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的原理就是要证悟缘起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 今天
解脱的原理

我们能不能成佛,不是由释迦牟尼佛来决定,更不是由任何鬼和神来决定,而是由因缘来决定的。虽说成佛与否把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要去创造成佛的条件,在创造条件以后,才可以成佛;如果不创造条件,想成佛也无法实现。同样,如果不具备堕地狱的条件,想堕地狱也不能堕地狱;如果不具备做畜生的条件,想做畜生也不可能。这就充分说明,轮回的一切,都是因缘在主宰。哪怕我们天天念佛,祈祷佛或某一个鬼神让自己成佛,如果自己不去创造成佛的条件和因缘,再祈祷都不会成佛。如果不想堕地狱,不想痛苦,就要去断除痛苦的因缘。因缘都毁灭之后,果就不可能存在了。

比如说,如果曾经堕过胎,那是非常严重的罪过,按理说是要堕地狱的。但如果能励力忏悔,就能断除堕地狱的因缘。因缘不存在了,就不会堕地狱了。同样,如果想成佛,也要创造成佛的因缘。

在内外所有的因缘当中,没有一个是因缘自己去思考、设计、创造出结果的。所有的因缘,都没有这样的意识,但在因缘聚合的时候,不管任何人希望产生果,还是不希望产生果,果都会产生。所以,佛让我们重视因果,就是让我们重视因缘。  
内在因缘的十二缘起的第一个,就是无明。什么是无明呢?
《稻秆经》云:“何者是无明?于此六界,起于一想、一合想、常想、坚牢想、不坏想、安乐想,众生、命、生者、养育、士夫、人、儒童、作者、我、我所想等,及余种种无知,此是无明。”

“一想”,对身体的地水火风空识六界,生起一体的想法,这叫做“一想”。本来地水风火空识并不是一体的,但我们却有这种错误的观念。

“一合想”, 本来六界是分开的,相互之间没有关系,是不一样的物体,但我们却把这些东西的聚合物,当作是一个身体,当作人,当作我,这叫做“一合想”。

“一合想”和“一想”有什么区别呢?
一想,是认为“我是一个独立无二的人,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我,不会有第二个我。“一合想”,是把五蕴、六界、十二处、十八界等这些组成肉体、意识的各自分离的部分当做是一体的,并将其认为是我。
比如说,汽车上的零部件,本来是不一样的东西,但我们却会把它们看成是一体,也就是一辆车。但实际上除了零部件以外,世上并没有一辆不能分开的、一体的、独立存在的车。在不观察的时候,因为无明,我们就会把它当作一体,并产生我执和我所执。

“常想”,也即认为六界是常住不灭的观念。认为自己身上的六界,是从生下来到现在,都没有什么变化。昨天的六界,也是现在的六界,这叫做“常想”。
“坚牢想”,与常想差不多。坚牢的意思,就是不会有任何变化。认为六界不会有任何变化,就叫做“坚牢想”。
“不坏想”,认为六界不会毁掉,死了以后还会投生,生命永远不会止息,这叫做“不坏想”。
“安乐想”,认为六界是安乐的观念。
“众生、命、生者、养育、士夫、人、儒童、作者”等等,都是自我的不同名词,简言之,也即我与我所。
以上所述,也即无明。其中的“一合想”和“一想”,是培养我执最直接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就会产生我执;有了我执以后,就会有烦恼;因为有烦恼,就会去造业。这样就从无明产生了行。

在十二缘起支的任何一个上面,实际上都没有一个我,但我们却顽冥不化地认为有一个自我的存在。因为这个错误观念,后续所有的十二缘起支都会生生不息,这就是轮回流转不止的源泉。如果不想轮回,就必须断除轮回的因缘。

《稻秆经》云:“此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无明灭了以后,就不会造作有漏之业,也就是行灭;不造业之后,就不会投生,不投生自然也不会有投生的识。此处的“识”,主要是指从这一生投生到下一世的阿赖耶识。就像多米诺骨牌的坍塌,因为无明灭了,后面的所有缘起都将毁灭殆尽,这样就可以解脱。怎么样断除无明?就是要证悟缘起。这,就是解脱的原理。

所以,不是佛高兴了就让我们解脱,或者佛不高兴就不让我们解脱,也不是我们想解脱就解脱,更不是祈祷世间某一个大力神,就可以解脱,这些都是迷信。当因缘存在的时候,果必然产生;当因缘受到破坏的时候,果就会停止。就像种子受到破坏以后,就不能发芽一样。外在的因缘是这样,内在的因缘也是这样。
虽然烧香拜佛也有功德,如果有出离心、菩提心、回向,这些功德也可以转化为成佛的因缘。但成佛最根本的因缘,是用证悟的智慧去推翻无明。从今以后,我们学佛的方向已经很清楚,那就是追求智慧、推翻无明。

很多外道认为,苦行就能解脱,所以会用各种各样的苦行来折腾自己的身体;还有些外道以为,在恒河里边沐浴,就可以洗掉自己的罪业,然后获得成就。但佛教却否定这些做法,因为轮回一直不停的原动力,就是无明。所有后面的环节,都是无明这个火车头带来的。肉体的苦行根本不可能推翻无明,所以再怎么样也好,都永远不会解脱。 

菩提心和智慧,是大乘佛教的精华。只要有了这两个,其他的一切成佛因缘,都等于是具备了。

#学佛人生[超话]#

南无羌佛  哲言选浅释  (七十)       

凡成器者必先尝其酸甜苦辣之味,而后成德,弗体于劣,何识美滋味乎,何以故也,于糖水而生者至贵也,由是故弗识于艰而成之雄,立于飘然不知所为,何德之具,无德则人皆远之无助,单狮之立器弗可成也。     凡是世间上成器的人,都必领自然尝够人生酸甜苦辣麻的滋味,也就是说要经过种种艰难困难的磨炼,最后才能成功,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善知识,而为人们所敬重。如果不体验于一切辛酸苦辣甜咸麻,不尝于种种诸苦的劣味,他就根本不知道从对比中尝出那种好吃的味道是什么滋味。这是什么原因呢?比如说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他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是在糖水中泡大的贵人,就很难体念到基层人们辛酸苦辣的滋味,如他担当重任,也往往会飘然不知所为,骄傲自得,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甚至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都无所谓,所以这种人根本不具备道德品质,也谈不上有知识。因此,没有道德、没有知识,人们就不喜欢他,就会远离他,不帮助他,这样下去,正如古人说的,“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材”,他一个人也就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

#弘愿寺[超话]#问答篇·五、要义问答08

问:念佛之安心,应云何知?

答:应具足三心。其三心者,“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也。

一“至诚心”者,真实之心也。善导和尚《观经疏·散善义》释言:“‘至’者真,‘诚’者实。真实心中厌舍此三界六道之自他依正二报,三业所修必须真实。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者,虽日夜十二时勤修,如炙头燃,亦不得往生。唯不简内外明暗,皆须真实,故名至诚心。”

二“深心”者,深信也。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又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仰愿深信佛语,若一切智者,百千万人来,多引经论言“一切凡夫,念佛不得往生”,亦不起一念疑退之心,唯报云:“汝所引经论非不信之,然汝所信经论者,汝有缘之教也;我所信者,我有缘之教也。今所引经论者,通说菩萨人天等,此《观经》等三部,乃为浊恶不善之凡夫所说。然佛说彼经时,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今闻汝言,唯增长我之信心。”若罗汉、辟支佛,初地、十地菩萨,遍满十方,化佛报佛辉光吐舌,言“不得往生”者,亦当报言:“一佛所说,即同一切佛说;若改释迦如来所说之教,则所制之杀生十恶等可改可犯乎?若前佛所说虚假,则后佛所说亦是虚假。若相同者,即不可改初信之法。”永不退故,名为深心也。

三“回向发愿心”者,一切善根悉皆回向往生极乐,决定真实心中回向,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犹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何者是也?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

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

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

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

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

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

水火相交,常无休息。

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

正欲到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

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

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

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

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崄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

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

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

此是喻也。

法然上人全集 · 要义问答 |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视频+音频)

次合喻者:

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

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

言“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

言“无人空迥泽”者,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

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

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乃由贪瞋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

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

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

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

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也。

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

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轮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以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又,一切行者,行住坐卧,三业所修,无问昼夜时节,常作此解,常作此想,故名回向发愿心。

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

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以上皆是善导和尚之释文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小杨认为,工 商局的人来的时候没有找他协商,他的车子2100买的,就算当二手车卖,也就折损个20%。老板不同意赔偿这么多,但经过记者劝说和气生财,老板答应赔偿1
  •   科学疫情防控,构筑有力“金融屏障”   4月12日,根据市政府及监管单位的指导意见,经过三亚分行党委统筹安排,克服多方困难(如金库人员、网点员工多数在管控
  • 八月很丰富 从第一张粘人小猪咪开始 还有讨厌太阳的我永远悖时地选在最晒的位置坐 还是那么喜欢拍天空 然后发现一条弯的飞机线 摸到周润发上桌也要输二百的牌 这一个
  • 二十一岁生日的时候,她宣誓:无论此生漫长或短暂,我将为我们的联邦和人民鞠躬尽瘁、奉献一生。在很多人心里,她既抽象又具体,远超于政治所框定的意义。
  • 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云家罹难之时,此时的她也略显的有些憔悴清减,但眉间却依旧是那副端庄慈爱的柔情
  • 一开始,这个外籍男子还很嚣张,觉得自己没有错,只是猥亵,觉得大姐不该动那么大的怒气,他还试图继续对大姐进行猥亵。这样的人,不光要拘留7日,还得让他限期出镜。
  • 东风,来抚摸我的脸,带走我的悲伤,擦干我的脸颊,抹去我心中的悲伤,给你带来平安,给我一个安慰我的拥抱,不要背叛我,用力吹我不好的回忆飞过天空,只让我充满美好的东
  • “小时候常听大人说,人死后会变成天上的一颗星星,我不想变成星星,因为那样,就离我想见的人太远了”[伤心]“我努力地活着,就是为了重新回到你们身边,回到——你的身
  • 更何况我爱开车不代表爱修车,能把这么大的车开起来的成就感足以满足我了。这应该是我来石家庄这几年里最开心且感动的一天了,感谢这次活动让我对石家庄的改装文化刮目相看
  • 多少人曾信誓旦旦说要嫁给爱情,可转眼间,还没做好准备就要面对现实、年龄的压迫、家人朋友的羁绊,无可奈何中,只得接受那些为你好,嫁给婚姻,娶了生活,然后就此模式
  • 原来已经过去四年了 现在有时候每每想起来当时的决定还是很后悔,可是这是现实世界没有后悔药可以吃,原来没有缘分的两个人老天真的是不会让她们再相遇了,就咱们这这么小
  • 周末闺蜜聚会合拍文案:●· ℋᵅᵖᵖᵞ♡ᵕ̈ : 买花 见面 拍照 发圈 让快乐有迹可循●|◡̈ 总有的人 只要坐在一起就很开心● ฅʕ•̫͡•ʔฅ“去赴约
  • #成都宠物火化# 给它上天般的宠爱,封存独属彼此的回忆与情感天宠秉持着给予爱宠最有温度的服务理念和温暖轻奢的环境为初衷❤️如今已服务超过30万宠物主,门市全国覆
  • #朴志晟[超话]#✨ #朴志晟0205生日快乐# 朴志晟吧盲盒贩卖场景预览 圣诞小星 ——街头响起叮当的歌,乘着稀疏而泛出暗淡橙光的街灯,圣诞小王子驾糜鹿
  • 当你的心满满的便不会装下其他,我喜欢现在的生活,舒心而美好,我也会珍惜并努力保护~晚安[心][鲜花]我好像找到情绪低落的原因了,就是,真的很不喜欢深秋和冬天,感
  • #姜涩琪0801出道五周年#脆骨#姜涩琪爱情星河# 大发#姜涩琪 舞蹈# 你滴眼里有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远浮于世烟云外,似若钻石夜空明。(非原创,看小说学到滴
  • 每个人的幸福都不一样,不要羡慕别人的风光,风光背后,也有说不清的苦楚,坦然面对现实,从容面对艰难,少一份期待,就少一份失落,少一份野心,就多一份满足;万事,别太
  • 苏州上野公司张涛批发销售日本SHOWA昭和风机型号:AH-H04HT-L343。本昭和电机株式会社(CO LTD),成立于1950年,电动送风机的专业生产商,拥
  • 基于对儿童文学独立性、独特性的建构,朱自强用三分之二的篇幅(共七章)论述儿童文学的文体,尤其是“韵语儿童文学”对童谣、童诗的解读,“幻想儿童文学”对民间童话、
  • 9.19看我 看我 快看我 哈哈哈 一大早妈妈就带我去遛弯了 下午阿公阿婆来了 呆了一会就走了 舅爷爷在家 他们得回去 不然他们就带我下午出去溜溜 今天同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