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踏层峰辟新天 更扬云帆立潮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改革发展成效显著】祖国北疆,绿海苍茫,改革的浪潮奔腾不息。

带着党中央的殷切期望,带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殷嘱托,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扬帆奋楫,不断用改革的力量推动发展的“加速度”。

70年来,为了探索出一条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绿色发展之路,林区先后进行了承包经营、抓大放小、减员增效、“二次创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剥离办社会职能、辅业改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等数次涉及体制机制的改革,逐渐掌握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保护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据全国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显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地面积1029.60万公顷,森林面积837.0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8.39%,森林面积占全自治区的32%。与1998年相比,国家实施“天保工程”20年间,林地面积净增138.74万公顷,森林面积净增99.4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了9.25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净增3.01亿立方米,活立木蓄积净增2.66亿立方米,保持了林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覆盖率持续增长态势。

70年来,林区始终坚持“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理念,进一步理顺社会保障体系,林区居民社保各项统筹纳入属地同等待遇,落实“老工伤”参保政策,解决混岗集体工养老保险待遇,落实“天保工程”和改制一次性安置人员社保补贴政策,全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扎实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深远山搬迁,统筹资金为职工增长工资,一个生态良好、职工增收、社会和谐的美丽林区呈现在世人面前。

艰辛探索: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保护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保护建设为主的艰辛探索过程,贯穿了林区改革发展70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木材产量始终保持高位运行。截止到2015年林区全面停伐,林区累计为国家提供木材2亿多立方米、上缴利税200多亿元,是国家同期投入的4倍,有力支援了国家建设。

回首来路,林区的改革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70年里,林区进行了一次次改革探索,不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能量。

1978年至1998年的20年间,林区木材年产量为380万立方米以上,甚至曾一度达到500万立方米。在创造了“大木头”经济辉煌的同时,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有林区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局面。

为摆脱困境,林区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原则,将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发展森林资源放在首位,稳妥地搞好林区生产建设,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从1990年起,逐步实现了更新跟上采伐,林产工业和木材综合利用得到了长足发展。1995年12月19日,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55家试点企业集团之一,中国内蒙古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揭匾仪式。从此,林区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全面实行法人治理结构,开始发挥国有大型森工企业的重要作用。

1998年,随着国家实施“天保工程”,林区迎来了改革的春天。此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已上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首要需求,林区木材产量由过去的380.6万立方米减少到229.6万立方米。

企业办社会是伴随着林区开发建设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2008年上半年,顺利完成了教育、医疗、防疫、电视四大系统138个机构单位的属地化移交,对2.3万名职工(含退休、遗属)以及5.3亿元资产进行了剥离。对2300名森林公安干警纳入政法编制。对200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辅业改制,涉及1万余人,涉及三类资产账面值25.6亿元。2010年完成了牙克石、鄂伦春、根河等旗市所在地和大杨树林业局的城镇消防灭火职能移交,原栲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热电厂承担的集中供热、供水、供电、排污等社会职能及其资产全部移交牙克石市政府统一管理。

2011年,国家启动了二期“天保工程”,林区的改革动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木材产量由229.6万立方米减少到110万立方米,为森林的休养生息进一步提供了政策保障。

2015年4月1日,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停伐之后,共有1.6万余名原从事木材生产的职工实现了转岗安置;供暖、供电、供水、物业等社会职能移交属地政府,近5000人的身份实现了转换;企业改革涉及的2000多名干部职工身份由国有转向了混合经济。

2017年2月20日,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正式成立。这是全国首家重点国有林管理机构,标志着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对全国的国有林区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成立后,林区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为目标,始终注重改革创新,改革步伐更加坚实。

经过历次改革“瘦身”,一个精简高效的国有林管理机构正在形成,林区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成功实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国有林区改革圆满落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大幕徐徐拉开。国有林区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为恢复运营的内蒙古森工集团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也是林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

内蒙古森工集团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决策部署,在自治区国资委直接领导和帮助支持下,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聚焦建机制、强功能、激活力,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不断走深走实。截至2022年6月末,内蒙古森工集团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立足林区绿色资源优势和特色,2021年1月,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整合成立了产业事业部,统筹开展市场调研、产业谋划、经营管控和招商合作。组建碳汇公司、旅游公司、林下产品开发公司,积极推进森林碳汇、旅游康养、林下经济等产业发展,全力锻造绿色发展“主力军”,打造大兴安岭绿色品牌。

2021年4月8日,产业事业部成立3个月后,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业碳汇(VCS)首宗挂牌成交签售仪式在呼和浩特市举行。2017年以来,内蒙古森工集团销售碳汇产品交易额累计突破3000万元。

从“卖木头”到“卖指标”,内蒙古森工集团积极将林业碳汇转化为生态产品,实现生态产品货币化,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碳中和发挥了积极作用。

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内蒙古森工集团的探索实践远不止于此。
春赏兴安杜鹃,夏游浩瀚林海,秋看五彩斑斓,冬观冰天雪地……

从南向北,从全域旅游到四季旅游,林区已先后打造了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3个4A级旅游景区、多个3A级旅游景区,探索出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林区旅游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林下产品的火热。内蒙古森工集团因势利导,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发展林果、林药、林菌、林蔬、林畜、驯鹿、水产等林下种植养殖业,推进沙棘、榛子等经济林培育,打造全国绿色林特产品生产基地,目前,仅沙棘种植面积就已达10万亩。

线下好口碑,线上更给力。林下产品公司积极推进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模式,充分利用线上流量带动线下产业发展。“冷极”品牌接连入驻微商城、淘宝、抖音、快手、亚马逊等平台,全面开启线上销售模式。仅在中粮电商平台“我买网”上,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林业产品公司林下产品销售额就达到了76万。电商销售“砸单”使“冷极”品牌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攀升。

内蒙古森工集团结合主责主业、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发展需要,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不断展现新作为。

激活“亮点”:国企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以来,阿尔山市、阿尔山森工公司秉持“一片林、一条心、一家人”理念,围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共同推进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价值。”阿尔山森工公司和阿尔山市政府三年投资近13亿元,对伊尔施地区的道路交通、老旧小区、供热管网、排污管道、高架线路进行整体改造升级,通过亮化美化硬化绿化,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共享一片蓝天,共饮一江清水。阿尔山地企双方彼此交融,风雨同舟,共创佳绩。

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阿里河森工公司坚持问题导向,直面企业自身存在的“痛点”对症下药,坚持用制度管理企业、用制度管理人。他们在制度体系及执行力建设中,新建、修订各类规章制度234项,修订工作职责260项。理清了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的权责边界、责任义务,确保有效行权履职。建立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的作用。同时,健全审计法务职能,强化“监管”专职专责,盘活了公司设备资产市场价值,强化机关部门职能从“监管”向“服务”转变,以现代企业制度有力推动企业运行和科学化管理,为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问题是挑战,更是机遇。莫尔道嘎森工公司在全面落实各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工作任务上,致力于社会职能剥离工作,多措并举打好“主动仗”。

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是社会治理和企业管理领域的重要变革,是对各方利益的重大调整,涉及面广、敏感度高、情况复杂。面对这块“硬骨头”,莫尔道嘎森工公司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贯彻自治区国资委、内蒙古森工集团《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总体要求,遵循林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移交的政策框架和法律依据,以见事早、起步快,定标准、目标明,明范围、高联动,送温暖、重关怀的有力举措,克服了重重困难和阻力,率先在全林区高质量完成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移交,为内蒙古森工集团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整体推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一个个可操作性强、效率高的实践案例,是林区实现改革动能转换成改革成果的一个个缩影。

硕果累累催生新动力。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林区儿女将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锐意进取、团结拼搏,奋力谱写林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米何妙子)

【打造绿色富民产业——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70年来,经过艰辛探索,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切实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践行在林区大地上,奋力书写林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回顾过去,林区产业乘着改革春风破浪前行,推进“两山”转化,提升“绿色GDP”含金量,努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展望未来,林区的“执笔者”果断出手,大胆着色,在10.67万平方公里的巨幅画卷上挥毫泼墨,层层点染,勾画出一幅风采卓然的七彩画卷。在新的发展蓝图上,“横扩纵拓”的大思路、“产业转换+产业延伸”的复合型模式,构建起鲜明的主体骨架。

四季旅游让林区更“撩”人

“春到大兴安岭,杜鹃花迎雪怒放;夏到大兴安岭,绿浪翻滚,无山不绿,有水皆清;秋到大兴安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高岭低岭任杂染,景到极处灼伤眼;冬到大兴安岭,越桔美酒清泉酿,林海清风送清香,白雪引来五湖客,一同坠入雪故乡。”这是一位林业工作者笔下的诗句,更是对林区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完美的诠释,也是很多人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真实感受。

如何更好地开采这一座座“旅游富矿”。多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从未停止过探索的步伐。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内蒙古森工集团将林区“三节一会”纳入“2017中国森林旅游节”活动之中,成功举办了2017中国(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旅游节———根河房车自驾车国际露营大会、莫尔道嘎金秋赏山节、冰雪节暨高寒森林摄影节系列活动。期间还举办了“根河源杯”自行车挑战赛、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之恋”纪念林揭牌仪式、生态旅游文化研讨会以及冰雪嘉年华等活动。

随着林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让原本寂静的林海沸腾了。在白茫茫的天地间,透红的灯笼,招展的彩旗,错落有致的小木屋显得格外耀眼。零下37摄氏度的寒冷天气丝毫没有阻止“访客”的脚步,百名摄影家和新闻记者齐聚满归森工公司北岸林场,共同见证北岸雪域森林人家开园。

“大兴安岭林区的冬天真是太美了,在我们那边根本看不到这么美的雪景,能够想象得到,大兴安岭春、夏、秋景应该各有特色,明年我还要带着朋友来。”来自浙江省的游客姜启东第一次到林区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大兴安岭林区“结缘”后,他一直关注着大兴安岭旅游的微信公众号,时常在上面留言。

尝到冬季旅游“热”甜头的还有克一河森工公司托河林场原205生产工队的队长张立明。2015年,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老队长由“砍树人”变成了“看树人”,成了这片林海的守护者。勤劳的老队长没有闲下来,守护森林的同时又开辟了新的致富道路,养鸡、养猪,种黄豆、土豆、油菜,培植黑木耳……家庭经济搞得红红火火,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如今,老队长办起了森林人家饭庄,为全民发展旅游带了个好头儿。

一直以来,内蒙古森工集团将森林旅游作为支柱产业,以打造大兴安岭地标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围绕“三区七向”发展布局,积极深化地企合作,实现同频共振。下一步,内蒙古森工集团产业发展战略部署,将不断整合放大林区旅游资源优势,创新营销模式,丰富营销载体,充分发挥平台“内引外联”功能,突破行业、区域和体制瓶颈,积极探索一体化发展新模式,与属地政府及企业机构密切合作,深化“旅游+”“+旅游”,引领林区旅游产业向专业化、特色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全面融入呼伦贝尔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有效促进森林、草原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近几年,内蒙古森工集团依托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8个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及面积94万公顷的北部原始林保护区,先后打造独立景区39个。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1个、森林养生基地4个、森林体验基地3个、森林特色小镇5个。林区94个重点旅游项目列入《呼伦贝尔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55个项目纳入《自治区“乌阿海满”一体化旅游发展规划》,35个项目纳入《自治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全力打造全国地标性森林生态旅游康养目的地。

林下产品使绿色产业蓬勃发展

发展林下产业是林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林区实现富民强企的重要途径之一。内蒙古森工集团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立足林区自然资源条件,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发展林果、林药、林菌、林蔬、林畜、驯鹿、水产等林下种植养殖业,推进沙棘、榛子等经济林培育。

林下经济作为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的富民产业,在2006-2014年8年间,内蒙古森工集团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及加工产业,相继建成了2条三级菌生产线和3个食用菌产品加工企业,有力拉动了林区食用菌产业发展。

经过大力发展,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规模逐步扩大,产业布局明显优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特别是近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将森林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林果、林药、林菌、林苗、林禽、林畜、林特等种植养殖业。

内蒙古森工集团深知品牌对于林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依托林区丰富的林下产品,致力于统一注册商标、统一产品标识、统一加工标准、统一精深包装、统一产品推介、统一价格供应,全力打造“冷极”品牌。2020年12月23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下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应运而生。

林下产品公司成立不足1年的时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下产品冷极旗舰店正式落户牙克石。“冷极山珍”“冷极冰泉”“冷极醇”……曾经“五花八门”的林下产品统一披上“冷极”盛装,不仅让人耳目一新,更赢得了广泛赞誉,产品销售持续走高。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下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市场经理王冰哲说:“我们致力于在线上打造原产地、林场直供,保证货品新鲜,产地直发,第一时间让消费者感受到大兴安岭的味道。原产地直供省去了产品中间环节,推动林产品公平贸易,不仅解决市场、物流等‘最后一公里’难题,更是电子商务平台把服务延伸到林区各林场和林户之间的好举措。”

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推进改革,以实效作为检验改革成败的最终标准,让更多的改革红利惠及民生。内蒙古森工集团结合主责主业、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发展需要,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了应有作为。

参加展销会、产销对接会、线上直播+线下推广……2021年,内蒙古森工集团积极拓宽销售渠道,有力促进林下产品进入更加广阔的市场,提升了林区特色品牌知名度。

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线下”到“线上”,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林区林下经济正沿着产业化经营的路子,迈向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征程。

碳汇经济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林业碳汇交易是碳排放权交易中一种重要补充机制,是开展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渠道,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推进生态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内蒙古森工集团高度重视,固本强基,不断完善经营管理体系,将林业碳汇作为凝结生态保护建设成果的优质生态产品,架起市场与生态建设企业的桥梁,打通GDP向GEP转化的通道,成立了林业碳汇工作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在国内先行提出以“碳汇数据库”为基础的碳汇资源管理体系。

2021年初,内蒙古森工集团注册成立内蒙古大兴安岭碳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运营模式,确保林区碳汇资源效益最大化、碳汇产品价格市场化,推进形成价格主导型碳汇经济。

2021年4月8日,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业碳汇(VCS)首宗挂牌成交签售仪式在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圆满完成,26万吨VCS减排量挂牌竞价交易成功。此次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业碳汇(VCS)项目减排量交易作为自治区首宗碳汇产权交易项目,是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2021年度首宗公开挂牌转让的碳汇产权交易项目,是中国产权交易机构拓宽要素资源服务市场功能的首宗碳汇产权交易项目。

实际上,早在2014年,内蒙古森工集团就开始林业碳汇项目试点,开发储备的国际国内标准林业碳汇项目9项,实施碳汇交易项目6笔。2017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完成了第一笔40万元林业碳汇交易,迈出了生态效益转为经济效益的重要步伐,为森工企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力。截至目前,林区销售碳汇产品交易总额3215万元。

谋势者智,驭势者赢。“双碳”大幕拉开,内蒙古森工集团紧抓机遇,持续在项目谋划储备的体量、质量、深度上下功夫,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开创性、长远性林业碳汇工作,积极在林业碳汇交易上先行先试,勇当“两山”理论的实践者、绿色崛起的引领者。

探索不停,砥砺前行。内蒙古森工集团碳汇产业将以“六个一”为方向,即力争实现到2030年完成同期国家森林蓄积增长任务10%的“一个目标”;全面构建以“一库三平台”为基础的林业碳汇资源管理“一套体系”;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区碳汇储备的“一个基地”;开发储备碳汇“一批项目”;着力培养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批人才”;积极推动《天然次生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实现“一个突破”,积极探索林业碳汇与碳中和新机制新途径,为更好地发挥森林碳汇功能,转化碳汇生态价值,落实国家“双碳”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全力以赴,狠抓项目拓发展。2021年,VCS碳汇项目开发规范开展,内蒙古森工集团投资开发的3个VCS国际碳汇项目,预计2022年底实现项目签发挂网,2023年初实现首批销售。2022年计划投资开发5个VCS项目,目前,绰尔森工公司1个VCS项目已完成项目注册挂网;CCER碳汇项目开发储备稳步推进,CCER审批程序尚未重新启动前,开展了林业碳汇项目筛选和项目设计文件(PDD)编制前期工作,成立了工作组,督导数据库建设和项目开发储备工作。研究起草了《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业碳汇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确保林区碳汇资源效益最大化、碳汇产品价格市场化,推进形成价格主导型碳汇经济。

林区改革时至今日,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从伐木到护木,再到发展产业,一幅林区美、林业兴、林工富的产业转型图正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铺展开来。(刘磊)

【#济宁# 微山:筑巢引凤建平台 微山湖畔鲈鱼鲜】
近年来,微山县依托微山湖区域优势,积极搭建人才引育平台,以高层次人才研发,大力发展淡水渔湖产业,推动渔业培育水平实现大提升,让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微山县南四湖渔业有限公司作为省级现代渔业示范园,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在同行业中具有领先的优势和地位。微山县人社局立足该公司的行业优势,积极搭建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引进高层次人才,聚集行业顶尖专家团队,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带动周边渔业产业发展为支点,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2019年以来,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先后与中国海洋大学等专家团队开展合作,就微山湖微生物研究形成一系列高层次创新科研成果。

  近年来,日趋严峻的环保压力及淡水品种种质原因,制约了南四湖水域渔业高质量发展。为适应渔业发展新形势,满足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微山县南四湖渔业有限公司一方面积极开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研究,同时加快引进适宜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加州鲈作为重点培育鱼种。加州鲈是国内水产养殖业新兴起的淡水养殖特优品种,其环境适应力强、适温范围较广、养殖难度适中、适宜高密度养殖,非常适宜山东地区进行养殖,但存在苗种来源不足,上市时间较晚等问题。

  为全力攻克加州鲈养殖难关,微山县南四湖渔业有限公司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与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的研究员朱永安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加州鲈优鲈工厂化苗种培育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在朱永安的技术指导下,公司不断优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改进生化滤池、增氧设备、杀菌设备及排污系统。经三年的技术攻关,微山县南四湖渔业有限公司于2022年初建成了加州鲈工厂化循环水标苗系统,成功培育大规格加州鲈苗种10万尾,形成了大规格苗种规模化生产规程。为持续提升鲈鱼产出能力,基地建设加州鲈工厂化循环水标苗车间5500平方米,通过与池塘生态化养殖相结合,进行大规格苗种规模化生产,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深圳个税减免15%吸引人才,能否复制到全国|新京报快评
  • 初夏40度!多地“最热天”正常吗?
  • 华为禁令的另一面:特朗普与硅谷的相爱相杀|京酿馆
  • 一球千金!武磊一脚将保级队踢进欧联杯,激动的除了球迷还有这些股东
  • 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
  • 老师怒扔学生论文被约谈,网友却说:不怪他
  • 用手机的人注意了!好消息:每个月你又能省一笔钱!
  • 【关注】速看!你的户口、土地、收入将发生这些变化
  • 最新最全!一图读懂8省市新高考改革方案
  • 哈佛的学生都在看这种视频,每天 15 分钟,英语水平暴增
  • 重磅!中注协公布2018注会考试合格率!审计通过率已超31%!2019注会考试趋势同曝光!
  • 一大波老师被实名举报!
  • 这张请假条居然能让语文老师“集体传阅”,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 特别关注!新版《各学科答题规范》官方要求,请转给身边每位考生!
  • 第十六届南方医科大学英语演讲大赛通知
  • 2035年养老金将耗尽?人社部回应了→
  • 韩国网友号召为螺蛳粉申请非遗????
  • 惊呆了!素媛凶手将被释放具体是什么情况?这到底是个什么梗
  • 迪士尼收购福克斯、Netflix上位,好莱坞“新六大”重新洗牌
  • 6省份深度老龄化,两因素叠加导致,将面临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