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逆境,山穷水尽时,你能“潜龙勿用”吗?

人生,谁不曾有过低谷时?或欠了债,或丢了工作,或破产,或失恋,或离婚,或丧偶、或……当我们感到山穷水尽时,怎么办?

此时会有两种状态:

一种人是万念俱灰,破罐子破摔;

另一种是到处寻找机会,一刻不停地想着东山再起。

其实这两种情况都是下策。

那上策是什么?

就是《易经》所说的“潜龙勿用”。

“潜龙勿用”作为成语常用于形容处于潜伏时期,虽尚未发挥作用,但抱有坚定的信念隐忍待机。

因时机未到,如龙潜深渊,藏锋守拙,待机而动。

勿用不等于不用,而是该用的时候才用。

人在低谷时最忌讳的就是妄动,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是不清净的,甚至是带着怨恨恼怒。

所以,我们应该明白,首先自己的一切遭遇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条件具足之后必然发生的。

更不是指跟某人某环境有关系,如此思考就会放下怨恨和不服,不至于把责任都怪罪于单独的某一个人、事、物上,也能够做到更大程度地接纳。

其次,就是要心平气和地去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

因为心态决定了我们对境遇的理解和看法。

当我们心态越来越好时也一定会对各种境遇做出更积极正向的选择。

反之,如果我们的心态不好时,那么越努力反而可能会陷得越深。

最后就是要坚信“所求者大,必有所忍;所求者远,必有所待”。

每一个人生的低谷都是我们自我成长的最佳时期,一定要珍惜这段困顿的时光。

很多时候正是这些时光才成就了我们未来的伟大。

曾国藩曾说:“平生所学,皆在受挫受辱之时。”

身处逆境要学会韬光养晦,该养精蓄锐的时候就不要着急出人头地,该刻苦努力的时候也不要企图一鸣惊人,该磨练心智的时候更不能妄图幡然醒悟。

我们基础打得越扎实过程就会越完整;努力坚持的越长我们的成长才会更容易发生质的飞跃。

《逍遥游》里讲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人生就是一个厚积薄发,厚德载物的过程,“竹子定律”“金蝉定律”“荷花定律”都是成就人生的真实写照。

其实,比“潜龙勿用”更通俗易懂的对策是,当代住世佛陀于《世法哲言》中的教诫:“赴约者奔往为事,中遇道障之退,更便速前也,车挡虽倒挂之行,而在更利前行之策也。”

就是告诉我们,在事业当中遇到困难,挡住了我们,我们暂时前进不了,此时,要懂得中遇道障之退的道理,就是说途中遇到了障碍不能前进时,有时候要先朝后面退一下,那么这稍等一下是否就更迟缓了呢?

不,暂时的后退是为了蓄积力量,瞅准时机,以便能更快、更好地前行。

就正如汽车要设一个倒档一样,每每汽车抵到障碍无法前进以后,此时此刻,需当挂上倒挡倒退,倒退的目的是为了让开更宽阔的路来,以便能挂上更快的速度前进。

总的一句,倒退的行动是为前行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具体对策。

“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只见赤诚红如血,谁知道假话巧得好似双簧。我们总以为,为人处世需要精明,但其实真诚,才是敲开他人内心的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最怕的就是掩饰和伪装。似说不说中,把人带入你想要带入的伪言中,看似聪明,实则至愚,因为这伪言总有被看穿的一刻,而真诚交心,才能彻底打开对方的心。真诚也是一种教养,嘘寒问暖的客套和推己及人的真诚,都是基本的教养,能力和才华是处世的法码,真诚是立世的根本…向内自省是底线…
早安[心][心][心]

真修行的人 ,没有被饿死的

真正修学大乘佛法的人,有没有这种被饿死的情况出现呢?佛真有"余福"留给后世的修行人吗?

在一些大乘经中有记载说,释迦牟尼佛是提前二十年入涅槃的,其中一个缘由就是佛将二十年的福报留给后来真正学佛修行的人,供佛的后世追随者受用..

一些修学大乘佛法的人,虽然没有那么大的福报,可是佛通过愿力把这些余福,加持给这些与佛相应、真正修行的人,不至于饿死、冻死..

也就是说只要用心修行,真正修行佛道之人不需要专门为粮发愁..

佛也曾说,就算发生一升珍珠兑换一升面粉的饥荒,佛后世的追随者也不会缺衣乏食。

如果内心深处真正生起一种:

死不死都无所谓,我就是决心要学佛修行大乘了...

就是《楞严经》说的: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有这种决心,那行者就不会缺衣少食,因为确实自佛涅槃以来,就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大乘修行者被饿死的情况,找不到确实的记载;

的确,古往今来的真修行人,都没有出现过缺衣少食的现象。

就是如今到终南山深处的茅棚闭关修行的人,每年都有跋山涉水排队去供养米面油的情况出现,那么艰苦,还自己种菜..根本没听说过谁饿死过啊...

又比如,如今汉藏两地的一些大道场,修行人也没有为了生活天天去忙挣钱,但就是依靠三宝的加持,不知不觉,生活资具都会样样齐全...

就算表面看来生活过得很清苦,但都乐在其中..这都是佛"余福"的证明啊!

当然,部分修行人也会显现出一些苦行,但实际上也绝对不会遇到特别大的痛苦,或者饿死..

也就是说,只要真正的发心修行大乘,就会造下福德,就不会落到特别糟糕的境地。

这也是禅宗五祖告诫弟子,不要刻意为世间福报操心的原因...

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乐于行持善法,而不会为了生活享受去造恶业。经云:

宁可贫贱修诸善法,

不处富贵而行恶业。

哪怕短暂的今生过得差一点,也千万不能造恶业,这是修行人的基本的原则,且对生生世世都有利益。

总的说来,大乘的修行人积资净障,闻思修行..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不属于大乘,那这个福德就会大打折扣,那么即使修行也可能会出现那种罗汉托空钵的情况。

因此,大乘佛弟子,一定要发利益众生而学佛修行的心,这其实就是一种准备要去行大布施的心,也是能不能得到三宝福德加持的根本...

反观如今一部分学佛、念佛人,内心自私自利,只是想着自己要去往生享福,根本不把度化众生当回事,所以根本就没有想去行三种布施的心,福报资粮就越来越少,最后也难往生成功...

所以修行佛法发心利益众生,这就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如果把这个根本舍弃了,大乘本质丧失了,也不懂财法无畏布施..不仅仅现世就显现出吝啬穷困相..而且就算某世修成罗汉,也就可能出现托空钵的情况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瞪那么大眼睛,装可爱啊”“没有啊,我就是看看你有多困啊,哈哈哈哈哈,叫你还惹我,大晚上不睡觉,下次我六点就叫醒你”……我一点都不困了,你赢了!”…又过了一会儿…
  • 所‎ 以‎ 大‎ 家‎ 订​ 购‎ 要​ 手​ 快‎ ‼️ 数 量‎ 稀‎ 有​ ‼️ 黛 若​ 楹‎ 九 尾‎ 狐 仙​ 是‎ 龙​ 王‎ 师​ 公‎
  • 只需繳納5.5萬元人民幣中介費就可安排一間香港公司與記者簽訂一份假的僱傭合約,“工資流水(出糧紀錄)、強積金、報稅都會安排,和真實的僱傭關係沒有任何區別,只是不
  • 淡出娱乐圈,今31岁仍然单身当时张辰的演技也让很多娱乐圈里边的导演感到非常的惊艳,他们认为张辰一定可以在娱乐圈里面闯出一番天地的,但是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张
  • #每日一善[超话]#[微风]#阳光信用# [下雨]#每日一善# 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想要得到的一定要努力;累了把心靠岸;选择了就不要后悔;苦
  • 整一个圈子和大环境的社会,卷的策马奔腾……孩子们喜欢倒好,是兴趣爱好的培养或者启蒙,如果是被逼的,然后连玩的时间也没有了又学不精,真的是太惨了!】轮滑、攀岩、编
  • 我爸妈给我的一个很好的观念是:我只会陪伴他们生命中一段时间 最后相互陪伴的只会是他们彼此( 哦 现在还有天天)所以尽管我并不能达到或者从未实现过他们的期望 但他
  • #七夕##心动的信号##愿你遇到的人都是温暖的# 这个七夕,你还在寻找那个ta吗?快带着心爱的TA走进剧场在#音乐剧恋爱吧人类#中遇见最真实的你们吧8月26日-
  • 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网络也不断的进步,随着网络的进步,也伴随着网络安全的公司不断进步,就拿曾经的360安全卫士来说,对曾经的网络安全坐着不可复制的
  • 1️⃣刷单:我们是给一些没有知名度的网店刷好评,刷销量,像平常网购一样,不需要你付款,商家出钱我们买,买下来写好评就能获得佣金,一般5至10分钟做一单。1️⃣刷
  • 吃完饭,几个人继续海阔天空地聊,只有那位年龄最大的同学插不上嘴,等了老半天,看也没有人买单的意思,就去银台结了账,默默离开了。我看过好多关于同学聚会的文章,几乎
  • 2,1984年,西游记剧组结束了泰山的一场戏在济南停留,小徐非常高兴滴带着大家畅游了济南著名景点,那么这场戏不知道是哪一场呢?最想分享给你的美景就是泰山日出,鹿
  • 20220829 ⛄️ 官推更新「CDTVライブ!夏の4時間スペシャル」ご覧いただき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JUICY TV初パフォーマンスいかがでしたか?「JU
  • #每日一善[超话]##算命八字占卜合婚# 维摩诘是修行人,所有修梵行的修道者,他要得到资产及幸福伴侣,都是凭法愿而来,为了实现大愿,该有什么就来什么,该化现什么
  • 我是长得最强壮的小苗苗妈妈说不能因此而骄傲,但是也不能谦虚过头了,适当的时候也可以自夸一下[偷笑][偷笑]所以我就叫“小适”啦~~[抱一抱][抱一抱][抱一抱]
  • 就是我f这的人真不好意思说电费压力大啊?就是我f这的人真不好意思说电费压力大啊?
  • 大概你是不喜欢我的,所以,只是逼我离开。所以,你现在不喜欢我的样子,我也知道。
  • !!
  • 夜深愁,月影穿窗人无眠,梦碾转,念念为谁生!冥冥千年缘,寂寂红尘怜,挥笔成思念,欲诉却无言。怅千里,离魂暗行远,酸泪流,断肠谁人知!若不曾在意动情,怎知,想念,
  • “明代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中曾记载,徐氏家族园林有11座,至今有迹可循的有4座,也就是今天的瞻园、愚园、莫愁湖公园、白鹭洲公园。“明代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