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日#
1937年7 月 以 前   读 米 丁 〔 1 〕 等 著 、 沈 志 远 译 的 《 辩 证 唯 物 论 与 历 史 唯 物 论 》 ( 上 册 ) , 写 了 约 二 千 六 百 多 字 的 批 注 。 这 些 批 注 集 中 在 关 于 实 践 是 认 识 的 标 准 、 对 立 统 一 规 律 和 质 量 互 变 规 律 方 面 。 批 注 最 多 的 是 对 立 统 一 规 律 问 题 , 约 占 本 书 批 注 文 字 的 一 半 ; 其 次 是 对 认 识 论 问 题 的 批 注 。 毛 泽 东 对 本 书 的 批 注 , 重 点 在 矛 盾 论 和 认 识 论 方 面 , 这 同 他 读 《 辩 证 法 唯 物 论 教 程 》 第 三 版 的 批 注 一 样 , 是 写 作 《 实 践 论 》 、 《 矛 盾 论 》 的 直 接 准 备 。 他 在 批 读 本 书 “ 社 会 的 实 践 为 认 识 底 标 度 ” 一 节 时 写 道 : “ 实 践 是 真 理 的 标 准 。 ” “ 实 践 高 于 认 识 。 ” “ 正 确 的 理 论 积 极的 指 导 着 实 践 。 ” “ 实 践 是 发 展 的 , 理 论 也 应 是 发 展 的 。 ” “ 马 克 思 以 前 一 切 唯 物 论 离 开 人 的 社 会 性 , 离 开 社 会 人 的 历 史 发 展 , 去 观 察 认 识 问 题 , 因 此 不 能 了 解 认 识 对 社 会 实 践 的 依 赖 关 系 。 ” “ 哲 学 的 研 究 不 是 为 着 满 足 好 奇 心 , 而 是 为 改 造 世 界 。 ” “ 认 识 世 界 的 规 律 性 , 找 到 正 确 的 理 论 , 为 着 有 效 的 指 导 实 践 , 改 造 世 界 。 ” 他在 读 本 书 “ 唯 物 辩 证 法 之 诸 法则 ” 一 节 时 批 注 说 : “ 外 因 通 过 内 因 并 被 曲 折 才 能 发 展 。 ” “ 不 废 除 外 因 , 但 内 因 是 主 导 的 。 不 明 内 因 , 即 无 从 了 解 发 展 。 ” “ 各 种 不 同 的 过 程 有 各 种 不 同 的 矛 盾 。 ” “ 互 相 排 斥 又 互 相 贯 通 , 互 相 敌 对 又 互 为 存 在 条 件 。 ” “ 相 互 排 斥 又 相 互 依 赖 ” , “ 相 互 依 赖 相 互 排 斥 相 互 转 变 ” 。 “ 统 一 是 相 对 的 , 斗 争 是 绝 对 的 。 ” “ 矛 盾 不 同 于 对 抗 或 冲 突 。 ” “ 相 互 依 赖 是 对 立 斗 争 的 表 现 , 相 对 中 存 在 绝 对 。 ” “ 共 同 点 与 特 殊 点 都 是 要 紧 的 , 而 特 点 尤 要 。 ” 他 在 批 读 本 书 “ 量 变 质 和 质 变 量 底 法 则 ” 一 节 时 写 道 : “ 与 过 程 同 一 的 直 接 的 定 性 是 质 , 量 是 过 程 的 定 性 , 但 非 与 过 程 直 接 同 一 的 、 而 是 在 某 一 一 定 时 期 内 对 过 程 无 关 重 要 的 、 外 在 的 定 性 。 量 虽 增 减 , 质 仍 不 变 。 但 在 一 定 的 瞬 间 以 后 , 事 情 就 生 变 化 , 量 的 改 变 促 成 质 的 改 变 。 ” “ 量 的 变 化 是 以 质 的 定 性 为 基 础 而 受 其 限 制 的 , 但 同 时 量 的 变 化 又 反 过 来 影 响 于 质 。 这 即 是 说 , 受 一 定 的 质 规 定 的 事 物 , 只 在 某 一 瞬 间 以 前 是 这 样 , 等 到 量 的 变 化 达 到 一 定 的 质 的 限 度 和 一 定 的 界 限 时 , 量 就 要 求 质 的 变 化 。 同 时 这 一 变 化 , 也 是 由 质 到 量 的 变 化 。 旧 质 一 消 灭 , 新 量 就 向 前 发 展 了 。 ” “ 量 的 变 化 , 在 一 定 限 度 内 , 带 着 同 质 事 物 不 断 增 长 的 性 质 。 即 是 说 在 一 定 限 度 内 , 量 虽 变 化 , 该 事 物 仍 为 该 事 物 。 只 有 在 一 定 阶 段 内 , 在 一 定 条 件 下 , 量 的 发 展 才 能 求 质 的 变 化 , 事 物 此 时 就 失 去 旧 质 而 变 到 新 质 事 物 。 这 种 质 的 变 化 过 程 同 量 的 变 化 过 程 相 反 , 量 是 渐 渐 的 变 , 质 是 跳 跃 的 变 。 ”

#好书推荐# 《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是一部新见迭出的中国古典文学史。儒家学者、诗文大家徐晋如三十年积淀,从《诗经》讲到明清传奇,梳理国文正脉,讲透风雅中国。
它书写了中国士人高贵心灵的历史,描绘出风雅中国的壮丽画卷,带我们揭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瞻仰文人的生命格调,探寻中国文化脉络。对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文学有较高的启发作用。#大学问图书#

本书不是研究中国经典文学的文学史著作。

中国向无文学史之著,近代以来,因受日本之影响,始有人著为文学之史。以后所谓文学史者,或宗苏联,或祧欧美,皆去中国文学之正脉远甚。且凡为史者,皆言过去之事,而中国文学从诗骚以降,历千万祀而不衰,譬如一个人,他的远祖乃至其高曾祖到底做过什么,当然需要记到家史中,但这个人今尚健在,给自己所经历的岁月写一本史书,宁非可笑?

本书也不是中国经典文学的欣赏著作。

欣赏一词,本出于陶渊明的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欣赏者,欣然有会于心而赏会之也。欣赏是因对文艺的悠然心会而产生的愉悦感,既不能宣之于口,也不能移之于人。陶渊明说有人能与之“共欣赏”,是因其人与渊明性情相契,学养相近,这才有“共欣赏”的基础。

本书是一位中国经典文体的创作者,对中国经典文学的返视内观。

三十年来,我遗世坐忘,澄心静虑,体察着中国经典文学的躯体,直如它就是我自己的身体。我感受着气机在体内经络中的自然流行,惊叹于中国文学的自成宇宙,更为中国文学的蓬勃生气而感动莫名。在这个漫长而奇妙的历程中,我作诗填词,为骈散文,无时或辍,以古人之心为我之心,逐渐找到了孰为任,孰为督,感知着中国文脉的沉雄博大。这又是一次难忘的证道之旅,我也在玄览中国经典文学时,深切地体悟到中国文化之道。我忍不住想把我的体悟写出来,好让有志上接中国文脉的读者,懂得存古人之心,行古人之道,阅古人之境。

作者简介
徐晋如,当代诗词、当代文言创作的旗帜性人物,著名儒家学者。徐晋如1976年生于江苏盐城,诗古文辞创作垂三十年,曾先后就读于清华、北大、中山大学。有《诗词入门》《大学诗词写作教程》《海枯石烂古今情∶唐宋词人十五讲》等著行世。

目录
一 君子之学
二 不学诗,无以言
三 骚人播芳馨
四 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五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六 乐府动清声
七 六朝丽体昔风流
八 上下千年文第一
九 唯陈言之务去
十 立天下之节,成一代文章
十一 诗至唐而盛
十二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上)
十三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下)
十四 乐府之变调,风骚之流派
十五 唱不尽兴亡梦幻
附录:
中文系何为?
国文自修极简必读书目

达摩语:
你今了悟真如性 方知从前错用心
祖祖相传佛心印 师师接承大道兴
单传正诀尔今领 无字真经最上乘
玄机道理实要紧 末后一着不可轻
幸有奇缘得究竟 道转为释本堪钦
不是为师施怜悯 尔身何能出苦沦
从来三教道为本 性与天道不可闻
存心养性遵孔圣 执中贯一几人明
六经诸史治世论 大学中庸率性凭
修心炼性道祖定 抱元守一大根生
治世五千玄妙蕴 真诀不外清静经
明心见性佛之本 万法归一理幽深
千经万典为凭证 最上一乘载心经
龙汉初劫四字命 先天龙华是燃灯
中天赤明六字命 释迦奉命度原根
目前三会延康近 玄玄上人泪长倾
六万余年阳气尽 不忍皇胎困东林
瑶宫传下十字令 敕令弥勒普度兴
诸佛菩萨作帮衬 要将九二度回程
会同诸仙下凡境 万灵真宰化尽身
吾本西方佛果证 初奉佛命过东林
始度梁武遭玉棍 复度神光续祖灯
今遇宗横改宗正 西来妙意细指陈
领我单传遵我命 休学先前乱道心
怀抱天机须谨慎 慈航稳驾钓原人
忠孝节义引归正 好做佛子与佛孙
不久一花五叶尽 千门万户假混真
天地定位万灵正 普度团圆道果成
末后龙华逢末劫 斗牛宫内访根生
有缘有份随吾进 无缘堕落在红尘
昧者难行吾不论 知者常观玻璃灯
初守一窍知定静 收回六神到中庭
筑基炼己次第进 方可采药把丹升
移炉换鼎知时正 文武火候老嫩分
沐浴温养周天定 二六时中不留停
小周炼至大周定 三十六宫都是春
万境俱寂圆明性 一尘不起大丹成
乳哺三年婴儿嫩 面壁九载纪飞升
一个周天都说尽 惟望知音功果纯
待候丹书来诏请 灵山会上见娘亲
九品莲台赏一分 历代玄祖尽超升
九六同齐瑶宫进 龙华三会定品乘
上中下品依功定 功圆果满坐莲心
与天齐年无改更 逍遥快乐亘古存
纵然无功皈依正 不堕延康失正根
一卷法语包万品 三教同归不二门
言言道破真源性 句句开通祖根生
此是三期大把柄 祖师慈悲露后音
此书在处神护定 倘有秽污过不轻
有人得遇常恭敬 扫去灾星福临门
果能力行加功进 永证菩提万万春
 
 
达道通经号真诠 摩诃揭谛度世间
宝秘一花并五叶 卷包三千及大千
西方佛祖传妙经 华严海会悉遥闻
斗柄指南六阳尽 牛女会西万灵兴
普及乡儿觅定静 度海稍公了愿心
生死轮回齐抛尽 灵山极乐永不倾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