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艺术:自我是痛苦的开始
网路龙树 昨天

今天之所以痛苦是来自于‘自我’,自我是痛苦的开始;‘自我’让我们产生痛苦,让我们没办法解脱生死,死不掉。

上次,我们讲的是生,今天讲的是死。真正的死就是一种灭,断除烦恼才是真正的死,断气并不意味著死,烦恼断才算是死。真正的死,是假体死,本性活起来。藉假修真,要从何下手呢?要从‘无我’的精神着手:我们用智慧来观察身体是假合、暂时的,没有一种是属于我们的;慢慢地去观察,总有一天,我们会发觉世间本是一片虚假的。

佛陀说:‘这个世间,本来就是无我。’我们常把肉体当成真的,当然就会追求、分别,强烈地希望。

禅师有句话说:‘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因为我们一切的缘,都只是一种外相,这些外相都是虚假的;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但我们总是对这个环境相当执着,不能离开虚妄的外缘。能离妄缘即如如佛。

因此,家中有任何逆境,就必须想早晚都会分开,贫富美丑都是暂时的,没有一种事情是永恒的。如此一来,我们了解了虚妄的世界,世界还有什么值得眷恋、放不下的呢?

所以,修行人应该‘不落印象,不乱发恶愿。’印象是意识的形态,而存在一种真实的感觉。‘不落印象’就是说‘人不要将世间一些无聊之事,搜集入心中。’把一些肮脏、无谓之事放在心中,只是增加痛苦。所以,修行人不落印象,落印象就不能修行。

所谓‘印象’是心里面记忆的影子,这影子会扰乱心性;时常回忆着它,会令我们迷茫,带来强烈的痛苦。

‘不乱发恶愿’。人常有怨恨的心,有人对不起我们时,常会说:‘我要看他多好死!’或‘有一天一定要报仇。’佛陀说:‘不要发这种恶愿。’发这种恶愿时,其意识形态中与众生都结恶缘,将来的一切果报就只有在相互的斗争之中,因此不要发此恶愿。如果我们确实遇到纠缠不清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远离,所受的委屈也不必跟他计较了。

有些人是不讲道理的,我们也不必去理会他。禅宗有句话:‘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在这里的‘百花’是比喻社会的‘万花筒’,象征五欲六尘,谓之‘百花’。在世间打转时,有许多污染的东西存在,‘片叶不沾身’是说‘身上没有沾粘一片落叶’,也就是说,不会去执着万花筒中的花花世界。因为这些东西都不能令我们究竟解脱、离苦得乐。

我们所求的是心灵的快乐,超越的思想,而不是精神的寄托而已。佛教不只是精神寄托,精神的寄托只是初步的功夫,必须在寄托之中超越一切,既现实又能够超越。所以,禅宗常说:‘要如何超越?参——拖著死尸的人是谁?’我们必须常常如此来参。

禅师说:‘我们要修行,就必须把今日当成已死了,这个身躯已经开始腐朽了。’

我们来开个玩笑:假如,今天下一道命令说:‘将国军英雄馆的人都捉起来,明天枪毙。’到了明天,一分钟枪杀一个,我想今晚每一个人一定是一直念佛号了;担心明天遭到枪毙,就开始知道念佛了。所以,我们常说:‘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的玩笑,意思也就是告诉我们,我们随时可能往生,所以,必须好好修行,心才不会落入生死之门。

有起心动念就有生、死,要如何才能跳出生、死的束缚呢?就是来世不生,就不会有死了。要怕生而不要怕死,有生必有死。

那么,从哪里下手呢?从‘无心’下手。今天我们‘有心’存在,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太过于执着。所以,佛陀说:‘八万四千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有的法都是针对我们的心来讲的;心若无所执,也就不必用什么法了。但也莫谓无心即是道,不要说没有心就是道,而是说无所著、不起烦恼之意。

也可以说‘无心’即是不要有恶的念头,要有善的念头;如果没有一切恶的心,何用一切法呢?

‘三世诸佛敷经演论皆令众生,心无所着。’所有的一切诸佛说经论道,都是要使众生无所执著。人活在世间,心若有所执,就好比被绳索系缚住一样。‘著’就是绳索,‘执着’就是自己拿一条绳索绑住自己,谁束缚你呢?

我们不可以说:‘我被你气死了。’我们该说:‘我很没有修养。’如果,修养成佛,还有什么事情令我痛苦呢?其实,没有人令我们痛苦,而是自己使自己痛苦。

因为没有修养,执着自我,太保护自己,所以没办法解脱自己。就像拿一条绳索,自己缚住自己才产生痛苦;我们战胜不了自我,我们超越不了自我。‘若著心坚固,苦根转生,无由解脱。’若执着的心不放下,一而再、再而三的执着,痛苦的根本一直加深、加强,就无法解脱。

常常,我们对业报不满,总是埋怨自己现世的逆境,我们都不会想到前世造了多少业。今世转不过,也不会向佛陀求忏悔,还埋怨三宝;如此一来,执着之心愈形坚固。

朱熹讲过一句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告诉我们,事情如有不顺利,必须反省自己,这样才是名‘君子’。

学佛的人,在拜佛过程中,若遇到逆境,就怪佛陀没有庇佑。我们看看佛陀,他已经成佛了,提婆达多从山上滚下石头,被护法击碎,碎石撞到佛陀的足趾,佛陀照样受伤流血,这是一种果报,佛陀也要承受。

佛陀入婆罗门聚落乞食,空钵而还。比丘托钵有一种规律,凡是托过七家,没有所获就必须停止托钵了,不能再化缘了,表示福报不够,‘足限七间,托钵若无,即还精舍。’这一餐就不能进食,如果别的比丘托到东西,分给你一些才能进食。

佛陀化缘一无所得,这是示现给众生看的。弟子就问:‘世尊,您是一位人天尊师,福报这么大,为什么还会托空钵回来呢?’佛陀说:‘今天我虽已成佛,还是必须面对因果;没吃没有关系,我必须示现给众生看。’

弟子又问世尊:‘世尊乞食不获、空钵而还,是什么样的因缘呢?’世尊接著回答:‘在过去,我是一名外道,曾到长者家乞食不得,后来看见一位出家人也到长者家乞食,这个出家人已证果,长者夫人看他身心端寂,生信敬心,奉施了很多上妙饮食。我看了心生嫉妒,将他的钵打翻,还用脚践踏食物,使他没办法吃。以此恶业于百千岁常生地狱受无量苦,残余业力,今天空钵而还。’

想想,佛陀还必须遭报,那我们遇到一些逆境又算什么?还常常埋怨。这样子要如何修行!?

我们要想,佛陀那么好的修行,仍然必须受因果报应了......。当然,佛陀是示现,他无苦受可言,但他一样要受报。

所以,我说:‘在座的各位大德,执著心不要太重。这,是苦的根本。’佛云:‘众生颠倒,轮回不息,如狗临井,自吠其影。’这就是说众生看事情常常颠倒,痛苦当成快乐,无常看作永久,如此一来,轮回永不止息;就如一只狗到了井边,看到自己的身影一直狂叫一样。

如今,我们在心中存有主观,看到环境的变化,就不会想想,这是一种因果报应,要接受它;而老是对于痛苦的果报不满、排斥,甚至咒骂,增加第二重的苦恼。

楞严经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也就是说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皆不了解自己的本性才是真实的东西——我们常说的修心养性、明心见性。‘性净明体’就是本体是清净的。‘用诸妄想’,就是我们用种种意识、妄想。‘此想不真’,这些妄想是虚妄的,故有轮转。

今天之所以痛苦是来自于‘自我’,自我是痛苦的开始;‘自我’让我们产生痛苦,让我们没办法解脱生死,死不掉。

  上次,我们讲的是生,今天讲的是死。真正的死就是一种灭,断除烦恼才是真正的死,断气并不意味著死,烦恼断才算是死。真正的死,是假体死,本性活起来。藉假修真,要从何下手呢?要从‘无我’的精神著手:我们用智慧来观察身体是假合、暂时的,没有一种是属于我们的;慢慢地去观察,总有一天,我们会发觉世间本是一片虚假的。

  佛陀说:‘这个世间,本来就是无我。’我们常把肉体当成真的,当然就会追求、分别,强烈地希望。

  禅师有句话说:‘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因为我们一切的缘,都只是一种外相,这些外相都是虚假的;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但我们总是对这个环境相当执著,不能离开虚妄的外缘。能离妄缘即如如佛。

  因此,家中有任何逆境,就必须想早晚都会分开,贫富美丑都是暂时的,没有一种事情是永恒的。如此一来,我们了解了虚妄的世界,世界还有什么值得眷恋、放不下的呢?

  所以,修行人应该‘不落印象,不乱发恶愿。’印象是意识的形态,而存在一种真实的感觉。‘不落印象’就是说‘人不要将世间一些无聊之事,搜集入心中。’把一些肮脏、无谓之事放在心中,只是增加痛苦。所以,修行人不落印象,落印象就不能修行。

  所谓‘印象’是心里面记忆的影子,这影子会扰乱心性;时常回忆著它,会令我们迷茫,带来强烈的痛苦。

  ‘不乱发恶愿’。人常有怨恨的心,有人对不起我们时,常会说:‘我要看他多好死!’或‘有一天一定要报仇。’佛陀说:‘不要发这种恶愿。’发这种恶愿时,其意识形态中与众生都结恶缘,将来的一切果报就只有在相互的斗争之中,因此不要发此恶愿。如果我们确实遇到纠缠不清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远离,所受的委屈也不必跟他计较了。

  有些人是不讲道理的,我们也不必去理会他。禅宗有句话:‘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在这里的‘百花’是比喻社会的‘万花筒’,象征五欲六尘,谓之‘百花’。在世间打转时,有许多污染的东西存在,‘片叶不沾身’是说‘身上没有沾粘一片落叶’,也就是说,不会去执著万花筒中的花花世界。因为这些东西都不能令我们究竟解脱、离苦得乐。

  我们所求的是心灵的快乐,超越的思想,而不是精神的寄托而已。像马克斯说:‘宗教是麻醉剂。’也有人说:‘宗教只是精神的寄托。’如此的说法就错了。佛教不只是精神寄托,精神的寄托只是初步的功夫,必须在寄托之中超越一切,既现实又能够超越。所以,禅宗常说:‘要如何超越?参——拖著死尸的人是谁?’我们必须常常如此来参。

  禅师说:‘我们要修行,就必须把今日当成已死了,这个身躯已经开始腐朽了。’

  我们来开个玩笑:假如,今天总统下一道命令说:‘将国军英雄馆的人都捉起来,明天枪毙。’到了明天,一分钟枪杀一个,我想今晚每一个人一定是一直念佛号了;担心明天遭到枪毙,就开始知道念佛了。所以,我们常说:‘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的玩笑,意思也就是告诉我们,我们随时可能往生,所以,必须好好修行,心才不会落入生死之门。

  有起心动念就有生、死,要如何才能跳出生、死的束缚呢?就是来世不生,就不会有死了。要怕生而不要怕死,有生必有死。

  那么,从哪里下手呢?从‘无心’下手。今天我们‘有心’存在,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太过于执著。所以,佛陀说:‘八万四千法,唯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有的法都是针对我们的心来讲的;心若无所执,也就不必用什么法了。但也莫谓无心即是道,不要说没有心就是道,而是说无所著、不起烦恼之意。

  也可以说‘无心’即是不要有恶的念头,要有善的念头;如果没有一切恶的心,何用一切法呢?

  ‘三世诸佛敷经演论皆令众生,心无所著。’所有的一切诸佛说经论道,都是要使众生无所执著。人活在世间,心若有所执,就好比被绳索系缚住一样。‘著’就是绳索,‘执著’就是自己拿一条绳索绑住自己,谁束缚你呢?

  我们不可以说:‘我被你气死了。’我们该说:‘我很没有修养。’如果,修养成佛,还有什么事情令我痛苦呢?其实,没有人令我们痛苦,而是自己使自己痛苦。

  因为没有修养,执著自我,太保护自己,所以没办法解脱自己。就像拿一条绳索,自己缚住自己才产生痛苦;我们战胜不了自我,我们超越不了自我。‘若著心坚固,苦根转生,无由解脱。’若执著的心不放下,一而再、再而三的执著,痛苦的根本一直加深、加强,就无法解脱。

  常常,我们对业报不满,总是埋怨自己现世的逆境,我们都不会想到前世造了多少业。今世转不过,也不会向佛陀求忏悔,还埋怨三宝;如此一来,执著之心愈形坚固。

  朱熹讲过一句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告诉我们,事情如有不顺利,必须反省自己,这样才是名‘君子’。

  学佛的人,在拜佛过程中,若遇到逆境,就怪佛陀没有庇佑。我们看看佛陀,他已经成佛了,提婆达多从山上滚下石头,被护法击碎,碎石撞到佛陀的足指,佛陀照样受伤流血,这是一种果报,佛陀也要承受。

  佛陀入婆罗门聚落乞食,空钵而还。比丘托钵有一种规律,凡是托过七家,没有所获就必须停止托钵了,不能再化缘了,表示福报不够,‘足限七间,托钵若无,即还精舍。’这一餐就不能进食,如果别的比丘托到东西,分给你一些才能进食。

  佛陀化缘一无所得,这是示现给众生看的。弟子就问:‘世尊,您是一位人天尊师,福报这么大,为什么还会托空钵回来呢?’佛陀说:‘今天我虽已成佛,还是必须面对因果;没吃没有关系,我必须示现给众生看。’

  弟子又问世尊:‘世尊乞食不获、空钵而还,是什么样的因缘呢?’世尊接著回答:‘在过去,我是一名外道,曾到长者家乞食不得,后来看见一位出家人也到长者家乞食,这个出家人已证果,长者夫人看他身心端寂,生信敬心,奉施了很多上妙饮食。我看了心生嫉妒,将他的钵打翻,还用脚践踏食物,使他没办法吃。以此恶业于百千岁常生地狱受无量苦,残余业力,今天空钵而还。’

  想想,佛陀还必须遭报,那我们遇到一些逆境又算什么?还常常埋怨。这样子要如何修行!?

  我们要想,佛陀那么好的修行,仍然必须受因果报应了……。当然,佛陀是示现,他无苦受可言,但他一样要受报。

  所以,我说:‘在座的各位大德,执著心不要太重。著,是苦的根本。’佛云:‘众生颠倒,轮回不息,如狗临井,自吠其影。’这就是说众生看事情常常颠倒,痛苦当成快乐,无常看作永久,如此一来,轮回永不止息;就如一只狗到了井边,看到自己的身影一直狂叫一样。

  如今,我们在心中存有主观,看到环境的变化,就不会想想,这是一种因果报应,要接受它;而老是对于痛苦的果报不满、排斥,甚至咒骂,增加第二重的苦恼。

  楞严经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也就是说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皆不了解自己的本性才是真实的东西——我们常说的修心养性、明心见性。‘性净明体’就是本体是清净的。‘用诸妄想’,就是我们用种种意识、妄想。‘此想不真’,这些妄想是虚妄的,故有轮转。 https://t.cn/RI9Efi9

宁夏 打卡! #宁夏##宁夏旅游攻略# 来宁夏一定要体验沙漠了,选择离开雾霾、离开汽车尾气、离开辛苦压抑的工作去看蓝的天、呼吸干净的空气骑着骆驼遨游在沙海,巨兽冲浪追逐热情沙漠,骑摩托车体验刺激人生,火锅、烧烤、篝火星空、再来一瓶西夏啤酒,敬自己依然无谓前行。过一个放松惬意、自由自在的假期 https://t.cn/RyhYfa0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道家的静养功法,就是通过自我调节,控制心身,是养足人体精气神一种较好的手段。2气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质,是推动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
  • 转发关注抽赠3人~最喜欢做的事是晚上躺床上关了灯一边打字一边听歌吹爆魅族手机这个打字震动震感酥麻,虽然不是16spro但这个震动也很巴适状态栏歌词也真的棒适合我
  • 这期我们的歌一边看一边泪目 几乎涵盖了所有我喜欢的音乐类型 粤语、音乐剧、美声、歌剧...选曲也很对我胃口 卡门的咏叹调、爱是永恒这种我一听就红眼眶的粤语经典、
  • 三、利用神通或神迹来拓展佛教,似乎是一个好点子,即使在今天,恐怕都还不免有人会这样认为。当时的婆罗门教,非因计因,流行外道咒术咒语,讲求神通神迹,如果佛教的开拓
  • 随处可见的风景却看不到你的身影爱一个人爱一座城只想和你在这个城市有自己温暖的家。年龄不是距离,却把我和你之间划出了一条银河系仰望星空,你是否也在看星星⭐️。
  • 愿你哼起的旋律流淌云端,愿你精致的眉眼婉兮清澈,愿你走过的道路开满鲜花,愿你不朽的初心坚定如昔。湛蓝的天空,悠然的云,你是彩虹尽头的温和少年,平淡的青春,易碎的
  • 海藻提取物为什么效果惊人1、长年生长在寡照、高盐、低温的深海,海洋100米深处的光强仅为水表面的1%,因此具备超强的光合作用能力,并且低温生长,具特殊的抗冻、耐
  • 5点钟正好在附近的老公接了我们一起回家……回家后烤了金枪鱼口味的披萨(不好次!#休产假的第十一天# 早上起床吃饭,之后洗了个澡,然后昏昏沉沉又一个回笼觉[允悲]
  • 人海中泅渡,风雨中坚强,在河川的静寂与尘世的美好里种下温良。人海中泅渡,风雨中坚强,在河川的静寂与尘世的美好里种下温良。
  • 喝到了黄明昊的奶茶,握到了郭京飞的手手(超骄傲的~)可惜昕姐和吴宣仪的照片拍糊掉了,不过真人很瘦很好看!4.嘉人二月刊的杂志封面是吴亦凡和木村光希。
  • 圈圈今日爆料: 湾湾有投资方现在想翻拍韩剧《鬼怪》,拟邀的两位男主分别是言承旭和贺军翔,不过言承旭团队不是很想接这部剧,言承旭最近在接触一部电影,他想空出档期
  • !它最大的功效呢,我觉得应该是均衡肤色,暗沉和蜡黄的部分均衡的浑然天成,一点不假面,如果脸上瑕疵少又喜欢自然妆感的姐妹肯定喜欢。
  • (分享自:爱奇艺泡泡圈)【我心中的英雄】凌晨转点,雷雨交加,凉风正正,就这样告别了酷热难耐的七月,迎来了建军90周年庆典的八月,阅兵仪式震撼人心,中国好男儿铁骨
  • ”一大早收到读者私信,说是书耽有作者抄袭我旧文《我年纪轻轻想守活寡》这本书书耽已经撤文了,谢谢帮我维权的小可爱[给你小心心]我最近老失眠情绪不太好,昨晚完结章写
  • 财富的部分,是蛮令人期待的,在一月呢,当你跨越了事业上的所有障碍,财富上自然成就了你,同时,也会带着喜悦的成绩,幸福而圆满的跨年。财富的部分,是蛮令人期待的,在
  • 最稳最狠潮货,不吹不黑不打嘴炮,目前资格最老、做的最久、最靠谱的五年实体自营店,主营各奢潮品牌顶级复K,全网最稳最牛版本,被无数人模仿,已成为众多网红潮人的衣柜
  • 封债权人商店拒不还钱,怀特陈玉信仰仗保护伞公然违法#石家庄交友[超话]##石家庄交友[超话]#怀特集团非法集资近百亿,欠钱不还,对储户商店实行断电、封门、强拆,
  • 曾年少无知的我认为感动能换取一份爱情,结果我错了,并且输的一败涂地…直至遇见你,这8年的时光里你的善良、可爱、包容,让我明白什么才是爱情。感谢这一路有你陪伴,我
  • 本人女,前一阵在微博认识了同校男生,因为某个话题慢慢活络起来,对他产生了情愫,因为同校我们见了一次面,可是从那之后他就对我很冷淡,我也不是见光死,我也确实直到他
  • #网剧唐人街探案# [憧憬]有些东西是要脚踏实地去做的踏实的踩下去,让尘土里留下你的气息再开学,准备开启我们的新故事…衷心谢谢每一位老师 感恩你们的帮助与陪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