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县长,一家四代人,迎战风沙70年
走进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章古台镇的一片林地,举目四望,树木葱茏。弯腰从树影掩映的小径上抓起一抔黄土,细沙很快从指缝滑落,似乎在讲述这片土地曾经的荒芜。

  彰武县,紧邻科尔沁沙地南缘,历史上沙化土地面积曾占全县总面积的96%,是辽宁的风口和“沙窝子”。几十年前,这里一年365天中有240天在刮风,漫天黄沙只需两小时就能掠过辽河平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面临着沙进人退的困境。

  治沙累、治沙难,可偏偏有人不信邪,誓要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筑起一片绿色生态港湾。

  这是一家四代人,在悠悠70年岁月里治沙的故事。

  不做县长来治沙

  1953年深秋,寒冷笼罩着彰武县北部白茫茫光秃秃的沙丘,刺骨的北风卷着黄沙刮得天昏地暗。在章古台火车站东一户农家土坯平房里,一位身穿旧军装的中年人正向房东老汉了解当地的风沙。老汉指着被风沙敲打得簌簌抖动的窗棂说:“刘主任你看,咱这地方啊,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遍地沙尘滚,草木不得生。这日子真是没法过呀。”

  老汉说的“刘主任”,是刚从当年的辽西省义县县长岗位上调任到章古台固沙造林试验站、现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担任首任党支部书记兼主任的刘斌。在刘斌墓前,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讲师刘莹为记者讲述了刘斌初来彰武的故事。

  那时,章古台镇“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为了像一棵树一样让自己的根牢牢握住这片土地,刘斌说服妻子、带着孩子举家搬迁到章古台。

  来到章古台镇第二天,狂傲的风沙就给刘斌“上了一课”——清晨,刘斌的房门被流沙堵死。他的同事从窗户爬出,用铁锹把门口的沙堆铲走。刘斌推门走出来,只说了一句话:“黄沙正向我们挑战呢!”

  后面的日子里,刘斌带领着技术人员开启了阻击黄沙的艰辛历程。每天天不亮,他们就来到沙丘上开展试验,可地里刚播完的种子,不到半天就被风吹走;即便长出小苗,也很快被沙掩埋。

  试验、失败、总结经验、再试验……刘斌等人在科尔沁茫茫沙海中不断寻找,终于发现了能够在沙地生存、有着强大的防风固沙能力的灌木植物。1957年,他们总结出的“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顺风推进,前挡后拉,分批治理”一整套综合固沙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方法之一。

  流沙固定住了,但要挡住狂风,还是要造林。

  1954年,刘斌和技术人员种下2000棵油松,但只活了两棵。痛定思痛,他们广泛搜集资料,最终发现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和呼伦贝尔沙地的樟子松适宜在沙地和山地上生长,且耐旱耐寒耐瘠薄。

  在刘斌的支持下,1955年8月,工程师韩树堂等人在呼伦贝尔沙地中找到原始沙地樟子松林。他们将5000棵樟子松树苗引种到章古台,树苗成活后,形成国内最早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这一举措开创了樟子松引种治沙的先例,1978年,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刘斌参加了大会并受奖。可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研究所已获得上百项科研成果,没有一项写上过刘斌的名字。

  1989年,时年84岁的刘斌在子女的陪伴下回到章古台镇。他走进万亩松林,抚摸着一棵棵松树,对身边的亲人说:“等我死了,要把我送回来。”

  1990年3月31日,刘斌因病逝世,家人依他心愿将他葬在了章古台镇。

  “墓地后面的树,就有当年刘斌带人种下的。”顺着刘莹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棵棵樟子松,高大挺拔,翠绿葱茏。

  刘斌何尝不像一名将领,树是他的战士,他们一同与风沙搏斗。如今,风沙已被击退,树木无悔地守护着他。

  献了终身献子孙

  刘斌的儿子刘秀森率先从刘斌手中接过治沙接力棒。

  种得下树,还要守得住林。受刘斌的影响,参军退役后的刘秀森回到刘斌身边,成为一名护林员临时工,直到1980年才转正为一名正式护林员——守住父亲造了半辈子的林,成为刘秀森后半生的追求。

  “1990年,爷爷刘斌去世时,我50岁的父亲刘秀森是护林员,27岁的哥哥刘树春也是护林员。”刘斌二孙子刘树新说,循着祖辈、父辈的足迹,1990年年末他也成了一名护林员。

  秀森,树春、树新,从两代人的名字里,能看出这家人对树木葱茏的追求——这是属于治沙人的浪漫。

  “在我心中,爷爷刘斌是一个踏实苦干的人,他离不开这片林子……”刘树新说,“爷爷、父亲,还有我们哥俩性格非常相似,平常时候话语不多,但干起工作来都认真。因为在沙地上造林护林太难了,容不得一丝懈怠。”

  正如曾为军人的刘斌生前说过的那样:“我们共产党人不怕战场上流血牺牲,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又打赢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难道还战胜不了这肆虐的风沙?狂沙一日不退,就一天不离治沙阵地!”

  如今,彰武全县林地面积由1949年前的18万亩增长至212.96万亩——这是治沙人书写在沙地上的传奇。

  现在,刘树春、刘树新兄弟俩依旧生活在章古台镇,他们生活艰苦,内心却骄傲而满足。“2011年,我父亲刘秀森去世,我和哥哥按照父亲的嘱托继续护林到今天。再过一段时间,哥哥就要退休了,但我家第四代治沙人已经返回了章古台。”刘树新说。

  造林守林扬精神

  没错,那位在刘斌墓前做讲解的姑娘刘莹,是刘斌的重孙女,也是刘家坚守在治沙防线的第四代人。

  “2021年5月初,我从工作地沈阳回老家章古台探亲,刚一下高速口,就看到了刚刚投入使用不久的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刘莹说,出于好奇,她在学校门口停留许久,晚上回家跟父亲分享了白天的见闻。

  当晚,平日话语很少的刘树新和女儿谈了很多、很久。“起初,我只知道我爷爷、大爷和爸爸是护林员,关于太爷爷植树造林的功绩,我那天才第一次听说。”刘莹说。

  回到沈阳后,刘莹时常想起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想起父亲讲过的家族治沙故事。适逢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招聘讲师,几乎没有犹豫,刘莹辞去了在沈阳的工作,回乡应聘并成功入选。

  刘斌墓是刘莹讲解次数最多的地方。“那里也是我的太爷爷作为第一代治沙人,向沙漠发起挑战的地方。”

  “起初到现场教学点备课时,顶着日出走、迎着日落归;夏天30多度的天气,头上太阳晒、脚下沙子烤。可和治沙英雄相比,我这点苦又算什么呢?”刘莹说。

  仅仅一年有余,刘莹曾经白皙的肌肤已被烙印上和祖辈父辈相同的古铜色——这是家族的传承,也是治沙人的勋章。

  与祖辈父辈从事防沙治沙具体工作略有不同,刘莹工作的重点是传承、宣讲矢志不渝、永不退缩的彰武治沙精神。

  “历经70多年的艰苦实践,进入新时代的彰武治沙,已经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更加系统的治理新模式。”刘莹说,“身为一名新时代青年,我要成为彰武治沙精神的实践者、传播者,不负先辈,为家乡的生态建设做出更多努力、更大贡献。”

  在彰武,人和树,都坚韧。像刘家四代一样爱林护林的人更是不在少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侯贵、“马背上的绿色守护神”护林员李东魁、辽宁省沙地所的一批批科研人员……他们将沉甸甸的汗珠子砸在这片黄色的土地上,造就和续写着“大漠风流”。

  他们有着不同的姓氏,却共享着同一个名字——治沙人。

分享一本超好看的小说
旗袍与军装 我都不舍得看
男主已经和战起1938男二在我心里二战文并称第一了
注定be的爱情才刻骨铭心
我要哭晕了 我感觉如果我是女主 我真的会心肌梗塞 但是女主真的是三观很正的一个人
男主去承认错误 去承认他的信仰是错的 并有承担后果的勇气 即使在能够活着并与女主相偕的情况下依然选择面对死亡
女主丝毫不圣母 爱上男主并非她的错 但她并没有原谅他 她觉得死亡才是男主应该去承担的 因为他有罪 他杀害了很多无辜的犹太人
男女主在我这儿真的 我哭死 人格魅力真的太强[泪]

【这位老县长,一家四代人,迎战风沙70年】

走进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章古台镇的一片林地,举目四望,树木葱茏。弯腰从树影掩映的小径上抓起一抔黄土,细沙很快从指缝滑落,似乎在讲述这片土地曾经的荒芜。

彰武县,紧邻科尔沁沙地南缘,历史上沙化土地面积曾占全县总面积的96%,是辽宁的风口和“沙窝子”。几十年前,这里一年365天中有240天在刮风,漫天黄沙只需两小时就能掠过辽河平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面临着沙进人退的困境。

  治沙累、治沙难,可偏偏有人不信邪,誓要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筑起一片绿色生态港湾。

  这是一家四代人,在悠悠70年岁月里治沙的故事。

  不做县长来治沙

  1953年深秋,寒冷笼罩着彰武县北部白茫茫光秃秃的沙丘,刺骨的北风卷着黄沙刮得天昏地暗。在章古台火车站东一户农家土坯平房里,一位身穿旧军装的中年人正向房东老汉了解当地的风沙。老汉指着被风沙敲打得簌簌抖动的窗棂说:“刘主任你看,咱这地方啊,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遍地沙尘滚,草木不得生。这日子真是没法过呀。”

  老汉说的“刘主任”,是刚从当年的辽西省义县县长岗位上调任到章古台固沙造林试验站、现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担任首任党支部书记兼主任的刘斌。在刘斌墓前,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讲师刘莹为记者讲述了刘斌初来彰武的故事。

  那时,章古台镇“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为了像一棵树一样让自己的根牢牢握住这片土地,刘斌说服妻子、带着孩子举家搬迁到章古台。

  来到章古台镇第二天,狂傲的风沙就给刘斌“上了一课”——清晨,刘斌的房门被流沙堵死。他的同事从窗户爬出,用铁锹把门口的沙堆铲走。刘斌推门走出来,只说了一句话:“黄沙正向我们挑战呢!”

  后面的日子里,刘斌带领着技术人员开启了阻击黄沙的艰辛历程。每天天不亮,他们就来到沙丘上开展试验,可地里刚播完的种子,不到半天就被风吹走;即便长出小苗,也很快被沙掩埋。

  试验、失败、总结经验、再试验……刘斌等人在科尔沁茫茫沙海中不断寻找,终于发现了能够在沙地生存、有着强大的防风固沙能力的灌木植物。1957年,他们总结出的“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顺风推进,前挡后拉,分批治理”一整套综合固沙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方法之一。

  流沙固定住了,但要挡住狂风,还是要造林。

  1954年,刘斌和技术人员种下2000棵油松,但只活了两棵。痛定思痛,他们广泛搜集资料,最终发现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和呼伦贝尔沙地的樟子松适宜在沙地和山地上生长,且耐旱耐寒耐瘠薄。

  在刘斌的支持下,1955年8月,工程师韩树堂等人在呼伦贝尔沙地中找到原始沙地樟子松林。他们将5000棵樟子松树苗引种到章古台,树苗成活后,形成国内最早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这一举措开创了樟子松引种治沙的先例,1978年,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刘斌参加了大会并受奖。可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研究所已获得上百项科研成果,没有一项写上过刘斌的名字。

  1989年,时年84岁的刘斌在子女的陪伴下回到章古台镇。他走进万亩松林,抚摸着一棵棵松树,对身边的亲人说:“等我死了,要把我送回来。”

  1990年3月31日,刘斌因病逝世,家人依他心愿将他葬在了章古台镇。

  “墓地后面的树,就有当年刘斌带人种下的。”顺着刘莹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棵棵樟子松,高大挺拔,翠绿葱茏。

  刘斌何尝不像一名将领,树是他的战士,他们一同与风沙搏斗。如今,风沙已被击退,树木无悔地守护着他。

  献了终身献子孙

  刘斌的儿子刘秀森率先从刘斌手中接过治沙接力棒。

  种得下树,还要守得住林。受刘斌的影响,参军退役后的刘秀森回到刘斌身边,成为一名护林员临时工,直到1980年才转正为一名正式护林员——守住父亲造了半辈子的林,成为刘秀森后半生的追求。

  “1990年,爷爷刘斌去世时,我50岁的父亲刘秀森是护林员,27岁的哥哥刘树春也是护林员。”刘斌二孙子刘树新说,循着祖辈、父辈的足迹,1990年年末他也成了一名护林员。

  秀森,树春、树新,从两代人的名字里,能看出这家人对树木葱茏的追求——这是属于治沙人的浪漫。

  “在我心中,爷爷刘斌是一个踏实苦干的人,他离不开这片林子……”刘树新说,“爷爷、父亲,还有我们哥俩性格非常相似,平常时候话语不多,但干起工作来都认真。因为在沙地上造林护林太难了,容不得一丝懈怠。”

  正如曾为军人的刘斌生前说过的那样:“我们共产党人不怕战场上流血牺牲,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又打赢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难道还战胜不了这肆虐的风沙?狂沙一日不退,就一天不离治沙阵地!”

  如今,彰武全县林地面积由1949年前的18万亩增长至212.96万亩——这是治沙人书写在沙地上的传奇。

  现在,刘树春、刘树新兄弟俩依旧生活在章古台镇,他们生活艰苦,内心却骄傲而满足。“2011年,我父亲刘秀森去世,我和哥哥按照父亲的嘱托继续护林到今天。再过一段时间,哥哥就要退休了,但我家第四代治沙人已经返回了章古台。”刘树新说。

  造林守林扬精神

  没错,那位在刘斌墓前做讲解的姑娘刘莹,是刘斌的重孙女,也是刘家坚守在治沙防线的第四代人。

  “2021年5月初,我从工作地沈阳回老家章古台探亲,刚一下高速口,就看到了刚刚投入使用不久的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刘莹说,出于好奇,她在学校门口停留许久,晚上回家跟父亲分享了白天的见闻。

  当晚,平日话语很少的刘树新和女儿谈了很多、很久。“起初,我只知道我爷爷、大爷和爸爸是护林员,关于太爷爷植树造林的功绩,我那天才第一次听说。”刘莹说。

  回到沈阳后,刘莹时常想起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想起父亲讲过的家族治沙故事。适逢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招聘讲师,几乎没有犹豫,刘莹辞去了在沈阳的工作,回乡应聘并成功入选。

  刘斌墓是刘莹讲解次数最多的地方。“那里也是我的太爷爷作为第一代治沙人,向沙漠发起挑战的地方。”

  “起初到现场教学点备课时,顶着日出走、迎着日落归;夏天30多度的天气,头上太阳晒、脚下沙子烤。可和治沙英雄相比,我这点苦又算什么呢?”刘莹说。

  仅仅一年有余,刘莹曾经白皙的肌肤已被烙印上和祖辈父辈相同的古铜色——这是家族的传承,也是治沙人的勋章。

  与祖辈父辈从事防沙治沙具体工作略有不同,刘莹工作的重点是传承、宣讲矢志不渝、永不退缩的彰武治沙精神。

  “历经70多年的艰苦实践,进入新时代的彰武治沙,已经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更加系统的治理新模式。”刘莹说,“身为一名新时代青年,我要成为彰武治沙精神的实践者、传播者,不负先辈,为家乡的生态建设做出更多努力、更大贡献。”

  在彰武,人和树,都坚韧。像刘家四代一样爱林护林的人更是不在少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侯贵、“马背上的绿色守护神”护林员李东魁、辽宁省沙地所的一批批科研人员……他们将沉甸甸的汗珠子砸在这片黄色的土地上,造就和续写着“大漠风流”。

  他们有着不同的姓氏,却共享着同一个名字——治沙人。(记者高爽)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最悲惨的一次是我们出门度假了两天,回来时老鼠夹上只剩下被夹子压着的头部。所幸进入八月,所有的植物都枝繁叶茂,最后一批花也开了,我和动物们的斗争告一段落。
  • ✅4.陈列:常用或是近期想要看的书籍放在容易拿到的区域,不常用的书籍可以放上部或者下部。✅3.筛选、分类:将每一个本书拿在手中判断是否需要留下,留下的书籍按照类
  • 看到你蹲在地上,心疼死了,从24号0:02看到你发微博,那天到四五点我才睡着,这些天来我每天两三点醒,控制不住刷抖音看你的视频[泪]【宝鸡秦通运输集团麟游县运输
  • 在他家楼上的窗台上,这只鸟妈妈在一动不动的在孵小鸟备好明天去上班的装备,陪伴我24小时买的年货,时间过的真快~⌚️一起带的情侣表⌚️他外甥女真的好喜欢和锅盖玩,
  • 我发现汉莎航空这个#在这里遇见改变#H5超奇妙耶!拍不同的物品就会出现不一样的目的地,刷了几次出来的全部都是自己最想去的地方,6月本来要去意大利逛古迹,结果居然
  • 相亲多久可以确定关系? 月老告诉你:一天 没错,相亲一天可以确定了 我说的并不是确定情侣关系,而是通过一天,你就可以确认要不要和此人发展看看了…… 一般
  • “是阎浮提行善之人”:南阎浮提做善的这个人,“临命终时”:等他临死的时候,“亦有百千恶道鬼神”:人哪!“我欲令是命终之人”:我都想令这将命终的人,“不落恶道”:
  • Tick Tick、Boom音乐演绎生活的每一个重要的片段,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坦诚,用心对待彼此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或许每个人都有一首unfinished son
  • 近年来,专心拍戏的易烊千玺谢绝了很多综艺节目的邀约,也在“演员”这个行业中交出了令人欣慰的答卷,在《送你一朵小红花》和《长津湖》中的表演,都让易烊千玺一步一步得
  • #分享目前你用过最满意的爽肤水# 我用过的爽肤水绝不比各位少。 不装了,我摊牌了,我是亿万富翁,哦哦不是,我是精致男孩。(嘿嘿)我有点轻微强迫症,还有一点小洁癖
  • 希望2022可以谈一场不考虑任何顾虑的恋爱。希望2022再大胆一点,敢闯敢拼敢赢!
  • 以前很喜欢听高晓松的节目聊天他之前说要做一个晓岛的艺术空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晓岛现在有两个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海口中国的一南一北遥遥相望云洞图书馆由MAD建筑事
  • 30. 即使你不在我的身边,但是,只要想起你,我觉得我的世界变得格外的温柔大概是为了弥补在公司楼下吃午饭带给我的创伤(吃了太多顿的辣椒炒肉了[允悲][允悲][允
  • 【付属品】■刀(へし切長谷部)×1■クリアパーツ(仮面/ヒートロッド)×1■ホイルシール×1【付属品】■刀(へし切長谷部)×1■クリアパーツ(仮面/ヒートロッド
  • ” 周华健曾和华语作家张大春、舞台剧编导谢念祖等超重量级组合推出音乐剧《赛貂蝉》谦虚地说是来偷师取经,不改幽默本色的他,更和丁当来个海报上男女主角pose的合照
  • ”金牛座基本上是属于那种只要在一起就会烦死对方的混蛋,因为他们认为对方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毕竟他们也是全力付出。”金牛座基本上是属于那种只要在一起就会烦死对方的
  • ​感谢巨人给予的弹幕复兴,ed太强了,把漫画也看完了,只能说我接受了。末了只剩下一棵树,艾伦真的自由了#1月读书打卡# 要不是因为听痛仰乐队不会打卡这本书-
  • 如果肌肉量大,是练出来的吗?有氧运动练得腿粗,那么你一定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也许你会觉得跑步以后腿胀胀的,感觉是在长肌肉,但这只不过是暂时性的充血,和真正长肌
  • #非人哉首登银幕为冬奥助力##大电影我们的冬奥# 今日发布《九月的冬季假日》篇章海报。#非人哉首登银幕为冬奥助力##极光TV大屏追剧# #大电影我们的冬奥# 今
  • 2,老公顺利转业回来,进个不错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