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 」 谈浅说

梵文
“ Śūnyatā ”
是名词,

衍生自形容词
“ Śūnya ”。

《 成唯识论述记 》 :

「 梵言瞬若可说空。
名舜若多。
如是空性。」


“ Śūnyatā ”
汉译是
「 空性 」,

至于英译则是
“ Emptiness ”。

作为一种外来思想,
受因缘所限,

佛教东传须要藉助
翻译是在所难免。

对梵文佛教典籍中的概念,

翻译方法
可以用音译
和意译两种。

我们熟悉的
「 佛陀 」
是梵文
“ Buddha ” 的音译,

它的原来意思是觉者。

採用哪一种方法来翻译,
主要是看中土原有的语言中,
能否在不须繁冗的文字下,

亦能充分表达这外来概念为原则,
并无优劣,

音译也可以随时间
给汉字赋予新的意义;

「 佛 」
就是最佳的例子。

在汉文佛典中不乏音译
和意译两者并行的例子,

例如
「 菩萨 」 是
「 菩提萨埵 」 的简化,

音译自
“ Bodhisattva ”,
意思是觉悟的有情。

「 观自在菩萨 」

则意译自
“ Avalokiteśvara ”
合字连音,

“ ava - lokita ”
意思
「 观 」;

“ īśvara ”
意思
「 自在 」。

有的梵文概念
在初传中土的时候,
一时未有想到合适的汉词,

往往就先权宜地採用音译,
往后经不断的琢磨,

以合成词的方式,
用两个或以上的词素
合成一个具有新义的词语,

例如早期般若经,

东汉支娄迦谶法师的
《 道行般若经 》
把梵文
“ Tathāgata ” 音译作
「 怛萨阿竭 」,

至后秦鸠摩罗什法师
和唐初玄奘法师
所翻译的般若经
已经统一用意译
「 如来 」
一词。

在理解佛理的时候,

对于意译是否能充分表达
原来梵文的概念
是有其重要性。

西方着名佛学研究者,

孔兹
( Edward Conze )
就认为英文的
“ Emptiness ”
未能充分表达出梵文
“ Śūnyatā ” 的
深层意义。

梵文属于印欧语系,
由字根开始变化构成不同的词干,
配合语尾变化来表现不同的时态,

例如
「 佛陀 」 和
「 菩提 」
源自同一个字根
Bhuh
( 觉悟 )。

孔兹从
“ śūnya ” 的
梵文字根
“ śvi ” 着手剖析
“ śūnya ”
最原始的意义。

“ śvi ” 的意思
「 膨胀 」,

为甚么膨胀
和空性相关呢?

我们可以试想想 :

就像气球一样,
在对外逐渐膨胀的同时,

其内部的
「 空 」
也渐次形成,

外观上广延的实在,
只不过是空无一物在支撑着。

“ śvi ”
表义是膨胀,
却又隐含外膨内空的深意。

众生不外乎是五蕴所成,
人格不断地膨胀,

其表现为无止境的
贪、嗔、痴,

一个
「 我 」
被这股炽烈的欲望反衬出来,

执以为真,
其实这只不过是五蕴炽盛的表现,

内里从来没有一个所谓
「 人 」 的
实我存在。

「 无我 」
是相对于五蕴来说,

执着我的存在
则五蕴亦无从说起。

单单看
“ Emptiness ” 的字义
而忽略梵文
「 外膨内空 」 的含义,

往往容易堕入虚无主义的深渊。

语言是随时间
而不断地变化,

如果不在原有言辞上
衍生新的意义,

又如何应付日新月异的
环境变迁呢?

“ Śūnyatā ”
以 「 空性 」
作既定的译法,

想必当时的高僧大德们
是经过不少的考量,

千锤百炼、
推敲而得。

今天我们如果只是望文生义,
忘记思维受时空所制约,
忽略了译经的时代背景,

简单地用今天的语言知识来理解,
往往会和前人心血擦身而过。

故此,
下面会尝试透过对古汉字
「 空 」 的考察,


「 空性 」
是否能充分呈现出梵文
“ Śūnyatā ”
这概念。

「 空 」
甲骨文从缺,
有金文,
出现时间应可溯至周。

此为形声字,
声符 「 工 」,
意从 「 穴 」。

根据
《 说文解字 》 :

「 空 :
窍也。

从穴,
工声。」

《 汉书.鲍宣传 》
顔师古注 :
「 空孔也。」

空的定义是
「 中空无有 」
和孔、窍、穴同义。

都是需要从一个实体衬托出来;

例如物件中空才能呈现出
「 孔 」,

土丘中去掉泥土才能成
「 穴 」。

故此
「空」的古义
并不是等同于虚无,

须要先有之外
才能形于内。

《 水经注.江水 》 :

「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 管子.五辅 》 :
「 仓廪实而囹圄空。」

空作定语,
例如空谷,
囹圄空,

形容山谷杳无人烟,
牢狱空无一人。

《 论衡.正说 》 :

「 东海张霸案百篇之序,
空造两百之篇,
献之成帝。」

「 空 」 作状语,
意为 「 凭空地 」,

例如
「 空造 」
是凭空地捏造的意思。


「 造 」
这存在的意味下,

空才能被瞭解到,
产生作用。

空的衍生用法,
不论定语或状语
皆须指涉一种
存在的意义,

否则难以名状。

今天我们日常看到的一些词,

例如
「 太空 」、
「 真空 」 等
都是一些扩张用法的复合词,

容易让人产生虚无的想法。

空的原始意义须要以实相对,
建构于有之中,

和梵文字根
“ śvi ” 的意义类似。

「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
空要从有中来看,

一个漫无边际、
虚无缥缈的
「 空 」
是无法想像的;

正如,
要如实领悟
「 五蕴所成 」
才能体会到
「 无我 」 的真意。

「 空性 」
这汉词确实充分地
表达了梵文
“ Śūnyatā ”
这概念。

《维摩诘经》文殊菩萨十五问
(第四十九段)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何谓为喜?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何谓为舍?答曰:所作福祐,无所希望。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答曰:当行正念。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答曰:当行不生不灭。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又问: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长者维摩诘讲完什么是菩萨慈后,文殊菩萨又提出了非常精彩的十五问,维摩诘也回答得非常精妙,现将这十五个问答简介于下,供有缘人参悟。即:
1、文殊菩萨问:“何谓为悲”?意思是既有菩萨慈,就应有“菩萨悲”,那么什么是菩萨悲呢?维摩诘答说:“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意思是说,菩萨日常生活中所作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种种功德,都应该与一切众生共享,就是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分享给众生,回向给众生,希望众生都能得到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让众生先得度,使众生心生欢喜。作如此修行的菩萨,是名行菩萨悲。
2、文殊菩萨问:“何谓为喜”?意思是说,既然众生得到了菩萨的回向,心生欢喜,那么什么是“喜”呢?维摩诘答说:“有所饶益,欢喜无悔”。“饶益”是给人智慧利益,指菩萨善能以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和十波罗蜜这些方便法,行如来行,作菩萨事,以金钱财物,诸佛正法,布施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随缘度化一切众生。菩萨善于自觉觉他,以辛勤付出为乐,以无怨无悔为喜。
3、文殊菩萨问:“何谓为舍”?这意思是说,既然菩萨以付出为乐喜,付出是舍去,那么什么是“舍”呢?维摩诘答说:“所作福祐,无所希望”。“所作福祐”是指以修行一切福德为因,将所得福报之果全部护佑回向给一切众生,再诱导众生舍离生死,入究竟解脱道。菩萨作如此修行,不希望得到任何回报,舍离一切妄想,所做布施而不作布施想,是名为“舍”。
4、文殊菩萨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这意思是说,人生有兴衰,世事有成败,但只要留得青山在,这一切都不足为畏,唯有生死可畏。那么,菩萨面对生死,当依靠什么法才不生畏呢?维摩诘答说:“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如来功德之力”是指佛所具有十力四无畏等功德力,即: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八、知宿命无漏智力;九、知天眼无碍智力;十、知永断漏尽智力。四无畏即:
(一)、一切智无畏:佛于众生中说法,以第一义贯穿一切法,没有一点怖畏心。(二)、漏尽无畏:烦恼流注,已经拔无塞源,无复烦恼畏惧。(三)、说障道无畏:如来说法,如狮子吼,于一切障道之法,如汤销冰,无所畏惧。(四)、说尽苦道无畏:如来说法,顺性而说,法性离苦,离嗔恼故,一切众苦所不能加,所以无所畏惧。菩萨依此十力四无畏修行,可永断生死,又何畏生死!
5、文殊菩萨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这意思是说,菩萨既然依如来功德力修行,就应该有个修行的住处,那么菩萨应当依何为住呢?维摩诘答说:“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这意思是说,菩萨想依如来功德之力修行,不是去找个什么住处,什么道场,而是应当住在度化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中,如此,在在处处,皆是菩萨所住之处。
6、文殊菩萨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这意思是说,菩萨要想度化众生,首先应当为众生除去什么?维摩诘答说:“欲度众生,除其烦恼”。这意思是说,菩萨要想度化众生,就应当明白众生最需要得度的是生死问题,只有为众生解除了生死,众生才能得度,而造成生死的根源是无明烦恼,因此,首先就应当教众生除去无明烦恼。
7、文殊菩萨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这意思是说,要想去除烦恼,应当怎样修行?维摩诘答说:“当行正念”。“正念”以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为正念,反之则是邪念。以修行来说既是忆念正法,如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及菩萨道等等修行方法为正念。于修道中不忘失所修的法,心念时时明了不忘失,比如念佛,对于念佛的境要明记不忘,这叫正念;如果念佛时心不能净念相续,或东想西想,是不正念,即使在念佛时想要去救人做好事,若不觉知心已随境转,也是失去正念。此八正道中的正念偏重于定学,即是所修的法或境,要保持它,称为正念;如果没办法保持它,既是失去正念。
8、文殊菩萨问:“云何行于正念”?这是问如何才能修行正念?维摩诘答说:“当行不生不灭”。这意思是说,正念在不生不灭里,要想修行正念,就要先修不生不灭,不生不灭表现在真俗二谛里,俗谛认为:生灭非实生实灭,但由因缘生而假名生,因缘灭而假名灭。因缘生虽生而不失,因缘灭虽灭而不失,所以生灭宛然而不生不灭。这样理会不生不灭,即是俗谛中道;而真谛认为:和俗谛的假名生灭相待而有真谛的不生不灭,所以此不生灭非自不生灭。俗谛生灭既是假名,真谛不生灭也是假名。俗谛假名生灭既非生灭,所待的真谛假名不生灭也非不生灭。所以不生不灭宛然而非不生非不灭,这是真谛中道。
9、文殊菩萨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法”指的是一切法,这问的是一切法中,有哪一种法是不生?有哪一种法是不灭?维摩诘答说:“不善不生,善法不灭”。这说的是,“不善”即是恶,一切恶法在清净圆明的自性本体上,本来不生,故说不善不生;“善法”与恶法相对,是自性本体的一体二面,既然不善不生,又哪有一个灭呢?故说善法不灭。
10、文殊菩萨问:“善不善孰为本”?这问的是善法与不善法,以什么为本?维摩诘答说:“身为本”?这意思是说,一切善法与不善法都是身体行为造就的,故说以身为本。
11、文殊菩萨问:“身孰为本”?这意思是说,身体行为又以什么为本呢?维摩诘答说:“欲贪为本”。欲贪是指随眠,指欲界之贪烦恼,与“有贪”相对。具体是指上二界(色界、无色界)之贪烦恼,称为有贪;对此而言,欲界五部所断之贪烦恼,即称为欲贪。欲贪有淫欲贪、境界贪等分别。其中,修不净观以对治淫欲贪,修四无量中之舍无量以对治境界贪。又俱舍论卷十九解释欲贪,是指欲界之贪欲系缘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外境而起者,故称欲贪。所以说:能造就善恶诸法的身体行为都是在欲贪的妄心驱使下而起的造作,故说身之本是欲贪。
12、文殊菩萨问:“欲贪孰为本”?这是问既然身以欲贪为本,那么欲贪又以什么为本呢?维摩诘答说:“虚妄分别为本”。这意思是说,错误地理解一切事物的真相,而妄自思惟、识别(分别),称为虚妄分别。因为万法唯心造,心外无别体。然而愚痴凡夫起妄心乱识,生种种分别,或执心外有实法,或执实我,此实我、实法之见,即为遍计所执,不契真性,故称虚妄分别。故说欲贪以虚妄分别为本。
13、文殊菩萨问:“虚妄分别孰为本”?这是问,既然欲贪以虚妄分别为本,那么虚妄分别又以什么为本呢?维摩诘答说:“颠倒想为本”。“颠倒”指凡夫、二乘所迷执之八种颠倒。即凡夫执有为生灭之法为常、乐、我、净;二乘行者执无为涅槃之法为非常、非乐、非我、非净,这些都是颠倒妄见,故又称为凡小八倒。“想”指的是背离真理的妄想。故说虚妄分别都是从这些颠倒妄想中生出来的,以这些颠倒妄想为本。
14、文殊菩萨问:“颠倒想孰为本”?这意思是说,既然虚妄分别以颠倒想为本,那么颠倒想又以什么为本呢?维摩诘答说:“无住为本”。“无住”为实相之别名,大乘经典皆以此为主旨。一切法即有为法,无为法,不可说法,这些法本来没有自性,自性为空,所以没有所住,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生,以无住为一切法之根本,是般若实相,是对治各种妄心的万能智慧药,在修行中,应时刻体会,用心观察,与无住相应,则是如来正法。一切法都从无住中流出,故说颠倒妄想以无住为本。
15、文殊菩萨问:“无住孰为本”?这意思是说,既然颠倒妄想以无住为本,那么无住又以什么为本呢?维摩诘答说:“无住则无本”。这意思是说,一切法以“无住”为本,无住是一切法之本,能生一切法,能灭一切法,除了无住以外,再也没有一个本,故说无主则无本。
长者维摩诘对文殊菩萨说:“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这意思是说,一切善恶诸法,世出世间,解脱与束缚,凡夫与圣人,净土与秽土,生死与菩提等等一切法的建立,都是以无住为本,无住即是万法归宗处。文殊菩萨这十五问,是从源尾追根溯源到源头,最后维摩诘确立源头以无住为本,也正是文殊菩萨的观点。此一问一答中蕴含着无量的智慧,将解脱法阐释得淋漓尽致,是对诸法性相的正本清源,是众生树立如来正知正见最好的依凭。

【五岳系列】— 完结
从我2015年爬了第一座五岳之一的恒山后,我就立下了要爬完五岳的flag,时至今日,在8年后的2023年,终于集齐。也从一个19岁的自卑小文青,到了现在27岁的躺平佛系青年。思来想去,只感觉沧海桑田。在我大一加入心理社,活动中写下想出国留学的妄想后,没想到如今真的要去荷兰读博了。
第一座-恒山,于2015年9月4号和彬子一起爬山,当时19岁的我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极度想通过行万里路来增长自己的见识,包括徒步西藏,骑行中国等现在我绝对抗拒的想法,虽然最后也没去。遥记当时爬山时,甚至没买门票,在一个本地的士司机的带领下,早上六点就从后山和本地人一起进入。爬山一路几乎无人,现在想起来真算是不错的体验了,虽然到山顶后下起了大雨,但我也有“本该如此”的想法,毕竟这才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的体验。让书本知识得到验证的我更加兴奋,于是此时就立下了一定要爬完五岳的flag。
第二座-华山,2016年4月1号前往。这一趟旅行来得突然,彬子,阿祖和我当时在假期正好都没事,而其他人都回去了,闲得无聊之下马上就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且还是难度颇大的夜爬华山。出乎意料的是,夜爬的人比我想象的还要多,体验并不好,毕竟夜晚无法看到沿途风景,只能一路向前爬。不过在看到等了一个小时的日出后,还是一句感叹,值!
第三座-南岳衡山,2016年8月6号暑假和修远,杜老师前往,这里一定要加上南岳山的前缀,因为一是本身衡山和恒山在发音上无法区分,二是当地人都是叫南岳山,说衡山他们反而还要反应一下。这一趟旅行,是我体验最差的一次,也让我产生了好几年的内疚,因为这次是我组织的旅行。在相继爬了两座后,爬完五岳突然就成为了我的执念,不再看沿途的风景,只一心想着登顶打卡,而且还必须是从山脚开始。在没有攻略等情况,和两个非登山爱好者开始了山上五六个小时的意志力比拼,登顶后更是大失所望,山顶没有珍宝,只有一个巨大的焚香炉,精疲力尽的众人也没有了拍照的心思,直接坐车下了山。至此开始了我几年的内疚和反思,不再带上其他人来进行自我执念实现,不敢轻易组织旅游,和不同的人要准备好不同的旅行方案。
第四座-嵩山,2018年1月28号距离本科毕业最后一个寒假期间,和彬子前往。这次算是比较惊险的一次,首先就因为在路上看到暴雪警告,被告知可能要封山差点白跑一趟,其次因为下雪导致爬山的难度增加,体验到了整座山上几乎无人,或者说只有四个登山的人。但也因为如此,这也是五岳中体验最好,印象最深的一次。下雪覆盖后的山顶比平时多了别样的风采,探险无人雪山般的经历之后估计也无法再行复刻,这一刻我对爬山之行的体验到了极点,一切有了应有的意义,在第四座时就已经有了五岳归来不看山的体验,想要通过爬山实现的成长几乎已经完成。
第五座-泰山,2023年8月1日和修远前往。这是辞职后的一个月,也是距离上次爬山的五年后。这趟旅行其实算是意外之旅,只算是凑齐五岳的打卡之行。本身的计划就是在南京和淄博游玩,秉承着“来都来了”的心态,前往了距离淄博一个多小时车程的泰山。虽然也有凑齐五岳的心思,但早就没有了这种执念,距离上次的五岳之旅,已经经过了半年工作,三年研究生和一年工作的时间变化,心态早已不是当年的懵懂青年。也没有了执着于一定要从山脚爬起的朝圣心理,这次直接大巴坐到了半程,剩下两个小时轻松爬完。也许是经过了三年疫情后的解封,景点感觉到处人山人海,与其说是爬山,不如说是被人群裹挟着上了山。一些标志旁全是合影的人群,等了半天找不到时机,索性就随便拍了几张风景。这次爬山也是最佛系的一次,毕竟从心理上早已经爬完了五岳,这次只是补上身体的践行。
八年的时光,很多东西都已改变,我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沿途见过了一个又一个的人,但又感觉好像旅途才刚刚开始起步。五岳是爬完了,前方又多了更多的大山,比如阿尔卑斯,比如珠穆朗玛。只希望今后能秉持初心,既要有完成目标的执念,又要有最合适恰当的路径,攀登一座又一座的山。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1⃣️《心心之火》从比较歧视的观点出发,女人不能做消防员,到女主不放弃一直坚持,是比较中规中矩的电影,但是打破偏见确实很难2⃣️《比弗利山豪宅经纪》这是看过所有
  • ​​大鹏鹏知道了肯定又得说我们俩,又合伙调戏小鲜肉,谁叫你不回家的,我太无聊了,今天晚上乔治不知道挨揍了还是咋滴,竟然没有找我玩,妹妹乱七八糟一通问就是没提乔治
  • 看到员工孩子睡在闷热的车间角落里,善良的年轻老板,热心地让孩子爸爸,将孩子抱到自己办公室沙发上睡觉,让人感动。看到员工孩子睡在闷热的车间角落里,善良的年轻老板,
  • 店如其名 在浏阳河畔藏匿着一家宝藏咖啡店宝石不是日料店 几乎没有主餐木质调原宿风的装修 细节满满让心情很快的沉寂下来看见了乐高手办和限量版AIR JORDAN店
  • )已经不给力了么…额…/ 给厂里的流浪小猫喂酸奶,好可爱~第二天发现ta还在那边等我,不过那天没有酸奶好给,于是第三天ta就不见了…如果不是第三方因素,那么喵咪
  • 稍微有点小难过的是今天上线后发现我在艾欧泽亚认识的第一个豆芽朋友转服了之前她给我发消息时我经常没空,而后来我给她发消息她也没怎么回,就是感觉好可惜啊,虽然她大概
  • 把一件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凡物品变成集色彩|设计|品质|于一身的快乐艺术品,袜子撞色非常多,洋气的不行~日常亲子穿搭也超级抢眼.☁️辣妈出行搭配:⚪️bebe
  • ” 信件的内容立刻触动了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杨校长,他深知“高等教育不能只考虑是否实用,更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信念及价值取向。 因此,周围有很多人质
  • 花花的脸过敏了很严重晚上和她打视频她没开我一下子就听出她声音不对劲她说她要毁容了脸上又疼又痒可是也没办法去挠我明白她心里的那些说不出口的感受以及因为过敏而带来的
  • #檀健次莫青成# [玉兔捣药]#檀健次沈翊# fight 3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6、今天见了
  • 庆幸,还有许多日出日落,在等你,等我……作者:瑞娴无 限 【意大利】莱奥帕尔迪这荒僻的山冈对于我总是那么亲切,篱笆遮住我的目光使我难以望尽遥远的地平线。所以,你
  • 希望不要太甜 不然我会脑壳疼说来也神奇小时候不喜欢甜口的包子馒头 比如糖三角和豆沙包 都是我的雷区尤其是豆沙包 吃到甚至会主动吐出来或许是怀念小时候现在有时
  • 今天的整套look总结下来就是百搭,衬衫,牛仔裤,converse 1970s,背上涂鸦小包包,增添整套look的亮点,它们各自都是百搭的单品,搭配在一起也是
  • 众院12日通过「降通膨法案」准备采取历史性的行动对抗气候变迁、降低处方签药价,盼能消除民众面临高通膨的痛苦;虽然该法案部分内容可即刻或在2023年年初生效,但有
  • ”顾一野不以为然,后背靠在沙发上换了个慵懒的姿势,又上下打量了一下顾老二,才缓缓道:“知道我是你亲爹吗?”顾老二微愣,这…不是应该问她妈吗?顾老二走过去,坐到顾
  • 一场婚礼开始,一场婚礼结束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和青春十年了,也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谢谢你们这十年里带给我的快乐这十年我们都长大了我也从一个小学生到出社会工作而你们也
  • #高考加油# 这几天看到好多娃追在老师后面抓紧最后时间问问题 也有小情侣并肩在阳台看风景 也有三五成群小男生在楼梯搞搞震 啊好青春啊今天整个办公室都去开高考会议
  • 如图一所示,在最凶险的XBB病毒爬升期:新加坡可控的ICU床位资源是300张。而是XBB在面对一个加强针接种率达到80%,人民已经历过ba.2和ba.5洗礼的经
  • ”【琛】你是运动超能者,逆风飞翔是你向上的姿态,不懈努力是你前行的序言,这个冬天冰雪世界里做自由的灵魂,运动的魔力让你畅游,“生日快乐!”【心】你是适时绽放的追
  • 其实,我们这一生之中所遇到的许多人与事儿,都是跟我们有缘的。但是看似有许多备胎的射手座,对待感情事情,可比其他星座都要认真且专一,从不会选择将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