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生的后半场,为人、处事、养生都要讲究“九不过”,就是九个不过。

1⃣第一,怒不过度。就是说,发怒不要过度。有位名人说过,世间最可厌恶的事情,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你们去看看,很多人就是喜欢把一张臭脸给别人看。把这张脸摆给别人看,别人看得比打他骂他还要难受,实际上这个人是一个很自私的人。所以跟你们说,不要动不动就给别人脸看,本来已经长得不好看,再来一副臭脸,是难看加上难看。学佛人要明白,心里有烦恼,不要生怒气,怒则伤肝,所以肝不好的人经常发怒。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境界,乐观处事。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你们活到今天没过来吗?你们都过来了,过来了就是战胜了它,战胜它,你们就是成功了,所以你们就是成功之人。

2⃣第二,名不过求,就是不要过度地去追求名气。过去讲,名利是苦海无边,繁华如过眼云烟。每天要吃两颗药,早上吃一颗“知足”,晚上吃一颗“感恩”。看淡这个世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喧嚣,名利来往,最主要的是要放下欲望,心静自安。

3⃣第三,利不过贪,利益不要去贪过头。贪婪的心就像沙漠当中的枯井一样,吸收一切雨水,但是这个枯井却从来不会滋生甘泉以方便他人。所以学佛人,“酒色财气我不取,风花雪月我不沾边”,无欲无求,无牵无挂,知足常乐,顺其自然,才能达到学佛人真正的目的,那就是返本归源。

4⃣第四,衣不过暖。古人说“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露卧星下,不眠中见肩”。首先跟大家讲“冬不欲极温”,就是在冬天的时候,人不要贪图太热。为什么冬天一洗热水澡容易中风,很多人在浴室里就走掉,你们知道吗?因为冬天血管收缩,热胀冷缩,血管在冬天比较硬。为什么自来水管都是硬的?它收缩了,它很硬,热的东西一冲,一个对比太多了,这个人就倒下来了,头脑的血管非常短的。“夏不欲穷凉”,夏天不能太“穷凉”。“穷凉”是什么?穷就是穷尽到底,不能贪凉。你看很多人在夏天贪凉,年轻的时候就是骨头贪凉,所以到了晚年关节炎都出来了,对不对?你们的爸爸妈妈跟你们讲过吗?夏天的时候不要睡在风口上,脚不穿袜子,风从脚上去了。贪凉,男孩子光着个胳膊就睡了,好了,晚年都会有关节炎的。“不露卧星下”,就是不要夜晚在野地露宿。最后一个“不眠中见肩”,就是睡着了之后不宜扇扇子。“见肩”就是在睡眠当中见风,就是刚才讲的不要去碰风。“见肩”就是见这个扇子,肩膀露在外面,实际上就是招风寒。其实就是讲穿衣戴帽不能过于暖和。太热了,冬天太热你会出事情的,也不能过于单薄。过暖了容易感冒,过冷了容易受寒,所以要中庸之道。

5⃣第五个叫“食不过饱”,吃饭不能吃得太饱,而且吃饭有一个道理叫“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这什么意思?一个人如果已经饿得不得了的时候,就不能吃得太饱。肚子里有点东西,你吃得饱没关系;完全是空的,饿得不得了的时候,你吃得很多,待会儿你的肠胃就出毛病了。如果你的嘴巴干得不得了,你不能喝得太多,很多人嘴巴干得不得了,拿起来水壶“咕咚、咕咚……”肠胃坏掉了。吃饭要吃七分饱,八分饱最多了。这一点我跟你们一起改,因为我也喜欢吃得很饱。粗细搭配,基本吃素。粗粮和细粮要一起搭配。其实,很多长不高、骨骼发育不好、身体不好的人要多吃面食,面食吃下去人很容易发出来的。你去看,如果整天吃面食,很容易发胖,长得高,面食馒头,你看看馒头的样子就知道了,吃得像个馒头一样。饭前最好喝一点点热汤,广东人很喜欢吃,很会煲汤,喝一点点汤,每次不能喝得太多。吃饭之前不要吸烟,不要喝酒。

6⃣第六,住不过宽。住的地方不要太宽敞,随遇而安,只要干净舒适就好,不要搞得富丽堂皇。过去人家说,太大的房子,家里会走衰败运。风水上讲,家里只有三个人,房子太大,人气不足,g u i就来了。你看看我们,这么多的人在这里,“他”敢来吗?一个人如果过度地享受富丽堂皇的住宿,那么,非常容易夺心志而蜕化变质。佛法界对法师都有很严格的讲究,法师不能睡高广大床,“八戒”里面有的。

五戒,大家都知道吧?杀盗淫妄酒。

那么八戒呢?猪八戒就是“守八戒”。

八戒里面有一个戒,就是不能睡高广大床。大家看古时候那个床大不大?这种都是属于法师不能睡的。所以你看法师的戒律,它是有意地,明明这么大的庙,为什么叫一个人就睡这么一点点?睡在地板上,每个人铺出来一点点,就是叫你懂得看看边上,照顾边上的人,你一翻身翻到边上来了,睡相不好。就是靠平时这样来管治你。你就这么一块地方,你不能去侵犯别人,不能去伤害到别人。你要考虑到,哪怕睡觉都要守戒,不要去影响别人。实际上学佛的禅定就在这里,就是让你们知道“我做什么事情要考虑到别人”,所以就叫禅定。

7⃣第七,行不过快。你们记住了,如果身体健康允许的话,不要经常以车代步,要以步代车。很多人就是喜欢坐车,生命在于运动,活动、活动,活着就要动,你不动怎么活得了?人要动,脑子也要活动,身体也要活动。身体活动就是走路,我们做义工也是身体动。脑子动是什么?就是让你不会老年痴呆。一个人整天脑子不动,整天什么都不会想了,不就是老年痴呆了?所以要动。有时候脚要动,脑子也要动,否则会失去灵便。但是为什么第七个说“行不过快”呢?不要太快。因为走路走得太快会伤你的心脏,所以你去看,当你跑步跑得很急的时候,停下来的时候,气喘不过来,影响你的是什么?就是心脏。跑得快的时候停下来难受吧?心脏要管好。

8⃣第八,劳不过累。劳动也不能太累。因为我们劳动的强度是有限的,有些人他根本没有超负荷的能力,但是他去做了超负荷能力的事,就会伤害自己的身体,所以要学会不能过累。心灵有时候也是因为超负荷产生问题的。你想想看,你这个人本来就没有什么承担力,你这个人本来就害怕很多事情发生,你给他很多压力,他的脑子就出毛病了。很多人不能有压力的,慢慢地来,一给他压力,他就成为忧郁症、自闭症。很多孩子很小,爸爸妈妈就是给他压力:“你考不出来,我告诉你,我们全家都靠你了,否则怎么、怎么……”这样一讲,孩子就完了,他经受不起这些压力的。所以我们要记住“劳不过累”,包括精神上的劳累。

9⃣最后一个叫“逸不过安”,就是人天天在家里,不想出去,无所事事,你会丧失对生活的责任感,心灰意懒,不是意冷。你们天天在家里,今天不出去,明天不出去,我不要出去,我就在家里待着蛮好,…时间长了,你越变越懒,而且你跟别人接触得少,你觉得你很清心寡欲,实际上时间长了,你去试试看,你的心态一定会发生变化。过去有医生做过实验,把一个会讲话的人放在一个房间里,只是一个人,没有音乐、没有电话,就让他一个人在这个房间里生活,一个月之后,他连话都不会讲。因为人跟人是靠语言交流的,你的嘴巴会跟别人交流,是因为别人跟你讲了,你才能讲。你们想想看,聋哑人,为什么有聋才会有哑?因为听不见,他就不能说。他什么都听不见,他跟谁说呢?他说什么?所以聋的人必定哑。

在新的时代、现代生活当中,身体营养要适度。很多人营养成分太低了,营养不良;高了之后,营养过剩。不管是锻炼身体,还是做其他什么事情,都要懂得一个度,过度了就不好,过度了就会产生负能量,就会伤害自己。所以,人间事,要学会心态处理得好,喜怒哀乐,心中要有佛。这就是师父跟你们讲的“九不过”。

「分享一个福利」

今天推荐一本小说,叫做遥远的救世主(电视剧:天道)。

本来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儿,这么郑重其事的写一篇文章来推荐。除了小说质量过硬,还有就是和我后面要讲的内容相关。

说句题外话,我在写公众号之前,犹豫了很久是通过写小说,还是用专业论文发表观点。最后写了公众号。

一方面,系统性的理论需要写的方向太多,没有任何一个平台有这种包容性。另外没有写小说,是因为现在的网文平台太多了。网文平台也有它自身的潜规则,不是写得好就能让人看得见的。比较到最后,还是选择了写公众号。一方面可以尽情地写各种方向的文章,另一方面自由度和受众水平更高一些。

但某些问题还是一直存在的。比如前面写了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文章,效果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

看的人不多,争议却很多。毕竟,道学也好、做人也好,都是和实践挂钩的。脱离了实践就很难谈感想。

在这种道学和做人的解读上,小说和影视作品反而是个很好的参照物。没有说教不说,不同层次的人也会找到不同层次的解读。

但能用来做参照物的太少了,少到想自己动手写一部的地步。直到后面看到了《遥远的救世主》。

它的与众不同,不是它的故事情节有多出彩,而是它的主角是一个“明道之人”。这是它与其它小说的区别,大到本质不同的区别。

经常看小说,哪怕不看小说的人都知道,没有哪本小说的主角是大宗师级人物。比如张三丰、王阳明、乔达摩这种人物。

即使是专门写他们生平的人物传记,除了解读这些大宗师的言论,其他方面都是很难出彩。这种难度不在文章本身,而在作者的境界。

就像是小说大家金庸这种,大宗师级的人物也只能作为重要配角来写。不是不能写,而是写不出大宗师的感觉。金庸境界虽高,可也要分和谁对比。让他说张三丰和王阳明,都只能算是臆测。

“侍从眼中无英雄”,近看大宗师的生活,也不一定就多么与众不同。他们的伟大之处,都在他们的内在。
用世俗眼光去猜测他们的内在,就像是乞丐幻想皇帝每天怎么生活一样。

说这本《遥远的救世主》与其他小说有本质不同,就是在这里。

小说主角丁元英就是一个得道者,或者说是大宗师级的人物。用明是、明道、明强三个阶段来划分的话。他就是一个明强之人。

尤其是在书中(电视剧中),丁元英问道五台山的那段。真切的表达了丁元英所达到的境界。在这段剧情里,他和老和尚的境界高低,不是像某些自媒体解读一样。用佛教理论中的中观、龙树之类的来套丁元英的话,说丁元英不如老和尚。

实际而言。丁元英就是在指着和尚骂贼秃……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静,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就像这首诗一样,不要用这样那样的理论去依附解读,就一句话:在庙里修行是痴人说梦,因为本来就没有“真经”!

丁元英怕老和尚说他假大空,继而特意解读说了一遍,也就是把佛教的经典教义挨个批判了一遍……

“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之心,有信无证者虽不落恶果却住因住果往念住心,如是生灭,不得涅槃。

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蔽,无障不显了障涅槃,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像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只贪以幻制幻的善巧,所以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无慰灵魂的慈悲。”

我要是翻译成“人话”得写上一本书才行。

但,可以明确说的主旨意思就是:能成佛,不是靠修行来的。修行的过程抵不上自身顿悟。额,这么简单的说又有点回到禅宗关于“顿悟”和“渐悟”的修行法门上了。只能说,佛学中的法门太多了……

其实,我这么空谈丁元英的境界,还是有点脱离实践、容易让人摸不到头脑。

反而,借用一个小故事,更容易解读一下。

《庄子·天道》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翻译成人话就是:
齐桓公在堂上专心致志的读书,在堂下做轮子的轮扁,兴许是干活干累了,放下凿子,问了齐桓公一个问题:敢问您读的是什么?
齐桓公回答说:当然是圣人的话。
轮扁:那圣人还在吗?
齐桓公说:圣人已经死了。
轮扁:你读的都是古人的糟粕而已。
齐桓公很生气:寡人读书,你一个匠人都敢妄自非议。你说说,如果说得通也就罢了,说不通,我就要你的命。
轮扁倒是不慌不忙:我从小就只会做轮子,做工匠,那我就用我的经验来说说吧。轮辎要打卯眼,逗插辐条。卯眼大了一丝,辐条敲插入内,暂时牢固,日久松动,便会脱落。卯眼小了一毫,辐条敲插不入,强迫打入,轮辋裂缝。日久会破。必须丝毫不差,大小正好。要做到这点,不但凭手艺,还得用心思。最关键的技巧,心头明白,口头说不清楚。俺没法传授给儿子,儿子也没法学到手。所以俺七十岁啦还在这里斫车轮,找不到接班人。古人死了,没法传授的东西也跟着他进了棺材。留给后人的书,你正在读的这一捆竹简,依俺的经验看,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说到这里,我有很大的理由怀疑,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拍成电视剧之后改名为《天道》。就是想借《庄子·天道》来暗示,丁元英就是活着的那个“圣人”…

小说虽好,但推荐这本小说的初衷,却是希望大家能套用“明是、明道、明强”的模型去看看究竟什么是道学,究竟怎么成长自身。

尤其是,当各种砖家和媒体都说你需要什么样的思维和能力才能跨越阶层,才能在后面的存量经济时代活下去的时候。他们确实知道怎么跨越阶层,只要他们的韭菜足够多就行。

就个人而言,真的看明白了,活明白了,不用他们说,自己就自知了。

做到“剥离了政治、文化、传统、道德、宗教之分别,然后再如实观照政治、文化、传统。把被文化、道德颠倒了的真理真相再颠倒回来。”

自己就是自己的救世主。

我们的“德”,从何而来?深刻!
作者:名莫非

我们将从一个全息的视角,看一看“德”如何出现、如何一路走到现在、又是如何影响了我们这个时空。

德从何而来?

"德"字象征着人对美好的追求

在我们目前这个时空里,德是怎么来的?

从图的最左边看起,德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然后到西周,经历春秋、秦汉,到了汉代才慢慢演化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德字在商朝的写法,左边几乎都是一个双人旁,右上一竖,右下是一个眼睛——眼睛向上看。这个眼睛在西周的写法中更明显了。汉代以后,德字稳定下来,它的写法又变了:左边还是双人旁,右边变成了“十四一心”。这个写法一直到现代。

商朝写法中的眼睛看起来比较女性化,像是一个单凤眼,往天上看,那么女人的眼睛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是吸纳。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是阴向阳靠拢,而是阳向阴靠拢。女性能量的天性是吸纳,为了吸纳就需要释放她的能量。所以,女人的眼睛代表的是好奇——女子即好,即好奇,万事万物皆因好奇而生。

这种好奇,在往天上看,意味着:德从天上来。所以,德这个字,还象征了人类去追求的一种永恒美好。基于这个追求,我们要去做一些事,采取一些行为标准,使之不断符合德的规范。

因此,人类以好奇心为起点,对这个世界开始探索,从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永恒美好的文明标准,就称为德。

德中有灵

"德"字讲述着人的生命历程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到了西周末期,德下面是不是加了一个“心”?这意味着大家终于明白了一点:要修心。然后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德”字,直到现在都还有一个“心”。

其实,这个看似心的符号不光代表心,还代表“灵”。

为什么这么说,这个符号在古埃及的文字中,象征着“灵魂”。汉代以后,这个符号开始有一个长长的尾巴,像不像一条船?前面是一个开船的船夫,后面是船身,这个部分就跟古埃及的太阳船几乎一模一样。

船上面载的,就是古人相信的灵魂。不管是我们中国的古代,还是古埃及,都会把灵形容一个船。所以德这个字体现了“灵”,含轮回之意。我们常说:你上辈子积德,这辈子才有福。福德,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德字还可以看作:描述人死亡之后,心灵所经历的一个“从心到灵”的过程——心灵离开身体,经过灵魂之船,到达灵所在的世界,然后再重新回来。

灵所处的五维世界是一片“光的海洋”,这里的光是生命最基础(的质料),如同我们生活中的空气一般。用坐船来形容穿越这片海洋,是很贴切的。

总起来看,德形容的是人之生命的一个完整过程——

首先,眼睛看着天上,好奇地去寻找这个世界;

寻找一番后,他或许找到了一道天光(智慧),又或许没有;

无论如何,当死亡来临,心灵就要搭上这个灵魂之船(这个船在你的心灵里面),经过光的维度再回来。

这整个经历,就称为德;

累世的经历,就称为积德。

从 德 到《失控》

KK的现代控制论与“德”


我们很多人所知道的德,是“道德”。也有很多人知道,人们对德的主要理解,是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来的。

凯文凯利(KK)非常崇尚老子的智慧,他在自己的书《失控》中引用了出自《道德经》中的一段话:

“听听老子这位神秘的学者在二千六百年前的《道德经》中所写的,翻译成最地道的现代话语就是:
智能控制体现为无控制或自由,
因此它是不折不扣的智能控制。
愚蠢的控制体现为外来的辖制,
因此它是不折不扣的愚蠢控制。
智能控制施加的是无形的影响,
愚蠢的控制以炫耀武力造势。
老子的睿智,完全可以作为二十一世纪饱含热忱的硅谷创业公司的座右铭。在一个练达、超智能的时代,最智慧的控制方式将体现为控制缺失。”
——凯文·凯利.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

原文来自《德经·第一章·论德》(通行本):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我们可以看出,在K.K.对老子《道德经》的解读里:德体现了一种有目标的行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是好的德,那就是“最好达到目标的方法”。而最好的方法,恰恰是“没有方法”,不用去研究它的方法。凯文凯利举了瓦特发明蒸汽机的例子:正常情况下,一般人的想法是用另外一种力量来控制活塞,但是瓦特发现只需要烧水,然后产生气体,气体推动活塞运动就能产生动能——他并没有专门设法去控制活塞,只是把宇宙中的能量进行了一个转化。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在凯文凯利的理解中,“下德”就是次一点的控制论——维系控制本身就是“无德”,也就是没有找到方法。比如说我现在想吃饭,你想的第一件事情是我吃饭要碗筷(吃饭的方法),然后却发现没有人做饭(吃饭的本质)。有人做饭,才有饭,随之碗筷自然会有。而不是本末倒置。

这是西方人从控制论的角度思考得出的理解。现在我们再回到老子的原话,探究一下有没有更深刻的理解。

德的核心是“心灵”

引导我们看见内在


《道德经·德篇·第一章·论德》全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
则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
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

对于“上德”和“下德”。首先要强调:上与下,是人心里面的两个方向感,当我们如此看待上、下,就知道上并非一定比下“更好”。

其次,“德”对我们人类来说还有一种“永恒美好”的意味,即:我要到达美好生活,所对应的所有行为、方式、目标、规范标准,称为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即:从上往下走,是没有方法的,是不用任何途径、不设立任何目标地去做一切事。正因为没有方法,反而有“德”,有了所有的方法。

当一个人能够领悟“上德不德”的时候,他的内在就能够连结到一个古老的记忆:宇宙是一体的,这个真正的上德,就是我们所谓的“高维意识”的频率状态。这种状态不需要动脑筋去达到,因为“没有方法”。你其实已经在高维,高维在你的内在,你只要连接上你的这一部分就好。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与上面的过程相反,从下往上走的时候,锚定你的方法、坚定你的路,始终有目标地走,就是“不失德”。最后就能“是以无德”,或者说“是以德无”——老子在这里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到达“无”——只要始终坚定于你的不变的法,就能走向无。

注意,这里理解的“无德”不是没有德,而是进入了“上德不德”的境界。因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切的创造,都要从无中取法,所以我们才要走向无。

接下来:“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即:上德的法就是无,找到了上德的人是无为的,他是从无里面取法。

继续往下:“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什么意思?仁代表无,义代表有,仁义体现的是“无有相生”的宇宙道理。在这里,老子并不是说仁义是有多么高尚。

因为接下来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从这些话可以看到:德与仁,不是能表演出来的。讲礼节可以做出来,仁却不能。所以,你一定看不见“上仁之人”的“仁”在哪里。只有仁丢了,才讲义,义丢了,才讲礼。

同时老子还说:“夫礼者,忠信之泊(薄)也,乱之首也”。当一个人开始讲礼貌的时候,他的忠义诚信就开始少了;当世界上人人都需要用礼来约束的时候,就一定有了祸乱争端。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老子在前面讲了“道德仁义礼”五个词。而在(目前为止的)德篇中,强调的只是“德仁义礼”,没有讲道。所以这句话想说的是:前面讲的(德仁义礼),皆是道之华。

华,就是光。道之华,就是道所呈现出来的“光”。老子在告诉人们:人可以通过“德义礼仁”来看到道的光,但是后面马上说“而愚之首也”——人们看到了这道的光之时,也正是愚笨的开始。这些讲德、讲仁、讲义、讲礼之人,是把道的光发出来了,却也让世人开始变笨了——你若把这些人当成圣人,说明你没有了自己,没有看见光在你的内在。

总结来看,德的意义在哪里?德是一种方法,无论是上德还是上仁,皆是无。从高维到低维,不用做任何事情。所以,也不要想着去高维,因为高维就在你这里,只要你去感受,而“德”就是一种感受的方法。因此,德意味着“看到内在”。

上德是无为,下德是不失德。作为人类,不失德才能往无的方向走,才能最终明白上德无为。上德在哪里?就在你精气神连接的那一点上,就在你身心灵连接的那一点上,在你直接能够感受到无的那个点上。

对于修行人来说,他只要摸到“无”的任何一个方向,就可以慢慢找到他的法。对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只要明白其中的智慧,就能过好自己的生活。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凡事崇尚礼貌,用礼去规范这个世界的时候,人人就有了不同的心事。因为“礼”是用有的方式来做事,它是看得见的。一旦你开始用礼来活着,就说明你内在一定是有弯弯绕绕的想法。

一个人讲礼,说明他内在有敬畏心,但是这个敬畏心可以敬畏神明、天地,但是需要敬畏另一个人吗?不需要。当面时,我在敬你,而背后就可能不敬;或者我表面上敬,心里面并非这样想。所以,天地之事要讲礼,而人与人之间的事,其实只要“直”——直言不讳。

这个“直”就像你内在的光,内心要坦荡、光明。大家可以检讨、感受一下自己——当你对一个人特别敬畏,特别讲礼貌的时候,你内心是真的尊敬他吗?

老子后面说“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即:大丈夫要厚积薄发,不是没有忠信,而是要把自己的忠信加强;不是看着别人的光,而是要看着自己的内在的厚实。

德就像一个方法,在万事万物中流淌,而其主体是人。但具体是人的那一部分?人真的能跟天地同齐吗?在德篇第一章,老子就告诉我们了:人若想跟天地齐,只要这四个字:“去皮取此”。

“故去皮取此”。即:当我们把所有表层的皮去掉之后,留下来的自然就是“心灵”。不讲德,不讲仁,不讲义,不讲礼,但是我的内在有心灵。

所以,我认为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修心。这也正是道与佛相通的地方,而在古埃及的壁画上,也有这样的思想(人在死后接受审判,称量死者的“心”)。自古以来,人类所要称的东西始终是“心”。道德经的核心就是心、灵——让心走向灵。

其实,人类世界的体验,是灵魂的升级体验。灵如何得到?在德篇的第二章也直接告诉我们:“神得一以灵”。我们经常说“心神”一词,你的心就能通神,而神就是你内在的灵魂意识体。灵魂意识体构建的整个空间,称为心灵空间。所以,德经在一开始就告诉你了:人类的德,要落在心上,德是从心进入的,这也符合西周开始后的德这个字的写法。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货币开始大缩水,2022年老百姓别做这几件事,守好自己的钱袋子而身为老百姓的我们,面对这样的情况,就更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因为受影响最大的一定是我们,当然也不需
  • 在比赛场上看到很多新老球迷来为我加油,这种氛围确实已经很久没有体会到了,这种支持对我来说是激励,谁都希望在赛场上展示自己的时候有更多人关注。我认为这是我现在面对
  • ⌚时间:11.5~11.11期间 石头先生的烤炉已经7周年了,让我康康哪个济南小公举还不是他家会员❗嫩牛大鼓,核桃小怪兽,咸奶油菠萝包,厚芋泥雪山包等7款热销产
  • 奶奶被岁月侵蚀的手,在田间采摘着熟透了的西红柿,不远处的乡村,青砖黛瓦,炊烟袅袅……有人说,文学、艺术是一场自欺欺人的救赎,现实才是生活的本真。这点我就不行了,
  • #食谱分享# 自己做面包,时常也会有放久了觉得味道打折的时候,也有一种口味吃久了味觉感到疲劳的时候,这种情况下,浪费粮食总不是好的选择吧。但肤浅的快乐之后,真正
  • / 林白37.“我们这一生 /会遇到多少人/缘分皆朝生暮死脆弱如露水/唯独与你 /像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38.我不爱你/ 在十三月 /在三十二日 /在二十五时
  • 真的由衷的开心,这个冬季能遇到小锦,遇到眼技一流的61大人,遇到这么外刚内柔的任嘉伦,还很幸运的是感受到追超带来的无限快乐和有嘉人陪伴的充实与满足感。!
  • 绝大多数的新人,都想记录下婚礼当天的美好影像。绝大多数的新人,都想记录下婚礼当天的美好影像。
  • 下半场独奏,古典吉他轮指的清晰、弹性、颗粒分明非常梦幻充盈,两小时过得实在太快了…期待雪霏老师的新EP《冬之歌Winter Songs》上线~❄️图片欣赏:既然
  • 这家店墙上贴还写着:塑封可拆,不买也无访。说不定下一次有你一起在路上。
  • 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对骑乘电动车未按规定佩戴安全头盔的,交警部门将现场纠正并登记骑乘人员基本信息,进行警示教育。七、各级各部门、事业单位要带头执行电
  • 在17日举行的、有法国记者参加的新闻发布会上,卢拉表示,他不是在为巴西竞选寻求国际上的政治支持,他此次欧洲之行的目的是“在国外重建巴西的信誉度,并表明巴西这个国
  • #美妍实验室成分库# 明星抗老成分「棕榈酰三肽-1」能作用于真皮层,促进胶原蛋白和糖胺聚糖合成,使皮肤变得紧致,改善皱纹,常用于高端抗老护肤品中。洁面完干手干脸
  • (同时也是用人单位常用的技俩,我们毕业大学生在就业的时侯,大多数都碰到过用人单位说回去等电话的时侯,那这时侯你就可以考虑换一家单位了)25.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欢
  • #晚餐##好好吃饭##回家吃饭##东北菜# 【感觉身边人都在苦夏 就我顿顿吃嘛嘛香】每天都像小朋友一样 蹲在饭桌前 张望着一道道菜出锅每餐都充满了期待 好奇今儿
  • ”老党员张大娘一边用抹布抹扶手,一边感慨地说道。不少居民也自觉清理了自家门前堆放的杂物,对于不太配合的居民,志愿者们也进行了耐心的劝说。
  • 我只是希望这几天不要有人在tape里问我“‘他’是不是你”或者“‘你/她’是谁”[跪了][跪了][跪了]#这该死的求生欲[超话]#大概是个刚摘掉墨镜拿在手里的酷
  • !#马肉肉生活琐碎#昨天真的很搞笑 我一发瑶战绩 zyj说“卧槽888场 别打了吉利”然后被重开了 第二把我拿了西施 打了27分钟才翻盘!
  • 其次,由于对自己本具的真如佛性有着好乐和忆念,深信诸佛具有无量功德,只要自己发起善根学佛,通过接受佛陀的教诲来帮助我们开发一切智,相信自己也一样可以成佛。”以上
  • 苦麻菜是诗经中“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荼吧,陕北霞姐也经常吃的。荼,初音同都切,读若徒,诗所谓“谁谓荼苦”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