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没出息的三大根源,现在改变还不晚
洞见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人没出息的三大根源,现在改变还不晚

所谓有因必有果,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身上一定具备超出别人的长处;失败的人之所以失败,也一定有其失败的根源。

曾国藩说过: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这就是曾国藩提出的人格成功三要素。

用现代话来解读,人没出息的三大根源就在于:没有目标,没有见识,没有恒心。

01

没有目标

一个人没出息,首要在于没有明确的志向,没有给自己的人生树立目标。

曾有机构做过一次调查:

结果发现,世界上只有3%的人能够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并知道怎样把目标落实,而另外97%的人,要么根本没有目标,要么目标模糊,要么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目标。

十年之后,对这些人的跟踪调查发现,原来那3%有目标的人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而那97%的人,除了年龄增长以外,在工作、生活、个人成就上,几乎没有太大的起色。

通过调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没有目标,是阻止绝大多数人从普通走向卓越的首要原因。

王阳明曾说:“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就好象没有舵木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逃。

梁启超总结曾国藩之所以能有大成就,首先在于“立志自拔于流俗”。

曾国藩告诫自己弟弟时曾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人一旦有了改变自己的决心,有了处低望高的志向,便能连自己的先天气质都改变过来,仿佛脱胎换骨一般。

王阳明在十二岁的时候,就对自己的老师说,人生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而不是什么“中状元荣耀家族”,正是自小就有远大志向,才有后来的“心学宗师”王阳明。

实干和志向好比人的两条腿,无论哪一边有残缺,都走不远。

一个人的志向基本决定了人生成就的上限。

只有志存高远,才能拥有奋起的动力和前进的航标。

02

没有见识

曾国藩说:“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曾国藩明确告诉我们,办大事要以“识”为主,才气、才能不过是辅助罢了。

这里的“识”,不单单指知识,更指的是经验和见识,也包括面对问题时的认知高度。

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观察和见识。

因此,学会聆听别人的观点,就相当于在借别人的眼睛观察世界,也包括审视自我,于是才能周全、有高度和格局,才是完善自我、事业进阶的必由之路。

现实中不难发现,越是有本事的人,越能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不足之处。

越愚蠢,能力越差的人,由于自我认识不足,越容易过度自信,错误的高估自己。

宋朝有一个叫钟弱翁的龙图阁直学士,写得一手烂书法,却自认为很好,还经常让人把榜额上的字抹去,换成自己的。

一天,钟弱翁看到一个寺庙阁楼的题匾上有“定惠之阁”四个大字,但是落款处的人名被灰尘掩盖,看不太清。

他又是一顿批驳,叫人把匾额摘下来,让自己重新题字。

然而,擦去灰尘后靠近仔细一看,大家发现,落款赫然写着颜真卿的名字。

钟弱翁顿时很尴尬,只好讪讪对手下们说:“这么好的一副字,怎么能不刻成石碑呢!”

有人曾提出一种说法,人有四种认知境界: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95%的人是处在第一层。

自信与自负,知不足与足不知,正是优秀者和平庸者最大的区别之一。

《易经·谦卦》有言:“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对万事万物,不管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怀一颗谦卑之心,才不会裹足不前、止步于成功。

03

没有恒心

《菜根谭》中言:“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要力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机。”

每一座大楼,都是从一砖一瓦开始;每一个伟大的事业,都是从最简单的地方做起的;每一个大目标,都是从一个个小目标来实现的。

曾国藩说:“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他还用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四处挖井,浅尝辄止,不如死心塌地就挖一口井,一直挖到活水喷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取得多大的成就,主要是看他在“恒久”这两字上做到几分。

曾国藩在军中时,要求自己坚持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

再说他写日记这事,曾国藩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细想一下,多少人做事三分钟热度,半途而废:

坚持锻炼没几天,因为太累就放弃;

坚持读书没几页,耐不住枯燥去转投短视频的怀抱;

坚持健康饮食没几顿,受不了寡淡继续胡吃海喝.....

《战国策》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很多人开始的时候总是雄心壮志,宏图远大,可是随着时间的进行,慢慢的就没有了动力,没有了毅力,没有了决心,到最后草草了事。

反观成功之人,无一不是厚积薄发,要忍受煎熬,要耐得住寂寞,坚持,坚持,再坚持,直到最后成功的那一刻。

人生像是一场旅行,先要有志向、有目标,在旅途中不断增长阅历与见识,靠着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才能跨越痛苦与平庸,到达常人无法到达的远方。 https://t.cn/RySzIlr

能忍法师:《楞严经》第六遍讲解(146)|你想看看本觉妙明, 想看的这个心就是无明, 最最最微细的!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经文: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本性妙觉它本身

不是一个所明的对象,

它是无形无相,

因为你妄加一个能明,

而随缘现起一个所明,

这个时候有两个:

妄能、妄所。

有能、所,那就已经

偏离了本觉妙明之心了 

好,【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这就有了能,但是,【觉非所明】,

就是本性妙觉它本身不是一个所明的对象,你不是妄为能明了吗?有明觉,对不对?妄为一个能明的,但是本性这个妙觉,它是无形无相,所以【觉非所明,因明立所。】

因为你妄加一个能明,所以而随缘立一个什么?现起一个所明,所以叫因明立所。

回过头来,【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好,既然随缘现起一个所谓的所明,那么又加固了我们这个能明的功能,所以这种虚妄性是相互激荡,越来越巩固,所以叫“结使”(《四阿含经》)啊!我们的结使,也是打了结才会越来越硬。

所以佛法当中很多名词、概念是非常形象的,我们“结使”,说的“你有多少结使?”这实际上就是思想打的结,取著心太重,这就是结使嘛,懂了吗?这很有意思。

好,【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这个时候是不是有两个:妄能、妄所啊?所以我们就知道有能、所,那就已经是偏离了本觉妙明之心了。

这个一现能明的心,

就是一念无明——

你想看一看本觉妙明,

想看的这个心就是无明,

最最最微细的 

所以本觉妙明之心,一旦这个当中现起虚妄的能所心,它这个当中就有一分生灭性,所以这个时候已经全然变成了阿赖耶识了,到这里,实际上就已经是阿赖耶识这个当中,在《大乘起信论》当中实际上已经到了“三细”,“三细六粗”。

好,在《大乘起信论》当中叫“无明心动”。

“心动”,这个动实际上是在头上安头,希望现起一个能明的心。好,这个一现能明的心,这就是“一念无明”。你想看一看本觉妙明,你想看的这个心就是无明,知道吗?最微细的,最最最微细的。

所以大家现在不要说的“你有无明,我有无明……”,现在早着呢。

《圆觉经》当中,

佛为什么要

一直叫你离啊、舍啊? 

所以在《圆觉经》当中,要“舍之又舍,舍之无可舍处”,“远离为幻”,“离远离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所以《圆觉经》当中,(佛)为什么要一直叫你离啊、舍啊?

离什么?离幻。离幻是离什么幻?离能所取著之幻。

所以很多人看经典看不懂,说:“这个经典啰嗦呢,舍了又舍,离了又离……离了又离,离了这个以后再离你能离的这个,能离的离完了以后,离你这个离的这个……“

听得懂吗?实际上这是什么?

是心里当中由粗——先离开粗的,离开粗的你这个“能离开粗的”这个离本身,又是一个稍微微细一点的取著,那么“离开这个能离的”这个离,又是一个最微细的取著,到最后要一直一法不住,离能、所,叫“能所泯然”,“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信心铭》)。

经文: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离开错误的见解

就叫“唯须息见”啊?

错误的见解

是建立在意识之上,

离开,到最微细的

就是无明见,知道吗?

“唯须息见”是什么?

你只要不见影像就好了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信心铭》),什么见啊?“唯须息见”这个“见”,有人说“要离开一切错误的见解”。

什么叫错误的?错误的见解是建立在意识之上,离开错误的见解就叫唯须息见啊?离开,到最微细的就是无明见,知道吗?

所以不用求真,因为一切本来皆真,三界唯心,一切法都是清净心,本来全部是玻璃。“唯须息见”是什么?你只要不见影像就好了。

所以不用求真,你想求,不用求,它本来全部都是。

你不用舍,舍什么?你舍真,你舍得掉吗?全部都是真的,你舍什么真啊?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证道歌》上面的。

不求真,为什么不求真啊?

全部都是真,你还求了干什么?都是如来宝藏。

不断妄呢?

不断妄,妄可以断吗?本来就是妄的,你断得掉吗?所以我们经常用“不断妄”,就是“不取即是”。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就这么简单。

但是说简单,你们不要以后出去吹牛皮,“哦哟,佛法简单哦。”问你几个问题,你又觉得不简单,好像又不懂了。

大家注意,

佛法是通的 

大家注意,佛法是通的。

我现在都很少说的跟大家(讲公案),我们以前很喜欢禅宗里面这个公案、那个公案,讲讲。哪天要高兴啊,你们《楞严经》学完了,我告诉你,《六祖坛经》一看,基本上我稍微前后给大家讲一讲,马上就懂。《六祖坛经》,很简单的了。

《金刚经》看看,现在懂了吧?你们现在懂《金刚经》,也懂《心经》了吧?《心经》大家应该最懂了,对不对?《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证道歌》等等,一通就通了。

唯识是怎么修行的?

唯识叫大家修行,

是叫大家离能所的,

离开我们能取之心取的

所谓的对象 

那现在跟大家讲讲唯识了。你们觉得这个唯识,唯识现在修行就清楚了吧?唯识叫大家修行,那个“四加行”是不是叫大家离能所的?四加行,什么“明得定”、“明增定”,那都是离开我们能取之心取的所谓的对象,要离能、所。

因为既然是万法都是唯识的,都是依他起的,既然都是唯识,识都是依他起的,既然都是依他起的,那你要不要遍计执啊?

好,那遍计执是什么?就是见分对相分的取著,是不是这样?

那只要我们……唯识是依意识而修行的,那我们意识上面,见分不要去缘相分。

因为了知:一切都是唯识所现,一切都是依他起的,所以我们依他起就是无自性。无自性,那么我们见分要不要取著相分了?

既然见分不取著相分,就是无取著了,那有没有固定的见分跟相分了?

相分既然都是依他起,如幻的,有没有一个可以取著的相分啊?

没有一个取著的相分,那么见、相二分会不会泯然会归自证分啊?

其实,到了自证分的时候,就是证得一分真如啊。

所以前面的这个四加行,就是慢慢、慢慢地让你懂得“一切是唯识的”,所以,既然唯识是依他起,依他起就不起遍计执,所以依他起上面一旦没有遍计执了,不就是圆成实吗?

你们去学唯识你们看,离开遍计执的依他起,当下就是什么?圆成实。

那你要知道:唯识,为什么要讲唯识?唯识是怎么修行的?

所以我讲了很多遍啊,多少人学唯识进得去出不来的,百分之九十。在那儿讲唯识,“唯识最好,中观最好,这个最好”……不是,都好,应机施教,看你的法缘在哪里,懂了的都可以修行。所以不是“归无所得”吗?

唯识到最后啊,你们去看那个《唯识三十颂》,偈子也是“归无所得”。

好,四加行到最后就是什么?到初地的时候,证得根本无分别智,证真如,那个时候就是无所得智。

所以大家看一看,学东西,要懂得如何学啊。

抓住它的前后的大纲,而且知道一环套一环的,不要被细枝末节的东西分散你的注意力。包括处理事情也是这样,要看大的方向。细枝末节好处理的,大的方向绝对不能错。所以学法也是这样,大的不能错。

所以要反复读的原文是什么意思,反复读读读,前后才能贯通。

 

回 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摄影/ 兰心蕙质 等

来源:觉照空性



武当张三丰真人修炼内功心法——道言浅近说
道言浅近说
长乙山人  辑
磻山、卓庵居士  同校

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

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

《系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步工夫。何谓穷理?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一面穷理,一面尽性,乃有不坏之形躯,以图不死之妙药。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

“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工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中也。


心止于脐下,曰疑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净自然,曰勿忘;顺其清净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炁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


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凡丹旨中,有“先天”字、“真”字、“元”字,皆是阴阳鼎中生出来的,皆是杳冥昏默后产出来的,就如混沌初开诸圣真一般,以后看丹经,可类推矣。


学道甚难,传道亦不易。传道者甚勤,学道者可懒乎?传道者耐烦,学道者可不耐烦乎?学不精,功不勤,心不清,神不真,以此入道,万无一成。孔子曰:“知几其神乎”。不曰其念其意,而曰“其神”,可见微动之息,非神不知也。今为分之曰:微动者几,大动者直。欲知其几,使心、使意、使念,终不得见也。神乎!神乎!


神要真神,方算先天。真神者,真念是他,真心是他,真意是他。如何辨得真?诀曰:“玄关火发,杳冥冲醒,一灵独觉”者是也。丹家云:“一念从规中起”,即真神、即真念也。又云:“微茫之中,心光发现”,即真神、即真心也。又云:“定中生慧,一意斡旋”,即真神、即真意也。真神从不神中炼出,学者知之。


学道人,原有常格宜破,乃能引心入理。热心去,则冷心来;人心绝,则道心见。此吾所以撇功名势利,弃儿女家园也。顶真学道,要把道当为奇货可居,乃有效验。


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性在心内,心包性外,是性为定理之主人,心为栖性之庐舍。修心者,存心也;炼性者,养性也。存心者,坚固城郭,不使房屋倒坍,即筑基也;养性者,浇培鄞鄂,务使内药成全,即炼己也。心朗朗,性安安,情欲不干,无思无虑,心与性内外坦然,不烦不恼,此修心炼性之效,即内丹也。

十一
世有学道数月,而不见其寸进者,为无真心向道也。人若有心于道,自然无事于心;人若心重于道,自然心轻于事;人若心浓于道,自然心淡于事。守其性兮不散乱,存其神兮不昏沉,又安有渴睡杂念之扰哉?咄!理胜欲则存,欲胜理则亡。

十二
潜心于渊,神不外游;心牵于事,火动于中。火动于中,必摇其精。心静则息自调,静久则心自定。死心以养气,息机以纯心。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游,外三宝不透中而扰,呼吸绵绵,深入丹田。使呼吸为夫妇,神气为子母,子母夫妇,聚而不离,故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外游,精不妄动,常薰蒸于四肢,此金丹大道之正宗也。

十三
大道从“中”字入门。所谓“中”字者,一在身中,一不在身中。功夫须两层做:第一寻身中之中,朱子云“守中制外”,夫守中者,须要回光返照,注意规中,于脐下一寸三分处,不即不离,此寻身中之中也;第二求不在身中之中,《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此未发时,不闻不见,戒慎幽独,自然性定神清,神清气慧,到此方见本来面目,此求不在身中之中也。以在身中之中,求不在身中之中,然后人欲易净,天理复明,千古圣贤仙佛,皆以此为第一步功夫。

十四
打坐之中,最要凝神调息,以暇以整,勿助勿忘,未有不逐日长工夫者。

十五
凝神调息,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经之玄关一窍也。

十六
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

十七
古仙云:“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真息之息,息乎其息者也;不神之神,神乎其神者也。总要无人心,有道心,将此道心,返入虚无,昏昏默默,存于规中,乃能养真息之息,得不神之神。

十八
初学必从内呼吸下手,此个呼吸,乃是离父母重立胞胎之地。人能从此处立功,便如母呼亦呼、母吸亦吸之时,好象重生之身一般。

十九
大凡打坐,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丸,旋复降下绛宫,而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了,总是要“勤、虚、炼”耳。

二十
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虚守静而已。真息一动,玄关即不远矣。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

二十一
《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二句,可浑讲,亦可拆讲。浑言之,只是教人以入定之功耳。拆言之,则虚是虚无,极是中极,静是安静,笃是专笃。犹言致吾神于虚无之间,而准其中极之地,守其神于安静之内,必尽其专笃之功。

二十二
人心者二,一真一妄。故觅真心者,不生妄念,即是真心。真心之性格,最宽大、最光明;真心之所居,最安然、最自在。以真心理事,千条一贯;以真心寻道,万殊一本。然人要用他应事,就要养得他壮大,就要守得他安闲,然后劳而不劳,静而能应。丹诀云:“心走即收回,收回又放下,用后复求安,求安即生悟”也。谁云闹中不可取静耶?

二十三
游方枯坐,固非道也。然不游行于城市云山,当以气游行于通身关窍内乃可,不打坐于枯木寒堂,须以神打坐于此身妙窍中乃可。

二十四
学道以丹基为本。丹基既凝,即可回家躬耕养亲,做几年高士醇儒,然后入山寻师,了全大道。彼抛家绝妻、诵经焚香者,不过混日之徒耳,乌足道!

二十五
保身以安心养肾为主。心能安,则离火不外荧;肾能养,则坎水不外漰。火不外荧,则无神摇之病,而心愈安;水不外漰,则无精涸之症,而肾愈澄。肾澄则命火不上冲,心安则神火能下照,神精交凝,乃可以却病,乃可以言修矣。

二十六
凡人养神、养气之际,神即为收气主宰。收得一分气,便得一分宝,收得十分气,便得十分宝。气之贵重,世上凡金凡玉,虽百两不换一分,道人何必与世上争利息乎?利多生忿恚,忿恚属火,气亦火种,忿恚一生,气随之走,欲留而不能留。又其甚者,连母带子,一齐飞散。故养气以戒忿恚为切,欲戒忿恚,仍以养心、养神为切。

二十七
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

二十八
炼心之方,自小及大。如今三伏大炎,一盏饭可也,再求饱不可也;一片凉可也,再求大凉不可也;数点蚊不足畏也,必求无蚊不能也。自微及钜,当前即炼心之境。从苦中求甘、死里求生,此修道之格论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这一瞬,弹幕都寂静下来,好半天后,才有人小心翼翼的打下一行字:“如果我没感觉错,殷佳彤已经做出了选择,对吧?”洛旻宇一时间也没有说话,就在殷佳彤以为等不到回答
  • 且当事人告诉我当天提讯时就一个人,如果真是这样,这笔录就是无效的,是不能作为证据采信的!‍♂ 我曾办过类似案件,就有申请法院通知侦查人员出庭,提前准备了20多条
  • 趁你现在还有时间,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努力做成你最想做的那件事,成为你最想成为的那种人,过着你最想过的那种生活,这个世界永远比你想的要更精彩,不要败给生活。向
  • 昨晚电梯里有个奶奶说“像妈妈” 他还赶紧说“像爸爸 跟爸爸一模一样”周日下午苏姐来了 是我看了资料满意她爸负责面试老师负责讲价的 比之前的阿姨都贵 但是确实给人
  •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但是对于潮流的把握跟对消费者的心理还是使Gucci在手表上面大有可为,镶钻的这款女表就是Gucci发出的一个信号,既可以当做腕表又可以当做手镯的它是最大的卖点,
  • 可真正有一天独自一人去了向往的远方后,才发现自己并不是那么的潇洒和洒脱,看到美丽的美景会想此刻如果有自己的爱人和孩子的陪伴有多好,尝到好吃的美食会想到要是能带妈
  • 名匠系列月相腕表亦是经典名匠系列中的新面孔,直径40毫米的18K金圆形表壳,搭配精钢18K金链带,两种金属辉映出别样的大方贵气,银色压制大麦颗粒的典雅表盘,除读
  • 要说缺点不足,因为啥东西都不完美,主要还是得从手表理论上说,任何振荡的物体,它在平衡点上的受到的“干扰”都可以忽略不计,手表的摆轮震荡和擒纵这两个机构是相互作用
  • 今日,让我带你走进章昊与夏荣的故事,体验他们那份平淡中的深情。他们的故事或许平凡,但却如同一首动人的歌曲,悠扬在每一个有风的日子里。
  • X (X ) 潜水表其实,出海的优秀品牌还有更多,比如宝珀五十?系列、积家深海计时码表系列和雪铁纳“海龟”等一系列潜水表,为我们开发的还有更多海洋世界的职业生
  • 有吃有穿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今生多病为何因,前世杀生害命人。
  • 】#泰国社会头条[超话]# 泰国头条新闻社讯 据泰媒报道,为庆祝中国春节,泰国运营商True 5G联合三星、Gold Elite公司推出“Gold Elite
  • 比如劳力士水鬼、卡地亚蓝气球,这些款式超受欢迎,退货快,而且每只手表压扁的成本都比较低,所以这类复刻表的相对手表的质量来说还是比较实惠的.至于部分款式,比如欧米
  • 石勒也为儿子做了一些准备,开始命令太子省查决断尚书奏事以削弱石虎的权势,但这样却反而加快了石虎夺权的准备。333年,六十岁的石勒病入膏肓,望着守在床边的侄子石虎
  • #JoJo星运Tips# | 金星落十二星座的女生对爱情的态度金星白羊座:一见钟情的几率比较大,通常在感情中都喜欢打直球,想到的事情立马行动金星金牛座:在感情中
  • 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
  • 我即是天灾》陆云《地表最强》陆一鸣《地表最强》陆一鸣《地表最强》陆一鸣《地表最强》陆一鸣《国家大事》林锋《国家大事》林锋《国家大事》林锋《国家大事》林锋《军工武
  • 原理很简单,马达加电池就是一个美容棒,之所以价格高是因为头部镀的24k黄金,因为只有黄金经过摩擦震动,会释放出负离子进入肌肤真皮层和人体内正离子互相呼应,清除
  • ②九分多钟,著名的帕梅拉帕老师,我是随便搜的,看是她就跟练了,如果有什么讲究可以跟我说哦,这组动作是全程站着的,我喜欢站着的,但凡有能坐下的,我就躺着了。其实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