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业是佛法重要的课题

  业在佛法认为是个最极重要的课题,不特众生界的形成,是以业为根本的原因,就是社会界的形成,同样是以业为基本的动力。生存在这世间的人,假定没有自己所造的业力在展动,不说所生存的整个世界的活动,会要立刻停止下来,就是能生存的人类生命,亦将无法延续下去。

  如问全体佛法所要论说的是什么,我敢毫不含糊的这样解答,那是说的业力问题,因为佛法所说的业力,包含因果在内,为任何人所不可侵犯的铁则。现代科学家老早说过:‘你什么都可不相信,唯有因果不可不信’。因果是世间万事万物的事实,不论什么人都不可加以否认的,如否认就无法说明宇宙人生的一切了。

  科学家所说的因果,虽不全同于佛法,但他们重视因果,与佛法则是一样。为人尽可不信佛教,而于科学不能不信,科学最重事实,没有事实根据,决不随便轻信,如认科学家的言论是对的,那对他们所说因果就不能不信,信因果就无异是信佛教,佛教是以因果为宗的。

  佛教为什么这样重视因果?当知宇宙间的物类,有无量那么多的差别,而生命界的形态,亦有种种的差异,至于社会界现象,更是五花八门的众多,特别是人类生存在这现实世间,有著各种不同的遭遇,假定不以业力来加说明,试问怎能清楚的分别生命界及自然界的种种?

  如印度有些宗教学者,不能说明万有现象的差别,只好说是自然如此。他们举例说:如植物中的荆棘是尖尖的,什么人把它削成这样的?再如动物中的乌鸦是黑黑的,什么人把它染成这样的?无法找出这样的人,去做这样的工作,不是自然如此是什么?

  另有一些宗教学者,看到万物有这样众多不同,同样无法说明它们的所以然,只好说是万能的大梵所创造的,大梵本其意志,喜欢造成这样就成这样,高兴造成那样就成那样,神的意旨如此,吾人不必推论,推论也推论不出一个所以,神意岂容我人妄加推论?

  还有一些低级宗教者,说世间所以会有千差万别的现象,并不是什么大力者的创造,而是有些为我人所不见的鬼神,于冥冥中驱使诸怯如此如彼,不是我人知识所能知道的,因为我人的知识,还没有到那程度,对于万有诸法的差别现象,不必过问为什么是这样的。

  这些说法,在他们自以为说得很有理,可是相信业力的教派,特别是佛教,不能接受这些不合理的说法:如认诸法自然是这样的,不特是句不负责任的空话,亦是不肯运思追求诸法原因的懒人!至说是大梵创造的,同样为业力说者不能同意,因凡具有创造意志的大力者,必然是平等博爱的,理当创造一个平等的世界,怎会造成千差万别的现象?况且所谓创造者,根本是人类所拟想出来的,并非真的有这么一个创造者。还有说为鬼神之所驱使,更是一种妄诞之谈,骗骗无知的人还可,要想通过知识群的认可,那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

  如上三种不同说法,在理论上固站不住,亦不能解说世间千差万别的现象,如要说明万有诸法的现象不同,唯有依于佛法所说,全由各类众生所造不同的业力,不断在那儿转动所形成的。俱舍论说:‘世别由业生’,‘但由有情业差别起’;成实论业因品说:‘业是受身因缘’;佛在经中更说:‘宇宙从他(业力)而生,依他而立’。是以佛教的业说,不特理论上无懈可击,即使事实上亦最有力,不是任何理论所能驳倒的。

  佛教为什么这样重视业力?因这确是佛教最极重要的一法。在理论上讲到业力,那必然是讲的佛教道理;在信仰上相信业力,那必然是信佛教的教徒。反过来说,不论是个怎样的人,他的理论尽管讲得头头是道,假定没有触及业力,那就不能说是讲的佛教道理,同样理由,有人如对什么都信得过,唯对佛教所说业力不信,那他自不是真正信仰佛教,亦没有资格称为佛教信徒。

  中国自有佛教传来,每一时代以及每一角落,虽说都有很多人信仰佛教,但是否为真正的佛教徒,还得看他们对业力,有没有坚定的信仰。不特对佛法一无所知的愚夫愚妇,固应是这样的看法,就是对佛法有深刻认识的人,假定没有把握住佛法的业力说,那亦不过是知解之徒而已。

  在世间一般宗教学说中,虽各有他们的思想理论,但如佛教所说的业力,不特谈得很少,即或有些说到业这论题,非但说得不怎么彻底,即在他们自己,亦难自圆其说。如神本论的宗教,既说一切都由大力者所创造,甚至人们的行为活动,亦以神的意旨为意旨,还说什么业力?业力对神教徒来说,可说是毫无意义的。所以真能详尽的说明业力,并以业力说明万有差别,不能不说唯有佛教,因而信仰佛教,必须信仰业力。

  整个佛教要点,如说在于业力,是亦不以为过。有说业是小乘佛教的根本教义,殊不知大乘同样是以业为主体的,假定舍业不论,那就不成佛教。业是一切善恶行为的通称,生存在这世间的人,如承认自己有行为活动,就不能不承认有业力,如承认自己行为有好坏,就不得不承认有善恶业。不说现实生命为业所牵,就是无始以来直至今日,都是在业的网罗中转来转去,从来没有钻出业网而得自由的活动,业网笼罩著我们,是多么的坚牢?吾人在业网中无法突出,为善业之所牵时,就得较为快乐的果报,为恶业之所牵时,就会感受极苦的果报,钻来钻去,无非是苦乐果报的转换,要想突出业网是很难的。

  佛教的宇宙观及人生观,既皆以业为本,是则业的力用不可思议可知。有部毗奈耶四十六说:‘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智度论中亦说:‘业力为最大,世界中无比,譬喻债物主,追逐人不置,是诸业果报,无有能转者,亦无逃避处’。是以众生不投入业网便罢,投入不但难以突出,且受果的地方,不论怎样遥远,业都有种力量,牵你前往受生,千山万水固然无法挡住,天地之大亦没有你逃避的地方。地藏经说:‘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业是这样的强而有力,无怪我佛于一代时教中,特别重视业力!

  业是佛教的重要课题,如前扼要指出,大体已可明白,但为进一步的坚定诸位对业的信仰,不再对业有所怀疑,特将太虚大师于民国二十七(西元一九三八)年冬,在重庆长安寺佛学社,为众说法时,从佛法中一般认为各个重要论题,一个一个的抉择。最后指出‘唯有业报是最重要的一法’。报是由业所引生的结果,有业才会有报,所以业是最极重要。现依大师所说分析,以证业的重要性。

  有说缘起是佛教最重要的一法,这当有它的道理,因缘起是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质,是佛法非佛法,可从是否说缘起看出。但缘起有广狭的分别:以广义的缘起说,世出世间的一切诸法,没有一法不是托缘而起说为缘起,诸如自然界及生命界的种种,找不到一法不是从缘而起的;以狭义的缘起说,则是专指十二缘起说的,亦即唯就有情的生死流转说的。如通常说的业感论,就与业果说是相当的;如说一切法皆是缘起,是就泛指一切因果而言,亦即以因果说明一切现象,与业果说就不怎样相当。说缘起是佛教的特质可,说缘起是佛教最要的一法则不可!

  有说空无我性是佛教最重要的一法,并亦认为这是不共世间的特质,因世间的任何一个宗教学说,尽管有他们的不同思想理论,但都没有说到空无我性,总是在有上兜来兜去的,说明一般所知的道理,唯有佛法特别说明空无我性,因为佛法不仅是传授人们知识,而是要指导人们获得身心解放的,但这必须断除缠缚身心的烦恼,而烦恼的解决,不通达一切法空无我性,根本是不可能的,系缚的烦恼不断,怎能得生死解脱?但这唯就修学出世法者说,为佛法行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然在未能向出世道迈进的佛法行者,只修世间的人天善行,就不需要通达空无我性,空无我性虽是说明一切法的共通性,但并不普遍所修的一切行,所以不能说是佛法最重要的一法。

  有说慧是佛法最重要的一法,因‘唯慧学是以表彰佛法的特色’,亦唯慧始能显示佛法胜过其他的宗教学说,所以我们常说佛教是理智的宗教,原因就在于此。可是说到慧,世间一般宗教学说,不能说它全无智慧,如他们所说的各种理论,亦是从他们的智慧来的,是以唯说智慧,未必就能显出佛教的特胜。佛教所重的智慧,在于通达一切法空无我性的般若慧,唯有具此般若慧,方能说佛法超胜世间的一切宗教学说。如果泛说智慧,佛教的特胜难以显出。然而,佛法不唯是说出世间的,在世间法亦同样的论说。说出世间法固需要般若慧,说世间法并不需要般若慧,是以单单说慧,不能说是佛教最重要的一法。

  有说菩提心是佛教最重要的一法,如以修学大乘佛法说,这话并没有说错,因大乘佛法行者,确是以菩提心为本的,不发菩提心怎可成为大乘行者?印顺大师说:‘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可以说,没有菩提心,即没有大乘法’。‘因此,如想成佛度众生,就必须发菩提心,便等于种下种子,经一番时日,遇适当机缘,自然可以抽芽开花,结丰饶的果实。不但直入大乘是如此,就是回小向大,也还是发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的重要可知。但这唯就修学大乘不共法者说,如修学三乘共法,或修学五乘共法,菩提心是用不著的,所以亦非佛法最重要的一法。

  有说信心是佛法最董要的一法,很有信心根本不能进入佛门,所以经说:‘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且佛法所说的信心,是彻始彻终的,从‘信顺’、‘信忍’、‘信求’、直到‘信证’,都离不开信,没有纯洁的信心,怎会信奉三宝?怎会深信因果等?所以修学佛法,要以净信为基。假定没有信心,即使见佛闻法,结果总是一无所得。佛法的无边功德,可说都从信心来,信心的重要可知。但信心不唯佛教有,任何宗教都极强调信心。有于信上加一正字,表示佛教是属正信,然而那个宗教承认自己是邪信?所以信亦不是佛法最重要的一法。

  有说戒是佛法最重要的一法,因为‘戒是五乘之基’,不论修学任何一种行门,都不能不严格的守持清净戒行,假定没有清净戒行做基础,在佛法中修学,可能走火入魔,是以说戒重要,确也并没有说错。但仅受三皈的佛教徒,虽说皈依也就得戒,不过以为不受戒,亦可成为佛教徒的,且其他的各宗教,同样有他们所应遵守的戒条,是以戒不是佛教所独有的,何况还有一些学者,专以研究佛法的思想理论,为他们的唯一旨趣,根本不重视佛法所有的戒行,怎可说戒是佛法最重要的一法?

  如上举出佛法中一般认为几种重要的课题略为一论,其他还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即此缘起等法,确是极为重要。不过经太虚大师这样一分析,这些重要固极重要,但终不及业报的重要,所以最后终于指出唯有业报,方是佛法最极重要的一法。因所谓业,不唯有世间的有漏业,亦有出世间的无漏业:有漏杂染业感世间的有漏苦乐报,无漏清净业得出世无漏清净报,必然如此而不容或乱的。所以为佛子者,必要深信有业有报,对于业报信任不过,不但不是纯正的佛教徒,且被认为是大邪见。因而,从整个佛教的教理说,不论从那一角度分析,的确唯有业报是佛法最极重要的一法。不过佛法所说的业以及由业而感报,是非常复杂的,不是我们凡夫,甚至不是二乘,所能究竟了知,唯有佛及高级菩萨,始能穷其底蕴,所以佛在大小乘中,常说业力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https://t.cn/RJ2IpDz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法义连载-58
第十八章 称名一行 总超万行

(十一)念佛即是实相行
《无量寿经》有“明信佛智”和“疑惑佛智”,专修念佛就是明信佛智,杂行杂修就是疑惑佛智。佛的智慧是什么呢?佛的智慧就是:五逆谤法的极恶众生,造罪无边,大命将终,马上就要堕入地狱,这个时候,他一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以佛光明,当下接引西方成佛——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智慧!菩萨没有这样的智慧,诸佛也没有这样的誓愿。念佛人对于这一点明信不疑,就是明信佛智。
既然是佛智,就是实相。念佛,就是实相行,这也是凡夫能做到的实相行。
《阿弥陀经》里讲:彼佛为什么叫阿弥陀呢?因为他“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光寿无量,就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这就是法界之体,所谓实相就是如此。
阿弥陀佛以法界之体、圆满实相,成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实相之行。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有一个问答:这个人造了这么多罪业,念佛念得这么少,只念一句、十句就能到西方成佛,佛教不是讲因果报应吗?“业道如秤,重者先牵”,哪头重就往哪头坠,如果说造这么重的罪业、轻轻念一两句佛号就到西方,这怎么是“重者先牵”呢?业因果报之理岂不是不可信了吗?
昙鸾大师辩才无碍,他说:轻重之义,不在于时间长短。他给我们打了个比喻:譬如千岁暗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暗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
一个黑暗的房间,里面的黑暗有一千年,但是,窗户打开之后,太阳光一照进来,刹那之间房间就变光明了。不能说黑暗在这里呆了一千年,太阳光进来也要慢慢地经过一千年;没有一千年,至少五百年黑暗才出去。
不是这样,刹那之间就明来暗去!我们虽然过去生生世世有无量无边的罪业,但是一旦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无量光明的名号,刹那之间就消除我们累劫的罪业。
昙鸾大师又说: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
众生的罪业,是凡夫以虚妄之心、缘虚妄之境所产生的。为什么造罪?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而财色名利本来就是虚妄的,众生又起虚妄心,妄上加妄。如果不遇到实相法,众生就只能堕落。
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
念佛是实相法,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是圆满实相。临终之人虽然只念一句、十句,其功德是真实的。一实能破万虚,念佛虽然少,但是它的力量大,所以能够往生西方净土,这叫“一实”。虚实不能相比。
比如说水面上有崇山峻岭的倒影,虽然看起来有千重山、万重山,觉得很重,但是,如果拿一块小石头丢到水里,是不是当下千重山、万重山就都被石头打碎了?为什么呢?山看起来很大,但只是虚幻的影子;石头虽小,只有一颗,但它是实的。多虚不抵一实,一块小石头丢进去就打碎了。
我们心中有很多罪业,如同千重山、万重山,如果不念佛,没有实相法进来,我们只能轮回六道。我们念佛,一句佛号就像一颗小石头,“嘣”丢进去,当下千山打碎,当下罪业消除。所以,大家完全不必怀疑,一实能胜多虚,这叫实相法,我们念佛就是如实修行。
《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凡夫起心动念都是虚妄,如果悟不到真如佛性,我们还在虚妄里打滚,虚妄轮回,虚妄堕落。我们遇到南无阿弥陀佛了,一实能破万虚,很轻松。
昙鸾大师怎么说明如实修行、实相修行呢?
如实修行者,虽常修行,实无所修行也。
如实修行,虽然在恒常修行,实际上没有修行。
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仰靠阿弥陀佛,就叫如实修行。每天在念,一天念三万声、五万声,实际上我们没有修。为什么?因为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修成的,我们不过在自然而然地相续念佛。
如果觉得我在修行,我念了多少,我修了多少……那是妄执修行相。我们念一万声、三万声,从本质来讲,不是我们修的,还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自然地随顺弥陀誓愿,随忙随闲称念弥陀名号。所以,“虽常修行”,在那里念佛,看样子是在修行,从本质来讲,随顺了阿弥陀佛的誓愿,“阿弥陀佛即是其行”。就像我们坐船过海一样,虽然船在很快地向前运行,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动;虽然没有动,但是在快速地向前行进。
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是如此,内心如如不动,也没有修行相,但是,这样就契合弥陀的誓愿,自然往生极乐净土。所以,不要纠结有妄想没妄想、有杂念没杂念,那都是虚妄,没有意义。
昙鸾大师又说:
彼无碍光如来名号,
能破众生一切无明,
能满众生一切志愿。

因为阿弥陀佛名号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六字名号本身就是实相;这个实相,是为众生成就的,是能够拯救众生的——“为物”,“物”就是众生,为了众生而成就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实相的功德布施给我们,为我们所有,这叫“为物身”。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佛性即是实相。但是,这个实相不能自己开发,它不具备为物的功能,不能让我们自己往生、自己成佛。可是六字名号就不一样,六字名号自身是实相圆满的果觉,同时能够利益众生,能够引导我们回归净土,有化他的功能,有济度众生的功效。
这就跟我们所讲的佛性不一样了。我们的佛性虽然在,但是我们生生世世还在轮回。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的修德——圆满修证的一切果地功德,阿弥陀佛的修德感应我们,让我们也能显发本具佛性。就像磁铁一样:遇到磁铁,小铁钉也能带有磁性;如果没有磁铁来感应它,小铁钉就没有磁性。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是大磁铁,我们凡夫的佛性就是小铁钉。我们虽然有佛性,但是不能开悟。遇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我们来称念,当下就变得也有磁性了,当下佛性就可以显发。
昙鸾大师说:
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如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土。

名号是实相,是真实功德,信受、称名的人也得到真实功德。既然是得到真实功德了,那就决定可以往生真实功德境界的西方极乐世界。
以凡夫的身份,虽修种种妙法,因为我执的作用,皆成有漏有为法。诵《金刚经》,不能破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学《法华经》,也不能悟得诸法实相;学《华严经》,也不能证入法界观:这些对我们都不能叫如实修行,不是实相行。
可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不一样,我们这样叫实相行,这就是称名一行超越万行的一方面。
(十二)念佛是本愿行
念佛是本愿行。其他修行再怎样殊胜,不是阿弥陀佛本愿——第十八愿所选择,所以念佛超越余行。
念佛虽然简单,但这是弥陀本愿所选择的。既然是弥陀本愿所选择的,我们就蒙受阿弥陀佛本愿力的加持。其他修行,弥陀本愿没有选择,我们修得再努力、再恳切,不蒙受弥陀本愿加持,力量就不足。所以,称名一行超过万行,在于它是阿弥陀佛本愿所选。
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就是念佛,而且单提念佛,没有提到其他行法。所以,这是弥陀本愿选择之行。
龙树菩萨解释本愿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本愿称名,当下进入必定,得不退转。
善导大师解释说:
望佛本愿,
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我们念佛,随顺了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超胜。
(十三)念佛是正定业
念佛是正定之业;余行往生不定,称为杂散之业。
正定之业胜过杂散之业。
为什么念佛称为正定之业呢?因为顺彼佛愿。
所谓正定之业,就是百分之百,没有任何不确定的因素,百分之百决定往生;余行往生不定,所以念佛超过余行。
善导大师《观经疏》说: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十四)念佛万修万去
念佛万修万去。修行其他法门回向求生,就不能万修万去了,一千个里面难得一两个:念佛超胜就在这里。
善导大师说: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所以,专修念佛超过杂行杂修。
善导大师又有三首偈语:
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
欢喜至一念,皆当得生彼。
设满大千火,直过闻佛名,
闻名欢喜赞,皆当得生彼。
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
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都是“皆当得生”,通通都往生!只要闻到阿弥陀佛名号,“欢喜至一念”,通通可以往生,不管何等根机。
法灭时代众生念佛尚且可以往生,何况现在呢?所以,没有一个不往生的。念佛法门真正是万修万去、万机不漏,任何时代、任何根机都不遗漏。
永明禅师也有著名的“四料简”,其中说道: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虽然参禅不开悟,但是如果念佛愿生净土,就“万修万人去”。只要能见阿弥陀佛,还愁不开悟吗?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虽然参禅大彻大悟,但是不念佛求生净土,大命将终的时候,阴境现前,刹那之间不能做主,就随着业力又去六道轮回了。
很明显,这是告诉我们:有禅,还要有净土;有禅,若没有净土,很危险;无禅,没有关系,只要有净土,还是保险——这不是很明显吗?
印光大师也说:
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

什么叫“万修万人去”?只要你能深信,只要你能发愿,只要你能念佛,都可以去往生。就怕你不相信——你不相信,是你不愿意相信,不是说相信有什么难,是你自己不愿意相信。
“只要能发愿”:发愿也不难,“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念之间就发起来了。你不发愿,那是你的问题。
“只要能念佛”:念佛也不难,张口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不信,不愿,不念佛,这样就不能往生。只要相信,只要发愿,只要念佛,通通往生,所以叫“万修万人去”。
印光大师又说:
净土法门,
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
这些法语,能让我们生深信,愿往生,愿念佛。

摘自《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天机经
约出於唐宋间。《通志艺文略》着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清部。又见於《云笈七签》卷十五。
  阴符天机经
  叙曰:有机而无其人者败,有其人而无其道者败。故《易》曰:即鹿无虞,惟入子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故圣人观其时而用其符,应其机而制其事,故能运生杀於掌内,成功业於天下者也。《易》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是以圣人保之於灵台,以观机变。卷之则自胜,舒之则胜人,察之则无形,用之则不极。《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而阴符象之矣。故圣人不测之符,陶均天下而元所归怨矣。夫天为地主,道为德君,故圣人奉地而法天,立德而行道,举天道而为经首,明地以奉之。《易》曰:乃顺承天,待时而动。是故圣人将欲施为,必先观天道之盈虚,后执而行之。举事应机,则无遗策。《易》曰:后天而奉天时。
  昌
  夫圣人法地而奉天,立德而行道。居天地道德之间,建莫大之功者,未有不因五贼而成也。五贼者,其一贼命,其二贼物,其三贼时,其四贼功,其五贼神,皇帝王霸权变之道也。是以圣人观其机而应之,度其时而用也。故太公立霸典而灭殷朝,行三风而理周室,岂不随时应机,驱驰五贼者也?故圣人立本於皇王之中,应机於权霸之内,经邦治身,五贼者备矣。则天下望风而从之,竭其性命而无所归其恩怨也。乃谓之曰有道之盗,无形之兵,呜呼,寇莫大焉。五贼在心,擒纵在手,治身佐世,莫尚於斯。《经》云:见之者昌,不亦宜乎?
  身
  夫人心,身之主,魂之宫,魄之府。将欲施行五贼者,莫尚乎心。事有所图,必合天道。此则宇宙虽广,览之只在於掌中;万物虽多,生杀不离於术内。则明天地不足贵以远以厚,而况耳目之前乎?
  机
  夫杀机者,两朝终始之萌,万人生死之兆,处云雷未泰之日,玄黄流血之时。故天之为变也,则龙出于田,蛇游乎路,此为交战之机,故曰龙蛇起陆。人之为变也,则春行秋令,赏逆罚忠,此为颠堕之机,故曰天地反覆。天人之机,同时而发,虽千变万化,成败之机定矣。
  藏
  夫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智者能愚,愚者不必能智。故圣人时通则见其巧而建其功,时否则见其拙而昧其迹。故孔明序曰:太公八十非不遇也,盖审其主焉。呜呼,性命巧拙之时,识达行藏之势,可以观变察机,运用五贼。所以然者,夫圣人所以深衷远照,动不失机,观天料人,应时而作。故《易》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
  静
  夫九窍者,在天为九星,在地为九州,在人为九窍。九窍之炁不正,故曰受邪。受邪则识用偏,识用偏则不可发机观变。故九窍之急在乎三要,太公曰:耳、目、口也。夫耳目口者,心之佐助也,神之门户也,智之枢机也,人之祸福也。故耳无聪不能别其音,目无明不能见其机,口无度不能施其令。夫三要不精,上不能治国,下不能治家,况兵者乎?悬人之性命,为国之存亡,静动之间,不得无事,岂可轻而用之?
  人
  夫火生於木,火发而木焚;国生於奸,奸深则国乱。亦犹蚕能作茧,茧成则杀其身,人能生事,事烦则害其命。非至圣不能修身炼行,防之於未萌,治之於未乱。夫十围之木,起於拱把;百仞之台,起於足下;治小恶不惧,必成大祸。呜呼,木不相摩,火无由出;国无乱政,奸无由生。有始有终,是非不动。能知之,其惟圣人乎?
  安
  万物盗天地之精以生成,人盗万物之形以御用,万物盗人之力以种植。彼此相盗,各获其宜,俱不知为万物化。故能用机者,法此三事,以道之盗而贼於物,物亦知为盗之道。听以然者,贵得其时也,贵得其机也,故曰合其时而食,则百骸治,应其机而动则万化安。乖时失机,则祸乱生也。
  神
  老君曰:功成不有,为而不恃。此全生立德之本也。夫小人者,贪其财则以身徇利,爱其名则以力争功,矜衒神迹而求神名,物共嫉之,必丧其命。欲益招损,是不神矣。夫君子建大功而不恃,防小祸於未萌,退己进人,推能让物,物共戴之;故不夺其利。自发神智,不能争物,物共让之,不居其后。为损招益,是以至神矣。故老君曰: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诚哉言也。
  圣
  假如千年一圣,五百年一贤,应日月之数所生,而大小之人定矣。夫大人出世,应明德而建圣功;小人当时,则废正纲而生祸乱。故太公说於西伯,知人望而己归;周刘琨表於琅琊,识天时而未离;晋陵母自死,知明主之必兴;括母不诛,见赵军之必败。故天道人事,贤者可以预知,佐非其人,夷於九族。故《易》曰:长子帅师,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命
  夫成败之道未形,死生之机未发,小人能见,君子能知,则易见而难知,见近而知远也。夫见机者则趋时而就利,皆不保其天年。知机者则原始而要终,固必全其性命。
  倍
  瞽者善听,神不离於耳;聋者善视,心不离於目。其为听也,神则专耳;其为视也,心则专目。耳之与目,
  递为用师,当用之时,利绝其一。心之所主,则无事不精,犹有十倍之利,何况反覆?以此用之三思,精诚一计,顺时隐显,应机行藏。以此用师,固万倍之胜利。
  物
  夫人之心无故不动,生之与死,缘物而然。物动则心生,物静则心死。生死之状,其惟物乎?
  目
  目者神之门,神者心之主,神之出入,莫不游乎目。故见机者,莫不尚乎目;能知机者,莫不尚乎心。
  蠢然
  夫道不为万物而生春,万物感春炁而自生;秋不为万物而杀,万物感秋炁而自杀。其为生也、不恃其恩,不求其报?故其恩大矣;其为杀也,不恃其威,不求其惧,其威大矣。凡物取而得之者小,不取而得之者大,故圣人不取。夫君王有道无道,财人民治乱之机;歌谣或乐或哀,则时年丰俭之兆。时人不能省察,天地乃降征祥,或五云腾起,七曜变行,皆因国风,是以然矣。且宋君失德,荧惑守心;及乎谢愆,退之三舍。用今俦古,皎在目前;以彼喻斯,岂劳心术?故智者悟於人事之初,而愚者晦於星象之后矣。
  生
  老君以无为有母,静为躁君。夫静者,元炁未分之初,形於元炁之中,故能生天地万物。亦犹人弘静,其心不挠,则能生天下万物也。
  胜
  胜,浸长也。天地之道,各自浸长,天则长阳也,地则长阴也。阴阳相招,一昼一夜,递为君臣,更相制胜,故曰阴阳相胜。夫开国用师,必侵天道,亦犹金火相交,而非交不伏也。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
  顺
  《易》曰:刚柔相摩而生变化。变化不慝,故曰顺也。夫人之育身治性,尚不可逆时为之,而况经邦佐世之雄哉?
  契
  至圣之道,窈然无为。无为则无机,无机则至静。夫律历之妙,动则能知,体既虚无,,莫得施其管。术亦犹兵者,不失其机,不露其衅,虽有智士,从何制焉?
  象
  奇器者,阴阳之,故能生万物,亦犹人心,能造万事,象矣。进前,象状也。八卦、六甲,鬼神机密之事,刚柔相制之术,昭昭乎前列其状矣。
  #心#阴符天机经竟
  #古德智慧#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青海湖我们的国家公园##大美净好青海湖#沼泽地新分析查明了隐藏在快速流动的思韦茨冰川下面的水系图1照片来源:迈克尔·斯杜丁格/美国一家机构从作为冰桥飞行任务一
  • 这是一场属于南宁物流人的羽毛球盛宴,相互尊重、彼此激励、突破极限,在体育交流中深化友谊、携手共进,全面展现物流人的时代风彩。这是一场属于南宁物流人的羽毛球盛宴,
  • 最重要的是,我找到了一条我喜欢的道路(微笑)我感觉能完全想象到小gem脸上幸福的笑容了每次gem站在舞台上或者只是站在品牌活动的小台上 看向粉丝的眼睛是亮晶晶的
  • #任嘉伦[超话]#我以前也站在过十字路口,那时候的我特别在意究竟往那边走,但我走到今天就发现,走哪边都有老天安排的意思。 ——@任嘉伦Allen(内容来自:20
  • 4. 宫崎骏也曾写下: 你不会遇到第二个我,友情也罢,爱情也罢, 失去什么都可以坦然接受, 唯独失去你的时候, 我差点没有缓过来。 24.人跟人的相遇只有
  • 他们明白挣钱不易,在消费观念上更保守,注重理财、守财,在决策前喜欢货比三家,考量真实性和价格的合理性。所以并不是走到另外一边就是失败的路,在你尽力的情况下,顺其
  • 同时,在北江小三峡码头附近还有露营地供游客过夜,让他们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宁静与浪漫。吃了早餐,去了韶关市政府后就开始往清远走,来程走的g240,路很直,走的我抓狂
  • 【广东清花高速北江特大桥5号索塔首节段浇筑完成】日前,历时30小时的连续施工,清花高速北江特大桥5号索塔首节段最近顺利浇筑完成,标志着大桥首个索塔正式进入“茁壮
  • 竹园岭遗址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考古发现确认的面积最大的商时期遗址,充分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到西汉早期阶段,广州九佛-镇龙-萝岗一带是北江下游流域和东江下游流域之
  • #佛山要闻##财经观察#@三水发布目的地|大塘水上渔村佛山市三水区因为三江交汇而得名,自古就是鱼米之乡,从古至今,就有许多三水人以水为土地,以船为家,以打鱼为业
  • “追星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支教团变枯燥的理论知识为生动的实践,寓教于乐,伴着清晨露水的早操、足球场上的射门、校外的社会实践、结束的文艺汇演……每一次体
  • 此器造型精美,比例协调,釉色俱佳,整体色泽过渡自然,赏心悦目,由于釉中微量的铜元素,在烧造过程中经高温氧化,产生绿色的斑点犹如绿苔,在浑然一体的淡红釉中,掺杂着
  • #暴走佛山# 三水大塘•邓塘洲————————北江大堤最美最适合徒步路线清远石角镇~三水大塘镇18公里三水大塘镇~三水芦苞镇10公里如果从清远石角沿大堤走到三水
  • 刘涛一直以来都对蒋勤勤的演技和生活感到好奇,所以在聊天过程中,她突然问了一个让人有些措手不及的问题:“婚姻治好了你什么病?”……一直等到了9月底,“张某宇”拒不
  • 别的剧还在出轨家长里短,前几天还在说到为什么现在剧里女的遭遇丈夫出轨就能逆袭变成励志人生,你说这是鼓励女性的话,我并没觉得。肖战的剧,如果说一开始是冲人去的,但
  • 宋春雷今年种了约100亩玉米,收割后就送到了宋来宝的合作社,“送到这里就省心了,今年的产量比去年高不少,亩均收益在1500元左右。”渭南鹏程农业机械农民专业合作
  • 老叔说太热太热了 地暖开到40℃我说难怪阿 我嘴都干裂开了!搞笑点三我们回家那天是老爸出去玩的日子有点堵车 天气时好时坏 快到家时还下大雨了 天黑老爸打电话
  • 庄孖轲谢焱宽庄孖轲谢焱宽(今日热推小说全章节无弹窗)全文阅读笔趣阁[衰][威武]CmYj&iD% ‼请搜索公/仲/号【爱.阅.读.屋】回个主角名即可! ‼书名:
  • 教练一看这种情况,起身拍了拍我的肩膀,“大宝妈,你们先回去吧,要是孩子还是不舒服,可以去医院看看。”对小孩妈的做法窝了一肚子火,又担心自己孩子,再加上给教练面子
  • 他表示,“日日新·向未来”是媒体人的共同愿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纵横谈#(云南网 期俊军 杨萍 高祎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