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灯录》卷四之40

洞山五位君臣

洞山因无情之物,如墙壁瓦砾,皆能说法,致疑有省,乃述偈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后过水睹影大悟,又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此是洞山入道之本。后上堂建立正偏王子功勋等五位,固是委曲救人婆心,不如将自家所悟直指与人,岂不痛快?其所建立者、悟入者固亦有人,然因此五位缚住拖泥带水者不可胜纪。

或曰此则学者之过,非师家之过也。曰:不然也。若立法直截痛快,使学者不能播弄心思,如秦时轆轹钻,岂不甚妙?余何敢谓洞山之非,因见洞山所传之人,其沾滞隔碍引人入云入雾,不能不令人罪其所从来也。

大慧杲在当时见洞下皆入室密传,且发誓不敢明说,则世尊当人天拈花示众,则罪如山矣,杲深恨之。而幻寄说妙喜亲见洞下诸尊宿尝受室中密传等语,且称尊宿以妙喜为证。殊不知大慧最恶洞下之人。盖因子孙不肖,致遗祖父之忧,所以中断。亏济宗有人续之,接其宗旨。

僧问曹山五位君臣旨诀,山云:“正位即属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偏中正者,舍事入理,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要当详审。”

人能详审曹山此言,则洞山宗旨已得之矣,有何难哉?后自汾阳以后诸君子所作五位之颂并言句,非不合式,然重复雷同,竟成套语袭句,依样葫芦,何足以明当年立教苦心?洞山宗旨,惟曹山能承其后。至于而今,如曹山者其谁人也? 

洞山五位宗旨不难看,只要会得这听法的人,其正偏,君臣、功勋、内绍、外绍则一泻而下。盖洞山之意,乃借五位逼出最上一位。下语要忌触讳,当机要贵回互。盖要你不得暂刻忘却此位,下语当机时又要忌讳回互,则此最上一位不但不能忘却,而且相应矣。总是教你绵密保任此我,何尝有异济宗?

但言句差别,乃各家宗旨耳。但济宗胜于洞下者,乃直指听法之人,哪里管你忌讳回互不回互,十成死语不死语,将你絮絮叨叨的一齐扫去,直指人心,见性是佛,才是初祖西来之意。

可怜斯道日浸日下,佛祖拈花直指之旨埋没久矣。后来诸公未尝不是婆心,然要各立宗旨,便是己见。而所传者又为后人所私,佛法扫地。今于六祖后虽代有伟人,然而至我济公,直指之传始大彰于万世,而人犹忽略之,岂不伤哉? 

要知位虽有五,然总是这听法之一人。若能于位位上都认得只是此一人,则位位皆是名目,与我有何干涉?然设五位者,正要你在位上看出这无位真人,不为五位所著,则乃曹山所言虚玄大道、无著真宗。

然历来修道之人,皆不能出此五位。即超出位外者,一涉于用,总在此五位之中,然而不为五位所拘。

细细将正中偏、偏中正五位看明,才晓得此人非正非偏、非偏非正,能入位能出位,而纵横自在。盖设此五位之境,而明此历境之人。

所谓正中偏者,乃背理就事,然能背能就者何人也?偏中正者,乃舍事入理,然能舍能入者何人也?兼带者,冥应众缘,然能应众缘者何人也?不堕诸有者,其不堕之人又谁耶?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要知惟我极虚极玄,惟我之名才是大道,非我之外另有大道也。惟我无著,惟我才是真宗,惟我即位,非我之外另有一位也。岂不最妙最玄乎?

所以洞山云:“头角才生已不堪,拟心求佛好羞惭。迢迢空劫无人识,肯向南询五十三。”

盖我不守自性,才有一念攀缘,便生头角,不堪不堪。我本是佛,又拟心求佛,岂不羞惭?盖此我自无始来无人识得,今我既已识得,则安肯又向他人讨絮叨耶?

此一偈,即可以为正偏王子君臣内绍外绍宗旨,不可乱乱哄哄的将五位许多颂并后人许多颂与言句集满于心,则言语繁无头绪,安难有入处?

临济公三玄三要亦难入,盖有一听法之人,则有头绪可以渐而进也。我今于曹山旨诀,并洞山功勋之偈,指出头脑。诸子于此一明,则可通诸位而无难矣。然五位之旨,非我所喜而教人者也。

[心]

达摩祖师《悟性论》原文与白话(中)

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何以故?罪无处所故。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盘无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时,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迷惑时有罪,觉醒时无罪。为什么呢?因为罪性本空。迷惑时无罪见到罪,觉醒时虽然近罪而实无有罪。为什么呢?因为罪无处所。经书说:「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为什么呢?罪因疑惑而生。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惑时,六识五阴都是烦恼生死法;悟道时,六识五阴都是涅盘无生死法。修道人不向外求道,为什么呢?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时,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折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盘」,死入「无生法忍」。
「修道」的人,身灭道成,好像用锐器修剪让树重生。这个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是要随着念念无常而修行;不厌生死,也不爱生死;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盘」,死入「无生法忍」。

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着色,眼为禅门;耳不着声,耳为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
眼睛见色时不被色所染,耳朵听声音时不被声音所染,这些都是解脱。眼睛不染着色相,眼睛是禅门;耳朵不染着声音,耳朵是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的解脱。善于观察色相的人,色相不影响内心,内心不生色相,则色相和内心都清净。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心的本体非有非无,在凡人为有,在圣人为无。圣人无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

心得涅盘时,即不见有涅盘。何以故?心是涅盘。若心外更见涅盘,此名著邪见也。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子,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故身心为田畴,烦恼为种子,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谷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即知树外无香,心外无佛。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心得涅盘时,就不见有涅盘。为什么呢?心就是涅盘。如果在心外还可以见到涅盘,这个是不正确的观念。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子,因为烦恼而得到智慧。只能说「烦恼生如来」,不可说「烦恼是如来」。身心是田地,烦恼是种子,智慧是萌芽,成佛是稻谷。佛在心中,好像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树外无香,心外无佛。如果树外有香,就是其它树的香;如果心外还有佛,就是其他的佛。

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经云:「若使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者,无有此事。」不净秽恶者,即无明三毒也;诸佛世尊者,即清净觉悟心也。
心中有贪嗔痴,称为国土秽恶;心中没有贪嗔痴,称为国土清净。经书说:「如果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由里面生出,没有这样的事情。」不净秽恶,就是即无明贪嗔痴;诸佛世尊,就是清净觉悟心。

一切言语,无非佛法。若能无其所言,即尽日言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终日默而非道。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离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时而言,言亦解脱;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是故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夫文字者,本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本来未就文字。法无高下,若见高下非法也。非法为筏,是法为人筏者。人乘其筏者,即得渡于非法,则是法也。
一切的言语都是佛法。如果能够心无所思而言,则整日说话都合乎天道;如果心有妄想,即使整天沉默也不在道中。所以佛陀教导时言语不胜于静默,静默也不胜于言语,言语也不离开静默。领悟了言语和静默的人,都处于正定的状态。悟道的人说话,言语都是解脱的;未悟道的人虽然保持沉默,静默都是系缚。所以言语如果离相,言语就是解脱;沉默如果着相,沉默就是系缚。文字的本质是帮助人解脱的。文字不能系缚人,系缚是由自心而来,不是文字的问题。万法没有高下优劣,如果见到高下优劣就不是正确的方法。如果把不正确的方法当做船筏,人乘用船筏渡河,透过船筏得渡彼岸解脱,则非法就是正法。

若世俗言,即有男女贵贱;以道言之,即无男女贵贱。是以天女悟道,不变女形;车匿解真,宁移贱称乎?此盖非男女贵贱,皆由一相也。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
就世俗来说,有男女,贵贱等等分别;以道来说,没有男女,贵贱等等差异。所以天女悟道后,还是不变化女性的外形;车匿证道后,也不需要改变贫贱的出身。开悟无关于男女贵贱,这些分别相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天女在十二年中,求脱离女相不可得,所以知道十二年中,求男相也不可得。十二年就是十二入(内六根外六尘)。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凡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而心未尝生于佛;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欲观鱼者,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
离开自心没有佛,离开自佛没有心;也像是离开水没有冰,离开冰没有水。所谓的「离心」,不是远离于心,而是指不着于心相。经书说:「不见相,名为见佛。」就是离心相。离佛无心,指佛由心出,心能生佛。佛由心生,但是心不是由佛所生;好像鱼由水而生,但是水不是由鱼而生。要观赏鱼,还没见到鱼,就先见到水。想要看到佛,还没见佛,就先见到心。既然见到了鱼,就忘了水的存在;已经见到佛的人,就忘了心的存在。如果不忘于心,就被心所惑;如果不忘于水,就被水所迷。

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为三毒所烧,即名为众生;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为三冬所冻,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众生与菩提同一性,亦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但时节不同,迷异境故,有众生、菩提二名矣。是以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
众生与菩提,好像冰和水的概念。被贪嗔痴系缚,就称为众生;被空无相无愿所净化,就称为菩提。被冬天冷冻,就称为冰;被夏天消融,就叫做水。如果舍弃冰,就没有水;如果舍弃众生,就没有菩提。众所皆知冰性就是水性,水性就是冰性。众生性,就是菩提性。众生和菩提同一性,也好比乌头和附子是同根,差别是不同的时节生出;人也是由于迷惑而出现差异,才有众生、菩提二个名称。所以蛇变化成龙不改变鳞片,凡人变为圣者不改变其面貌,但是圣者知道内由智慧观照本心,外由戒律约束报身。

真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是知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非悟解无以灭烦恼。若迷时佛度众生,若悟时众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
真实的理解了众生度佛,佛度众生,称为平等。众生度佛指的是,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指的是,悟解灭烦恼。所以知道不是没有烦恼,不是没有悟解;所以知道没有烦恼不能生悟解,没有悟解不能灭烦恼。如果迷惑时佛度众生,如果开悟时众生度佛。为什么呢?佛不是天生自己成就,而是由众生度化出来的。

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也。众生与无明,亦如左掌与右掌,更无别也。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
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都是众生的别名。众生和无明,好像左掌与右掌,没有其他的差别。迷惑时在此岸,开悟时在彼岸。如果心空不见相,就离开迷悟的分别;既然离开迷悟分别,也就没有彼岸。佛陀不在此岸,也不在彼岸,也不在中间。中间指的是小乘人,此岸指的是凡夫,彼岸指的是成佛解脱。

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化身亦云应身。若众生常作善时即化身,现修智慧时即报身,现觉无为即法身。常现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若断惑即是雪山成道,报身佛也。无言无说,无作无得,湛然常住,法身佛也。
佛有三身;化身报身法身;化身又叫做应化身。如果众生常常行善就是佛陀化身,修智慧时是报身,觉悟无为是法身。常常飞腾各地随机救济度化,是化身佛。断尽迷惑好比雪山成道,是报身佛。无言无说,无作无得,湛然常住,是法身佛。

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此谓三身者,但据人智也。人有上中下说,下智之人妄兴福力也,妄见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之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之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
若依最上乘理论是一个佛都没有的,怎么会有三个佛身呢?所谓的三身,是根据人的智慧程度来说的。人有上中下等的智慧,下智的人一昧妄求福报,妄见化身佛;中智的人妄想断除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的人妄想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的之人内照圆寂,明白即心即佛的道理,不需刻意用心而得佛智,知道三身和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这就是解脱心,成就大道。经书说: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就是这个意思!

众生造业,业不造众生。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无有脱时。唯有至人,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经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岂虚言哉!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
众生造业,业不造众生。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没有解脱的时刻。只有最上等人,在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经书说:诸业不造,自然得道。岂是空言呢!人能造业,业不造人;人若造业,业力便随人俱生;人不造业,业力随着人俱灭。所以知道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

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业,妄说无报,岂不苦哉。若以至少而理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复安妄见业报?
也好像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日的众生凡夫,往往造业,妄言说没有报应,这个受报不是更痛苦吗。如果以为业少而心中起心动念,造作后续的业报,何时才能解脱呢?如果前心不造作,则后心无业报,哪里会妄见业报呢?

驳尹鸿老师关于#囧妈#事件的观点

因为微博转发交流起来字数受限,就采用文章的形式。尹鸿老师的观点及与我之前的互动,请见下面的截图。

尹鸿老师发表了几个观点,见图1、2。我认真看了后,均不敢认同,认为尹鸿老师有把这次事件本来院线影院方指责的“违反合约、不顾合作方利益,背信弃义”焦点,转移到影院行业与流媒体行业的普通、正规公开竞争问题之嫌,有明显偏向《囧妈》方、转移焦点和观众注意力之嫌。

就好像网络很多声音把这个事情往“打破行业规则”上去引导,回避院线影院方原本的“违反合同、背信弃义”指责。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尹鸿老师参加了《囧妈》的放映活动(看贴出的图片),因而发言比较偏主观情感上的表达?

我转发尹老师微博说:“尹鸿老师:看了您的观点,不敢苟同。您没有提到这次事件的一个关键点。想请教您,您对大年三十20多家院线联合致电影局的紧急信函中提到《囧妈》方“违反《影片分账发行放映合同》,擅自变更《囧妈》为互联网…”怎么看?您对“契约”精神和“道义”精神怎么看?”

后来尹鸿老师很快转发回复,“很简单,任何合同,都对非抗力例外” ,但尹老师没有回复我关于道义精神怎么看。

因为转发文字受限,我在这里继续回复:

我认为,这次的事件不应该定义为“不可抗力”因素下的不违约,因为严格来说,1月23号是片方先自行宣布撤档,并非国家禁止影院营业或影院不能提供服务,紧接着第二天突然出售网络播出权,这均是片方自愿做出的行为,这在当时并不是不可抗力情况下的唯一必然选择。当然不是说不应该撤档,意思是有困难可以大家一起扛以后完全可以择期再公映,或者征得对方的同意解除合同,因此不能认定为不可抗力情况下的“违约”。

而且我对尹鸿老师最初的4条观点也均不认同,下面逐一谈一谈,与尹老师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1.关于第一条。确实是一个特例,但除了您所说的这次是“疫情所迫与新媒体的商业利益需求”促成外,我觉得还应该加上“违反与影院签订的合同”,以及“片方为了尽早止损和盈利”。

退一万步讲,即使完全可定义为不可抗力,那也是违背社会、合作道义精神的。在灾难面前,只注重己方利益,不顾及合作伙伴,哪怕从法律上不承担责任,也应该受到来自道义上和社会上的谴责,这不应该是社会各界鼓励和提倡的行为。您觉得呢?

2.关于第二条,我对尹鸿老师前面的表达同意,但我对说影院“过度反应”不认同。疫情扩散国难期间,全体影人都面临挑战和重大损失,这种情况下,又是片方先主动撤档的,随后突然撕毁合同出售网络播出权,不顾及原定合作伙伴的利益,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背叛和打击,会严重降低全体影人的团结协作意志和士气。作为合作伙伴,有困难可以一起扛,影片质量过关完全可以择日上映,大家积攒的和对好片的观影需求必然火爆,来日方长,而且全体影片都面临困难,并非一家。这种精神上的打击和背叛,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社会效应,您觉得反应算过度吗?是不是应该予以严厉的谴责和制裁?

3.您提到以后“每年可能只有三百部以内的电影还有影院观看的必要性”,我觉得您这句话给人感觉有点似乎不很懂电影艺术…我认为,对于电影,影院大银幕和声响效果观看与手机、电脑端观看是完全不相同的体验。流媒体上的很多视频不应该称之为电影。因此,我觉得并不能说,有些影片没有必要在影院里发,而是所有的影片都最好在影院里放。当然有些开始就是给手机电脑定制的,那我觉得不应该称之为电影。但凡是电影,都应该优先在影院看。虽然影院运转成本大,但它提供真正的电影放映效果,针对不同影片、影院可以开辟多种放映、合作渠道,比方说艺术院线联合、精准放映,尝试引入广告赞助商补贴,优惠价格观影等。

4.您提到影院是“天然的赢家”,我觉得这个观点则也是比较欠考虑,影院运转的成本十分巨大,没有看到影院、院线的表述中,有认为自己是“天然赢家”的任何表达,您的表述有误导公众之嫌。您还提到一句“收排片费的时候也要想到制片发行方有可能改嫁再婚”,这给人感觉也是对影院院线终端方的一种不很负责任的、过于武断的指责,进一步把影院院线方塑造成了“恶霸”形象。

不排除有些地方、影院院线会存在一些排片费、潜规则的不良行为,但优秀电影哪个影院不想主动排片?恐怕只会争着排抢着排,因为看的观众多。说到底,全国广大影院目前平均盈利情况并不可观,就是个基层放映终端,广大工作人员的收入远远比不上明星们。另外,签了合同大家应该遵循合同,除了合同、法律制约外,还应共同发挥良好的合作精神,签了合同后任何一方的随意改嫁,都是要承担法律责任和道义上、社会上的谴责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您的这些观点有明显偏颇于《囧妈》方之嫌,以至于让您在我心目中原本的高大形象很打折扣,还有一种觉得您似乎不是很了解电影艺术,也不是很爱电影艺术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与您参加了《囧妈》方的活动,因而比较偏主观情感的表达有关?而您是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之一,让我真是觉得有点…难以表达。但我感觉您在传播学的知识方面明显要强于电影方面。

以上是自己的真实想法,言语比较直接一些,但是自己的真实表达,失礼之处还请海涵[作揖][作揖][作揖]

请@尹鸿 老师赐教!

(P.S. 尹鸿老师是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我是一名艺术学电影方向博士。我与尹鸿老师的讨论,也是学生与老师的对话,理不辩不明,是挺有意义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赞啊][小红花][圣诞帽]近期碎碎念念:大家都好像很忙都似乎没有太多的没耐心去了解一个人好羡慕拥有一段健康恋爱的人她们可以好好享受因为有人发自内心地单纯的喜欢
  • @Daiki_Mizrahi 要吃好吃的首先得赚到钱 不然吃的时候心里都在想 皮皮虾多少钱一斤 三目蟹多少钱一斤 还有牛展子和牛舌头 三文鱼肚子与金枪鱼刺身…算
  • Niko Partners分析师Daniel Ahmad在其邮件中指出:MENA代表了电子游戏行业的一个关键机会,曾经这个地区常因为语言和文化的隔离导致游戏行业
  • NPD是2000W的功率,长方形外观,一机两用,立沃横卧都可用,温暖不受限;两种模式,持续送暖,人体感应模式,人来就开,人走就关,智能节电;VO级阻燃防烫材质,
  • 但是我真的很容易被别人带着跑哈哈哈哈哈)最后附上土豆的丑照!所以,今天的我就祝昨天的自己生日快乐吧!
  • 本来今天下雨不打算粗门的…但是要兑奖嘛[偷笑]先把昨天晚上的烤鱼晒出来,被老板拉着吃了顿烤鱼,很好吃但是吃完满身的味儿…受不鸟寄几满身烤鱼味儿[允悲]来说说这个
  • 女生一般也会给闺蜜睡自己经常睡的这一边,然后自己睡老公这一边,包过枕头什么的,都是拿新的给客人使用。不仅仅是公公,许多爸爸进女儿的房间也会先敲门,尊重女儿的隐私
  • 汪小菲再次发微博,喊话大小S的妈妈,并表示:徐妈妈,够给你一家面子了,你再逼逼我把你家恶心事全说出来,尤其是你小女儿!#S妈说被张兰骂了半个小时#S妈称张兰电话
  • 10、工作中总是有那种喜欢随声附和的人,很少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样的人要么是没有主见,要么是为人比较虚伪,没有深交的必要,更不要对其深信不疑。31、 当我们把一个
  • #易烊千玺蒂芙尼全球品牌代言人##易烊千玺阿玛尼全球彩妆及护肤代言人# 封闭货车防护门已开启,期待你们的加入(仅限千唯)专注超话,为爱发电[给你小心心] 【一组
  • 我再也不想刷主c圣遗物了,爱谁谁吧[拜拜]原来辅助才是我的号的真神[拜拜]好的,原来是我喜欢抽辅助啊,那没事了。我谢谢你 米哈游 这是在干嘛 我本来想登我原来的
  • 我内心:心花怒放[哈哈]这️‍拍我心坎上了,加班痛苦一扫而光了[送花花]最终在小王同学的排除法下,确定了老师的年龄是二十多岁[允悲]Eg2:快要到路队目的地了,
  • 很喜欢在上看这个妹妹的视频 今天这个vlog谈自己对纽约的看法让我突然感到好触动所有人都追求繁华与喧嚣 但是当自己身处于那个水平阶段的时候 你也可以置于高地谈对
  • 进去有一个感受就是到处都在让你捐款预约门票的网页安检的地方拿导览图的地方到处都是让支持他们的标语而且是多种语言 不怕你看不懂甚至是买文创的店里 都写着买东西就是
  • 今天在朋友圈看了一天的家长举大旗助力期末考试不禁有些自己也想说的️我是父母放羊长大的 ,家里也早早有了电视,忙于工作的他们,我就在家边做作业边看电视,除了喜欢看
  • ▶室友从方舱回来了,我从一开始的抗拒一起居家隔离,到现在欣然接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用早起通勤挺好的。▶20天没运动了,这两天回来赶紧补上了,好在在酒店这些天
  • 尾是长情的人,他怕的是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过度的依赖了一个人,给出了自己的真心,而那个人却只当他是万花丛中开得最合心意的一朵花,随意揪下来养两天。然后最后女主一
  • #云南农业大学#丁真珍珠(汉语名:丁真)2001年5月7日出生于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藏族,四川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大使[50]、中国内地男歌手[74][
  • 全南县农业农村领导发表了重要致辞: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来参加今天的会议,总结过去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共话2022年的发展,作为县农业农村局,一定会支持
  • (适合4岁至6岁儿童与家长共同参与) 【家庭日艺术工作坊: 草间弥生的宇宙肖像】 草间弥生曾提及童年时她喜爱沉浸在大花园里,而大自然则渐渐成为她作品的常见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