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可能完全生活在痛苦之身的状态下,而有些人则可能偶尔感受到它,比如失恋或与过去的痛苦、失落、身体或情感上的伤害等相关联的情况。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引发痛苦之身,尤其是当它与你过去的痛苦产生共鸣时。当痛苦之身即将从休眠状态中被激活时,即使是一个念头或与你关系亲密的人的一句不经意的话,都有可能激活它。 有些痛苦之身像个吵闹不休的孩子,虽然令人不愉快,但是它的害处相对较小;而有些痛苦之身则非常邪恶,像具有毁灭性的怪兽,或是像恶魔一般。有些会引起身体上的不适,更多的则是引起情感上的不安。有些会攻击你周围与你亲密的人,而有些则会攻击你自己。然后,你有关生活的想法和感情会变得消极并具有自我毁灭性。疾病和意外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有些痛苦之身甚至会驱使遭受它折磨的人去自杀。 你本以为你了解某人,但某天你突然碰到的他却变成了一个陌生的、狰狞的野兽,这会让你感到非常吃惊。然而,这时关注自己的内在比关注对方来得更重要。观察你内心任何痛苦的迹象,它的表现形式可能是:愤怒、烦躁、忧郁、伤害他人的欲望、生气、沮丧、想在个人关系中制造冲突的冲动等。在它刚从休眠状态被激活的那一刻,你就应该注意到它。 痛苦之身要在你的体内生存,就像其他任何一个实体一样,如果你无意识地被它控制,它就能存活下来。然后,它会控制你,变成你,并经由你而活出它自己。它需要从你的体内获取“食物”。它以任何与它能量共振的经历或各种形式创造的痛苦为“食”,这些形式有愤怒、沮丧、恨、哀怨、感情冲突、暴力,甚至是疾病。当它控制你时,它会在你的生活中创造一种经常能激活它能量的情况,以便它继续生存。痛苦只能以痛苦为食,它不能享用欢乐。欢乐对痛苦之身害怕被你发现。它的生存取决于你对它无意识的认同,以及你面对内在痛苦时,那种无意识的害怕。 一旦你被痛苦所控制,你会想要更多的痛苦。这时你会成为受害者或者迫害者:你要么为别人制造更多的痛苦,要么受痛苦的折磨,或者两者皆是。实际上这两者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当然,你不会意识到这点,你可能还会说你不要遭受痛苦。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在不断地使自己和别人更加痛苦。如果你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这种思维和行为模式就可能会消失。 痛苦之身其实是小我投射出来的阴影,它很害怕你的意识之光。因为一个正常的人是不想受更多的苦的,除非他病了。痛苦之身害怕被你发现。它的生存取决于你对它无意识的认同,以及你面对内在痛苦时,那种无意识的害怕。但是,如果你不面对痛苦,不努力把意识之光带进痛苦中,你将会被迫一次又一次地激活你的痛苦之身。痛苦之身对于你来说就像一个危险的怪物,你甚至不敢直视它。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它只是一个幻觉,它在你临在的力量下没法存活。 很多心灵导师说,所有的痛苦实际上都是一种幻觉,这是真的。问题是:对你来说,这是真的吗?你单凭这样的信念并不会让你从痛苦中解脱。你愿意在你的余生都遭受这种痛苦,然后还坚持说它只是一个幻觉吗?那样你就可以远离痛苦吗?在这里我们所关注的是,你要如何实践这个真理——也就是说,如何让痛苦在你自己的生活中消失。 所以,痛苦之身不希望你直接去观察它并认清它。当你观察它,感觉到它在你体内的能量场并关注它时,那种无意识的认同就已经被打破了。这时,一种更高的意识状态产生了,我称它为“临在”(presence)。现在你是这个痛苦之身的见证人或观察者。也就是说,它不会再控制你、假装是你,或在你的体内获取新生的能量了。你已经发现了你自己内在的强大力量,你已经获取了当下的力量。 当我们有足够的意识来突破对痛苦之身的认同时,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无意识创造了它,意识将它变回原形。圣保罗优美地说出了宇宙的原理:“万物在光明下无所遁形,同时万物在光的照耀下都会转化成光。”就像你不能向黑暗宣战一样,你不能向痛苦之身宣战,这样做只会引发内心的冲突并创造更深的痛苦。所以观察它就足够了。观察它意味着接纳它成为当下时刻事实的一部分。 请保持临在状态,对痛苦保持关注,守卫你的内在空间。你需要充分地保持注意力,才能直接地观察痛苦之身并感受它的力量。这样,它就无法再控制你的思维了。 痛苦之身由受困的生命能量构成,这种能量是从你总的生命能量中分离出来的,它通过思维认同的反自然过程暂时地取得自治权。它变得反对生命,就像动物试图去追自己的尾巴一样。你知道我们的文明为什么已经变成了一种自残的文明吗?但是即使自残的力量也仍然是生命的能量。 当你开始不再认同痛苦之身,而成为观察者时,痛苦之身还会继续挣扎一段时间,同时还会试图让你再度认同它。虽然你不再通过认同它而给它能量,但是它还是会保持一定的动能,就像转动的轮子一样,即使你不再推它,它也会因为惯性继续转动一会儿。在这个阶段,它可能还会在你身体的不同部位制造一些疼痛或不适,但是这些痛苦不会持续很久。请保持临在状态,对痛苦保持关注,守卫你的内在空间。

【我说文艺】林森:“知青”原点与时间之书 ——论韩少功长篇小说《日夜书》(下篇)

“日”与“夜”之二:革命与日常

《日夜书》在革命与日常之间处理得最有意味、最为复杂的人物,显然是马涛。作为叙述者陶小布的妻子马楠的哥哥,在《日夜书》中,马涛占据了极大的篇幅,也是全书中韩少功刻画得最耗心力的一位人物。马涛是一位“革命者”,或者说自以为的“革命者”,他读书甚多,有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体内涌动着革命者的坚韧,不少的知青都被他的魅力所倾倒,包括小说中的“我”——陶小布。除了有革命的理想,马涛也有胆量,在因密谋被揭发入狱之后,他仍然不改其志,他犹如永动机,一直喷涌出“革命”的力量。而且,他身上保持着这种状态数十年,直到多年后身处国外,仍是一副引领全世界思想革命的派头。在这个意义上,马涛是一个超脱之人,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世俗生活,为了某种“理想之光”便把一切都压了上去,从不后悔。我们可以不认可他的思想,可我们又很难不为他这种追索的毅力所震撼。马涛的让人难忘,当然不仅是因为这“伟光正”的一面,甚至可以说,韩少功刻画他、读者记住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另外一面。作为革命者的反面,马涛在日常生活当中,完全没有了那种面对历史、面对思想、面对时代的如鱼得水,他失去了那种“对自己入迷的书过目不忘,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某一段,甚至能准确锁定哪一页,讲一个小说或电影里的故事,也能风生水起和准确无误”的“超能力”。在日常生活当中,他“把姓王的喊成姓刘的,把杀猪的叫成弹棉花的,把人家的三大姨叫成四姑娘……”饭烧焦了,他路过几次也不熄火。马涛的这种“与生命相脱节的纯粹来自知识演绎的思想狂妄。他内心的自我膨胀和傲慢来自于知识给人带来的心理优越,他忽略了思想的奇葩只有落实到常识的现实才能开出真实的花”。马涛把一家人尤其是马楠伤害极深,陶小布作为旁观者,在讲述之时饱含愤恨。马涛对家人、朋友的伤害是持久性地,他甚至把自己的女儿笑月也丢给马楠,基本放弃了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这也酿成了小说结尾处笑月自杀的惨剧。而马涛本人,对那些被他伤害的人毫无知觉,只认为所有人都轻慢了他,他的“伟大”被所有人扼杀了——他认为马楠为保护他而在他下狱期间烧掉他的手稿,造成了他曾提出的某个伟大思想未被承认,这对他是摧毁性的。马涛的这些自以为是和思想狂妄,都身披一件“伟大”的外衣,他永远觉得身边人没有给他创造足够多的条件,让他一展身手,于是把“匕首”一次次刺向最亲的人。

革命的轰轰烈烈和日常的鸡毛蒜皮,在这里形成了某种刺眼的对比。一个个疑问也由此诞生:以牺牲身边最亲的人来完成的“革命”,是否具有合法性?连最亲的人都可以如此肆意践踏的理想,是否仍然值得尊敬?革命与日常的摩擦、冲突,是否就像“夜”未能融于“日”?

日”与“夜”之三:身体与精神

《日夜书》里,韩少功极力回归传统长篇的表达,更多地以故事本身来讲述,作者的强行介入不多,但也还是有。韩少功在故事讲述的中间,插入一些章节,分析人物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有“泄点与醉点”“准精神病”“器官与身体”等几个章节。“泄点与醉点”先分析了这两者的不同,这两个描述生理高潮的概念,“泄点”相当于饮食当中的“吃饱”,“醉点”相当于饮食当中的“吃好”。之后则是分析N、安燕、姚大甲、吴天保、贺亦民等人的性经历,试图从这里头,挖掘性经历与他们的性格演变、命运走向之间的隐秘关系。“准精神病”则是以蔡海伦、马楠、万哥、马涛几人的某些几近精神病的性格表现作为分析对象:蔡海伦无论任何场合,都把女权挂在嘴边,把所有的话题都引向关于女权的争论;马楠任何时候都让陶小布表达对她的爱,以此来证明他没有变心;万哥是一个穷怕的人,到南方最早开放的城市见识一番之后,心态失衡,导致后来被骗,而这个经历颇多的人,最后变成了喋喋不休的“营养专家”;马涛永远活在他的伟大理想和现实庸常的摩擦当中。“器官与身体”则主要是关于贺亦民的奇人奇事,贺身材很矮,也不识几个字,要谈女朋友还得请别人介绍《红楼梦》等名著中的典故,以方便其“找话题”,就是这么一个人,竟极有偏才,发现了电表上的极大漏洞,长期用电而表不走动,他还有多项技术专利……这个奇人也是畸人,他的腿与腰、手、脑、舌、耳、心等器官被韩少功缓缓道来。

身体作用于精神,精神也支撑着身体。很显然,这相对、相反的概念,被插入完整、线性的叙事当中,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花活儿,而是要在人物的命运向前发展的时候,稍微歇一歇,停下来思考那些被故事裹挟着往前的人物,除了社会的、时代的浪潮裹挟,还有没有一些不被注意的因素,潜在地影响着那群人的生命走向?作为个体,精神方面的追求、喜好甚至怪癖,其实也在左右着一个人——虽然这可能很难被我们所看见。除了精神,身体、样貌也跟一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贺亦民就是一个例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泄点”和“醉点”,这本是身体上的反应,可这种身体反应,又往往抵达精神层面。身体和精神,显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连一体、互相转化的,就像“日”与“夜”的永远相连,不可分割。

日”与“夜”之四:少年与老年

《日夜书》里,人物从知青时期的少年,变成活在当下,逐步退出职场的老年。针对少年时期,韩少功少见地在自己的长篇小说当中书写爱情了——而对情感的书写,往往被视为韩少功的一个“薄弱环节”。《日夜书》不仅仅写爱情,甚至也有了性描写,这更是韩少功作品中罕见的。马楠为救哥哥马涛,去找徐副主任,被夺了初夜。后来的第22章、23章里,陶小布和马楠两人进行着让人唏嘘心碎的“第一次”。所谓的性描写,当然不是为了描写性,而是在对话、动作当中,写出马楠和陶小布所受到的身体、心理伤害。陶小布失败的第一次,当然是因为介怀马楠被徐副主任夺取了初夜——虽然他极力否认;马楠后来没法生育,跟当初的徐副主任是不是也有着某些隐秘的关系?这些被时代抛到山沟沟里的少年人,其被时代给予的伤害,通过一次“失败”的性关系,被折射出来。他们下乡之前的那种冲天豪情,被现实雨打风吹去。可以看出,韩少功在书写知青这一段少年生活的时候,既对那个时代保持着警惕性的思考,“将与自己同时代并且命运交集在一起的人作为麻雀,加以刻薄地剖析”,也有对这一段少年经历保持着某种刻骨的痛惜。

老年这一段,韩少功还写了职场,写了办公室政治。比如说第28章突然出现的陆学文,这个在厅长陶小布手下任副厅长的活宝,和陶小布来了一场“宫斗”。韩少功也写到了家庭里的日常,马涛和妻子离婚后,把女儿笑月丢给了马楠,陶小布和马楠之间为笑月的教育,发生了诸多摩擦。而马涛作为一个“时代英雄”,自以为在国外能呼风唤雨,却不过落得一个被鄙夷、嘲笑的下场,他开启一场国内之旅时,已经身患绝症,仍再次把陶小布等人折磨得七零八落。陶小布只能把这当成一个绝症之人的最后任性,把所有委屈吞回肚子。

抛弃掉历史的浪潮,仅仅时间本身,仅仅是少年变成老年的过程,就让人如此触目惊心。这种时间不舍昼夜的流逝感,通过少年和老年的对比,更显清晰,这也是属于作者的感怀,如黄灯所言,“在史铁生无法克服生理的极限早已离世之后,在张承志已越来越远离主流并自动边缘化的形单影只中,韩少功是否感到了一代人被历史的风吹雨打之后的落寞和悲凉?”

“日”与“夜”之五:畸人与英雄

《日夜书》里,韩少功一反《暗示》当中人物和故事只提供例证的方式,开始用心刻画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关于这一点,韩少功自己也说:“《日夜书》讲的是一些‘50后’国人的故事……他们是畸人,也是英雄。说畸人,是他们困于社会和时代的局限,有怯懦,有幻想,有自负,有盲目,有粗鄙……说英雄,是他们抗打击,能折腾,用于反抗,富于激情,相当于一片蓬蓬勃勃的野草,有顽强的生命力度和底层根系。”韩少功本人特别清楚这一代人身上的两面性,他看到了那些同龄人,在这数十年里的人生轨迹和恩怨纠葛,在这里,有人性暗淡的一面,也有人性光辉的一面;有时代不堪的一面,也有时代动人心魄的一面。很显然,真正有价值的思想、真正感人的人物,都绝非仅有所谓“正面”“正能量”的那一面,一定是两面甚至多面的混杂交织,其丰富性才足以让人从不同的入口进入,其丰富性才经得起推敲和细品,畸人和英雄同为一体两面,也是“日”与“夜”混杂交织的一种。

可以看出,韩少功在《日夜书》里,通过一组组相对概念的对照、彼此映射,来构建他心中的“50后”一代人的生命历程。它们有时是界限分明的,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日就是日夜就是夜;可更多时候,它们又是混合交织、互相转化的,黑可以逐步过度到白、日可以慢慢变成夜。所谓《日夜书》,有日、有夜,也得有“书”,有记录的冲动、有书写中的沉思和犹豫,才能组成这一代人、这一个时代的故事。

感性的“回归”

《日夜书》有着结构方面上的考量,比如说,大量的插叙、倒叙,使得过去的时空和后来的时空,得以穿插、映照。这种手法的运用,对于大体上知晓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读者,阅读障碍不算太大,可对于境外的读者,其进入难度肯定是存在的,以至于《日夜书》的台湾繁体字版、韩文版,不得不“将这部小说里的情节布局稍作调整”。除了跳跃和闪回的大量运用,还在一些章节中间插入“泄点与醉点”“准精神病”“器官与身体”等几个章节,隔断完整的阅读,让读者有放慢脚步、略作沉思的时间。

《日夜书》的首版简介上写着“知青一代的精神史,具有社会广角与人性深度的心灵书写,灵动的言表与深刻的思辨自然融合,当代文学独步标高之作。”“当代文学独步标高之作”这话我们可以当广告词来理解,前面的话则是对这部小说的概括。相对国内其他作家的作品,这句话是没有问题的,但相对韩少功自己的作品,其“思辨”其实是在“后撤”的,因为韩少功最擅长的思想,在这部小说里,得到了最大的“压制”。《马桥词典》和《暗示》中,韩少功本人经常会跑出来,和作为叙事者的“我”混为一体,而且,因为这两部小说中,那个叙事者“我”都是没有姓名的,这就让作者韩少功和叙事者“我”的串场特别厉害。而在《日夜书》中,这一做法基本绝迹,韩少功本人隐遁了,只有作为叙事者的陶小布存在。从这一个小切片便可发现,韩少功在努力压制着思考的冲动,让故事本身去阐释,让故事自然生发意义,也就是说,在《日夜书》里,感性在大面积“回归”。

为什么在思考一代人命运的作品当中,韩少功放弃了自己最擅长的思辨,而“臣服”于故事本身?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在于,韩少功或许认为,他本人的思辨与历史的“真实”相比,他更愿意诚实地记录,而不是交出个人的思考——又或许,年满耳顺之年的韩少功,内心萦绕着当年知青生活里遇到的念念不忘的人,他的记录冲动远远大于他的思考冲动。“岁月流逝,数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弹指之间,千年变局。天地之间,唯心是归。当熠熠闪光的那么多人和物正变得模糊,相伴相守的日子渐次凋零,受惠者的一眼回望岂是多余?……放下技法,放下风格,放下创新野心,放下禁忌掐算和风险规避,一切从内心开始,便成了一件轻松的事。”把这些既畸人又英雄的旧日故交记录下来,以免他们被遗忘在历史的烟尘处,是韩少功写《日夜书》最大的缘由。把这些后来成为了官员、工人、民营企业家、艺术家、流亡者的知青一代如实呈现,让后人从活生生的人物和生活中,感受当时的历史现场,便是《日夜书》最大的价值。

也正是出于这最质朴的记录、“书”的初心,“感性”在《日夜书》里得到了“回归”,《日夜书》也成为韩少功笔下最像传统长篇小说的作品。韩少功的中短篇小说,完全符合我们对经典中短篇的理解,很少在作品当中直接以思辨性的语言进行介入,而多以故事来自然呈现。可长篇小说里,他的探索性太强,于是老老实实地讲故事,成为了一种“奢侈”,《日夜书》的出现,算是一个意外的特例。


——原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年5月
----------------------------------------------------
林森,作家,《天涯》杂志副主编。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小镇》《捧一个冰椰子度过漫长夏日》《海风今岁寒》《小镇及其他》,长篇小说《关关雎鸠》《暖若春风》《岛》,诗集《海岛的忧郁》《月落星归》、随笔集《乡野之神》等。曾获茅盾文学新人奖、人民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华语青年作家奖、北京文学奖、长江文艺双年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海南文学双年奖等,作品入选收获文学排行榜、中国小说排行榜、《扬子江评论》文学排行榜等。

♥️我们的肉体来自父母~那我们的意识来自哪里?

估计很多朋友是通过“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而认识笛卡尔的,但他还从这点出发,通过本体论推导出了上帝的存在,当然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四有青年我们绝不相信上帝,但有一个问题难以解释的是,我们的思维与思想,以及它们的载体意识到底是来自哪里的?

❣️我们的意识来自哪里?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如果要按写作文的方式来,那么肯定是“我心里想”,但上了中学后我们就知道这个想不是心所能做出的,它只是一个血液的水泵,每天不停地将血液泵到全身各处,尽管它极其重要,但它却不能完成想这个伟大的任务!那么很多时候我们会骂人,用“膝盖”想想就知道了,其实就是变相骂人家你这个“猪脑子”,对了,我们的想这个行为是脑子做出的,大脑为了完成想这个行为,只占体重2%的它要消耗掉全身大约20%的能量,简单的说,我们坐着啥也不干,它消耗也比这个消不了多少!

❣️大脑中哪个部位是负责想的?意识跟想有关吗?

“我思故我在”,很简单的表明了一个行为,能负责想的部位那必定是意识所在,也就是可以标识自我,能在世界上刷存在感!那么大脑中到底哪个部位才是存放发出想这个行为的意识位置呢?

脑科医生也搞不清楚意识到底在哪里,因为解剖大脑,各处都差不多,但它们的分工却不一样,曾经以为隐藏在脑海深处的海马体就是意识位置所在,这也是无意中的一次发现,1957年Scoville和Milner报告了一个病例,为了控制癫痫,医生切除了颞叶皮层下一部分的边缘系统组织,其中包含部分海马体,结果发现该病例很难形成长期记忆!

这表示海马体确实非常重要,但海马体被部分切除后,却不影响人体敏捷的思维,很明显这不是人体负责思维的区域,要说对这里的认识,还要祭出以为人类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刻,1949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葡萄牙神经科医生埃加斯·莫尼兹,他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方法是切除他们的大脑前额叶!因为经过他治疗的病人很安静,攻击性一些怪异行为都没有了,似乎精神病已经痊愈,但这些病人除了吃喝拉撒睡,别的啥都消失了,就像某位母亲为他多动症的孩子做了这个手术之后,就觉得他孩子的人还在,但灵魂却不见了!但当时并没有人质疑这个后遗症,而且还因为他的巨大贡献,诺贝尔评奖委员为决定被授予他诺贝尔医学奖,其实灾难早已开始,诺贝尔奖只是加剧了这个过程!到1960年全世界开始陆续废除这个手术到1970年代彻底消失,总共有30万人的灵魂这个手术搞丢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这个教训是惨痛的,副产品则是人类终于认识到了大脑前额叶的关键用途,其实早在1940年代后随着脑科医学的发展,就开始有科学家站出来指责这种手术的反人类性,但当时没有人理会这种警告。

❣️高级行为控制的前额叶,是意识所在吗?

我们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意识包含了很多范畴,比如工作记忆、行为决策、注意力调控、计划以及问题解决和社交行为、自我约束等等,但这些就够了吗,如果一个失忆症患者在你面前,即使他是你至亲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记忆,他(她)还是你最亲的人吗?

所以大脑中的长期记忆的海马体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然海马体并不负责短期记忆,内侧颞叶会负责暂存的记忆,而这些记忆会转换至前额叶,再到海马体形成长期记忆,最终拼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人的意识,当然还有大脑负责运动与人体各个器官运行等大脑的多个部位,合成一个整体才是一个人的完整意识,所以你认为人的意识来自哪里?

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是这个答案:至少前额叶负责了大部分的意识!

❣️人类演化是如何产生意识的?

意识到底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要比意识在哪里这个问题更难回答,全世界所有生物中,唯一可以称得上完整自我意识的就是人类,而和人类最近的猩猩的意识又是如何界定与区分的呢?为什么它们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就没有发展出完整的自我意识呢?

当然猩猩也是存在自我意识的,至少它们在几次尝试后能发现镜子中的那只猩猩就是自己,这表明他们也同样具有自我,但他们的发展为什么和人类有那么大差别呢?

也许这中间存在最大的差异是大脑演化的差异,因为人类在几百万年前走上了另一条发展道路,有一种理论认为制造工具有非常大的关系,因为工具需要精细操作,需要大脑和手配合,而且会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同一种工具也有不同用法,因此这个配合过程中,也就是人类大脑演化的最快时期!其实你不用怀疑,现代人的大脑和一万年前人的大脑并没有本质区别,唯一的差别是现在人积累了太多的知识,知道用书本和语言去传承,但假如一万年前出生的一个小孩穿越到现在接受现代教育,那么相信他(她)未来的表现和现代人并没有什么差别!

另一个关于大脑演化的说法就更有趣了!这个理论的理由是致幻菇,关于这种能致幻的蘑菇,全世界多地都有分布,而在数百万年前的非洲,那些下地采集食物的古猿,某次食用了致幻菇,开启了他们大脑中的“致幻”模式,开启了N种脑回路,也许这就是让他们的神经元开始突飞猛进的关键因素!

当然到现在为止科学家仍然都不能回答人的大脑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也无法解决人的意识到底是哪里来的,尽管量子力学试图用大脑中神经元微管中电子量子纠缠的“量子意识”来解决意识的来历,但这解决知识大脑中意识产生的过程,仍然无法解决这些意识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一路过来,看到了太多的分别和相聚,是永远铭记的初代五人组,是预选赛的全力以赴,是重返赛场的冠军六人组,是2020的六一七爱笑和APL,是2021的初一爱笑啊、啊
  • 仍在“君子国”的徐承志和唐小山往后面对又是如何?!水患得治,查篷只能无奈接受事实,一夜缠绵,查篷对于林之洋是完全奉献!仍在“君子国”的徐承志和唐小山往后面对又是
  • 《我的解放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 我不知道自己被困在了哪里,但是我很想挣脱,但我希望我的人生,可以真的幸福快乐起来,一辈子很短,生活的泥泞可能会让你失去热情,但你
  • 当王承书终于能踏上归国旅程,在辞别导师时她说:“我的国家很穷,科研条件很差,但我不能等别人把条件创造好了才回,我一定要参加到创造条件的行列中。原子弹试爆成功后,
  • 成都wkq从业30年+,zui早一批获得美容资格的老师,擅长做鼻子和修复,鼻子自然挺翘,妥妥的妈生鼻,恢复快,创伤小.因为字数限制,暂时放这几位。肋软骨、耳软骨
  • 我只看到万千世界上行色匆匆的过路人形单影只的自己,以及那个黑乎乎的影子情绪肆意蔓延,思念横行霸道人的大脑里没有所谓“回收站”一说喜欢的不喜欢的回忆都总是会记得二
  • 滙丰香港工商金融工商企业主管(工业及贸易)黄兆伟说,在中港两地有业务的企业,有大量跨境金融服务需求,滙丰可提供融资外,亦有管理现金服务等,更不断提升服务配套,如
  • 导演 李澈河 东神《I Believe》MV I Believe by TVXQ 엣치 2004. 10. 12. 10:54 닫기.. 우여 곡절이 많은
  • [星星]《藏书ABC》:这本书一直被认为是关于图书收藏不可或缺的指南,也是我们了解藏书术语,必备而又与众不同的参考书。《非常植物》则是由法国植物学家和自由插画师
  • 如今,“复活”后的“竹壶幽居”小游园风景优美,画廊、亭榭遥相呼应,绿树成荫,红色文化呈景路边,汇景成园,既让大家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传递了好家风、好民风、好
  • 爱物惜物,即是善行;勤俭持家,便是积德。 心不欲杂,行善则真;心若欲杂,空行百善。
  • 彭博社稱,華盛頓10月份公佈多項芯片禁令,限制向中國出售先進半導體和芯片製造設備,禁止美國人説明中國發展芯片技術,並試圖拉攏包括ASML在內的歐洲企業共同制裁中
  • 《鲁西西传》鲁西西,郑渊洁童话中的女一号,大人们眼中的乖乖女和模范生,但也有独立、勇敢的一面,鲁西西的神奇经历几天几夜也说不完。长大后的天秤女,更加漂亮出尘,举
  • 当平凉人乃至甘肃人、全国人为“泾川文汇”逆袭取胜击节而歌的时候,或许能唤起我们对“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
  • 他举起抢,恨不得杀死假女儿,但那抖动的手,不断回忆的亲情,就算是假的,他也真的陷进去了,无论他是一个多坏的人,但作为父亲,真是当之无愧啊。但这一切真相就赤裸裸地
  • 具体原因不重要,现在何时止跌很重要;理财经理会告诉你,亲,理财有风险的哟。#BLACKPINK[超话]# 投票只剩五天就结束了‼️‼️‼️ “墨粉”们来看看现在
  • 谁发明的这个啊!真的巨巨巨巨好吃! !呜呜呜我也会做牛奶冻了!如果我开店,这绝对是我的招牌啊哈哈哈~准备食材:西米露,白凉粉,芝士片,牛奶,球形模具,奥利奥碎,
  • 节目共六集,每集45分钟,主题为节庆、流转、地气、点睛、探秘、守候第1集老广的食谱,向来百味融合,记忆中的乡味更是跟随老广的脚步流转到世界各地。第2集节庆是特定
  • 】11月8日,2022(第四届)花果山英才双创周暨首届人才日盛大开幕,作为连云港市重点打造的人才名片,活动吸引来自中国科学院、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北京大学等96个
  • 自己不上进,危机无处不在吞噬你的理想和灵魂,混下去很容易,混上去太难了。疫情使很多人陷入沉思迷茫,它让我感受不到曾经憧憬的校园生活,但是希望自己不要迷茫,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