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和尚,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他弘扬阐述净土,不崇尚玄妙,只在真切平实的地方,教导人修持。至于他对专,杂二种修法的开示,可以使人受益无穷。专修就是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意业专念,这样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就是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因为心不专一,所以难以得益。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这是金口诚言,千古不变的铁案。

每日量己之力,念佛并持大悲咒,以为自利利他之据。对一切人,皆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劝。无论出家在家,均以各尽各人职分为事。令一切人,先做世间贤人善人。庶可仗佛慈力,超凡入圣,往生西方也。并不与人说做不到之大话,任人谓己为百无一能之粥饭僧,此其大略也。

每日根据自己的精力,念佛并持大悲咒,以此作为自利利他的依靠。对一切人,都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劝。无论出家在家,均以各尽各人职分为事。让一切人,先做世间贤人善人,才可以依靠佛的慈力,超凡入圣,往生西方。还要不与人说做不到的大话,任人说自己是百无一能的粥饭僧,大略就是如此修行。

他人教人,多在玄妙处着力。光之教人,多在尽分上指挥。设不能尽分,纵将禅教一一穷源彻底,也只成一个三世佛怨而已。况尚无穷源彻底之事乎。

他人教人修行,多在玄妙的地方着力。我教人,多在尽分上指点发挥。假设不能尽分,即使将禅教一一穷源彻底,也只成一个三世佛怨罢了,况且还没有穷源彻底的事呢?

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至于日常生活中,所有一丝一毫的善,以及诵经礼拜的种种善根,都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这样,一切行门就都成为净土的助行。犹如汇聚尘土而成大地,汇聚河流而成大海,广大渊深,谁能穷尽! 发菩提心,誓愿度众生。所有修持功德,普遍地为四恩三有法界一切众生回向。就如同火上加油,禾苗得雨。既然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就能快速成就自己的大乘胜行。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就是凡夫二乘自利的见解,虽然也修妙行,但感得的果报却很卑劣。

老子的“道”,可以分成五个方面去理解!
太上道祖老子以道言教,其著述《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却微言大义、玄妙难穷。想要理解老子所言之“道”,或许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常无与常有”之道
老子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妙是变化莫测的境界,谓之神道、仙道、佛道等一切宗教之门。徼是竅门方法,是有迹可寻的端倪,谓之俗门之道。如文武之道、艺术之道、科学之道、治国之道、经济之道、医道、技术百工之道等。
不管常无之道还是常有之道,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学几天就可以会的,要想达到得道的地步都非常难。所以,同谓之玄,玄有高不可攀、秘不可言、深不可测而又可望不可及的意思。仔细想想,耳目所触之事实不正是这样么!
常无之道追求自我解脱,常有之道追求欲识满足。两者并存,无优劣之分;两者对立,又殊途同归于大道之下。
伟大的道,神圣的道,无穷的道,宇宙与人类必由的道!

二、“无为与有为”之道
老子所说的无为,指的是常无之道;无不为,是常有之道。无为只能是与常有之道的无不为相对而言。因为常无之道是圣道,不作俗门之道的事,所以是无为。但是,常无之道也并非无事可作,只不过是不作别家事,专作自家事。因而,对外是无为,内里还是无不为,因此说:
无为,不是无所事事,无所用心,无所追求,更不是享受清闲的偷懒……无为,是不为小,小不为,不小为;不作世俗凡常之为;不作私欲偏情之为;不作损人利己之为;不作争名夺利之为……

无为,不是口头禅,而是实实在在地工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终点而是过程;不是标签而是修养;不是仙境,而是通往彼岸的渡桥。

世俗的一切,对于常无之道可以说都是小作为,而常无之道追求的长生、登仙,才是大作为。所以,无为是知其可为而不为,因其易为而不愿为。持无为才能常清,清则高,清高而绝尘。无为曰宁,心宁而思静,宁而静之,方可入宇空之境。

三、“三才”之道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今来曰“宙”。老子的道是宇宙之大道,是包罗天地洪荒至今所有曾经存在过的、现存的、将要产生的一切“物、性、质、理”,而不是指一物一事。
老子的道总归为天道、地道、人道。天道、地道是自然之道,人道是社会之道,是有为之道,也就是常有之道。
所以,道为“域内四大”之首,道与天地人同在,天地人与道合,道又统领天地人,这“四大”的结合体仍是大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因果、动静、始终、消长、生灭、得失、有无之玄机。

四、“四法”之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到底还是人法自然。人法自然即为道。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仰观日月星辰,俯首大地山川,在草木花鸟鱼虫之间去体味生命之盈虚,阴阳之消长。或默守、或啸歌、或遨游、或独处,全身心地与大自然融化为一体。感悟大自然自然而然的动静与变化,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嗜欲深者天机浅”,陷于尘世不可超拔者,对大自然传递的信息以及精微的变化,昏然不知,蒙尘之心何以有天机可言。
世外有高人,正因为他们与大自然贴近,恬淡无欲,心如止水无波,大自然丝毫之动静都能很敏锐地觉察,所以,知风意、解鸟音、辨吉凶、定乾坤。

五、“进退”之道
一位学者向一位大师问道,大师以茶相待,杯子已斟满,他仍继续倒,水溢出杯外,学者终于忍不住说:“已经溢出来了,不要再倒了。”大师说:“你就像这只杯子,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如果不把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讲道?”
虽然这个故事很简单,可其中的玄理简直妙不可言。一个入圣道(常无之道)的人,如果不将尘世之所学统统空掉,不将诸般情缘断绝,修道岂不是一句空话!“虚缘而葆真”也许容易做到,空掉自己的知识学问就不那么容易。“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入此境界已属不易,如若不知秋之为秋,岂不更上一层楼。

老子曰:“虽智大迷”,“绝学无忧”。说到底绝学的目的是为了弃智,世俗之智有善恶之分,善智用于常有之道,是一种生命的能量,是创造世界的基因。而舞巧弄诈的恶智,即使常有之道能包容接纳,与善智相对而存在,也只能说是一种小智,从实质上乃是迷之又迷的大糊涂。

只要是世俗之智,不管善恶,对于常无之道来说,都是一种难以清醒的困惑和迷津,当然恶智更甚一些。世俗之智都是后天学而得之,绝学就是要将学得的智全部抛弃,弃之念净,忧便愈少。要弃智,须曰空其杯。
这一退一进,其中有道。

#老子的“道”#,可以分成五个方面去理解!
太上道祖老子以道言教,其著述《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却微言大义、玄妙难穷。想要理解老子所言之“道”,或许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常无与常有”之道
老子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妙是变化莫测的境界,谓之神道、仙道、佛道等一切宗教之门。徼是竅门方法,是有迹可寻的端倪,谓之俗门之道。如文武之道、艺术之道、科学之道、治国之道、经济之道、医道、技术百工之道等。
不管常无之道还是常有之道,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学几天就可以会的,要想达到得道的地步都非常难。所以,同谓之玄,玄有高不可攀、秘不可言、深不可测而又可望不可及的意思。仔细想想,耳目所触之事实不正是这样么!
常无之道追求自我解脱,常有之道追求欲识满足。两者并存,无优劣之分;两者对立,又殊途同归于大道之下。
伟大的道,神圣的道,无穷的道,宇宙与人类必由的道!

二、“无为与有为”之道
老子所说的无为,指的是常无之道;无不为,是常有之道。无为只能是与常有之道的无不为相对而言。因为常无之道是圣道,不作俗门之道的事,所以是无为。但是,常无之道也并非无事可作,只不过是不作别家事,专作自家事。因而,对外是无为,内里还是无不为,因此说:
无为,不是无所事事,无所用心,无所追求,更不是享受清闲的偷懒……无为,是不为小,小不为,不小为;不作世俗凡常之为;不作私欲偏情之为;不作损人利己之为;不作争名夺利之为……

无为,不是口头禅,而是实实在在地工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终点而是过程;不是标签而是修养;不是仙境,而是通往彼岸的渡桥。

世俗的一切,对于常无之道可以说都是小作为,而常无之道追求的长生、登仙,才是大作为。所以,无为是知其可为而不为,因其易为而不愿为。持无为才能常清,清则高,清高而绝尘。无为曰宁,心宁而思静,宁而静之,方可入宇空之境。

三、“三才”之道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今来曰“宙”。老子的道是宇宙之大道,是包罗天地洪荒至今所有曾经存在过的、现存的、将要产生的一切“物、性、质、理”,而不是指一物一事。
老子的道总归为天道、地道、人道。天道、地道是自然之道,人道是社会之道,是有为之道,也就是常有之道。
所以,道为“域内四大”之首,道与天地人同在,天地人与道合,道又统领天地人,这“四大”的结合体仍是大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因果、动静、始终、消长、生灭、得失、有无之玄机。

四、“四法”之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到底还是人法自然。人法自然即为道。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仰观日月星辰,俯首大地山川,在草木花鸟鱼虫之间去体味生命之盈虚,阴阳之消长。或默守、或啸歌、或遨游、或独处,全身心地与大自然融化为一体。感悟大自然自然而然的动静与变化,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嗜欲深者天机浅”,陷于尘世不可超拔者,对大自然传递的信息以及精微的变化,昏然不知,蒙尘之心何以有天机可言。
世外有高人,正因为他们与大自然贴近,恬淡无欲,心如止水无波,大自然丝毫之动静都能很敏锐地觉察,所以,知风意、解鸟音、辨吉凶、定乾坤。

五、“进退”之道
一位学者向一位大师问道,大师以茶相待,杯子已斟满,他仍继续倒,水溢出杯外,学者终于忍不住说:“已经溢出来了,不要再倒了。”大师说:“你就像这只杯子,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如果不把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讲道?”
虽然这个故事很简单,可其中的玄理简直妙不可言。一个入圣道(常无之道)的人,如果不将尘世之所学统统空掉,不将诸般情缘断绝,修道岂不是一句空话!“虚缘而葆真”也许容易做到,空掉自己的知识学问就不那么容易。“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入此境界已属不易,如若不知秋之为秋,岂不更上一层楼。

老子曰:“虽智大迷”,“绝学无忧”。说到底绝学的目的是为了弃智,世俗之智有善恶之分,善智用于常有之道,是一种生命的能量,是创造世界的基因。而舞巧弄诈的恶智,即使常有之道能包容接纳,与善智相对而存在,也只能说是一种小智,从实质上乃是迷之又迷的大糊涂。

只要是世俗之智,不管善恶,对于常无之道来说,都是一种难以清醒的困惑和迷津,当然恶智更甚一些。世俗之智都是后天学而得之,绝学就是要将学得的智全部抛弃,弃之念净,忧便愈少。要弃智,须曰空其杯。
这一退一进,其中有道。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情感[超话]##虹树先生# 感情的规律都是如此:短暂的热情人都有,难的是长相守 最重要的不是爱情、而是尊重。确实,平和真是比什么都重要,好像开始不在意的东西变
  • 《出租车司机》看完这个剧本之后真的,心里不知道该怎么说,我觉得很难过,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悲伤,但是幸好,结局、它的最终算是比较温情的吧.让我感觉好受了许多.阿满她
  • 从业者可能也解释不清楚,只是经验上可以找准定位,以及做相应的基于共识的熟练施术,并将一些相对比较重要的养生常识告诉受术者。基本上现在能见到的关于运动修复和按摩、
  •   据朱先生介绍,事发当天他并不在店内,而据店员事后讲述称,3月20日上午,装修工人将垃圾清运走后,便倒在了与门店一街之隔的涪城万达公馆垃圾堆放点。”李勤告诉记
  • 两相比较,悲剧是大腿,喜剧是胳膊,如何对冲[流泪]​​不过《唐宋传奇集》看下来,倒也有一些好玩的发现。​​《霍小玉传》的悲剧,是多人,多因素合谋的。
  • 这部惊艳的小成本电影身上投影着一个大导演的雏形,怎么讲故事、怎么讲有趣的故事,4月14日,《提着心吊着胆》一定不会让你失望!在《驴得水》中被奉为国民女神的任素
  • 《詩經》中的十二個月 一月: 開歲、芳歲、獻春、新正 二月: 紺香、酣春、花朝、芳春 三月: 桃良、雩風、鶯時、曉春 四月: 秀蔓、朱明、清和、槐序
  • !!
  • #野生动物保护[超话]##世界大象日# #最后的大象#今天是【世界大象日】来推荐并赠送一本书。“世界因多姿多彩的物种而精彩,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都是人类走向孤独
  • #小兰花人设#都说小兰花圣母 救长珩救丹音救结黎救弟弟,多少也又有点多管闲事但 细想一下 如果一开始没救长珩 就不会被打入昊天塔,不会被七情引到东方青苍边上 给
  • #BNU分享#【邀请函丨全球大学生未来教育论坛等你来!时间:7月25日(周六)下午 2:30-5:00 本期主题演讲:传统文化教育与高中阶段的成长(康震 北京师
  • 我相信,早晚有一天,全世界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国与国的界限,这样的格局终究还是显得小气了,但那样的一种格局,绝不是暴力战争可以到达的彼岸。或许当年欧洲人原本在骨子
  • 肖战身上有一种温和从容的力道,仿佛灵魂到外貌都是柔软纯白的注释,也许是天性纯良加上后天完备教育与在健康的环境成长让他在自信善良中还多了一分宽容担当,早些年的创业
  • 在不斷抱怨編劇的日子裡依舊幸福地追完了滅亡 在最焦慮沮喪的五月初遇見了滅亡 雖然對台詞充滿問號但被徐仁國深深吸引 用週間空隙二十四小時內追完一億顆星 連續三天每
  • 多年追韩综练出那么丢丢听力终于派上用场姐姐们一直夸元元脸赞然后元元说想man一点我就发了你很man[害羞]还有真的像姐姐们说的要多点活动~说到旅行虽然说想去西班
  • !!
  • #sky光遇[超话]##光遇避雷挂人[超话]##sky光遇##光遇寻人##光遇瓜田[超话]#来挂个人 我朋友买了三个季卡小号一个自己一个,还有一个跟人家换 条件
  • 【2018年3月27日     信德海事每日资讯】[弗莱见钱眼开][弗莱见钱眼开] 1.  3月26日,大船集团建造的第二艘7.2万吨成品油船“连柏湖”号命名交
  • #第五人格[超话]##第五人格[超话]#04 蹲蹲固玩或固排 一般晚上六点后在线较多 主要玩祭司佣兵机械等 (除了ob位都能玩 )我脾气很好 话有时候嘎嘎多 会
  • ——毕淑敏《心灵的力量》5.真正的坚守,是没有人给予你任何承诺的,流逝的只是岁月,孑存的只是信念。野花所承受的,无法报复回去,但只要全须全尾的活下来,就是一种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