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亲债主有多少
「冤众生」。前面我们学过,还是要提一提。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冤亲债主,过去无量劫来,一直到今天,我们对人,对物,物是一切有情众生,那是讲十法界。有意无意伤害他,得罪他,这结下来的怨。这结下冤亲债主有多少?给你说老实话,数不清,几百个,几千个是少数。你不想,不知道;你如果一想,佛家讲观照,你就会汗毛直竖,怎么多冤亲债主?无量劫来,这时间太长,范围太广。我们不说过去,说这一生,这一生在眼前,你有意无意,你害了多少众生?蚊虫蚂蚁,蜎飞蠕动;你吃的这些众生,佛经上讲的清楚,你吃牠八两,你要还牠半斤,牠不甘心,不情愿。虽然是还债,牠甘心情愿还吗?不甘心,不情愿。那种怨愈结愈深,果报就愈报愈惨烈,这都是事实真相。诸位如果有意探讨因果的理论与事实,你就知道。还敢跟人结怨吗?普贤菩萨教导我们,跟一切众生不要结怨,要结缘,结善缘,结法缘,那就对了。怎么结法?随喜功德,这个怨跟缘就在一念,一念觉悟,跟众生结好缘;一念错了,跟众生就结下冤仇。实在讲,这个事情太微细,太可怕。修行,多少修行人,不是不修,真修;不是不想成就,真想成就,他为什么不能成就?就是在这些微细的地方疏忽了,真正是所谓粗心大意,六根对六尘境界,这六尘境界里面有很多是有情众生。那现在我们学了《华严经》,我们知道无情众生,树木花草,山河大地都有灵性,都有见闻觉知,都有受想行识。我们会不会跟它结怨?会,怎么结?不尊重它。
  你想想你要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人对你不尊重,你有什么感受?我们心里不高兴,甚至于有怨恨。你对树木花草不尊敬,树木花草对你有怨气;你对山河大地不恭敬,没有尊重,山河大地对你不高兴,这是无情。其实无情里头有有情,这话怎么讲?我们在《华严经》里读到,树有树神,花有花神,草有草木神,那草长得好好的,你在它身上走过,它高兴?所以佛家《戒经》里头有,「清净比丘不踏生草」。草长得很好,不可以踩在它上面,这是什么?有道路,你要走路,你不能抄近路,这很近,草坪过去就是,不可以,除非什么?除非没有路,那是不得已,不得已,还要合掌,诵经,念咒,给它回向,对不起它,我不得已,必须从这里过,我们有没有做这些事情?没做,没做就结怨了,这是什么?无意结的怨。那个有意的,麻烦更大。所以古时候出家人都在山上,找个清净地方修行,就地砍几棵树,搭个茅篷。这些树神答不答应?当然答应,树神也乐意供养。佛说了,三天之前,你看中哪几棵树,要跟它诵经,念咒,请树神迁居。其实不是那个树的神,有鬼神依附在树木花草。请它搬家,三天之后,你再来砍。如果没有做这些仪式,你去砍它,这又结怨。那要是放火烧山,一次不知道跟多少生灵结下冤仇?树木花草比例还少了,这山里头许许多多小动物都死了,这个债你还得清吗?所以不想不知道。佛要不跟我们说,我们也不晓得。这经上一说明之后,我们想想真可怕。
文摘恭录—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二O九二)2010/1/25 檔名:12-17-2092

【佛教中“自性“概念的源与流(四)】(中)

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77):
佛言:“善现!如是如是,若诸菩萨作如是言:‘我当灭度无量有情。’是则不应说名菩萨。何以故?善现!颇有少法名菩萨不?”
善现答言:“不也!世尊!无有少法名为菩萨。”
佛告善现:“有情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故名有情。是故如来说一切法无有有情,无有命者,无有士夫,无有补特伽罗等。”

《般若经》从认识论视角出发,事物首先是我们认识到的事物,首先是一个名言概念,由此入手来讨论这个概念是否对应着真实存在之物。这个视角至关重要。但是,般若经从这个视角出发,直接就到达了结论,就是“唯有假名”——一切概念都只是个概念而已,在现实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存在,也就是说,根本没有所谓的这个东西。那么,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般若经》中没有说。

有一句话叫“证有容易证无难”,你没有找到不能就说没有。讨论人的问题时候,你可以说生命现象都是无常的,常的东西也许有,但跟生命没有关联,所以排除了。讨论法,就不能这样排除,因为外部世界是无限的,你没有找到,不能说就一定没有。

我们刚才说认识论视角很重要,这个视角对于我们所讨论的问题有什么帮助呢?自性本来是一个本体论概念,为什么一定要引入认识论呢?《般若经》之中也没有明示。所以这中间的跳跃非常大,如果没有人给指出来,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搞明白,幸运的是,在《般若经》大范围流传了几百年之后,有一个人给我们指了出来,这个人就是龙树。

龙树是公元二三世纪的人,他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中观。(→ 大乘之中观源流) 龙树为《般若经》中的“无自性”的结论,出具了详细的推导过程,这项工作开启了大乘的论典时代。
龙树的无自性论证

刚才说,讨论外部世界是不是存在,会有困境,因为很难证伪有部所主张那种自性,这个困境的解决之道就在于认识论视角。

既然我们都只能通过意识语言去反映和描述存在,而不能直证存在,那么我们就不讨论那个认识之外的存在,只讨论各种概念对存在的描述和建构。也就是说,我们不讨论这世界上有什么,就讨论你认为这世界上有什么,你的这种认为是不是可能。这一下就有界限了,标准也明确了,就是你的定义。只要找出你定义的概念体系之中所包含的自相矛盾,那么在语言的层面就可以消解它,就不用找遍世界。也就是说,我们不说这世界上有没有自性,我们就说你所描述的那个自性是不是能自圆其说。我认为,这是印度哲学中的认识论转向,是一次哥白尼革命。

龙树的创见就在于,他通过一套论证得出:人类所有能定义的概念都必然蕴含着自相矛盾。这个矛盾,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总结的,“我”或者“自性”的两个特征:首先得恒常不变,其次要有作用。

这个说着简单,论证起来还要非一番周折。先得把这两个发生矛盾的双方给拉到一个层面上,不能让他们躲开,跑掉。我以前在讲座中详细地讲过,基于怀疑论立场,认识论转向之后,有一个封闭原则,封闭之后,矛盾就凸显出来了。(→ 龙树的无自性) 这个过程,一步都不能少,少一步,就无法理解龙树的论证过程,就会觉得,他最后“一切都不存在“的结论,很唐突,是强词夺理。很多人理解不了龙树的论证,就会找其他路径去圆这个结论,最后就找到“缘起有自性空”的路子上去了。

评估“无自性”的结论

我在《龙树的空观》讲座中讲过这个论证过程,还讲了这样一个彻底的空观如何符合中道,(龙树的中道观)如何处理缘起的问题,(龙树的缘起观) 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解析《楞伽经》~两重无生(二十四)】

“无生” 这个法义非常重要,在喜马拉雅《金刚经导读》课程当中,无生法义是重点中的重点。

是否理解无生,是判断是否真实领受佛陀大乘教法的判据;是否理解无生,是判断是否迈过大乘佛法门槛的判据。

不理解无生,只能在大乘佛法门外徘徊。在今天这样一个佛法的末法时代,怎么强调无生法义都不为过。

无生义若存,法眼恒不灭
在《楞伽经》的第三品《无常品》中第91颂,梵文anutpāde prasādhyante mama netrī na naśyati。

实叉难陀翻译:
“无生义若存,法眼恒不灭”

求那跋陀罗翻译:
“申畅无生者,法流永不断”

菩提流支翻译:
“能成无生者,我法不灭坏”

这三位翻译家对这句话的翻译,基本思想上是一致的,没有分歧。用现代汉语来解读这句颂子,就是只要在无生这个法义上能够阐扬出来,佛说我的法眼——佛陀的正法,在世间就不会坏灭。

换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就是如果无生法义隐没了,佛陀正法在世间也就等于消失了。所以护持大乘佛法,就是护持佛陀的无生法义。这句偈颂非常重要,希望大家都背诵下来,要时常在心中默念,警醒自己。

两重无生

准确地理解无生的法义是非常重要的,要从两个层次上来理解:

第一个层次,凡夫境界压根儿无生。讲这重无生,就是破增益。

在喜马拉雅《金刚经导读》里,讲到四重二谛的第三重二谛的时候,用了汽车制造厂组装车间的例子——讲“缘生就是无生“。

在《楞伽经导读》课程里,又用了眼翳执毛模型——讲凡夫境界如同生翳病的眼睛把自身显现的似毛的影儿,误执为心外的毛,毛根本无生。

能够彻底领受这重无生法义,就可以见道登初地做圣位菩萨。所以说“登初地证无生”。这是无生的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真如,其实也是无生。讲这重无生,就是补损减。

因为真如本然如此,无生无灭,压根儿就不需要生,这也是无生。

能够证得这重无生法义就是补损减,能够彻底证入这重无生就是攀缘真如,而登八地成不退转圣位菩萨。

注意,登初地证的无生和登八地证的无生是不一样的,佛法讲无生是两重无生。

第一重无生是凡夫执著的境界无生,是凡夫境界从来无、何需生?

第二重无生是佛陀亲证的真如无生,佛证真如本来有、不需生!学佛修行,从大乘佛法来讲,就是证这两重无生。

两种无常

在喜马拉雅《金刚经导读》课程里,曾经讲过两种无常,就是生灭无常和无生无常。

生灭无常,包括生、住、异、灭的无常和当生即灭的无常,这就是生灭无常。在佛陀二时教法里,“生灭无常”只是无常的方便说;

在佛陀的二时教法里,无常的究竟说是“无生无常”。

注意,是以无生法义讲无常!
无常的究竟法义就是无生,叫“常无故无常”,这才是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

两重无相

第一重——无外相,就是无nimitta;第二重——无似相,就是无ābhāsa。

窗帘喻:现在很多人的家里的窗帘都是两层,里边是一层厚厚的遮挡阳光的窗帘,在这一层窗帘的外面还有一层薄薄的纱窗帘,我们就可以把这个厚窗帘比喻成nimitta——外相,把外边的那层纱帘比喻成ābhāsa——似相。

学佛修行,就可以比喻为打开窗帘。

第一,当两层窗帘都关上的时候,屋里一片漆黑,这就比喻凡夫的无明状态。

第二,资粮位、加行位的修行者,就是在努力打开第一层厚窗帘。打开了厚窗帘,见到了阳光,这就是证无外相,证无nimitta,但是还隔着纱帘,隔着ābhāsa。这就是见道登初地的境界。

第三,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就是继续努力打开第二层薄纱帘。打开了纱帘,融化在饱满的阳光之中,这就是证无似相,证无ābhāsa,这就是登八地亲证如来藏光明。

这就是证两重无相,就是修行次第。当然这只是个比喻。亲证如来藏光明,不像太阳那样,光明来自于外面,而是自身的光明。

综上所述,要格外的重视——两种无常、两重无相和两重无生,因为这是打开大乘佛法宝库的三把钥匙。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天津二手车##天津淘车检测# 今天看了一台17年奥迪A6L 2.5 V6 舒适版 隐形车衣、全车原漆、大天窗、前后座椅加热、6万多公里绝版车型,芯片依然短缺
  • #星座[超话]#日运~根据太阳星座和上升星座看的,具体事情可以chu0我看哦~白羊座♈:在工作上容易遇到一些较大的变化,你要随机应变。宜[心]:剪指甲[耶],吃
  • 看完醉玲珑,好喜欢陈伟霆啊,凌王太帅了,还那么深情,演的好好,花絮里又很可爱,特意去翻陈伟霆微博,看到好多好看的自拍,嘻嘻,为什么我存的都是床照呢,羞羞[害羞]
  • !!
  • 按照“ 智、悲、行、愿“ 四大菩萨道场简介如下: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大智,从风,金五台,象征“智慧”坐骑青狮;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大悲,从水,银普陀,象征“慈悲
  • 我其实是不敢想淼淼的 我不敢想她现在在哪里 还有主人爱她么 还有鸡肉肉吃么 能不能顿顿吃饱 她从小在爱里长大 虽然不是个称职的小猫 但是她应该会懂得爱的 淼淼的
  • 【求助】麻烦谷带图——这边出了个谷,hold了一个月,定金已提确,尾款也按时补了,6号寄出,8号到了,今天12号去提醒对方收货,才发现对方已多日未上线,也没有留
  • 曜变是国际公认的瓷釉艺术的“神品”其斑纹的形成、分布也是最无规律,最不均匀的,如烟花易逝,极难捕捉。油滴油滴建盏的主要特征是釉面花纹为斑点状,类似水面上漂浮的油
  • but,在中医药方面,这个丰富的包裹是什么?but,在中医药方面,这个丰富的包裹是什么?
  • 内心的想法是快乐和痛苦的根源,不要把自己的私心融入你的爱里,掺杂了私心的爱会召唤出魔鬼。爱了就爱了,不去追求所谓的长久,能在一起的分也分不开,不能在一起的拴也拴
  • 预计,明年包含海外市场的月销量将会超过3万+;4、海豚:作为入门版本的e平台3.0的产品,已经在国内市场充分证明了产品的竞争力,如果进入东南亚市场,也将会是一个
  • 5、加快脂肪燃烧醋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可以帮助身体代谢过剩的乳酸,减轻疲劳。4、提高人体免疫力经常喝白醋可以促进人体对钙、铁等矿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进而提高人体的
  • #任嘉伦[超话]# ✨️任┊#任嘉伦请君# ✨️嘉┊#任嘉伦陆炎# ✨️伦┊#欧诗漫品牌代言人任嘉伦# ✨️喜┊#任嘉伦费加罗男士十月刊封面# ✨️欢┊#任嘉伦
  • 我自己本身就是做紫砂壶的,工龄也有10年了,早年屯了许多的泥料,都是质地很好的原矿泥,足够用几十年,这种品质的泥料是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工的,我们签约的陶手出的作品
  • 土登仁波切#拉祜族女生为爱写的歌好感动#其实,只要在这个红尘俗世,好也好不到哪去,坏也坏不到哪去。大家都差不多,都在六道中轮回,都是凡夫俗子,所以不要互相看不
  • 【¥147】Glazata 蓝牙耳机单耳 双麦降噪 满150减21到手价147元,120天超长待机,25小时连续通话,无缝隙机身,双向智能降噪,自适应过滤噪音
  • #张真源[超话]# 哥这个喉结!我的天呀!
  • #Chengdu##vibrantchengdu##inchengdu##新闻速递#【200家美术馆构筑成都之美的诗性体验】美术馆不仅是众多珍品的聚集地,更是一
  • 【一图看懂:双证研究生和单证研究生的区别[丰收了]】在职考研,主要有非全日制研究生、同等学力申硕和国际MBA等方式。#考研##在职研究生##2023考研# #在
  • 见她如此,他终于慌了,不禁红眼扼住她的下吧命令道“不管是四年前,还是四年后,你都必须爱我!”#小说推荐#我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这些话时的震撼他暗自揣想,对于其他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