看上去更像是耍小聪明的特效穴。

行医这些年来,我发现我们中医界好大喜功,浮夸浮躁的现象普遍存在。

想想我们的老前辈,那么高的水平,都还秉烛夜读到鸡叫,而我们现在中医人呢?

读过《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的有几个?搞针灸的,著名大家承淡安先生每天晚上坚持练针,我们有几个能做到?有几个读过《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

基本功没打好,却整天向往成为高手,无异于异想天开。

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看了一则报道,说某高校研究生用小白鼠做实验,来论断某方药对妇女痛经的治疗作用,看了之后,我只有哑然失笑了。

看看我们的中医研究者都在做什么?不客气的说这真是在给中医丢脸,抹黑,他们整天这样研究能成为高手吗?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我的一个同学,铁杆中医,致力于经方治病。一天遇见一个在他们当地很有名的老中医,本来想要向他讨教一二,却不料,老中医竟然不识四逆汤。

这位老中医有心脏病,常年自治效果不好,我同学说用四逆汤加减治疗心脏病效果很好,老中医竟然不知道四逆汤为何方。不但不信,还说伤寒论太老,过时,不科学,应该多学杂志上所写的现代方,和各医院的协定方,令我同学好是失望。

这位老中医一辈子了,也没成为高手,我不知道他老人家在闲暇之余有没有郁闷过,自己为什么没成为高手。

神医华佗

凡是问为什么,大都有内因、外因两个因素,上边说的是我们自身原因。再说外部因素。

看看我们的教材,为了响应中西医结合的号召,教材编的是不伦不类。先看中药学,每一味药的最后,必然会写上这位药含某某化学成分,对某些症状有某些反应,或者小白鼠吃了后有什么反应。

再看方剂学,每个方子后面会写上,治疗某某西医病名。这就导致了,有很多医生,一见发热上双黄连,谓之能消炎,抗病毒,或者是看见某个病生搬某个方,把辨证论治抛到九霄云外。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医人意识到,要振兴中医,必须回到经典上来。或许,经方是振兴中医的一条正确大道。但是现在的中医学院里,四大经典都是选修课,什么《伤寒论》、《金匮要略》,都没有英语重要。

再到中医学院的附属医院看看,那里云集了本省的各大中医名家,但再看看,有几个用经方的。真是屈指可数。为了经济利益,哪个不是二三十位味药往上堆?

相信所有的中医者,谈起来都会说《内经》是基础,《伤寒》是根本,但有几个人在真正研究这些经典?高手不是说出来的。

都在说旧社会万恶,民国时期混乱,但就是在那万恶混乱的社会,我们却培养了那么多另我们现在敬仰的医界高手。在和谐美满的现在社会,我们为什么却培养不出来哪怕一个高手呢?这个问题是老话题了,不说大家也都明白。

再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前一段时间,我有一个病人,是搞中药研究的,攀谈之中,他说了一句话:中医将死于中药之手。听起来恐怖吧,但我对他的话是严重赞同的。

看看现在是中药质量,到处都是假药,劣药。到亳州中药市场看看,真是触目惊心,想买到真正的所谓道地药材,还真不容易。我浸淫中医也算有好几年了,对中药也算略知一二。

药王孙思邈

我举我自己的一个例子。我发现在我给病人所开的麻黄汤中无一例发汗者,我很郁闷,决定亲身试药。恰逢自己感受风寒,于是自己开了副麻黄汤,喝完之后,净等出汗,两个小时过去也没见一滴汗出。

这是第一次,我当时想可能是麻黄量用小了。第二天麻黄45克,桂枝30克,炙甘草15克,杏仁20克。

当我按《伤寒论》要求先煎麻黄去上沫时,却没发现什么“上沫”,药喝了之后,又是净等汗出,两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出汗。

当时我就想,我是该怀疑这药呢,还是该怀疑仲景先师。到后来得出结论是所用麻黄乃是假货。

再看看我们经方派常用的几味药,半夏,我身处郑州,据我调查在郑州各大药店能买到正品半夏的只有两家药房,其余全是以水半夏冒充。

附子,现在火神派流行,很火的一味药,但附子的质量呢,炮制的工艺严重违背传统,你敢放心大胆用吗?

等等,能举得例子太多了,中药的问题,已经到了很危险的地步了。再高的水平,也许仲景再世,开再好的方,用这样的药,高手也得变成……

正所谓: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我们为什么成不了高手,我们都应该想想。

最后,祝愿每一个立志中医的都成为高手,但要明白,成为高手的路,其漫漫兮,而遥远。

努力吧,想要成为高手的人。

《二爷家的麻雀成精了》
其实我已经很少为一本书写过感想了,其实也是懒。但也可能今天刚好在这样的情况下看完了这本书,还挺有感触的,就想来写写。
这本书带着老套的穿书情节,但其实里面的东西挺有内容的,确实值得很多人推,挺好的。刚开始看可能是觉得好玩,就是主角性情大变,突然激灵,类似于爽文,但是越看越觉得不一样,就像书所说的,此时此刻他已经不觉得这是书里的人物,只觉得他们是有血有肉的有灵魂的人。黎非凡这个人给我的的感触特别大。首先是他作为穿书的一个主人物,他有这样一个设定,但是他并不屈服于此,能屈能伸看得挺开,正如书中描绘的他一样,他善于让自己处于一个自在的环境。所以他会主动屏蔽一些让他不舒服的东西,像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所以他不会在意旁人的看法。我觉得这是源于他强大的精神内核,而这种精神内核是因为他一直生活在一个有爱的家庭的,长期以未的爱和幸福让他不会轻易自我怀疑,不会因为外界的一点质疑就自我否定,因为在他生活了近二十年的世界里,所以他的亲人都很爱他并且很珍视他,这让他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不去在意一些质疑的声音。所以即使后来他多了一段五岁之前被抛弃的记忆,他也没有一直陷在那个情绪里,而是及时抽离,继续他原本的生活,这件事对于他来说无伤大雅,这本身就是因为他真的是一个被爱滋养长大的人。说实话我非常羡慕这样的人,我都难以想象是怎么样的一种爱才会让他有这样的自信和底气。毕竟我真的会不自觉的会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这像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讲真,我很不喜欢这样,但又没办法。也正是这样的爱,才不会让黎非凡轻易地放弃自己,他很惜命,因为一直都有人珍视他,爱护他,告诉他你很重要,所以他才不会轻易放弃自己,也不会轻易地被掌控,他喜欢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命运。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爱,他才不会轻易被一些东西诱惑吸引。毕竟这些东西他早己体会到更好的了。
所以为什么说要精神富足,人在某种时候是需要一个支撑点在的,需要有一个东西撑着,才不至于精神崩溃。爱往往是最强大的一种存在。长期的足够多的爱是可以撑着人度过很多极其艰难的日子且不改变初心的,但往往这种爱也很难得,真的很难得,或许我只能从书中的人物中窥探一角。
这么说总感觉颇有点自我放弃的意思,其实倒也没有,只是今天在这个点看完了这么一篇文内心感触有点多罢了。我还是很珍自己的生命的,虽说我的家庭不如黎非风这么好,说到底我还是生活在一个不错的家庭,虽然这个家庭有些传统,但也算是个温馨的小家。即使我没有黎非凡那样丰盈的爱,但是我仍然会不断自我肯定,自我供养。我若是在别人身上体会不到,我就自己给自己这样的爱!总归是自己的!

今晚读了一篇文章《从丁玲的命运看革命文艺生态中的文化、权力与政治》。08年的文章,文风已经有了一些历史的气息。想说的话微博上也不便表达。只说一句吧:极左在我眼里就是刚性文化过了头。过头易折。

我很早就接触女性主义,但并无好感,尤其是对市场女性主义(新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深恶痛绝。但唯独在对丁玲何以“死心塌地”的问题上,男学者由于缺乏女性视角,实在是答不上来的,本文作者也出现了这个问题——而女性主义视角是可以完成这个问题的有效回答的。实际上,女性在忠烈中完成自身的主体性建构,这一点确凿无疑,这和传统的贞女文化一致。我相信,我断言,在丁玲这里,虽九死而犹未悔——是她的女性主体性-革命主体性-人格主体性的至高追求。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一个人的肝好不好,看有没有这些表现就知道了,希望你没有 1. 身体消瘦,大便干硬,口臭,舌头黄——肝火亢盛 2. 烦躁易怒,咽喉干燥,咽口水感到不适,喉咙不舒
  • 一个人的肝好不好,看有没有这些表现就知道了,希望你没有 1. 身体消瘦,大便干硬,口臭,舌头黄——肝火亢盛 2. 烦躁易怒,咽喉干燥,咽口水感到不适,喉咙不舒
  • 忍了一年半 我这样没有耐心讨厌被纠缠的人如果不是看在同事的关系不好撕破脸根本不会忍耐这么久 自卑又敏感 敢做就别怕别人烦 明示暗示的拒绝了那么多次 依然没脸没皮
  • 【卡位性能SUV市场,看透领克05均价突破20万的高阶玩家之路】2021年,中国汽车品牌迅速崛起,不仅在新能源领域风头正盛,在合资车企仍有强大统治力的燃油车领域
  • 叮咚! 还有几天就是除夕了!!快,快接住我!虎大哥它家亲戚——欧猫本猫猫揣好了新年红包,提前上门来给大家送福啦~~~( • ̀ω•́ )✧ 新年红包【2022
  • 转眼到2022的新年 去年一年发生了很多 生活看似平淡又波澜起伏 工作算是最大的安慰了 年前两周说要给家人买份礼物 因为一些事情 影响到生活和心情 过年还是很有
  • 陕西省慈善协会90757.5元物资温暖陕西集贤书院公益食堂 元月26日,省慈善协会副会长陈华洲一行赴周至县向陕西集贤书院公益食堂捐赠饼干、一次性医用口罩、苹果
  • #南北cp[超话]# 它来了它来了 ,管理组带着新年限定头像走来了 ,为了庆祝新年的来临 ,超话换上新年限定头像 ,来自甜蜜的任务啊蒲和韬韬手写的福字 ,感谢
  • 俞敏洪励志演讲 推荐人:小红萝卜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颗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
  • #热门楼盘推荐#【顺德金地熙悦】 价格:约18000元/㎡ 全部户型:二居室(76~89㎡) 三居室(107㎡) 楼盘概况:金地集团,中国房地产综合实力15强,
  • #正观漫读#【遇事第一反应,藏着你的格局】当你拥有了广袤的胸襟,未来的路自然会越走越宽。 网上有人提问:“怎样才能看到一个人最真实的样子?”一个高赞回答是:“
  • #宁波隐适美[超话]# #宁波牙齿矫正# 【浅覆合浅覆盖矫正案例】 所以虽然小姑娘并没有表现为下颌包住上牙,或是对刃的情况,但严格来说小姑娘小姑娘的骨骼条件
  • 为人处事潜规则42条 1. 去别人家里,不要坐在人家的床上。 2. 在酒桌上与别人碰杯,自己的杯子一定要低于对方的,特别是对方是长辈或领导。 3. 晴带雨伞,
  • 《一切都败给了时间》 如懿传里周迅有一句台词 :日子过得可真快啊 |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有多少东西在时光的流逝中消亡 从最初的激情 到后来的平淡 再到最后
  • 太忙,问题只能挑有针对性和有价值的回复。普通问题,翻翻我近几年写的,基本都有答案。正规开公司当天就能看,立了以后人山也会帮你,所以就算你大事没全顺,别的方面也会
  • 您好 志晟星球的各位公民 我是新年检察官 人送外号幸福制造叽 请大家双手比耶 配合我的工作 从现在开始 我要检查您的身上是否携带 水逆 焦虑 紧张 等危险物品
  • 睡前的互相表白 不知道怎么就让我突然想到如果我们能好好携手一生,活到八十多岁,那我也只能爱她六十多年而已。 如果是按照有下一辈子的理论,那我也终将忘记她,不知
  • 河南卫视每一次的晚会无论是画面还是寓意,都做得让人无可挑剔#河南卫视本名河大美吧#用最极致的体验让观众在一次次感动中体会到了中华文化之美,认认真真的打造中国风,
  • 简单学八字 | 火多火旺的命理命格 一、八字火多什么意思? 一个人的生辰八字所对应的天干地支,每个天干地支都有对应的五行属性。何谓五行火多,就是五行火数量多
  • 人生浮沉、动荡,在高处别骄傲,在低处也别气馁,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这是京剧给我最深的潜意识。 今晚看完了京剧《锁麟囊》,第一次听这个剧的词是因为《一生一世》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