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论语-宪问》中的一段对商人的讲述。

古代的读书人明白道理,都知道讲一个义字,没有人愿意追求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就是心里老想着、老牵挂着,君子牵挂的是义,一切行为以义为准则。
小人所牵挂的是自己的利养。
所以,君子和小人就在这里分判,小人是很可耻。

企业家做生意,商人,商亦载道,那你做商人有没有道德,怎么看?最重要的看你对义和利这两者之间的选择。

企业家做生意应该只讲义,不讲利的。
以利为前提,商人就得讲利,不讲利,你还经什么商?听起来挺有道理。
商业里面的危机重重。
各种食品添加剂,各种转基因的水果粮食,各种快速催大的动植物,各种含化学物质的调味料等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所谓:"病从口入"。不得不防呀!
还有生产水泥钢板的,水泥钢板的中间有用钢筋,做建筑材料,建房子用的,他们把钢筋换成竹签。
这竹签一掰就断了,他拿来充当钢筋的角色,建起了楼。
你想想,那个楼比那积木恐怕都差不多了,它稍微有一点什么风吹草动就倒了。

这些危机,可以说现在是非常严重!企业家要有良知底线。

良知底线是什么?不能够偷税漏税,不生产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这是最基本的做一个人的底线,合法的人。

那么谈到义,那就很难了,这个底线现在都岌岌可危了。
为了赚钱,你只要不害人,这是底线。
不干伤天害理的事情,底线,居然都要去宣誓才能做到!这也是满可悲的一个事实。

大家能够以义为前提,不讲利的,只但想一个义字,人很少很少。

为什么不敢去承当?原因还是道理没悟透。什么道理?因果的道理。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今生拙手为何因,前世造业害旁人。
今生曲脚为何因,前世拦路打劫人。
今生猪狗为何因,前世皆因骗害人。
今生多病为何因,前世酒肉供佛前。
今生无病为何因,前世施药救病人。
今生坐牢为何因,前世作恶害别人。
今生饿死为何因,前世糟蹋五谷人。
毒药死者为何因,前世毒物毒众生。
伶仃孤苦为何因,前世恶心侵算人。
今生矮小为何因,前世鄙视各佣人。
今生吐血为何因,前世酒肉念经文。
今生疯癫为何因,前世买肉供佛前。
今生臭气为何因,前世污香供佛神。
今生吊死为何因,前世劫案在山林。
鳏寡孤独为何因,前世狠心嫉妒人。
雷打火烧为何因,大秤小斗不公平。
虎咬蛇伤为何因,前世多结冤仇人。
万般自作还自受,地狱受苦怨何人。
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
不信吃斋多修行,但看眼前受福人。
前世修来今世受,今世修积后世人。

你看孟子讲,「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个话的言外之意就是告诉你,你只要讲求仁义,你何必还担心什么利?利肯定会有的。
修仁义是因,得利就是果,修善因得善果,这是自然的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岂能有说种瓜会得豆、种豆会得瓜?你修善,一定不会得恶报;造恶,一定不可能得善报,这是因果。

确实,也有一些企业家,他们认同这个观点,就是当我们为一个社会做出一件真正公益的事情,不是为自己的,完全不讲自己经济效益,完全是为公众效益,往往自己会意外收获经济的效益。
实际上,《了凡四训》把这个道理讲得很清楚,「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你要找孔先生算算你的命,真正命中该有多少财富,你吃多少顿饭,得到多少功名、利禄,都有定数。那是你前生修来的,你这个定数就是你的福,你不要用那个不仁不义的方法,也能得到,这是你命中该有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可能是个迟早的问题。

如果我们用那些非法的手段、卑鄙的手段,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你得来的可能你会提早得到。但是所得到的,还是你命中该有的,而且因为你这种造恶业,会把命中该有的折损掉。

譬如说,你这命中该赚一亿,你就这样正正经经的做生意,你就能赚一亿。
可是你用那个卑鄙的手法,伤天害理,你可能只能有五千万,你还觉得自己了不起,我挣了五千万。
其实殊不知你命里该有一亿,那五千万就折损掉了,福给折掉了。

所以,「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一个君子要是真正去行仁义,他命中可能有一亿,结果因为他行仁义,他福增加了,他可能变成两亿了。
这个超过命中所有的部分,那才是你真正挣来的。你那个命中该有的,那算什么挣?本来就应该有。
所以把这个道理给参透,就愿意去行仁义,不用讲利,利它自然会来的,何必去想?但问耕耘,不问收获,那个利就更大。

当然,一般人说不想利很难,商人都是为利,为利也行,为了利,你也应该行仁义,你的利才更大。
但是你为了利去修仁义的,譬如说尽你的社会责任,做慈善捐献,当然保证你不能偷税漏税、不坑蒙拐骗,用正当的方法来经商,这是基本保证,这是最起码的。

然后,你再额外还为这社会做出奉献,行仁义,但是你是有企图的,你希望将来能够得好报的,图利的心去行仁义也可以,也有利,利小。
如果你不图,你就是一味行仁义,那果更殊胜,利就更大。

所以,一定要提倡因果教育。
把这个义和利的关系弄明白,他就一定力行道德。所以,不义是最可耻的,君子绝对不取那个不义之财。

你的福报有多少,一看就知道

第一个,脸

想知道一个瓜的好坏,可以看它的形状和色泽;想知道一匹马的优劣,可以看它的神态和气息。

人也是如此。一个人内心的善恶,就体现在他的脸上。

老话常说:“吉人自有天相。”

这个相,指的就是福相。你的脸上,就藏着你的福报。

据《因果报应论》中记载,有位个叫温汝适的人,相师见到他后,断言他最高只能做到四品官。

没过几年,温汝适就考上了进士。十年后,温汝适回乡丁忧,目睹家乡溃堤导致百姓流离失所。

温汝适为了这些孤苦百姓,四处筹钱捐款,修筑堤防。还设立义学供人读书。

当他完成这所有事后,返回京城,又遇到曾经那位相师,那相师惊讶道:“你的脸,怎么变了这么多?你的命运不一样了。”

果然,不久之后,温汝适就升到了兵部侍郎,就连他的儿子,也做到了刑部主事官,前途无量。

温汝适的命运之所以会发生改变,就是因为他的相貌变了。而他的相貌,就是他种下的善行,积攒来的福报。

前世因,今生果。一个人的内在虽然不可见,但却在无形中为自己种下了因果。待到因缘和适时,这果报就显现在了自己的脸上。

所以《无常经》告诉我们:“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你的长相,出卖了你的内心。一个内心阴暗的人,一定撑不起一张灿烂的笑脸。一个内心善良的人,容颜自然好看。

一个有善心的人,周遭都是和气;一个有和气的人,周遭都是贵人。

当一个人身边充满贵人的时候,难道不是有福报的吗?一个面善的人,一定拥有最大的福报。

当你学会用一颗与人为善的心,来映衬你自己的脸时,你的福报就来了。

第二个,碗

佛家有句话叫:“吃苦了苦,享福消福。”

人来到世上,一辈子吃的用的,都是由福报决定的。过于奢侈和挥霍的人,不论你是富翁还是乞丐,福禄都会转瞬成空。待福报享尽时,就只剩下苦果了。

佛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位极好鸭舌的国王,为此杀生无数。

一天,突然有一位禅师求见国王,并运用神通让国王看到自己的前生。禅师说:“大王,你能享用的鸭子快要用尽了,这意味着你的福报也将享尽了,当准备后事了啊!”

国王这才知道,过去自己是个贫困无福的老僧,为了来生有福,就脱了衣服,坐在草地里喂蚊子。

而今生所吃的鸭子,都是过去的那些蚊子来报恩的。

老僧过去懂得培福,于是来生得以享福。可同样地,今生的他享足了福,却不再培福,福报就只会一再损耗,直至耗尽。

世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只懂得用钱来衡量价值。真正的福报,其实就在你的碗里。

佛家常说,一粒米、一个馒头的分量大过须弥山。出家人晚上一般少吃饭,一是为了给穷人留些口粮,再也就是给自己留些口粮。你吃一分,命少一分;你糟蹋一分,命里就少十分!

所以,我们一定要对食物心存敬畏,糟蹋和浪费,果报最重。一个整天奢侈浪费的人,就是在损耗自己的福报。不珍惜碗里的食物,就是不珍惜自己的福禄!

佛曰:“人无寿夭,禄尽则亡。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人生在世,福禄寿皆是定数。一个珍惜碗中粮食的人,更会珍惜自己的生活,那么福报自然就会越来越厚重。打理好自己的饭碗,就是开始修福、积福,改变命运!

第三个,家

《坛经》有云:“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家的干净程度,决定着人的福报深浅。

佛经里有这样一则公案:

有位香灯师很爱干净,打扫很勤快。有一次,刚打扫完就来了一个乞丐,香灯师就给了乞丐一些食物,并请他把垃圾倒掉。

以此因缘,香灯师在后世就修成了尊者。而那位倒垃圾的乞丐,也因此做了国王。

打扫卫生,竟能得如此殊胜的福报。可见,一个干净的家,蕴藏着的福报更是深厚。

干净的房间,自带阳光磁场,这本身就是一种福报。它会影响主人的精神面貌,甚至是一个家庭的幸福程度。

住在一个干净整洁,井井有条的家里,自然就会心生愉悦,氛围温馨,家庭和睦。

一个人清理房间的能力,就是他清理烦恼的能力。保持房间的干净整洁,不仅能带给自己温暖快乐,更是我们确保福报的重要条件。

打扫,可以生智慧,去烦恼,更能增福德。

佛陀也告诉我们:“扫地有五种功德:自心清净,令他心清净,令诸天欢喜,植端正业,命终之后当生天上。”

洒扫清洁,就是一场修行,能够增长功德,获天人果报。

《长膝经》中,一位弟子请教佛陀如何在俗事缠身中获得幸福?

佛陀传授了他四种方法,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勤劳具足”。意思就是,即使身处家中,也一定要勤劳不懈怠。

你身边的环境干净整洁了,福报就显现了。

其实每个人的福报,就藏在他为人处世的细节里。用心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福报就在当下等着你。

试述
《 法华玄义 》 的
判教思想,
并通过智者大师判教的原则,
尝试探讨其意义和价值

佛教经典不但数量庞杂,
而且层次众多,
「 到了初期大乘佛教 [ …… ],

为了处理小乘教以及大乘次第教和圆停顿教的问题,

便有了教判 」。

传来中国后,
经过东晋时代的鸠摩罗什依据
《 维摩诘经 》 的

「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 」
而唱一音教,

其弟子慧观唱出二教五时,
还有「 南三北七 」的判教,

而南北朝时代的判教风气,
更特别殊胜。

隋朝天台宗智者大师则在其天台三大部之一
《 法华玄义 》 中,

以南北朝时代的诸家教判为基础,
树立了自家的五时八教。

除了介绍
《 法华玄义 》
判教思想的内容,

亦通过智者大师判教的原则,
尝试探讨其意义和价值。

1 .《 法华玄义 》
判教思想的内容

智顗在
《 法华玄义 》 的
「 五章 」

( 又称五重玄义 :
名、体、宗、用、教 )

对所有佛经所含精髓作概括性的总结,
而在
( 判 ) 「 教 」 一章,

「 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

相者,
分别同异也。」

则以五时八教判别经教,
给予分类和定位。

正如谛观的
《 四教仪 》所说 :

「 以五时八教,
判释东流一代圣教,
罄无不尽。」

1 . 1 )  一般的五时说

佛教传来中国的次第,
并不是依照其在印度的发展次第。

不过,
中国佛教的判教,

有从印度佛教歷史发展的角度来判摄,
例如一般的五时说。

五时是根据如来一代所说教法的时间性,

大略地分为华严时、
阿含时、
方等时、
般若时和法华涅槃时。

1 . 2 )  天台宗的通、
别五时说

智顗在
《 法华玄义 》 篇首便提出

「 释此五章,

有通、
有别。

通是同义,
别是异义。

如此五章,
遍解众经,
故言同也。

释名名异,
乃至判教教异,
故言别也。」

于五时中,
有别五时和通五时。

「 根据静修法师
《 教观纲宗科释 》 所说,

别五时乃指如来说出诸部经典,
确有先后五个时序;

通五时乃谓如来说法,
随机宜施设,

并非于某一固定的时段,
只说某一部经。

须以别五时断定初及后之通五时,
所说内容与何一时段相应,
便当归摄于何一部类,

因此而云 :
「 以别定通,
摄通入别」。」

智顗批评南三北七十种教相观只涉及在特定时空中出现的释尊所说法的歷史次第,

不符合
《 法华经‧如来寿量品 》

所说的
「[ 如来 ]
实成佛已来,
久远若斯 」;

「 我成佛已来,
甚大久远,

寿命无量阿僧衹劫,
常住不灭。」

他的教相观是将三世一切诸佛的教法全都含摄进来,

不以歷史次第来判释佛陀的教法。

《 法华玄义 》云 :
「 如日初出,
前照高山 」;


《 华严经‧性起品 》
( 晋译本 ) 云 :

「 日出先照高山,
后照大地。」

「 比喻佛的说法是先从高处说起,
即先对大智之人说,

因此,
《 华严经 》
应该居于第一时。

[ 另外,
依次为]佛在鹿苑为五比丘讲小乘教,
属第二时。

又次,
讲一般大乘如方等,
属第三时。

又次,
讲 《 般若 》,
为第四时。

最后讲
《 法华 》
《 涅槃 》,
为第五时。」

智顗又将五时与四教联繫起来,

而成五时、
四教的体系。

此外,
他用半、
满教结合五味
( 乳、
酪、
生酥、
熟酥、
醍醐 )

来诠释如来教法内容是三乘或一乘的法门,
以及其深浅不同的层次。

半字教被用来譬喻方便权教,
满字教则譬喻究竟实教,

从而囊括构成佛说的权、
实两个方面,

并使权、
实圆融而不乖离。

华严时为
「 牛出乳味相 」,
唯满不半;

阿含时为
「 酪味相 」
唯半不满;

方等时是
「 生酥味相 」,

半满相对,
以满斥半;

般若时是
「 熟酥味相 」,
带半明满;

法华涅槃时是
「 醍醐味相 」,
废半明满。

下次将简约介绍天台宗的八教 :

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
了解佛经之间的分别和关系。

天台宗判教以五时与八教来分判佛陀教导众生之方式。

上文说了五时说,
今次就谈八教。

1 . 3 )  八教 :
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

八教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可分为两大类 :
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

「 化仪是如来为了适应各类众生根器而设的教化轨道,

化法是如来为了适应各类众生程度而设的教化范围。」 

「 八教者,

一顿、
二渐、
三秘密、
四不定,

名为化仪四教,
如世药方;

五三藏、
六通、
七别、
八圆,

名为化法四教,
如世药味。」

1 . 3 . 1 化仪四教

化仪四教分别是
「 顿 」、
「 渐 」、
「 秘密 」 和
「 不定 」。

《 法华玄义 》云 :
「 如来于法,
得最自在。

若智、
若机、
若时、
若处,

三密、
四门无妨无碍,

此座说顿,
十方说渐,
说不定;

顿座不闻十方,
十方不闻顿座,
或十方说顿,

说不定,
此座说渐;

各各不相知闻。

于此是显,
于彼是密。

或为一人说顿,
或为多人说渐,
说不定;

或为一人说渐,
为多人说顿,
各各不相知,
互为显密。

或一座默,
十方说;

十方默,
一座说;

或俱默俱说;

各各不相知,
互为显密。

虽復如此,
未尽如来于法自在之力,

但可智知,
不可言辨。」

顿,
指 《 华严经 》
所说不歷阶次,

顿至佛位之教义,
由化仪上而言,
称为顿教。

渐,

《 阿含经 》、
《 般若经 》、
《 方等经 》 等教义,

须依次渐修,
故称渐教。

秘密,

「 同听异闻,
互不相知 」,

佛说的法虽然一样,
但听讲的人
「 同闻异解 」,

假如同闻异解而各不相知,
就叫做秘密。

 不定,

「 同听异闻,
彼彼相知 」,

而各有不同之理解,
称为不定教。

智顗将顿和渐两大法门作为佛五时说教的方法。

第一华严时的特色是
「 顿 」,

第二鹿苑时的特色是
「 渐 」,

第三方广时是
「 顿渐并陈 」,

第四般若时是
「 顿渐相资 」,

第五法华涅槃时是
「 顿渐泯合 」。

1 . 3 . 2 化法四教

佛陀在五个时段的说法内容可以总结为四种,

即藏、通、别和圆教。

此四教义是智顗所创,
被智顗用来贯穿在整个
《 法华玄义 》 的诠释中,

是将教和行统一起来的最重要的理论。

慧文、
慧思认为佛说法的位次有

「 通 」
( 通三乘 ) 、

「 别 」
( 大别于小 )、

「 圆 」
( 圆满 )、

「 藏 」
则指小乘,

因为
《 智论 》
批评小乘只懂三藏;

用四教配合诸经,
「 藏教 」
是小乘的阿含
( 经律论 ),

「 通教 」
是三乘相通的,

如《 般若 》等,
「 别教 」是指
《 维摩 》,

「 圆教 」 是指
《 华严 》、
《 涅槃 》 和
《 法华 》,

而只有天台本宗所崇奉的
《 法华 》
才是纯圆。

讲述智顗在
《 法华玄义 》
判教的原则。

2 . 智顗在
《 法华玄义 》
判教的原则

佛在涅槃前,
嘱咐阿难以及诸大弟子 :

在每部佛所说的经典开首,
都加上
「 如是我闻 」 一语。

 李葛夫老师在其讲义上,
指出这涉及人类的思维及言说概念。

以人类这可称为
「 实在的语言 」
去诠述的义理,

必定是趋向实体性的,
也就是执常执我的。

佛採用了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
他避免用主动的语态来说法,

同时採用了
「 过去分词 」

来避免在时间上陷入过去、
现在、
未来的实在性,

将一切执常的可能,
转向于暂时性。

这种佛教的语言,
可称为
「 变动的语言 」。

这种模式亦使后来学佛者明白
「 缘起甚深 」 的道理。

唐君毅先生在
《 哲学论集 》
亦提及此义 :

「 然佛经载佛之说法,

则恆先说佛于何时、
于何地、
对何等人众、
以何旨意等因缘而说法。 [ … ]

则无因缘亦不须说法。

佛不无故而说法,
佛徒亦不当无故以言说,[ … ]

故为说必待因缘,
而未说之先亦须先说所以说之因缘,[ … ]

正所以使人于闻说之后,
更不留说,
而说如未尝说,
而实无异少一说,
以成其实无说也。」

从李老师以上的分析,
可以看出佛陀的教法不是不变的实体,
而是针对不同的因缘而施教,

这也符合了
「 缘起 」 的原则。

不同的因缘,

《 法华玄义 》
成为智顗判教的三项原则 :

「 教相为三 :

一 、根性融不融相,
二 、化导始终不始终相,
三 、师弟远近不远近相。」

他藉此让人看到
《 法华经 》
与其余诸经的分别,

亦突显了
《 法华经 》 的殊胜。

2 . 1 ) 根性融不融相

此原则主要针对佛陀说法时所教化对象的根器。

佛陀每个开示会因所化的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讲法。

「『 融不融 』的
根性是指执着或不执着三乘差别的众生而言,

不执着三乘者,
乃能得闻一佛乘之深义,

而如来以三乘方便引导众生入于一佛乘,
且唯以佛乘灭度众生的道理,

是到了
《 法华经 》 时
方才宣说的道理。」

2 . 2 ) 化导始终不始终相
此原则主要针对佛陀说法的目的。

如果只是
「 就单一的时机、
对象,[ … ]

在特定时空下的独立事件,
为所谓的
「 当机益物 」,

只是得到权宜方便的救度而无究竟之灭度;

[ 若是 ]
一切教法之度化众生的种种差别,

[ 属于 ]
横亘过去、
现在、
未来,

为一始终圆满的教化体系,[ … ]

[ 佛始终的化导 ],
必须包含一切根机的众生,
同时也必须以佛道之完成为终极之度化。」

2 . 3 ) 师弟远近不远近相 

「 这项是把佛陀说法教化由今生现世,
扩至 [ … ]

无穷的前生,

[ 如 ]
《 法华经 》
[ 提到 :]
「 我实成佛久远 」;

另外,
说法者包括佛陀和其他可能在三生证悟的一切诸佛与其弟子。

由此分出以一期生死为教化众生的经教,

以及在久远以来一切诸佛度化一切众生所採用的方法及内容,

即是
《 法华经 》。

总结

佛陀体悟缘起而成佛,
但他在这一世的不同时期说法,
因应对象和事件而有所差异。

由于每次说法都是随缘而起,

所以有关连的主题和内容可以在不同时期出现,

造成后来结集的佛典像有高下出入而不一致的许多层次;

尤其佛教传来中国的次第,
并不是依照其在印度的发展次第,
判教的需求更形重要。

智者大师整理前人的经验,
加上自己独特的创见,

以五时八教判别经教,
给予分类和定位,

并判明
《 法华经 》
与诸经之不同,
对中国佛教思想史上贡献良多。

( 完 )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情感[超话]# 态度,就是有自己的主张。 —— 晓雪 《优雅》#阳光信用[超话]##阳光信用##每日一善# 要得到你就必须要付出,要付出你还要学会坚持,如果
  • WHY TEA&JUICE刚开就种草了的店本来就打算最近去拔草的然后发现自己中了他家霸王餐简直不能更幸运马上走起店面蛮好找的 粉粉嫩嫩 就是有点小✨独角
  • ”知县趁机奏道,臣派人精选一批上等柿子送到京城,让太后老佛爷和圣上每天都有柿子吃,慈禧满意地连说好好,从此荥阳的柿子成了贡品。知县暗示衙役速到农家找柿饼,急忙回
  • 帮过我的人,一辈子不忘,因为我知道,人生最大的幸运,不是出门捡钱,不是彩票中奖,而是遇到了那些心疼我疲惫,知道我苦楚,帮助我难处的的人。】虽然现如今的房价已经是
  • 这家研究机构衡量未来经济活动的领先指标是基于5月份的数据,指标显示法国和中国经济增长将加速。#OANDA即时讯息#OECD指标暗示美国和英国经济放缓 总部位于巴
  • ” 四毛:“我不爱你。” 四毛:“其实我也是逗你玩的。
  • 】说到jw,莲希望大家的愿望都能实现,就是说给出去了吗[吃瓜]图把我笑到,图上的字是“吓”。】【枝这是想把恐龙妹的位置给挤掉啊[挖鼻]】只有我知道的对方的事!
  • 北京教育考试院介绍,此次初二年级参加的地理、生物科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将用于2023年中招录取。此次初二年级参加的地理、生物科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将用于20
  • 此前,卡米拉和儿媳一起出席公务活动,凯特身穿了一件墨绿色的大衣,但卡米拉说,凯特应该穿黑色的衣服,才能表示对长辈的敬意,卡米拉是不是管的太宽了,现在要管凯特的开
  • 新的一年,愿你想得少一点,做得多一点,淡定从容地面对未知,扎扎实实过好每一天。 此时,我想起一句话:一生不过三万多天,无论何人,过一天就少一天。
  • 飞花落叶,总是令人感伤,落叶飘零,归根了一份情意,花瓣纷落,不会因为你的留恋,而停留半刻,更不会因为你的疏离,来年不再盛开。深情的记忆,上水中的月影,秋风翻起的
  • 英雄联盟背景故事更新——《时不我留》 作者:Michael Yichao 斗盾 他没有注意到我。只是还没有。 通常来说,潜行并非我的强项。我更像是那种先开枪再
  • 那时候初代秦发售不久,当时那个价位再往上走10万也没有任何在加速上能打的过的,秦车主那时候对于加速的自信心不亚于如今的思域车主,那时候贴吧还有个梗叫“纽北跑不过
  • 【图源看水印】#用一条plog告别七月吧#,时光匆匆,一晃间大半年过去了,虽然生活中充斥着各种问题琐碎小事,令人垂头又丧气,但生活还是有很多美好之处,值得期待的
  • 那时候我说:拿下授权不为别的就因为是好产品并且可以持续发展的2年过去了我还在做这个品牌的代理商,因为信任因为专注因为用心所以越来越好‼️‼️比我优秀的人很多,我
  • 如今再回看依旧心潮澎弄,现在看到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打斗,还有更多的人文情怀和人类对自然和世界无尽的思考口看最后一集看到哭,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 集那句话“其实每一个
  • 因此,分手后,你应该更加关注你的日常生活,比如你的工作。怎样挽回爱情?归根结底,分手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你对另一个人没有吸引力,你不能吸引她,所以她会和你分开
  • 那今天呢,27岁的李雪琴,给你写这封信或者录这段话,并不是想告诉你说,人要爱自己、美都是多元的、胖也很可爱,这些都没用,我只是想跟你分享一个今天的小故事,这件事
  • 】不负青春韶华,成就出彩人生,“薪火明德 —— 心怀桑梓 健康有我”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引导三院学子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到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去,使三院学子在实践的大
  • #王源的夏野花园[超话]#Day 106 ☀ “情人节” 此时此刻我的心情真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抱一抱]无论说什么都太过浅显 无法表达出我对宝贝的钦佩 感动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