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前线|与死神较量的45天】春到江城,樱花静开,而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的一个重症病区内,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却一刻也没有停歇。

在过去的45天里,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三医疗队的勇士们就是在这里夜以继日地与死神较量,虽然听不到枪炮轰鸣,也看不到硝烟弥漫,但却能看到求生的眼神,目睹到以生命护佑生命的人间大爱,自然也能听到这世界上最动听的表达:“有你们在,我们就不怕啦!”这是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患者对英雄的至高信任!

截止到3月25日,这支英勇的医疗队已救治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174名,治愈患者 117名。

“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做到100%的努力 ”

疫情紧急,2月10日抵达武汉,2月11日,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三医疗队就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13楼东重症危重症隔离病区。医疗队60名队员中有30名医生、30名护士,平均年龄不到40岁,年富力强。

“都是各科室的骨干,能扛、能造、能打硬仗!”队员精干强悍,领队王振宁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更不含糊“不放弃一个病人!”

然而面对陌生的新型冠状病毒,面对命悬一线的危重症患者,要想在没有特效药物的情况下救治成功也绝非易事。

2月20日上午,重症隔离病房里,一位依靠呼吸机辅助通气的77岁患者突发气胸,血氧饱和度瞬间下降到86%,生命危在旦夕,正在病房内的栾正刚教授立即组织抢救,耿峰医生紧急穿刺放气,患者生命体征得以维持,但新冠肺炎的特点就是肺纤维化,气胸发生的机率非常高,为减少患者风险,领队王振宁迅速组织于娜、刘璠、李文雅、牛猛、张松紧急进行床旁胸腔闭式引流及负压吸引术。一切并不像平时那般简单,患者从胸腔里喷溅出的胸腔积液都可能带有新冠病毒,防护服、防护屏、防护口罩、双层手套下,每一步操作都在考验医生的专业能力。消毒、切口、置管、引流、缝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引流管顺利排出气体,血氧上升到98%,命悬一线的患者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而此时,参与救治的队员们都已是浑身湿透。

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13楼东重症病区,类似的“生死营救”时常发生,每当此时,队员们就像无畏的战士,顶着随时可能被感染的风险勇往直前。

“不管多重的病人,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做到100%的努力 。”栾正刚说。

医疗组长于娜说:“身穿这身白衣,就要为守护生命用尽全力。”

在重症病房里,有不少是患有多种基础疾病老年患者,救治难度大。为此,医疗队一方面根据队员专业分别组了呼吸支持、气管插管、清肺、ECMO、CRRT等专科小组,充分发挥每名队员的特长;一方面,精准施治,独自开展多项操作,包括无创通气、有创通气、肺保护通气、俯卧位通气等多种呼吸支持治疗;为突发气胸的危重症患者实施紧急床旁胸腔闭式引流术;为气管插管患者施行床旁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气道探查及吸痰;为减轻危重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开展了中心静脉穿刺及血液透析滤过及吸附治疗等一系列治疗。

与此同时,医疗队通过建立各种应急预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利用互联网建立形式多样的诊疗平台,组织开展危重症病例及死亡病例讨论等诸多举措,突破救治瓶颈,提高救治质量。

在医疗队的不懈努力下,许多原本恐惧、感到无望的患者放了心,纷纷对队员们说:“有你们在,我们就不怕啦!”

“你们的爱让我们终生难忘!”“你们冒着风险来救我们的命,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啊!”“透过护目镜看到你们认真的眼神和每句坚定的加油,让我们增强了战胜病魔的信心。”“虽然看不到你们的面容,但你们的爱让我们终生难忘!”这是摘自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13楼东病区患者发给医护人员感谢信中的内容,短短44天,医疗队就收到了患者写来的22封书面感谢信、10余副赠字画及大量的致谢微信。

感谢信的背后,是医护人员的艰辛付出。由于住院期间,患者没有家属陪伴,不少患者因恐惧、担忧而情绪低落、意志消沉。

“这时病房里的护士就是最接近他们的人,每一名护士不仅要完成专科护理任务,同时还承担了护理员、保洁员、心理疏导员的工作,每个班次只有6到7名护士,却要负责45到50名患者,工作量是平日的3倍之多。”护理领队高丽红说。

尽管任务繁重,但护理质量丝毫没有降低。在高丽红的带领下,护理团队实施了“贴近患者、用心服务”的优质护理:每天为重症患者测量6次生命体征,每小时为危重症患者测量生命体征,为腹泻、失禁患者清理大小便,为食欲差的患者补充营养,为进食困难高龄患者调整饮食,为做检查回来的患者热好饭菜,甚至还为服中药的患者带来糖果,减轻口中苦味。为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护理人员主动和患者拉家常,握手鼓劲,忙碌之余,还抽空为患者刮胡须、洗头、过生日,凡是患者提出的需求都想尽办法去满足。


“做这些事,在平时也就不算啥,但这是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隔离衣、戴着面屏和两层口罩在操作,稍一走动,就浑身是汗。”护士周野说,“到下班时,就一点劲都没了,那感觉就像是戴着口罩跑四公里。”

在多数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采用有创通气、肺保护通气、俯卧通气、ECMO、床旁血滤等一系列高难度治疗手段,这也就对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挑战。

护理团队凭着过硬的专业素质,在W13东病区独立开展了第一例血液透析;熟练应用俯卧位通气技术,改善重症患者病情;改良了吸痰用具,极大降低了暴露风险;实施重患护理查房,显著提升了护理质量。

经医疗队科学救治、精心护理,许多患者获得新生。一位老画家在出院时写给医疗队的感谢信中说:“你们用自己的命来救我们的命,这是何等崇高的价值!感谢你们给予我第二次生命!”


鉴于出色表现,前不久,医疗队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辽宁日报)

【最前线|与死神较量的45天】春到江城,樱花静开,而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的一个重症病区内,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却一刻也没有停歇。

在过去的45天里,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三医疗队的勇士们就是在这里夜以继日地与死神较量,虽然听不到枪炮轰鸣,也看不到硝烟弥漫,但却能看到求生的眼神,目睹到以生命护佑生命的人间大爱,自然也能听到这世界上最动听的表达:“有你们在,我们就不怕啦!”这是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患者对英雄的至高信任!

截止到3月25日,这支英勇的医疗队已救治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174名,治愈患者 117名。

“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做到100%的努力 ”

疫情紧急,2月10日抵达武汉,2月11日,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三医疗队就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13楼东重症危重症隔离病区。医疗队60名队员中有30名医生、30名护士,平均年龄不到40岁,年富力强。

“都是各科室的骨干,能扛、能造、能打硬仗!”队员精干强悍,领队王振宁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更不含糊“不放弃一个病人!”

然而面对陌生的新型冠状病毒,面对命悬一线的危重症患者,要想在没有特效药物的情况下救治成功也绝非易事。

2月20日上午,重症隔离病房里,一位依靠呼吸机辅助通气的77岁患者突发气胸,血氧饱和度瞬间下降到86%,生命危在旦夕,正在病房内的栾正刚教授立即组织抢救,耿峰医生紧急穿刺放气,患者生命体征得以维持,但新冠肺炎的特点就是肺纤维化,气胸发生的机率非常高,为减少患者风险,领队王振宁迅速组织于娜、刘璠、李文雅、牛猛、张松紧急进行床旁胸腔闭式引流及负压吸引术。一切并不像平时那般简单,患者从胸腔里喷溅出的胸腔积液都可能带有新冠病毒,防护服、防护屏、防护口罩、双层手套下,每一步操作都在考验医生的专业能力。消毒、切口、置管、引流、缝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引流管顺利排出气体,血氧上升到98%,命悬一线的患者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而此时,参与救治的队员们都已是浑身湿透。

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13楼东重症病区,类似的“生死营救”时常发生,每当此时,队员们就像无畏的战士,顶着随时可能被感染的风险勇往直前。

“不管多重的病人,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做到100%的努力 。”栾正刚说。

医疗组长于娜说:“身穿这身白衣,就要为守护生命用尽全力。”

在重症病房里,有不少是患有多种基础疾病老年患者,救治难度大。为此,医疗队一方面根据队员专业分别组了呼吸支持、气管插管、清肺、ECMO、CRRT等专科小组,充分发挥每名队员的特长;一方面,精准施治,独自开展多项操作,包括无创通气、有创通气、肺保护通气、俯卧位通气等多种呼吸支持治疗;为突发气胸的危重症患者实施紧急床旁胸腔闭式引流术;为气管插管患者施行床旁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气道探查及吸痰;为减轻危重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开展了中心静脉穿刺及血液透析滤过及吸附治疗等一系列治疗。

与此同时,医疗队通过建立各种应急预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利用互联网建立形式多样的诊疗平台,组织开展危重症病例及死亡病例讨论等诸多举措,突破救治瓶颈,提高救治质量。

在医疗队的不懈努力下,许多原本恐惧、感到无望的患者放了心,纷纷对队员们说:“有你们在,我们就不怕啦!”

“你们的爱让我们终生难忘!”“你们冒着风险来救我们的命,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啊!”“透过护目镜看到你们认真的眼神和每句坚定的加油,让我们增强了战胜病魔的信心。”“虽然看不到你们的面容,但你们的爱让我们终生难忘!”这是摘自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13楼东病区患者发给医护人员感谢信中的内容,短短44天,医疗队就收到了患者写来的22封书面感谢信、10余副赠字画及大量的致谢微信。

感谢信的背后,是医护人员的艰辛付出。由于住院期间,患者没有家属陪伴,不少患者因恐惧、担忧而情绪低落、意志消沉。

“这时病房里的护士就是最接近他们的人,每一名护士不仅要完成专科护理任务,同时还承担了护理员、保洁员、心理疏导员的工作,每个班次只有6到7名护士,却要负责45到50名患者,工作量是平日的3倍之多。”护理领队高丽红说。

尽管任务繁重,但护理质量丝毫没有降低。在高丽红的带领下,护理团队实施了“贴近患者、用心服务”的优质护理:每天为重症患者测量6次生命体征,每小时为危重症患者测量生命体征,为腹泻、失禁患者清理大小便,为食欲差的患者补充营养,为进食困难高龄患者调整饮食,为做检查回来的患者热好饭菜,甚至还为服中药的患者带来糖果,减轻口中苦味。为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护理人员主动和患者拉家常,握手鼓劲,忙碌之余,还抽空为患者刮胡须、洗头、过生日,凡是患者提出的需求都想尽办法去满足。


“做这些事,在平时也就不算啥,但这是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隔离衣、戴着面屏和两层口罩在操作,稍一走动,就浑身是汗。”护士周野说,“到下班时,就一点劲都没了,那感觉就像是戴着口罩跑四公里。”

在多数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采用有创通气、肺保护通气、俯卧通气、ECMO、床旁血滤等一系列高难度治疗手段,这也就对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挑战。

护理团队凭着过硬的专业素质,在W13东病区独立开展了第一例血液透析;熟练应用俯卧位通气技术,改善重症患者病情;改良了吸痰用具,极大降低了暴露风险;实施重患护理查房,显著提升了护理质量。

经医疗队科学救治、精心护理,许多患者获得新生。一位老画家在出院时写给医疗队的感谢信中说:“你们用自己的命来救我们的命,这是何等崇高的价值!感谢你们给予我第二次生命!”


鉴于出色表现,前不久,医疗队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 市北在行动# 市北:从“20后”到“00后”,我们并肩战斗
新冠肺炎发生以来
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疫情面前
每个人都肩负起责任和使命
从“20后”到“00后”
市北这些可爱的人
不畏风险、坚守岗位
并肩战斗、无私奉献
为疫情防控贡献了力量

“20后”老党员捐款1万元支持战“疫”

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一位共产党员的心,危急时刻,不论是勇往一线,还是坚守后方,他们纷纷挺身在前,用一份份无私而厚重的善举助力疫情防控。登州路街道“20后”离休老党员刘美兰以个人名义捐款1万元,为抗击疫情贡献一份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1926年出生的刘美兰,今年已是94岁高龄,同时也是一名离休老干部。疫情发生以来,刘美兰老人每天都通过电视和报纸了解疫情防控情况,时刻关注着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当看到无数党员为抗击疫情连续奋战时,刘美兰就想奉献自己的力量,她的想法也得到了子女们的全力支持。“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给的。我年纪大了,不能冲在第一线,只能响应国家号召在家里防疫,但是作为一名党员,我必须要为国家做点事情,为疫情尽微薄之力。”寥寥数语,体现出刘美兰的家国情怀。

“30后”老党员剪纸助力战疫情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朴实的民间艺术家们,也用艺术的力量守护着每个人心底的希望。今年已经81岁的市北区延安路街道松江路社区老党员陈世梅在家闲不住,用手中的剪刀创作出了一幅幅饱含深情的“战疫”剪纸作品,表达对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深深敬意,也为一线工作者加油鼓劲。

“加油武汉”“戴口罩、勤洗手”“战胜病魔”……一张张精美的剪纸作品有了不同的意义。在陈世梅的剪刀下,有穿着防护服的医生伟岸的背影,有病毒凶恶的面容,有辛苦工作的护士,也有志愿者们的笑容。这些剪纸不仅凝聚了陈奶奶对一线工作者真挚的歌颂,也向居民传播了防疫知识。社区志愿者们将她的作品贴到大街小巷,鲜亮的红色装点了街道,也传递了希望。

冲在社区疫情防控一线的最美“40后”

随着上班族陆陆续续的开始复工,居民小区里的电梯间成了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来自市北区明霞路社区的志愿者廉士芳,她一天的工作就是从带有消毒水味道的电梯间开始的。“廉阿姨消毒电梯、单元门特别仔细,边边角角都不放过。每天闻到消毒水的味道,我都特别安心。”小区的上班族小张笑着说道。

75岁的廉士芳已从事志愿服务十五载,自1月下旬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廉士芳主动请缨,挨家挨户摸排了解情况,到每个楼道张贴温馨提示和一封信及公告,协助做好消毒工作,到主次干道悬挂横幅,在小区门口监测点执勤,自己忙不过来,她的老伴就主动帮她一起。不仅如此,廉士芳和老伴更是拿出1万元的退休金,让社区帮助其捐赠给武汉。

“50后”党员架起隔离不隔心的“连心桥”

今年68岁的孙志臣是一名有着34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市北区敦化路街道伊春路社区担任楼院党支部书记和楼组长已经长达8年的时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孙志臣立即开展居民信息摸排工作,仅用两天的时间就将所负责楼院72户居民的情况全部摸排到位,并重点摸排出省外返青人员3户,督促做好居家隔离,在隔离期间随时保持电话联系,及时为他们解决困难、提供帮助,架起了一座隔离不隔心的“连心桥”。

与此同时,孙志臣主动申请夜班值守,从晚六点到晚十点半,每天四个半小时,认真做好车辆、人员登记和体温测量等工作,不论是寒风凛冽还是大雪纷飞,总能看到他在党旗下的坚毅身影。

“60后”临退休交警站好最后一班岗

59岁的王启敏是青岛市交警支队哈尔滨路中队的一名普通民警,在交警队已经工作了17个年头。今年过年期间,因为疫情的形势严峻,还有几个月就光荣退休的王启敏放弃春节与家人团员相聚的时间,主动请缨到青岛胶州湾大桥高速出口疫情防控点参加执勤。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高速出口车流量较大,王启敏在工作时将本地车和外地车分车道行驶,从而可以加快外地车测体温、登记速度,有时候忙的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在全力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中队交警中,他每天从早上八点执勤到次日早上八点和同事们轮班站岗执勤,除了承担驾驶人、乘客的检测筛查工作,还要疏导车辆、保持道路安全畅通。“我还有半年多就要退休了,但是疫情面前我永远都是一名战士,保证站好最后一班岗。”王启敏说。

“70后”党员迎难而上坚守隔离点

武鸿麟是市北区即墨路街道人社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是即墨路街道第二批派驻隔离点工作的党员,他和其他同事们一起全力做好隔离入住人员生活保障等项工作。作为70后的武鸿麟是隔离点里的“小年轻”,夜间需要楼层值守,武鸿麟总是抢着上岗,“我来到隔离点的时间不长,同事们已经长期疲劳作战,夜班我多值守分担些理所应当。”在集中隔离点,这里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会一直坚持下去,并不是不怕疾病,而是义不容辞,必须迎难而上,为打赢这场抗击疫情的战役贡献自己的全力。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最紧张忙碌的是“一线”,而集中医学观察隔离点就是其中之一。 集中医学观察隔离点,是为切断可能的病毒传播途径而设立的临时性隔离场所。在市北区一处集中医学观察隔离点,除了医护人员外,即墨路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坚守岗位、不畏困苦,夜以继日的为隔离观察人员提供各方面保障。

为民服务 诠释“80后”青年党员担当

为了牢牢守住社区这条防线,志愿者们在服务的岗位上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镇江路街道海泊河社区李莎就是这磅礴力量中的一股。疫情爆发以来,李莎一直密切关注社区疫情防控相关工作,当看到街道正在招募党员志愿者时,作为“80后”的她第一时间响应号召,主动联系街道工作人员请缨“参战”。走访摸排、入楼院宣传、办理出入证、处理健康通行卡……她身兼数职,用实际行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在为人民服务中诠释青年党员担当。

“作为党员,关键时刻冲锋陷阵,是责任,也是使命。” 开始从事社区从事防疫志愿服务工作以来,李莎的身影就活跃在海泊河社区的角角落落。“站好每班岗,守住每道门”是这些党员志愿者用实际行动对人民群众许下的承诺。“我们做的都是小事,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这就是“80后”青年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最美准新娘”取消婚礼 驻守“疫”线展“90后”担当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打乱了张硕的所有计划。“连夜召开的紧急会议、不断更新的实时疫情、接连不断的咨询电话,我明白这是一场硬仗,作为一线疾控的一员,我责无旁贷。”26岁的张硕是市北区疾控中心综合办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一位准新娘。和其他新人不同的是,为了防控疫情,她决定推迟了婚礼,全身心扑在工作上,24小时驻守单位。

1月29日下午,张硕正在市北区疾控中心物资库内清点统计应急物资。原本,还在几天她就要穿上漂亮的婚纱走进婚礼的殿堂。但是疫情来临,张硕于1月20日决定推迟婚礼,并得到了未婚夫、双方家人的支持。“作为疾控人员,我们对疫情的敏感性要比普通公众要高一些。出现疫情后,我就意识到可能有一场硬仗要打。”张硕说,在疫情面前,个人私事太微不足道。

“95后”青年党员硬脊梁撑起战“疫”一片天

今年春节,正在诸城家中陪伴家人的焦岩接到紧急召回电话后立即回到工作岗位。作为兴隆路街道海岸路社区第一网格长,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海岸路社区的每条道路上,都有焦岩的身影。每天打上百个摸排电话、张贴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海报、对小区居民进行体温测量和出入登记,配合社区和物业对辖区返青重点人员进行跟踪随访,每天微信步数上万步。有时到了晚上,焦岩还要再回街道夜班值守,保障街道24小时信息畅通。

为了解决值守人员不足的问题,他还带头设立疫情防控党员先锋岗,动员社区党员加入到开放式小区监督点值守的队伍中来。“守护好网格,就是在守护我的家人。”在疫情面前,这位年轻的网格长迅速成长,体现出了95后男儿的责任与担当。

“00后”志愿者彰显最美青春底色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四方街道下四方社区的两位“00后”志愿者范怡文和胡新昊主动请缨奔赴“疫”线,坚守志愿岗位、服务社区群众,展现青春志愿力量。范怡文是哈尔滨商业大学一名大一学生,听说疫情防控期间,社区需要志愿者,她便主动来到下四方社区参加抗“疫”。电话随访、小区消毒、登记测温……这些工作范怡文都是第一次接触,但她从未流露出畏难情绪。胡新昊是吉林艺术学院一名大一学生,平时防控工作中,他既是个“男子汉”,主动参加夜班执勤工作,同时他又是一位“小暖男”,耐心地帮助其他队员共同做好防护工作,还贴心地准备了热水袋等物品。

疫情防控期间,这两位“00后”青年志愿者在居仁路出入口进行驻点志愿服务,对进入小区的车辆和人员进行登记和体温测量,一天的忙碌虽然很疲惫,但从没喊过一个累字,他们作为青年志愿者用实际行动诠释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担当与奉献。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只要是正规的亲子鉴定鉴定都是靠谱的,孕妇可以根据孕期选择抽取绒毛或者羊水,安全起见,一定要选择三甲妇产科医院进行手术。3、做无创胎儿DNA亲子鉴定需要 4500
  • -不需要考研,不需要升本,就可以直接申请名校硕士。了解过西班牙硕士的优点:不用联考笔试,申请制入学无需英语成绩,没有语言要求,英文授课学制1年线上3.8万,能在
  • 快转身吧,她在心底喊道,你只看到我美丽的皮囊深陷沼泽,却不知道我的灵魂早已破败枯朽,污秽不堪。我的精神家园以你为基础构造 即使你可能本人并不是那样​你曾支撑着
  • 记录day27怎么感觉有人在一直骂我啊怎么这右眼皮一直跳我也没对不起谁啊 不还是有对不起的前女友 不应该啊 她不是有男朋友了吗 肯定比我过得幸福啊前前女友 分手
  • 中午还是没睡着 躺了四十分钟 也进入不了睡眠…… 下午25章听完了 开始写那个现代交通概论的论文 还要查重‍♀️ 明天再改改 差不多都行了 晚上吃了一碗面条 c
  • #情感[超话]#第一个来露营的小动物 刚见到他我是有点崩溃的 昨天突然提出想离开思考了很久按下了同意 中途有很多次想让他走接更可爱小动物的念头 但是真的发生了还
  • ”恐惧18岁也有一个原因脱离父母,在空间维度上又要进行意义不同的长时间独立生活,若是我离开广东了遇到一些紧急情况怎么办。就像里面说的“每次结交一个新朋友,也是塑
  • 实体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加强数字科技在企业管理、生产制造、营销销售等方面的应用,以提升产品质量、优化运营效率,并实现转型升级
  • 作为医生,路遇伤员而救之,是出于医生的内心,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并非是想让别人来感谢我。看到这个评论,我思绪万千,一时之间,竟然无法入眠,因为这种情况确实是有的。
  • #任嘉伦[超话]# 18正如歌词一样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样,把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忧愁,统统都吹散。喜欢你冷酷的笑,喜欢你热情的笑,喜欢你咧嘴一笑,喜欢你可
  • 其实我不需要太多钱,我也不想被桎梏在这个世俗的身份里太久太久,我好害怕那些为人称道的“成功人生”会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成为我人生的理想范本,我的翅膀好像还没有长
  • 伴随着和煦的春风和温柔的暖阳,来长官杂技小镇进行一次独特的研学之旅吧!生活本是百味汤,酸甜苦辣谁不品尝;人生就是万里路,艰难险阻都要去闯!
  • ”她眉眼含戾,一耳光甩下:“你以为跟了我哥百年,就能做这仙宫未来的女主人了?”她眉眼含戾,一耳光甩下:“你以为跟了我哥百年,就能做这仙宫未来的女主人了?
  • 感觉节目组最开始是想卖李耕耘赵一博的,但是这俩人好像不咋配合,你俩就演个先婚后爱会怎样呢,就当是为了我#卓沅[超话]#100多天了,依然觉得他好可爱好喜欢[泪]
  • 阳光与刘宇宁都是温暖且美好的刘宇宁,你知道吗?时光往复,爱你如初,世界精彩,由你开始,愿你走过的每一条路都平坦,度过的每一天艳阳满天。
  • 你呀 总是看到自己身上的小小瑕疵 然后失落 然后自卑 可你别忘了 你也闪闪发光 也温柔 也可爱 也在努力并一定会成为更好的人 所以请放宽心 你一定会一步步靠近更
  • 据悉,新品添加NFC北京柠檬汁和香檬汁,同时添加茶树花浓缩液,增加果蔬与花的风味。据悉,新品添加NFC北京柠檬汁和香檬汁,同时添加茶树花浓缩液,增加果蔬与花的风
  • 愿你所爱之人也爱你,珍惜眼前人,也许每一次都可能是最后一次…… 感谢兔子帮忙组的局,感谢玩家们的陪伴 秦皇岛喜欢剧本杀的伙伴们约起来啊,老板和店里的帅哥美女都超
  • 我们自己读诵经典之外,只要诚心转发分享此文,便相当于宣说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的功德,于此娑婆国土最后时中,见有其人流通为说,因为你的转发,流通为说,末法时代,但
  • 本来是全部画成成长的胚胎的但是过水糊了干脆改了一下不过有意思的是,对于这样长生的物种来说生命的诞生未尝不是一件珍贵稀奇又重大的事情(p5)接下来是整体的分镜架构