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佛言慧语[超话]#20200510楞严经一66

1⃣
若挃有所:这是正论,
如果说你捏的地方
就是有所存在的话。
则汝一体,自不能成:
那么这个一体的说法
是不成立的。若多体者,
则成多人,何体为汝:
如果你这个心多体,
    有好几个心,
那到底谁是你?
若遍体者,同前所挃:
这个省略了。
「遍体」就是一体。
若不遍者,当汝触头,
亦触其足,头有所觉,
足应无知。今汝不然:

2⃣
假设我这个身只有一个心、
                      只有一个体,
但是它不遍;
要么在上半部,
要么在下半部,
要么在    脚部,
要么在    手部。既然
「不遍」的话,我捏耳朵
也同时捏脚后跟,
如果耳朵有知的话,
脚后跟应不应该有知?
               不应该。
如果脚后跟有知的话,
    耳根应不应该有知?
               不应该。
可是事实怎么样?都有知。

3⃣
所以,讲「不遍」的话
也说不过去。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
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这是破第五种转计。
阿难白佛言:世尊!
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
谈实相时,世尊亦言:
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如我思惟:内无所见,
外不相知。内无知故,
在内不成;身心相知,
在外非义。今相知故,
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阿难仍然不死心,
又有了第六种转计--
执心在中间。

4⃣
他引用自己当年听到的
佛跟文殊等法王子
在谈实相的时候讲的一句
「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那么,佛跟文殊菩萨
    还需要谈实相吗?
都是古佛再来,
为什么要谈啊?
这是故意谈给阿难听,
种下金刚种子。
    诸法王子:文殊菩萨
实际上是古佛再来,
示现法王子。
从广义上来讲,
没有哪一法不是法王子,
没有哪一法不是佛;

5⃣
狭义来讲呢,
一般在等觉位菩萨,
               称为「法王子」。
弥勒菩萨就是「法王子」。
       谈实相时:顾名思义,
就是真实相,
就是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
实相有三:
一是「无相之实相」;
二是「有相之实相」,
也叫「无不相之实相」;
三是「无相无不相之实相」。
这就是「一心三藏」啊!
「无相之实相」就是
「空如来藏」;
「无不相之实相」就是
「不空如来藏」;

6⃣
「无相无不相之实相」就是
即空即有。「空如来藏」
当下即是「不空如来藏」,
               「不空如来藏」
当下即是    「空如来藏」,
三个实相是一个东西。
孙悟空摇身一变,
           变成这个茶杯,
藏教菩萨来看,茶杯就是
「无不相之实相」;
通教菩萨一定要在这里等,
非要等到茶杯没有了,
孙悟空原形毕露了,才见到
「无相之实相」;
可是圆教菩萨看呢,这个
茶杯当下是不是孙悟空?
这个「无不相之实相」当下
是不是「无相之实相」?
所以叫「无相无不相之实相」。

7⃣
当茶杯消失,
孙悟空现前的时候,
孙悟空当下是不是茶杯?
所以那个「无相之实相」
当下就是「无不相之实相」,
所以叫「无相无不相之实相」。
由于世界上
著相修行的太多太多,
藏教修行占了主导的气氛,
所以祖师大德以禅宗来破相,
往往就以「真佛无相」
说为是实相,却不懂得
「见真重增一重尘」。
真真假假、分分别别
皆是当人当下一个念,
这叫「真真如性」。

8⃣
「实相」是不是
「阿弥陀佛」?
「实」就是「阿」,
「相」就是「弥陀」;
「实」就是真空,
「相」就是妙有;
「实」就是理,
「相」即是事,
理事不二、理事圆融。
「实」,在《楞严经》叫
「离一切相」;
「相」,就是「即一切法」。
    离一切相,   即一切法。
像这些话要当成口头禅,
时时提起观照。

9⃣
实际上佛讲
「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下面接着就是
「无所不在,即内即外」。
阿难或者未听到下文,
       或者未听懂下文
而故意断法。内无所见,
此阿难自知前失,初计内,
而不见心、肝、脾、胃、
爪生、发长,故曰无所见;
外不相知应该改为外又相知。
次计外眼见佛手,心即分别,
故曰外又相知。
其义则顺文理。
与下身心相知可合。
(引用自圆瑛法师主讲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内无知故,在内不成:
因为看不到五脏六腑,
所以心不在内。
身心相知,在外非义:
眼睛看到外面的东西
心里能知道,
所以心在外面也不成立。
今相知故,复内无见,
当在中间:在这里呢,
「复内无见」应该加一句
「外亦如是」--
    我内也见不到,
        外也见不到,
可我知道,
所以叫「当在中间」。

#一周公吐哺一##妙茹云莲华##阅读文学##收藏宝物##传统文化国学之精髓##传统文化之论坛##早晨的心语##石破天惊说法华#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但要注意,我买的01号明亮色并不是专业粉底中粉一白,所以除了单独点涂,也可以结合手里的其他防晒混合成提亮肤色型单品,水润一整天,更不会搓泥,性价比超高,是CPB
  • 如果我们放弃梦想,不断地制造糜烂的光明来驱赶黑暗,纵情声色,那么我们面对的,很可能就是单色调的世界了。而蛰过了人的蜜蜂,会气绝身亡,即使我把它放到窗外,它也不会
  • 主要是——美食美景旅游文化休闲奇闻时尚美女这类,与交易毫不相干的,全部转出。有形的显性的旅游文化指依托有形的显性的旅游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载体,这类载体的特征是,
  • #切尔西[超话]#詹姆斯加入了B/R的问答Q1:如果你可以带回一位前切尔西球员,那个人会是谁?RJ:或许我会选德布劳内,喜欢他的踢球风格。
  • 得天下有道,这个道,就是得民,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就得天下。得天下有道,这个道,就是得民,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就得天下。
  •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展现五指山独特的自然资源,让更多人了解五指山,爱上五指山,由中共五指山市委宣传部发起的#不到五指山不算到海南 抖音全民任务挑战赛活动将于6月
  • ✨THE一滴不漏酱油瓶✨常滑烧盐罐-白色/灰色✨益子烧陶碗✨万古烧咖喱盘-糖色✨精油香薰炉✨麻之实油洗发水✨THE magic water多用清洁剂✨柚子花椒米
  • 能有一个意识到这事儿的老师何其幸福#阳光信用[超话]##每日一善# #阳光信用# 年轻的时候,因为羞怯,因为很多奇怪的顾虑,有些话始终没能说出来,有些要求也始终
  • 境内银行与支付机构合作开展本通知规定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双方应协商建立业务真实性审核机制,共同做好业务背景真实性、合法性审核,不得以任何形式为非法交易提供跨
  • 因为上海戴口罩而今天刚收到的生日礼物就是狠狠喜欢的那种了[心]我友太知道我的喜好,偏爱这些可以小小收藏起来的物品,还挑选了我和她的生肖,所以今天很开心!圖是她畫
  • 朋友圈里出了名的爱吃,会经常分享“魔都探店”的真实感受~自己也稀饭做饭,正在进阶的厨房小白一枚[挤眼]P.S关于咖啡☕️我年纪不大,但也不小了其实,哈哈哈,已经
  •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仔细看不难发现,张蕾这身造型,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是有着颜色区分的,她上半身穿了一件砖红色修身针织衫,下半身则搭配了一条复古红半身裙,这种同色系
  • 汪小菲和大S的网 络 骂 战越演越烈,出轨,违 禁 药等等的言 论不断传出,也让很多人卷入其中,比如说陈建州、张雨绮。 在陈建州社 交 账 号 评 论,区 看
  • 青年志愿者刘鹏天说:“活动让我了解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具体情况,也学到很多环保知识,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更应该树立生态保护理念,参与生态保护活动,从自身做起,做
  • 所以说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灵魂的提升靠的是正心正念正能量,讲的是道德,如果信仰,健康,教育与金钱有关,即违背了道德,为名为利为私,信仰即入了魔道,人们失去了
  • 一直路人 就算当年台偶霸台的时候姐也没看过她的剧好像[允悲](恶魔在身边 王子变青蛙 霹雳MIT 甚至樱野3+1啥的都看了一堆[二哈][闭嘴]) 但姐记得初中
  • 因此此时,你最好的行动就是不动,给足对方空间,让他可以从分手的风暴中得以呼吸,让他认识到:我们以后的恋爱不会再像马拉松那么疲惫了,给他充分的休息时间。只有让他觉
  • 人生的命运说起这位念佛人,他是我的邻居,我还小的时候,经常听到他躺在椅子上念我听不懂的佛经和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等,就觉得好玩,说到这位邻居的佛缘,有这么个经历,我
  • ”但在放款时,张远锋直接扣除了“砍头息”(即一次性全额收取的综合服务费以及借贷期限内产生的所有利息)39万元,恒某公司实际只收到561万元。  据张远峰的同案犯
  • 此时,执着就会及时提醒,千万不能放弃梦想?你看那,别人家孩子现在在大公司工作收入不菲;你看那,隔壁家那谁已经结婚了,孩子都有了……其实我想说的是,你会觉得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