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摄三缘,
入念佛三昧

净土宗的开宗祖师善导大师,
在 《 观经四帖疏 》 解释
「 真身观 」 时,

有一对
「 光摄三缘 」 的问答,

广显
「 念佛三昧 」 的真义,
云 :

「 问曰 :
备修众行,
但能迴向,
皆得往生;

何以佛光普照,
唯摄念佛者,
有何意也?

答曰 :
此有三义 :

一明亲缘 :
众生起行,
口常称佛,
佛即闻之;

身常礼敬佛,
佛即见之;

心常念佛,
佛即知之。

众生忆念佛者,
佛亦忆念众生,

彼此三业,
不相捨离,
故名亲缘也。

二明近缘 :
众生愿见佛,
佛即应念,

现在目前,
故名近缘也。

三明增上缘 :
众生称念,
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
佛与圣众,
自来迎接;

诸邪业繫,
无能碍者,
故名增上缘也。」

佛光唯摄念佛者,
而不摄修众行迴向者

这段对答十分重要,
说明净土宗的行持唯是
「 一向专念 」,

而非
「 修众行迴向 」。

问题的引言说
「 备修众行,
但能迴向 」,

指定善
( 禅定修慧 ) 和散善
( 行善修福 ) 等修行,

并以功德
( 福德 ) 迴向,
发愿求生净土,
才能往生。

「 但能 」 者,
是带有条件性的意思,

即行者若不迴向发愿,
则不得往生。

这正是善导大师在
《 观经四帖疏 》
〈 玄义分 〉
所指的净土宗的
「 要门 」 ────

「 其要门者,
即此
《 观经 》
定散二门是也。

定即息虑以凝心,
散即废恶以修善,

迴斯二行,
求愿往生也。」

所谓
「 皆得往生 」 者,

既然这些修众行而迴向的人,
都可得往生,
理应也会被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

为什么
「 佛光普照,
唯摄念佛者 」,

而不摄照修净土宗
「 要门 」 的行者?

还有这个
「 唯 」 字,
可圈可点,

「 唯 」
是唯一、
专一、
一心、
一而不兼、
纯而无杂,

是专修、
不是兼修、
杂修!

唯是念佛,
没有其他众行或作业矣!

善导大师结合第八
「 像观 」 所说诸佛
「 是法界身 」,

有心遍故、
身遍故、
无障碍故等三义,

套入弥陀
「 光号摄化 」 的原理,

引申
「 唯念弥陀 」 的
行者与阿弥陀佛产生三种缘,

曰 :
「 此有三义 」。

佛与念佛者有亲缘,
心遍故

先说
「 明亲缘 」。

关于
「 众生起行 」,

善导大师在
「 三心释 」 中立
「 五正行 」 ────

读诵、
观察、
礼拜、
称名、
供养赞叹,

就行立信,
即就念佛五正行,

建立深信之心,
真实信心。

信心是佛光摄取之因,
换言之,
行者没有信心,
佛光无由摄取行者。

但因就修诸行的人说
「 备修众行 」,

故此说念佛也说
「 起行 」。

其实,
就净土法门来说,

实在是
「 立信 」,
不在修福修慧。

「 口常称佛,
佛即闻之 」 ────

常者,
一向专念、
相续而无间杂。

「 佛光普照,
唯摄念佛者 」,

念佛者唯念弥陀。

所谓佛念众生是
「 常 」,

众生亦能成
「 常 」,

如昙鸾大师说 :
「 闻光力故心不断 」,

或善导大师说 :
「 以光明名号,
摄化十方,
但使信心求念。」

念佛者以佛本愿力而念佛立真实信心,
信心决定后,

心繫弥陀,
无有二心,
口称佛名,

亦是
「 口常称佛 」。

众生三业中,
口业居首,

因为称名正行是往生净土的
「 正定之业 」。

此业是必定往生的正因,
其余四个正行只是助业。

众生称、
礼、
念佛,

弥陀闻、
见、
知之,


( 指弥陀 ) 此
( 指众生 ) 三业,

不相捨离,
故名
「 亲缘 」 也。

如善导大师在
《 法事赞 》云 :
「 人能念佛佛还念。」

此乃阿弥陀佛的
「 法界身 」 义之一 ────
心遍也。

佛与念佛者有近缘,
身遍故

再来是
「 明近缘 」。

众生愿见佛,
佛即应念,
现在目前。

所谓见者,
此指心见。

行者念佛立信,
深信切愿见佛,

并作见佛想,
名为
「 心见 」,

比观想念佛的
「 眼见 」 更超胜,
故名近缘也。

善导大师在第八
「 像观 」云 :

「 正由心到故,
身亦随到,
身随于心故」,

当知凡夫的身和心有别,
但佛身与佛心则无异。

其后,
善导大师解释
「 入众生心想中 」 一句时,

云 :
「 乃由众生起念,
愿见诸佛,

佛即以无碍智知,
即能入彼想心中现。

但诸行者,
若想念中,

若梦、
定中见佛者,

即成斯义也。」

不管凡夫在什么情况下念佛见佛,
皆是佛力的作用,

在我们的心想中现,
名为
「 心见 」。

此乃阿弥陀佛的
「 法界身 」 义之二 ────
身遍也。

佛与念佛者有增上缘,
无障碍遍故

最后是
「 明增上缘 」。

「 众生称念,
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
佛与圣众,
自来迎接。」

自来者,
即不请自来。

其实,
一向专念佛名者,

阿弥陀佛早已摄取不捨,
从不捨离念佛人,

故行者只要念念相续、
念念不捨,

「 念佛必生 」 的
信心不动摇,

念佛人不用忧虑临终时业力来障碍,
更不用怀疑阿弥陀佛临终时自来接引!

「 诸邪业繫,
无能障者,
故名增上缘也。」

诸邪是外障,
业繫是内障。

阿弥陀佛的光明能除一切障碍,
生死业障,
亦无能碍者。

此乃阿弥陀佛的
「 法界身 」 义之三 ────
无障碍也。

以见诸佛故,
名念佛三昧

如昙鸾大师在
《 往生论註 》云 :

「 三界繫业,
毕竟不牵,
则是不断烦恼,
得涅槃分,
焉可思议!」

生死凡夫、
罪苦众生竟不受三界六道的业力繫缚,

终不能牵引,

还不用断烦恼、
消业障,

而得入极乐无为涅槃界,
简直不可思议!

此皆乘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为增上缘,
五乘得入净土。

又云 :
「 以见诸佛故,
名念佛三昧。」

很多祖师解释
《 观经 》 第九
「 真身观 」 此句为
「 观行念佛 」,

以为佛光摄照自力修
「 观行 」 念佛人,

却不知佛光实际上摄照
「 称名 」 念佛人,

所以善导大师特意在此观安排一对
「 光摄三缘 」 的问答,

广显
「 念佛三昧 」 的真义。

他以问题方式点出佛光唯摄念佛者,
不摄照余杂业者,

故云 :
「 备修众行,
但能迴向,
皆得往生;

何以佛光普照,
唯摄念佛者。」

诸师这种见解影响不少净土行者的
「 念佛必生 」 信心,

也令不懂
「 观行 」的念佛人洩气,
此见解有乖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弘愿,

故必须不厌其烦地重申其义,
以楷定净土宗根本思想的基础。

善导大师
《 观经四帖疏 》云 :

「 又今此观门等,
唯指方立相,

住心而取境,
总不明无相离念也。

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
立相住心,
尚不能得。」

佛立像相,
欲令生死凡夫住心,
尚不能得,
何况令他们观佛入三昧,
得见佛法界身?

他们根本不明什么
「 无相 」、
「 离念 」 等禅观工夫,

实在难以成就
「 观佛三味!」

善导大师直斥诸师的谬论,
云 :

「 或有行者,
将此一门之义,

作唯识法身之观,
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

其意甚错,
绝无少分相似也。

既言想像,
假立三十二相者;

真如法界身,

岂有相而可缘、
有身而可取也?」

就净土此一法门而言,
专针对罪恶生死凡夫为当机众,

宜以佛力摄照而见佛,
而不宜以自力禅观而见佛作解。

再者根据
《 观经 》 的
上文下理,

当知此经是以佛灭后的未来世生死凡夫为当机,

释尊就韦提希夫人启请,
借势从
「 自修持力 」 的
观行求生净土,

成就的
「 观佛三昧 」
( 即释尊的教化 ) 说起,

诚劝凡夫可以信方便,
一心专念,
仗 「 佛本愿力 」 见佛,
证得往生,

成就的
「 念佛三昧 」,
以弥陀教化的归结,

反映 《 观经 》

具有显、
隐两义。

朱学芬(善用一心):
记得法界本来就是你的真心
你的真心周遍法界的缘起
那个缘起有能所
就会伤害你的真心
伤害你完美的真心
所以,我们这个完美的真心
不要莫名其妙的去挖一个疮
莫名其妙起一个妄想
太可恶了,不原谅你
那你这个疮疤就很大了。
慧律法师7月9日《圆觉经》开示

朱学芬(善用一心):
慧律上人慈悲开示[合十][合十][合十]
时时刻刻一定要提升心灵的功夫,这个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关键。

朱学芬(善用一心):
你今天的念头和行为,将决定你下辈子的投胎环境。
如果我们三业清净--身净、语净、意净,同时一心念佛,在临命终的时候,就没有中阴身。往生极乐世界,
跟下地狱的人,都没有中阴身。
你善的念力太强了,你这一辈子从不造业,只做功德,念头完全是正知正见,那么在你临命终的时候,色身败坏了,你的神识会立刻在极乐世界莲花化生,不需要经过中阴身。
因为那个速度之快,就跟ATM转帐一样的,这边转,那边立刻就到!所以我们想要了生死的人,千万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要自净其意。
所以,你今天的念头和行为,将决定你下一辈子的投胎。
我们想要临命终更自在一点吗?那就记得!要做善事,要好好地多念佛,起心动念完全是好的,没有一点恶念。
———慧律法师[合十]

朱学芬(善用一心):
这个得人身,它有一个最可贵的地方,就是走向佛道,得人身最可贵的,就是这个人走向佛道;得人身最悲哀的,就是一辈子都没听过一句佛法,这个是生命当中最悲哀的!生命当中最悲哀的,就是一句佛法都没听过,不知道什么是生,不知道什么是老、什么是病、什么是死,拼了老命就是要追求欲望、金钱、男女、跳舞、唱歌、名利,要不然,要追求什么?所以,虽然说:这个常住不动的心性为主、为空,是那么的重要;诸位!你没有这个色身,免谈!所以,我常常看有些修行人,把自己饿到不行,饿到胃出血,说这样叫做修行,我说:这样子快变成外道了,叫做自饿外道啊!饿的空肚子,认为这样叫做修行,这个叫做自饿外道啊!听了佛法以后,还得碰到真正的悟道的大善知识;碰到了悟道的大善知识,还得要有一个很好的环境;很好的环境以后,还必需自己要很有骨气!条件:一、你要碰到大彻大悟的大善知识来点醒你;二、你要有很好的环境;这个环境很纷纷扰扰,这个环境你没办法见性的。第三、见性属于那个很勇敢的人、直下肯承担的人、很有勇气的人,这个就是属于他的,种种条件。所以,要悟到主、要悟到空,找到那个真如本性,还真难!
一慧律法师《楞严经》
[玫瑰][玫瑰][玫瑰]

朱学芬(善用一心):
【你的内心也随时在绽放光芒】
学佛就是脱下假面具,
过着真实、智慧的生活,
就是没有人认识你也不寂寞,
自己一个人也不孤单,
心就是佛,佛就是心。
就是在千万人的面前,
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地。
为什么?
因为他有一颗高超、圣洁、智慧的心灵,
在他内心智慧里面放出光芒,如佛一般!
-慧律法师[合十][合十][合十][玫瑰][玫瑰][玫瑰]

朱学芬(善用一心):
告诉诸位:
念头是不可以用压的,
念头是不可以用断的,
念头,
你让它自由自在的任运起来;
但是记住:
要清清楚楚,
知道那是妄,
放下,不要求真,
不要著虚妄的相,
不要分别,不要我执,
不要被相黏住,
本来面目就显现了。
你认为:我要求本来面目,
又错了;
本来面目不要求,
但息妄念,别无胜解。
当你起心动念的时候,
记住:不要被相黏住,
清净心就现前。
但莫著妄,不需要求真,
本来面目就是。
~慧律上人《永嘉大师证道歌注》

朱学芬(善用一心):
“取不取故”:其关键只在自心取著与不取著而已。诸位,在这里,万法回归当下,现在就讲,修行跟修行,你就抓到重点,要不然,听了老半天,什么能够让我们受用呢?很简单,修行,化作简单的答案,就是:你看得破,看得破,就不取着,你放得下吗?看不破,就取着,就这样子,你有没有X光透视的能力,了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诸法就像水泡,不实在的,很快就会变化,很快就会败坏,我们修行一定要在短时间里面受用,问题在于:你看得破看不破,就是这一句,其余关键只在自心,自心要是取着,就是看不破的人,还是来自那一颗妄想的心,要看得破,就不取着,就是用真如的心,不取则非摩尼,取则非非摩尼。

———慧律法师楞伽经

朱学芬(善用一心):
慧律法语

人没有正知正见,才会对这世间的假相贪着,知道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只有经过事相的磨练,要吃了苦,才能认识自己。才能了解自己的功夫。比如说遇到病苦,你还能发菩提心,还能用功观照吗?没有吃过苦头就没办法认识自己,因为你不晓得遇到境界是否忍耐得了?不晓得自己的功夫,所以要吃一点苦头你才知道有没有“我”!你没有吃过苦,你根本不了解佛法的真谛是什么,你没有苦你怎么有出离心?更不能认识真正的自我。没有天生释迦自然弥陀,没有白吃的午餐,你一定要吃过苦头,
一定要下过功夫念佛,念到有定力!慢慢接近三昧,事一心不乱,不着一物,生即无生,念而无念,才能当下完成佛道。



净界法师

法华经讲记164

这个就是《法华经》的核心思想

  我们看文殊菩萨,在解释他土六瑞,跟弥勒菩萨发问的时候是不太一样。你看弥勒菩萨,他在问的时候,我们回顾一下,他很少提到那一道光明,他就扣着因缘所生法,有众生法界、有声闻法界、有菩萨法界,菩萨法界他还开的很多了,广修六度。但是你看文殊菩萨回答的时候,他善知佛意,他讲一讲,讲一讲,最后总结:斯由佛光照。他刻意的把这些因缘法跟心性结合在一起。

  也就是说,当然诸位,我们现在看这段经文,这个他土六瑞,他第一个核心思想,当然是从凡夫说起,《法华经》当然是摄受凡夫嘛,要是法身菩萨直接学《华严经》就好了。

  就是说凡夫,他有他的现实面,要注意。怎么叫现实面呢?就是处理生死业力的问题了,每一个人都是这个。

就是说,修行有理想面,有务实面。务实面就是怎么样解决业力的问题,因为你轮回不解决,这个对成佛之道很关键,你轮回没有解决,你的生命就充满了不确定,那你不知道你的来生要去哪里,你的生命完全不能规划,就是你的生命完全不在你掌握当中,这个问题就困难了,弄的不好要堕三恶道,所以解决业力是一个关键。

  那么佛陀也知道众生的问题,还不是马上开显心性,所以佛陀为施实权。

  好,就是咱们第一件事情先解决业力。解决业力有三种方向:第一个,叫作消灭业力,二乘人,我要把业力消了、灭了,进入涅槃,这是第一个,消除业力。

  菩萨法界呢,他比较积极,你把业力消了干什么?业力有错吗?没错!生命有错吗?没错!生命有它不幸的悲剧的一面,它也有积极的一面,你没有生命,你怎么修布施、持戒,你怎么积功累德呢?所以他重点不在消除业力,在于转变业力。所以菩萨看业力,他看到积极的一面。

  你说人生痛苦,那你换个角度,人生也充满了希望,你没有人生你怎么修六波罗蜜呢?你没有因缘所生法你怎么积功累德呢?所以菩萨对人生是比较积极的,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二乘人对人生是比较悲观的。

  那么净土宗对业力是怎么看的?净土宗是把业力沉淀,把它带走,我没办法把你消灭,但是我也没有本事把你转变,但是我可以把你带走,就是让业力沉淀下来。

  那么总而言之,所有的凡夫不管你修什么法门,第一个就是处理你业力的问题。

  佛陀知道,这个现实面不能改变,也不能违背,所以佛陀只能够为实施权。

  就是一开始我们的心中是看到业力,第一件事情看到业力,不管你是想把它消灭,想把它转变,想把它带走,都没关系,但是你学了《法华经》以后,你不是看到业力,你还看到后面那一道光明,就这样子。所以,当你看到《法华经》以后,你一样把它带走,你净土宗还是把它带业往生,但是你在带业的时候,多了那道光明,你的修行就不一样了,你的灭恶生善都有所不同。

  我们就讲净土宗好了,其它宗派我们就不提了,咱们就讲临命终吧。临命终的时候,每一个人业力都会现前,没有例外,因为你有第八识呗,第八识不会放过你的。第八识它的可怕在于来无影,去无踪,它平常不出现。

  所以你看我们很多人,佛号平常念的挺好的,因为第八识平时没有出现。是人临命终时,糟了,和平时不一样了,第八识现在其前,第八识跟你算账了,它把你从小到大所有事都现给你看,咱们账一笔一笔算。那么这个时候,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你是住在什么角度来处理,你一开始就向外攀缘就完了。所以临终最怕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最怕仁者心动,起攀缘心。

  所以菩萨的安住,如果你今天安住,你修一心三观的人,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你只要知道一心三观里面的空观,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些影像对你的干扰就降到最低了,这第一个灭恶。

  第二个生善,你要知道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你知道阿弥陀佛跟你并不是那么的遥远。诸位,修假观的人,他知道整个十法界就在我一心操作,什么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跟我根本没有关系。

  诸位你要不学《法华经》呀,你很难把自己的因缘跟佛的法界因缘把它放在一起,你只能够说,哦,佛陀是万德庄严,我是业障深重,我皈依你。那么这样的皈依当然不错,但是你跟佛陀的距离如此遥远,你怎么相信,你怎么告诉你自己去相信,你可以往生呢?因为你今天,你的生命跟佛陀找不到一个相通的平台,找不到共同处。

  那如果你学《法华经》,哦,众生法界后面有一道光明,佛法界后面有一道光明,这两道光明是一个光明,诶!咱们跟佛陀之间有交集了。

  所以我们一旦回光返照的时候,我们很能够相信,自性功德是可以往生的,就是说佛法界是如,众生法界也是如,一如无二如。

  所以说,整个修行从因缘里面有各式各样的不同,但是它的重点来了,来自同一道光明,请你记住,这个就是《法华经》的核心思想。

  那么从这个地方我们看文殊菩萨的回答,似乎他知道这件事,所以你看他讲很多事情,他都讲斯由佛光照,就是不同的修学,但是同一道光明,这个是他土六瑞。

  文殊菩萨的回答,诸位你慢慢的品尝,你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文殊菩萨试图在因缘所生法跟一念心性之间找到共通的相同处了。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以氯己定消毒剂为例,其整个杀菌全过程约在2小时,那么它就并不适合在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进行消毒,还是要根据场所来选择最合适的消毒产品。朱仁义还表示,不同场景下,
  • 也只养了十几天,因工作原因,希望有人能领养他,猫咪很乖,很黏人,会自己在猫砂盆里上厕所,(猫笼,猫粮,猫砂,猫厕所等各种养猫工具可以提供)不要钱!奉劝各位小伙伴
  • 应当念佛,念菩萨,不要胡思乱想,胡思乱想麻烦可就大了”​能念佛能念菩萨当然是好​也有简单易行的方法,哪里不舒服你把他忘了,如果需要就医吃药,就医吃药完了,你就把
  • 我看了这本书后,每一篇、每一个章节都给我以深刻的人生启迪,作者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都化作一只只锋利的笔抒写在文学史上,但又是锋利的言辞变成了优美的文字,在愤怒之
  • ”瞿望说完,未留一丝让他们辩驳的机会,横剑一斩,一道白色剑刃穿过三人,三人惨叫一声,立刻化为黑烟,灰飞烟灭。当听到“二堂主”这三个字时,三人的脸色惊变,他们的视
  • #白敬亭#@白敬亭只要看见亭呀,今天的日子,果然又是甜的!——王俊凯《树读》#Beautiful-TFBOYS-王俊凯[音乐]##每日一善[超话]#大家都动动
  • #英语专业考研[超话]##英语语言文学# [打call]#英美文学# 英美文学语言学翻译学科英语二外日语法语胡壮麟杨忠戴伟栋刘润清娜姐有道西西语言学视频网课范范
  • Vans Pro Skate Arcad x Taka Hayashi x Santa Cruz Skateboards 三方联名Vans Pro Skate
  • 加微信可以免费发送相关的团队资料及化妆样照哦。加微信可以免费发送相关的团队资料及化妆样照哦。
  • 5.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3.我渐渐发现,一
  • 包浩斯的故事展开于威玛时代德国的一所艺术学校,却老是只围绕着一些鼎鼎大名的传奇男性,譬如保罗. 克利、瓦斯里. 康定斯基,到底那些也入学包浩斯而且曾在各种艺术
  • 请各位姐妹现在务必打开淘宝,确认是否已备注【酱酱团】&100元优惠券是否已到账‼️10元预定链接备注【酱酱团】=100元优惠券➕上下水模块➕送收纳袋&a
  • [污]UGG没有授权给其他的零售,只是我们的皮料出自同一厂家,用着同样的皮料,同样的工人缝制,很多老客户知道我们的鞋子质量有多好,一针一线都不含糊,我们与正品实
  • 2021年出口高增长态势延续至今年,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我国汽车整车出口67.6万辆,同比增长57.8%;整车出口金额为117.5亿美元,
  • 一个很现实的状况是--大多数期货公司只是一个期货买卖的通道罢了,对于客户的出资其实并不会起到什么协助作用。 买卖所对期货公司有规定:最低手续费不能+0,意思是
  • 想按照惯例发一发今年的唠叨 但是一句抱怨都想不出来 命运真的爱我 突然觉得「失去是因为命运为你安排了更好的」这句话就足以解释了一切猜测害怕退缩惶恐都不见啦
  • 毕业三年多一个人看电影,吃火锅,逛宜家,旅行,做手术我全都做了一遍我坚信我有能力把自己照顾的很好坚信生活中已经不会有我hold不住的场面坚信我可以一个人生活的很
  • 小姐姐们可以看一下~,强调一下,是用木材编织的,不是竹或藤条,这个在我国的工艺美术史上是没有的,是创新工艺。小姐姐们可以看一下~,强调一下,是用木材编织的,不是
  • 我的审美并不小众 甚至是谄媚的,大家公认的美我几乎都是很认同的。从小到大,他让我这么一个热爱美人的人,总是无数次自我怀疑?
  • │[520]此生只护一任,此世只入一嘉[520] 心中明月仅一伦[风筝]汇成一句任嘉伦╹◡╹ │╰────────╯╰────────╯‖任嘉伦暮色心约‖任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