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中的50句智慧偈语

2022-10-29

1、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4、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5、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6、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7、明心见性,直指本心。
8、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9、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
10、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11、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12、随其心静,则佛土净。
13、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14、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15、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
16、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17、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18、迷途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19、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20、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21、迷人口说,智者心行。
22、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
23、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24、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25、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
26、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27、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28、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29、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
30、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31、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
32、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33、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34、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35、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
36、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须坐禅?
37、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38、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39、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40、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41、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42、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43、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44、何名坐禅?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45、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
46、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47、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
48、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49、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50、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心性本于道,道本于无。故心性本净,不染万境。而人受外相,则生心念,念有善恶,有是非,明其消长,维其无常,可为中道。参禅之意,本离一切相,勿起心动念。动则有悔,故需忏悔。能明本性者为佛,迷失本性者为凡夫,故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每日闻法】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经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满足千人。菩萨摩诃萨十千人俱。以大庄严而自庄严。皆悉已住不退转地。其名曰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无碍辩菩萨。不舍担菩萨。与如是等大菩萨俱。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明相现时从其住处来诣佛所。在外而立。 
  尔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从住处俱诣佛所。在外而立。 
  佛知众会皆悉集已。尔时如来从住处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于晨朝时在门外立。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师利童真菩萨。先已至此住门外立。我实于后晚来到耳。 
  尔时世尊问文殊师利。汝实先来到此住处。欲见如来耶。 
  文殊师利即白佛言。如是世尊。我实来此欲见如来。何以故。我乐正观利益众生。我观如来如如相。不异相不动相不作相。无生相无灭相。不有相不无相。不在方不离方。非三世非不三世。非二相非不二相。非垢相非净相。以如是等。正观如来利益众生。 
  佛告文殊师利。若能如是见于如来。心无所取亦无不取。非积聚非不积聚。 
  尔时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若能如是如汝所说。见如来者甚为希有。为一切众生故见于如来。而心不取众生之相。化一切众生向于涅槃。而亦不取向涅槃相。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心不见庄严之相 ……阿弥陀佛;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今闻法我等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伏祈诸佛菩萨保佑万物生灵离苦得乐回向世间法界众生吉祥安康南无阿弥陀佛我佛慈悲随喜赞叹!
赞曰:
文殊辅法王
智慧非佛莫量
圆顿教中振玄纲
妙义彻底彰
闻者直下亡情见
达本菩萨道场
愿如善才沐恩光
究竟证真常
偈曰: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左持利剑烦恼断,
右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蜡烛][鲜花][鲜花][蜡烛] https://t.cn/zQGzEdS

没有办法,
神秀大师把自己的修行体会,
写在了墙上。
  
“ 偈曰 :
‘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这个境界非常了不起。

我们凡夫的身是烦恼,
他这里身是菩提树。

神秀大师的身体,
非常清净,

像觉悟的树一样,
可以承载觉悟的智慧。

心如明镜台,
心极其清净,
禅定功深,
智慧明了。

但是,
还是会有烦恼,
会有杂念,
就像尘埃。

“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

还在不断地用戒定慧三学来用功,
使自己清净的身心不受尘埃的染污。
  
像神秀大师这种境界,
放到现在这个时代是难得一见的。

自己学禅二十多年,
有一个顺口溜 :

“ 身如烦恼树,
心似密见林,
学禅二十年,
尚未脱俗气。”

跟祖师比,
距离遥远。

但是五祖大师如何评价他此时的境界呢?
  
“ 祖曰 :
‘ 汝作此偈,
未见本性,
只到门外,
未入门内。

如此见解,
觅无上菩提,
了不可得。’”

到了
“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 的境界,

居然还在禅宗的门外,
尚未入门,

以此智慧觅无上菩提,
根本就没门。

这就是禅法的严肃性。
  
“ 无上菩提,
须得言下识自本心,
见自本性,
不生不灭。”

无上的菩提,
就是无上的觉悟、
禅宗所直传的佛心,

需要言下识自本心,
见到不生不灭的真性。

同时,
“ 于一切时中,
念念自见 ”,

在一切时间、
一切地点,

念念现前才可以。

“ 万法无滞,
一真一切真,
万境自如如。”

一切法都不是障碍。

一切五蕴的幻境,
皆变成真如妙用,
纯一真心。

山河大地,
皆是菩提妙心。

“ 如如之心,
即是真实。”

这个如如不动的禅心,
即是万事万物的真实本体。

“ 若如是见,
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只有见到这样的境界,
才是无上菩提之自性,
才有资格入祖位。

这是禅宗的命脉。
  
五祖大师很慈悲,
安慰他说 :

“ 汝且去,
一两日思惟,
更作一偈,
将来吾看。

汝偈若入得门,
付汝衣法。”

总是给人机会。

说你先回去,
仔细体会体会,
再写一个偈子,
如果合格,
还有机会。
  
神秀大师在廊间题写的这一首偈颂,
很快被道场大众传唱。

五祖大师也很鼓励他,
说只要依此偈修行,
就能够不堕恶道。

说得很明白,
“ 不堕恶道 ”
“ 有大利益 ”,

并没有说可以直了成佛。
  
在碓坊里舂米的行者卢惠能,
听到有沙弥童子持诵这首偈颂,
一听就知道没入门。

后来一了解,
知道老和尚要传法,

于是他让人引导,
来到堂前,
平常他都不来这个地方。

这时他让一位姓张的别驾,
帮他也写一首偈子。

大家当时都很奇怪,
说你一个行者,

也要掺和这件事?

大家都很不屑。
  
惠能大师说 :

“ 欲学无上菩提,
不得轻于初学。

下下人有上上智,
上上人有没意智。

若轻人,
便有无量无边罪。”

说你们不要小看人。

众人说那好,
既然你这么自信,
赶紧说吧。
  
结果惠能大师一开口,
举众皆惊。

“ 偈曰 :
‘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大家都愣了,
原来道场里谁都可以使唤的行者,
是位肉身菩萨。
  
五祖大师担心有人嫉妒惠能大师,
赶紧把鞋脱下来擦掉了偈语,

当众说,
这个也没见性,
不要当回事。
  
但是到了第二天,
他悄悄来到惠能大师修苦行的碓坊。

“ 见能腰石舂米,
语曰 :

‘ 求道之人,
为法忘躯,
当如是乎!’

乃问曰 :
‘ 米熟也未?’

惠能曰 :
‘ 米熟久矣,
犹欠筛在。’”
  
一千多人吃的饭,
得要多少米呀,
舂米的任务很重。

惠能大师身量小,
怎么办呢?

为了把这件事做好,
他在腰上绑了块石头,
增加自己的体重,
因此腰部受损。

五祖大师就很感慨,
说求道的人为法忘躯,

应该如是精进,
这就是大家的榜样。

然后五祖就问他
“ 米熟也未?”

其实这是一句暗语,
怎么样,
开悟了吗?

惠能回答 :
“ 米熟久矣,
犹欠筛在。”

米已经舂好了,
但是还有点不干净,
需要筛。

什么意思呢?

见道了,
但是还不透彻。
  
惠能大师没有广学经教,
到了
“ 本来无一物 ” 的境界,

也就是教下所讲的法我空境界,
类似的说法,

还有
“ 若人识得心,
大地无寸土 ”

“ 虚空粉碎,
大地平沉 ”

“ 泥牛入海无消息 ”,

讲的都是禅宗的重关境界,
这时能够泯一切相,
一切现象不再是障碍,

但是还有无相的执著,
所谓还有微细的能所。

惠能大师到了这个境界,

知道那还不成熟、
不透彻,

完全不以为意。
  
《 坛经 》 的后面,
惠能大师针对大通和尚给智常禅师的开示,

有一首偈颂,
讲的就是这个阶段的局限性 :

“ 不见一法存无见,
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
自己灵光常显现。”

不见一法,
还有无相境,

就好比还有一层薄云,
遮住了本有的智慧,
不得透彻。
  
“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不知一法,
住于这样的空知当中,
就好比太虚中有闪电一样,

有极微细、
极迅猛的妄念流注。
  
如果认此为了义的佛之境界,
认为这就是到家了,

那就会错认路头,
错失提升机会,
不会再有更透彻的境界。

所以叫
“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
  
这个时候应该如何用功呢?

“ 汝当一念自知非 ”,

这时应该反观己心的过患,
就能够破除无明,

打开本有的灵光,
让它念念现前。

这是六祖大师彻悟以后对智常禅师的开示。
  
当时六祖大师到了这个境界,
以他自己的能力,
不能够马上进一步突破。

但是他以自己的宿慧,
知道这个境界还不行,

“ 米熟久矣,
犹欠筛在。”

六祖大师彻悟此心的因缘
  
五祖弘忍大师用锡杖拄地板三下,
就离开了。

惠能大师心知这是一个信号,
于是晚上三更,
他悄悄来到丈室,
这时五祖大师正在等着他,

然后
“ 以袈裟遮围,
不令人见 ”。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传法因缘,
直接涉及到释迦牟尼佛教法下,

三大语系佛法中受众最广的汉传佛教的高度,直接涉及到整个汉地众生的法身慧命。
  
五祖大师
“ 为说 《 金刚经 》,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讲到
《 金刚经 》 的三分之一,

第十品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的时候,

惠能大师
“ 言下大悟,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这时自性与万法才彻底统一,
打开了佛智,
真正地彻悟。
  
于是他就向五祖大师汇报,
来表达他的悟境 :

“ 何期自性,
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
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
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
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
能生万法!”

何期,
就是
“ 原来 ” 或
“ 谁曾想 ” 的意思,

原来自性本自清净,
本不生灭,
本自具足,
本无动摇,
能生万法!

这时惠能大师,
全身揽入法界,

法界即自身,
自身即法界。

《 楞严经 》 中
讲此时的境界,
用了一个比喻,

“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
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
若存若亡,

如湛巨海流一浮沤,
起灭无从。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这是对
“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 的

“ 此心 ”
最好的注解。
  
“ 祖知悟本性,
谓惠能曰 :

‘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若识自本心,
见自本性,

即名丈夫、
天人师、
佛。’”

五祖大师这时知道卢行者彻悟了,
这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 ——
到家的境界。
  
“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不识本心,
学法没有真实利益。

这是站在成佛第一义的高度来说。

因为佛性本自具足,
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关键在于打开本心,
其他的都是因缘法。

但是站在世俗谛的角度,
对于我们来说,
一瞻一礼都有功德,

所以
“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

哪怕我们以妄想心到了寺院,
称诵一句佛号,
都是成佛的因。

这是从两个层面来讲的,
不可偏废。

《 坛经 》 里面讲的
很多都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知识、
概念、
结论,

都是为了对治我们种种的邪见,
非常活泼,

我们不能断章取义,
执于一端。
  
这是六祖惠能大师发明
“ 此心 ”、

彻悟
“ 菩提自性 ” 的
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相当于禅宗三关 ——
初关、
重关、
牢关。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也经常引起误解,
我们看看六祖大师如何开示。
  
六祖开示智通禅师说 :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就说15世纪那位Margarita de Castro e Souza(她确实是夏洛特的祖先)哪怕她本人的确有黑人血统,到夏洛特已经是她的第9代后人了,这都能算
  • [举手]本科是在一所985院校学的新闻学,对于院校的选择还是发生了一个转变,总而言之在四月中旬才决定考北大[微风]希望我的考研之路对你有帮助!图3是23上岸录取
  • 仿佛神的孩子站在我的面前,捧着一颗心对我说“妈咪,我把世界上见到的最好的东西给送你来了”。如何不让我动容,如何不让我感慨幸好江湖有梦有他,没有什么事能大过心中的
  • 印象中,很少有梦境是如此完整、逻辑清晰,直到我想着写的时候还能记清所有细节,如此难得,就记下来吧[可爱] “我只不过想唱歌给你听 用我的声音一首歌 只是希望你能
  • 12. 后来你不再逢人就掏自己的心,你开始计较起付出和回报是不是成正比,在意那个人值不值得,在很多人眼里,你变得很成熟也很自私,好消息是你懂得了爱自己,坏消息是
  • 我不知道她对这段感情是怎么样的,但是我自己知道,我心里有人的话,我会排斥和别的女生贴贴的。所以我并不会因为别人开始,自己也去开始,那没有意义,对不起的是自己,也
  • “心为主,法为客”主客不能颠倒,然世间修士,大多数都是主客颠倒,反客为主,这一点,很多传法的师父自己都不甚明了。太素遇见一些先从修法入手的修士,几十年都在法的境
  •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愣神间,外婆已经盛了碗汤:“来,你也喝点。
  • 叫我楼楼/短腿/腿腿啥都行,别叫我宝/老婆/咪之类的,我惶恐.jpgP1简修例图,p2精修和合成,p3我很喜欢的部分约稿,p4我的steam,ns和推,p5我家
  • 真正的智者,懂得说话留三分,做到看破不说破,不会惹来是非,也能温暖他人。在这个世上,最舒服的关系,是相处随意,不拘谨,是远近相安,不猜疑。
  • 桃唱歌时不自信断断续续的紧张感,被成员请教舞步细心解答的可靠,以及临上场前气场全开的勇敢——某次表演前为了打气凑崎急匆匆地吻了她,发现自己的唇上沾了一份属于她的
  • 【ご注文受付数】1回のご注文につき10個まで余秋雨散文现象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问世不久,就给书市
  • ·最近很奇怪,好像是不自觉地看了许多古色古香的书:唐诗宋词、文豪侠客,这些被掩埋于历史长河之中的悠悠岁月和传奇人物,其实以前都很少会出现在我的阅读书单之中。在整
  • 中间有一条微博评论区是可以选择按热度啥的,我还新奇了一下,以为终于到最早新版微博了呢,谁知道也就这一条是这样[挖鼻]哎,玺早就把微博评论那啥给关了,除了在现在的
  • 就在大家讨论的同时,两个疑似剧院工作人员的账号分别在凤凰之声官方群和青岛粉丝来信群艾特观众,质疑该观众为黄牛(见p5)声称自己买到了前两排中区,后又威胁该观众“
  • 6月8日晚上17:30-24:00的「TVB识货」淘宝直播间,给你不一样的精彩,不仅有重磅TVB明星给你分享好物,还有更多“珠光宝气”的首饰、零食等你来淘,一大
  • #小月恋爱日记# 我不知道邢致远在闹什么脾气,因为看商院毕晚,他说他药得盯着,先走了,然后说等会来接我,刚好我看完第二阶段的表演我也不想看了,我就说,那我走回去
  • 截至1月2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127例(其中重症病例2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94903例,累计死亡病例4
  • 用心做自己该做的事   人生是如此的短暂,哪有心思去浪费呢?有智慧的哲人曾经说过:“大街上有人骂我,我是连头也不回的,根本不想知道这个无聊之人!”我们既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